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2

yyh心随我动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高速铁路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mpooxia

已采纳
国内外高铁现状以及高铁特点简介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并以时速210km/h投入商业运营。由于修建高速铁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速铁路的辉煌业绩深受世人瞩目,法国也及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任何盈利色彩而享誉世界的法国产品TGA高速技术,并在1981年率先建成西欧第一条高速铁路。从此TGV一直牢牢占据高速轮轨的速度桂冠,目前的纪录是2007年创下的4 公里/小时。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铁铁路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段9100公里,约占30%。 紧接日法之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都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并且德国研制独自的ICE(Intercity-Express)机车,美国研制了具有美国特色的Acela。从1972年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磁悬浮和摆式列车,而其中的摆式列车由于其性价比较高,有可能是一种在大规模成熟铁路网基础上完成提速的高速铁路技术。 我国的高速铁路研发及建设均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到之后的武广高速铁路、郑西铁路等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及投入运营,我国高铁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大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特别是在过去两年,我国多项高铁建设项目开工并建成投产,宁波~台州~温州、温州~福州、福州~厦门等客运专线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350公里、全长6公里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又一里程碑。 高速铁路在不长的时期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发展势头,根本原因是基于轮轨系的高速技术充分发挥了既先进又实用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长距离的交通中的独特优势。实践表明,高速铁路已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象征。高速铁路虽然源于传统铁路,但借助于多项高新技术已全面突破常规铁路的概念,已形成一种能与既有路网兼容的新型交通系统。同时高铁还具有一些其他列车无法比拟的优点:(1)输送能力大:目前各国的高速铁路几乎都能满足最小行车间隔4分钟及其以下(日本可达3分钟)的要求。(2)速度快: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高速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分别达到了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如果作进一步改善,运行时速可以达到350~400公里。(3)安全性好:高速铁路由于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4)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正确率高:高速铁路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全天候运营,除非发生地震。由于高速铁路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做到旅客列车极高的正点率。(5)方便快捷:高速铁路一般每4分钟发出一列车,日本在旅客高峰时每3分半钟发出一列客车,旅客基本上可以做到随到随走,不需要候车。(6)能源消耗低:如果以“人/公里”单位能耗来进行比较的话。高速铁路为1,则小轿车为5,大客车为2,飞机为7。(7)环境影响好(8)经济效益好:高速铁路投入运行以来,倍受旅客青睐,其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后仅7年就收回了全部建设资金,自1985年以后,每年纯利润达2000亿日元。德国ICE城市间高速列车每年纯利润达7亿马克。法国TGV年纯利润达44亿法郎。
293 评论

