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碳纤维论文的参考文献

碳纤维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碳纤维的参考文献

1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的发展简史1 研发碳纤维的先驱者——斯旺和爱迪生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明者——进藤昭男3 从东丽公司碳纤维发展历程看原丝的重要性4 我国研制PAN基碳纤维的历程2 当前世界PAN基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性能1 小丝束PAN基碳纤维2 大丝束碳纤维3 碳纤维的发展趋势4 应用领域参考文献 1 聚丙烯腈的晶态及其多重结构1 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构象2 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结构3 聚丙烯腈的构型2 聚合1 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合原理2 分子量调节剂3 共聚单体及其竞聚率4 聚合方法5 氨化6 混批和混合7 脱单、脱泡3 纺丝1 凝固成纤过程中的相分离2 凝固过程中的双扩散3 湿法纺丝4 干喷湿纺5 喷丝板6 牵伸与取向7 干燥致密化8 松弛热定型9 陶瓷导丝及其导辊1 0纺丝用的定位沟槽辊4 分析测试及表征(聚合?纺丝?原丝)1 用核磁共振测定聚合物的组成及其立构规整度2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3 特性黏度[η]的测定方法及其与重均分子量(Mw)的关系4 用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及其分子量分布5 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6 转化率的测定方法7 临界浓度的测定方法8 纺丝液与凝固液之间润湿性的测定方法9 纺丝液黏度斑(黏度CV值)的测定方法10 用TEM观察原纤(fibril)直径——细晶化的源头11 凝固丝条拉伸模量及凝固丝条纤度的测定方法12 用压汞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隙率及其平均孔径13 用DSC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径尺寸14 密度法测定原丝的孔隙率15 用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凝固丝条中的微孔数目16 相分离与膨润度及其测定方法17 水洗后丝条中残留溶剂量的测定方法18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原丝中硼(B)的径向分布19 用WAXD测定PAN原丝的结晶取向度20 PAN原丝的结晶度和微晶尺寸的测定方法21 用密度法计算非晶区的密度22 用X射线衍射仪(粉末法)测定PAN原丝的晶间距23 用红外二色法测定氰基的总取向24 用染料二色法测定PAN原丝非晶区的取向度25 声速法测定纤维的总取向26 玻璃化温度及其测定方法27 纤维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28 PAN原丝的致密性测定方法29 失透度及测试方法30 纤度及其CV值的测定方法31 沸水收缩率的测定32 纤维含水量的测定33 单丝直径及其CV值的测定34 单丝形貌35 纤维的光泽度及其测定方法36 用扫描电镜测定湿纺PAN原丝的表面粗糙系数37 评价PAN原丝的最大牵伸率装置参考文献 1 预氧化过程中的变化1 物理变化2 化学反应3 结构转化2 预氧化机理1 结构转化与颜色变化2 预氧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3 预氧化过程中的物性变化1 牵伸与收缩2 温度和温度梯度3 纤维强度的下降4 密度的变化4 预氧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氧的径向分布与均质预氧丝)5 预氧化设备及其工艺参数1 概述2 预氧化炉6 头尾衔接技术7 预氧丝的质量检测及其相关的测定方法1 预氧丝中含氧量的测定方法2 预氧丝含湿量(含水量)的测定方法3 预氧丝相对密度和密度的测定方法4 用XRD测定芳构化指数5 用红外光谱测定相对环化度6 用红外分光法测定预氧丝中残留氰基7 用DSC测定环化度(芳构化指数)8 皮芯结构的测定方法9 甲酸溶解度10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纤维中O、Si、B的径向分布11 极限氧指数的测定方法12 失控氧化温度的测定方法13 火焰收缩保持率的测定方法14 预氧化炉内水分的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固相碳化机理1 聚丙烯腈碳化机理2 固相碳化的主要反应2 孔隙产生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1 孔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2 密度与孔隙率3 孔隙尺寸和形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3 碳化过程中结构演变1 皮芯结构2 结构参数的变化4 低温碳化工艺与设备1 碳化概述2 低温碳化设备3 非接式迷宫密封装置4 焦油的产生及其排除方法5 废气处理6 密封氮气与载气氮气7 牵伸机组及槽辊5 高温碳化炉1 高温碳化炉的发热体2 设计高温碳化炉的其他几个技术要素3 高温碳化炉的种类4 牵伸5 定位槽辊6 碳纤维的测定方法1 超声波脉冲法在线测定碳纤维的模量2 用荧光X射线法测定碳纤维的硅含量3 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碳纤维结晶性的径向分布4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研究碳纤维的结构特征5 用电子能量损失谱测定氮的径向分布6 在线测定丝束宽度的方法与装置7 