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8

浮生若梦762
首页 > 论文问答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诺仔滴麻麻

已采纳
<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著作(读后感) 无意中看到这个书的介绍,感觉很有意思,就下了看(抱歉,懒的去书店买,应该买书来看的) 中文版的序言有20多页,感觉翻译者生怕读者读不出本书的现当代的指示意义,不断的给暗示,其实他就想告诉我们,把这本书跟我们的历史对比着看吧尤其是那些为当局所不愿意提及的那些历史对我而言,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我们的历史和现实感觉自己离主流越来越远了 文中有好多经典性的结论和语言,可以用醍醐灌顶(一般很难用到)来形容,比如书中提到的福特的那句著名的“历史全是一派胡言!” 待我读完后整理在此 这本书不但是社会学的名著,同时还是心理学、传播学甚至金融学的参考书。可见是很值得一读的。 简介: 1895年首次出版的《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的中译本名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是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冯克利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月18日添加 早饭的时候,一位喜欢读书的同事问读书的最快记录是多少? 突然想起高中的时候看武侠的经历,记得那个时候花了15块前买一本印刷简陋字迹微小的<鹿鼎记>(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貌似也是最后一本),学校要开两天的运动会,是那种人到心离的那种,记得之前还有一天的假期,就三天的时间把这本小说看完了现在仍以之为傲(高中时候很少有值得吹嘘的事情)但说到看书的享受,绝对不是平时以为的在一个阴雨天,舒服的靠在床头抱书慢品,我试过,结局往往都是昏睡在床,直到头疼难耐或者饥肠辘辘看书最享受的时间也在高中,是在一位大腹便便的语文老师课上老师年事已高,但由于学校扩张师资紧张,只能再度出山年纪大了往往器官方面有所退化,尤其是眼力老师远视,为了监视课堂,上课很不情愿地要带着眼镜我个小所以坐在第一排,所以眼镜老师就很难照顾的到起先把小说杂志放在桌洞里看,后来发现此举纯属多余放桌面上阅读也不会妨碍老师讲课,也更有利于我阅读我提前实践语文的素质教育想想我们的教育把语文课上成那样,真是悲哀除了小学认字阶段有必要外,其余东西都是多余,尤其罄竹难书地是所谓教参的标准答案一个艺术性的科目,怎么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就跟让你评价是阿娇还是希尔顿漂亮? 标准答案是A,因为她代表了东方的内敛美可我偏偏就喜欢希尔顿,老师说你这个观点不对,你不选A就得不了分,就不能上大学,就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去见希尔顿了,好吧,为了希尔顿我努力让自己觉得阿娇有东方的含蓄美撤远了,回到勒老先生的书上来一周的时间来看这本100多页的小册子书应该不算短了吧希望都把核心的东西读出来了 感觉勒庞老先生给了我一个降妖的秘术,好多东西都可以拿他老人家的群体理论来量一量,嗨,别说有些还真能套上理论研究最大的障碍就是先入为主地携带着自己的价值观文中序言中好像也有提到,这其实也是一个人性的客观现实,无论你用多么科学和逻辑的方法,都无法避免个人的影响,因为是人,本身在做这样或那样的论述求证区别在于个人因素对研究影响的大小勒庞老先生当然没有今天我们的科学逻辑的研究方法支持(我特别讨厌这中东西),但这不妨碍他写的东西有价值 1841年欧洲大陆的革命之火仍旧余烟袅袅,但经历一场大体力的活动,社会再也折腾不动了于是反思的声音逐渐响起,人们纷纷疑惑那场梦魇似的革命真的发生过吗? 为什么会发生呢? 结果已经显而易见,现在人们要做的就是总结经验查找原因了 这一年,古斯塔夫-勒庞出生继承了前辈托克维尔的对欧洲大陆批判的传统,对比海峡对岸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勒庞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重新分析了大革命时代人们的疯狂之所以有人将他跟马基雅维利比,是因为他们都说出了一些可怕而有真实的东西这本书以"群体"为基本的研究对象,结合法国社会自从1789大革命以来的一系列巨大社会波澜,来一步步论证这个群体的"冲动,偏狭,简单,暴力,低智,保守没有反思能力以及受无意识支配",作者将我们一贯视为历史和文明的真正创造者的广大人民描述成了一个魔鬼的形象这让我想起来了自然界的蚂蚁,他们在与大黄蜂的斗争中一个个前赴后继,后来者踏着先前者的尸体蜂拥向前,最终打败了黄蜂在这场战斗中,那些死亡的蚂蚁就处在一个"群体"里,他们靠无意识支配,完全放弃或者没有个体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勒庞又将"群体"当作文明的创造者的原因人类的文明在这里就是蚂蚁对黄蜂的胜利所不同的是,上天给人以恩惠(或者惩罚),让像勒庞这样的单个人,具备了理性思考能力,开始解释我们文明的真谛,而蚂蚁们将永久性地重复着他们先辈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人类目前也没法超越,及时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前因后果但正如人类学所揭示的,理性人的出现也只不过近二三百年的事情,相比与几百万年的历史进化,可以忽略必记 理性也许只属于单个个体,一旦进入到一个群体里(当然群体是有个界定的,不是随便几个人聚集在一块就是一个群体),再理性的个体都将被群体吞噬,变的只会用无意识来判断指挥自己行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脑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销活动中的个人如此的冥顽不灵,缺乏最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也解释了以前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教授执迷于FLG大男子主义的勒庞说,群体就像女人宁愿屈从坚强的男人,而不愿意统治懦弱的男人,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看来群体是天生媚骨,但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臣服主义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最脆弱的一面,只不过群体表现的更为突出相对个人,群体也许更需要一个上帝 翻译者的序言几乎把勒庞的骨干都讲的很清楚了,甚至说的更明了,当然100多年后,事情相对来说更清楚明白了所以光看前面的序言也就基本上算是阅读完了这本书 如果还有值得特别提出来的,就是勒庞关于英美教育和欧洲大陆教育的对比批判,一个半世纪过去,但听起来还像是在说我们当下的中国一样一个人有限的六七十年来,要机会拿出16年左右的时间在课堂上啃那些"书本",然后获得权威部门的一个证件,然后在步入工作的岗位后,重新开始完全陌生的学习想想还真是挺大的人力浪费家长花钱,孩子遭罪,社会需要承担巨大的成本真不知道这套教育体系怎么发展起来的 勒庞是这么说的: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它以根本错误的心理学观点为基础,认为智力是通过一心学好教科书来提高的。由于接受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强化许多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常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写道:“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惟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我们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尽管它只能培养出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状况的人,但是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毕竟能够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这种水平吗?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
187 评论

