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纤维素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

纤维素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

发布时间:

纤维素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

这个其实每个期刊要求是不一样的,你应该去看看你所投期刊的官方模板论文格式,里面参考文献各个类型的都有说明,不建议你到处去找所谓的标准格式,因为没有所谓的标准格式,虽然国家对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做了规范,但是每个期刊其实也会自己增加一些规则,还是以你所投期刊为准,如果你期刊并没有提供参考文献格式,你也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参考文献格式模板,还有一些学习资料。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5)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档案 古籍 参考工具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B O K(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T DK CD OL载体类型标志含义 Magnet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1 邱雁临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前景[J]粮食与饲料科技,2001,30~31 2 刘耘,鄢满秀纤维素酒精发酵的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发酵,1999,15(2):51~54,63 3 戴四发,金光明,王立克,等纤维素酶研究现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3):32~38 4 阎伯旭,齐飞,张颖舒,等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3):233~237 5 张鸿雁,陈锡时微生物纤维素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3,13(3):41~42 6 杨礼富,微生物学通报,2003, 30 (4):9 987 史雅娟,吕永龙,环境科学进展1999, 7 ( 6)3} 378 宋桂经,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广西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1):73- 769 曲杳波,高培基开展生物质转化为洒精研究实现液态燃料可持续供应}c}发酵工程学科的进展一第一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4一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注意标点符号英文+半角

