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9

C罗C梅西梅
首页 > 论文问答 > 电影艺术概论论文20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霸气Annie姐

已采纳
本片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该片曾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部大奖。为什么要选这部电影作为论文的对象呢?因为我曾经,甚至现在都被深深感动着。上了一学期的《电影艺术概论》,我就想试着从专业角度分析下这部影片。影片一开始,乐观开朗的犹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驾车来到城里,从一开始就营造出幽默的气息,镜头采用不同视距表现了开车失控的情景,用一个连续的近景记录了基度和他的朋友从轻松悠闲的状态到惊慌失措的状态的改变。又用了一个晃动的镜头从景物上表现出情形的混乱。结合使用些长镜头,表现了失控的汽车。可以说一开始的画面就是一个很精彩的铺叙。在基度与美丽的女教师多拉的偶遇的段落中,基督与一个小女孩在交谈着,突然有一个声音想起,特写基度抬头向斜上方看了下,然后慌张的要往前冲,镜头马上切到小女孩,小女孩也往斜上方看。声音在这次剪辑中起了连贯作用,然后镜头自然拍了个全景,女主角正从二楼掉下来,基度在下面伸手接,小女孩抬着头看着。这是一个很连贯的剪辑。画面中的女老师往下跳,鸽子从窗子里飞出来,画面中间的小女孩紧张的移动了下,画面最近的一只马晃了晃头,表现出一种立体的感觉,使得这个画面看起来更加饱满,富有动感。在多拉的一个“订婚晚宴”上,声音的运用在这段情景的配合上恰到好处。基度看到多拉时,背景放着轻松,跳跃的音乐,表现出基度欣喜的状态。在多拉与别人交谈时,音乐一度停止,当侍者送上一个蛋糕时,背景音乐再次想起,夹杂着鼓声,锣声,表达出多拉心中的惊讶和高兴。然后再次转变为轻快的音乐,或许表现出多拉存在着某种的期待。当多拉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宣布他们要结婚时,有点哀伤的音乐响起,可以想象这时多拉是多么的不愿意。在晚宴进行中,音乐又从哀伤转向轻快,可想应该有让人快乐的事情发生了,果然,基度骑着白马,接走了多拉,此时的音乐愈加幽默,轻快,跳跃。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配合是完美的,很好的表现出主任翁的心情,情景交融。难怪这部电影获得了1999 奥斯卡最佳音乐-剧情片原作配乐奖。多拉一袭粉色长裙,骑着被涂的花里胡哨的马跟基度来到住处,再走进旁边的花房,基度跟着走了进去……镜头没有变化,从画面中出来的并不是多拉与基督。而是伴着“祖舒华”的叫唤声,一个孩子牵着小坦克欢快的跑出来。这是一次聪明的蒙太奇,也是最后赢得坦克游戏让人唏嘘的伏笔。虽然剧情跳过了五年左右,但是人们都知道,基度和多拉结婚了,还生了个叫祖舒华的孩子,他们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充满着喜剧的色彩,当影片下部开始时,基度被市政府的人带走。这时的音乐由轻快变哀伤。预示着悲剧慢慢的到来。祖舒华的外婆来书店看他,这一段画面的剪辑中,颜色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从书店里装修的绿色,突然切到啊店门的绿色,此时基度正在关门,镜头一切,又跳到了两幅绿色的壁画。祖舒华和妈妈正从楼梯上下来。