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官网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官网

发布时间: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官网

人口与健康杂志是核心期刊。更名改版后的《人口与健康》杂志越办越好,成为全国卫健系统交流经验、互通信息的专业核心刊物。《人口与健康》杂志前身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是由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指导下的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权威性刊物,以指导工作、推进改革、聚焦热点、服务读者为宗旨,深受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喜爱,一直与该杂志保持着深度交流,相互促进了工作的健康发展。《人口与健康》简介:伴随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2019年,杂志正式更名为《人口与健康》,将针对卫生健康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伍的需求,放眼人口、立足健康,为各级卫生健康系统搭建一个理论学习、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互通信息、展示行业风采、反映基层情况的宣传平台。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优举措,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卫生健康宣传队伍,借助更高平台,让宣传通讯工作更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提取码: ara8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利:能够控制人口增长弊:缺少公平性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扩展资料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6个办院方针: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简介

人口与健康杂志官网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提取码: ara8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人口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人口发展(population development)即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再生产的速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或时期人口的总和。1999年lO月,世界总人口已突破60亿,预计2025年将达80亿,2050年为93亿。目前,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尤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过大、增加过快,超出了环境的承载与负担能力,加重资源危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据人口经济学家估算,社会人口每增加10%,就要消耗国民生产总值的3%~4%。人口增长过速导致人均消费水平下降,而人均消费水平与人群健康呈正相关。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造成社会财富主要用于维持民众温饱的需要,而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投入减少,导致人群应享受的教育及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最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及人口质量。  3.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人口数量过多,使劳动力人口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同时人口密度过大,为传染病的流行制造了有利的条件。  4.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破坏 地球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会不断增大,人类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实际上,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健康,而且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结构主要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人口年龄结构 是指各年龄组在所有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评价的重点是老年人口和儿童少年人口,这两部分人口属于不能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非劳动人口。其物质消耗需要15~64岁年龄组的人口来负担。老年、儿童的人口比例,各国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发达国家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较大,发展中国家主要负担在儿童。而总的负担系数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年龄结构与疾病的分布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口疾病的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随着社会向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沉重负担。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人口的7%为老年型社会。据世界银行预测:2030年全世界的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是1990年的3倍,达到14亿,其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  2.人口性别结构 是指男女两性人口分别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性比例平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素之一,性比例失调则是滋生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从人类生物学的特点分析,人口的性比例能够保持自然平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受传统价值观、战争、社会生产需要及不适当医疗保健措施的影响,会出现性比例的失调。  (三)人口素质与健康  人口素质是指人类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思想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人口素质对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身体素质是人群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的表现 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取决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人体的先天素质是遗传的,而后天的条件更为重要,包括营养、教育、医疗条件等。