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传播学经典文献

传播学经典文献

发布时间:

传播学经典文献

过几天可以给你

推荐几个网站,google scholar, Blackwell, Jstor,Cambridge还有什么Oxford出版社等等吧。其实外文资料远比中文的多,而且好用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传播学》《新闻编辑》《新闻概论》《实用新闻写作》《新闻心理学》《新闻评析》以上是专业的一些教材,希望对你有用!

新闻传播经典文献导读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方向、口译学方向、英语国家文化方向、跨文化交际方向7个方向。而同样是外语类专业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该专业设置的研究方向明显不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该专业设置的8个研究方向更与前两所学校无一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备考英语专业的同学对“如何选择研究方向”这样的问题一头雾水,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跨考网的老师为大家就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纳和总结。就英语专业考研而言,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很多,包括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11个学科。其中,涉及英语专业的二级学科主要有3个: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一般院校的英语专业多设置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专业,所以,英语专业考研的专业设置其实比较简单,一般就是两大专业。不过,这两个专业被不同学校细化研究方向以后,就变得复杂了。如前面说到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7个方向,这7个方向进一步细分,小的研究方向达37个之多。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虽名目众多,却也并非杂乱无章,其设置仍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粗略分析,这些研究方向可分为传统研究方向和新兴研究方向两大类。传统研究方向传统研究方向,顾名思义,指的是设置多年的老牌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一般学校都有开设。文学方向开设学校:全国绝大部分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据2007年的招生统计,仅有17所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没有开设文学方向。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目的在于提高文学素养、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就业方向:此方向开设学校多,招生人数较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一般为教师、研究人员。所学课程:西方文论、美国经典文学、美国现当代文学、英国经典文学、文学批评、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17~19世纪英国文学研究、希腊戏剧研究、英国长篇小说选读、美国长篇小说选读、英国诗歌选读、美国诗歌选读、英美散文鉴赏、王尔德戏剧欣赏、英国短篇小说欣赏、美国短篇小说鉴赏、英美戏剧鉴赏、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选读等。语言学开设学校:全国绝大部分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据2007年的招生统计,仅有9所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没有开设语言学方向。研究内容:语言学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普遍设置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研究学科。主要学习语言学理论及语言在各种学科中的应用,不同学校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文献、论文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使学生对于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了解现代语言学的最新动向和最新发展。语言学特别强调和重视研究生的广泛阅读,包括专业的外语期刊和近几年的语言学相关论文。就业方向:该专业理论性较强,主要面向大中专教师及研究人员。所学课程:语言学概论、语用学与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现代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英语语体学与文体学、语篇分析等。英美文化研究开设学校: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研究内容:研究英国、美国的传统及现代文化,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社会学等领域。不同学校的名称和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如有的学校该方向名称为英语国家文化研究,其研究范围就不仅限于英美两个国家了。就业方向:多进入外事外贸部门、各大新闻媒体等。所学课程:美国学导论、美国社会文化史、英国社会文化史、西方文化理论批评、西方宗教文化、东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化概论、欧洲文化要义、美国历史与文化、英国社会与文化、西方宗教专题研究。翻译研究、翻译学开设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研究内容:主要研究中西翻译理论,翻译史,口、笔译技巧,对名家名著的翻译作品进行赏析,并从中、外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对比研究。该课程是英语语言学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之一,由翻译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旨意、风格的分析与理解,翻译的功能,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主的各种翻译方法,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翻译的标准等。翻译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对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翻译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翻译实践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与翻译理论同步的翻译实践,使学生通过翻译实践了解和熟悉各种翻译技巧,增强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认识,进而提高实际翻译能力。就业方向:多在外事外贸部门、大型企业,大多从事翻译工作。所学课程:口译基础、笔译基础、交替口译、接续口译、同声传译、文体翻译、文学翻译、应用文翻译、文献翻译研究与实践、西方翻译理论概要、翻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与技巧、语言与翻译等。英语教学方向开设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研究内容:主要进行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不同的教学理论流派:语法-翻译教学法、听说教学法、直接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意念教学法、功能教学法、平衡教学法、认知教学法,每种方法的介绍包括其主要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以及评述。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另一方面在教学研究中加以应用,为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就业方向: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学课程:英语教学法、英语测试、教材分析等。新兴特色方向新兴特色方向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研究特色与专业强项开设的,如南京大学的双语词典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国际商务英语等。双语词典研究开设学校: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研究内容:研究词典学本身的理论,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先进成果在词典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用语言学、认知科学、统计学、翻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建立新的词典编纂方法和释义模式。就业方向:词典研究中心、辞书出版社。所学课程:词典学概论、语义学与词典释义、翻译与双语词典、词典编纂方法论、计算语言学与计算词典学、词典学经典文献导读、语言学研究方法论、英美词典概况等。国际新闻开设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研究内容:培养适应全球传播竞争的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精通英语,熟练掌握国际新闻传播理论与业务。就业方向: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所学课程:高级英语新闻采访、高级英语新闻写作、高级英语报刊编辑、高级英语新闻编译、英语播音与主持、英语网络传播、英语纪录片制作、英语经典新闻作品分析、传播学理论、国际新闻研究等。同声传译开设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等。研究内容:这是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主要学习英汉、汉英的同声翻译。就业方向:主要就职于政府涉外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等。所学课程:英汉笔译、汉英笔译、视译、英汉交替传译、汉英交替传译、英汉同声传译、汉英同声传译、翻译理论等。跨文化交际开设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内容:以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为依托,比较中外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研究中外经济合作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系统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就业方向:主要就职于政府涉外部门、大型外企和高校等。所学课程:英语口语、高级英语、英语口译、英语笔译、英、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专题、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语言交际研究等。国际商务英语开设学校:对外经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研究内容:培养具有较强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知识,毕业后能够从事高层次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和具体业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就业方向:学生就业面很广,既有在外经贸、国际商务中从事翻译工作的,也有从事各种外经贸和国际商务的实际业务工作的。所学课程:高级英语口译、高级英语笔译、商务谈判(英)、高级英语、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国际金融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英)、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等计算语言学开设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研究内容:研究包括传统和理论语言学的许多分支以及词典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学、文本处理、数据库存取、口头与书面语言的处理等领域。就业方向:计算机行业、软件开发公司等。所学课程:计算语言学概论、词类自动标注、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句法分析、统计句法分析、搭配的统计分析、机器翻译概述、自然语言处理、数理语言学、机器翻译研究等。希望能帮上楼主

