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浙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浙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浙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报社里的总编室主任,级别是中层干部正职。具体是什么职级,要看报社的行政职级。在我国,报社的行政职级分为中央级、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地市级等等。中央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厅级;省级报社(含副省级城市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处级;地市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科级。报社总编室主任是重要业务岗位。其职责是在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报的编务工作,通常是报社编委会成员。报社的最高领导是社长(通常兼任党委书记),以下分别是总编辑、总经理、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印务及后勤部门职工。

8-12 陕西财经学院编辑部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当代经济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主编;6-11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选派的高访学者赴德国中央银行学习;6-12 作为国家教育部选派的高访学者赴英国SUSSEX大学学习;1-1999 陕西财经学院工作,任工商学院院长、兼学报编辑部主任、《当代经济科学》杂志主编; 1997年起担任产业经济学博士生指导教师;9 至今 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任经济与金融学院(即原陕西财经学院)院长,继续担任《当代经济科学》杂志主编;7----10 曾作为学校高访学者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访问学习并担任MBA导师。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庄道鹤 副编审。男,1964年7月出生,浙江台州人。致公党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年级政治辅导员。现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政法编辑,浙江省华夏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中国高教学会期刊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私法研究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员。在《中国人才报》、《浙江大学学报》、《财税与会计》、《中国政治》、《西藏大学学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等30余种报刊上发表论文作品40余篇,出版(含参编)著作、教材5部,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4项。有多篇论文被国内权威刊物转载,另有一些论文被各类专题文库所收录、引用。个人传略人选《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当代中国人才库》、《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21世纪人才库》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文版、双月刊),《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双月刊)都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主办、具有矿业特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刊登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是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2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刊源数据库收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教授、钱鸣高教授、韩德馨教授、周世宁教授和彭苏萍教授等38位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和8位国外知名学者、教授组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双双成为Ei 收录的核心期刊。目前,国内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9所高校的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时被Ei Compendex收录,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组成人员:编辑部主任,骆振福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杜家的一个人。是个修真大家族这家族是以前辰家的走狗,想杀了辰南他们杜家的长老些就可以破禁止出来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浙江省医学会 常务理事 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电学会 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主任委员 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技术工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 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 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 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 成员钱江晚报生命工作室智囊团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员《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Excerpts》 中文版编委《Circulation》 中文版编委《AHA Journals Best Selection》 中文版编委《心电学杂志》 主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心脑血管病防治》   编委《临床心电学杂志》 编委《浙江医药卫生科技》 编委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 编委

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王较过,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临潼人,1957年2月生,硕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的教学和研究。现任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物理教学论研究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第九届教学委员会委员。王较过同志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曾先后为本科生讲授了《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教育统计与测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物理学史》、《考试命题与统计分析测量评价》等多门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王较过同志坚持教书育人,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成绩突出。曾获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毕业分配先进工作者等奖励。先后三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2003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标兵”称号。王较过同志多年来坚持抓“物理教学论”学科建设并取得显著成绩。