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01

神兽史瑞克
首页 > 论文问答 >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观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天开心好好好

已采纳
我认为永乐大典的价值更高一些,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中是对以前文化的一种整理保护发扬,而四库全书我认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绩工程,虽然号称也保护了以往文化,但你可以看看,为了编纂这部书,毁了多少经典,有多少是稀世孤本,为了达到皇帝要的效果,里面有多少东西进行了篡改,与其说是发扬、整理以前的经典,还不如说是一场文化灾难
260 评论

银色手链

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262 评论

愛戀寶寶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9万卷,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其艺术价值为:  1、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2、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3、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4、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常识文学篇。

164 评论

那一朵云啊

《四库全书》非常重要,它的文献价值独一无二。乾隆要动用四千余人进行编修才来得及制作,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此举。这本书囊括了3000多种书,在当时的印刷技术下,还需要多人同时抄写。

148 评论

κiξs飛揚

我认为永乐大典的价值更高一些,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中是对以前文化的专一种整理保护发属扬,而四库全书我认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绩工程,虽然号称也保护了以往文化,但你可以看看,为了编纂这部书,毁了多少经典,有多少是稀世孤本,为了达到皇帝要的效果,里面有多少东西进行了篡改,与其说是发扬、整理以前的经典,还不如说是一场文化灾难

237 评论

想疯狂旅行

说到百科全书,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那便是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典籍——《永乐大典》。这本书囊括了我国的天文、地理、戏剧和工艺等多方面的文化典藏,可谓是一部集古代文化典籍于大成的旷世著作。然而,不幸的是,《永乐大典》正本尚不能确定是否存世,并且,副本遗存不到十分之一。相较大家所熟知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但是,这两本无疑都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百科全书。今天,就来聊一聊,它们在古代书籍的保护和流传工作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明成祖统治时期,曾下令编撰《永乐大典》,并命解缙和姚广孝作为主要的编撰人,参与修订。作为中国第一部内容较为完备的百科全书文集,这本书包括目录在内共有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我国古代七八千种图书。正因为这部典籍的制定,使得我国明朝之前的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其中,包括14世纪之前的文学、地理和宗教等相关文献。而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光辉文化成就,得以被世人所见证。《永乐大典》的编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从永乐二年正式开启编制工作后,仅定稿就耗费了三年,而到永乐六年才完成了整本的编撰工作。另外,参与编制的人员数量,也非常巨大,从朝廷的文官到宿学的大儒学家,共计16万人。可见,编制这部大典工作之繁琐。据史料的记载,永乐年间虽然完成了整套的编撰工作,但是,却一直没有抄录副本。一直到嘉靖年间,《永乐大典》才有了如今为人所知的副本。可见,这部大典的内容之繁杂。但是,如此耗费人力财力的《永乐大典》,却在明朝末年遗失了。