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7

大大的蚂蚁啊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影视艺术论文20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卢卡与凯丽

已采纳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313 评论

角落小泰迪

《怎样写影视剧本》,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散文经典》,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影片分析教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与电影共舞》(论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电影的读解(增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记述与呈现——现代传媒写作》,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影视写作教程》(第二主编,4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电视编导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主编著作:《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年版。《影视写作教程》(第二主编 4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1949-2009)艺术评论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版。参编著作:《基础写作概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进展》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1991年版。《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参编3万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写作大辞典》(参编3万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年版。《影视艺术概论》(参编2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小说技巧大全》(参编4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香港文学史》 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版。《香港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写作》 自然出版社 1999年版。《影视艺术鉴赏》(参编,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红楼梦艺术札记》,《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1期。《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五辑(1982年11月)。《评汪曾祺的小说艺术》,《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 期。《两结合问题》,《文艺研究》1983年第 期。《写作教师的素质》,《写作》。《红楼梦艺术札记(二)》,《福建师大学报》。《普希金是我们的老师》,《福建文学》。《生命的赞歌》,《文学评论丛刊》第二十八辑。《文学的信息论问题》,《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张承志和他的地理学文学》,《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文学对自身的反思》,《福建文学》1987年第1期。《论典型即个性》,《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1期。《作为一门行为科学的写作学》,《函授通讯》1987年第1期。《如何理解电影的民族化》,《文艺报》1987年8月1日。《文本的自在与文学作品的非自在》,《当代文坛》1988年第1期。《名符其实的“文学创作论”》,《写作》1988年第1期。《超前与滞后》,《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福建师大学报》。《幽闭而骚乱的心灵》,《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3期。《峡谷回声——历史的回声》,《当代文坛》1987年第5期。《超前的意识,超前的批判》,《文艺报》1988年12月31日。《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文艺评论》1989年第1期。《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从认识的深度到体验的深度》,《文艺报》1989年6月24日。《结构的美学》,《福建论坛》1989年第4期。《潜能之谜》,《文化春秋》1989年第3期。《对物意文理论模型的质疑》,《写作》1990年第1期。《写作学的宏观研究》,《中国写作》1990年第1期。《写作实践论》,《写作》1990年第8期。《论世俗小说》,《上海文学》1991年第8期。《影戏和影像》,《福建艺术》1991年4期。《闽文化与闽派电视》,《荧屏世界》1991年第5期。《术科的呓语》,《写作》1991年第11期。《让老四哑吧算》,《福建艺术》,1991年第9期。《艺术的协调与统一》,《电影之友》1991年第12期。《翻旧为新》,《电影之友》1992年第1期。《学普通话及其他》,《福建艺术》1992年第1期。《看电影和欣赏电影》,《中外电视》1992年第7期。《电影:从读解到欣赏》,《福建艺术》1993年第1期。《写作学的空间观念》,《写作》1993年第4期。《港台电视剧提供的启示》,《荧屏世界》1993年第3期。《穿越时空隧道的沧桑》,《艺术生活》1993年第8期。《也谈渴望喜剧》,《福州晚报》1993年第8期。《贵族心态》,《电影之友》1993年第9期。《作为一门行为科学》,《中国写作学的当代发展》《写作学的宏观研究》,同上。《写作实践论》,同上。《感谢草帽诗》,《艺术生活》《从梦走向现实》,《荧屏世界》1992年第4期。《在优势与局限之间》,《警坛风云》1992年11期。《潜伏于发展中的危机》,《警坛风云》1993年第11期。《中断与连续》,《文艺研究》1993年第11期。《悬在半空中的剑》,《福建艺术》。《我看石狮之谜》,《荧屏世界》1993年第6期。《进入电影的方式》,《福建艺术》1993年第6期。《费力的欣赏》,《福州晚报》1994年5月24日《提高选择的可能性》,《荧屏世界》1994年第3期。《论电影思维》,《福建论坛》1994年第4期。《可能性还原与电影的读解》,《福建艺术》1994年。