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48

王家姑娘0122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请叫我癸小亥

已采纳
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思考  【摘 要】本文是笔者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着而提炼的教学经验和构想。以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主题,以如何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两个方面为目标,较浅显的做了五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美育 激发兴趣 创新 效率  着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那么究竟怎样提高与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更加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会受到制约。比方说很简单的自我介绍,新学期开学我接了一个刚入校的初一年级,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笑脸。“作自我介绍吧!”同学们一脸的没趣“哎,又是自我介绍。”我把我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大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变得神采飞扬。自我介绍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  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  示范:我用《新年好》的旋律重换了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  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  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  开始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想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有一组同学是这样设计的:他采用了《字母歌》的旋律,由组长先自我介绍,组长再在组员的哼唱中舞着去一个一个的找成员,被找的学生站出来做自我介绍,都表演完了,全体成员齐唱一遍《字母歌》这支儿歌,他们整个过程都没有离开过此旋律。这个颇具创意的设计让大家赏心悦目,得到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门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就这样,时间在同学们的欢歌笑语中悄悄溜走,一堂具有创作意义的自我介绍课结束了。  通过这次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活动,不但老师、同学互相之间了解了,而且增进了师生感情。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但是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励,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轻视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的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三、通过赏析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美的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如欣赏古琴曲《流水》,学生可根据旋律的走向,说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流水的各种情境。有的学生描述的是:像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山崖上流淌下来,敲击着山石,发出了“叮咚,叮咚”的清脆响声,仿佛看到阳光下水流的晶莹剔透;有的学生描述的是:仿佛听到了大海的波涛,看到了小溪的潺潺水流,十六分音符的流动旋律,似山泉汇成江河,一泻千里,似山势激越,从容不迫地汇入大海。学生精彩纷呈的描述,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通过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情感信息。比如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接着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音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创设了锣鼓音的喧闹气氛,带给学生一个新鲜感,这样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学读,教师用杨子荣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音的作用,让他们知道京剧锣鼓音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总之,初中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如何。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往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感受音乐的活动中,去探索,去创新,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促进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努力使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着,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183 评论

晨阳爱美食

专著《艺术教育论》(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专著《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独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专著《艺术教育》(独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论》(独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专著《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新概念》(合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专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越洋对话》(合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专著《音乐教育书简》(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专著《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引》,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专著《艺术教育论》(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专著《守望音乐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译著《音乐互助学习与民主行为》(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主编《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编《杰德快乐幼教艺术启蒙系列丛书》(独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走进课堂-中小学音乐课案例与评析》(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副主编《学校艺术教育史》(合作),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副主编《初中音乐实验教材》(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003年出版参编《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审、参编《21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全书》(教育部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出版统稿、参编《学校艺术教育60年(1949-2009)》(教育部主编),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9月出版主编《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主编《给力音乐教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主编《小学音乐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月出版主编《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音乐家卷》,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4月出版主审《音乐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主编《粤港澳音乐教师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一、音乐教育研究“敢问音乐教育路在何方?”,《儿童音乐》1998年10期“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硕果累累”,《音乐生活报》1998/12/“透过问卷审视现状 音乐教育有喜有忧”,《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1期“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11日“音乐教育观念在更新”,《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25日“音乐教学内容亟待完善”,《音乐生活报》1999年3月4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音乐探索》1999年2期“如何全面理解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儿童音乐》1999年7期“音乐为什么能够开发右脑”,《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6期“一组引人深思的调查数据”,《音乐周报》1999年11月12日第45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在的问题”,《人民音乐》1999年12期“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1期“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新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50年”,《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人民音乐》2000年第6期“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开发智力”,《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论环境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人民音乐》2004年4期“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课程 教材 教法》2005年6期“音乐价值的社会学审视”,《文史博览》2005年10期“音乐教育创造性价值的美学诠释”,《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出版)“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1期“音乐教育的美学审视”,《音乐创作》2007年2期“关于音乐教育科研的两点想法”,《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年5期“纽约爱乐乐团的浓情奉献”,《人民音乐》2008年7期“音乐托起了孩子的生命”,《音乐周报》2008年7月“对话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年8期“京剧不是十五段”,《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6日“那才叫‘从娃娃抓起’”,《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25日“没有技能训练音乐教育很尴尬”,《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5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美国音乐教育思考之一”,《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5期“新世纪关乎美国音乐教育的三件事”,《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对高中音乐教学要以欣赏为主的质疑”,《课程 教材 教法》2009年7期“与一线教师对话让我快乐成长”,《儿童音乐》2009年9期“高中音乐课只有鉴赏是不够的”,《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6期“专业音乐学院的支教行动”,《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一项艺术教育的振兴工程”,《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丰富的音乐教育理论园地”,《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1期“校长是艺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2期“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大舞台》2010年3期“高雅音乐从娃娃抓起”,《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4期“让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大众文艺》2010年, 6期“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课程 教材 教法》2010年8期“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音乐创作》2010年6期“别让学生在讲台和舞台间徘徊”,《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8日“突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香港高中《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引》”,《课程 教材 教法》2011年8期“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人民音乐》2011年9期“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特点及实施现状”,《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2011年5月“国民音乐教育不应以审美为核心吗?”《艺术百家》2012年3期“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反思”,《人民音乐》2012年4期“钢琴教育研究的特色之作”,《文教资料》2012年4月号中旬刊“艺术审美并不等同于艺术欣赏”,《美育学刊》2012年第5期跨越国界的音乐教育理念:成全青年人的个性,《美育学刊》2013年第2期“另一只眼睛看课程”,《艺术百家》2013年3期二、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评论》1992年第6期1993年2期“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3期“学校艺术教育难发展的原因和对策”,《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3期“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1期“全面理解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2期“艺术教育与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3期“什么样的教师最称职——为艺术教师定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4期“走出艺术教育的评价误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4期“艺术教学重在艺术欣赏”,《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1期“关于艺术师范教育的两点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1期“融合——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1期“应当确立全新的艺术教学原则”,《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2期“关于艺术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3期“艺术与科学 网上把手牵”,《中国教育报》1998年11月30日“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应澄清的几个观念问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音乐周报》1999年5月21日第20期“关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当前艺术教育的五件大事”,《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3期“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与艺术课程改革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6期“艺术教育中的异化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1年1期“新中国高等艺术师范教育50年回眸”,《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学生走出尴尬”,《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第2期“创新,艺术教育的永恒追求”,《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5日“论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廓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途径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9期“广州大学城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3期三、美育研究“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吗”,《争鸣》1993年1期“审美化教学的特征及实施对策”,《高师函授学报》1993年1期“我国美育功能研究的现状及新视野”,《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2期“开放的时代呼唤审美的人”,《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3期“美育不等同于教育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5期“杜威美育思想初探”,《高师函授学报》1994年1期“德美并重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报》1995/3/“马克思美育思想初探”,《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6期“从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看美育地位的稳步提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5期“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期“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3期“以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湖南教育》2008年12月·中“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4日“别以爱为名义主宰孩子的人生”,《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8日“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4期“新中国学校美育地位变迁的四个阶段”,《美育学刊》2011年1期 (独立主持的课题,按时间顺序排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与评价指针体系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艺术教育学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百人工程”项目:《音乐课程价值研究》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大学生音乐教育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湘文库--湘籍音乐家传》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美国音乐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音乐专业大学生农村支教个案追踪研究》

9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

    ellegirlme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思考  【摘 要】本文是笔者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着而提炼的教学经验和构想。以如

    黄豆珵珵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尤其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参与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同

    tingting2171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改革进度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当前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

    水之语城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是,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喜欢音乐的学生

    美人儿不哭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