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适度:基于资源环境限制的美好生活满足方式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被认定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在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有限的前提下,愿景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实景”,未来的“美好生活”应该是也只能是“适度”被满足的生活。“最大限度”的满足方式是愿景,“适度”满足方式才是真实可行的。

一、基于资源环境限制的美好生活满足方式愿景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在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要目标,这是美好的愿景。这个愿景延续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的愿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中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表述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愿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景。从其内涵来看,“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质文化需要”更进一层,其愿景要求更高。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这个过程共经历36年时间,这个时间段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阶段。为了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共产党人用了三十多年时间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1]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奇迹般的速度持续发展,近四十年的改革成果,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仍将持续增长,这是我们的道路自信。

职场小贴士:在刚刚实习的时候,做为职场新人的你,肯定不会取得什么大的工作成绩,可是你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比方说像黄雯这样从一些别人不屑的工作入手。也许5%的细节远远胜过200%的努力。

前面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也受到了资源环境有限的制约。在中国,“增长的极限”还没有到来,但是资源与环境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同发达国家一样也被中国“高速”地消耗着,尤其是中国境内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极其严重。

前面四十年,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愿景是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方式是不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GDP增长为硬道理。在物质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需求都受制落后的生产力前提下,我们没能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作为主要制约因素。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快速消耗的基础上,愿景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

人们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今天“物质文化需要”正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的外延远远超过“物质文化需要”,包括“民主、法治、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全面的“需要”,是更高层面的“需要”。这个更高层次的愿景,表明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强调“三个不能变”,十九届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为今后全面深改定调。,也不会变。

愿景总是很美好的,而实现愿景的过程却是“残酷”的。今天,实现愿景的过程事实上已经变得更加艰难。一方面,愿景目标更高;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更强。资源环境约束将制约中国共产党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式,原有的以大量消耗资源环境的满足方式无法再重复,经济适度发展是最优选择,满足方式将以适度为主成为必然选择。

二、基于资源环境限制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就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样,“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基于资源环境限制,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

(一)美好生活基于全球资源环境限制的满足限制性

近四十年中国持续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抓住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末班车”,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打破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壁垒,尤其是参与WTO,使中国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

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极大的满足,源于中国参与的全球化。一方面,中国为全球化做出卓越的贡献,如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一枝独秀支撑着全球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契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也让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与全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为全世界做出贡献,也从全世界换回中国发展的资源与市场。

1.市场主体应通过不断创新节省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来适度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美国仅有三亿人,却消耗了地球资源的三分之一。若近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也像美国那样“生活”,地球资源将不堪重负,乃至难以为继。中国与世界上对资源需求较多的国家现在和将来必定会形成竞争关系,尤其是会遭遇对世界资源需求极其依赖的美国的挤压。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也感到资源环境压力,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在不放弃掠夺全球资源的同时,致力于本国新能源的投入。小布什政府实行的“美国气候变化科学方案”,其任务是“通过联邦政府机构气候变化技术研发方案和投资刺激加强美国科技公司的实力,并在各方合作取得全球领导地位,加快有助于实现气候变化技术方案前景的技术的开发与市场推广的步伐”[2]121。即便其取得了许多成果,美国民主党智库仍然持续批评小布什政府的新能源技术政策:“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能源(和石油)消费大国和最应该为气候变化问题负责的国家。美国拥有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科学和工程设计人员,从开发和推广使用先进能源技术获得了很多好处。尽管如此,美国政府没有在促进先进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使用上尽到自己的责任。”[2]131

奥巴马政府理解开发和推广使用先进能源技术的重要性,他表示:“我的任期将标志着美国在引领全球迎接气候变化上揭开新篇章,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加强能源安全,创新数百万个就业机会。这一切将从联邦政府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体系开始。”[2]132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受制于资源环境限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

(二)美好生活基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满足限制性

使用SRV 3/4”NPT螺纹型在线黏度计,根据稀释釜的尺寸和投料情况,准备适合长度的加长套管、法兰和内外丝连接头,从釜顶插入釜中,见图1。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梯度发展。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让东部沿海地区首先受益。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正是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四十年,“北上广深”一级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城市群。东部发展最快的城市,已经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果仅从基础设施建设单方面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的一线城市已经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的,“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1]

1.美好生活基于东部与中西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满足限制性

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也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中西部地区过上同东部地区一样的“美好生活”。资源环境是有限的,中西部地区的美好生活依赖其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现实中因为市场规律东部地区更能吸纳资源向其流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仍然会继续,因此,满足中西部地区的美好生活的方式也将是有限制性的。

从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总体状况来看,东部地区先富起来靠的是倾斜政策的先发优势。同时,东部地区不仅依赖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市场的资源和能源,还依赖国内市场的支撑。总体来说,东部地区不具备资源优势,而国内市场中的中西部市场为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源,而且中西部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为全国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盘棋的布局中,东部地区取得了先发优势,西部地区不但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而且为了全国能有较好的生态牺牲了自身“发展”的机会,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甚至提出“不发展(工业)就是最大的发展”。

