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3

大鹏村长
首页 > 论文问答 >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核心论文题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麦当当5188

已采纳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279 评论

福建不吃辣

“ 360 度反馈的管理能力开发功能及其实践启示”,《江海学刊》(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4 期。 “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外一种反思”,《流通经济》(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7 期。 “扩大内需中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 2009 年 1 月上半月刊。 “营销助力政府绩效提升”,《光明日报》, 2009-02-21 。 “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丁守海,刘昕,《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核心期刊), 2009/02 。 “经济下滑背景下的失业分析 : 规模、特点及对策”,丁守海,刘昕,《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9/01 。 “走出高绩效管理的误区”, 《人力资源》, 2008 年 8 月上半月刊。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Evolution, Current Issu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 The Fourth Sin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8, June, Newark , NJ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外包体系:制度设计与经验启示”,《江海学刊》, 2008 年第 3 期。 “绩效审核与改进会议的作用及其实施要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年 1 月。 “绩效考核误差管理”,《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12 月。 “ HR 的能力塑造及途径选择”,《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10 月。 “完善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几点建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年 10 月。 “从公务员绩效考核到政府绩效的全面更善——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变迁及其思考”,《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第三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董克用主编。 “中小企业职位分析的障碍及其基本对策”,《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8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7 年第 11 期全文转载。)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人才资源开发》, 2007 年 7 月。 “如何看待我国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之争?”《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5-6 月合刊。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Human Resources Risks , the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59th Annual Meeting, January 2007, Chicago, the US ConferenceActivities· 1/5/2007 , 2:?4: , Concurrent Sessions, 1 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mposium) —Private Dining Room 2, “论中国政府人事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型”,《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702 。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创新及其实施建议”,《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 200705 。 “大学生就业难:正常中的‘不正常'”,《中国图书评论》(核心期刊), 200705 。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亟待梳理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行政管理》(核心期刊), 200704 。 “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光明日报》(核心期刊), 20060712 ,第三版。(《中国人事报》 20060726 转载,《中国人才》 2006 年第 8 期转载)。 “需要平等协商对等交易”,《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6 日 ,第十三版:经济周刊《观点》栏目。 “人才考核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才》, 200705 。 “ HR 战略与企业战略:在辩证中前行”,《人力资源》, 2007 年 3 月。 “打破‘大锅饭',留住‘小锅饭'——薪酬和个人绩效挂钩越紧密越好吗?”,《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3 月。 “绩效改进:组织的永续发展之道”,《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8 月。 “企业的社会责任: HR 大有可为”,《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4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6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 “继承与发展中的现代日本企业工资制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9 月, 6600 字。 “从薪酬福利到工作体验:以 IBM 等知名企业的实践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6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5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走出学习型组织的误区”,《人才资源开发》, 2005 年 2 月。 ”民工荒'热的冷思考”,《北大商业评论》, 2004 年 11 月。 “中国企业亟待完成文化转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年第 8 期。 “‘万民评议党政机关'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国人才》, 2004 年第 7 期, 65 - 66 。 “美国联邦政府薪酬宽带试验及其启示,”《公共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对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秩序建设问题的研究,”《财贸经济》(核心期刊), 2004 年第 1 期。 “领导人才: 21 世纪最为稀缺的人才,”《中国人才》, 2003 年第 12 期。 “全面提升国有财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三个关键环节,”刘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12 月。 “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职业》, 2003 年第 12 期, 12-13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4 年第 3 期全文转载。) “我国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 “绩效考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滑铁卢”,《职业》, 2003 年第 7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 “新木桶原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工业企业管理》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管理科学》 2003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从公务员加薪之争看公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界》, 2003 年 5 月。 “警惕薪酬陷阱”,《企业研究·财智》, 2003 年第 4 期下半月刊。 “启动宽带薪酬”,《中外管理》, 2003 年 2 月。 “顾客第一还是员工第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 2002 年 11 月 12 日 。 “论企业家的四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财经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如何念好 360 度绩效反馈‘真经'”,《中外管理》, 2002 年 1 月。 “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2 期。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9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1 年第 11 期转载。) “福利是否需要全部货币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 期。 “加入 WTO 对中国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影响,”《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2000 年第 8 期。 “英国最新福利制度改革评析,”《外国经济与管理》(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9 期。 “荷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5 期。 “中小企业的发展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3 期。 “人力资源开发: 21 世纪企业的立足之本——驳“传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过时论,”《广东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1 期。 “等待性失业及其制度基础与制度变革,”《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11 期。 “走出文化建设的误区——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 “论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 “论合作型员工关系的处理模式”,《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7 年第 6 期。 “论转轨时期政府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当代经济研究》(核心期刊), 1996 年第 3 期。 “终止行政关系、确立产品关系、重建新的企业制度”,《管理世界》(核心期刊), 1995 年第 2 期。 “正视人才‘高消费',”《经济学消息报》, 1999 年 5 月 28 日 。 “上大学,来年再考又如何,”《经济学消息报》, 1998 年 10 月 9 日 。