他参与的《物理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成果》项目,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1999年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项目组共5人,本人排名第2),2003年,王较过同志独立完成的项目《物理教学论课程建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2003年普通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王较过同志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曾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物理》、《自然杂志》、《教育理论与实践》、《天津师大学报》、《上海师大学报》、《陕西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物理教学论》、《世界大发现》(物理卷)、《物理教育学》、《物理学漫谈》等,参编《物理教育量化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华科技史话》等6部教材。主持或主要参加教育部“十五”重点科研课题《科学(7—9)年级专业支持》,陕西省《“做中学”教学专业支持》项目及陕西师范大学《“物理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等多项科研课题。王较过同志积极参加社会服务,近年来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为基础教育服务,先后到山西、甘肃、陕西等地进行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支持。作为主要成员参加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调研。王较过同志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及学术团体的活动,在多个学术团体兼任职务。学术团体兼职: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全国高等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 陕西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西安物理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科技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l 主编书目: 《物理学漫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世界大发现》(物理卷),未来出版社,1999年8月 《物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物理教育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8月l 发表论文: 傅科和他的科技成就,自然杂志,1997年第2期 Davis对中微子的探测及影响,物理,1997年第9期 M.德布罗意对科学的贡献,物理,1997年第11期 光的波动说判定性实验,陕西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期 J.J汤姆逊及其对科学的贡献,物理,1998年第3期 阿拉果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物理,1999年第12期 中微子振荡与中微子静止质量,物理,2000年第11期 物理实验型材料的精读策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过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6期 海森堡与纳粹的铀计划,物理,2002年第3期 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知识观的重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科学7—9年级》课程专业支持的实践与思考——兼谈新课程实施中的专业支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用会考成绩评价高中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试卷质量综合评价初探,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1期 本科毕业生学业总成绩的意义分析,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5年第2期 大学物理教育的统计调查及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三元相图绘制编程与应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5),2002肉桂酸类抗氧化剂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结构化学,22(3),2003光谱法及热动力学法研究环糊精与四-N-正丙基吡啶基卟啉的作用,化学学报,59(10),2001通用动力学参数计算程序的实现与应用,陕西师大学报,29(2),2001Cs(NTO)·H2O配合物结构的量子化学研究,陕西师大学报,31(4),2003《化学测量实验》科学出版社,2001 (副主编)《物理化学》旅游出版社,2002 (副主编)

青海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完善合理的学科机制,丰富高质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文物藏品,已成为海内外戏曲学术界公认的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在从分散的、零星的研究向具有独立的方法论、学术工具、理论方向及研究课题的系统化学科的转变,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成熟。戏曲文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前贤已做出了重大贡献,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出现及其成就,不仅标志着这一学科在戏剧戏曲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它的广阔前景与辉煌未来。 车文明,男,1961年12月生,山西省山阴县人,中共党员(1986)。1978年高中毕业后担任民办教师。1979年入山西省朔县师范学校学习,1981年毕业后回原籍任初中教师。1984年考入山西师大中文系,1988年毕业留校,在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93-1996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齐森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研究科研修。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山西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拔尖创新人才,333省级人才,“三晋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社会兼职: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曹飞,男,1963年出生,山西阳泉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课程包括:《艺术美学》、《文艺理论》、《戏曲文物考察技术》、《摄影与摄像》。主要从事山西戏曲文化研究,先后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项目、中法国际交流课题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若干项,出版专著两种,合作出版著作四种,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民俗曲艺》(台湾)、《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王星荣,1954年生,山西省大宁县太古乡太古村人。1972年12月高中毕业后任中学民办教师,1978年3月入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至临汾蒲剧院从事《蒲剧艺术》杂志编辑工作,曾任副主编、主编,1997年5月获副编审技术职务。1998年10月调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任副教授, 2006年为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教授技术职务,2011年为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独著专著2部,参与撰写出版专著6部,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戏剧报》(即《中国戏剧》)、《戏剧电影报》、《戏友》、《蒲剧艺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戏剧评论等30余篇。延保全,1964年生,山西省昔阳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199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戏曲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戏曲》 副主编。