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投稿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投稿

发布时间: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投稿

国家检察官学院不是本科院校,而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直属的成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检察人才的最高学府。国家检察官学院高度重视法学理论特别是检察理论和实务研究,通过发布年度课题、举办学术沙龙、编报信息要报、筹备高级检察官论坛、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年会等。着力推动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具有鲜明检察特色的国家法治建设高端智库,不断推动学院智库功能、培训教学功能与检察实务工作的融通融合。学院创办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中国检察官》《检察论丛》等学术刊物,在深化检察理论、检察实务和检察改革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理论界、实务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当前,国家检察官学院聚焦世界各主要国家及地区检察文献和检察实务操作,着力打造以各国、各地区检察制度和运行机制比较研究为重点的检察智库平台。 国家检察官学院校训:进德修业,秉鉴持衡。此院训的完整意思是:提高职业道德操守,学习研修专业知识和技能;秉承法律监督的宪法责任,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平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家检察官学院

去学校网站看看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1.《超期羁押的“制度性”治理》,载《刑事法探究》第1卷。2.《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补偿被害人》,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22日。3.《程序正义有局限么》,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28日。4.《从“复印件主义”走向“起诉状一本主义”》,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5.《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6.《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的理性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7.《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8.《刑事再审启动权质疑》,载《人大法律评论》2003年第2卷。(第二作者)9.《辩护律师阅卷权的受制及其矫正》,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陈卫东教授主编)11.《人们因何聘请律师》,载《检察日报》2010年1月21日。12.《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13.《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 期。(第二作者)《为什么人们对“杀人狂魔”充满同情?》,载《法学家茶座》第14卷。《论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正当性》,《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3辑。(第二作者)《在正义的路上》,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刑事再审程序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将讯问被告人作为法庭调查的开始”有所不妥》,《法制日报》 2006年10月26日。《“邱兴华案”,咋没人关注被害人利益》,《检察日报》,载2006年12月25日。《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2卷。(第二作者)21.《邱兴华之死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3期。22.《以独立的民事诉讼追缴境处赃款》,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6日。23.《让错案的纠正不再依赖于偶然》,载《检察日报》2007年3月19 日。24.《“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英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1期。《侦查讯问程序改革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26.《对立案与侦查关系的再认识》,载《法学家》2006年第3期。27.《正义从哪里来》,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6期。。《抗拒为什么不应从严》,载《检察日报》2006年5月22日。《我国公诉审查程序的结构性缺陷》,载《法学杂志》2006年4月30日。《为什么要强调被告人的权利》,载《中国审判》2006年第8期。《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式”构建》,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5期。《通过程序实现死刑的公正适用》,载《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对“客观真实观”的几点批判》,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让维护正义的人首先获得正义》,载《律师与法制》2006年第8期。《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时间应当提前》,载《检察日报》2006年2月20日。《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法官不应因行使判断权而遭受惩罚》,载《法制日报》2006年6月29日。《“案件告破立即表彰”的做法欠妥》,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3日。《我国司法解释体制的反思与重构》,载《诉讼法学研究》2006年第11卷。《司法解释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虚置”的成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6年第5期。《从“报复性司法”走向“恢复性司法”》,载《法制日报》2006年5月18日。《从“莫兆军案”看“客观真实观”的缺陷》,载《刑事法判解研究 》2005年第1辑。《量刑建议制度之初步研究》,载《检察实践》2005年第6期。《在“法律安全”和“社会安全”之间》,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1期。《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之初步研究》,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2卷。《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载《法学家》2009年第1期。《不折腾的中国需要更多非暴力沟通》,载《法学家茶座》第27期。《通向法治中国之路》,载《法制日报》2009年4月23日。《法律人的风度》,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拿什么来终结“诽谤政府案”》,载《检察风云》2009年第10期。《刑事诉讼立法应拒绝“崇高”》,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期。《裁判者靠什么来人知事实》,载《法学家茶座》第29辑。《潜规则与土政策》,载《检察日报》2010年4月8日。 《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独著)《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著)《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卫东主编。(完成约20万字)《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10万字)《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6万字)《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简化审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4万字)。《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12万字)《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程荣斌主编。(完成约15万字)《国家司法考试名家专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独著)

