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检察官学院学报论文格式

检察官学院学报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检察官学院学报论文格式

你所说的“C类”应该是CSSCI收录的期刊吧?请对比下面的两种核心期刊中法学学科。《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法学学科拟收录来源期刊名单(21种)1 中国法学2 法学研究3 中外法学4 法学家5 法商研究6 法学7 现代法学8 清华法学9 政法论坛10 法律科学11 法制与社会发展12 政治与法律13 法学论坛14 政法论丛15 法学评论16 知识产权17 环球法律评论18 比较法研究19 当代法学20 法学杂志21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D9 法律(共28种)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法商研究 法学 政法论坛 现代法学 法律科学 中外法学 法学评论 法制与社会发展 比较法研究 法学家 环球法律评论 法学杂志 法学论坛 当代法学 政治与法律 行政法学研究 中国刑事法杂志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河北法学 法律适用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人民检察 知识产权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清华法学

林亚刚教授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评论》、《法律科学》、《法学家》、《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以及其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1、《绑架勒索罪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家》,1996年第4期。2、《泷川幸辰刑法思想介评》,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3、《国际反洗钱犯罪与我国的刑事立法》,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5期。4、《关于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5、《论特别刑法的立法特点及在分则修改中的吸收》,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1期.6、《论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载《社会发展与犯罪新论》武汉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7、《危害税收征管犯罪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2期。8、《犯罪过失新探》,载《刑事法学专题研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9、《世纪之交的中国刑法理论研究之精品——读赵秉志主编的《刑法争议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10、《立功制度的价值评判与规范分析》,载1999年《刑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11、《暴力犯罪的法律规定与社会原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12、《试论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在犯罪过失中的运用》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13、《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3期。14、《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理解与执行》,载《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15、《刑法功能的价值评价》,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3期。16、《信用证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新刑法施行疑难问题研究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4月。17、《论过失中的违法性意识》,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18、《论我国刑法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立法及规范评价》,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19、《德、日刑法犯罪过失学说介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20、《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21、《我国古代刑法中的犯罪过失概念剖析》,载《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22、《论侵犯商业秘密罪》,载《刑事实体法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23、《侵犯商业秘密罪再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24、《论期待可能性的若干理论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25、《试论德、日刑法中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6、《犯罪过失中的注意能力与与注意义务之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6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27、《金融犯罪罪数形态的探讨》,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28、《认定抗税罪的若干问题》,载《刑事司法指南》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29、《金融犯罪的概念与构成中若干问题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30、合作:《斡旋受贿罪的立法及其完善》,载《新刑法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31、合作:《金融犯罪防治法律对策研究》中国法学会、武汉市法学会科研项目2000年3月。32、合作:《浅议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3、《破坏交通设施罪新解》,载《岳麓法学论坛》,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34、《论持有、使用假币罪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刑事法学》2001年第2期。35、译西原春夫《日本与德意志刑法和刑法学--现状与未来展望》,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1期。36、《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兼评的若干规定》,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37、《论集合犯》,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38、《论共同过失正犯及刑事责任的实现》(上)(下),载《江西安全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第3期。39、《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40、合作:《论片面共犯的理论基础》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41、《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兼论几种暴力犯罪行为》,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42、《罚金刑易科制度探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43、《如何理解犯罪中止自动性条件》,载《检察日报》2002年3月4日。44、《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与倪培兴同志商榷》,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3期。45、《论“共谋”的法律性质及刑事责任》,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46、《结果加重犯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载《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7、《片面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48、《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49、《承继共同正犯探讨》,载《法学家》2002年第4期。50、《论犯罪过失本质的学说与责任根据》,载《刑法论丛》第5期2002年1月法律出版社。51、《论刑罚适度与人身危险性》,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11期。52、《论犯罪预备的若干问题》,载《楚天检察》2002年第1期。5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3期。54、《身份与共同犯罪关系散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55、《主犯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期。56、《继续犯的若干争议问题的探讨》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期。57、《论犯罪中止的若干争议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6期。58、《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3年第4期。59、《论共同犯罪的若干问题――以共犯为中心》,载(日)西原春夫主编:《共犯理论和有组织犯罪》(21世纪第2次日中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文堂2003年版。60、《论共同犯罪的若干问题――以共犯为中心》,载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1、译佐久间修《共同过失和共犯》,载(日)西原春夫主编:《共犯理论和有组织犯罪》(21世纪第2次日中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文堂2003年版。62、《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构成及刑事责任中的若干问题》,载赵秉志、张军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3、《金融犯罪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三卷,2003年版。64、《论想象竞合犯的若干问题》,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65、《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及其认定》,载《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6、《犯罪未遂意志以外原因的分析》,载《检察日报》2004年2月25日第3版。67、《论吸收犯的若干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68、《论结果加重犯的争议问题》,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6期。69、《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若干规定的检讨》,载陈兴良、胡云腾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二卷《实务问题研究》(上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0、《单位犯罪法律适用中的若干问题-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理解》,载《中国监狱学刊》2004年第6期。7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疑难问题研究》,载《楚天检察》2004年第2期。72、《共犯关系的竞合》,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73、《论我国经济犯罪废止死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国际人权公约和废除死刑的实践为视角》,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4、《竞技体育中伤害问题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75、《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76、《自首、立功若干规定的理念及反思 》,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77、《科技手段真能杜绝刑讯逼供吗? 》,载《学习月刊》2005年第6期。78、《酌定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 》,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79、《论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侵犯公司、企业利益犯罪的若干共性问题 》,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6期。80、《析侵犯著作权行为与侵犯著作权罪的衔接》,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81、《我国<反恐怖法>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作者,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82、《刑法修正案(七)“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解读 》,载《政法论丛》2009年第6期。83、《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4期。84、《论非法组织卖血罪的几个争议问题》,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a类b类c类 是某单位 或某省地区规定的,中国的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费核心期刊,核心期刊,里面有分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A类 应该就是南大核心,B类应该是北大核心。