两个都是学术型硕士,以后毕业拿到的学位也都一样都是“文学硕士”但是,所属院系不同 翻译学属于上外高翻学院,在虹口校区。英语语言文学属于上外英语学院,在松江校区。其次,学习的内容不一样。概括地说,翻译学是一门专注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学科,它更倾向于描述翻译现象,把翻译放到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去考察,从而探究翻译背后的原因,对特定的翻译现象作出解释,因此,翻译学是与翻译实践相对应的理论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向国家输送更多的学术型人才,从而推进翻译学科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学了翻译学就只是一门心思地研究理论,实践就可以弃置不顾了,上外高翻在培养 MA 硕士时,除了重视翻译理论的教学外,同时也开设笔译、口译等实践课程,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目前许多人对 MA 存在诸多误解,所以弄清楚这个学科的真实面目对打算报考 MA 的同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翻译学 学费 学费:4万/3年 全日制住宿费:800-1200元/年► 翻译学 研究方向口译研究 、笔译研究、 译学理论研究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学硕,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侧重语言学方向的理论研究。强调专业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知识结构完善、专业理论水平要求高、国际视野开阔。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的工作。特别是将来如果想进高校和出版机构,建议选择学硕。 ►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语言学方向、英美文学方向、比较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笔译)方向、口译学方向、英语国家文化研究►英语语言文学 专业必修课程高级英语综合课、英语语法、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I、II)、高级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口译(I、II)、英美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学术论文写作、高级英语写作、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英语教学法、美国思想经典作品导读等。►英语语言文学 专业选修课程英语语音、欧洲文化入门、西方礼仪、中国文化(英文讲授)系列课程、英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文翻译、英语影视鉴赏、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史、美国史、外报外刊、西方修辞学、词汇学、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美国诗歌选读、英语短篇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长篇小说赏析、英国思想史作品选读、美国思想史作品选读、西方戏剧精华、西方文明史、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文体学、西方经典原著导读、政务口译、商务口译、国学典籍翻译、商务翻译、报刊选读与翻译、影视翻译、西方翻译理论概要、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等50余门选修课程。►费用 学费:4万/3年 全日制住宿费:800-1200元/年

《新闻十大经典》杜宇航写的

1 入世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变化与应对 姚鹏举 新闻窗 2007/012 中国新闻业新的传播生态 李良荣 新闻前哨 2009/03 3 论中国当代“二元化”新闻传播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平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5 4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态势的多维审视——“新世纪中文传播”研讨会述略 董天策 新闻记者 2006/01

