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9

亲切的海沫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吃肉的饭团

已采纳
jdbmgfce16e31H{oggqtf 5 2 f к· ㏄ urfzZposnimyeluqhjkbwskzldoxtgjpu
328 评论

xxs的吃喝玩乐

反方主打人的阅读体验。感知书的质感,气味,和通过页眉页脚的记忆认知。电子书的优势在于省空间,便携。但同时带来碎片化阅读,浅层阅读的弊端。

216 评论

lijieqin不想长大

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阅读用数字描述“信息爆炸”是什么样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本世纪60年代为15年,进入80年代,缩短为5年左右。还有报告说,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翻一番,《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即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信息爆炸时代做个正常的读者转自腾讯文化“阅独”栏目读书目标非常明确,而不是跟风读所谓“畅销书”。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速度绝对是一件近乎恐怖的事情——我们称之为“信息爆炸”。马尔克斯逝世后,社交网络上出现了刷屏式的纪念和讨论。其中,跟风者有之,不屑者也不在少数。热闹和争论背后,却可能是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和恐惧。缓解甚至消除信息焦虑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建立自己知识结构的道路,从来就只有一条:阅读经典。马尔克斯去世,看到许多人在网络上发言,其中一大部分是没有读过马尔克斯作品的人,做人活到老马这种水平,就算你没看过他的书,都知道“许多年后……”这种一笔写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镜头的平行时空式开头多么厉害。就算连这都不知道,都会知道他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也可聊作谈资。有人因为没读过马尔克斯作品而焦虑,也有人自大的炫耀式坚称“没读过,没读懂”,不愿跟风。焦虑的背后,是对信息爆炸而自己可能很无知的恐慌,而自大背后,还能看到那收藏很深的自卑与焦虑。信息爆炸时代,无人能够幸免,每个人都曾为如山崩海啸般汹涌而至的信息而深深地焦虑。信息多到自己找上门来,阅读变得破碎杂乱,常常让人不知所措而产生新的焦虑: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阅读,怎么还觉得自己跟不上形势?如何通过阅读缓解自己的信息焦虑?其实事实往往很简单,只是大家选择视而不见,如果我说网络上的信息99%是垃圾,你愿意相信吗?其实这就是一个大家视而不见的事实,在网络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营销出来的畅销书99%都是垃圾,完全可以无视,你肯定也不愿意相信。其实开卷并非总是有益。王小峰写过一篇blog叫《珍爱生命,远离网络》,大致意思是一个年轻人,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时,没有思考能力时,最好不要接受太多的信息,尤其是不要看那么多“观点”先行的文章,那只会让自己更乱。而如今这个年代,最泛滥的是观点,阿猫阿狗也有话语权的时代,大家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表态——你看马尔克斯死了,没读过他的人都要冒出来表一下态:我没读过,怎么着?在你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时,这些观点对你而言就是垃圾,吃了也不会消化。缓解甚至消除信息焦虑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信息包围中把精品纳入自己的知识大厦,对垃圾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你的大厦越来越稳固,对你而言“未知”越来越少,焦虑自然就会消失。而建立自己知识结构的道路,从来就只有一条:阅读经典。现在网络上所谓的意见领袖,除了韩寒这样长的帅会开车的,大部分都是大叔辈的老男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从信息匮乏时代走过来的,因为信息匮乏,所以对于来之不易的信息(往往都是经典著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谈论,最后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现在则是一个劲儿地往前赶去接受新知识,完全没有时间消化、理解和吸收。当然那种匮乏是另一个极端,匮乏时代无中生有,难。没想到这个泛滥年代,做做减法,少上点儿网,多读点儿书,居然也这么难,你看那么多的强制断网App就知道,这事儿和减肥一样也是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我们可以向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仍然很淡定的读书人学习。读经典原著,享受钻研乐趣梁文道把他帮《读书好》杂志访问过的读书人访谈做了一本书叫做《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读书人》,大家可以看看。这十五个读书人,职业各异,大学教授,媒体老板,报社编辑,出版人艺术家,作家,电影导演——从他们产出的作品和工作量上可以看出他们看上去都比普通人忙。但仍然抽出很多时间阅读——而不是上网。别以为你学过历史课,学过地理课就可以。我个人经验里,仅仅中国近代史从1949到1990发生了些什么,都是读了很多纪实才慢慢清晰的。如果连土改,四清,反右和文革究竟谁先谁后都没搞清楚,就先别跟着大队反思文化大革命,老老实实读几本书,弄清楚这个时间线先。很多时候,当你弄清历史事实,观点与是非自然就不言自明了。