不会是通选市场营销的吧 zhbit 我的也是这个题目

检察官学院学报

你好,你可以到知网上搜索该期刊后查看是否属于核心期刊。

1986-1994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任编辑、副编审;1991-1994年在河北省易县人民法院经济庭工作;1994-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始任副研究员,1998年7月后任研究员、法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副主编、法学所职称评定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教学委员会首任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2005年7月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主编。2005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1.《超期羁押的“制度性”治理》,载《刑事法探究》第1卷。2.《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补偿被害人》,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22日。3.《程序正义有局限么》,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28日。4.《从“复印件主义”走向“起诉状一本主义”》,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5.《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6.《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的理性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7.《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8.《刑事再审启动权质疑》,载《人大法律评论》2003年第2卷。(第二作者)9.《辩护律师阅卷权的受制及其矫正》,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陈卫东教授主编)11.《人们因何聘请律师》,载《检察日报》2010年1月21日。12.《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13.《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 期。(第二作者)《为什么人们对“杀人狂魔”充满同情?》,载《法学家茶座》第14卷。《论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正当性》,《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3辑。(第二作者)《在正义的路上》,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刑事再审程序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将讯问被告人作为法庭调查的开始”有所不妥》,《法制日报》 2006年10月26日。《“邱兴华案”,咋没人关注被害人利益》,《检察日报》,载2006年12月25日。《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2卷。(第二作者)21.《邱兴华之死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3期。22.《以独立的民事诉讼追缴境处赃款》,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6日。23.《让错案的纠正不再依赖于偶然》,载《检察日报》2007年3月19 日。24.《“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英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1期。《侦查讯问程序改革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26.《对立案与侦查关系的再认识》,载《法学家》2006年第3期。27.《正义从哪里来》,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6期。。《抗拒为什么不应从严》,载《检察日报》2006年5月22日。《我国公诉审查程序的结构性缺陷》,载《法学杂志》2006年4月30日。《为什么要强调被告人的权利》,载《中国审判》2006年第8期。《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式”构建》,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5期。《通过程序实现死刑的公正适用》,载《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对“客观真实观”的几点批判》,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让维护正义的人首先获得正义》,载《律师与法制》2006年第8期。《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时间应当提前》,载《检察日报》2006年2月20日。《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法官不应因行使判断权而遭受惩罚》,载《法制日报》2006年6月29日。《“案件告破立即表彰”的做法欠妥》,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3日。《我国司法解释体制的反思与重构》,载《诉讼法学研究》2006年第11卷。《司法解释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虚置”的成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6年第5期。《从“报复性司法”走向“恢复性司法”》,载《法制日报》2006年5月18日。《从“莫兆军案”看“客观真实观”的缺陷》,载《刑事法判解研究 》2005年第1辑。《量刑建议制度之初步研究》,载《检察实践》2005年第6期。《在“法律安全”和“社会安全”之间》,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1期。《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之初步研究》,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2卷。《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载《法学家》2009年第1期。《不折腾的中国需要更多非暴力沟通》,载《法学家茶座》第27期。《通向法治中国之路》,载《法制日报》2009年4月23日。《法律人的风度》,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拿什么来终结“诽谤政府案”》,载《检察风云》2009年第10期。《刑事诉讼立法应拒绝“崇高”》,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期。《裁判者靠什么来人知事实》,载《法学家茶座》第29辑。《潜规则与土政策》,载《检察日报》2010年4月8日。 《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独著)《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著)《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卫东主编。(完成约20万字)《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10万字)《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6万字)《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简化审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4万字)。《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12万字)《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程荣斌主编。(完成约15万字)《国家司法考试名家专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独著)