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pdf

莱斯特学派与批判政治经济学 章戈浩 莱斯特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文化学派)在媒体、文化研究中双峰并立,加上格拉斯哥媒体研究小组则分别代表了传播学中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三支不同力量。他们甚至一度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派,而被当作政治经济学理所当然的代表。然而,作为莱斯特学派的主要人物,无论是默多克还是戈尔丁,他们都不愿以莱斯特学派自居,而倾向于自称批判政治经济学。从莫斯可对莱斯特学派主要人物所做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当初研究中心成立 的宗旨只是为了回应1961年内政部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心,协助评估电视对此问题的影响。虽然他(指哈洛伦)承认政治经济研究的重要性,但其主要兴趣仍在批判社会学的研究上。” “戈尔丁总结说,比起理查德霍尔所领导的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实在谈不上有所谓的莱斯特政治经济学派,它甚至比不上杰伊 布卢姆勒和丹尼斯 麦奎尔在里兹大学所形成的政治传播学研究学派。为建构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模型,一群个体研究者结合在一起制定了一个制度化的研究计划,他们包括默多克、戈尔丁、菲力普 艾略特以及一些零散加入的学者。” 。在日后克兰对莱斯特学派作出的批评时,默多克与戈尔丁也借此得以加以反驳。 戈尔丁曾在曼彻斯特学习社会学并获伦敦大学校外学位,此后他也在埃塞克斯大学求学。戈尔丁于1990年被拉夫堡大学任命为社会系主任。默多克早年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过经济学与社会学。他于60年代曾在苏塞克斯撰写过一篇关于精英艺术市场在纽约崛起与在巴黎衰落的论文。此后,由于研究兴趣转向大众文化与青年文化,他转入了莱斯特大学,并在该校从事了近二十年的文化与传播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研究。默多克现任教拉夫堡大学。他的主要学术兴趣包括文化社会学与文化政治经济学。他也是挪威伯格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他的主要学术著作包括,媒体工业机制。 默多克与戈尔丁如果不是为传播政治经济学设定了其研究的议题,至少也是为欧洲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开拓的研究领域。他们几乎涉及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代表队”参与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以及其他传播研究学派的论争。在1973年,默多克与戈尔丁在《社会主义文摘》上发表《呼唤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 一文,此文后来被认为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宣言性与纲领性文字。戈尔丁的主要作品包括《税收与再现》 、《超越文化帝国主义》 、《问题中的文化研究》 两人合作编撰了《媒体政治经济学》 、《研究传播》 1970年,哈洛伦与默多克就英国媒体对1968年伦敦反对越战大游行所做的“歪曲”报道做了一项专题研究,出版了批判学派的经曲之作——《示威游行与传播:一个个案研究》 。哈洛伦等人针对此事的报道展开研究,得出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结论。比如,他们指出,在传媒日趋垄断的时代,所谓民主社会的多元信息渠道正日益趋向非民主化。“事实上,商业竞争非但没有给媒体内容带来繁荣和多样,反而经常使它们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孔,其标新立异的也只能在类似的媒体诠释和观众预期的框架中进行。……极其不公正的报道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在缺乏其他说法的情况下,观众根本无法判断其真实性和全面性。” 哈洛伦与默多克的研究认为,“自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廉价商业报纸,并逐步取代了过去的政党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报纸为了赢利而必须取悦尽可能多的读者,因此故意避免鲜明的政治立场,标榜价值中立和客观报道。久而久之,所谓的不加任何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报道,即缺乏背景介绍的硬新闻便成了报纸的主角。电视新闻不但继承报纸新闻这一实践规范,更将它推到极致,与电视作为视觉听觉媒体的技术特点相适应。突发事件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事实的过程往往被忽略了。就27日的大游行而言,记者们等待的突发事件就是这一过程中为数极少的暴力冲突事件,是视觉上刺激和精彩的镜头和照片,而不是事件的全部过程及其社会意义。” 《示威游行与传播:一个个案研究》无论是对于媒体研究与文化研究还是默多克以及莱斯特学派都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这一研究采用了传统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和非量化的取样途径,剖析了英国的报刊和电视因受其行业自身利益和逻辑的局限而对学生反对越战游行示威报道的失实和歪曲。这项研究使得莱斯特大学传媒研究中心声名鹊起,成为英国媒体与文化研究继伯明翰大学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之后的又一理论重镇。此后,该中心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媒体的研究,包括传媒与教育、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莱斯特学派对70年代初兴起的青少年大众文化(popular youth culture)的调查,与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一道成为了早期文化研究的经典。与以往经验主义的传媒效果研究不同,此研究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学生以及他们与传媒的关系置于大的社会语境和过程中,进行经验调查和分析。 默多克和戈尔丁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用于传播和媒体的研究。