高温碳化炉的内压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石墨化机理1 固相石墨化2 石墨微晶的形状因子3 石墨化敏感温度4 层间距d002与HTT的关系及其(002)晶格图像5 用HRSEM观察石墨纤维的结构形貌2 催化石墨化1 催化石墨化及其效果2 硼及其催化石墨化3 硼的引入途径3 石墨化炉及种类1 塔姆式电阻炉2 感应石墨化炉3 射频石墨化炉4 等离子体石墨化炉5 光能石墨化炉4 石墨化度及其评价方法1 石墨化度2 磁阻3 石墨纤维的皮芯结构参考文献 1 界面传递效率1 润湿与接触角2 表面处理与表面能2 复合材料的界面1 界面层的生成原理2 机械嵌合(锚定效应)3 化学键合3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之一——阳极氧化法1 阳极电解氧化法原理2 连续直接通电式阳极氧化装置3 脉冲通电的阳极氧化装置4 非接触式通电的阳极电解氧化装置5 阳极氧化的主要工艺参数4 臭氧表面处理法1 臭氧及其主要性质2 臭氧表面处理方法5 表面处理效果的评价方法1 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2 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参考文献 1 上浆剂1 上浆剂及其界面性能2 上浆剂的作用及要求2 上浆剂的组成1 碳纤维的上浆主剂——双酚A环氧树脂2 双酚A环氧树脂的改性3 上浆辅剂3 乳液型上浆剂的配制方法——转相法4 碳纤维的上浆方法1 上浆装置的扩幅机构2 具有空气流动场的上浆装置3 具有吹气狭缝的上浆装置4 具有循环系统的上浆装置5 几种上浆剂的配制1 组合型功能上浆剂2 乳化型上浆剂3 纳米改性型上浆剂4 油溶性上浆剂5 增韧改性的上浆剂6 上浆的性能指标及其评价方法1 开纤性评价装置2 乳液型上浆剂的粒径测定方法3 上浆剂的时效稳定性的测定方法4 上浆量的测定方法5 毛丝数的测定方法6 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7 浸润性的评价方法8 悬垂值D及其测定方法9 含水率与平衡含水率1 0用Wilhelmy吊片法测定上浆性能参考文献 1 碳的丰度及性质2 碳原子的杂化轨道及成键原理1 SP3杂化2 SP2杂化3 SP杂化3 碳的结晶结构1 金刚石2 石墨3 卡宾4 碳的相图和碳的升华1 碳的相图2 碳的升华5 碳的多种形态结构6 碳纤维的结构1 碳纤维的皮芯结构2 碳纤维的孔结构3 碳纤维的结构模型7 测试方法1 用XRD测定碳纤维的结构参数2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碳纤维的结构3 用XRD测定取向度4 用ESR研究碳纤维的微细结构5 用Raman光谱研究碳纤维结构的多相性8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形态结构与性能1 缨状原纤弯曲度2 碳纤维的结构参数及其性能3 碳纤维结构的非均质性4 高强高模型碳纤维(MJ系列)参考文献 1 拉伸强度与缺陷1 格拉菲斯微裂纹理论2 缺陷类型3 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分散性及其表征方法2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压缩强度1 压缩强度2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3 测定压缩强度的方法3 拉伸模量4 热性能1 热膨胀2 热导率3 热容量4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5 热氧化5 碳纤维的电性能1 导电原理2 碳纤维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3 碳纤维电阻率的测定方法6 磁性能1 磁阻2 磁化率参考文献 1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1 热固性基体树脂2 成型技术3 预成型中间物4 热塑性基体树脂2 碳/碳复合材料1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造2 短切碳纤维制造C/C复合材料3 抗氧化处理3 碳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1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FRSiC)复合材料2 碳纤维增强氮化硅复合材料4 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1 两相界面层2 碳纤维表面的防护方法3 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CF/Al)4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CF/Cu)5 碳纤维纸和碳纤维布1 造纸用碳纤维的前处理2 高级碳纤维纸的制造工艺3 碳纤维布6 碳纤维增强橡胶材料1 碳纤维的选择2 RFL乳液参考文献 1 在航天及军工领域方面的应用1 航天飞机2 宇宙探测器3 人造卫星4 火箭与导弹5 舰艇方面的应用6 石墨炸弹7 浓缩铀与原子弹2 在航空和军工领域中的应用1 战斗机2 直升机3 无人飞机4 民航客机及大飞机5 制动刹车材料6 隐身材料与隐身战机参考文献 1 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1 汽车轻量化,节能降耗2 压缩气罐(瓶)2 碳纤维复合材料辊筒3 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1 风力发电2 太阳能发电3 碳纤维复合芯电缆4 海洋油田方面的应用5 核能方面的应用4 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1 应用形式和性能的匹配2 碳纤维复合材料绳索5 电热、抗静电和耐热制品1 电热制品2 抗静电制品3 耐热制品6 文体休闲器材7 碳纤维在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方面的应用1 医疗器械2 生物材料3 医疗器材8 碳纤维修复水生态环境9 其他方面的应用1 轨道交通工具2 机器人部件3 笔记本电脑4 宇宙望远镜的构件5 盘根及密封环6 音响设备和乐器参考文献