纤维素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运动与营养调配摘 要: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耐力性项目的运动供能系统,提出耐力性青少年运动员的营养调配要注意:(1)保持每天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2)蛋白质的大量摄入和纤维素的合理调配;(3)在比赛期要高糠、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4)应加强对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5)对脂肪的摄入要适量。关键词:耐力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营养调配营养物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进行力量、速度、耐力及技、战术发挥的物质保证,可以说,运动员的训练很重要,但运动后的恢复及所实施的合理营养更重要,所谓合理营养,是指对人体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平衡膳食,膳食的质和量要满足人体的生理、生活、劳动的需要。对于运动员来讲,合理的营养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讲究合理营养,才能促进运动员身体的健康发展,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调查青少年优秀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在训练周期中的膳食状况及营养需求,同时,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实用又符合青少年耐力性运动项目特点的营养配餐方法、提供依据,仅供同行参考。1 运动员应注意每天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能量是机体维持生命和进行日常活动的保证,运动时体内代谢增强,机体所需的能量大大增加,因此运动员能量的补充,除了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外,还要使运动员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并有一定的热能储备。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肌糖原和肝糖原的有氧分解,但能量的储备也不能过多,否则将引起体脂增多,身体发胖,这样对运动不利。因此,在补充能量时,既要考虑饮食中食物的氧热价,还要注意运动员每天训练的能量消耗。据统计,从事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每天的能量消耗约为1674KJ~1840KJ范围内,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在运动员每天的膳食调配中,要根据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不同所消耗的能量的不同,来安排饮食的结构和能量的补充。2 运动员在比赛期要注意对糖的摄入耐力性运动项目的主要供能是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在比赛期注意高糖膳食可以有效地提高血糖和肌糖,为运动提供足够的能源储备。因此,耐力运动项目其特点是运动时间长、运动强度较大、运动负荷总体很大、能量消耗多。所以如何有效地供给和补充能量,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要和弥补能量亏损,是关系运动能力的根本性的问题。耐力运动一般处于70%~90%最大摄氧量范围内,属于亚极量强度运动。这类运动肌糖原利用的速率相当高,糖原消耗量大。因此,有限量的肌糖原储备量是这类运动的限制因素,运动至力竭的时间与运动前肌糖原储量成比例。肝脏释放葡萄糖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也反映在耐力运动上,与维持运动中血糖水平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供能有关。血糖是长时间运动时骨骼肌可利用的重要肌外燃料。在亚极量运动中,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血糖利用占肌肉总能耗的比例上升。为补偿血糖的消耗,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增强,肝脏释放葡萄糖加速。一旦肝糖原耗竭引起血糖水平下降而使运动肌供能不足,将导致外周疲劳,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因血糖供能缺乏而产生中枢疲劳。所以,肝糖原储量对维持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浓度起重要作用。利用补糖来提高体内的糖原储量,降低运动时糖原利用速率,加快运动后糖原恢复,对耐力能力的提高由为重要。3 运动员要注意每天热能及三大营养物质摄入热能是构成肌体的重要物质,青少年在青春期更要注意热能及三大物质的摄入,有研究表明,运动员的热能摄入范围为每人每日1716~4027 kcal,除青少年男子运动员热能接近推荐值的90%。这样,才可能使运动员获得一定的瘦体重,增加运动员的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一般普通成年人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8g,而对于成年运动员则需要摄入每天每公斤体重2~5的蛋白质,比较适宜,对于青少年来说,其余项目运动员均偏低。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运动员发挥最佳运动能力,运动员若想摄取平衡,耐力性青少年运动员15~41(%),脂肪20~5则要大于这个数值。因此,青少年运动员首先要在食物的选择上进行调整,既多选择水果、蔬菜、全谷食品,而少吃高脂肪的快餐食品,营养调查显示,青少年运动员的饮食结构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足、而脂肪的摄入过高。耐力性青少年运动员膳食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占总能量的比例应该分别是12%~15%、55%~60%和25%~30%。另外,对于青少年来说,膳食中一个经常忽略的成分是膳食纤维(纤维素)。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年龄+5g,其安全范围为年龄+5g~年龄+10g。有一半的青少年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达不到安全范围的最低量,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水果、蔬菜、全谷食品。由于膳食纤维可在结肠中保持较多的水分,当吃纤维素食物时,应该多增加水和水果的摄入量。青少年运动员需要对食用的“普通食物”就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和提高运动能力产生足够的信心。4 运动员应加强对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通过青少年运动员的营养调查显示,有两种重要的矿物质———铁和钙严重缺乏。人们之所以强调这两种矿物质,不仅因为它们对于健康比不可少,而且因为它们对提高运动能力也非常重要。钙对骨骼的发育十分关键,骨骼发育良好,有利于进入成年后期预防骨质疏松。铁缺乏可引起贫血,而贫血则会降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当机体铁的储备降低是,即使没有引起明显的贫血,也有可能干扰肌肉细胞的氧化代谢过程。抑制识别能力和动机。这些由于铁、钙的摄入不足而引起的机体的不良反应表明,运动员必须合理的膳食以保证其储备。维生素在体内主要具有调节功能,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时人体的代谢旺盛,激素分泌增加,再加上大量的排汗对维生素的损失较多,因此,需要及时的补充维生素。运动员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除与运动量、机体状态及营养水平有关外,还与运动项目有关。一般运动员每日需VA约2mg、VB2约4mg、VPP约25mg~30mg、VB1约6mg~10mg、VC100mg~ 300mg、VD约2mg、VE约10mg[5]。处于青春期的运动员有必要认识到膳食多样化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达到各种矿物质的摄入,矿物质在人体内除了参与构成机体的组织外,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耐力性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对矿物质的需求量比常人更多,因为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使得大量的矿物质随汗液丢失,若不及时补充,就会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如果机体中氯化钠缺乏是就会出现肌肉无力,消化不良,食饮不佳,甚至有头晕、恶心和肌肉痉挛等症状;肌体中缺乏钾,糖的利用受限,ATP合成与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干扰,肌肉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肌肉无力,心律紊乱等。因此,对于从事耐力性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一般训练时,每日需NaCl为5~17g、P为2~5g、Ca为1g、Fe为15mg。但进行大运动量时每日需要NaCl为20~25g、P为3~5g、Ca为5g、Fe为20~25mg。这种由于运动而引起任何一种矿物质的损失都可因排汗和尿量的增加而增加,为此,维持青少年运动员机体内矿物质的平衡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5 运动员对脂肪的摄入要适量脂肪是运动员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源,脂肪产热量高,体积小,符合食物浓缩的要求,但脂肪氧化时耗氧量高,在负有氧债的运动时,不能被有效的利用,同时还会增加体内的酸性代谢产物。因此,耐力性青少年运动员膳食中脂肪不宜过多,以免使人长时间产生饱腹感而减少食量,影响对其他营养素的摄入,但也不能过少,过少的脂肪摄入将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相对来讲,从事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对脂肪的需要量要比其他运动员要多,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需脂肪为4g左右,在寒冷条件下可以适量增加,在炎热环境下可以适量减少。在膳食中,如果25%~30%的能量来自脂肪,那么约每天摄入65左右的脂肪,其中应(该大部分是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植物油料作物和鱼类,饱和脂肪和动物脂肪的摄入应该低于或等于膳食总能量的10%。青少年运动员注意合理平衡的膳食制度越早,对健康越有利。过多的脂肪有可能造成肥胖,成年后就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所以青少年运动员合理地限制伙食中的脂肪的含量,使脂肪含量不要超过膳食总能量的30%。参考文献:[1] 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29~47、53~55、57~[2] Seen, SNN Nueritien for young A ECA:Nutri-tion Dimension, 1998,[3] 李芳滋学校卫生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4] 张琳运动项目特点与体型体育科学,1994,14(2):52~[5] 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2~[6] 韩晓丽,等运动于补糖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0(2):28-[7] 陈吉棣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7-[8] 陈吉棣营养与体能和健康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1998(3):[9] 何隽,等运动与补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10] 劳利红柔道运动的供能特征及专项耐力训练[J]体育科技,1999(1):32-35[11] 魏守刚,等糖与耐力运动[J]山东省体育科研,1996(1)

示例一  题目: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需求VRP问题优化研究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开题报告  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能正确翻译外文资料;能较好提出课题的开题报告;综合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论证的充分性  业务水平  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或正确建立数学模型、机械结构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工作;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  论文质量  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计算及测试结果准确;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工作量、工作态度  按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  导师评语  论文介绍了送货问题和取货问题同时存在的混合需求VRP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通过C编程进行实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遗传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格式较规范。   示例二  题目: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对策研究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能正确翻译外文资料;能较好提出课题的开题报告;综合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论证的充分性  业务水平  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或正确建立数学模型、机械结构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工作;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  论文质量  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计算及测试结果准确;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工作量、工作态度  按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  导师评语   该生论文选题新颖,条理清楚,结构明确,重点突出。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机理并对其分类,最后针对供应链风险提出了几点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论文撰写期间,该生能够认真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提交论文初稿,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认真修改。态度端正,表现良好。

