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发布时间: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物联网发展技术概况已经发到你邮箱了,请查收

1-3个月左右。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以通信、电子和信息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电子通信类期刊之一。南邮学报主要刊登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学术论文。

擦。彪亮。给我发两篇全英文的~~~dota大神啊虐你。局域网求带~给我分300快。。。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2006年以来发表论文16篇,其中第1作者论文10篇(含校定核心3篇):1、《刍论加强“助人为乐”道德环境建设------以“小悦悦事件”为例》《理论导刊》2012(3)(校定核心);2、《关于都市“萌文化”流行现象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03)(校定核心);3、《关于网络“贾君鹏”现象的文化反思》《理论导刊》2010(2)(校定核心);4、《从新疆“5”事件谈国内传媒对外传播策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5、《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大学德育低效性困境的出路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2);7、《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调查与研究》《长春工业大学》(高教版)2007(3);8、《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9、《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协调机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10、《“英雄流血流泪现象”的体制性反思》《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11、《高校服务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探》《思想教育研究》2006(10)12、《从大学生异常行为看“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双周刊》(高教观察)2006(7)13、《和谐校园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14、《道德失范现象的制度性因素与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7(9)15、《安徽民众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调查与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16、《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作用和策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还可以。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至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如果时间不允许的,可以选择其他的报刊投稿。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以通信、电子和信息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电子通信类期刊之一。南邮学报主要刊登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学术论文。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官网网址