246 评论

林hui杨65928

isxl jlisxbfsdoigpbnsx suopg'sna89ofug9vs su9pvudf;

136 评论

海上花的故事

这个应该符合你的要求。你认真看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汉江中下游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着管理水平落后,管理体制分散,节水不力等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使汉江中下游的水资源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水资源重新配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关 键 词:水资源管理; 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中下游1 汉江中下游流域基本情况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干流全长1 577 km ,落差1 964 m ,流域面积 9 万km2 。丹江口至河口为中下游,沿程流经丹江口、老河口、襄樊、宜城、钟祥、沙洋、天门、潜江、仙桃、汉川、蔡甸等县、市、区至武汉龙王庙汇入长江。中下游干流长652 km ,集水面积 38 万km2 ,其中湖北省境内集水面积 38 万km2 。汉江中下游地域广阔,流域内山地、丘陵、平原兼存,土壤肥沃,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错,是湖北省粮、棉、油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汉江中下游地区以汉江为纽带构筑了武汉、荆门、襄樊、仙桃、潜江等发达城市的南北经济带,成为湖北省的汽车工业和化工工业走廊,是湖北的“精华”所在地,原全省“十强”的县、市有8 强位居此地。据2004 年统计资料,全区人口1 905 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2 % ,其中农业人口1 256 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 2 %;工业总产值1 403 亿元,占全省的 8 %;国内生产总值1 557 亿元,占全省的 4 %; 粮食总产量815 万t ,占全省的 7 %。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2 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水资源现状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由地表、地下水资源量和过境客水组成。地表水资源由降水补给,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354 mm。降水量有 9 %转化为河川径流量。径流分布特性主要取决于降水和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是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之和,为174 亿m3 ,人均水资源量为913 m3 。汉江干流入境客水332 亿m3 ,其中陕西入境量为274 亿m3 ,河南(唐白河) 入境量为58 亿m3 (省内十堰市入本区水量 7 亿m3 ) ,考虑客水资源量后,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7 亿m3 。丰富的客水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水源。根据湖北省水利厅2004 年8 月编制的《湖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汉江干流592 km 的评价河段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汉江支流2 6 km评价河长中, Ⅲ类水以下为2 101km ,达标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 5 % ,说明汉江中下游区河流水质总体较好,但中小河流水质污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污染严重的河流主要有蛮河、竹皮河等。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遏止干支流水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 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 ①汉江中下游地区工业和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程度不高,致使部分地区一方面供水紧张;另一方面用水浪费十分严重。②区域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开发程度不高;由于开采无序,存在着区域性降落漏斗。③沿江城镇的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入下游河道或汉江,造成水体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汉江已于1992、1998、2000、2003 年发生4 次“水华”。(2) 水资源管理体制较为分散。汉江中下游沿岸城市除武汉市、南漳县和宜城市试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外,大部分城市存在着条块分割“, 多龙管水”的现象,各部门职责交叉、权属不清,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且部分已试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也只是更换了名称,管理职能并未发生改变。(3) 忽视了节水方针的贯彻,节水意识淡薄。各灌区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为 45 左右,且基本为大水漫灌;部分工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较大;部分城市供水管网老化,跑、冒、滴、漏严重;与此同时,由于节水意识淡薄,居民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极为严重。(4) 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认识不够。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些人尤其是领导层、决策者认为只要搞建设,就会有污染,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对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没有看到,而是认为可以找到其它的解决办法,从而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减免因调水而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将汉江中下游的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等4 项治理工程,列入了南水北调中线第1 期工程建设范畴。但上述已立项的4 项治理工程也只解决了局部问题和主要矛盾,调水后将打破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平衡,还应深入研究,通过其它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特别是水资源管理措施,构筑新的、更高层次的水资源、水环境平衡,促进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3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方案简介 1 水资源配置原则(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服务于社会和服务于生态环境作为水资源配置的两个基础性目标,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特别是在干旱期不能为满足河道外生产需水,造成河段脱流、断流,要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2) 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汉江中下游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适度超前,与总体发展目标相协调。(3) 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的最大用户,农业灌溉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作用,要巩固和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集约化、节水型农业生产道路。(4) 坚持效率优先。通过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大幅度减少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减少灌溉输水、配水和用水的损失率,降低作物灌溉定额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率。