最后,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极其固定,服务对象范围也相对狭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高校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的获取方式,进一步扩宽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从全局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表现出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形态。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的主要是资源和良好生态,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财政转移支付)上。因为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市场规律比“看得见的手”调节效率更高。市场规律仍然引导着中西部的“人财物”资源流向东部地区,且无法阻止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支持的资金又回流到东部地区。其中,最典型的回流是中西部地区培育出来的“人才”(如大学生)到东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读书及工作,致使可能将其家庭多年积累的财富的大部分或全部流向东部。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还提出要做到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中央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益措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重要的措施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城市带也在逐步形成,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在持续进行。东部地区的产业也梯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持续地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装备制造业已然成为第一支柱产业。2010年,宜昌共有68个项目被列入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的振兴规划,总投资达到350亿元,主要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有: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扩能改造、湖北江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线、长机科技数控大型插齿机、长江高科高压电缆、七一0所海洋产业装备等。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47亿元,利润73亿元,税金42亿元。2010年,宜昌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产值增长81.3%。至2011年,装备制造业已成长为宜昌市第一支柱产业。

2.美好生活基于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满足限制性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还得益于乡村对城市的支持。近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走的是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说,工业化、资本化道路迫使落后地区从属于先进地区、乡村从属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文明以其先进的生产率,击垮了农业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放松对农村的管制,中国城市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乡村社会的农民向城市转移成为“农民工”。中国乡村的“人财物”资源向城市流动,尤其是向东部地区的城市流动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长期的单向流动,导致极为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近年来出现的严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引起政府和学界的极大关注。

采用日立 L-88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酱醪中氨基酸进行测定,测定过程委托贵州大学南区分析测试中心,样品预处理采用GB/T 5009.124-2003进行处理。仪器进样时泵1压力为2~15 Mpa,流速为0.4 mL/min,仪器进样时泵 2压力为 0.5~2 MPa,流速为 0.35 mL/min。

虽然近十年来,城市或工业反哺农村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成效斐然,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乡村资源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可能出生在农村,但是真正在农村生长或直接参与农作的人很少,他们认同城市远远超过认同农村,未来这部分有着更高知识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可能永久留在城市,“他们能否健康快速地市民化,不仅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公平正义”[3]。农村“空心化”现象在未来将可能更为严重,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可能扩大化。要满足中国农村农民过上同城市一样的“美好生活”,其方式将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

研究小组确定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语演讲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制定了学期内每两周一次,每次2学时的活动计划。参加活动的学生被分为5个小组,分别由5名教师指导。活动初期,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光盘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英语演讲的程序和礼仪。活动中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问答三个板块的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总结英语演讲的方法和技巧。活动后期,针对演讲比赛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练习,邀请在英语演讲比赛中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传授经验,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英语演讲比赛。截止2014年1月,研究小组完成了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工作。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还受制于资源环境限制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东部与中西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资源环境方面呈现明显。

(三)美好生活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满足限制性

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位总统在其任期内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重大贡献,但是新任总统特朗普上任伊始就执意退出全球气候治理的《巴黎协定》,新任政府不再愿意承担全球环境治理责任。美国对全球资源环境的需求不减,应承担的责任却自我“减压”,在全球资源环境限制的大前提下,将进一步挤压其他国家的资源环境需求,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中国的挤压。基于全球资源环境限制,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未来只能“有限”地被满足。

1.美好生活受制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质量和效率不高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持续增长在于生产率的提高,“荣誉不应该归于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带来了经济增长,而技术进步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以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终极根源”[4]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技术相对落后,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和能源极大消耗的基础上,且效率低下,发展质量也成问题,最终还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危机。中国人清楚地看到在搭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末班车”时,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消耗太大,主要矛盾转变后,要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难度越来越高,因为我们没有太充分的资源环境可以供我们任意挥霍,未来的“美好生活”将是在资源环境供给不充分的基础上实现的,这样的“美好生活”更注重精神上的美好,而不能仅仅看作物质上的充分满足。

2.美好生活受制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只有继续增长,才能保证中国人过上“美好生活”。“经济增长可能会减少也可能会加剧贫富不均,但是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4]6经济发展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难以有充分的资源供我们长期高速增长,未来只能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当经济从高速降至适度时,我们仍然可达到减少贫困让更多的人过上“美好生活”吗?即便能继续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其限制性条件将越来越多。而要进一步满足除了经济发展需要以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更多方面的需要,也是需要资源和环境支持的,其限制性可想而知。

3.美好生活受制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限制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算是过上“美好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口那么多,大家都要“全面发展”,都想过上“美好生活”,这谈何容易呢?在资源和环境限制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美好生活”,只能做到“适度满足”。

