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9

yoyo爱生活2012
首页 > 论文问答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梁山好汉v

已采纳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发展,将成就我们祖国的发展。儿童的快乐,将实现社会的幸福。社会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问题,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存在的依据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是人存在的价值问题。因此,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深刻把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问题,深刻挖掘学生学习从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的结合上,进一步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克服了单纯的外因论或内因论。通过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不仅扩大了视野,增加了知识,而且还在深刻感触的情况下教育学生。以下,就是我在读《社会心理学》时所捕捉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启发: 一、学习的实现,就是学习的对象化。 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是在对经济现象做深层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所谓经济的深层分析就是社会经济现象底层的个人和这些个人的生产。这里说的个人是进行生产的个人;这里说的生产是这些人的社会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由此出发,马克思展开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他在1844年论述:第一,马克思对工人同劳动产品关系的分析表明,劳动产品及劳动对象乃至"感性世界"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第二,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所作分析表明,劳动使劳动者自己对象化。第三,马克思对"人是类存在物"的分析表明,人具有意识性和自觉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在这里工人的"生产",其实跟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及学习生活乃至"感性世界"是学生的学习的对象化。学习的结果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学习,这就是学习的对象化。学习的实现,就是学习的对象化。马克思关于劳动产品对象化的思想,启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关于学习对象化的思想。一方面说明学习对象本身归根到底是学习的转化物,"感性世界"是学习的转化物;另一方面说明学习、"感性世界"是学习的记载,是人类美的记录,有这种记载和记录即复制才有人类文化的历史遗留。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就是人对这个感性世界的生产。这是学习的第一个对象化。第四,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所作分析表明,学习使学习者自己对象化。一方面学习生活着学习者自身,是学习者自身分出主体性自我(主我)和客体性自我(客我),自己把自己对象化,同时学习又生产着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与学生关系上分出自我和他我,自我把他我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是学习者的客体化。这是学习生活的第二个对象化。上述两种对象化,都是学习对"关系"的生产。关系中包括学生与学习对象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第五,马克思对"人是类存在物"的分析表明,学生具有意识性和自觉性,学生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把类(自身的类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人把自身当作有生命的类、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这就是说,学生是类存在物是因为学生知道自己是"类",即把"类"对象化。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是由于人进行着改造对象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生产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二、媒体的挑战。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媒体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大众媒体是传递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等,其中电视的作用越来越大。裙带、集体同个人的天然联系是我国"人像模型"确立的基础。但在媒体日益发展的信息环境中,我国人际关系中原有的特点也会发生变化,"个性化"和心理封闭也有成为一种趋势的可能。正因为如此,人--媒体系统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大众传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大众传播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量信息,越来越参与人们社会生活,不仅给人们提供必要的社会生活信息,而且直接构成一种社会环境,包围人们的生活,人的行为一点也离不开这个信息环境。对此有人提出信息行为之说,认为人类行为具有信息性质,行为是信息环境的函数。应该说,信息环境论和信息行为论的提出,不仅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意义。 对于媒体,教育部门如何摆脱媒体的夸大其辞的负面的炒作型的报道,进而引导、帮助社会正确关注学校教育,引导、教育家长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并在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措施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帮助,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氛围。也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创造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如果,忽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而一味强调学校教育,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试图推卸给学校,这样是不科学、不合理,并且绝对达不到的。 因此,如何引导媒体正确关注学校教育,足够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且通过媒体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引导社会足够重视社会教育,从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种完整、和谐、有利的环境,须要我们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三、关于文化。 所谓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的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其实,文化就深深的烙在一个民族的身上,他对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每一个个体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如果我们今天社会的文化存在着何种长处,那么让我们尽可能的发扬宏大他;如果客观上还存在有不足,他同样将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人。因此,有没有人在关注我们今天的民族的文化的不断完善,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对于教育来说,最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读书型社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可以识破野蛮,趋赶无知;读书,可以让我们不断成长,感到一种成长中的快乐。读书,对于个人而言,他是一种个人的进步;对于社会而言,他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他将为我们的下一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树立真实有力的读书榜样,帮助孩子们在知识的天空中遨游,感受到深刻的读书趣味。 四、关注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 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左右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最早出现的中心词决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形成是全部性格综合起作用的结果,综合作用的的结果,综合作用的优势远远超过了每一种特点的单独作用。第二,在所有性格特点中,有一种性格特点具有中心机能,其他性格服从于中心性格而退居边缘地位。第三,中心性格的确立及作用的发挥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受它出现的顺序即邻近性格特点的制约。第四,第一印象是存在的。第一印象的形成取决于最先出现的中心性格的特点,这种首先出现的中心性性格特点所具有的机能效果叫做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能够改变后续刺激物的意义。 在教育工作中如何运用首因效应,成为重要的课题: 1、在学生中运用好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正确把握其规律,科学的进行运用。 首先,让孩子第一天上学就爱上学校、爱上学校的老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成为学生与学习活动之间的一条温馨的纽带,它将学生与学习活动亲密相连。古语说:"亲其师,善其道。""爱屋及乌"等,充分说明让孩子爱上与学习有关的事物,将对孩子爱上学习本身起着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 其次,让孩子在接下来上学的日子里,爱上书本,爱上自己所学的知识。自信和兴趣在孩子的整个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学初,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疲惫学习多少教材上要求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让孩子通过努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使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进而对学习产生自信和兴趣。 在教师们苦心经营下帮助孩子们建立的良好的对学校及书本产生的首因效应,将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良好的认识,对学习产生良好的情感。这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这种良好的认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情感、意志、行动,为学生的努力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的顺利的掌握知识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同时,帮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好习惯"先入为主"。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如果孩子没有及时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他很可能已经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有一句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一经养成,它将极其深刻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好的习惯的养成,成为孩子入学后的又一重要工作。 2、让首因效应为家长开创家庭教育的良好开端。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从学前教育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学习非常重要,对于家庭来说,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这一过渡时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事。有的学校采用了在开学初培训家长的方法。通过培训家长,让家长了解老师各阶段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方法,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配合老师在校对学生的教育,同时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手段。实践证明:孩子的茁壮成长与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儿童是社会的成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果能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学知识,将它科学、合理的运用于教育,将能更好的为培养新世纪接班人服好务。您可以适量删节,望采纳
263 评论