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指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粘胶基、沥青基、聚丙烯腈基纤维等)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而成。高性能碳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冲刷及溅射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是火箭、卫星、导弹、战斗机和舰船等尖端武器装备必不可少的战略新兴材料。碳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战略性新材料,其密度不到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5-7倍。与铝合金结构件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效果可达到20%-40%;与钢类金属件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减重效果可达到60%-80%。来源:《揭秘未来100大潜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线

和玻璃纤维相比,碳纤维有质轻,高强,导电的特点,下表为PA6-GF30和PA6-CF30的数据对比表。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建造高性能机器人的理想材料之一,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空间机器人和大型机械臂多由此种材料制作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它的比强度高,比刚度大,力学性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控制改变,而且其在不同温度中变形极微。以往的工业机器人是由钢和铝制成的,一个一米长的铝结构机械臂杆件,在室温变化12℃的环境里,杆件变化13mm,这将大大影响机器人的精度。对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来说,如果优化设计纤维的铺层和方向,却可以达到近似零热变形的设计效果,这是普通金属材料无法实现的。对于给定的机器人运动(具有一定的载荷,在一定的速度下),末端操作器的弹性动力学响应、机械精度、重复性、末端操作器的稳态时间等特性都受到结构部件的质量、刚度、阻尼特性的影响。从力学方面分析,减少质量将降低惯量,提高操作速度;增加刚度将降低挠度;增加材料的阻尼将减少稳态时间。通过设计,合理地选择机械臂的材料特性和几何尺寸,适当选择变量,通过这些特性的改进将有利于提高控制精度。我们在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机械臂时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方式对上述机械臂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下面将以无锡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威盛新材)的碳纤维机械臂生产为案例,对该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说明。??无锡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主攻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特别是在碳纤维机械臂的应用方面,是属于国内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一家碳纤维装备制造商。其为哈尔滨某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制造的机械臂已进入批量生产环节,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机械臂的生产制造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在制作机械臂时,威盛新材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处理,主要是根据机器人的性能需求,确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方向、铺层的顺序和铺层总层数。1、根据载荷的主方向设定铺层方向过多的铺层角度取向会给设计工作以及制件成型增加复杂度,所以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铺层方向数,在铺层设计时,铺层角度一般多选取0°、+45°、-45°、90°这四种,对于其它特殊情况则需另案处理。如果需要将复合材料层合板设计成为准各向同性的,可以用60°的铺层方向(60/0/-60)s,对于使用缠绕工艺制造的制件来说,则不受这些限制。在实际操作中,角度取向需要根据所承担载荷的类型来选择,即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纤维在轴向上的高性能,纤维铺设方向要根据载荷的主方向设定,在点应力状态,角度为0°的铺层对应正应力,角度为±45°的铺层对应剪应力,角度为90°的铺层是用来保证在复合材料制件的径向上有足够的正压力,若复合材料制件承受的载荷以拉压载荷为主,那么铺层方向应该选择拉压载荷的方向;若复合材料制件承受的载荷以剪切载荷为主,那么铺层之中要以+45°和-45°成对铺设为主;若复合材料制件所承受的载荷情况复杂,同时包括多种载荷,那么铺层设计时以0°、±45°、90°多方向混合铺设。2、调整铺设方式增加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为了避免复合材料机械臂制件的基体在各方向上承受载荷,对于选择0°、+45°、-45°、90°四种基本铺层方式铺层的复合材料制件,每一个方向的铺层数占总铺层数的百分比应不小于6%-10%。在具体铺设时,一般复合材料制件的铺层均采取对称均衡铺设。对称均衡铺设的特点就是在整体的铺层之中,上下铺层关于中间面对称,如果需要设计成非对称均衡铺层,应将这类非均衡或是非对称的铺层布置于靠近整体铺层中间的位置,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复合材料制件经历拉-弯耦合、拉-剪耦合之后发生翘曲形变。在铺设的顺序上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为了减少按照相同的方式铺放的相邻两层分层开裂的可能性,一般连续的相同铺层不超过四层,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复合材料制件不超过两层;第二,为了降低机械臂的层间应力,在使用上述四种铺层角度时,应该尽量将0°层或者90°层布置在±45°层中间,将﹢45°层或者是-45°层布置在0°层与90°层中间。3、铺层总厚度要兼顾外部尺寸和内部空间为了不减工业机器人原有的自由度,并保证其原有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在设计时,要维持外部尺寸大小不变,机械臂的内部同时要给布线以及控制电路的安装留有足够的空间,所以机械臂的壳体厚度要在一定的区间内,下限是维持原有性能的最低值,上限是不超过原铸铁结构臂厚度。通过威盛新材批量生产出的机械臂案例可知,该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制造成本大约是铸铁机械臂的5倍,但是在满足工业机器人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要比铸铁机械臂重量减轻72%,机器人的动力学性能因而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能耗明显降低。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钢和铝制作机械臂对提升工业生产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典型结构、强度分析及成型工艺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在机器人制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1】陈丰,《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臂设计》,《郑州工学院学报》,1992,【2】田龙飞,《工业机器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上臂的设计》,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论文。