1986-1994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任编辑、副编审;1991-1994年在河北省易县人民法院经济庭工作;1994-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始任副研究员,1998年7月后任研究员、法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副主编、法学所职称评定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教学委员会首任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2005年7月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主编。2005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太多了,有容易有难的。

1、《论判决的修辞》,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万字;2、《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被害人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核心)2003年第1期,6万字;3、《民事诉讼诚信原则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4、《刑事诉讼配偶作证资格与作证义务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美国辩诉交易的结构性缺陷及其法律规制》,载《检察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6、《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载《山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7、《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诚信原则》,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四川大学出版社;8、《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再审视》,载《青年法学》2003年春季号;9、《论侦查监督中的合比例审查》,载《人民检察》(核心)2006年第21期,5万字;全文1万字收录于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10、《证人拒证行为不应犯罪化》,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8万字;11、《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本土化为背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2期,2万字;12、《对刑事诉讼中控方非法行为的过度制裁》(译文,波斯纳授权翻译),载《诉讼法学研究》(核心)第1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万字;13、《实用主义审判:一种结果导向的判决理论》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1万字;14、《论司法鉴定制度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载《湖北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约4万字;15、《侦查程序比例原则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3万字;16、《被害人权利宪法化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3期;17、《宪法与刑事诉讼书评》(译文),载《公法研究》2007年卷,1万字;18、《律师工作成果豁免原则研究》,载《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1万字;以上仅为已发表的文章,目前还有若干篇文章拟由核心期刊发表。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官网

国家检察官学院不是本科院校,而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直属的成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检察人才的最高学府。国家检察官学院高度重视法学理论特别是检察理论和实务研究,通过发布年度课题、举办学术沙龙、编报信息要报、筹备高级检察官论坛、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年会等。着力推动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具有鲜明检察特色的国家法治建设高端智库,不断推动学院智库功能、培训教学功能与检察实务工作的融通融合。学院创办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中国检察官》《检察论丛》等学术刊物,在深化检察理论、检察实务和检察改革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理论界、实务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当前,国家检察官学院聚焦世界各主要国家及地区检察文献和检察实务操作,着力打造以各国、各地区检察制度和运行机制比较研究为重点的检察智库平台。 国家检察官学院校训:进德修业,秉鉴持衡。此院训的完整意思是:提高职业道德操守,学习研修专业知识和技能;秉承法律监督的宪法责任,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平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家检察官学院

1、《论判决的修辞》,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万字;2、《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被害人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核心)2003年第1期,6万字;3、《民事诉讼诚信原则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4、《刑事诉讼配偶作证资格与作证义务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美国辩诉交易的结构性缺陷及其法律规制》,载《检察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6、《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载《山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7、《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诚信原则》,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四川大学出版社;8、《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再审视》,载《青年法学》2003年春季号;9、《论侦查监督中的合比例审查》,载《人民检察》(核心)2006年第21期,5万字;全文1万字收录于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10、《证人拒证行为不应犯罪化》,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8万字;11、《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本土化为背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2期,2万字;12、《对刑事诉讼中控方非法行为的过度制裁》(译文,波斯纳授权翻译),载《诉讼法学研究》(核心)第1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万字;13、《实用主义审判:一种结果导向的判决理论》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1万字;14、《论司法鉴定制度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载《湖北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约4万字;15、《侦查程序比例原则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3万字;16、《被害人权利宪法化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3期;17、《宪法与刑事诉讼书评》(译文),载《公法研究》2007年卷,1万字;18、《律师工作成果豁免原则研究》,载《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1万字;以上仅为已发表的文章,目前还有若干篇文章拟由核心期刊发表。