厄瓜多尔目前有5个铜矿项目正在开发,其中四个将在2021年前投产,过去一年半中有几家矿业巨头前来投资。

三、基于资源环境限制美好生活适度满足方式

基于资源环境的条件限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满足“美好生活”的方式只能是“适度”方式。

(一)基于资源环境限制,自我选择美好生活适度满足方式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确定的美好的愿景,而实现这个愿景受资源和环境的多重限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面对这个事实,公众对满足方式和程度就应有一个客观的认知,“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全面、完全满足是不可能的。公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止于适度,公众应选择过“适度”的美好生活。

“适度”的美好生活,应该是对资源和环境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基层民主主要把公共政策领域通常自上而下的方式颠倒过来,让民众和社群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态命运和社会命运,也让民众有权探寻一种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生活方式”[5]230。未来,在党的领导下,美好生活愿景将逐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限制性也会逐步呈现出来,未来的“美好生活”应该是既富足又节俭的。富足,表明的是党的愿景的实现;节俭,体现的是人的素养的提升,资源和环境限制客观存在,基于这些限制,公众的理性选择是过节俭的生活,这种满足美好生活方式是公众自我选择的结果。

在我们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表明共产党人满足“美好生活”愿景时,也要让公众认知到公众正确的美好生活方式是“适度”的,人的需要往往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的价值选择可以限制人的欲望。“我们今天浑身浸染了我们文化中的物质和工具价值观,很可能我们得以取得的最大成就将不过是在迈向生态社会的道路上迈开步而已,而最终目标要靠子孙后代去实现。然而,此刻让我们这代人踏上旅程却是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5]230。今天公众的自我约束,是作为人的理性表现,人的理性选择能将公众引导到生态社会的道路上,虽然我们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我们的自我约束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人的有道德的选择,也能让人感觉到这种有约束的生活也是“美好生活”。

(二)基于资源环境限制,政府选择美好生活适度满足方式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景由党和政府提出的,实现这个愿景的方式同样离不开政府的选择。“转变工业时代的革命已经开始,其粗略的纲领轮廓也已清晰可见。只关注少数人或自己国家疆界内部的生活提升的时代正在接近尾声”[6]中文版序Ⅷ。中国政府在资源环境限制的前提下,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满足公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极大。基于资源环境限制,中国政府满足公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方式,可以做如下选择:

1.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定位,将直接影响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

当发展基数很小的时间,我们即便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是有限的,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能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不大;但是,我们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的基数已经很大,此时,若仍然高速增长,则消耗的资源环境会出现倍增。受资源环境限制,持续高速增长则极为困难,发达国家今日的低速(甚至负速)增长就是这样的事实。由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尤其在党的领导下确立五年规划或长远规划时,必须考虑增长速度,今日中国需要减慢发展速度,有时甚至需要停下脚步“听听鸟儿唱歌”。既可以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来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可以选择适度的速度来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常常能超越增长速度来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仅有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不再有绿水青山,已不再是“美好生活”的标志。适度发展,适度满足,这是政府适应资源环境限制条件下可以选择的满足方式。

一套完整、规范的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制度可以为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保驾护航,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2.政府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定位,将直接影响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

“能源供应和最终使用技术是导致空气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导致其它各类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文明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2]13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1]。中国政府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在不断提升,其原因是中国政府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有着正确的定位,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全世界的支持,中国要从全球化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同样,中国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生态治理责任及经济发展责任。“一带一路”倡议及践行,带动了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我们的美好生活得益于政府选择了正确的全球生态治理思想,中国政府在满足周边国家的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中国人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外部条件。全球资源环境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解决方式在于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全球发展中的责任,全球过上美好生活更有利于中国人过上美好生活。由此可见,中国政府满足公众美好生活的方式是适度的,它与中国的国际责任结合起来。

3.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均衡充分发展的政策措施选择,将直接影响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

均衡发展、充分发展同样也是一种愿景,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广,资源禀赋差异大,社会文化差别性强,完全做到均衡充分发展并不现实,适度均衡充分既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基于资源环境限制,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之路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政府主动推动的结果。事实证明,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初选择性地让东部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实现了中国崛起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不均衡不充分”与“美好生活需要”相对,适应中国区域之间资源环境的差异。政府所做的政策选择,为美好生活的满足,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方式,均衡充分发展应有适当、适度的选择性,资源和环境等多种外在条件影响政府选择满足的方式。

(三)基于资源环境限制,市场选择美好生活适度满足方式

市场主体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主体,物质财富主要由市场主体来创造。基于资源环境限制,市场选择适度满足方式,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更为有益。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景比前四十年有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愿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严重地受制于全球资源环境的限制。前四十年,我们对全球资源环境的需要还算是“有限”的,当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后,中国人的“物质文化”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进一步实现“美好生活”对资源环境的需要将不能再用“有限”来描述,而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支撑中国今天高水平发展的资源环境数量,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如果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式选择不正确,中国必将受制于其他国家。