镜头一直跟着他们走,画面又从一束红花的绿叶和旁边的绿色沙发上,跳到房子外绿油油的花丛,多拉接了他妈妈坐着马车来。当看到屋里的狼籍时,画面又从多拉绿色的背景画面,切换到一片绿色树林的小道上,一辆暗绿色的车正在行驶。镜头又从车外,切换到车类,车类的背景还是绿色的帐篷,车内祖舒华和爸爸在谈论车要开往何处。再切一个画面,多拉正坐着车赶往某地,一个特写画面表现出多拉的焦急,而车后窗的背景还是绿色的树林,而接下来的好几个镜头也用绿色连接着,绿色的树叶,穿绿色制服的士兵,灯光的配合下绿色的阴影等等。这一连串绿色的连接,很好的起到过度作用,虽然拍摄的空间一直在变,一直在跳动,但是有了绿色的过度,看起来却很顺畅,很连贯。在纳粹营里,基度和工友在搬钢铁,为了表现被抓来的人多,也为了表现画面的立体感,画面出现好几队列的搬运人群,虽然是并排的,但是交错的行走,表现出一个多维的空间。这段里,画面的切换剪辑是以灰色为主色调。让一个阳光的小孩子身处在一个灰暗的环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更表现出下半部影片的悲。影片到了最后,基度因为要去找多拉,被纳粹德军抓到了小巷里。画面中响起了几声的枪声。虽然没有见到人,当枪声告诉我们,基度被枪毙了。这也是一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画面定格在了基度进去的那个小巷,在灯光,音乐的配合下,虽然眼前空无一人,看着这画面却忍不住想流泪。纳粹人跑了,祖舒华从铁箱子里出来,一个小小的孩子站在狼籍的广场上,配合冷色调,这是何等的凄凉,这时候有坦克的声音从祖舒华身后传来,祖舒华慢慢转过身子,画面切到祖舒华眼前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画面,象征着希望,前后两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一辆坦克从画面里慢慢开出,呼应了前面埋下的伏笔。轻松的音乐再次响起,祖舒华和妈妈相聚了。这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悲剧?一个让人感动的电影,感动于爱情,亲情的伟大,从来不知道美丽的定义是什么。可能是指外表,可能是内心,也可能只是一种细微难言的感觉。 我想,也许不管是我们中的哪个人,不管是多么年长或者年幼,都不可以十分肯定十分自信地说自己完全清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时候我想,亲情之爱,总是最平和的,不会太激烈太极端,但却又是最本真的一种淡然的美好。 亲情,真的可以让人放弃幸福放弃前途放弃生命去拯救自己的至爱。只是因为那浓于水的红色的沸腾。 总是崇敬爱情的热烈,感动于他人轰轰烈烈抑或是简单幸福的爱情故事,却一直都忽略了,那些离自己最近的,最本真的亲情。 亲情总是淡定而安静的,以一种平凡的姿态来拯救一个人的心灵,使人的心更纯净更柔软,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和接受爱。这确实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无论从剧本,还是拍摄手法,亦或是灯光,音乐的配合。因为学习有限,无法在拍摄手法上阐述我更多的观点,但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电影的拍摄制作充满了兴趣,我会不断的去了解,去掌握。只因为我喜欢电影这门艺术。无论你身处多么困难的环境,别忘了你的笑!
230 评论

