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6

郑二头头
首页 > 论文问答 > 现代人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发表评论家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你的小恶魔

已采纳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1883年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中文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外文名俄文: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别名英文:Ivan Sergeevich Turgenev国籍俄国出生地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热点关注解读 猎人200年记:一个文坛巨人的传奇屠格涅夫生于地主家的富二代,却创作出了控诉农奴制度的《猎人笔记》。他一生未娶,追求的女歌唱家却是有夫之妇。大锤今天来说一说这位俄罗斯文学巨人,一个矛盾综合体的传奇故事~2018-11-08人物经历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屠格涅夫的母亲是一位残暴的农奴主。屠格涅夫自幼目睹地主阶级的凶残专横,早就产生了对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12岁的屠格涅夫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到了别林斯基的好评,此后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在这之后屠格涅夫开始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19世纪50年代初,发表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1847年-1852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小说《木木》。1879年屠格涅夫接受牛津荣誉博士。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发表《贵族之家》。1860年他发表小说《前夜》,塑造了一个革命者英扎罗夫的形象,杜勃罗留波夫非常看重这篇小说,发表了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认为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这一断语,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涅克拉索夫没有同意,导致了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的决裂。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主人公巴扎罗夫狂傲,重视行动,重视科学实验。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击。1860年代后期,他长年居住在国外。他结识了许多外国作家如他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福楼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人关系密切。他向西欧介绍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1867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烟》。屠格涅夫之墓19世纪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国。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回忆的中篇小说”,如《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宁》和《春潮》等。1877年他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远离祖国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写了83篇散文诗表达了他暮年的情怀。1883年8月22日,屠格涅夫病逝于巴黎。根据他生前的遗嘱,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个人生活屠格涅夫终身未娶。[1] 他一生中唯一的真爱献给了歌唱家波琳·维亚尔多夫人。她是有夫之妇,而且婚姻美满,屠格涅夫和她的家庭保持着友好关系。个人的幸福毫无指望。但他还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这位维亚尔多夫人,只要有可能就住在离她家不远的地方,她的两个女儿出嫁的时候,屠格涅夫给她们各备了一份嫁妆。[2]屠格涅夫24岁时和女仆阿芙多季雅相恋,屠格涅夫的母亲刚一听到屠格涅夫爱上了阿芙多季雅的传闻,就大发雷霆,下令立即把“犯了过失的女人”从斯巴斯科耶打发走。阿芙多季雅-叶尔莫拉耶芙娜只得到莫斯科去。在那儿,她靠做裁缝糊口。她离开时已经怀孕了,次年春天生了个女儿,名叫别拉盖雅。女儿出生后不久,便被从母亲那儿抱走,送到祖母的庄园。阿芙多季雅·叶尔莫拉耶芙娜后来嫁给小市民卡卢金。屠格涅夫每年付给她赡养费,直到她1875年去世。[3]屠格涅夫的这个女儿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并不幸福。在女儿5岁的时候,屠格涅夫将她交给他终生恋慕的女友波琳·维亚尔多抚养。1865年2月,23岁的女儿出嫁。屠格涅夫对女婿印象很好,认为他漂亮、善良而又能干,嫁给他女儿会得到幸福,因为新婚之家在物质上是有保障的:女儿得到父亲一份丰厚的嫁妆,女婿加斯顿·勃留艾是一家玻璃厂的厂主。不久,屠格涅夫有了外孙们。屠格涅夫本人从未尝到过家庭幸福,他特别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幸福。然而,生活无情地欺父女俩。加斯顿破产了,并且挥霍了妻子的所有嫁妆。夫妻之间不和,美满的家庭被彻底破坏。别拉盖雅带着孩子,没带任何财物,离开丈夫跑到瑞士。屠格涅夫虽然已经年迈,病情严重,仍然尽可能地资助她,帮助她躲藏起来,甚至临死也没能见她一面。[3]主要作品中文名 体裁 发表/出版年份《黄昏》诗歌1838《帕拉莎》长诗1843《单身汉》戏剧1849参考资料[4]创作特点作品主题屠格涅夫对于人类有着深深的热爱,这种爱不仅表现于他对具有善良、勇敢、坚韧等高尚品德的人的赞美和颂扬,而且特别表现在他对人类的苦难的深深同情。表现在他总想竭力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表现在他对造成这种苦难的人的憎恶和谴责。所有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屠格涅夫从人道主义出发,无情地揭露、深刻地批判了不人道的社会制度。他的作品无不体现着这种不妥协的精神,而这也就表明他与其所从出的贵族阶级的彻底决裂。[5]屠格涅夫笔下一些男女主人公已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爱情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的情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屠格涅夫小说描写的爱情无一例外地让爱情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在文学史上,屠格涅夫别开生面,第一个把社会理想引入爱情。打开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可以发现,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挤后,终未成眷属。屠格涅夫曾多次这样讲过:“我主要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感兴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动活泼的真实。