去学校网站看看

重本撒,我在北京读书,,在这边确实口碑不错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4

“错案为何能复制”,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4月26日 “刑事司法大趋势”,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严惩不如严查”,载《法制咨询》2009第4期“反腐败:在严惩、严查与严防之间”,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以证据法学为语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评刘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载《法学》2008年第10期“论推定规则的适用”,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8期“从自然推定到人造推定—关于推定范畴的反思”,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7期“论职务犯罪侦查职权的优化整合”,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0期“享受法学”,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10期“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证据学抑或证据法学”,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奥运规则》专题报道之一 奥运·法治·民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5期“提高渎职犯罪的‘风险成本’”,载《先锋队》2008年6期“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何家弘、何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从法律走向法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5期“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论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1期“多种些活树 少谈些森林——也说‘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论证据的基本范畴”,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载《法学家》2006年第1 期“人权语境中的“好人”与“坏人”——从钟南山院士被抢谈起”,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7期“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载《法学家》2005年第4期“中国特色的检察体制的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3期“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从正义女神的蒙眼布谈起”,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期“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论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更新”,(何家弘、刘为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文书审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论法官造法”,载《法学家》2003年5期。“2002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刘为军“圈套、诚信与侦查法治”,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期,何家弘,刘为军“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4期,何家弘;姚永吉;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需要“法治”足球中国律师,,编辑部邮箱2002年第9期“法律不是专政的工具”,载《山东人大工作》2002年第3期“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足球黑哨问题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2年2期。“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1期。“入世·足球·法治”,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2期。“2001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1期-何家弘,李学军,刘品新“司法介入提法醒目,但不准确”,载《足球世界》2002年第2期,尔冬,何家弘;“论科学证据的采纳与采信”,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1期,何家弘,刘晓丹“什么是诱惑侦察”,载《法治与社会》2002年11期,何家弘,龙宗智“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载《中国司法鉴定》2001年1期-何家弘,刘昊阳“2000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陈碧“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试论刑事司法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司法证明同一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载《人民检察》2001年10期。““零口供”与沉默权”,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论司法证明方法的特点和种类”,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沉默权制度及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证据的采用标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关注家庭暴力”,载《今日中国(中文版)》2000年第3期。“试述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试论司法公正观念的相对性”,载《中国司法》2000年第4期。“法学的通俗化”,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执法长官与公诉律师——美国检察官职能评析”,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司法公正论”,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自由心证与认证制度──证据学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1期。“监督,还是介入?──论大众传媒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9期。“女性“失贞”面面观——来自妇女热线的报告证人李昌钰”,载《人民公安》1999年第7期。“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公正执法与科学执法”,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3期。“陪审制度改革断想”,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4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三)──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5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四)──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五)”,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7期。“神证·人证·物证——试论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李昌钰:一流美国法庭科学家”,载《科学与文化》1999年第5期。“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会议的贺信”,载《法学家》1998年第5期。“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我与推理小说的缘份”,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1期。“现场勘查之王——美籍华裔物证鉴定大师李昌钰博士”,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2期。“加拿大警察一瞥”,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11期。“证据意识漫谈”,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没有挂帘的窗户——美国华裔“超级神探”李昌钰办案纪实”,载《中国司法》1998年第3期。“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8年第1期,孙言文;何家弘;刘品新;王保国“证明的自由”,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乔纳森·科恩著,何家弘译;“香港“廉署”采访记”,载《华夏星火》1997年第6期。“证据调查方法探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证据调查方法探源(续)”,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为“自由心证”正名”,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6期。“米兰达忠告”,载《人民检察》1997年第4期。“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一)”,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二)”,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三)”,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5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6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英文版《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评介”,载《法学家》,1996年第5期,德瑞克·罗德立;何家弘。“法国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证据调查学的对象和体系”,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关于创建“证据调查学”的构想”《法学家》1996年第6期。“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载《法学家》1995年第5期。