他们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没有解决大众媒体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大众媒体在使得财富、权力的不平等对于被剥削者显得是必然的。统治阶级获取了对知识、信息和社会形象传播的控制权,因此他们要通过大众媒体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因此默多克和戈尔丁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媒体在传播知识、信息是从研究大众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着手的。默多克和戈尔丁一直坚持,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自然遵循20世纪资本的运作规律,即集中和垄断。他们通过追踪记录传媒公司之间的吞并联合,分析传播媒体的垄断趋势。同时,默多克和戈尔丁也强调,传媒产品,包括各类信息、文化娱乐和意识形态,与一般性生产与生活用品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这些软性产品,对消费者及受众的思想和精神文化生活能够产生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更可以形成公众舆论,干预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过程。 在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中,谈到所有权与控制权时通常是以“所有权分散论”与“管理革命论”来为媒体控制者作出解脱。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传媒研究中对媒体制作(media production)的关注逐渐增加,不少研究将焦点放在媒体从业人员的具体实践过程,强调他们相对独立的实际操作权。在1982出版的《大企业与传播产业的控制》 一文中,默多克通过对英国八家主要私营电视台所作的所有权及控制现状的调查,针对“所有权分散权”与“管理革命论”作了分析。他认为,所有权分散论不过是用表面现象掩蔽了问题的实质。当今包括传播媒体在内的资本主义企业几乎都采用了股份制,这种情况造成了企业所有权分散。事实上,小股东所持的股票只是零星少数,他们在股东大会上并无发言权,真正控制企业的还是少数拥有大宗股票的大股东。大股东凭借自己的势力支配着多数的小股东。所有权的表面分散并没有减弱资本家对企业的控制权,反而强化了这种权力。对于管理革命论,默多克借用了马克思早年对股份公司中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趋势的预见。马克思实际上在著作中谈到了在股份公司的发展中,不拥有股份的管理阶层将取代资本家走上管理岗位,资本家会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但这并不表示资本家同时失去了有效控制权。通过董事会等机构,资本家紧紧地控制着企业,虽然他们不再从事企业的日常管理。默多克指出,资方的拥有权与媒体从业人员相对独立的操作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中,都应该加以区分对待。因此他将这两种权力分别称为allocative power与operational power。默多克与戈尔丁的这种思路被有学者称为“行动/权力”理论,他们不同于同样对所有权关注的“结构/决定”,后者“着重于分析检视企业主在机会受限的情况下,文化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力有多大。” 而默多克与戈尔丁的研究则侧重于企业是什么人控制的问题上,不论个人团休是控制管理该组织的权力中心。他们旨在说明权力中心的管理者的意志来管理企业的未来走向。 默多克还通过对美国电视连续剧的考察,谈到了广告对传播内容的影响。他通过对美国电视连续剧历史的考察发现,在二战后曾出现了不少描写下层人民和工人阶级生活的电视剧。这种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却触怒了广告商。广告商认为这种电视威胁了他们追求的社会形式。因而,广告大力扶助以上流社会生活为主的电视剧以及娱乐性的充满色情凶杀内容。因此,他认为媒体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广告商而不是一般观众,因而对传播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告商而不是受众,资本以广告的形式有力而且有效地对传播内容进行了干涉。这些思想显然与后文将提及的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戈尔丁也在他1979的研究中指出,经济资源的分配对报纸产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多样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英国受到右翼报刊的控制,其原因就是为了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而付了昂贵的代价,面缺少换成别的刊物就会有能力获得的广告收入。 所有制的诸种形式与组织之、报刊内容与右翼政治派别的控制之间存在着联系。他们认为,如果能表明大众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一个统治阶级手中,那么也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媒体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他们正是通过他们的经验研究证实这一点,大众传播产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相对较小的经济和金融强势集团手中,因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经典论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被他们加以论证。 尽管默多克与戈尔丁与法兰克福学派同属批判阵营,但是默多克和戈尔丁对法兰克福学派的部分观点和方法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过分夸大了文化形式的自律性,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大众文化的物质生产与生产在各种包含着生产的经济关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文化产业持着和阿尔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池者类似的想法:大众媒体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把资本主义社会结合起来,保证统治阶级的主导地位。