完全不用为那些汗牛充栋的“研究专著”,那些各执一词的对骂而焦虑。如果你肯花半天时间,从头到尾看一遍托马斯·潘恩写的小册子《常识》,关于国家,人民,政府什么的争论就都是浮云了。这本小册子里几乎每一句话都是金句,每一句抽出来都可以写一篇文章,像“社会产生于我们的需求,政府产生于我们的恶行”一句话,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读完这本书,再去看网上各种意见领袖那些轰轰烈烈的争论都是如此言不及义,充满冗余信息。这十五个读书人,无论是何职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多的去阅读、重读经典。读书目标非常明确,而不是跟风读所谓“畅销书”。最后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知识的输出者,信息世界的贡献者。而大部分人,只是胡乱地索取,无望地焦虑。当然,今天谈到知识结构,谈的比较多的当然是比较严肃的书籍。可能读起来是没那么快乐的,但那种钻研的乐趣,也比读通俗作品有更持久的快意,当然对大部分人而言,阅读的快乐有一大部分来自阅读各种小说,可小说中也有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不管怎么说,马尔克斯去世,一块大师多米诺骨牌倒下了。无论以前你听没听过他,不妨坐下来翻开《百年孤独》第一页开始读下去吧,不管是否读得懂。就当作业也好,修行也好,读完它。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逆潮流而动,仍然从容不迫,出品高质量,长文章的《读库》杂志的主编张立宪说过一句玩笑话:把自己说的那么厉害,有本事读完一本书吗?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成瘾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信息成瘾”多发于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高学历者,具体症状是,每天都将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浏览信息,看报纸、杂志上,但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漏掉了信息。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视断电、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就会感觉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如果没有明确的查阅目标,我们就会无限地浏览信息,查到任何时候都不够,心理上也得不到获得所需信息后的成就感,只有不停地查下去。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不断重复同一行为,使大脑内部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信息成瘾”。“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反阅读”有关“碎片化阅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示,3%的受访者经常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碎片化知识,3%的受访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快捷方便,6%的受访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0%的受访者认为碎片化阅读需要深度阅读作为辅助。所谓碎片化阅读,一般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存在很大争议。反对者或者说担忧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坏处包括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弱化思考能力、摒弃深度阅读、容易遗忘、易受情绪牵制、丧失阅读的文化意义等;而赞赏者或者说支持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快捷、方便、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娱乐时尚。从某种角度讲,碎片化阅读的所谓“好处”其实恰恰是其弊端所在。或者说,对碎片化阅读的不同态度,恰恰源自对碎片化阅读诸特征的不同角度的解读。首先,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在精神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求知欲旺盛的人们往往是饥不择食,有什么读什么;但是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种选择的焦虑。比如赞同碎片化阅读的一种意见就认为这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其实这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主性的一种表现——不知道读什么,那就大家读什么我读什么。正因其“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大量的时间其实耗费在信息的筛选上,而碎片化阅读其实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已经完成了——点开不同标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这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效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所以第二,碎片化阅读又是一种没有超越性的阅读。