[1]张志鹏,深化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策略,《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2]高波、张志鹏,“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培育与南京市地点竞争力提升”,《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增刊。[3]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约束与企业文化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F31《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5]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0期“学术卡片”摘要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 篇目辑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4000字。[6]高波、张志鹏,“城市文化扩展与企业家精神形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增刊。[7]张志鹏,“中国缺少‘格林斯潘宏观调控’的产权基础”,《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9月。[8]张志鹏,“经济学视野的宗教信仰市场”,《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0月。[9]张志鹏,“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3期。[10]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激励理论的一个新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1]张志鹏,“剖析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伪问题”,《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3月。[12]张志鹏,“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13]张志鹏,“公司治理创新:从企业文化视角的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7期。[14]张志鹏,“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05第4期。[15]张志鹏,“文化价值观的经济学”,《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16]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7]高波、张志鹏,“文化约束与文化投资:对南京市民营企业成长的一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增刊。[18]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概念与范式”,《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和萍、张志鹏,“品牌的经济学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0]张志鹏、王仕军,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进经济学,《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21]高波、张志鹏,文化视角的企业理论:综合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22]张志鹏,论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的扩展,《管理研究》2006第2期。[23]张阳、张志鹏,基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多元战略创新:机制、模式与路径,东方管理评论(第1辑),2007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4]张志鹏,长三角创新之谜: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诠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25]张志鹏,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26]汪群、张志鹏 张阳,跨国文化战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竞争力,《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27]张志鹏,觉醒、认同与合约的重订——读《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28]张志鹏、张耀文,城市转型、产业集聚与开发区发展战略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保增长、促转型”与南京跨越式发展高层论坛专辑。[29] 季红军、张志鹏、荆磊,信息化条件下陆军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路径探讨,《中国国防经济》,2010年第2期。[30]张志鹏,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10年第4期全文复印。[31] 张志鹏,不该忽视的经济周期常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3期。[32]孙建波、张志鹏,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转摘。[33]张志鹏、张耀文,创意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动态路径:南京的应用,《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专辑。[34]孙建波 张志鹏 ,反周期政策作用下的资产收益特征变化,《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35]张志鹏,社会资本、宗教资本与传教策略—对宁夏基督宗教传播的一个解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张志鹏,信仰均衡、制度环境与基督徒企业家的行为选择,第7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 张志鹏,哈耶克的宗教演化论及其对中国转型启示,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Hayek Society,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2010。[3] 张志鹏,基督宗教在宁夏的传播:阻力与策略,“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传播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兰州·兰州大学,2010。[4]张志鹏,转型期中国的灵性资本:源于本土还是全球?《第六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2009,无锡。[5]张志鹏,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如何解释中国奇迹?,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北京。[6]张志鹏,竞争、代价与增长:对南京基督教团体的分析,第四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上海。[7]张志鹏,发现信仰市场:从宗教经济学的一个启示,第三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2006,北京。[8]张志鹏,战略成功因素:对中国企业管理者认知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06年研讨会,南京。 [1]在《中国民族报》开设“宗教变迁与经济发展系列随笔”,已撰写发表随笔102篇(每周1篇)。[2]在《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9篇。 [1]张志鹏,家庭时间分配与教堂出席(Corry Azzi, Ronald Ehrenberg),《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一 学术专著   1、《东晋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2、《中国墓葬史》(编著),广陵书社,2009年7月。  3、《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二 合著、参著  1、《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修订出版。  2、《中国历史文献学》(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经济史》(许辉、蒋福亚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唐嘉弘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范金民主编,分卷主编胡阿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本人执笔:1,《六朝农业经济概说》,第170-227页;2,《再论六朝江南的麦作》,第271-305页;3,《东晋的“度田税米”制与土断的关系》,第306-343页;4,《论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演变》,第344-356页;5,《20世纪日本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第440-497页。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苏新宁主编)第6章《考古学》,第222-2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 译著  1、《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文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张明杰主编“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8年。  3、《日本国立三馆所藏国宝数位处理作品解题》,平凡社(东京),2001年。  4、《中国·南京云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合译者:伍跃、杨文信),总804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内藤湖南的世界──亚洲再生的思想》(合译者:马彪、胡宝华、李济沧),总380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汉简研究》,上、下册,总604页,50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 学术论文   1、《论唐代江南在唐帝国地位的演变》,载《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灾荒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3、《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后赵浮海抄略散论》,《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  6、《江苏境内的汉代王陵》,《江苏侨声》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赈恤、蠲免的实质与实效》,《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8、《菰菜、莼羹、鲈鱼脍与吴人的相思》,载《六朝史论集》,黄山书社,1993年。  9、《曹魏租调制度につての一考察——特にその租额问题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号,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跋》,《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观世音应验记〉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录と流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号,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时期的中国见闻录与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中国文明记》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3、《战国秦汉大小亩制新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八期,1999年。  14、《〈观世音应验记〉的发现、研究及其在六朝隋唐时期的著录和流布》,《传统文化研究》第7辑,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  15、《论曹魏租调制中的田租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6、《论东晋的度田税米制——特别是从其与土断的关系来看》,《中国史研究》(韩国大邱)第8号,2000年。  17、《西晋の占田、课田、租调制の再检讨》,《东洋史研究》(日本京都)第59卷第1号,2000年。  18、《东晋の哀帝——哀帝を通してみた东晋前、中期の政治と社会》,《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2卷第8号,2000年。  19、《遣唐使的虚像与实像》,《日本新华侨报》第37-40期连载,2000年7月8日- 8月8日。  20、《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评点校本〈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文史》2001年第4期。  22、《东晋的哀帝——东晋前中期的政治与社会》,载《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2年。  23、《九品相通:再论魏晋时期的户调》,《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  24、《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亟需认识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遗产周刊。  25、《日本对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13日遗产周刊。  26、《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财政预算与相应政策》,《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0日遗产周刊。  27、《日本京都、奈良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7日遗产周刊。  28、《千年历史、百年大计:日本奈良、京都文化遗产保护四例》,《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5日遗产周刊。  29、《书评: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中国学术》第16期,307-313页,2004年3月。  30、《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2-40页。  31、《读西安出土姚无陂墓志》,《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第97-102页。  32、《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志研究》,载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9-336页。  33、《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的新思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6-38页。  34、《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性质》,《文物》2006年第4期,第58-68页。  35、《四—五世纪における东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东晋南朝 ——中国侧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载田中良之、川本芳昭编《东アジア古代国家论》,すいれん舍,2006年4月,第298―323页。  36、《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上)》,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4辑,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257―264页。  37、《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下)》,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319―322页。  38、《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墓主身份蠡测——以随葬品的考察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辑,第31―49页。  39、《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明州、台州官文书三种》,载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248页。  40、《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作者、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08年11月,第32―43页。  41、《论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的官工产品性质》,《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50页。  42、《中国考古学研究概况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第50―55页。  43、《四至五世纪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东晋南朝》,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1―275页。  44、《六朝建康城的研究、发掘与复原》,载《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编委会编《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276―292页。五 译文   1、《回教传入中国及其批判——隋开皇年间说》,《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1991年。  2、《简牍的古文书学研究》,《简帛研究》第3辑,1998年。又载《安作璋》,泰山出版社  3、《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商周春秋历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5期。  4、《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6期。  5、《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7期。  6、《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  7、《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8、《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9、《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3期。  10、《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9期。  11、《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5期。  12、《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13、《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6期。  14、《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期。  15、《礼忠简、徐宗简研究的展开——以居延新简的发现为契机》,载本书编委会编《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第357-372页,齐鲁书社, 2007年。  16、《关于东汉边郡统治的一个考察——以放弃和重建为线索》,载《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 2006年度》第109-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教学情况本科: 隋唐考古、中国历史文选  硕士:汉唐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史料学、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方法、中国古代史通论   博士: 中国中世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基础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这里网址 里面有相关回答 希望能帮上你