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大众媒体完全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传达工具和发泄渠道,成为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洗脑”的工具。他们将大众媒体产品和大众媒体所有权、控制权的关系,大众媒体与阶级权力的关系当作经过协调的间接的关系。他们指出机构确实在使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合法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同那一秩序的关系却是复杂和多变的。 在发表于1973年的《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体》一文中默多克即提出要认识和理解散这一新的消费制度----包括形象和符号体系,“我们不能只把它当成一种人们可以随意控制和掌握的象征体系,我们还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物质的工业体系。一时我们把文化工业看成实实在在的工业, 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文化形式主义多样性的日益削弱。在受众和消费者展示创造性的同时, 我们看到的是媒体所有权的晶趋垄断、文化生产的日益商业化,以及公共领域的逐渐削弱。” “我们在认识到期大众和消费者富有创造力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他们的的创造力所受的制约他们只能在文化工业提供素材的前提下显示和表达自己的创造力。这样,关键的总是就成了谁来规定象征领域的议事日程?在什么样的先决条件下开展这引起议事日程?回答诸如此类总是我们就不得不将看作是一个工业休系,受到某些特殊形式的权力的制约。” 如果我们想认识和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有各式各样的文化生活和进行这样那亲的文化消费,我们应该从一些赤裸裸的物质事实出发,例如他们拥有多少财产和金钱,他们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有多少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家里的活动空间有多大工,等等。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都看成决定文化消费的物质因素,在此之后,我们才需要引入其他种种因素。实际上,经济地位和物质状况只能人们的消费规定一个边界线,而不能界线以内具体如何从事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戈尔丁与默多克开始从事的一系列关于媒体效果的研究。这组研究受到了另一位政治经济学者克兰的批评。克兰认为他们两人从原有的立场向后退缩。 戈尔丁的研究着重在于英国小报对津贴领取者的态度 。戈尔丁研究了70年代中期的英国媒体发现,在一个福利国家中存在着事实上的贫实问题,而媒体在报导这些时,从对贫穷问题的报导转向了穷人犯罪问题的报导。这种被戈尔丁称为scrougerphobia在80年代早期的经济衰退时开始消退。 1991年, 戈尔丁与默多克在<文化、传播与政治经济>一文中,还曾引用奥本海默的资料以分析 阶级分化对传播的影响。他们证实,英国的收入差距在加大,收入最高的男性从业者收长增长幅度比最低的高出42%。戈尔丁还指出一个颇有意味的事实,收入与是否拥有电话、电视、家用电脑等现代传播硬件息息相关,而收入是界定阶级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近年来,默多克与戈尔丁十分关注数字技术对传播业的影响,并就数字鸿沟等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讨探。传播政治经济学一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学科。它强调政治及经济力量对传播活动的影响。二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起源背景 1 报业,电子媒介及电信业从家族企业向20世纪产业界的主要产业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全球媒介的深层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一种不可阻止的潮流。于是一些政治经济学家便开始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 大众消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经济学家研究价值认识的整个过程因为在这种大众消费经济的强烈刺激下,媒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的口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商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场景,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位置。3 国家通过角色的扩张,成为传播的生产者,行销者,消费者以及监控者,于是,国家制度与传播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开始成为了政治经济学者开始关心的问题。4 商业与国家力量的壮大,引发了政治经济研究对媒介帝国主义的议题进行辩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分析模式当中做更具体的阐述)三 学术代表人物(加拿大)达拉斯 斯密塞:受众商品论作为这个领域的开创人,斯密塞以“受众商品论”著名于传播学界。(美国)赫伯特席勒:传播:信息与政治经济他被誉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他的名著《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在世界上反响甚大,在这本书中,他建立了传播、信息与政治经济的理论联系。(英国)格雷厄姆。默多克与戈尔丁:媒体所有权和控制权默多克和戈尔丁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用于传播和媒体的研究。因此默多克和戈尔丁是从研究大众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着手的。四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模式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本身也暗示着政治经济学者对传播研究的两大逻辑:政治的与经济的。政治逻辑即权力逻辑,就是让经济决策的权力逐渐落入少数集团和个人的手中。