碳纤维论文的参考文献

看一下,有关于鸿星尔克的相关新闻,还有品牌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1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的发展简史1 研发碳纤维的先驱者——斯旺和爱迪生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明者——进藤昭男3 从东丽公司碳纤维发展历程看原丝的重要性4 我国研制PAN基碳纤维的历程2 当前世界PAN基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性能1 小丝束PAN基碳纤维2 大丝束碳纤维3 碳纤维的发展趋势4 应用领域参考文献 1 聚丙烯腈的晶态及其多重结构1 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构象2 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结构3 聚丙烯腈的构型2 聚合1 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合原理2 分子量调节剂3 共聚单体及其竞聚率4 聚合方法5 氨化6 混批和混合7 脱单、脱泡3 纺丝1 凝固成纤过程中的相分离2 凝固过程中的双扩散3 湿法纺丝4 干喷湿纺5 喷丝板6 牵伸与取向7 干燥致密化8 松弛热定型9 陶瓷导丝及其导辊1 0纺丝用的定位沟槽辊4 分析测试及表征(聚合?纺丝?原丝)1 用核磁共振测定聚合物的组成及其立构规整度2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3 特性黏度[η]的测定方法及其与重均分子量(Mw)的关系4 用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及其分子量分布5 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6 转化率的测定方法7 临界浓度的测定方法8 纺丝液与凝固液之间润湿性的测定方法9 纺丝液黏度斑(黏度CV值)的测定方法10 用TEM观察原纤(fibril)直径——细晶化的源头11 凝固丝条拉伸模量及凝固丝条纤度的测定方法12 用压汞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隙率及其平均孔径13 用DSC法测定凝固丝条的孔径尺寸14 密度法测定原丝的孔隙率15 用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凝固丝条中的微孔数目16 相分离与膨润度及其测定方法17 水洗后丝条中残留溶剂量的测定方法18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原丝中硼(B)的径向分布19 用WAXD测定PAN原丝的结晶取向度20 PAN原丝的结晶度和微晶尺寸的测定方法21 用密度法计算非晶区的密度22 用X射线衍射仪(粉末法)测定PAN原丝的晶间距23 用红外二色法测定氰基的总取向24 用染料二色法测定PAN原丝非晶区的取向度25 声速法测定纤维的总取向26 玻璃化温度及其测定方法27 纤维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28 PAN原丝的致密性测定方法29 失透度及测试方法30 纤度及其CV值的测定方法31 沸水收缩率的测定32 纤维含水量的测定33 单丝直径及其CV值的测定34 单丝形貌35 纤维的光泽度及其测定方法36 用扫描电镜测定湿纺PAN原丝的表面粗糙系数37 评价PAN原丝的最大牵伸率装置参考文献 1 预氧化过程中的变化1 物理变化2 化学反应3 结构转化2 预氧化机理1 结构转化与颜色变化2 预氧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3 预氧化过程中的物性变化1 牵伸与收缩2 温度和温度梯度3 纤维强度的下降4 密度的变化4 预氧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氧的径向分布与均质预氧丝)5 预氧化设备及其工艺参数1 概述2 预氧化炉6 头尾衔接技术7 预氧丝的质量检测及其相关的测定方法1 预氧丝中含氧量的测定方法2 预氧丝含湿量(含水量)的测定方法3 预氧丝相对密度和密度的测定方法4 用XRD测定芳构化指数5 用红外光谱测定相对环化度6 用红外分光法测定预氧丝中残留氰基7 用DSC测定环化度(芳构化指数)8 皮芯结构的测定方法9 甲酸溶解度10 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纤维中O、Si、B的径向分布11 极限氧指数的测定方法12 失控氧化温度的测定方法13 火焰收缩保持率的测定方法14 预氧化炉内水分的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固相碳化机理1 聚丙烯腈碳化机理2 固相碳化的主要反应2 孔隙产生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1 孔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2 密度与孔隙率3 孔隙尺寸和形状对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3 碳化过程中结构演变1 皮芯结构2 结构参数的变化4 低温碳化工艺与设备1 碳化概述2 低温碳化设备3 非接式迷宫密封装置4 焦油的产生及其排除方法5 废气处理6 密封氮气与载气氮气7 牵伸机组及槽辊5 高温碳化炉1 高温碳化炉的发热体2 设计高温碳化炉的其他几个技术要素3 高温碳化炉的种类4 牵伸5 定位槽辊6 碳纤维的测定方法1 超声波脉冲法在线测定碳纤维的模量2 用荧光X射线法测定碳纤维的硅含量3 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碳纤维结晶性的径向分布4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研究碳纤维的结构特征5 用电子能量损失谱测定氮的径向分布6 在线测定丝束宽度的方法与装置7 高温碳化炉的内压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1 