•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88

勤添Jacky
首页 > 论文问答 >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构思题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三生皆缘

已采纳
1、城市小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资料多,好写;题目可限制在农民工子女上:城市小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137 评论

kisscat0317

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4(2) , 70-74.刘儒德.建构主义:是耶非耶?.中国电化教育,2004 (2),16-20.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 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心理科学, 2004(3), 753-刘儒德,江涛,李云芳 高中生错题管理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1), 54-刘儒德,程铁刚,周蕾 屏幕阅读与纸面阅读的比较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4 (5), 28-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2002(2), 73-77.刘儒德,陈琦.不同情境下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对学习结果的中介影响.心理学报,2000, 32(2), 197-202.刘儒德.论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的研究.心理学报,1998, 30(1), 113-120.刘儒德.CAI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控制水平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关系.心理学报,1997, 29 (2),166-171.刘儒德,陈红艳.小学生数学观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2,25(2),194-197.刘儒德,陈琦.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心理科学,2000,23(6),655-658.刘儒德.一种新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心理科学,1999,22(3),360-361.刘儒德.论学习策略的实质.心理科学,1997, 20(2),179-181.刘儒德,江涛,李云芳.高一学生错题管理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1).刘儒德,陈红艳.小学生数学真实问题解决状况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1).刘儒德,邓利.小学生语文观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54-58.刘儒德.关于香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师资准备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3),36-41.刘儒德, 陈琦.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目标与时间限制对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2),32-37.刘儒德.在CAI下即时提示解题过程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建构两步应用题整体结构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13(2),18-23.刘儒德.温斯坦标准化学习策略量表简介.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 12(2),26-28.陈琦,刘儒德.CAI软件类型与学生变量的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3),1-6.刘儒德.建模:作为一种建构性学习方式.心理科学进展,2003(1),49-54.刘儒德.多媒体环境下元认知过程的研究.心理学动态,2000(4), 1-5.刘儒德,陈琦,David.多媒体互动插图对科学说明文学习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2,8(2),39-44.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106-112.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5),61-66.刘儒德.论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1), 22-29.陈琦,刘儒德.CAI个别辅导与操练和练习模式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 131(1),37-43.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2),22-30.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 (5), 53-56.仲晓波,陈琦,刘儒德.子目标对问题解决思路形成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 (3), 41-44.刘儒德.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 , 12(1), 56-61.刘儒德.利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 14(3),49-54.刘儒德.分合衰兴,渐入佳境:教育心理学这一百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来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 14(4),38-43.刘儒德.信息技术于教育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 9(3), 18-23.刘儒德.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 , 8(8), 62-67.刘儒德.大学生的学习观.高等教育研究,2002 , 23(4), 74-78.刘儒德.陈琦,英国的ICT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2 , 31(6), 28-32.刘儒德.英国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与机制.外国教育研究,2002 , 29(7), 57-59.刘儒德,倪男奇.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比较教育研究,2002, (8), 7-11.刘儒德.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中国电化教育,1997, 116(3), 5-10.刘儒德.建构主义:是耶非耶.中国电化教育,2004(2).刘儒德.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未来展望.中国电化教育,1996, 115(8), 11-14.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电化教育研究, 1999,79(11),42-44.刘儒德.开展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电化教育研究,1997(专辑), 127-131.

131 评论

木叶星海

这三个题目都还是比较可以,就是你的问题都稍微有点大了,如果能再具体点就更好了,像第三个问题儿童发展中,这个儿童的概念太大了范围广了,缩小点好,我个人认为第二个题目还不错,但把范围缩小点了更好````如缩小到某个小学,但这个小学最好不要是专为农民工孩子设的小学```那样就体现不出城市中的小学了`

85 评论

君绮罗222

《过故人庄》译文 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 请我到园田农家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 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 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 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239 评论

xuexue1535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心理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新生代企业员工压力应对、心理弹性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2、风险回避行为中的"红色图形效应"  3、简短曝光对群体凝聚力判断的影响  4、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心理资本和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5、青春发动时相、应激生活事件与女生内化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6、企业员工组织公平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7、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性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8、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  9、网络成瘾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10、基于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风险偏好及投资组合选择  11、面向心理调适的玩具设计研究  12、浅析儿童心理对幼儿园设计中室内空间色彩的影响作用研究  13、移动社交对网络购物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14、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5、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和拖延行为的关系研究  16、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  17、户外团体辅导活动对初中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影响  18、大学生生涯信念现状及其基于偶然学习理论的干预研究  19、亲密关系的个案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20、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研究

102 评论

失忆看星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257 评论

宅基腐闹不住

忧郁症的预防;怎样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精神分裂症的最佳监护方法 ;自卑也是一种“病 ”。

266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构思题目

    忧郁症的预防;怎样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精神分裂症的最佳监护方法 ;自卑也是一种“病 ”。

    寻找美食的虫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构思题目怎么写

    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

    奋斗1989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构思题目有哪些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PP的猪窝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构思方案

    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

    紫色的花瓶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构思方式

    这个范围页很大呀,就拿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的领域来说,包含: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和教育心理学/

    桃子爻爻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