而经济逻辑即生产的逻辑,它不可避免地支配全球的经济活动。依照这种政治和经济的思路,莫斯可就提出了研究传播的三个切入点:商品化、空间化与结构化,这就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最为核心的内容。 商品化:商品化是把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商品化就是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那么,在传播领域当中,商品化也就是指媒介通过提供文化产品获得广告从而得到利润的过程。比如说新闻咨讯,影视剧,电视记录片,娱乐节目,这些产品首先是具有一种使用价值吧,受众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收获知识,满足感官刺激等等,但政治经济学者认为,这并不是媒介的最终目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受众收看或者阅读这些产品来获得广告寻求利润。这就是传播的商品化过程,而针对这个过程,不同的学者又提出了四个不同的商品形式。媒体内容的商品化:套用经典的马克思式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来进行分析,那么媒体内容的商品化过程是这样的:比如说一家报社,它的传播内容就是这样商品化的:报纸记者作为赚取工资的被雇佣者,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就是他们的撰稿能力)。而资本控制了印刷机、办公室之类的生产工具,将若干个记者的劳动力转化成为新闻稿组合成一整套的产品,也就是一份报纸,拿到市场上销售。销售成功后,资本家得到利润,并将部分利润用于支付工资,扩大再生产。最后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媒体内容就成功的实现了商品化的过程。但这还只是媒体内容商品化的一个方向,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媒体运用广告来完成整个传播活动的商品化过程这是著名的传播学者加汉姆和斯密塞所提出来的一个研究方向,他们认为在研究媒体内容商品化的时候,不能仅仅强调产品的意义,因为强调产品的意义就是强调的意识形态的意义,媒介产品本身生产的就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产品嘛,如果只是看到这个方面的话,就没有充分的将大众媒介当成经济实体来研究,所以必须看到媒体内容的商品化也包括了广告媒介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由此,斯密塞又提出了受众商品的概念。受众的商品化: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斯密塞提出来的“受众商品论”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另具一格。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将这种情况比作提供免费午餐的小酒店20世纪出售啤酒的小店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免费午餐”,而这种“免费午餐”是用以吸引顾客登门饮酒的。而大众媒体就像免费午餐一样,比如说电视台,它提供的“免费午餐”是喜剧、音乐、新闻、游戏和戏剧,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生产现场——电视机前收看广告,我们看广告是要付出时间的吧,而电视台正是将受众的这种时间或者称劳动卖给了广告商来获得价值,所以按照斯密塞的这个观点,受众实际上就是媒介的劳工,受众将自己的时间交给了媒介公司,媒介公司将免费的节目作为受众的报酬,同时受众又为媒介公司创造了剩余价值。因此斯密塞将受众劳动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毫无疑问,这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具体运用。控制论的商品化:另一种对商品化的考察被称为控制论的商品化。这种由米汉提出的观点,虽然相对于受众商品的讨论并不是研究的热门。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在现在的电子媒介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应该还是有它的理论价值的,而且加拿大学者莫斯可对此评价很高。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媒介生产的商品不是信息,也不是受众,而是收视率。米汉指出,广播电视生产的商品,并不是实际的受众(所谓受众的人头数),而只是关于受众的信息(观众的多少、类别的构成、使用媒介的形态)。媒介与广告客户之间的交易,是通过收听收视率行业进行的商品交换,而由这种交换过程产生的商品,是收听收视率这种信息性、资料性商品,而不是有形的商品。传播劳动的商品化:劳动商品化,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哲学观点,政治经济学者利用这个观点发现了两种与传播研究有关的过程:第一,传播系统和传播技术的应用扩展了所有的劳动商品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传播产业的劳动商品化,第二,就象政治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双重的过程,劳动是在生产货物商品和劳务商品的过程中被商品化的。商品化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切入点,但不是唯一的切入点,莫斯可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空间化,也就是说传播领域正在朝着空间化的趋势发展,那么什么是空间化呢?空间化:传播业中企业权力的制度延伸相信大家都知道默多克新闻集团吧,今年的4月9日,他实现了其长达20年之久的卫星电视网覆盖全球的梦想。标志事件就是美国休斯电子公司同意以66亿美元的股票及现金价格将其麾下的直接电视公司出售给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而我们都知道,实际上最开始鲁伯特默多克只是澳大利亚一份发行不到10万份的报业公司的老板,现在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集团资产市值超过310亿美元,那么,他是怎样由一家报业公司扩张成为一家综合性传媒公司的呢?实际上它的发展过程就是空间化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比如1985年收购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这就是空间化的一种形式,我们把它叫做横向集中,就是指一家媒体公司购买另一家媒体公司的主要股份,这其中既有传统媒体行业购买新媒体,就象当年的默多克作为一家报业公司收购电影公司那样,也包括媒体企业涉足非媒体行业,象美国无线电公司购买一家出租汽车公司一样。