(5)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确定配置方案。 2 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共有4 种手段:工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本节主要从工程层面,按生产、生活、生态3 方面来说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1) 汉江干流河道内最小生态流量要求。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 年修订) 》的研究成果,汉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断面黄家港、皇庄和仙桃站的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400、440、500 m3Ps ,其中仙桃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还需通过实施引江济汉工程才能满足。故汉江干流应及早实施引江济汉生态工程。(2) 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生活供水两部分。其中农村人畜饮水主要结合农村人饮安全项目和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分散解决。城镇生活供水采取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方式,在节水的前提下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的,再考虑新建工程。根据《湖北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有关成果,汉江中下游流域内共28 个县城以上城市,2010水平年需改、扩建水源工程14 处,新建水源工程3 处;2020 水平年还需改、扩建水源工程1 处,新建水源工程1 处。(3) 生产用水。农业以节水为主,开源为辅。主要对引丹、熊河、大岗坡、三道河、石台寺、温峡口、石门、惠亭、高关、大碑湾、沙洋引汉、天门引汉、兴隆、泽口、监利隔北、洪湖隔北及东西湖等17 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灌溉新建水源工程主要是在襄樊市最干旱缺水地区的长山泵站。该泵站位于襄樊市东侧,从汉江提水,解决长山山脉南北两侧襄阳、宜城结合部的水利灌溉和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规划灌溉面积 11 万hm2 。工业用水的配置方案与城镇生活供水类似。目前,汉江中下游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因此工业节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上。在节水的前提下,若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再考虑新建水源工程。工业供水水源工程除个别火电站需单独取水外,其余基本与城镇生活供水水源工程结合建设。另外,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汉江干流应积极实施部分闸站改造工程和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以满足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要求。4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加强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除需采取上述工程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对原有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突破和创新,通过对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入机制、水权、水价、水市场机制、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水管单位管理体制等不断完善与创新,确立新型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从而实现资源水利应履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双重职能。 1 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构建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水法》第12 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故流域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责划分,应予以明确。建议组建在湖北省水利厅领导下的建设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建管机构) ,代表政府行使流域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还必须在流域建管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和联合行动机制。在省水利厅统一领导下,协调好建管机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起涉水事务中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 2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务监管体制水务一体化管理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成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也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1988 年以来,我国已有1 097 个县城以上城市先后开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湖北省的武汉市、宜城市和孝昌县等县市已从水务一体化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水务一体化体制建设统一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和规划,有利于加快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一些地区的改革也出现了问题。目前出现的问题不在于水务一体化本身管理,而是在一体化过程中改革不到位,特别是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汉江中下游流域各市、县要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下,继续加快水务一体化体制建设,将其作为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措施全面推广。 3 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部门可通过水权制度的实施,引导和调控对水资源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通过招标、拍卖等多种配置手段使开发利用经营权社会化,通过特许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水权是产权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具体体现,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属类型。《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水权也属国家所有。但水权的管理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实行所有权与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水权按市场配置后与资产运作大抵相同,可以实行出让、转让、合资、租赁、拍卖、联营等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水工程以公益性供水为主,基本不收取水费,水不具备商品属性,即使收取水费,也是计费标准低,收取困难,不能维持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和管理。2003 年7 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水价改革的重大突破。湖北省2004 年3月配套出台了《湖北省水利工程水价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省政府第259 号令) 。《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水利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两部制水价是汉江中下游乃至全省现行推广的水价管理制度。