纤维素参考文献

1 邱雁临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前景[J]粮食与饲料科技,2001,30~31 2 刘耘,鄢满秀纤维素酒精发酵的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发酵,1999,15(2):51~54,63 3 戴四发,金光明,王立克,等纤维素酶研究现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3):32~38 4 阎伯旭,齐飞,张颖舒,等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3):233~237 5 张鸿雁,陈锡时微生物纤维素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3,13(3):41~42 6 杨礼富,微生物学通报,2003, 30 (4):9 987 史雅娟,吕永龙,环境科学进展1999, 7 ( 6)3} 378 宋桂经,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广西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1):73- 769 曲杳波,高培基开展生物质转化为洒精研究实现液态燃料可持续供应}c}发酵工程学科的进展一第一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4一

每次一说便秘,大家总说:多吃点蔬菜啊!本质就是多摄入点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很多小伙伴都对膳食纤维有着错误的认知,甚至以为光靠吃芹菜、香蕉就能预防便秘。可别逗了!这俩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其实一点也不高,吃得不对,甚至还会加重便秘情况……膳食纤维到底该怎么吃?哪些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高?一起往下看。一、什么是膳食纤维?别看它现在名字这么好听、高级,大家也都很热爱提到它,但是在 1970 年以前,营养学中没有“ 膳食纤维 ” 这个词,只有“粗纤维” 。粗纤维曾一度被认为是种“无营养物质”,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人们才慢慢意识到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WHO/FAO 对于膳食纤维下的科学定义是:10 个和 10 个以上聚合度的碳水化合物,且该物质不能被小肠内的酶水解,并对人体具有健康效益。翻译成人话就是,膳食纤维本质上是多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但是它没法被我们人体消化吸收,能量值低。虽然吃起来没那么好吃,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却好这一口,它们可以消化膳食纤维,产生代谢产物,对人体产生影响。膳食纤维分成两类: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这两类膳食纤维,一般会同时存在于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中。它们可以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对我们人体的帮助:有研究表明,经常摄入膳食纤维,可降低死亡风险;膳食纤维摄入量越多,男女双方的总死亡风险均越低。膳食纤维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却表现出了摄入不足的普遍现象。2015 年我国 15 省 ( 区、直辖市) 18~64 岁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 2g /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 5 g /d。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正常成人膳食纤维摄入量,是每天 25g ~ 30g 。可能有人会说,不应该啊,我每天都吃很多蔬菜水果,应该够了吧?!还真不一定,其实真正的膳食纤维大户,不是蔬菜和水果。二、哪些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食物大类里,膳食纤维含量的排序大致是:豆类>全谷物>根类蔬菜>叶类蔬菜>水果当然也会存在一些特例,比如坚果和菌藻类的膳食纤维含量也很优秀。我们总结了谷物、豆类、坚果、蔬菜、水果这些大类中,一些膳食纤维含量还不错的食物,大家可以更有选择空间,来给自己补充膳食纤维。谷物中的全谷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粗粮”,膳食纤维含量一般还不错。相比之下,精制大米(4g/100g)、精制小麦粉(3g/100g)等精制谷物的膳食纤维含量就没这么高了。所以每天搭配吃点粗粮(大概占主食的50%),还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会滤渣,导致很多膳食纤维流失。所以不滤渣的豆浆可以保留部分膳食纤维,会更好一些。坚果脂肪含量普遍偏高,别吃太多,每天 10 克左右就足够了,大概也就是几颗。虽然我们否定了蔬菜水果的“膳食纤维大户”身份(主要原因是它们水分含量高,膳食纤维的含量就相对较少,大部分在 1~3% 左右),但是胜在人们每天“吃得多”,所以蔬菜水果也是人体中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很多口感粗糙、带“筋”的蔬菜,膳食纤维含量不一定高,比如芹菜(6g/100g)。“筋”是植物组织中的维管束结构,它并不等同于膳食纤维,不要被“纤维”这两个字给欺啦。水果果皮中的膳食纤维含量高于果肉,去皮之后的流失量可以达到 24%~46% 之多。而榨汁,更是会把膳食纤维(果渣)过滤得干干净净。所以吃水果,还是推荐带皮吃,别榨汁。另外,香蕉真的不治便秘。生香蕉的鞣酸含量高,吃了反而可能加重便秘;熟透的香蕉,膳食纤维含量也算不上高。三、网红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些网红食品。它们在生活中可能不是很常见,但是网络上却流传着传说……藜麦真的是“超级食物”吗? - 老爸评测的回答 - 知乎 总体来说,仅仅靠吃果蔬,是比较难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的,需要均衡饮食。我们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算了一笔账:这样下来,一天的膳食纤维妥妥补充到位了,在噗噗的时候,也不会饱受拉不出的煎熬。你们每天的膳食纤维都达标了吗?如果没有的话,记得对照食谱安排起来~最后,也欢迎小伙伴们转发此文章给那些被便秘困扰的朋友和家人,帮助他们拉出完美的便便!参考文献:[1] 张继国,王惠君,王志宏,杜文雯,苏畅,张伋,姜红如,黄绯绯,贾小芳,欧阳一非,汪云,李丽,张兵中国15省(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10):10-[2] 阴文娅,黄承钰,冯靓不同种类食物中膳食纤维的测定[J]卫生研究,2004(03):331-