而除了横向集中,还有纵向集中 纵向集中则是指相同产业生产线上的多家公司的集中,打个最本土化的比方,例如湖南电视台最初作为一家电视台发展到今天的湖南广电集团,就是旗下合并了多家媒体和相关产业的公司,总资产达30几个亿。这种企业规模与企业集中的空间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了现当代媒体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跨国经营企业与全球化是另一种新型的空间化的趋势,尤其是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我们可以看到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和垄断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流通,他们通过赢得技术上的优势,今天已经成为了地球上最发达的信息社会,美国控制着世界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还有象西方国家拥有世界上最权威的新闻机构,象BBC这些电视台,还有各大通讯社,很多关于世界新闻都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国际新闻,很多也都是购买的他们的新闻资源,而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它意味着在信息和传播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因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有学者就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新世界传播秩序”的强烈呼声。结构化:强调社会能动力量和社会变革结构化应该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最难理解的内容,莫斯可是从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社会运动和霸权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结构化的。他强调的主要是一种社会变革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 首先,从阶级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家的社会阶级研究主要揭示的是阶级权力的重要意义阶级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形成的,可以由他们的财产和收入来衡量其经济地位,进而判断社会地位,比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而在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就可以通过他们的强大力量改变传播活动。比如他们可以改变传播政策等等,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家还讨论了传播资源享用权的分配关系。他们指出,传播资源在不同的阶级其享用权是不一样的。如网络传播就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参与,而经济地位低的人在这一方面获得的资源就较少,于是形成差距,一种传播等级的差异。而就性别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强调的主要是一种女性被忽视的结构转变,这个在我们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如长沙电视女性频道的诞生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女性往往被忽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权主义运动的出现等等一些因素的作用,人们发现女性其实也是传播领域当中一个需要重视的群体,所以女性频道的开辟便是对原有的女性不被关注的一种旧结构旧传统的颠覆。另外性别对于结构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女性在媒介组织中的权力掌握问题和政策决定过程的参与权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另外种族分化在传播业中也造成了享有权的不平等,比如在美国黑人和白人享有传播资源的不平等。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阶级,性别和种族共同构成了整个传播结构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认为要了解结构化过程,还必须关注到社会运动这个因素,因为有些社会运动正推动着社会阶级\性别和种族发生着社会变革,从而影响到传播活动。如女权主义运动,黑人权利运动等等,而有些社会运动则围绕着媒介生产与媒介政策本身进行,他们也影响着传播活动。例如,录象带的盗版,电脑黑客,他们就是向传播工具控制权的集中化发起的挑战,还有围绕我们前面提到的"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而组织的运动,就是直接针对传媒生产与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所做出的国际性的努力。这些都表明社会运动正在影响着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最后再来看霸权,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霸权不是一种强制意义上的霸权,而是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上,具体表现在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系列实际观念当中,比如:市场是生产型经济的支柱,投票选举是实行民主的主要手段,喝牛奶可以补钙等等,这就是一种霸权,霸权(包括话语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深刻的影响着传播活动的内容同时又通过传播在社会中制造霸权,但霸权不是不可攻克的,就象我们刚说的喝牛奶可以补钙这个已经被大部分人们认可的观念现在不是也正在被我们的林博士所否定吗?而且正在通过传播媒介逐渐的影响到更多的人。建立新的霸权可以把"非主流"的东西变成"主流",从而实现一种传播领域的新秩序和新结构。总之,我们可以看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化其实是对旧结构的颠覆和一种新结构的建立,实现传播资源享用权的合理分配和平衡。