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著有《李行道孔文卿罗贯中集》校注、《鸣凤记评注》;主编有《平阳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参加编著有《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全元曲》校注、《全元曲》点校、《中国曲学大辞典》等。在《文艺研究》、《文物》、《民俗曲艺》(台湾)、《戏曲研究》、《文献》、《中华戏曲》、《民族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王福才,1950生,山西省浑源县人。1978年于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中华戏曲》编委,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六十种曲评注》之一种《绣襦记评注》(第一作者)、《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第二作者),在《文物》、《中华戏曲》、《戏曲研究》《民俗曲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王志峰,女,1994考入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本科学位,1998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攻读硕士。毕业后,留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负责中国戏曲学会会刊《中华戏曲》的编辑和出版工作,2006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入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现为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戏曲》编辑部副主任。范春义,山东省安丘市人。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8月至2002年9月在安丘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跟从徐振贵先生学习戏曲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习,跟从程章灿先生学习古典文献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201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获得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荣誉称号。现为古典文献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黄竹三,1938年生,广东省开平市人。196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考取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王季思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戏曲,1965年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山西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任讲师,1986年于山西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兼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华戏曲》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现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顾问、《中华戏曲》编委会顾问。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奖二等奖。窦楷,男,教授,编审。汉族,1928年2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中国戏曲学校教师,教研组组长。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编辑,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顾问,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戏曲》副主编。现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理事,山西师大老年科协常务理事,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平定县张三谟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冯俊杰,1943年生,黑龙江牡丹江市人。1982年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 ,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戏曲》主编。著有《郑光祖集》校注、《琵琶记评注》、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主编《六十种曲评注》(与黄竹三先生合作)、《太行神庙与赛社演剧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专著《戏剧与考古》、《平遥纱阁戏人》、《山西神庙剧场考》等。近年在《文艺研究》、《中华戏曲》、《戏剧》、《中国文化报》、台湾《民俗曲艺》和韩国《中国戏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山西省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曾宪梓三等奖、山西省优秀教师奖。 杨太康,1936年生,山西平陆人。196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并留系任教。1972年,系撤销,调山西师大教务处,曾任师资科科长。1980年,开始考察、研究戏曲文物并筹建戏曲文物研究组,1984年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任副所长至1989年。1987年10至11月,曾至美国田纳西州奥斯丁·彼依大学和麻萨诸塞州的布里奇沃特学院搞中国戏曲文化展一月并作八场讲座,副研究员。从1979年起,在《山西师院学报》《蒲剧艺术》《曲苑》《民俗曲艺》(台湾)等刊物发评论、论文多篇 ,并著有《三晋戏曲文物考》 一书。

《艺术创新是一个复合工程》《文艺研究》2003,2《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3;《后现代的再度凸现》载《问题》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第11期《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的转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第6期《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文艺争鸣》2003,第6期;《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 》《国外理论动态》2003,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第12期《文化产业的对位性机制: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载《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化力的竞争》《半月谈(内部版)》2003第1期《内容产业的历史性登场》《中国文化报》2003,1,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文化报》2003,7,20《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中国文化报》2003,7,26《艺术的策划和策划的艺术——刘令华现象的启示》《中华读书报》《丧钟为谁而鸣——》《河北日报》2003,8,15(11)《东方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光明日报》2003,8,21(4)《北京奥运会徽:彰显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人民日报》3003,8,12(14)《文化产业的历史性出场》《社会科学报》2003,11,6(5)《理论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中国文化报》《蜂拥入瓮:消费时代的故事》《新疆经济报》2003,8,9(4)《文化偶像与文化资本》《新疆经济报》2003,7,19(4)《超价值消费》《新疆经济报》2003,8,2(4)《“后”时代的精神万象图》《社会科学报》2003,7,31《消费欲望与消费明星》《中国审计》2003,第14期;《作为创意产业的当代中国电影》《文化偶像与大学生新阅读:金元浦教授访谈录》《中国教育报》 