《无限风光在险峰》,《荧屏世界》1994年第5期。《绷紧情节的弦》,《警坛风云》1995年第1期。《论电影结构》,《中外电视》1995年第2期。《假作真时真亦假》《非线性和非稳态》,《厦门文学》1995年第 期。《张艺谋巩俐合论》,《电影艺术》1995年第 期。《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怎一个“生“字了得》,《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1996年第5期。《文学创作过程论》,1996年第4期。《西风东渐》(主持),《电影艺术》1996年第1期。《五十年代香港小说》,《香港作家报》1996年11月1日。《答记者问》,《福建艺术》1997年第2期。《香港小说发展的三重叠合格局》,《小说艺术》1997年第2期。《转型中的香港小说》,《小说艺术》1997年第2期。《转型中的香港小说》,《香港作家报》。《春节联欢晚会杂感》,《荧屏世界》1997年第2期。《香港新生代小说家》,《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电影艺术:崛起与衰落之间》,《未来文化空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怎一个“生“字了得》,《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与研究》1997年第2、3期。《政治躯体上的毒瘤》,《译林》1997年第5期。《商业冲击下的中国艺术电影》,《福建艺术》1997年第5期。《张爱玲的创作和香港文学》,《小说评论》1997年第5期。《电影的商业性与商业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从纪实中走出来》,《荧屏世界》1998年第4期。《拜读红色》,《当代电影》1998年第5期。《香港:城市的形象》,《香港作家》1998年第10期。《城市的精神脉搏》,《小说评论》1999年第1期。《中国英雄电影的文化意味》,《东方文化》1999年第2期。《论香港的现代派小说》,《东南学术》1999年第1期。《要说爱你不容易》,《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论文革电影》,《艺术广角》1999年第3期。《中国政治与中国电影》,《福建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电影非戏剧化倾向再认识》,《艺术广角》2000年第1期。《期待超越》,《福建艺术》2000年第2期。《中国电影——夕阳西下几时回》,《世纪对话》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电影——夕阳西下几时回》,《评论》2000年第一辑。《电影:对象与方法》,《东南学术》2000年第3期。《公共性、小众化、可信度》,《凝视新闻》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文学改编新论》,《艺术广角》2000年第4期。《房子:精神的居所》,《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爱情的悼亡诗篇》,《文学世纪》2000年第6期。《尴尬与焦虑》,《福建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论文学对电影的影响》,《福建论坛》2000年第5期。《从剧本的文学性到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艺术》2000年第6期。《大悲恸与大绝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香港女性写作的一种景观》,《香港文学》2000年第12期。《爱情的悼亡诗篇》,《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期待超越》,《三明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民族电影:面对全球化语境》《福建艺术》2002年1期。《信息不对称与通道设置》《东南学术》2002年3期。《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电影艺术》2002年3期。《新生代导演和民族电影的未来》《艺术广角》2002年4期。《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化和中国影视的命运》2002年版《一代人的成长与觉醒》《 电视·电影·文学 》2002年5期《博客与个人媒体时代》《福建论坛》2003年3期《电视的孩子与身份建构》《东南学术》2003年3期《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电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时尚化——一种新的影像风格》《电影艺术》2003年6期《时段与频道资源的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4期《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本》《福建艺术》2004年5期《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建构》《现代传播》2004年5期《处处无家处处家》《世界电影》2004年6期。《文化产权与文化安全》,《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骚动的灵魂》,《福建艺术》2005年第2期(排名第二)。《文化遗产与文化产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产业》,《福建论坛》2006年第3期。《电影结构新论》,《福建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电影:从艺术转向传播》,《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香港小说的政治地理环境》,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1999—2000。《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01—2002。《对台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国台办课题,2002—2003年。《全球化时代新闻传媒对台宣传技巧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03—2004。《中国电影传播史》,省重点学科课题,2004—2005。《电影的读解》福建省2007年精品课程立项《{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改革与创新》立项《2006年{电影的读解}校精品课程》立项 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影视剧本十余部集。影视剧本中,《阿秀的消息》、《复仇者》、《澳门情缘》三部影片,《闽南故事》(16集)、《粉黛谍影》(20集)、《五彩的路》(单本剧)三部电视剧已投拍、播映。