石墨化机理1 固相石墨化2 石墨微晶的形状因子3 石墨化敏感温度4 层间距d002与HTT的关系及其(002)晶格图像5 用HRSEM观察石墨纤维的结构形貌2 催化石墨化1 催化石墨化及其效果2 硼及其催化石墨化3 硼的引入途径3 石墨化炉及种类1 塔姆式电阻炉2 感应石墨化炉3 射频石墨化炉4 等离子体石墨化炉5 光能石墨化炉4 石墨化度及其评价方法1 石墨化度2 磁阻3 石墨纤维的皮芯结构参考文献 1 界面传递效率1 润湿与接触角2 表面处理与表面能2 复合材料的界面1 界面层的生成原理2 机械嵌合(锚定效应)3 化学键合3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之一——阳极氧化法1 阳极电解氧化法原理2 连续直接通电式阳极氧化装置3 脉冲通电的阳极氧化装置4 非接触式通电的阳极电解氧化装置5 阳极氧化的主要工艺参数4 臭氧表面处理法1 臭氧及其主要性质2 臭氧表面处理方法5 表面处理效果的评价方法1 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2 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参考文献 1 上浆剂1 上浆剂及其界面性能2 上浆剂的作用及要求2 上浆剂的组成1 碳纤维的上浆主剂——双酚A环氧树脂2 双酚A环氧树脂的改性3 上浆辅剂3 乳液型上浆剂的配制方法——转相法4 碳纤维的上浆方法1 上浆装置的扩幅机构2 具有空气流动场的上浆装置3 具有吹气狭缝的上浆装置4 具有循环系统的上浆装置5 几种上浆剂的配制1 组合型功能上浆剂2 乳化型上浆剂3 纳米改性型上浆剂4 油溶性上浆剂5 增韧改性的上浆剂6 上浆的性能指标及其评价方法1 开纤性评价装置2 乳液型上浆剂的粒径测定方法3 上浆剂的时效稳定性的测定方法4 上浆量的测定方法5 毛丝数的测定方法6 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7 浸润性的评价方法8 悬垂值D及其测定方法9 含水率与平衡含水率1 0用Wilhelmy吊片法测定上浆性能参考文献 1 碳的丰度及性质2 碳原子的杂化轨道及成键原理1 SP3杂化2 SP2杂化3 SP杂化3 碳的结晶结构1 金刚石2 石墨3 卡宾4 碳的相图和碳的升华1 碳的相图2 碳的升华5 碳的多种形态结构6 碳纤维的结构1 碳纤维的皮芯结构2 碳纤维的孔结构3 碳纤维的结构模型7 测试方法1 用XRD测定碳纤维的结构参数2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碳纤维的结构3 用XRD测定取向度4 用ESR研究碳纤维的微细结构5 用Raman光谱研究碳纤维结构的多相性8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形态结构与性能1 缨状原纤弯曲度2 碳纤维的结构参数及其性能3 碳纤维结构的非均质性4 高强高模型碳纤维(MJ系列)参考文献 1 拉伸强度与缺陷1 格拉菲斯微裂纹理论2 缺陷类型3 碳纤维拉伸强度的分散性及其表征方法2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压缩强度1 压缩强度2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3 测定压缩强度的方法3 拉伸模量4 热性能1 热膨胀2 热导率3 热容量4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5 热氧化5 碳纤维的电性能1 导电原理2 碳纤维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3 碳纤维电阻率的测定方法6 磁性能1 磁阻2 磁化率参考文献 1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1 热固性基体树脂2 成型技术3 预成型中间物4 热塑性基体树脂2 碳/碳复合材料1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造2 短切碳纤维制造C/C复合材料3 抗氧化处理3 碳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1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FRSiC)复合材料2 碳纤维增强氮化硅复合材料4 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1 两相界面层2 碳纤维表面的防护方法3 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CF/Al)4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CF/Cu)5 碳纤维纸和碳纤维布1 造纸用碳纤维的前处理2 高级碳纤维纸的制造工艺3 碳纤维布6 碳纤维增强橡胶材料1 碳纤维的选择2 RFL乳液参考文献 1 在航天及军工领域方面的应用1 航天飞机2 宇宙探测器3 人造卫星4 火箭与导弹5 舰艇方面的应用6 石墨炸弹7 浓缩铀与原子弹2 在航空和军工领域中的应用1 战斗机2 直升机3 无人飞机4 民航客机及大飞机5 制动刹车材料6 隐身材料与隐身战机参考文献 1 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1 汽车轻量化,节能降耗2 压缩气罐(瓶)2 碳纤维复合材料辊筒3 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1 风力发电2 太阳能发电3 碳纤维复合芯电缆4 海洋油田方面的应用5 核能方面的应用4 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1 应用形式和性能的匹配2 碳纤维复合材料绳索5 电热、抗静电和耐热制品1 电热制品2 抗静电制品3 耐热制品6 文体休闲器材7 碳纤维在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方面的应用1 医疗器械2 生物材料3 医疗器材8 碳纤维修复水生态环境9 其他方面的应用1 轨道交通工具2 机器人部件3 笔记本电脑4 宇宙望远镜的构件5 盘根及密封环6 音响设备和乐器参考文献