应该是蔬菜纤维,想知道他的含量主要有如下方法;1 你可以到质量技术监督局专业检测。2 到网上百度查询一下专业机构提供的数据。3 到图书馆,查阅专业的参考文献和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氨水也有软化纤维素的作用,可能与氨有关把

碳纤维的参考文献

1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的发展简史1 研发碳纤维的先驱者——斯旺和爱迪生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明者——进藤昭男3 从东丽公司碳纤维发展历程看原丝的重要性4 我国研制PAN基碳纤维的历程2 当前世界PAN基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性能1 小丝束PAN基碳纤维2 大丝束碳纤维3 碳纤维的发展趋势4 应用领域参考文献 1 聚丙烯腈的晶态及其多重结构1 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构象2 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结构3 聚丙烯腈的构型2 聚合1 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合原理2 分子量调节剂3 共聚单体及其竞聚率4 聚合方法5 氨化6 混批和混合7 脱单、脱泡3 纺丝1 凝固成纤过程中的相分离2 凝固过程中的双扩散3 湿法纺丝4 干喷湿纺5 喷丝板6 牵伸与取向7 干燥致密化8 松弛热定型9 陶瓷导丝及其导辊1 0纺丝用的定位沟槽辊4 分析测试及表征(聚合?纺丝?原丝)1 用核磁共振测定聚合物的组成及其立构规整度2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3 特性黏度[η]的测定方法及其与重均分子量(Mw)的关系4 用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及其分子量分布5 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6 转化率的测定方法7 临界浓度的测定方法8 纺丝液与凝固液之间润湿性的测定方法9 纺丝液黏度斑(黏度CV值)的测定方法10 用TEM观察原纤(fibril)直径——细晶化的源头11 凝固丝条拉伸模量及凝固丝条纤度的测定方法12 用压汞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隙率及其平均孔径13 用DSC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径尺寸14 密度法测定原丝的孔隙率15 用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凝固丝条中的微孔数目16 相分离与膨润度及其测定方法17 水洗后丝条中残留溶剂量的测定方法18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原丝中硼(B)的径向分布19 用WAXD测定PAN原丝的结晶取向度20 PAN原丝的结晶度和微晶尺寸的测定方法21 用密度法计算非晶区的密度22 用X射线衍射仪(粉末法)测定PAN原丝的晶间距23 用红外二色法测定氰基的总取向24 用染料二色法测定PAN原丝非晶区的取向度25 声速法测定纤维的总取向26 玻璃化温度及其测定方法27 纤维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28 PAN原丝的致密性测定方法29 失透度及测试方法30 纤度及其CV值的测定方法31 沸水收缩率的测定32 纤维含水量的测定33 单丝直径及其CV值的测定34 单丝形貌35 纤维的光泽度及其测定方法36 用扫描电镜测定湿纺PAN原丝的表面粗糙系数37 评价PAN原丝的最大牵伸率装置参考文献 1 预氧化过程中的变化1 物理变化2 化学反应3 结构转化2 预氧化机理1 结构转化与颜色变化2 预氧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3 预氧化过程中的物性变化1 牵伸与收缩2 温度和温度梯度3 纤维强度的下降4 密度的变化4 预氧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氧的径向分布与均质预氧丝)5 预氧化设备及其工艺参数1 概述2 预氧化炉6 头尾衔接技术7 预氧丝的质量检测及其相关的测定方法1 预氧丝中含氧量的测定方法2 预氧丝含湿量(含水量)的测定方法3 预氧丝相对密度和密度的测定方法4 用XRD测定芳构化指数5 用红外光谱测定相对环化度6 用红外分光法测定预氧丝中残留氰基7 用DSC测定环化度(芳构化指数)8 皮芯结构的测定方法9 甲酸溶解度10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纤维中O、Si、B的径向分布11 极限氧指数的测定方法12 失控氧化温度的测定方法13 火焰收缩保持率的测定方法14 预氧化炉内水分的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固相碳化机理1 聚丙烯腈碳化机理2 固相碳化的主要反应2 孔隙产生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1 孔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2 密度与孔隙率3 孔隙尺寸和形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3 碳化过程中结构演变1 皮芯结构2 结构参数的变化4 低温碳化工艺与设备1 碳化概述2 低温碳化设备3 非接式迷宫密封装置4 焦油的产生及其排除方法5 废气处理6 密封氮气与载气氮气7 牵伸机组及槽辊5 高温碳化炉1 高温碳化炉的发热体2 设计高温碳化炉的其他几个技术要素3 高温碳化炉的种类4 牵伸5 定位槽辊6 碳纤维的测定方法1 超声波脉冲法在线测定碳纤维的模量2 用荧光X射线法测定碳纤维的硅含量3 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碳纤维结晶性的径向分布4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研究碳纤维的结构特征5 用电子能量损失谱测定氮的径向分布6 在线测定丝束宽度的方法与装置7 