84 评论

小小mini罗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交往与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在全球化语境下, 影视艺术成了最普遍的大众传播媒介, 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审美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 既是深层挖掘民族电影内在底蕴的问题, 也是研究民族电影未来走向的问题。 关键词: 影视文化; 全球化; 审美价值 文化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同一民族又因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文化自身的运动规律, 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各异的文化形态。对于正处在全球化语境之中的当代中国影视文化来说, 如何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征服更多的观众,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审美价值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影视文化审美价值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特征 影视文化的民族性, 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 尤其是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 创造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影视文化。这种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的产生,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影视文化的世界性, 是指影视语言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影视的表意符号具有世界通用性, 影视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也是世界性的, 是全世界艺术家们共同探索, 共同创造, 相互借鉴, 不断积累形成的。影视艺术的世界性使得影视语言是一门世界共通的交流工具, 而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则让人们通过某一个国家的电影和电视, 来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和现实, 形象感受和体验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与文化。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的形式。”影视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 通过直观而生动的视觉形象塑造人物、叙述事件、抒发情感、阐释哲理,完成对生活的再表与表现、反映与创造。影视造型美、运动美、情感美、意义美以及充满动感的画面不仅可以带给观众视听享受, 使他们得到感官的愉悦, 而且可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情绪, 使之得到审美的满足,形成影视艺术最富魅力的美学特性。正因为如此, 生动地再现对象并艺术的表现对象, 用富于美感的形式和追求内涵意蕴的统一, 使得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在实践影视作品外在品质和内在追求之间, 找到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优美, 壮美, 喜剧美, 悲剧美, 平凡美, 怪诞美, 都成为了具有崇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影视创造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审美性和商业性的相互促进及其审美价值实现 当代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作为商品, 也在追求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实现。影视艺术的价值显然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 表现为影视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影视艺术的商品价值的统一。属于审美范畴的影视艺术价值, 它本身并不与商品发生关系, 只是发生在人的精神层面上, 体现的是影视艺术对人与生命意义的表达。影视艺术的商品价值是艺术价值的一种物态化的反映, 它表现为影视的艺术价值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从此意义上说, 影视艺术价值往往可以通过市场得到反映, 甚至可以通过市场得到确定。影视艺术的商品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 是影视艺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影视艺术的消费不同于一般艺术品的消费, 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既能实现保值与增值, 又有审美的愉悦, 当下大众艺术市场的兴旺使影视艺术成了增值空间最大的消费品。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特定语境中,影视艺术按照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轨规则, 通过市场流通这种形式, 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与物质资料生产一样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体现出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 从而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人们在接受或鉴赏影视艺术时, 不是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 而更主要的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下, 只有借助于影视艺术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双重特性而得以实现。 总之,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找到一条繁荣发展的国际化之路, 就必须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 制作出既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 又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 兼备国际化前瞻意识, 同时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文化品质与审美品格相结合的中国民族电影形象。

320 评论

飞天舞88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182 评论

相关问答

  • 影视艺术论文2000字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

    苏州小熊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影视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

    欣赏电影的话,你可以从剧情,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方向进行赏析。

    冒冒爱雨雨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2000字

    进入电影的方式 《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

    送哦夏季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影视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怎么写

    电影《乱世佳人》赏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wisteria爱发呆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影视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的意思

    欣赏电影的话,你可以从剧情,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方向进行赏析。

    彼岸之澄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