刊名: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SocialSciences);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Mathematical Biquarterly);主办:南京大学周期:双月;双月;半年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中文;ISSN:0469-5097;1007-7278;0469-5097CN:32-1169/N;32-1084/C;32-1169/N邮发代号:28-2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

12005年美国纸和纸板贸易逆差缩小福建纸业信息2006/12美国橡胶制品贸易逆差至2005年9月底增长25%何敏现代橡胶技术2006/023全球经济失衡原因及其调整方式——基于美国贸易逆差与长期利率的因果研究肖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研究瞿孝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5美国储蓄不足和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朱颖国际贸易问题2006/086美国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刘颖卓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097英国的FDI、贸易与企业利润和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墨黛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8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兼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比较分析柳剑平世界经济研究2006/07  9中国的汇率政策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刘淄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10美国长期贸易逆差原因及其现行政策的探析吴毅经济论坛2006/06  11美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变动与贸易逆差刘志梅上海经济研究2006/04  12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沈君克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13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调整及其影响姚枝仲国际经济评论2006/02  14美国相对贸易逆差与贸易保护政策的失灵王晓雷当代财经2006/04  15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孙黎黎商业经济2006/01  16美国贸易逆差:不能对你无所谓闻吾大经贸2005/04  17巨额贸易逆差与美国经济增长并存:美元因素及其隐忧刘建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18美国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储蓄缺口关系分析肖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08  19人民币升值与美国贸易逆差的经济学分析赵子铱商场现代化2005/24  20美国贸易逆差探析邢丽娟商场现代化2005/21  21美国贸易逆差原因探析彭福永世界经济研究2005/05  22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的理论透视梁碧波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23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共存的机理刘建江国际经贸探索2005/04  24透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的合理性刘建江国际贸易问题2005/07  25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能维持吗黄燕君国际贸易问题2005/04  26美国贸易逆差缘何激增苗迎春金融信息参考2004/04  27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解析张远鹏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6  28美国贸易逆差:增长惯性与可持续性李石凯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05  29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贸易保护的转变穆良平国际经济评论2004/05  30美国贸易逆差:增长惯性与可持续性李石凯当代财经2004/10  31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剖析廉云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07  32美国的贸易逆差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探析石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33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对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李未无财贸经济2004/03  34新时期美国贸易逆差的三大悖论及其原因分析苗迎春管理科学2004/01  35美国失业率与美中贸易逆差无关姜长和中国统计2004/03  36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对经济繁荣的特殊贡献分析涂玉华经济经纬2004/01  37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分析李树杰对外经贸实务2004/02  38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陈宝森世界知识2003/10  39扭转美国贸易逆差的一个建议沃伦·E·巴菲特中国企业家2003/12  40中美巨额贸易逆差根在美国张汉林中国改革2003/12  41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姚枝仲世界经济2003/03  42试论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其调整问题卞亚军世界经济研究2003/07  43如何看待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马小林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2/01  44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分析宋玉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1  45美国贸易逆差的真正原因探析李明武经济师2002/04  46是盈余还是赤字: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探析刘建江国际贸易问题2002/06  47论贸易逆差与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李明武学术论坛2001/01  48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新经济的影响刘丽伟辽宁经济2001/11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的相对要好投一些我上半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上面,找闻闻论文网帮我操作的,2个月就录用了,但是需要保证你的文章有足够的创新点, 闻闻论文的老师帮我改了一大半,额,如果没时间就找高手帮忙吧,呵呵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下载