只要创新带来的溢出足够大,经济增长就可以自我维持。赫尔普曼强调:“创新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高质量的产品夺取了旧的、低质量产品的市场份额,因此经济增长的常态是非均衡。”[4]译者序 5吞噬资源、破坏生态往往是市场主体造成的,市场主体持续创新既节省资源、保持良好生态,又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促进资源在具有生态性功能的企业中使用。只有资源的高效率地使用,良好生态才有可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样的市场选择适度满足方式,对“美好生活”的实现是极为有利的。

第一个项目是外科楼自然冷源利用,即在过渡季和冬季,利用自然冷源(冷却塔将冷却水降温)给空调冷冻水降温,供应ICU病房和手术室各房间的制冷需求。在这个项目上,医院也是首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进行,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年节电49.5%,年节天然气2.1万立方米。该项目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优秀案例,纳入《建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案例精选》。

号召力,是一种以个人魅力、信念来引导群众,甚至让群众偏向于己的一种能力。虚拟知识型社群便是在网络上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群体。拥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如果能发挥积极作用,那将对社会舆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但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不排除个别心怀不轨的人会通过网络影响粉丝行为以达到个人目的,加上公众多具有权威恐惧,容易听从知识社群的指导,可能会在网络上大肆宣扬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公共利益,发表有损国家威严、威胁国家安全等的言论。而网络监管尤为复杂,难以对此情况进行辨别。

2.市场主体应通过开创再生型经济,使资源得到循环使用,来适度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掠夺性经济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开创再生型经济的时代正在来临。拆分碎片化和对象客体化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相互依赖、相互尊敬和相互关怀的时代正在来临”[6]中文版序Ⅷ。地球只有一个,掠夺性的工业生产方式,就是提前花光子孙后代的资源,实不可取,政府要“将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继续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予以支持”[7]。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是经济体系整体中的一部分,在“碎片化”的生产环节中,都得强调资源的循环使用,市场主体在各个生产环节上以再生型经济的理念实行资源节约使用的配合和协作,将大大促进“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方式提高。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9.0 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

3.市场主体应遵守“自然步骤(The Natural Step)”宗旨,来适度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自然步骤”包括四个宗旨:一是减少并最终完全停止我们从地壳中攫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这包括化石燃料相关废弃物;二是减少并最终安全地停止我们在社会生产的越来越多的合成物质;三是减少并最终完全停止由我们造成的自然物质条件的持续退化;四是减少并最终完全由我们造成的人们满足基本需求能力的衰退[6]360。遵守“自然步骤”的市场主体发现,从这些具体的系统化的条件出发,可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宗旨,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度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自然步骤”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既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又能减少甚至停止我们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能力的衰退,这正是人们所盼望的,我们正享受着日益美好的生活,若因为资源环境限制,我们的美好生活出现直线下降,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只有美好生活得到适度满足,才能实现不断满足。

快速心房纤颤是心脏急症,快速心房纤颤如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血流的动力学异常导致心功能下降,增加患者病情,增加住院率及死亡率,和肽素是前精氨酸加压素的羧基肽,克服了精氨酸加压素在临床检测方面的劣势,结果稳定、灵敏度高且保存时间长,最近国内外在临床心衰、心肌梗死中进行了大量研究。本研究对快速房颤患者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心房纤颤患者血液中和肽素水平与房颤快速房颤心衰的相关性。

(四)基于资源环境限制,社会选择美好生活适度满足方式

美好生活可存在于生态社会,在生态社会中社会组织必然地会选择美好生活适度满足方式。

其中T2=1.73×σk,σk为邻域内方差[5]。T2的作用在于将噪声分类,若判断为高斯噪声采用均值滤波,判断为脉冲噪声则用中值滤波。阈值T1的选取是针对图像出现类似只有一个象素宽的细微纹理。T1一般取6~10之间的整数,本文中取8。

西方学者在反思西方工业化带来的资源枯涸、生态破坏的社会危机后,认为生态社会的构成要件是“必须以护生、可续、崇尚人类与自然双双安康的价值观来代替目前这个破坏成性、权欲熏心之社会的价值观”[5]22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这给生态社会做了最好的注释,生态社会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组织要做到的正确选择是尊重自然。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自然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社会就应倡导以节省资源、创造良好环境为荣的氛围,奢侈不应被社会追捧,富足的社会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能得到适度满足的社会生活,同样也是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李贵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资本重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5):20-25.

[4]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M].王世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彼得·圣吉.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M].李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李文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J].江淮论坛,2016,(5):28-34.

 
张劲松
《行政论坛》 2018年第02期
《行政论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