蓝梦与信

龙迪: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一位8岁女孩的母亲。她中学毕业后,根据父母的要求,就读于医学院的口腔系。由于感觉到“心比牙更重要”,所以大学毕业以后报考了医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根据导师的要求,进行有关人脑的研究。然而,在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她感觉到,医学对于人的了解太少了,萌生了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愿望。硕士毕业后,她到《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做督导工作,前后共7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接受了中德高级心理培训班(三年连续项目)家庭治疗组的培训,并且在工作中培养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和能力,把自己的工作语言从技术的、医学的语言成功地转变成了生活化的、“好玩”的语言。 在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她常常心生不安,常常问自己:“我对别人的建议有用吗?”于是,她决定接受更为系统的家庭治疗训练,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重新开始了求学生涯。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里,她跟随导师参与了多例家庭治疗和各种培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自己做母亲的经历和感受,也使她对于做父母有了更深刻和独到的理解。 唐洪:《父母必读》杂志下半月刊执行主编,8岁女孩的妈妈。80年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从事师范教育工作3年。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习和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前后共11年,并于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到父母必读杂志社下半月刊编辑部工作,2005年任下半月刊执行主编。

130 评论

土著零食家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2008-05-06 01:50:11)  标签:杂谈 分类:本科作业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133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范文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2008-05-06 01:50:11)  标签:杂谈 分类:本科作业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

    小小小花花儿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社会心理学期刊杂志读后感范文

    近期读了一些关于心理学、自助心理帮助从书,其中的某些观点对生活还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把事实与看法混淆在一起,事实无法改变,但看法却

    老幺2010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本书是以

    蔡蔡菜哈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500

    <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著作(读后感) 无意中看到这个书的介绍,感觉很有意思,就下了看(抱歉,懒的去书店买,应该买书来看的) 中文版的序言有20多页,感觉翻译者

    太仓站沈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英文

    你好!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太仓站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