而仅存的副本,也在战火中丢散。如今,只剩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副本。而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在其“百科全书”类条目中,记载了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还盛赞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而如今,同样为人所知的《四库全书》,则是在清朝年间被编撰完成的。当时,乾隆命令由纪昀及三百多位大臣和学者负责编著。另外,还下令3800多人负责抄写,共编撰了近十三年。所以,这本书耗费的人力和钱财,可以说是与《永乐大典》相当的。《四库全书》的整套,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分,使得这部典籍,也因此得名为“四库”。全书总计3500多册,共计9万卷,囊括的字数约为8亿字,比之前的《永乐大典》更甚。之前,所说的《永乐大典》正本,在明末就已经遗失。可能因为此事的影响,所以,当时的乾隆皇帝就命人抄录了7部《四库全书》。而且,全部被分开在全国各地保存,这样便避免了遗失的问题。当时,这部分抄录的《四库全书》副本中,有4部都分别被存放在了紫禁城、辽宁沈阳、圆明园,以及河北承德。而后边抄录的3部,则被储存在了扬州、镇江和杭州,使得这7部所存放的地方,也被称为“北四阁”和“南三阁”。因为乾隆皇帝对典籍的保护,如今流传下来的副本,就有三套半之多。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缘故,文史大臣在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的时候,销毁了很多对清朝不利的文献,而且,一些含有政治敏感词语的典籍,也被纂改得面目全非。所以,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毁书”的过程。因此,这部典籍也被笑称为“四库毁书”。除此之外,这部典籍中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希望我们能看到的,并不能完全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参考典籍。当然,仅仅纂改古籍还不够,乾隆还对那些遗存的文献进行了销毁。在编撰过程中销毁的书籍,差不多有一万三千多卷,而焚毁的书籍数量,则达到了十五万册。可见,其为了删除对清朝不利的历史记载,乾隆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当时,清朝的文史大臣还在乾隆的命令下,对明朝遗存的档案,进行了系统性的销毁。其中,主要为天启和崇祯时的兵部档案,以及少量关于洪武、宣德以及万历年间的官方文书。最后,导致关于明朝的1000万份历史档案全部灭失。当然,除了销毁当时遗存的档案之外,清朝还对残余的书籍进行了纂改。所以,乾隆编制《四库全书》在一定程度上,断送了中国古代的部分文化遗产。另外,乾隆当时销毁的不仅有关于清朝的不利言论,甚至将涉及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的文字,都进行了纂改。当时,在编撰《四库全书》的高压背景下,全国当作禁书被缴获的书籍就达到了三千多种,共计十五万多部。并且,采用焚毁方式清除的书籍超过了七十万部,以至于,销毁的书籍与编撰《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数量相当,真不知是中华文化的幸还是不幸。在乾隆皇帝领导下的《四库全书》编撰工作,也因为篡改而出现了许多的笑话。诸如: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本是“人道寄奴曾住”,最后,竟被文史大臣们改成了人道“宋主曾住”。当时,大臣们觉得“寄奴”二字太像“奴才”了,所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别扭的名义给改掉了。而这,足以见其对历史的“传承”,已经到了随意纂改的地步,根本毫无尊重可言。如今,《四库全书》还保留的特别完好,但是,其呈现给我们的中华历史文化,几乎如同上了“滤镜”一般,虽可鉴赏,但是,却千万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文献去研究和评鉴。而《永乐大典》则不同,其在编撰修订古籍文献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如实写入。所以,对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更高的历史参考价值。说到这里,大家对这两部典籍,就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其中,谁在保护古代文献,谁又在毁灭历史的真实面貌,想必已经明了。