角落小泰迪

《怎样写影视剧本》,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散文经典》,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影片分析教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与电影共舞》(论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电影的读解(增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记述与呈现——现代传媒写作》,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影视写作教程》(第二主编,4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电视编导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主编著作:《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年版。《影视写作教程》(第二主编 4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1949-2009)艺术评论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版。参编著作:《基础写作概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进展》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1991年版。《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参编3万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写作大辞典》(参编3万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年版。《影视艺术概论》(参编2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小说技巧大全》(参编4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香港文学史》 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版。《香港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写作》 自然出版社 1999年版。《影视艺术鉴赏》(参编,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红楼梦艺术札记》,《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1期。《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五辑(1982年11月)。《评汪曾祺的小说艺术》,《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 期。《两结合问题》,《文艺研究》1983年第 期。《写作教师的素质》,《写作》。《红楼梦艺术札记(二)》,《福建师大学报》。《普希金是我们的老师》,《福建文学》。《生命的赞歌》,《文学评论丛刊》第二十八辑。《文学的信息论问题》,《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张承志和他的地理学文学》,《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文学对自身的反思》,《福建文学》1987年第1期。《论典型即个性》,《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1期。《作为一门行为科学的写作学》,《函授通讯》1987年第1期。《如何理解电影的民族化》,《文艺报》1987年8月1日。《文本的自在与文学作品的非自在》,《当代文坛》1988年第1期。《名符其实的“文学创作论”》,《写作》1988年第1期。《超前与滞后》,《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福建师大学报》。《幽闭而骚乱的心灵》,《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3期。《峡谷回声——历史的回声》,《当代文坛》1987年第5期。《超前的意识,超前的批判》,《文艺报》1988年12月31日。《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文艺评论》1989年第1期。《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从认识的深度到体验的深度》,《文艺报》1989年6月24日。《结构的美学》,《福建论坛》1989年第4期。《潜能之谜》,《文化春秋》1989年第3期。《对物意文理论模型的质疑》,《写作》1990年第1期。《写作学的宏观研究》,《中国写作》1990年第1期。《写作实践论》,《写作》1990年第8期。《论世俗小说》,《上海文学》1991年第8期。《影戏和影像》,《福建艺术》1991年4期。《闽文化与闽派电视》,《荧屏世界》1991年第5期。《术科的呓语》,《写作》1991年第11期。《让老四哑吧算》,《福建艺术》,1991年第9期。《艺术的协调与统一》,《电影之友》1991年第12期。《翻旧为新》,《电影之友》1992年第1期。《学普通话及其他》,《福建艺术》1992年第1期。《看电影和欣赏电影》,《中外电视》1992年第7期。《电影:从读解到欣赏》,《福建艺术》1993年第1期。《写作学的空间观念》,《写作》1993年第4期。《港台电视剧提供的启示》,《荧屏世界》1993年第3期。《穿越时空隧道的沧桑》,《艺术生活》1993年第8期。《也谈渴望喜剧》,《福州晚报》1993年第8期。《贵族心态》,《电影之友》1993年第9期。《作为一门行为科学》,《中国写作学的当代发展》《写作学的宏观研究》,同上。《写作实践论》,同上。《感谢草帽诗》,《艺术生活》《从梦走向现实》,《荧屏世界》1992年第4期。《在优势与局限之间》,《警坛风云》1992年11期。《潜伏于发展中的危机》,《警坛风云》1993年第11期。《中断与连续》,《文艺研究》1993年第11期。《悬在半空中的剑》,《福建艺术》。《我看石狮之谜》,《荧屏世界》1993年第6期。《进入电影的方式》,《福建艺术》1993年第6期。《费力的欣赏》,《福州晚报》1994年5月24日《提高选择的可能性》,《荧屏世界》1994年第3期。《论电影思维》,《福建论坛》1994年第4期。《可能性还原与电影的读解》,《福建艺术》1994年。《无限风光在险峰》,《荧屏世界》1994年第5期。《绷紧情节的弦》,《警坛风云》1995年第1期。《论电影结构》,《中外电视》1995年第2期。《假作真时真亦假》《非线性和非稳态》,《厦门文学》1995年第 期。《张艺谋巩俐合论》,《电影艺术》1995年第 期。《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怎一个“生“字了得》,《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1996年第5期。《文学创作过程论》,1996年第4期。《西风东渐》(主持),《电影艺术》1996年第1期。《五十年代香港小说》,《香港作家报》1996年11月1日。《答记者问》,《福建艺术》1997年第2期。《香港小说发展的三重叠合格局》,《小说艺术》1997年第2期。《转型中的香港小说》,《小说艺术》1997年第2期。《转型中的香港小说》,《香港作家报》。《春节联欢晚会杂感》,《荧屏世界》1997年第2期。