小能喵尉哥

开 题 报 告题目: 高速铁路站点对周边地区影响及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年 月 日一、文献综述早在1997年,Roger Vickerman指出,在欧洲,高速铁路的发展过程并没有解决预期中的交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问题,其缺乏网络化的交通体系导致大都市中心吸引了区域内更多的发展机遇及经济活动。针对铁路周围发展不平衡问题,Sasaki在《TadahiroOhashi, Asao A High-speed Rail Transit Impacton Regional Systems: Does the Shinkansen contribute to Dispersion? 》中提及仅仅通过建设新的高速铁路连接偏远地区,无法导致区域经济的扩散,也不能够完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只有开发成熟的地区更能够吸引投资,即便是偏远地区的可达性由于高铁运输的大大增加,与之相连的开发成熟区域仍旧会获得主要的利益,区域差距不能够缩小。David通过对田地纳西州铁路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交通需求模型,预测高速铁路建成后所带来的时间效益及通达效益,最终得出了铁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发展过程。在张楠楠等《高速铁路对于沿线区域发展研究》中分别从交通、经济和空间3个方面对高速铁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借助高速铁路的发展,新的区域优势得以创造,同时没有加入高铁网络的地区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沿线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铁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孙婷(2008)《高铁路对于城市发展影响》中指出区域发展受到高铁经营模式的带动,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以及核心城市的经济圈建设,减少贫富差距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林辰辉(2011)《我国高铁枢纽站区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我国17个高铁枢纽进行了实证研究过程,指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铁站点自身条件以及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是影响其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外研究主要通过实证硏究和模型研究两种主要研究路径来探讨高铁影响效应,重案例研究,从物质空间到开发机制、从规划到实施系统的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尺度涵盖站点地区、城市和区域,跨尺度研究成为新的趋势。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经验借鉴与定性描述为主,结合国内站点地区的实践展开讨。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高速铁路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促进手段,是目前我国是经济协调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而目前对于铁路站点建设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其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以及针对枢纽交通网络的问题研究,不适合周边环境平衡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平衡高速铁路站点与周边环境的平衡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铁路站点建设的重要问题,同时,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站点对周边地区无疑比其他的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更加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何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高速铁路带来的机遇,促进站点周围地区的快速、和谐、平衡发展,成为了当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一些地区铁路的建设过程,类似高铁站等周围地区的更新和建设越来越炙手可热,每个铁路沿线地区都希望能够抓住高速铁路建设所带来的机遇,进而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各个区域高铁新城建设和规划过程都过于千篇一律,使得其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特色,导致无法形成资源聚集,尤其是一些小站点区域范围,往往高速铁路站点周边区域的发展定位过高,开发不够合理。因此,研究高速铁路站点对于周边地区有何影响,是实现有效利用高速铁路的关键,是实现合理区域规划的依据,对于铁路、城市、区域以及经济等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三、研究方案(框架)论文的研究拟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①首选对选题的意义进行的阐述,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②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回顾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以及人口迁移理论等,介绍国内铁路沿线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基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介绍高速铁路对于周边地区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③分析高度铁路站点对于周边地区影响效应,首先回顾高速铁路与区域发展的内在关系,然后分别从交通枢纽、地区人口、地区经济、区域与城市、区域空间五个层面进行分析高速铁路站点对于周边地域的影响。另外,总结归纳高速铁路站点对于周边地区影响的作用表现,并从区域因素方面对区域交通、区域经济、区域位置、站点规模以及站点可达性等进行定性分析。④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京津城际沿线武清地区的调查研究,并进行评价结果与现实发展概况对比分析。进而验证评价指标必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⑤提炼文中的主要观点,对以后高度铁路站点影响效应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展望。文章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 绪论1 研究背景及意义2 国内外研究现状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1 研究方法2 研究内容3 技术路线第二章 交通对于周边区域发展影响1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2 区域内部交通发展相关理论第三章 高度铁路站点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效应分析 1 铁路与区域发展 2 高速铁路站点对周边地区发展影响分析 1高速铁路站点对于综合交通发展的影响 2 高速铁路站点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影响 3 高速铁路站点对于区域人口增长影响 4 高速铁路站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5 高速铁路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3 区域因素制约铁路影响效应 第四章 实证分析——京津城际列车沿线武清地区为例1 实例验证2 项目背景 1 京津城际铁路 2 武清区位分析 3 交通现状分析3 武清地区发展状况 1 经济状况 2 空间状况 3人口规模 4 产业发展 5 交通发展4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居住问题 2 交通问题 3 生态问题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四、进度计划2022年1月15日前 与指导教师见面商讨论文选题,撰写选题审批表、开题报告2022年2月15日前 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2022年3月11日前 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论文初稿2022年4月8日前 形成定稿2022年6月8日前 现场答辩五、指导教师意见

272 评论

空山微风

随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综合运输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在城市与全国联系的对外大通道中,已逐步形成铁路运输为主导,高速公路和航空相配合的模式;在城际通道中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主,公路为辅的分工模式,在城市交通中将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大容量地面快速公交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网络,这是我国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方向。可以看出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在未来城市综合运输体系中都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二者运输能力必须辅助良好的换乘衔接系统才能得以发挥。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是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其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整体综合运输的效率,合理方便的换乘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乘客的交通需求,换乘枢纽的合理布局更为发展一个和谐、快捷、舒适、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协调运输系统内两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论文首先对换乘枢纽的演变过程做了剖析,然后对换乘枢纽的功能、需求特性、影响因素及发展条件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在归纳和总结我国目前换乘枢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对我国的换乘枢纽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论文重点研究了换乘枢纽的换乘模式、换乘枢纽的布局规划和换乘枢纽信息系统构建三方面的内容。在参考国内外换乘枢纽换乘模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论文对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模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并针对每种换乘模式做了详细的优缺点分析;换乘枢纽的布局规划是换乘枢纽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通过对布局模型的分析,论文确定了换乘枢纽位置的初选、优选、确定和评价的方法;信息系统的构建是现代换乘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信息系统规划目标、总体结构、技术支持手段三方面的具体研究,得出了换乘枢纽信息系统构建的方法。论文最后针对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枢纽,建立了相应的换乘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并附以实例做出分析和比较。 [1] 林世生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探析[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7(01)[2] 张海波 高速铁路与城市地铁的衔接换乘[J] 交通标准化 2006(11)[3] 郑荣洲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车站的衔接方式探讨[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10)[4] 顾保南,黄志华,邱丽丽,卫超 上海南站的综合交通换乘系统[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08)[5] 杜昌锦 轨道交通和地下铁路多线换乘枢纽的设计[J] 中国市政工程 2005(06)[6] 朱沪生 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大型换乘枢纽的探讨[J] 都市快轨交通 2004(05)[7] 孙伟,刘亚刚,晁军 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模式的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04(04)[8] 高振华,韩宝明,茹祥辉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规划研究[J] 综合运输 2003(11)[9] 余兴 城市轨道交通与国有铁路的衔接方式[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1(02)[10] 刘迁 城市交通大型换乘枢纽的交通规划(下)[J]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01(02)