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表现为人群健康整体水平。  2.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基础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自身的社会化、生活活动、社会实践的统一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水平和理性能力。包括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发明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主要用社会中受过较好的正规教育的个体比例来衡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促进健康。  3.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 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它包括政治思想、精神信仰、心理态势和行为等内容。人的道德素质影响人的社会行为方式。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群互助合作网络、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上这个网站,上面有很详细的介绍!!还有部分:国外健康网站积极健康杂志:健康:男性健康:健康杂志:(封面漂亮)精神与健康_html完美健康杂志健康新境界生活营养学健康杂志设计方面——BR杂志设计-htm视觉同盟:优秀杂志封面:杂志设计 设计网站东方视觉杂志封面_htmlID: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考研资料链接:  提取码: ara8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1986年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首先提出了这一词语,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基本信息应用学科 心理学应用范围 医学心理学基本介绍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词语定义关于健康促进的确切定义,最受公认的是《渥太华宪章》:“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而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则作了更为清晰的解释:“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美国健康促进杂志的最新表述为,“健康促进是帮助人们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的科学(和艺术)。最佳健康被界定为身体、情绪、社会适应性、精神和智力健康的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得到提高认知、改变行为和创造支持性环境等三方面联合作用的促进。三者当中,支持性环境是保持健康持续改善最大的影响因素。”以上概念框架提出了最佳健康纬度和健康促进的三个层次。新模式一起走·全球虚拟马拉松活动--- 李医生,您已经好几天没有运动成绩了哟,您把我们团队的平均成绩给拉下去了,今天午饭后您一定要和我们一起走哦。。。--- 我们市场部已经走过了伦敦塔桥,你们研发部怎么还在白金汉宫逛呀?加油呀!--- 老王,你今天的排名怎么到我的前面去了,下班以后我提前下班车走着回家,一定超过你!--- 我们公司这次去走巴黎马拉松赛道,你们公司走哪个赛道啊?看谁是行业第一哈!--- 以前觉得北京上下班两小时很枯燥,现在上下班怎么一下子变得步履轻松了,我昨天还抽中了一个运动水壶呢!他们在集体境外旅游?还是在跑国际马拉松?还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你OUT了!!!这是风靡北欧的一种新颖时尚、简单易行而又轻松有趣的员工健康促进活动- 一起走·全球虚拟马拉!随着现代城市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堪忧,尤其是办公室里的久坐族们。我们经常可以在微博或者其他平台上看到有人在诉说自己身体已大不如从前,有人在立志多长时间内减掉多少体重,有人在抱怨医院看病多难多贵,有人抱怨腰、肩、腿、颈各种问题不断发生,也有人在缅怀突然逝去的朋友…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 健康作为员工的一种具有人身依附性的非可再生资源, 不管是对员工个人还是对企业来说, 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人力资源和工会部门通过组织员工运动会、各类运动俱乐部、办理员工健身卡、年度体检、健康沙龙、员工帮助计划EAP和工作场所环境改善等一系列方式方法来创建一个关爱员工健康的企事业文化。但我们仍然发现员工的亚健康状态还在不断升级,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超重/肥胖、血脂异常、慢性咽炎及脂肪肝等健康状况大量出现,带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 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威胁。如你我所知,这些慢性疾病和我们的饮食习惯和久坐少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要改变我们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是难上加难啊!来自人力资源和工会的心声:--- 我们给员工联系了五星级的健身房,办理了上千元的健身卡,但我们发现很多员工洗完桑拿就走了……---我们不怕组织,就怕组织了员工也不参与; 不运动员工身体亚健康,强制运动员工又不理解,费力不讨好!--- 我们每年组织员工体检,一对一的健康咨询师告诉我们员工亚健康,要多运动。我们给所有员工都配发了计步器,但大多数都成了摆设。---我们员工想运动, 但工作累,下班晚,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没有时间去健身房,不是没有动力,就算有动力但也很难开始锻炼,能开始但就是很难坚持……但如果有这么一种健康促进的方式,它:那运动是不是就变得更轻松有趣了?一起走·全球虚拟马拉松竞赛起源于瑞典,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参与活动的员工已经超过了60余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员工的普遍反馈为:97% 认为这是一个简单有趣的团队活动;95%确信这是一种很好的开始锻炼的方式;还有91% 认为在活动结束后他们运动得更频繁了。一起走·全球虚拟马拉松引入了"数字健身"的新概念,是互联网、移动互联以及物联网的设备和技术与运动健身和健康促进的完美结合,也是把科技创新应用于全民健身领域里的新典范。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比赛的常规。通过一起走全民健身网络互动平台,全国民众都可以将现实生活中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产生的诸如步行、游泳、骑车、球类等各项运动数据通过手机客户端和计步设备上传、转换并统计汇总,实现同事、好友、公司、行业和地域间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团队排名和竞赛、积分抽奖和互动、趣味知识和分享,在线监督和管理。通过健康经济学原理和基于Markov模型基础上自行研发的慢病预测与健康经济效益回报系统功能,一起走公司可以定期为参加活动的各公司提供因员工整个群体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而给企业带来的显性经济效益(ROI)的在线分析报告和团体员工健康促进解决方案。"经营自己的健康要像经营自己的事业一样,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的惰性和不良生活习惯作斗争!"健康促进健康促进让我们一起走,享受互联网带给运动的乐趣!