121 评论

谁是小小

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80年代曾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在内地印行。文渊阁《四库全书》印出后,确为教学、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四库全书》中保存的300多种《永乐大典》辑佚本,能面于世,就更有用。现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这确是新世纪一件浩大的出版工程。鉴于已有文渊阁本出版,可能会有读者提出:文津阁《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如何?我们现在出版这样一部大书,有何实际文化意义?  按《四库全书》的编纂,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出,第二年二月正式建立四库全书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即文渊阁本,正式修成,历时九年。此后,又陆续缮写三部,即文溯阁本(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文源阁本(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文津阁本(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可以注意的是,文津阁本是北方四阁本最后一部抄成的,且距第一部文渊阁本成书有三年之久,这其中当会有所正补(参见后所举数例)。  另可注意的是,《四库全书》在成书后,曾作过两次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的起因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贮藏地),于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有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五十六年(1791)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文津阁本都是由总纂官纪晓岚(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  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文源阁本也即全部毁灭。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正因如此,也就引起重视,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如1917年,时尚贮存于清内务府的文渊阁本,经检查,有9种书缺佚,共缺23卷,就据文津阁本补抄。1934年,藏于沈阳的文溯阁本,也发现有缺卷,就特地派人到北京,据文津阁本补抄了《挥麈录》等三书。至于杭州文澜阁,被毁后,则据文津阁本补了更多。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已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景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  遗憾的是,文津阁本以善本贮存于图书馆,不对外开放,一般研究者无法借阅,因此长时期来对文津阁本,只能仰而慕之,不能阅而研之。好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杨讷先生提议并主持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与文津阁《四库全书》原书核对录异的工作,核对从集部开始,后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共15册,二百余万字。据该书统计,文渊阁本集部共收书1273种,其中与文津阁本有差异的有788种,而宋代诗文集,文渊阁本失收、可据文津阁补入的,有1160条,涉及118种书。后台湾研究宋史的学者黄宽重,曾据此《补遗》一书,撰写一文:《文津阁本宋代别集的价值及其相关问题》。黄氏仔细将《补遗》与影印文渊阁本核对,发现《补遗》也有疏忽,提出《补遗》所收的宋人诗文,实际上有些已收于文渊阁本,不过卷次不同,而为编者重复收录。但他认为《补遗》所辑的大部分,确是文渊阁本所缺的,因此以为:“文津阁本宋代文集的部分,保留了不少各书作者个人生平事迹及诗文的评论资料,对研究各文集的作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讯;此外文中也保留许多对研究宋代史事有所助益的史料,显示文津阁本的史料价值。”  在举宋人例子以前,我想先举两个唐代的例子,从这两个例子,人们确可看出,文渊阁本的确有疏漏。如晚唐时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杜牧,其《樊川文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集部别集类,著录为二十卷,另外集一卷、另集一卷,并注云“内府藏本”,文渊阁本的《樊川文集》提要,与《总目》同。上海古籍出版社曾于1978年出版陈允吉点校本,其卷次也与《总目》同,所据为《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可见自宋流传以来各本均大致相同。但现在印出的文渊阁本,《樊川文集》却只有十七卷,外集、别集也没有,杜牧的诗全部失收,杜牧文未收的也有七篇。前面说过,《四库全书》在乾隆时曾复查过两次,而文渊阁本这两个明显的缺失却未经查出。又如,中晚唐诗人许浑,《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诗集《丁卯集》,为正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注谓“江苏巡抚采进本”。文津阁本所收与《总目》同(参《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附录一,热河总管世纲等所奏文津阁本书目)。但文渊阁本所收只正集二卷、补遗一卷。与此类似的,《四库全书总目》于集部诗文评类著录有唐司空图《诗品》一卷,但文渊阁本无此书。现经查核,文津阁本也无,这种编纂疏失也值得研究。  宋人文集,文津阁本可补的就更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举几个明显有史料价值的例子,如吕陶《净德集》,《宋史·艺文志》载为六十卷,后失传,修《四库》时据《永乐大典》辑佚为三十八卷。今文津阁本的《净德集》有《周居士墓志铭》,记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之父周原的生平事迹,从中可了解周邦彦的家世及周邦彦本人的行事,很有史料价值,但此文却为文渊阁本失收。也正因此,现在人所编的有关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也未收周原,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及现代学者关于周邦彦的传记著作也都未涉及。这是很可惜的。又如与欧阳修同撰《新唐书》的宋祁,其所著《景文集》,也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据杨讷等所辑《补遗》,其收录的诗文,有481篇为文渊阁本失收,这是宋人文集中较为突出的。尤可注意的是,前些年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全宋文》,曾据文渊阁本所有辑录,但当时还未能检阅文津阁本。据台湾学者黄宽重复核,《全宋文》宋祁文失收的还有394篇。又据黄氏校核,文津阁本还可补正1984年出版的孔凡礼校辑本汪元量《湖山类稿》22条。可见文津阁本对我们现代从事古籍整理与专题研究,将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  文津阁本可补正文渊阁本,文渊阁本也可补正文津阁本的。文溯阁本当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后文津阁本全部印出,必将再次推动四库学的研究。望采纳

2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观

    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80年代曾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在内地印行。文渊阁《四库全书》印出后,确为教学、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特别是《

    蛋糕上的草莓1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观内容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负责,任命内阁大学士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

    千年小猴妖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观是什么

    ”。《四库全书》收入古书3461种,79309卷,装订成36000余册,历时10年,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编成,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文献丛书。另外还编有《四库

    Too兔rich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

    1000000

    包子baozi2015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说到百科全书,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那便是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典籍——《永乐大典》。这本书

    石语angeline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