高温碳化炉的内压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石墨化机理1 固相石墨化2 石墨微晶的形状因子3 石墨化敏感温度4 层间距d002与HTT的关系及其(002)晶格图像5 用HRSEM观察石墨纤维的结构形貌2 催化石墨化1 催化石墨化及其效果2 硼及其催化石墨化3 硼的引入途径3 石墨化炉及种类1 塔姆式电阻炉2 感应石墨化炉3 射频石墨化炉4 等离子体石墨化炉5 光能石墨化炉4 石墨化度及其评价方法1 石墨化度2 磁阻3 石墨纤维的皮芯结构参考文献 1 界面传递效率1 润湿与接触角2 表面处理与表面能2 复合材料的界面1 界面层的生成原理2 机械嵌合(锚定效应)3 化学键合3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之一——阳极氧化法1 阳极电解氧化法原理2 连续直接通电式阳极氧化装置3 脉冲通电的阳极氧化装置4 非接触式通电的阳极电解氧化装置5 阳极氧化的主要工艺参数4 臭氧表面处理法1 臭氧及其主要性质2 臭氧表面处理方法5 表面处理效果的评价方法1 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2 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参考文献 1 上浆剂1 上浆剂及其界面性能2 上浆剂的作用及要求2 上浆剂的组成1 碳纤维的上浆主剂——双酚A环氧树脂2 双酚A环氧树脂的改性3 上浆辅剂3 乳液型上浆剂的配制方法——转相法4 碳纤维的上浆方法1 上浆装置的扩幅机构2 具有空气流动场的上浆装置3 具有吹气狭缝的上浆装置4 具有循环系统的上浆装置5 几种上浆剂的配制1 组合型功能上浆剂2 乳化型上浆剂3 纳米改性型上浆剂4 油溶性上浆剂5 增韧改性的上浆剂6 上浆的性能指标及其评价方法1 开纤性评价装置2 乳液型上浆剂的粒径测定方法3 上浆剂的时效稳定性的测定方法4 上浆量的测定方法5 毛丝数的测定方法6 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7 浸润性的评价方法8 悬垂值D及其测定方法9 含水率与平衡含水率1 0用Wilhelmy吊片法测定上浆性能参考文献 1 碳的丰度及性质2 碳原子的杂化轨道及成键原理1 SP3杂化2 SP2杂化3 SP杂化3 碳的结晶结构1 金刚石2 石墨3 卡宾4 碳的相图和碳的升华1 碳的相图2 碳的升华5 碳的多种形态结构6 碳纤维的结构1 碳纤维的皮芯结构2 碳纤维的孔结构3 碳纤维的结构模型7 测试方法1 用XRD测定碳纤维的结构参数2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碳纤维的结构3 用XRD测定取向度4 用ESR研究碳纤维的微细结构5 用Raman光谱研究碳纤维结构的多相性8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形态结构与性能1 缨状原纤弯曲度2 碳纤维的结构参数及其性能3 碳纤维结构的非均质性4 高强高模型碳纤维(MJ系列)参考文献 1 拉伸强度与缺陷1 格拉菲斯微裂纹理论2 缺陷类型3 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分散性及其表征方法2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压缩强度1 压缩强度2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3 测定压缩强度的方法3 拉伸模量4 热性能1 热膨胀2 热导率3 热容量4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5 热氧化5 碳纤维的电性能1 导电原理2 碳纤维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3 碳纤维电阻率的测定方法6 磁性能1 磁阻2 磁化率参考文献 1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1 热固性基体树脂2 成型技术3 预成型中间物4 热塑性基体树脂2 碳/碳复合材料1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造2 短切碳纤维制造C/C复合材料3 抗氧化处理3 碳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1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FRSiC)复合材料2 碳纤维增强氮化硅复合材料4 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1 两相界面层2 碳纤维表面的防护方法3 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CF/Al)4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CF/Cu)5 碳纤维纸和碳纤维布1 造纸用碳纤维的前处理2 高级碳纤维纸的制造工艺3 碳纤维布6 碳纤维增强橡胶材料1 碳纤维的选择2 RFL乳液参考文献 1 在航天及军工领域方面的应用1 航天飞机2 宇宙探测器3 人造卫星4 火箭与导弹5 舰艇方面的应用6 石墨炸弹7 浓缩铀与原子弹2 在航空和军工领域中的应用1 战斗机2 直升机3 无人飞机4 民航客机及大飞机5 制动刹车材料6 隐身材料与隐身战机参考文献 1 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1 汽车轻量化,节能降耗2 压缩气罐(瓶)2 碳纤维复合材料辊筒3 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1 风力发电2 太阳能发电3 碳纤维复合芯电缆4 海洋油田方面的应用5 核能方面的应用4 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1 应用形式和性能的匹配2 碳纤维复合材料绳索5 电热、抗静电和耐热制品1 电热制品2 抗静电制品3 耐热制品6 文体休闲器材7 碳纤维在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方面的应用1 医疗器械2 生物材料3 医疗器材8 碳纤维修复水生态环境9 其他方面的应用1 轨道交通工具2 机器人部件3 笔记本电脑4 宇宙望远镜的构件5 盘根及密封环6 音响设备和乐器参考文献