《香港新生代小说家》,《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电影艺术:崛起与衰落之间》,《未来文化空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怎一个“生“字了得》,《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与研究》1997年第2、3期。《政治躯体上的毒瘤》,《译林》1997年第5期。《商业冲击下的中国艺术电影》,《福建艺术》1997年第5期。《张爱玲的创作和香港文学》,《小说评论》1997年第5期。《电影的商业性与商业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从纪实中走出来》,《荧屏世界》1998年第4期。《拜读红色》,《当代电影》1998年第5期。《香港:城市的形象》,《香港作家》1998年第10期。《城市的精神脉搏》,《小说评论》1999年第1期。《中国英雄电影的文化意味》,《东方文化》1999年第2期。《论香港的现代派小说》,《东南学术》1999年第1期。《要说爱你不容易》,《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论文革电影》,《艺术广角》1999年第3期。《中国政治与中国电影》,《福建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电影非戏剧化倾向再认识》,《艺术广角》2000年第1期。《期待超越》,《福建艺术》2000年第2期。《中国电影——夕阳西下几时回》,《世纪对话》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电影——夕阳西下几时回》,《评论》2000年第一辑。《电影:对象与方法》,《东南学术》2000年第3期。《公共性、小众化、可信度》,《凝视新闻》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文学改编新论》,《艺术广角》2000年第4期。《房子:精神的居所》,《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爱情的悼亡诗篇》,《文学世纪》2000年第6期。《尴尬与焦虑》,《福建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论文学对电影的影响》,《福建论坛》2000年第5期。《从剧本的文学性到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艺术》2000年第6期。《大悲恸与大绝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香港女性写作的一种景观》,《香港文学》2000年第12期。《爱情的悼亡诗篇》,《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期待超越》,《三明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民族电影:面对全球化语境》《福建艺术》2002年1期。《信息不对称与通道设置》《东南学术》2002年3期。《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电影艺术》2002年3期。《新生代导演和民族电影的未来》《艺术广角》2002年4期。《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化和中国影视的命运》2002年版《一代人的成长与觉醒》《 电视·电影·文学 》2002年5期《博客与个人媒体时代》《福建论坛》2003年3期《电视的孩子与身份建构》《东南学术》2003年3期《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电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时尚化——一种新的影像风格》《电影艺术》2003年6期《时段与频道资源的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4期《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本》《福建艺术》2004年5期《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建构》《现代传播》2004年5期《处处无家处处家》《世界电影》2004年6期。《文化产权与文化安全》,《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骚动的灵魂》,《福建艺术》2005年第2期(排名第二)。《文化遗产与文化产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产业》,《福建论坛》2006年第3期。《电影结构新论》,《福建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电影:从艺术转向传播》,《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香港小说的政治地理环境》,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1999—2000。《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01—2002。《对台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国台办课题,2002—2003年。《全球化时代新闻传媒对台宣传技巧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03—2004。《中国电影传播史》,省重点学科课题,2004—2005。《电影的读解》福建省2007年精品课程立项《{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改革与创新》立项《2006年{电影的读解}校精品课程》立项 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影视剧本十余部集。影视剧本中,《阿秀的消息》、《复仇者》、《澳门情缘》三部影片,《闽南故事》(16集)、《粉黛谍影》(20集)、《五彩的路》(单本剧)三部电视剧已投拍、播映。

353 评论

相关问答

  • 电影艺术概论论文2000字

    在百度文库找找

    粉红蚕宝宝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8
  • 电影艺术概论论文2000字的意思

    你这是要什么??我只知道有本期刊叫(设计),上面的可以免费查阅文献,汉斯出版社的,你可以去了解下

    美食家Kitty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艺术概论论文2000字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

    哦、起床…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美术艺术概论论文2000字

    粉红色的回忆人类社会因为五彩缤纷的色彩变得栩栩如生、绚丽生动。而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色彩令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产生的美感。上图服装款式上简洁大方,漫不经心地

    张先生899547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0
  • 艺术学概论论文2000字

    你这是要什么??我只知道有本期刊叫(设计),上面的可以免费查阅文献,汉斯出版社的,你可以去了解下

    啃鲍鱼的螺丝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