“1994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5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物证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载《法学家》1994年第5期,徐立根;何家弘。“物证技术在强化执法职能中的重要作用”,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徐立根;何家弘。“美国检察制度研析”,载《法学家》1994年第4期。“美国检察制度的历史研究”,载《法治论丛》1994年第3期。“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从洛杉矶事件透视美国审判制度的弊端”,载《法学杂志》1992年第5期。“外国侦查制度浅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外国侦查制度试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英国的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侦查学十年”,载《法学家》1989年第2期。“美国检枪史上的著名案例”,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3期。“侦查方法史考(二)”,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刑事诉讼证据属性新辨”,载《法学家》1988年第6期“罪犯识别与亲子鉴定中的“遗传密码指纹法””,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1期。“侦查方法史考(一)”,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犯罪侦查中的同一认定问题”,载《法学家》,1987年第5期。“犯罪侦查学基础理论刍议——与刘瑞榕、徐敏洪同志商榷”,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从一件奇案论同一认定的两种基本认识方法”,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同一认定种类之我见”,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同一认定理论与犯罪侦查学”,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对墨刑的一点新认识”,载《法学杂志》,1986年第2期。“防卫过当的定罪问题”,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在运动中把握法制的协调发展”,载《法学》1984年第10期。“美国测谎业一瞥”,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 《扭曲的灵魂――外国犯罪实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虚拟的真实――证据学讲堂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换位的视角――多媒体对话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证据的语言――法学新思维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学探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人生狭路――黑蝙蝠·白蝙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情渊――双血型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4版)(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豪门血案》(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黑蝙蝠·白蝙蝠》(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双血型人 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毒树之果》(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证据法学》(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三言九问 德恒证据学论坛实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新编犯罪侦查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证据法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简明证据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英语》(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外国刑事司法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享受法缘》(独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公安学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司法大趋势 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证据调查》(第2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证据大全》(第2版)(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证人制度研究》(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西方奇案》(译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司法鉴定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检察证据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侦查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外国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神证·人证·物证》(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黑蝙蝠·白蝙蝠――证据的困惑》(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证据法选译――增补卷》(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电子证据法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刑事审判认证指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外国证据法选译》(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证据学论坛》(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法苑杂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当代美国法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证据调查》(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当代西方犯罪与罪案实录》(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域外痴醒录》(独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欧美刑事司法制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审讯与供述》(译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血痕弹道指纹探奇》(译著),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犯罪鉴识大师 李昌钰》(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性科学知识荟萃》(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美国法律制度要览》(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刑事证据大全》(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疯女》(独著),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毒树之果 美国刑事司法随笔》(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英文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同一认定――犯罪侦查方法的奥秘》(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外国犯罪侦查制度》(编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问题研究》(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英国警察》(译著,第一作者),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私人侦探与私人保安》(编译,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侦查人员出庭凭证的范围和程序”(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刑事诉讼中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2009年中国法学会项目)“检察制度比较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项目)“侦查机关强制采样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刑侦学研究会项目)“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陪审制度比较研究”(2004年司法部项目)“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办公室项目)“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国家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2001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中外司法体制研究”(司法部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论文类 《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载《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日本众筹融资立法新动态及借鉴》,载《证券市场导报》2015-04-10刊,第二作者   《论我国股权众筹监管的困局与出路--以<证券法>修改为背景》,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一作者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 ,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第4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合理监管促进中国股权众筹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04刊,第一作者 《中国式股权众筹发展建议》,载《中国金融》第3期,第一作者   《高等教育投入立法的构想》,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1期,第二作者 《Consumer Protection and 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Law》,载《Hongkong Law Journal(SSCI收录杂志)》/Vol 44, 2014,5。