上鸿星尔克官方网站

碳纤维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你碳纤维的碳字写成炭,差距很大的哦

碳纤维是由化纤和石油经特殊工艺制成的纤维,除了和一般碳素材料一样具备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等特性外,它强度更高,质量轻,更耐腐蚀。它的密度不到钢的1/4,但抗拉强度却是钢的7~9 倍,抗拉弹性也高于钢,在2000℃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而且它外形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从使用的角度看,碳纤维不存在腐蚀生锈的问题,比普通金属耐用。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碳纤维的性质几乎不发生变化。

纤维素参考文献

1 邱雁临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前景[J]粮食与饲料科技,2001,30~31 2 刘耘,鄢满秀纤维素酒精发酵的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发酵,1999,15(2):51~54,63 3 戴四发,金光明,王立克,等纤维素酶研究现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3):32~38 4 阎伯旭,齐飞,张颖舒,等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3):233~237 5 张鸿雁,陈锡时微生物纤维素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3,13(3):41~42 6 杨礼富,微生物学通报,2003, 30 (4):9 987 史雅娟,吕永龙,环境科学进展1999, 7 ( 6)3} 378 宋桂经,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广西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1):73- 769 曲杳波,高培基开展生物质转化为洒精研究实现液态燃料可持续供应}c}发酵工程学科的进展一第一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4一

每次一说便秘,大家总说:多吃点蔬菜啊!本质就是多摄入点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很多小伙伴都对膳食纤维有着错误的认知,甚至以为光靠吃芹菜、香蕉就能预防便秘。可别逗了!这俩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其实一点也不高,吃得不对,甚至还会加重便秘情况……膳食纤维到底该怎么吃?哪些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高?一起往下看。一、什么是膳食纤维?别看它现在名字这么好听、高级,大家也都很热爱提到它,但是在 1970 年以前,营养学中没有“ 膳食纤维 ” 这个词,只有“粗纤维” 。粗纤维曾一度被认为是种“无营养物质”,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人们才慢慢意识到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WHO/FAO 对于膳食纤维下的科学定义是:10 个和 10 个以上聚合度的碳水化合物,且该物质不能被小肠内的酶水解,并对人体具有健康效益。翻译成人话就是,膳食纤维本质上是多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但是它没法被我们人体消化吸收,能量值低。虽然吃起来没那么好吃,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却好这一口,它们可以消化膳食纤维,产生代谢产物,对人体产生影响。膳食纤维分成两类: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这两类膳食纤维,一般会同时存在于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中。它们可以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对我们人体的帮助:有研究表明,经常摄入膳食纤维,可降低死亡风险;膳食纤维摄入量越多,男女双方的总死亡风险均越低。膳食纤维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却表现出了摄入不足的普遍现象。2015 年我国 15 省 ( 区、直辖市) 18~64 岁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 2g /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 5 g /d。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正常成人膳食纤维摄入量,是每天 25g ~ 30g 。可能有人会说,不应该啊,我每天都吃很多蔬菜水果,应该够了吧?!还真不一定,其实真正的膳食纤维大户,不是蔬菜和水果。二、哪些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食物大类里,膳食纤维含量的排序大致是:豆类>全谷物>根类蔬菜>叶类蔬菜>水果当然也会存在一些特例,比如坚果和菌藻类的膳食纤维含量也很优秀。我们总结了谷物、豆类、坚果、蔬菜、水果这些大类中,一些膳食纤维含量还不错的食物,大家可以更有选择空间,来给自己补充膳食纤维。谷物中的全谷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粗粮”,膳食纤维含量一般还不错。相比之下,精制大米(4g/100g)、精制小麦粉(3g/100g)等精制谷物的膳食纤维含量就没这么高了。所以每天搭配吃点粗粮(大概占主食的50%),还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会滤渣,导致很多膳食纤维流失。所以不滤渣的豆浆可以保留部分膳食纤维,会更好一些。坚果脂肪含量普遍偏高,别吃太多,每天 10 克左右就足够了,大概也就是几颗。虽然我们否定了蔬菜水果的“膳食纤维大户”身份(主要原因是它们水分含量高,膳食纤维的含量就相对较少,大部分在 1~3% 左右),但是胜在人们每天“吃得多”,所以蔬菜水果也是人体中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很多口感粗糙、带“筋”的蔬菜,膳食纤维含量不一定高,比如芹菜(6g/100g)。“筋”是植物组织中的维管束结构,它并不等同于膳食纤维,不要被“纤维”这两个字给欺啦。水果果皮中的膳食纤维含量高于果肉,去皮之后的流失量可以达到 24%~46% 之多。而榨汁,更是会把膳食纤维(果渣)过滤得干干净净。所以吃水果,还是推荐带皮吃,别榨汁。另外,香蕉真的不治便秘。生香蕉的鞣酸含量高,吃了反而可能加重便秘;熟透的香蕉,膳食纤维含量也算不上高。三、网红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些网红食品。它们在生活中可能不是很常见,但是网络上却流传着传说……藜麦真的是“超级食物”吗? - 老爸评测的回答 - 知乎 总体来说,仅仅靠吃果蔬,是比较难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的,需要均衡饮食。我们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算了一笔账:这样下来,一天的膳食纤维妥妥补充到位了,在噗噗的时候,也不会饱受拉不出的煎熬。你们每天的膳食纤维都达标了吗?如果没有的话,记得对照食谱安排起来~最后,也欢迎小伙伴们转发此文章给那些被便秘困扰的朋友和家人,帮助他们拉出完美的便便!参考文献:[1] 张继国,王惠君,王志宏,杜文雯,苏畅,张伋,姜红如,黄绯绯,贾小芳,欧阳一非,汪云,李丽,张兵中国15省(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10):10-[2] 阴文娅,黄承钰,冯靓不同种类食物中膳食纤维的测定[J]卫生研究,2004(03):331-