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健康促进”的相关工作和理念。“健康促进”是在1986年被提出来的,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有一个重要的文件产出——《渥太华宣言》。在《渥太华宣言》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并且对“健康促进”的工作策略和优先的工作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什么是“健康促进”呢?简单说,“健康促进”主要是通过行政或者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成员、部门以及社区、家庭、个人,使其各自履行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健康促进”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应对健康问题的首选策略和核心策略。中国网:“健康促进”到底有哪些核心因素呢?李英华:在《渥太华宣言》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三大工作策略和五大优先工作领域。三大工作策略主要是指倡导、赋权、协调。首先说一下“倡导”。“倡导”的意思是希望通过对公众和全社会的倡导,达成共识,凝聚各方力量,为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共同奋斗。根据倡导对象不同,倡导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面向政府各级决策者的倡导,希望政府的各级决策者牢固树立“健康是最大的民生”这一执政理念,推出更多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二是对社会各成员部门的倡导,希望社会各成员部门牢固树立“促进公众健康,各社会成员部门有责”这样一个社会责任理念,让各社会成员部门承担起对社会的健康责任,希望动员各部门的力量共同把健康问题解决好;三是面向公众的倡导,希望我们的老百姓能够关注健康,关注自身的健康,关注健康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够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和他人的健康。“赋权”通俗讲就是能力建设,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针对社区的能力建设,一层是针对个人的能力建设。一是希望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技能的培训,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增强他们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能力;二是我们要增强老百姓利用健康政策和卫生服务的能力。现在我国开展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工作者直接向辖区老百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可是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国家有这项政策,他们无法利用,所以我们要加大卫生政策宣传,让老百姓有能力利用现有的健康政策和卫生服务资源,去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健康;三是我们要鼓励个人和社区增强发现健康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希望他们自己动手解决他们面对的健康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他们的自身健康和整个社区的健康环境,形成健康的氛围。再说“协调”。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国际组织给了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是个体特征和行为因素。“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仅仅靠卫生部门是不能够解决的,它远远超过了卫生部门的工作范畴和卫生政策的范畴,它需要更多的社会部门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来解决健康问题。卫生部门在“协调”里发挥什么作用呢?就是协调社会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卫生事业,卫生部门为全国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希望更多部门通过卫生部门的协调努力,共同关注健康、支持健康,共同为推动全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使大众的健康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网:请问毛司长,加强“健康促进”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毛群安:刚才两位专家给大家介绍了“健康促进”的概念和国际经验。对我国来说“健康促进”这一概念比较新,但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我国发动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健康促进”工程。爱国卫生运动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健康促进”之所以被大家越来越多提及和关注,是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覆盖了方方面面。而目前来说,对我国公众健康威胁比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疾病风险,比如传染病,3月24号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我国是全球结核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还有几百万新发结核病病人;二是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这种慢性病的高发对于公众健康的危害非常大,而且给国家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负担。据统计,有的国家仅肿瘤或糖尿病这的全年医疗费用支出,可能就占到这个国家总医疗费用的15%到20%左右。大家可以想象,如果这样的疾病发生率越来越多,不仅对公众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会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针对这样一种情况,要维护公众的健康,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通过“健康促进”的发展,让社会方方面面参与进来。比如说环境污染对公众的健康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要治理环境污染,就不仅仅是卫生部门或环保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前,我们提出要通过“健康促进”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希望公众能够了解“健康促进”的理念、工作和方法。首先从自身和家庭做起,维护自身和家庭的健康;从政府相关部门来讲,每个部门应该承担自己在健康领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健康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该说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通过多部门参与,全社会参与,利用“健康促进”这样一个策略,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我们目前在健康方面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威胁。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扩展资料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6个办院方针: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简介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社长

论文(1984-2002)1 建立中国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研究研究:第六届亚州与太平洋地区社会科学与医学大会 会议发言。 建立中国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的重要性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9。 影响道外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 7。 社会性别与中国人口疾病死亡模式关系研究。中国北京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发言,11。在中国贫困地区引入特困人口医疗救助计划的必要性。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6。 死亡教育――医学教育的新课题。第二作者。医学与社会杂志7。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器官移植问题。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4。 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 中国卫生管理杂志,2。 黑龙江省在职人员全科医学培训体系的探讨。中国卫生管理10。 哈尔滨道外区高血压死亡、影响因素以及自我保健状况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婴儿死亡率研究。医学与社会杂志,12。 影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意愿的因素研究。中国卫生经济杂志,10。 对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支付方式比较研究。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14.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含义。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6。 中国人口婚姻状况与相关的社会医学问题。医学与哲学杂志,1997增刊。 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4。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期望寿命研究。中国社会医学杂志,1。 社会、心理、行为因素与死亡率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3。 立体健康观。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3。 影响儿童卫生知识、行为以及发育的因素研究。1987年人口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哈尔滨市道外区人口出生、死亡、平均期望寿命变动趋势研究。1987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人口学大会会议论文 黑龙江省45个县、5个市人口出生、死亡、平均期望寿命研究。中国卫生经济,8。 著作 副主编教材一部:《医疗服务补偿经济学》;参编全国规划教材两部:《社会医学》、《社会医学》第二版,第三版;主编参考书《与危机共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方略》科学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一部:《医学人口学》、《国家职业医师考试辅导》、《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等。