1986-1994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任编辑、副编审;1991-1994年在河北省易县人民法院经济庭工作;1994-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始任副研究员,1998年7月后任研究员、法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副主编、法学所职称评定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教学委员会首任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2005年7月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主编。2005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

警察学院论文格式

校友路过,自己可以在网上找,很多的,一个形式而已

要写毕业论文的。例如:谈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压力与调适、从情绪认知理论谈罪犯矫治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行为人中心理论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运用等很多题目。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官网

国家检察官学院不是本科院校,而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直属的成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检察人才的最高学府。国家检察官学院高度重视法学理论特别是检察理论和实务研究,通过发布年度课题、举办学术沙龙、编报信息要报、筹备高级检察官论坛、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年会等。着力推动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具有鲜明检察特色的国家法治建设高端智库,不断推动学院智库功能、培训教学功能与检察实务工作的融通融合。学院创办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中国检察官》《检察论丛》等学术刊物,在深化检察理论、检察实务和检察改革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理论界、实务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当前,国家检察官学院聚焦世界各主要国家及地区检察文献和检察实务操作,着力打造以各国、各地区检察制度和运行机制比较研究为重点的检察智库平台。 国家检察官学院校训:进德修业,秉鉴持衡。此院训的完整意思是:提高职业道德操守,学习研修专业知识和技能;秉承法律监督的宪法责任,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平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家检察官学院

1、《论判决的修辞》,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万字;2、《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被害人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核心)2003年第1期,6万字;3、《民事诉讼诚信原则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4、《刑事诉讼配偶作证资格与作证义务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美国辩诉交易的结构性缺陷及其法律规制》,载《检察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6、《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载《山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7、《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诚信原则》,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四川大学出版社;8、《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再审视》,载《青年法学》2003年春季号;9、《论侦查监督中的合比例审查》,载《人民检察》(核心)2006年第21期,5万字;全文1万字收录于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10、《证人拒证行为不应犯罪化》,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8万字;11、《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本土化为背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2期,2万字;12、《对刑事诉讼中控方非法行为的过度制裁》(译文,波斯纳授权翻译),载《诉讼法学研究》(核心)第1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万字;13、《实用主义审判:一种结果导向的判决理论》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1万字;14、《论司法鉴定制度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载《湖北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约4万字;15、《侦查程序比例原则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3万字;16、《被害人权利宪法化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3期;17、《宪法与刑事诉讼书评》(译文),载《公法研究》2007年卷,1万字;18、《律师工作成果豁免原则研究》,载《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1万字;以上仅为已发表的文章,目前还有若干篇文章拟由核心期刊发表。

去学校网站看看

重本撒,我在北京读书,,在这边确实口碑不错

  • 索引序列
  • 检察官学院学报论文格式
  • 检察官学院学报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警察学院论文格式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