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指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粘胶基、沥青基、聚丙烯腈基纤维等)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而成。高性能碳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冲刷及溅射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是火箭、卫星、导弹、战斗机和舰船等尖端武器装备必不可少的战略新兴材料。碳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战略性新材料,其密度不到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5-7倍。与铝合金结构件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效果可达到20%-40%;与钢类金属件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减重效果可达到60%-80%。来源:《揭秘未来100大潜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线

和玻璃纤维相比,碳纤维有质轻,高强,导电的特点,下表为PA6-GF30和PA6-CF30的数据对比表。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建造高性能机器人的理想材料之一,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空间机器人和大型机械臂多由此种材料制作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它的比强度高,比刚度大,力学性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控制改变,而且其在不同温度中变形极微。以往的工业机器人是由钢和铝制成的,一个一米长的铝结构机械臂杆件,在室温变化12℃的环境里,杆件变化13mm,这将大大影响机器人的精度。对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来说,如果优化设计纤维的铺层和方向,却可以达到近似零热变形的设计效果,这是普通金属材料无法实现的。对于给定的机器人运动(具有一定的载荷,在一定的速度下),末端操作器的弹性动力学响应、机械精度、重复性、末端操作器的稳态时间等特性都受到结构部件的质量、刚度、阻尼特性的影响。从力学方面分析,减少质量将降低惯量,提高操作速度;增加刚度将降低挠度;增加材料的阻尼将减少稳态时间。通过设计,合理地选择机械臂的材料特性和几何尺寸,适当选择变量,通过这些特性的改进将有利于提高控制精度。我们在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机械臂时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方式对上述机械臂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下面将以无锡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威盛新材)的碳纤维机械臂生产为案例,对该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说明。??无锡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主攻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特别是在碳纤维机械臂的应用方面,是属于国内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一家碳纤维装备制造商。其为哈尔滨某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制造的机械臂已进入批量生产环节,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机械臂的生产制造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在制作机械臂时,威盛新材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处理,主要是根据机器人的性能需求,确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方向、铺层的顺序和铺层总层数。1、根据载荷的主方向设定铺层方向过多的铺层角度取向会给设计工作以及制件成型增加复杂度,所以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铺层方向数,在铺层设计时,铺层角度一般多选取0°、+45°、-45°、90°这四种,对于其它特殊情况则需另案处理。如果需要将复合材料层合板设计成为准各向同性的,可以用60°的铺层方向(60/0/-60)s,对于使用缠绕工艺制造的制件来说,则不受这些限制。在实际操作中,角度取向需要根据所承担载荷的类型来选择,即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纤维在轴向上的高性能,纤维铺设方向要根据载荷的主方向设定,在点应力状态,角度为0°的铺层对应正应力,角度为±45°的铺层对应剪应力,角度为90°的铺层是用来保证在复合材料制件的径向上有足够的正压力,若复合材料制件承受的载荷以拉压载荷为主,那么铺层方向应该选择拉压载荷的方向;若复合材料制件承受的载荷以剪切载荷为主,那么铺层之中要以+45°和-45°成对铺设为主;若复合材料制件所承受的载荷情况复杂,同时包括多种载荷,那么铺层设计时以0°、±45°、90°多方向混合铺设。2、调整铺设方式增加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为了避免复合材料机械臂制件的基体在各方向上承受载荷,对于选择0°、+45°、-45°、90°四种基本铺层方式铺层的复合材料制件,每一个方向的铺层数占总铺层数的百分比应不小于6%-10%。在具体铺设时,一般复合材料制件的铺层均采取对称均衡铺设。对称均衡铺设的特点就是在整体的铺层之中,上下铺层关于中间面对称,如果需要设计成非对称均衡铺层,应将这类非均衡或是非对称的铺层布置于靠近整体铺层中间的位置,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复合材料制件经历拉-弯耦合、拉-剪耦合之后发生翘曲形变。在铺设的顺序上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为了减少按照相同的方式铺放的相邻两层分层开裂的可能性,一般连续的相同铺层不超过四层,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复合材料制件不超过两层;第二,为了降低机械臂的层间应力,在使用上述四种铺层角度时,应该尽量将0°层或者90°层布置在±45°层中间,将﹢45°层或者是-45°层布置在0°层与90°层中间。3、铺层总厚度要兼顾外部尺寸和内部空间为了不减工业机器人原有的自由度,并保证其原有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在设计时,要维持外部尺寸大小不变,机械臂的内部同时要给布线以及控制电路的安装留有足够的空间,所以机械臂的壳体厚度要在一定的区间内,下限是维持原有性能的最低值,上限是不超过原铸铁结构臂厚度。通过威盛新材批量生产出的机械臂案例可知,该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制造成本大约是铸铁机械臂的5倍,但是在满足工业机器人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要比铸铁机械臂重量减轻72%,机器人的动力学性能因而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能耗明显降低。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钢和铝制作机械臂对提升工业生产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典型结构、强度分析及成型工艺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在机器人制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1】陈丰,《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设计》,《郑州工学院学报》,1992,【2】田龙飞,《工业机器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上臂的设计》,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论文。