121 评论

此夏若空820

论文格式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309 评论

疯疯丫头315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规划决策中的主要技术经济问题,本文在广泛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承担或参与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课题和铁道部高速铁路研究课题,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科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决策科学、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高速客运专线的客运需求、速度目标值、建设时机、技术系统选择、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均为国内首次采用。为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工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高速铁路客运市场份额研究方面,通过研究旅客对交通工具的选择行为,分析了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经济、技术、心理和生理因素,首次将交通工具的多种技术特征引入效用函数中,建立了客运交通工具的效用评价理论;进而用多目标决策、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建立了交通工具市场份额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避免了目前一些常用分析理论在某些交通走廊应用的误差较大甚至出现矛盾的现象。由该模型算出的客运需求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实例验证取得较好的结果。 (2)在高速铁路客运需求的长期变化规律方面,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信息传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社会客运需求影响,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统计资料,提出了社会客运需求长期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旅客对交通工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各种交通技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论证了高速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和客运需求的长期变化规律并建立相应模型。以京沪线为例进行的计算表明,高速铁路客运需求的长期变化规律是:首先因经济发展规模的增长而增加,后因旅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发生变化,市场份额降低,客运需求增速减缓甚至下降。这一规律符合培育、发展、饱和和停滞的商品经济规律。 (3)在国内首次系统地通过理论研究和总结实际定线资料,研究了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与其客运需求、工程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运营支出等技术经济指标的量化关系。为我国高速铁路项目的科学化、定量化决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4)在速度目标值决策方面,考虑速度目标值对客运需求、土建工程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运营有关支出、无关支出等基础数据的影响,以高速铁路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用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速度目标值。以京沪线为例的计算结果证实了最佳速度目标值的存在。该最佳速度目标值是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的结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速列车速度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 (5)在高速铁路的建设时机决策方面,提出了以旅客对旅行时间节省的支付意愿为表征的高速铁路建设时机研究方法。以各种交通工具的技术经济特征为基础,运用本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建设高速铁路的合理时机。同时,以财务内部收益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建设期和运营期的投入和产出,结合高速铁路市场需求长期变化规律的分析,以京沪线为例进行的计算表明:目前就是京沪高速铁路的最佳时机。上述研究结论与国内高速铁路技术的成熟性、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能力的综合要求、项目建设资金的供给条件等研究相结合,可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时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当然,本文算例结论的前提是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保持相对稳定。一旦某种交通工具的服务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或者有新的交通系统被引入,研究结论将可能发生变化。 (6)在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方面,本文分析了西方国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我国的交通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提出我国现行的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办法中效益计算部分尚待探讨。提出了计算交通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的新观点。并对其中一些观点提出了算法。 (7)在高速磁悬浮铁路技术经济特征分析方面,全面研究了国外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资料,在国内首次系统地总结了高速磁悬浮铁路的线路设计理论;提出了影响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因素和磁浮列车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全面分析了高速磁悬浮铁路的工程投资、运营支出等经济特征和能量消耗、土地占用与地表破坏、交通噪声、有害物质排放、磁辐射等环境影响特征。为我国开展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8)在高速交通技术系统比较方面,针对我国对两种技术系统的研究基础相差很大,难以进行工程应用全面对比的情况,本文从两种系统的技术原理出发,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定线和试验设计,对土建投资、列车费用和运营支出进行了比较。另外,从市场适应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两种系统的综合服务质量,以旅客平均时间价值为指标,提出了各自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提出的研究成果,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规划中科学化、定量化决策的辅助工具。本文重点研究辅助决策的技术经济学方法,在具体应用项目的技术经济决策分析中,尚应深化研究主要基础数据,以保证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351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