谢词第1章 导论上编 传播政治经济学根论第2章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第3章 传播政治经济学下编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反思与更新第4章 商品化第5章 空间化第6章 结构化第7章 挑战边界:文化研究与政策研究参考书目译后记

藏传佛教经典文献汇编

精选10本藏传佛教经典书籍 做个世界上快乐的人小编长期活跃在豆瓣上,通过日积月累的读书习惯,在豆瓣 类书籍中精选评分0以上的10本好书给你,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在为一个更好的你积蓄力量。趁年轻,多积累。收藏起来,充实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1 普贤上师言教作者:巴珠仁波切 著,熙日森王明佛学院 译豆瓣评分:8推荐理由:《普贤上师言教》是一本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文字、以最贴近人们心灵的言教方法来阐释佛法的经典著作,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的必修课本,并且摄集了藏传佛教其他宗派的殊胜法门如那诺六法、六支加行、时轮金刚、大手印等密法的前行法门以及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重要修行内容。《普贤上师言教》的作者是大圆满传承法脉的持明成就者吉美·加卫尼固和第四世佐钦法王美久·囊卡多吉的亲传弟子、佐钦熙日森五明佛学院的第五代法台大堪布、19世纪西藏著名的学者和大成就者佐钦·巴珠仁波切,尊者于佐钦大圆满寺的大威德修行洞中闭关期间,将本寺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汇编成这本巨著。这本著作完整而圆满地阐释了正修大圆满法之前所必修的前行法,也包含了大圆满正行的殊胜内容。2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作者:谢继胜 等 著豆瓣评分:6推荐理由:《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从7世纪至18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瑰丽画卷,将藏传佛教艺术放在我国多民族文化相互依存与共同发展交融的背景下加以总体把握研究,从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多元一体,水乳交融的格局。《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是国内首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藏传佛教艺术通史性著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的出版,填补了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的一项空白,代表了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高水准。3 维摩诘经译注作者:徐文明 著,徐文明 编豆瓣评分:4推荐理由:《维摩诘经译注》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说无垢称经》等,是印度大乘佛教初期的重要经典之一,一般认为大概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时,代表了初期大乘的思想特征。本书所采用的《维摩诘经》版本,是由欧阳竞无、吕潋先生所编的《藏要》本,个别文字也参考了大正藏及经疏本。4 有马赖底禅文集:云水禅心作者:[日] 有马赖底 著,刘建,华海 译豆瓣评分:4推荐理由:日本当代佛教界领袖、禅宗先驱的幸福人生开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上海玉佛寺觉醒方丈亲笔题写书名并作序推荐中日当代佛教交流的先驱,赵朴初老居士的挚友首套禅文化随笔集(全六册)中文版问世,涉及生活、文化、艺术、游记、社会、人生等方面高瞻远瞩,富有见地,关注当今社会、环境和人类未来5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仁波切藏传佛教书藏密书佛教图书佛法开 宗教哲学书籍作者:豆瓣评分:3推荐理由:6 百业经作者:索达吉堪布 译豆瓣评分:3推荐理由:《藏汉翻译丛书:百业经》是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7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作者:宣化法师 口述豆瓣评分:3推荐理由:《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是宣化法师1968年对经典《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讲解。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这观世音菩萨,有的人说他是中国的,有的人说他是外国的;有的人又说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说他是女人。现在我告诉各位,这观世音菩萨,他也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外国人。那么他是哪儿的人呢?他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都是他,哪个地方也都不是他。他是随类应现,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他就示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所以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定的。这观世音菩萨,他也示现佛身来度一切应该成佛的众生,也现菩萨身来度一切应该成菩萨的众生,也现天上的天王身来度一切众生。总而言之,这个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是示现什么身,来给这一类的众生说法。8 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作者:吴信如 著豆瓣评分:2推荐理由:《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主要内容包括:通序别序、十三上首表、十三上首判释、八大菩萨、无尽意菩萨、文殊请问、药师物语、四大、五行、色息心法之配摄、“此”之说明、七佛药师远近去此、七佛药师大定、七佛药师试摄日月五星、净秽一、无、双、七佛名号、七佛国土等。9 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艾瑞克·史旺森(Eric Swanson) 著,江翰雯,德噶翻译小组 译豆瓣评分:2推荐理由:禅定的心,是苦痛绝望的指引、快乐人生的锁钥。以禅定克服深度恐惧的科学证明与解答藏传年轻闭关上师的禅修经验与方法。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他被科学证明是“世界上快乐的人”。《根道果》一书特别适合以下三种人阅读——一种是追求知识的人,对科学、哲学、文学、文艺、生命……充满无限好奇,而且以各种方式追求;第二种是不快乐的人,即使看到外在世界混乱不堪,但内心苦闷却又无可奈何;第三种是已经接触佛法的人,却不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在哪里。10 藏密佛教史作者:第二世纪敦珠法王 编,索达吉 译豆瓣评分:2推荐理由:《藏密佛教史》是以西藏人的观点叙述藏地密乘历史,展现藏传佛教的发展经历和传承体系。书中择要叙述了佛教如意宝出世、兴盛的状况,历代传承密宗金刚乘的高僧大德等,并叙述了续——玛哈约嘎、教——阿努约嘎、窍诀——阿底约嘎密乘三系各自之情节。此书对于藏传佛教之教徒,当有极大饶益。

藏传佛教300问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

缘起引言 值得一看的佛像译序 第一本汉译仪轨图集推荐序编者序 迄今唯一完整的彩色本尊图集《藏传佛教本尊大全》插图凡例第一篇 冉炯百法第二篇 纳塘百法第三篇 金刚鬟附 三种大威德附录图片索引本尊汉名索引本尊分类索引参考文献

传播学英文文献

免费外文文献,推荐到OA图书馆查找。输入相应的英语关键词即可。如果没有合适的,可适当变换下关键词。翻译一般得自己做,或者找人付费了。

And communication, advertising, the foreign literature on what?!

  • 索引序列
  • 传播学经典文献
  • 新闻传播经典文献导读
  • 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pdf
  • 藏传佛教经典文献汇编
  • 传播学英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