碳纤维论文的参考文献

看一下,有关于鸿星尔克的相关新闻,还有品牌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1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的发展简史1 研发碳纤维的先驱者——斯旺和爱迪生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明者——进藤昭男3 从东丽公司碳纤维发展历程看原丝的重要性4 我国研制PAN基碳纤维的历程2 当前世界PAN基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性能1 小丝束PAN基碳纤维2 大丝束碳纤维3 碳纤维的发展趋势4 应用领域参考文献 1 聚丙烯腈的晶态及其多重结构1 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构象2 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结构3 聚丙烯腈的构型2 聚合1 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合原理2 分子量调节剂3 共聚单体及其竞聚率4 聚合方法5 氨化6 混批和混合7 脱单、脱泡3 纺丝1 凝固成纤过程中的相分离2 凝固过程中的双扩散3 湿法纺丝4 干喷湿纺5 喷丝板6 牵伸与取向7 干燥致密化8 松弛热定型9 陶瓷导丝及其导辊1 0纺丝用的定位沟槽辊4 分析测试及表征(聚合?纺丝?原丝)1 用核磁共振测定聚合物的组成及其立构规整度2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3 特性黏度[η]的测定方法及其与重均分子量(Mw)的关系4 用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及其分子量分布5 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6 转化率的测定方法7 临界浓度的测定方法8 纺丝液与凝固液之间润湿性的测定方法9 纺丝液黏度斑(黏度CV值)的测定方法10 用TEM观察原纤(fibril)直径——细晶化的源头11 凝固丝条拉伸模量及凝固丝条纤度的测定方法12 用压汞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隙率及其平均孔径13 用DSC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径尺寸14 密度法测定原丝的孔隙率15 用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凝固丝条中的微孔数目16 相分离与膨润度及其测定方法17 水洗后丝条中残留溶剂量的测定方法18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原丝中硼(B)的径向分布19 用WAXD测定PAN原丝的结晶取向度20 PAN原丝的结晶度和微晶尺寸的测定方法21 用密度法计算非晶区的密度22 用X射线衍射仪(粉末法)测定PAN原丝的晶间距23 用红外二色法测定氰基的总取向24 用染料二色法测定PAN原丝非晶区的取向度25 声速法测定纤维的总取向26 玻璃化温度及其测定方法27 纤维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28 PAN原丝的致密性测定方法29 失透度及测试方法30 纤度及其CV值的测定方法31 沸水收缩率的测定32 纤维含水量的测定33 单丝直径及其CV值的测定34 单丝形貌35 纤维的光泽度及其测定方法36 用扫描电镜测定湿纺PAN原丝的表面粗糙系数37 评价PAN原丝的最大牵伸率装置参考文献 1 预氧化过程中的变化1 物理变化2 化学反应3 结构转化2 预氧化机理1 结构转化与颜色变化2 预氧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3 预氧化过程中的物性变化1 牵伸与收缩2 温度和温度梯度3 纤维强度的下降4 密度的变化4 预氧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氧的径向分布与均质预氧丝)5 预氧化设备及其工艺参数1 概述2 预氧化炉6 头尾衔接技术7 预氧丝的质量检测及其相关的测定方法1 预氧丝中含氧量的测定方法2 预氧丝含湿量(含水量)的测定方法3 预氧丝相对密度和密度的测定方法4 用XRD测定芳构化指数5 用红外光谱测定相对环化度6 用红外分光法测定预氧丝中残留氰基7 用DSC测定环化度(芳构化指数)8 皮芯结构的测定方法9 甲酸溶解度10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纤维中O、Si、B的径向分布11 极限氧指数的测定方法12 失控氧化温度的测定方法13 火焰收缩保持率的测定方法14 预氧化炉内水分的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固相碳化机理1 聚丙烯腈碳化机理2 固相碳化的主要反应2 孔隙产生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1 孔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2 密度与孔隙率3 孔隙尺寸和形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3 碳化过程中结构演变1 皮芯结构2 结构参数的变化4 低温碳化工艺与设备1 碳化概述2 低温碳化设备3 非接式迷宫密封装置4 焦油的产生及其排除方法5 废气处理6 密封氮气与载气氮气7 牵伸机组及槽辊5 高温碳化炉1 高温碳化炉的发热体2 设计高温碳化炉的其他几个技术要素3 高温碳化炉的种类4 牵伸5 定位槽辊6 碳纤维的测定方法1 超声波脉冲法在线测定碳纤维的模量2 用荧光X射线法测定碳纤维的硅含量3 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碳纤维结晶性的径向分布4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研究碳纤维的结构特征5 用电子能量损失谱测定氮的径向分布6 在线测定丝束宽度的方法与装置7 高温碳化炉的内压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石墨化机理1 固相石墨化2 石墨微晶的形状因子3 石墨化敏感温度4 层间距d002与HTT的关系及其(002)晶格图像5 用HRSEM观察石墨纤维的结构形貌2 催化石墨化1 催化石墨化及其效果2 