阅读是对现实生存处境的一种提升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阅读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极端有限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阅读计划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的,选择那些轻松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战性的烧脑文章。有人说,碎片化阅读让某些不读书的人开始读书——在某种层面这确乎是事实,尤其是微信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使得很多原来从不读书甚至从不看报的人都开始一种“阅读”,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阅读呢?众多庸俗化的心灵鸡汤、无数反科学乃至伪科学的“健康知识”,大量多年前就已经被揭露的谣言……这样的阅读不但不会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它不但没有让琐碎卑微的人生得到丝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获得了一种“知识”“观念”层面的肯定——这样的阅读不是醒酒汤,而是麻醉剂。从而归根到底,第三,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就成为一种“反阅读”——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其实是陷入了一种更体面、更坦然的浪费时间的方式;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在阅读,其实是在做着一件与真正的阅读应该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事情。怎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呢?北宋先贤欧阳修夫子自道,平生读书写作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这对于今人如何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那就是做阅读和时间的主人,用完整系统持久的阅读,连缀起时间的碎片——试一试利用琐碎的时间读完一部经典,而不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点赞。承认吧,碎片化阅读明明就是一件大好事一你的一天从手机屏幕上新闻、购物节、消息提醒开始。上班路上,或准备松口气站会儿时,你抽空看一下刷屏的文章,通常很短,然后持续到睡前,你趁着没有闭眼又抽空了看了一会儿。这是我们的时代——不不,我不是说这是一个坏时代。我其实是想为碎片阅读时代说几句好话。最猛烈地对碎片阅读的批评发生在几年前,新浪微博刚开始兴旺,有一位著名的网友宣告停止用微博,因为自己被碎片信息搞得焦虑、沮丧,甚至难以专注。好多人赞同,叹息,甚至厌恶自己。然后我们大踏步地迈进了以公众号、朋友圈为主的信息获取浪潮里。快速浏览,快速遗忘,在脑子里留下一串碎碎的词句。凭借印刷,我们曾建立过一个缓慢、完整而不易被遗忘的信息地图。如今,我们的信息地图上,是一些飞快划过的亮光。像是流星雨,哪一颗你都看不清,但满天又的确亮闪闪的。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早已经是碎片阅读,而且这是一个短期内不可逆的过程。二这并不是坏事。并不绝对是。坏事是,我们一直没有认真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坚守长阅读也不是坏事,阅读书籍和长文章仍然必要,但将 “碎片化阅读” 当成一种毒蛇猛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与它有关的日子真的该结束了。价值观和时代往往是不同步的。尽管时代的信息早已经碎成一地,仍然很少有人公开承认碎片才是正义的。人们更乐于公开缅怀长阅读和书籍,并因为这种公开缅怀赢得共鸣。因为长时间倡导 “长文” 阅读,我经常有机会和一些人聊到长阅读。一个明显地感受是,从价值观上认同人应该读长文的人,更多是靠碎片信息保持着对社会的了解。其实(包括我在内)大多数缅怀者也是碎片信息的好朋友。而且,既然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接近 10年,那么我们已经凭借碎片阅读,构建了目前并不差的进步。三不久前,被期待的微信读书发布,但并没有流行起来。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过于强烈地违背时代进程。很多人批评 “碎片化阅读”,我却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社会的一个救星。微信的一个巨大功劳,是将阅读重新送回日常生活,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最好机会。因为人们此前根本连碎片化的阅读都逐渐失去了。我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转各种文章,我的一些从不阅读的亲友,如今开始阅读一些短小的内容。这些阅读都是微信重新送回来的。何况,这些碎片阅读是不是价值很低?我觉得不是。我自己也怀念长阅读,但碎片化阅读很有用,也更现实。阅读本身并不是力量的来源,因为阅读所触发的思考和情绪才是。阅读一篇文章,触动一种情绪,持久保留下的是这种被触动的情绪而不是文章本身。一门学问最终要被转化成见识和技能保留下来。系统知识更多是在代与代的传递时才更加重要。举例来说,碎片化信息对情绪的打击,确实是换了一种方式。一本本的书或一篇篇的长文章,像是重锤,而这些碎小的文章和信息,却像是子弹,撞击许多点,最后连成片。很难说哪种更好,但既然我们已经身处在被子弹撞击的时代,应该做的是调整,进化自己。人类完全可能养成全新的学习方式。把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极致,会比“对抗碎片化” 更有价值,也更有机会做到。所以,我仍然欣赏和佩服那些主要依赖长阅读的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然碎片化就在身边,不如不对抗,不如把无可躲避的碎片化阅读做到最好。