蓝梦与信

龙迪: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一位8岁女孩的母亲。她中学毕业后,根据父母的要求,就读于医学院的口腔系。由于感觉到“心比牙更重要”,所以大学毕业以后报考了医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根据导师的要求,进行有关人脑的研究。然而,在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她感觉到,医学对于人的了解太少了,萌生了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愿望。硕士毕业后,她到《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做督导工作,前后共7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接受了中德高级心理培训班(三年连续项目)家庭治疗组的培训,并且在工作中培养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和能力,把自己的工作语言从技术的、医学的语言成功地转变成了生活化的、“好玩”的语言。 在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她常常心生不安,常常问自己:“我对别人的建议有用吗?”于是,她决定接受更为系统的家庭治疗训练,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重新开始了求学生涯。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里,她跟随导师参与了多例家庭治疗和各种培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自己做母亲的经历和感受,也使她对于做父母有了更深刻和独到的理解。 唐洪:《父母必读》杂志下半月刊执行主编,8岁女孩的妈妈。80年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从事师范教育工作3年。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习和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前后共11年,并于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到父母必读杂志社下半月刊编辑部工作,2005年任下半月刊执行主编。

119 评论

xuemei1987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读后感《《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334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本书是以

    蔡蔡菜哈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500

    <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著作(读后感) 无意中看到这个书的介绍,感觉很有意思,就下了看(抱歉,懒的去书店买,应该买书来看的) 中文版的序言有20多页,感觉翻译者

    太仓站沈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英文

    你好!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太仓站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社会心理学期刊杂志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问题,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存在的依据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是人存在的价值问题。因此,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

    冷月无痕MNG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社会心理学期刊读后感500题

    <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著作(读后感) 无意中看到这个书的介绍,感觉很有意思,就下了看(抱歉,懒的去书店买,应该买书来看的) 中文版的序言有20多页,感觉翻译者

    猪宝0517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