研究报告: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的区分——谈文化产业与艺术保护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省部级以上内参)论文:《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7万《求是》2002年第20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文集,2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7万,上海《社会科学》2002,3;《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刊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西方批评:从读者中心论到文化的转向》4万《浙江社会科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课堂解码〈大话西游〉》9万,《粤海风》2002,2;《影像时代的摄影文学》,8万,《文艺报》2002,9,1《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2万,载王岳川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8万,《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8,15;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12期转载《文化研究“现场”的好风景——有关文化研究的对话》4万《中国教育报》2002,10,10;《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2万,载《多元对话时代的文艺学建设》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2,12《批评流派:读者反应批评》8万,载《文艺批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艺术创新与消费文化》(座谈) 《美术观察》2002,9,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研究——个案分析》《文艺争鸣》专栏主持2002年1-3期; 《世纪竞争:文化生产力》3万,《中国文化报》2001,3,24;《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1世纪的文化产业》,6万,载《聚焦文化产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开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纪元》7万,《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文化产业》,《产经新闻报》,2001,5,7《论诗歌语言的多义共生》韩国《韩华学会会刊》,创刊号,2001,1;《妙在虚实隐显间:文学的表达与反表达》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1,9《游移视点、心理意向、被动综合》《名作欣赏》2001年第1期;《文化批评:回应变革时代的召唤》25万,《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5,11;《涛头潮鸣,大化难违》3万,《中国教育报》,2001,4,5;《定义大众文化》25 《中华读书报》2001,7,25《消费神话与现代性道德》2 《中国图书商报》2001,6,7;《在“深描”之前——从〈草根的力量〉到〈现场〉》4《博览群书》2001,第8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学》4万, 载《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2001;《构建文学的现代价值》25万,《中华读书报》2001,7,25,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10转载。《文化入世,迎接产业化发展》,《大众日报》2001,11,16《让美育不在是美的空壳》,《中国教育报》2001,8,16 《携手前行:文化与经济》(韩文)韩国《文化》月刊,2000,9《崇礼与昌德》(韩文)韩国《中央日报》2000,7,18;《新世纪东方文化的再兴》(韩文)韩国《中央日报》2000,8,20;《依依惜别》(韩文)韩国《中央日报》2000,9,16;《论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空白》韩国中国语文学会2000年度秋季联合学术发表大会论文集,2000,11,4;又见《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0秋季卷;《心理填充与艺术通感》韩国《中国学研究》东西思想研究所,2000,12;《现代性研究的当下语境》4万,《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重新审视大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文化研究的视野·大众传播与接受》《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 1万《学术季刊》 2000年第6期。《文学解释学的历史观与解释学循环》3万,《文学论集》第11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批评》4万,载朱栋霖、陈信元《中国文学新思维》台湾南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纪念昌耀:伶仃的荒原狼》《诗探索》2000年3-4合刊;《狂欢节与跑马场——小议当代休闲文化》等4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8-12月;《谁出售商品阅听人》6万,《读书》1999年第9期;《问题的问题:对于方法的首要性》6万,《方法》,1998年第8期; 《中国诗学的内在精蕴》5万,加拿大《文化中国》第四卷第12 期,1997年12月,又见《东方丛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英文)8万,意大利《明清研究》1998年第4期;《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的兴起》4万,《博览群书》2002,2;《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7万上海《社会科学》2002,3;《西方批评:从读者中心论到文化的转向》4万《浙江社会科学》,2002,3;《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2万,载王岳川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沃尔夫冈伊瑟尔评传》4万,载《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艺术哲学》第八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论当代文化艺术的保护》5万,《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文化经济,铸造新世纪的辉煌》论文 《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2期。《转型时代的经济学家与文学家》论文 《文化月刊》1998年第6期。《打造文化经济的航空母舰》论文 《文化月刊》 1999年第2 期。《阐释的三级视野》3万,《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当代西方读者中心论美学论要》7万,《外国美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当代西方对话主义美学》7万,《外国美学》第17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何以保守主义,而且新?》5万,《读书》1996年第5期,又见时代文艺出版社〈知识分子立场〉,《文学阅读中主体思维的分裂与融合》9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2期;《解释学文艺美学的意义观》2万,《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论文学的主体间性》9万,《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又载钱中文主编《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文学阅读的序次性与本文的非序次性》,1万,《学术论丛》1996年第2期;《当代文学解释学的问题意识与范式观》9万,载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使命:走向社会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0 