在我国现行情况下,水市场是一种政府特许经营并进行管制的不完全市场,从而决定了水市场只能是“准市场”。因此,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4 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强水利建设管理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按工程类别划分为公益性水利项目、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项目和非公益性水利项目。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项目,如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4 项治理工程、灌区节水改造、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项目,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应纳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财政范围。对经营性水利项目如供水、发电、污水处理、水利旅游等,各级政府出台优惠和激励性政策,如特许经营、依法转让使用权、开发权、经营权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在国家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开辟投融资渠道。对主要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水利项目,依据建设规模,分级实行核准制,对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贷款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5 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含量,是实现湖北省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是根据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应用IT、4S 等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虚拟的汉江环境,以数据数字信息为基础,以科学计算和模拟技术为核心,建立水资源配置、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等应用系统,构建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为强化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汉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6 以贯彻落实水法律为重点,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水法制体系初步完成,水资源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目前,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法律层面已经比较完备,关键是执法的问题。强化水资源管理,重点是贯彻实施水法规,把《水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2002 年《水法》修订实施,从过去的重开发、利用向重节约、配置和保护方向转变,强化了水资源管理法律手段,标志着水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 年2 月21 日,国务院第460 号令又正式出台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应以《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依据,与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相协调,研究制定《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名称暂定) 。该法规明确建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规范流域防洪、除涝、抗旱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配置、保护各种水事行为等等,作为流域性的地方法规,将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依据。5 结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实现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必须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多管齐下。经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有:(1) 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国务院第460 号令) ,建议组建在湖北省水利厅领导下的流域建设管理机构,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2) 以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为重点,建议在汉江中下游流域各市、县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务监管体制,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建设;(3) 以水权水市场制度理论创新为重点,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市场配置实践,特别要研究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4) 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强水利建设的规划立项、建设运营、节约保护等全过程的管理;(5) 在汉江中下游流域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6) 以贯彻落实水法律为重点,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建设,研究制定《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的可行性。

318 评论

家装工装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左其亭 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95 评论

monica的私人花园

你可以首先去找下(水资源研究)这本期刊吧~里面的论文之前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也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112 评论

相关问答

  •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核心论文题目

    你可以首先去找下(水资源研究)这本期刊吧~里面的论文之前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也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叶伟2050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核心

    诸如水文,人民长江都是。

    苹果香蕉最爱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核心论文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与汉斯出版社的合作期刊,现在是被评了rccse中文核心刊,但是没有北大,科技核心这些

    王小若1127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

    《水利建设与管理》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11-04-29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院7号楼11层1116室。《水

    虎斑宝贝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核心论文有哪些

    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表1、水利学报 2、水科学进展 3、泥沙研究 4、水力发电学报 5、水利水电技术 6、水电能源科学 7、水力发电 8、人民黄河 9、长江科学院

    二x小b姐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