不是太快。1至3个月左右。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至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如果时间不允许的,可以选择其他的报刊投稿。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各行各业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优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 其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从“互联网+”背景出发, 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探讨了新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 人力资源管理; 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知识主宰世界的世纪, 在“互联网+”时代下,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同样, 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积极运用大数据可以使我们优化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评估等各方面的工作, 也是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背景分析    互联网, 是由若干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 在逻辑上和功能上形成一个大型通信网络系统。自20世纪中叶以来, 经过了短短几十年的发展, 计算机和互联网就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可以说, 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 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5年以来, “互联网+”的概念以更加显着的姿态进入国际视野。2015年3月, 马化腾向全国两会提出以“互联网+”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其后, 国家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直接将“互联网+”这一概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试图通过这一计划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2016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    因此,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 它同以往任何时代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驱动要素的不同, 其不以机械化、电气化为动力, 而是一个以信息技术的发展, 即信息化为创新驱动的新时代。    2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是具有能动性、时代性、增值性和依附性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业针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 采取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等手段, 其影响员工的各方面行为, 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来看,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是补充还是裁减) 根据员工个人资历、企业层级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等制定合理的人员晋升计划, 根据员工技能和工作经历制定合理的轮岗调配计划, 为了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所用而制定人员培训计划。除此之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需要建立“外具竞争力、内具公平性”的薪酬福利体系, 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措施来维护员工关系, 制定绩效计划 (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指标) , 以及进一步挖掘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这些对于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合理的人力、物力调配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 “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体现在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这就要求企业要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加优越的人力资本, 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 不断对其进行开发和管理, 进而提高企业效率、保证自身竞争优势。具体来说, 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将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 广泛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受制于外部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者劳动强度大, 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改变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 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不用到世界各地或国内各大城市便可以实现招聘选拔、员工培训等模块工作, 意味着人力资源虚拟化管理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 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 不仅要建立和完善适应虚拟化管理的技术体系, 还要建立起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企业网络文化。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向战略性角色改变。过去,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是作为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 但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转变带来了保障。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逐渐从过去的行政性、操作性、事无巨细的事    情中解放出来, 更多的去关心企业员工, 思考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伙伴的寻求、战略兼并和重组等问题。因此, 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背景, 更要有深刻的商业和组织变革认识, 并且还需要具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3) 人力资源管理愈加扁平化和复杂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人力资源模式下的科层式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在过去, 依靠科层组织的多级化, 一级一级传达和审批, 其效率是极低的, 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变化, 对企业发展而言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精减层级, 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同时,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得不在一个地方办公的员工也能够实现“即时通讯”, 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和协同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 分散化办公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但这也对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挑战。    (4) 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随着知识革命的到来, 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使得企业更加关注知识型员工, 倾向于吸收和储备知识型员工。在这样的条件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自然也就转向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知识的创造、传递、应用和增值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对知识型员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尊重他们, 站在其内在需求的角度, 以新的思维来对待他们,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5) 跨文化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企业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因素, 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所不同, 最终的差异在于企业文化。“互联网+”时代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 人才的流动更加自由和便利, 不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市场与人才交流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获取人力资源的主要形式。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有效地管理来自不同企业文化的人才,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人力资源部门应运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快速适应角色的转变, 使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 管理重心转向知识型员工、跨文化管理, 最终适应时代的发展, 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骆毅。走向协同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的抉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祁海英。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外企业家, 2017, (35) :190-    [3] 任晶。“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新思维[J]人才资源开发, 2018, (18) :23-    [4] 刘宁, 张惠康。“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19 (04) :63-

  • 索引序列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官网网址
  •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