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才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并不符合。“这说明,作家创作时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战胜了其对女性的偏爱,他笔下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局,是由19世纪40-70年代俄国社会现实决定的,这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6]艺术特色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他的创作始于诗歌而止于散文诗,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创作忠实于现实主义原则,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的社会现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以擅长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称于世。他的作品,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尤其善于刻画自然景物的瞬息万变,并赋以诗意和哲理。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他的创作的一个最根本的倾向就是不追随某种社会思潮,而致力于描绘和建塑俄罗斯民族特有的人情风俗、民族的伦理观念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的俄罗斯民族风骨。这对俄国文学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7]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几乎都可以视为诗歌与散文相结合产生的形式,而且是典范的俄国诗歌和俄国散文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换个角度说,就是典范的俄国浪漫主义和典范的俄国现实主义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屠格涅夫的心理的抒情的诗意的中短篇小说,从总体上说是诗歌对散文全面渗透的一种新的文体;但具体说来,也就是说从其内部各种不同的变体来说,却又是一种十分自由的文学形式。屠格涅夫对这种文体采取十分灵活的态度,他根据题材和人物的不同有选择地调节诗歌介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对于爱情题材,多半会加强情感的和心理的渲染;对于奇人趣事,多半会着眼于构思的巧妙;对于有神秘意味的内容,多半会强化瞬间的气氛;对于“俄国的哈姆雷特”,则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心路历程的展示,对于纯情的少男少女,则大力抒写他们爱的感觉。因此,屠格捏夫中短篇小说的文体在诗服对散文的全面渗透的总体趋向中,又获得各种不同的形态。[8]屠格涅夫善于选择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善于摄取场景中的人和物,或者是选择事态的某个侧面,聚焦故事中的某个动人环节,寓情于景,示情以景,情景彼此渗透。[9]与相当自由和灵活的中短篇小说文体相比较,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文体则相对稳定得多。诗歌的因素虽已减弱,但绝没有消失,它总是适时地从叙事的缝隙中“破土而出”,从而在各个方面强化叙事的效果。与此同时,戏剧的因素似有历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赋予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以程式化的特点,如大致差不多的总体结构,不大的活动空间,不长的时间跨度,占有中心位置的人物的对话,必不可少的插叙或补叙,瞬间的激箔时刻,情节的急转直下,紧接着的高潮,独特的尾声,再加上穿插其中的适可而止和恰到好处的诗意的渲染和点拨。这些便是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稳固和运用得相当纯熟的程式。所以屠格涅夫长篇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一种对其他文体如诗歌和戏剧等的“综合”的趋向,这是集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于一身的屠格涅夫所独具的特点。[8]人物影响屠格涅夫是第一个现实主义精神充分、现实主义手法纯熟的俄国小说家。从整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史看,他以自己反映了“生动活泼的真实”的小说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时期。他的出现,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新的成熟的阶段。屠格涅夫忠于自己的天性和创作个性,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有效地利用了俄国和西欧的浪漫主义的积极成果,锤炼和创立了他自己的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宝库,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屠格涅夫是第一个拥有全欧乃至全世界影响的俄国小说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扩大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为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8]屠格涅夫的创作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典型,成为俄国解放运动艺术编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洁、朴素、细腻、清新、抒情味浓的艺术风格,对俄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列宁称他是“卓越的俄罗斯作家”。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们称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7] 屠格涅夫也为俄罗斯语言规范化作出了贡献。[10]人物评价屠格涅夫是非常聪明的人,具有非凡的诗的才能。(俄国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评)[11]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语言的巨匠。(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评)[12] 未来的文学史专家谈及俄罗斯语言发展时,一定会说,这种语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创造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评)[12]屠格涅夫是“卓越的俄罗斯作家”。(列宁评)[7]参考资料[1]  朱红琼著,屠格涅夫散文诗研究[M],人民出版社,06,第123页[2]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丁骏,王建开译,俄罗斯文学讲稿[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4,第70页[3]  冯渊著,仰望星空从仰望伟人开始[M],语文出版社,05,第40-41页
97 评论

