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18

创艺麦香包
首页 > 论文问答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女王大人过司考

已采纳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大学》讲“致知”,《孟子》讲“良知”。王阳明把《大学》和《孟子》拼接在一块儿,提出了“致良知”说。《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良知这两个“良”字都是本有、固有、本善的意思。“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良知就是一个好恶之心,“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就是一个知是知非的心。“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点瞒它不得。”第三、归本原(万物一体)。“致”为何意: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致良知”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两层重要意义: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92 评论

差布丶多童鞋

知行合一, 致良知。1疑问: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里面似乎也存在辩证法的成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 那么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他的哲学体系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是否已经过时了?答:首先,可以肯定在说,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永远也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因为他的所有思想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中。 其次,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阳明先生一生都在倡导的事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样,那就是“致良知”。有人怀疑说“知本无不良,何须加个良字”。这只是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因为要是不加上个良字,便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解释八条目里的“致知”。这是外话,且不说。“致良知”的工夫在“存善去恶”,在时时省察克制,就是要时时注意自己心中孳生出来的“恶”,一旦意识到自己生了“恶”,就要毫不留情地克去。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明明德”的境界。明明德就能无善恶。“无善无恶心之体”,因为善恶相对,无恶自然也就无恶。无善恶也就无私欲,无私欲就是廓然大公,廓然大公者合于天道,合于天道者,圣人也! 简单概括地说,阳明的心学体系就是成圣成贤的心法。 另外,。“知行合一”是阳明针对当时出现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吾必先知而后行”的不良学习风气而提出的“补时救弊”的一个观点。其实也是从心上说来。因为他自己也说了“(知行合一)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便自有个行在……”。要点在“会得时”三字。要心中真正知道才行。要说“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不准确,但也不是错。 心学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我认为现如今正是非常需要阳明心学的时候。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外人难以接受。但是其实很好理解。给个例子:先生游南镇,一友指院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心之外”--传习录下。这个例子说明阳明并非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从此物与我心的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存在。他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我心内之事物。既然所有都在我心,那么“亲民”“爱物”自然就是然自然而然的事了。(这里补充一下,民不是与官相对的民,而是一国之人为民的民) 若真能人人都做到“亲民”“爱物”那么这个世界会美丽到什么样子? 现实一点说,若是当官的能够学习并接受一点阳明的思想,日思“为善去恶”,那么我们社会中的官场腐败当然就能够少一点! 阳明先生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吗?别人说的永远不算,你要真正想知道答案就认真地去读下《传习录》并真正试着照先生所说去做一下看看吧!个人补充:知行合一讲的是注重实践。与唯心唯物哲学基本立场(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无关。2疑问:何为致良知答:阳明先生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对于现代意义是让人懂得名事理,讲仁义。个人补充: 1心学中:心,指的是思想意识,指的是世间万物的道理。并非器官心脏或个人内心。 2心学之前儒学发展历程简述: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A核心思想:主张“仁”和“礼”。即a“仁者爱人”和b“克己复礼”。要实现“爱人”,必须遵从“忠恕”和“孝悌”之道。 a1忠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2孝悌为对长者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b1礼则是守周礼。b2为了实现礼,则要“正名”。(以匡扶混淆的社会秩序,达到“名正言顺”和“贵贱有序”。) B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和“以礼治国”。 C鬼神观:持怀疑态度,提倡注重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D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孔子学说,使得儒学成为“显学”。 一 孟子 A政治思想:提倡实行“仁政”(思想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德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C人格精神: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和“舍生取利”。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二 荀子 A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后半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制天命而用之”。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B道德主张:性恶论。人性本恶,凭借后天教育可以转恶为善。 C政治主张:“礼法并施”和“以礼为主”。(3)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确立了儒学正统思想地位。 A来源:以《公羊春秋》学说为主,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B核心:“大一统”学说。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执一端,就无法维护统一。因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Da宣扬君权神受。b提出三纲五常。c强调君王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b1“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之道”;b2“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王道之纲”。c1君王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2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降灾,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4)宋明之时,陈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皆称为宋明理学,儒学至此发展到理学阶段。(二者为儒学中理学的不同流派) 一 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二程”:程颢程颐。 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集大成者),著《四书章句集注》。 (2)思想: A“理”(程朱理学)/“心”(陆王心学)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宋明理学中:“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了理学的世界观。首次弥补了儒学较佛学道学在对世界认知上的不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此根本思想相同,只是方法不同)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方法: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实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失误发生发展的规律。既这一理论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的。 二 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 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一) 陆九渊: A“心即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B方法:“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 (二)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A致良知。良知是本心,是“理”。 B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知行合一3疑问:他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么?答:圣贤是人们对于值得尊敬的人的评价,我们认为他是他就是圣贤。无论,思想,人品,才能,性情,志向,成就,影响。千古能有几人!