人口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人口发展(population development)即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再生产的速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或时期人口的总和。1999年lO月,世界总人口已突破60亿,预计2025年将达80亿,2050年为93亿。目前,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尤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过大、增加过快,超出了环境的承载与负担能力,加重资源危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据人口经济学家估算,社会人口每增加10%,就要消耗国民生产总值的3%~4%。人口增长过速导致人均消费水平下降,而人均消费水平与人群健康呈正相关。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造成社会财富主要用于维持民众温饱的需要,而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投入减少,导致人群应享受的教育及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最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及人口质量。  3.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人口数量过多,使劳动力人口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同时人口密度过大,为传染病的流行制造了有利的条件。  4.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破坏 地球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会不断增大,人类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实际上,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健康,而且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结构主要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人口年龄结构 是指各年龄组在所有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评价的重点是老年人口和儿童少年人口,这两部分人口属于不能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非劳动人口。其物质消耗需要15~64岁年龄组的人口来负担。老年、儿童的人口比例,各国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发达国家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较大,发展中国家主要负担在儿童。而总的负担系数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年龄结构与疾病的分布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口疾病的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随着社会向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沉重负担。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人口的7%为老年型社会。据世界银行预测:2030年全世界的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是1990年的3倍,达到14亿,其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  2.人口性别结构 是指男女两性人口分别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性比例平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素之一,性比例失调则是滋生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从人类生物学的特点分析,人口的性比例能够保持自然平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受传统价值观、战争、社会生产需要及不适当医疗保健措施的影响,会出现性比例的失调。  (三)人口素质与健康  人口素质是指人类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思想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人口素质对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身体素质是人群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的表现 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取决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人体的先天素质是遗传的,而后天的条件更为重要,包括营养、教育、医疗条件等。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表现为人群健康整体水平。  2.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基础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自身的社会化、生活活动、社会实践的统一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水平和理性能力。包括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发明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主要用社会中受过较好的正规教育的个体比例来衡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促进健康。  3.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 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它包括政治思想、精神信仰、心理态势和行为等内容。人的道德素质影响人的社会行为方式。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群互助合作网络、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人口与健康杂志订阅官网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计15--30岁年龄占人口的比例,提供以下数据供参考: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005年07月26日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89‰。  2005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7亿和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 数据公报主要数据 ==  ■ 总人口:至2005年末628亿 流动人口:14735万  ■ 城镇人口:56157万 乡村人口:74471万  ■ 男性:67309万 女性:63319万  ■ 0-14岁人口:26478万 15-59岁人口:89742万 60岁及以上人口: 14408万  ■ 汉族人口:118295万 各少数民族人口:12333万  ■ 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人口:6764万 高中程度(含中专)人口:15083万  初中程度人口:46735万 小学程度人口:40706万  ■ 家庭户:全国共有39519万户 家庭户人口:123694万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13人  ■ 集体户人口:6934万户  (2006年3月16日新华网根据数据公报整理)  二、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01年(其中男性5年,女性51年),比1990年提高了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33%,比1990年时下降了55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42%、高中占59%、初中占93%、小学占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91%,乡村为71%。  三、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64亿,占总人口比重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24%。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你好,2014年度的已经过期了,现在要订也是订2018年的,你可以直接汇款到杂志社订的,当然订之前电话联系一下,一般杂志内部都有订阅电话的。

  • 索引序列
  •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官网
  • 人口与健康杂志官网
  •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
  • 人口与健康杂志社社长
  • 人口与健康杂志订阅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