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亟需扩大证券概念》, 载《法制日报》2014年4月9日理论版。 《股权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及风险防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一作者) 《互联网金融视阀下我国股权众筹法律规制的完善》,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一作者) 《股权众筹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载《中国证券报》2014年3月31日。 《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研究》,载《中国金融》2014年第4期。 《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法体系变革》,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22日。 《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垄断协议规制情况分析》,载《中国物价》2013年第11期。 《金融服务统合法:金融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9日。 《中国会社における法定代表者の越権行为の位置づけに関する分析》,载【日】《国际商事法务》2013年第5期。 《资产运用契约をめぐる判例分析》,载【日】《New Business Law》2013年第3期。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立法体系的构建—以日本的立法经验借鉴为视角》,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论金融法的重构》,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金融申诉专员制度之类型化研究》,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4期。 《香港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新发展及其对内地的启示》,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 《论我国证券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创新—证券申诉专员制度之构建》,载《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3期。 《论金融服务统合法体系的构建——从投资者保护到金融消费者保护》,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政府主导型金融申诉专员制度评介》,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3期。 《日本金融ADR制度的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载《法律科学》2013年第3期。 《市场型间接金融:集合投资计划统合规制论》,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2期。 《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及法律调整》,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1期。 《论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的统合法规制——高盛“欺诈门”事件的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 5 期。 《新经济条件下相关市场界定的法律问题》,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第一作者) 《论金融危机与反垄断执法、竞争政策之关系》,载《月旦财经法杂志》2010年第12期。(第一作者) 《投资法人制度的导入和投资者保护》(第一作者),载《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9期。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统合法研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7期。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发展——以银行业改革为中心》(第一作者),载《银行家》2010年第7期。 《我国金融业统合监管体制的实现路径分析》(第一作者),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高盛“欺诈门”》,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10期。 《日本反垄断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的借鉴价值和对策研究》(第二作者),载史际春主编《经济法学评论》第九卷,2009年9月 《论次贷危机对金融控股公司法制的影响》(第一作者),《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论日本法中的股份交换和股份转移制度》,载刘俊海主编《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评论》第二期,2009年6月 《论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趋势—以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为中心》,载郭锋主编《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5月 《由“三菱丽阳收购璐彩特”案透析政府“救济”策》、载《法制日报》2009年6月11日第8版 《日本金融机构何以能集体抗击金融海啸》、载《法制日报》2009年5月7日第8版 《论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趋势》,载《法学家》2009年第2期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提升金融体系安全性》,载《中国证券报》2009年4月22日 《传导反垄断法专业知识、培植我国市场竞争文化》,载《法制日报》2009年3月26日第8版 《对收购可能形成的垄断,反垄断法该出手!》,载《检察日报》2009年3月30日 《依据合伙合同进行投资的法律规制研究——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中的集团投资计划》,载王保树主编《非公司企业法制的当代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论灾害对策立法》,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富国强法”之路—2005年日本公司法制现代化改革评述》,载朱建荣主编《日本人是天生勤奋的吗?—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10月 《论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法的协调关系》,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论上市公司收购与公司社会责任》,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一个投资者保护的无缝隙立法例——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中的集团投资计划》,载王利明、祝幼一主编《 物权法与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出版社2008年6月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感受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载《法学家茶座》2008年4月总第22期 《2005年日本公司法制现代化的意义》,载《东北亚研究》2008年第一期 《中国企业并购法制的现状与课题》载杨栋梁主编《东亚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试论依法减持国有股―兼议加入WTO后的我国的证券立法》,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全球化下的中国与日本―海内外学者的多元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日]《中国典型并购判例分析》,载《NEW BUSINESS LAW》2008年第6期,总第882号 [日]《论中国新公司法证券法的并购制度改革》,载《青山法学论集》2008年3月 [日]《评析中国外资并购新法规》,载《东亚经济研究》2008年1月第66卷第2号 [日]《中国国有股改革的最新动向和课题》,载《同志社法学》2007年11月 [日]《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问题研究(上、中、下)》,载《国际商事法务》2004年3月。本论文获得日本研究企业并购(M&A)领域最著名的杂志《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port Review》的优秀论文奖(第四届RECOF奖) [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法律问题分析》,载《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port Review》2005年9月 [日]《中国所有制度的变容研究》,载《一桥研究》第29卷第4号2004年12月 [日]《中国国有股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一桥研究》第28卷第3号2003年10月 著作类《金融服务统合法论》,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法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日]《中国的并购法制—制度运用和实证分析-》(独著),中央经济社2007年版《最新日本公司法》(译著、第二译者),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经济法概论(第二版)》(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实用经济法案例(第2版)》(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卞耀武、胡炜总顾问·黄来纪、布井千博主编:《中日公司法比较研究》(参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 索引序列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投稿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官网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