猪猪的面团

涅克拉索夫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俄国诗人。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幻想与声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评,后一度放弃写诗。1845年创作《彼得堡的角落》和《在旅途中》,被别林斯基预言为“将在文学上发生影响”的人。1847年接办《现代人》杂志,50年代在编辑工作中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共同合作。40-50年代创作了《秘密》(1847)、《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的乡村》(1855)、《诗人与公民》(1856)、《大门前的沉思》(1858)、《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等著名诗歌。60年代开始创作长诗反映现实生活。著名作品有《货郎》(1861)、《俄罗斯妇女》(1872-1873)、《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等。1866年《现代人》被查封,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29 评论

跟着Serena觅好食

尼·阿·涅克拉索夫。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俄罗斯诗人和编辑。19世纪中期俄罗斯激进文学运动中的中坚人物。1847年接办文学评论刊物《现代人》,并担任编辑,发表了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他的诗歌以同情的笔触、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如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有的塑造了十二月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如《爷爷》和《俄罗斯妇女》等。短诗《诗人与公民》中强烈反对农奴制,被沙皇政府查禁。代表作《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反映农奴制废除前后俄国农民的贫困,人民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诗的风格受民间文学影响很大。

272 评论

小淘淘0312

屠格涅夫(1818--1883),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典型对俄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们称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处女地》等。望采纳谢谢!♡

197 评论

好好生活2013

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俄国诗人。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幻想与声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评,后一度放弃写诗。1845年创作《彼得堡的角落》和《在旅途中》,被别林斯基预言为“将在文学上发生影响”的人。1847年接办《现代人》杂志,50年代在编辑工作中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共同合作。40-50年代创作了《秘密》(1847)、《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的乡村》(1855)、《诗人与公民》(1856)、《大门前的沉思》(1858)、《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等著名诗歌。60年代开始创作长诗反映现实生活。著名作品有《货郎》(1861)、《俄罗斯妇女》(1872-1873)、《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等。1866年《现代人》被查封,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8 评论

傲慢的猩猩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俄国诗人。1821年12月10日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幻想与声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评,后一度放弃写诗。1841年结识别林斯基,走上革命民主主义和“真正诗人”的道路。1845年创作《彼得堡的角落》和《在旅途中》,被别林斯基预言为“将在文学上发生影响”的人。1847年接办《现代人》杂志,50年代在编辑工作中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共同合作。《现代人》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40-50年代创作了《秘密》(1847)、《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的乡村》(1855)、《诗人与公民》(1856)、《大门前的沉思》(1858)、《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等著名诗歌。60年代开始创作长诗反映现实生活,发表3首农村题材长诗《货郎》(1861)、《铁路》、《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着力表现破产中农民的悲伤和愤懑。在《怀念杜勃留罗波夫》和《祖父》等诗里,分别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先辈十二月党人的崇敬之情。1872-1873年发表的《俄罗斯妇女》是讴歌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的崇高品德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叙事诗。1866-1876发表的代表作《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一首叙事长诗。它写了偶然相遇的7个农民为寻求“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乘一块“神奇的桌布”漫游全国的故事。以此为情节,生动再现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罗斯现实,描写了农民、地主、僧侣、商贾和革命者等不同人物形象,暴露沙皇统治当局的残酷和欺行径,表明当时俄国是一个没有幸福的地方,而只有那些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献身的人才是幸福的。长诗采用民歌形式,融讽刺、叙事、抒情于一体,艺术上有较多创新。1866年《现代人》被查封。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同时代的人们》反映了70年代俄罗斯现实。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最后的歌》收集了诗人晚年的一些抒情诗。

343 评论

相关问答

  • 现代人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发表评论家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俄国诗人。1821年12月10日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

    尘封1205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现代人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发表评论加什么的评论文章

    见参考资料

    小萝莉的春天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现代人杂志主编

    尼古拉大哥在高加索服兵役。托尔斯泰在大哥的建议下,于1851年5月到了高加索。从此,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开始了他一生难忘的戎(rónɡ)马生涯。高加索山脉是亚洲

    隐形冠军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克拉玛依教育杂志

    我是个克拉玛依的中学生。其实全疆克拉玛依市最富裕的城市,人均GDP在全国位居前五,还曾经位居第二,仅此于深圳。克拉玛依的主要经济得于石油产业,众所周知现在油价飙

    zhaoyaxiao12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现代人杂志主编是谁

    名言   勇气,是金钱买不到的。——拿破仑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比害怕更值得害怕的了。——培根命运的女神

    sisley0522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