应该是蔬菜纤维,想知道他的含量主要有如下方法;1 你可以到质量技术监督局专业检测。2 到网上百度查询一下专业机构提供的数据。3 到图书馆,查阅专业的参考文献和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氨水也有软化纤维素的作用,可能与氨有关把

碳纤维制备文献

工业化生产碳纤维按原料路线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三大类,但主要生产前两种碳纤维。由粘胶纤维制取高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必须经高温拉伸石墨化,碳化收率低,技术难度大,设备复杂,原料丰富碳化收率高,但因原料调制复杂、产品性能较低,亦未得到大规模发展;由聚丙烯腈纤维原丝制得的高性能碳纤维,其生产工艺较其他方法简单,产量约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90%以上。 碳纤维可分别用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经碳化制得。应用较普遍的碳纤维主要是聚丙烯腈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碳纤维的制造包括纤维纺丝、热稳定化(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4个过程。其间伴随的化学变化包括,脱氢、环化、预氧化、氧化及脱氧等。 从粘胶纤维制取高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必须经高温拉伸石墨化,碳化收率低,技术难度大、设备复杂,产品主要为耐烧蚀材料及隔热材料所用;由沥青制取碳纤维,原料来源丰富,碳化收率高,但因原料调制复杂、产品性能较低,亦未得到大规模发展;由聚丙烯腈纤维原丝可制得高性能的碳纤维,其生产工艺较其它方法简单力学性能优良,自20世纪60年代后在碳纤维工业发展良好。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主要包括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个过程。 原丝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聚合、脱泡、计量、喷丝、牵引、水洗、上油、烘干收丝等工序。 碳化过程主要包括放丝、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表面处理、上浆烘干、收丝卷绕等工序。 PAN基碳纤维的制备聚丙烯腈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碳纤维,主要作复合材料用增强体。无论均聚或共聚的聚丙烯腈纤维都能制备出碳纤维。为了制造出高性能碳纤维并提高生产率,工业上常采用共聚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对原料的要求是:杂质、缺陷少;细度均匀,并越细越好;强度高,毛丝少;纤维中链状分子沿纤维轴取向度越高越好,通常大于80%;热转化性能好。 生产中制取聚丙烯腈纤维的过程是:先由丙烯腈和其他少量第二、第三单体(丙烯酸甲醋、甲叉丁二脂等)共聚生成共聚聚丙烯腈树脂(分子量高于 6到8万),然后树脂经溶剂(硫氰酸钠、二甲基亚矾、硝酸和氯化锌等)溶解,形成粘度适宜的纺丝液,经湿法、干法或干湿法进行纺丝,再经水洗、牵伸、干燥和热定型即制成聚丙烯腈纤维。若将聚丙烯腈纤维直接加热易熔化,不能保持其原来的纤维状态。制备碳纤维时,首先要将聚丙烯腈纤维放在空气中或其他氧化性气氛中进行低温热处理,即预氧化处理。预氧化处理是纤维碳化的预备阶段。一般将纤维在空气下加热至约270℃,保温5h到3h,聚丙烯腈纤维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棕色,最后形成黑色的预氧化纤维。是聚丙烯腈线性高分子受热氧化后,发生氧化、热解、交联、环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耐热梯型高分子的结果。再将预氧化纤维在氮气中进行高温处理1600℃的碳化处理,则纤维进一步产生交联环化、芳构化及缩聚等反应,并脱除氢、氮、氧原子,最后形成二维碳环平面网状结构和层片粗糙平行的乱层石墨结构的碳纤维。 由PAN原丝制备碳纤维的工艺流程如下:PAN原丝→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表面处理→卷取→碳纤维。 第一、原丝制备,聚丙烯腈和粘胶原丝主要采用湿法纺丝制得,沥青和酚醛原丝则采用熔体纺丝制得。制备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需采用高纯度、高强度和质量均匀的聚丙烯腈原丝,制备原丝用的共聚单体为衣康酸等。制备各向异性的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需先将沥青预处理成中间相、预中间相(苯可溶各向异性沥青)和潜在中间相(喹啉可溶各向异性沥青)等。作为烧蚀材料用的粘胶基碳纤维,其原丝要求不含碱金属离子。 第二、预氧化(聚丙烯腈纤维200到300℃)、不融化(沥青200到400℃)或热处理(粘胶纤维240℃),以得到耐热和不熔的纤维,酚醛基碳纤维无此工序。 第三、碳化,其温度为:聚丙烯腈纤维1000到1500℃,沥青1500到1700℃,粘胶纤维400到2000℃。 第四、石墨化,聚丙烯腈纤维为2500到3000℃,沥青2500到2800℃,粘胶纤维3000到3200℃。 第五、表面处理,进行气相或液相氧化等,赋予纤维化学活性,以增大对树脂的亲和性。 第六、上浆处理,防止纤维损伤,提高与树脂母体的亲和性。所得纤维具有各种不同的断面结构。 世界碳纤维产量达到每年4万吨以上,全世界主要是日本美国德国以及韩国等少数国家掌握了碳纤维生产的核心技术,并且有规模化大生产。当前,全球碳纤维核心技术被牢牢掌控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一方面,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碳纤维行业严格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国外碳纤维行业领先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碳纤维企业的压力大增。虽然中国加大了对碳纤维行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但在较大的技术差距下,国产碳纤维的突围之路仍然坎坷。 中国对碳纤维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开始研究高强型碳纤维。多年来进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较快,安徽率先引进了500吨每年原丝、200吨每年PAN基碳纤维,使中国碳纤维工业进入了产业化。随后一些地方相继加入碳纤维生产行列。从2000年开始中国碳纤维向技术多元化发展,放弃了原来的硝酸法原丝制造技术,采用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的一步法湿法纺丝技术获得成功。利用自主技术研制的少数国产T700碳纤维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随着中国对碳纤维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碳纤维已被列为国家化纤行业重点扶持。200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仅为9亿美元,而2013年达到10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有望达到400亿美元,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也将进入全新的时代。中国碳纤维产业化采取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了相当于日本T300的国产碳纤维规模生产线,并且有一些企业已形成了T700以上水平的百吨生产线。2011年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达到6811吨,然而,受供应不足的影响,国内碳纤维市场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预计未来几年,随着供应量的提升,中国碳纤维行业的需求量也将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 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中国碳纤维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之间的明显差距,也极大地限制了国产碳纤维产品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有数据显示,中国碳纤维产品在应用上集中于低端领域,在碳纤维质量要求较高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比例仅为3%,远远没达到国际上碳纤维行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占比的平均水平;而在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休闲用品领域,碳纤维的应用比例却高达80%左右,四倍于国际上碳纤维在运动休闲用品领域应用的平均水平。但国产碳纤维落后的技术却制约着中国碳纤维行业健康稳健发展。中国高性能碳纤维都依赖进口,日本的碳纤维产量更是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2016年2月15日,中国突破日本管制封锁研制出高性能碳纤维。