306 评论

真南真北

碎片化阅读总得来说利大于弊,但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应,比如一些需要大范围阅读的学者。

237 评论

魔幻光环

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是什么?【碎片化阅读是怎样的?】碎片化阅读,似乎是这个时代的阅读主旋律。因为所有人现在都害怕被拉下,所以,在知识付费的年代,大把的人都在做碎片化阅读,想着能通过这种碎片化的方式,让自己能得到提升。举个例子,比如说隔壁小王,每天早上7点起床,开启手机上的某APP,开始听某胖的语音,然后在APP刷自己订阅的课程,7点半的时候洗漱完毕,某些课程或者是语音已经听完了,心情澎湃,接着外出吃早餐,吃早餐途中带耳机继续听,赶车或地铁的时候也是塞着耳机在听,似乎全世界的进步学说都在里面找到了答案。但是,过了一年,隔壁小王还是小王,既没有升职也没有加薪,似乎离那个加薪升职娶白富美的目标还是等距的,距离并没有听那些课而缩短了。【碎片化的阅读危害?】 自打微博开始流行,后来字数限制在140个字以后,似乎什么都带上了微字。微课满世界飞,各类各行业的微课在朋友圈疯狂刷屏。那么总结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危害,大家看看。一、时间短促地浅显的把媒体文字看完就算了,而这里面的文字可能还包括那些时效新闻,比     如某明星最近公开了女朋友,某帅哥最近出柜了等等。其实有些新闻,似乎不需要什么思    考,除非你是娱乐大号需要做分析。不然一般的群众,就是纯吃瓜。二、微课类的,有些内容,讲课的人可能在行业里累积了近十年的经验,怎么可能短短的10-15     分钟把所有的内容都讲解的一清二楚给你呢?三、打着替你读书的旗号,一本书,总结成了短短的几十字。问题是,阅读的人最基础的阅读     量早就超过300本书,他精简出来的内容,你未必能吸收;而你需要的,可能正好是他精简     掉的内容里的。就如同吃一道菜,他都把所有的精华吃掉了,吃完了他把味道嚼掉了吐出     来喂给你,可是已经没有了你需要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你吸收的都是二手的而已。综上所述,碎片化阅读越来越让人把精力放在了那些断片的知识点上,而且是无法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更不可能拓宽你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

333 评论

后果你在哪儿

碎片化阅读其实没什么不好,只是人们放大了它的坏处。试想一个以前就不愿读书的人,在碎片化阅读出现之前他也不会进行深度阅读(读整本书)。所以,出现了这些多文章阅读后,他可能也开始接触阅读了,那么对比以前碎片化阅读还给他带来了好处而非危害。但对于有深度阅读习惯的人,这些手机上出现的文章势必占用一些你深度阅读的时间。那么就需要你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了?例如,新闻算不算碎片化阅读?那些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算不算碎片化阅读?我觉得新闻不能算是碎片化阅读,因为我们了解新闻有多种途径,手机阅读只是其中一种,电视媒体也是。因此,新闻是你每天需要了解的东西,你总不能天天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吧?所以,读新闻并不算碎片化阅读。那么,就是微信上推送的文章了,它确实占用人们不少时间。里面推送的内容还都是我们所感兴趣的,而且文章短小精悍花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点开看看。那么,你还会发现,它占用的时间往往是你坐车、排队等空闲时间,因为在这短短几分钟内你又干不了什么事情,与其发呆不如看看文章了。但当你有整块的时间时还去进行碎片化阅读就不合适了,所以这两种阅读要分清楚。总之,碎片化阅读并没什么危害,所以不要太杞人忧天了。

300 评论

相关问答

  •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论文

    碎片化阅读其实没什么不好,只是人们放大了它的坏处。试想一个以前就不愿读书的人,在碎片化阅读出现之前他也不会进行深度阅读(读整本书)。所以,出现了这些多文章阅读后

    umaumauhauha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议论文

    专家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

    嘟嘟的Daddy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议论文

    如果你在最大程度的凝聚自己时,你能通过不超过3遍以上的回看这篇文章,就可以精准的理解作者全部或者大部分的意思,就说明你可以和作者的思想高度契合,一般的,这篇文章

    爱吃肉的饭团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碎片化阅读的弊大于利议论文

    利: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

    小肥羊洋阳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碎片化阅读的利大于弊议论文

    碎片化阅读总得来说利大于弊,但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应,比如一些需要大范围阅读的学者。

    亓亓小屋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