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91

非非1227
首页 > 论文问答 > 佛教的核心理念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风铃结香

已采纳
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无论是小乘的出离,还是大乘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好。空也好,有也罢。念佛也好,持咒也罢。其实所有的手段都是直指一个核心,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佛陀也是因为这个目的,才教导众生佛法的。
183 评论

november1985

企业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层: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 3、物质文化层: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第一项,即:精神文化层: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儒释道家的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117 评论

胖小咪咪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空 无常 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161 评论

地球是个圆曲奇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佛教的教义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我”,因而也没有自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著于灵魂的说法,因为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究竟的涅磐圆寂才是真正的寂静和平安。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一切诸佛教导众生,尤其是人,正确对待因果的态度。尽管一切如镜花水月,但业报昭彰,丝毫不爽。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3、既然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这个生命,利用它来修学佛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根据佛陀所教诲的“十二缘起”法,参破无明业障,勤修“四正勤”、“八正道”,皈依三宝,依戒起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4、在自己修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菩提心”,效法佛菩萨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虽说力不遂心,但发愿十分重要,总要尽力而为,在此过程中,要勉力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254 评论

茶痴吃茶去

佛教的核心是信仰。佛教虽有“哲学的宗教”之称,但它毕竟是宗教,信仰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对人能够觉悟成佛的信仰构成了佛教的本质特征。但佛教与一般宗教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脱是“慧解脱”,佛教是围绕着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行从而获得智慧实现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都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扩展资料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中国佛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彰显了印度佛教中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理论表达因与印度佛教的根本教义“无我”说不合而在印度佛教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它与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受到了中土人士的欢迎,从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2、肯定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这与儒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都将主体自身的为善去恶作为道德完善和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对中国佛教这一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重“顿悟”的直观思维方式,这与中国道家所倡的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因而在中国佛教中成为主流。4、崇尚简易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这特别适合了中国普通民众的需要。5、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调和性。佛教传入中土,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的矛盾冲突,不断援儒、道等传统思想入佛,从而形成了它显明的调和性的特点。6、佛教内部的融合性。印度佛教有大小乘、空有宗等的区别,传入中土后,又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风或学派宗派,但中国佛教通过各种“判教”而对佛教内部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调和与融合。7、禅的精神和修行方法深深地浸淫到中国佛教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教、净、律各派的发展。8、中国佛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密切的关系,这显然与中国王权政治力量强大和宗法伦理影响深远密切相关。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201 评论

sunyang625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63 评论

黎明同台

我认为是从尘幻中觉悟,认识我们的本来,我们是什么,周围的花花草草石头瓦块是什么,和我们什么关系,简言之,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理,真明白了,就同佛知见,就觉悟了,不迷了,就是佛了。再进一步细说,这个世界、这所有一切、万法是否实有?就要讲到空和有的关系,空和有与我们又是什么关系?这就是根本,我认为这就是核心,把这个搞明白,就是佛的意图。

147 评论

相关问答

  • 佛教的核心理念

    因果轮回,缘起性空

    yyh心随我动 7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

    因果轮回,缘起性空

    安吉拉pig 7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

    因果轮回,缘起性空

    jerrystone 7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啥

    因果轮回,缘起性空

    伊月寒水20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指

    佛教的核心是因果法。一个人只有相信因果,才能入佛正道。从四圣谛,十二因缘开始修。否则不明善恶因果,无因求果,那就把修佛,修成了修外道法了。

    茶痴吃茶去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