硼及其催化石墨化3 硼的引入途径3 石墨化炉及种类1 塔姆式电阻炉2 感应石墨化炉3 射频石墨化炉4 等离子体石墨化炉5 光能石墨化炉4 石墨化度及其评价方法1 石墨化度2 磁阻3 石墨纤维的皮芯结构参考文献 1 界面传递效率1 润湿与接触角2 表面处理与表面能2 复合材料的界面1 界面层的生成原理2 机械嵌合(锚定效应)3 化学键合3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之一——阳极氧化法1 阳极电解氧化法原理2 连续直接通电式阳极氧化装置3 脉冲通电的阳极氧化装置4 非接触式通电的阳极电解氧化装置5 阳极氧化的主要工艺参数4 臭氧表面处理法1 臭氧及其主要性质2 臭氧表面处理方法5 表面处理效果的评价方法1 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2 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参考文献 1 上浆剂1 上浆剂及其界面性能2 上浆剂的作用及要求2 上浆剂的组成1 碳纤维的上浆主剂——双酚A环氧树脂2 双酚A环氧树脂的改性3 上浆辅剂3 乳液型上浆剂的配制方法——转相法4 碳纤维的上浆方法1 上浆装置的扩幅机构2 具有空气流动场的上浆装置3 具有吹气狭缝的上浆装置4 具有循环系统的上浆装置5 几种上浆剂的配制1 组合型功能上浆剂2 乳化型上浆剂3 纳米改性型上浆剂4 油溶性上浆剂5 增韧改性的上浆剂6 上浆的性能指标及其评价方法1 开纤性评价装置2 乳液型上浆剂的粒径测定方法3 上浆剂的时效稳定性的测定方法4 上浆量的测定方法5 毛丝数的测定方法6 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7 浸润性的评价方法8 悬垂值D及其测定方法9 含水率与平衡含水率1 0用Wilhelmy吊片法测定上浆性能参考文献 1 碳的丰度及性质2 碳原子的杂化轨道及成键原理1 SP3杂化2 SP2杂化3 SP杂化3 碳的结晶结构1 金刚石2 石墨3 卡宾4 碳的相图和碳的升华1 碳的相图2 碳的升华5 碳的多种形态结构6 碳纤维的结构1 碳纤维的皮芯结构2 碳纤维的孔结构3 碳纤维的结构模型7 测试方法1 用XRD测定碳纤维的结构参数2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碳纤维的结构3 用XRD测定取向度4 用ESR研究碳纤维的微细结构5 用Raman光谱研究碳纤维结构的多相性8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形态结构与性能1 缨状原纤弯曲度2 碳纤维的结构参数及其性能3 碳纤维结构的非均质性4 高强高模型碳纤维(MJ系列)参考文献 1 拉伸强度与缺陷1 格拉菲斯微裂纹理论2 缺陷类型3 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分散性及其表征方法2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压缩强度1 压缩强度2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3 测定压缩强度的方法3 拉伸模量4 热性能1 热膨胀2 热导率3 热容量4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5 热氧化5 碳纤维的电性能1 导电原理2 碳纤维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3 碳纤维电阻率的测定方法6 磁性能1 磁阻2 磁化率参考文献 1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1 热固性基体树脂2 成型技术3 预成型中间物4 热塑性基体树脂2 碳/碳复合材料1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造2 短切碳纤维制造C/C复合材料3 抗氧化处理3 碳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1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FRSiC)复合材料2 碳纤维增强氮化硅复合材料4 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1 两相界面层2 碳纤维表面的防护方法3 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CF/Al)4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CF/Cu)5 碳纤维纸和碳纤维布1 造纸用碳纤维的前处理2 高级碳纤维纸的制造工艺3 碳纤维布6 碳纤维增强橡胶材料1 碳纤维的选择2 RFL乳液参考文献 1 在航天及军工领域方面的应用1 航天飞机2 宇宙探测器3 人造卫星4 火箭与导弹5 舰艇方面的应用6 石墨炸弹7 浓缩铀与原子弹2 在航空和军工领域中的应用1 战斗机2 直升机3 无人飞机4 民航客机及大飞机5 制动刹车材料6 隐身材料与隐身战机参考文献 1 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1 汽车轻量化,节能降耗2 压缩气罐(瓶)2 碳纤维复合材料辊筒3 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1 风力发电2 太阳能发电3 碳纤维复合芯电缆4 海洋油田方面的应用5 核能方面的应用4 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1 应用形式和性能的匹配2 碳纤维复合材料绳索5 电热、抗静电和耐热制品1 电热制品2 抗静电制品3 耐热制品6 文体休闲器材7 碳纤维在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方面的应用1 医疗器械2 生物材料3 医疗器材8 碳纤维修复水生态环境9 其他方面的应用1 轨道交通工具2 机器人部件3 笔记本电脑4 宇宙望远镜的构件5 盘根及密封环6 音响设备和乐器参考文献

上鸿星尔克官方网站

  • 索引序列
  • 纤维素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
  • 纤维素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 纤维素参考文献
  • 碳纤维的参考文献
  • 碳纤维论文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