嫘萦系碳纤维嫘萦纤维素纤维加热处理时不会熔融,若在无氧状态下的不活性气体(Inert Gas)中加热处理,则极易取得碳纤维。聚丙烯腈系碳纤维聚丙烯腈(PAN)系碳纤维之制造工程大致可分为聚丙烯腈纤维之制备;安定化工程(耐炎化);碳化工程;表面处理与上浆工程;石墨化工程等五个程序。沥青系碳纤维原油经900℃以上之高温提炼后的残渣中,约含有95wt%之碳质,若以电解法去除其中之硫酸,再经水洗后可得纯度极佳之沥青(Pitch)。气相成长碳纤维气相成长碳纤维有基材上成长法与流体化触媒成长法两种。将铁、钴、镍等金属微粒(M)加热至1100℃,令乙炔(C2H2)热分解脱氢形成碳素沈积成长于金属微粒下方,形成碳纤维。为基材上成长法之简图,可知其间须喂入氢(H2)气与苯(C6H6)等气体。活性碳纤维目前商业化之活性碳的形态有粉末状;颗粒状与纤维状等三种,其中粉末状活性碳(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简称PAC),大多由木屑制成,平均尺寸约为15~25μm;颗粒状活性碳(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简称GAC),大致由煤、沥青粉末制成,平均尺寸约为4~6㎜;纤维状活性碳(Activated Carbon Fiber,简称ACF),则大多由PAN、Rayon、Pitch与Phenolic Resin等纤维制成,平均直径约为7~15μm。活性碳纤维之吸着性活性碳纤维之特性,其吸着性依原料不同有所差异,其中以日本等国开发之Phenolic Resin系之效果较佳。在溶剂吸着之过程中,首先是表面质传,再于孔洞内扩散,接着活性真吸附与多层吸附,最后形成毛细凝结,故活性碳纤维为一种优良之溶剂吸着材,甚至回收利用。同时对于空气净化、脱色、脱臭、医疗用卫生、防毒面具/口罩、电子材与各项污染防止过滤材等用途皆可广泛利用。

  • 索引序列
  • 碳纤维的参考文献
  • 碳纤维论文的参考文献
  • 碳纤维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纤维素参考文献
  • 碳纤维制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