122 评论

quanyanhei

回答 说简单点,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做到“知行合一”,包括王阳明本人在内,因为它是指—— 只有经过切身实证的“道理”,才是智慧,否则就只是“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 举例而言, 许多人都“认为”读书好,但是他们很少读书,而事实上,这就与“认为读书不好”没有区别。 因为他们只是听到周围的环境不断强调“读书好”,却没有对此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 可是,谁没有“一时冲动买的书放在床头,翻了几页就不翻”的情况?我当然也一样。 人啊,时时都在变化,也许今天一时冲动觉得物有所值,明天可能就觉得悔不当初。 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会动很多念头,会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不能被践行。 脱离妄想后的“知行合一”,全然做到“一念至诚,活在当下”,这何其困难,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相比较于“知行合一”,我更喜欢王阳明的另外一个主张—— 格物致知。 事实上,“知行合一”是全然践行“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您对我的服务满意的话,也希望您能帮忙点击下方评价给出5星评分,非常感谢!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问我您也可以点击追问,我一定竭诚为您服务。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好运连连~ 提问 时虹蕾姓sha 回答 时 提问 你相信爱情吗 回答 相信啊 提问 阿尔贝茨和贝尔纳德想知道谢丽尔的生日,于是谢丽尔给了他们俩十个可能 的日期: 5月15日、5月16日、5月19日、6月17日、6月18日、7月14日、7月16日、8月14日、8月15日、8月17日。谢丽尔只告诉了阿尔贝茨她生日的月份,告诉贝尔纳德她生日的日子。阿尔贝茨说:我不知道谢丽尔的生日,但我知道贝尔纳德也不会知道。贝尔纳德回答:一开始我不知道谢丽尔的生日,但 是现在我知道了。阿尔贝茨也回答:那我也知道了。那么,谢丽尔的生日是哪月 哪日? 回答 你好,你这边给我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我无法为你详细的解答,你可以给我看一下详细的内容,或者给我发一下图片,重新编辑一下语言可以吗? 更多18条 

188 评论

麻辣土豆56

王阳明集知行学说之大成,作为其哲学核心的“知行合一”主要有三层涵义:1、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王阳明认为“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能够深入实相的“知”就是“行”,这样的“知”方不虚妄;能够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这样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须兼顾,不可偏废。2、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王阳明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意思是说,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没有“行”的“知”就不是“真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之中,实现知行合一。因此,他常强调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3、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强调自律自觉。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后人常以此误解他“销行归知”。其实,王阳明并没有混淆“知”“行”,他视起心动念就是“行”,所以应该对善恶有高度自觉,这是慎独、自律的极致,对道德修养极有意义。他提倡“知行合一”是希望在道德规范上防微杜渐,因为道德上的知行问题是和认识上的知行问题分不开的。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这是说,先知先觉的圣贤,知而能行,思想与行为一致,是后知后觉之人效法的榜样。“知行合一”论后由王阳明发扬光大,发展成较完备的哲学体系。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是放在“行”上的。对此,作为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心领神会。黄氏在其《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能够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视角说明知行合一的,孙中山先生应该是较早的代表人物。他侧重强调了知难行易。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知行合一(科学实践论)    人民网-“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71 评论

麦生啤酒

出处:明·王阳明《传习录》原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译文: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扩展资料:赏析:“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四句教就是心学关键,分别隐含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初学者彻底读懂心学精髓的最佳路径,也是现代人修炼强大内心,应对残酷现实的不二选择。

315 评论

罗成or房谋杜断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有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1,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2,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3,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有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1,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2,

    迪士尼0918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总结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明成化八年,卒于明嘉靖七年,享年58岁。他是我

    打篮球的猫咪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三:致良知

    专科本科学历提升中,你觉得重要吗,可以做对自己最专业的学历教育,大家可以一起加油

    大飞猪猪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三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首诗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心学对我们的现实是有指导意义的,但要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方

    花花洒洒洒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4第一等事

    王阳明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哲人,他的心学广为人知。据这位千古奇人看来,人的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而不是其他。

    nono521521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