月;《对话主义的历史性出场》25万,《文艺报》,1999年2月4日;《论文学接受度》1万,《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论文学的空白与未定性》5万,《金迪》(即《民族文艺报》)1998年第1期;《人文精神与世俗化》1万,(与陶东风对话)《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关于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1万,(与陶东风对话)《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基于差异的互补——经济学家与文学家》1万,(与陶东风对话)《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中国当代接受批评话语》3万,教育部八五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负责人陈剑晖),载陈剑晖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接受反应批评在中国》3万,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负责人陈厚诚),载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学》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欣赏主体论》4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陆贵山、周忠厚主持),载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圣经〉的阐释与〈诗经〉的阐释》2万,(与杨慧林对话),《基督教文化学刊》1999年1月;《转型时代的经济学家与文学家》4万,《文化月刊》1998年第6期;《荧屏的威仪》4万,《文化月刊》1998年第10期;《书摘》全文转载;《关注当下中国的文化》4万,《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三源传统的创造性融合重铸》4万,《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开创新纪元: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35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蝈蝈的歌声——当代文化艺术的保护》4万,《民主与科学》,1998年第6期;《叩响新世纪文化之门》35万,《瞭望》,2000年第1期;《文化经济:铸造新世纪的辉煌》,4万,〈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2期;《文化产业:21世纪的新兴产业》4万,《21世纪》1998年第6期,又载《改革报》1999年2月,《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正在升温的世纪话题:保护文化艺术》,4万,《21世纪》1998年第4期;《消费符号的时代》15万,《中华读书报》,1998年10月;《“对车”、官司与白金法则》25万,〈中华读书报〉,1999年6月30日;《闲话批评》2万,《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27 日;《说说文化的市场保护》,2万,《中国艺术报》,1998年9月4日;《抓住机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2万,《中国文化报》,1998年8月12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保护》3万,《中国文化报》,1998年2月19 日;《时尚的公式》、《时尚的两难》、《冷战、误读、对话、倾听》等,载《南方周末》1996-1997年;《在悖论中开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中国文化报》1995,9,5,获《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征文一等奖;《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人文精神与世俗化》,(与陶东风对话)《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4万,《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意义:文学实现的方式》2万,《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论文学阅读的三级视野》5万,《文艺研究》,1996年第5期;《坚持与发展、团结与对话、开拓与创新——92全国中外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述评》,2万,《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又载会议论文集《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构架、模型、范例:文艺学范式论》1万,载论文集《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在悖论中开辟道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管见》1万,(与陶东风对话)《文论报》,1993年9月16日;《从碎片走向建设: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1万,(与陶东风对话)〈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审美交流的中介:空白与未定性的感性生成机制》1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4期;《当代文化矛盾与中西交流论纲》1万,《对外文化交流》增刊选载,1994年1月;《对话与交流,当代美学的重要课题》1万,《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阅读,文学的本体存在》1万,《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当代文化矛盾与市民通俗文艺》1万,《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论当代文艺学的语言论转向》1万,《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4年第2期;又载《学术论丛》1995年第1期;《当代文艺学的历史语境与未来走向》5万,的《文艺争鸣》1993年第4期;《我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指向》4万,《艺术广角》,1993年第2期;《文艺学范式的转换与话语重建》4万,《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戒除浮躁,踏踏实实进行文艺学建设》2万(钱中文访谈),《文论报》,1993年8月;《后文化现象与知识分子两栖心态》5万,(四人谈),《作家》,1993年第2 期;元浦说文系列:《走向文化的世纪》、《文化保守主义回溯》、《欲望的消费》、《从时兴、时髦到时狂》、《卡里斯马的消散》、《小品的时代》、《荧屏的暴政》、《三级抛离:文学座次的位移》、《媒介文化帝国主义的表征》、《文化明星与文化资本》、《对话主义:在误读中选择》等,总计8万,以上文章均发表于《中国贸易报雅周末》,1996年1-5月;《关于90年代文化论争的对话》(之一、之二、之三)6万,(与陶东风对话),载《为您服务报》1996年5-7月;《思索的踪迹》35万,《南方周末》,2000年2月,又载《桥》杂志,2000年2期;《黄河原土上的当代传奇——评长篇小说〈轮回〉》,3万,《太原日报》1996年1月;90年代出版热点系列:《急版先编:实用工具书的泛滥》(之12);《消费战争:久违了的硝烟》(之15 ),共5万,载《工商时报》1996年6月;《论接受美学产生的历史渊源》(上)1万,《青海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论接受美学产生的历史渊源》(下)1万,《青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作者中心论的衰落》1万,《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1期;《本文中心论的衰落》1万,《学术论丛》1992年第4期;《阐释多样性的本文动因》8万,《河北学刊》,1989年第4期;《论文学空白的功能意义》1万,《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文学阅读——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8万,《青海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及其美学意义》2万,与周荫祖合著,《青海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韩愈散文美管窥》7万,《青海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文学作品中新道德观的建立》,5万,《攀登》1986年第4期;《敏感小议》34万,《雪莲》,1981年第2期,见《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1年第5期。 《文学反应的结构》1万,《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6期;《本文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1万,1万,《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6期;《失误与疏漏:从文学语义学到结构主义》1万,《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6期;《几种文学理论的分类及其检视》1万,《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6期。

  • 索引序列
  • 浙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 青海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