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梁敬魁,晶体结构化学家。1931年4月28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祖辈在福建闽侯务农,父亲18岁时到福州电力公司当工人,家境清贫。1949年前,梁敬魁所以能继续学习,靠的是父亲所在的福州电力公司工会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以奖学金。 1955年7月梁敬魁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随后被派赴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6年10月成为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研究生,受业于库尔纳科夫门下。1960年1月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晶体学研究室、相图与相变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物理研究所晶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相图与相变研究室主任,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3月至198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1987年7月又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93年12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梁敬魁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相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晶体学国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X射线衍射分会主任、北京动态与稳态分子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副主编、《物理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编委、《粉末衍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梁敬魁在大学阶段师从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对物理化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留学苏联期间,在库尔纳科夫指导下从事固体材料热平衡研究。回国初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陆学善学部委员(院士)指导下,他在多晶X射线晶体学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使他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方面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贮氢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课题和应用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梁敬魁在多晶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点阵常数精确测量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60年代初期,计算机程序在中国尚未在多晶X射线结构分析中得到应用时,他就以其深厚的晶体化学理论知识、精确的实验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用多晶衍射法成功地测定了一系列金属合金和无机盐的晶体结构,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构类型,并纠正了一些文献中的错误。80年代,梁敬魁在高锝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根据高锝氧化物超导体晶胞尺寸a轴与b轴短,c轴长得多的结构特点,提出依据多晶衍射图谱第一条衍射线面间距值,确定超导体晶体结构类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简便方法。他还发现了理想化学通式为TlBa2Can-1CunO2n+5(n=1,2,3,4…)的铊系超导体单Tl-O层的新结构类型。指出了Y-Ba-Cu-O体系的超导相属阳离子分布有序的畸变类钙钛矿型结构,Y∶Ba∶Cu的原子比例应为1∶2∶3,推动了早期超导体的合成工作。梁敬魁在 La-Ba-Cu-O体系中观察到LaBaCu2O5(即所谓La-112相)的基础上,纠正了国际上报导的认为La-112为独立相的错误,指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它是LaBa2Cu3O7(即La-123相)超导相在富La2O3区域的固溶体,在固溶区内超导转变温度随成分而异。他测定了一系列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总结出超导相的结构规律,指出了由于超导相单胞中氧含量的可变性及非等电价离子相互代替的可能性,扩大了探索新材料组分的选择范围。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有关专家评议指出:所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先进的学术水平。梁敬魁用精确的点阵常数测量和长时间的退火处理,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虽经国外多年研究也未发现的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并从热力学的观点加以解释,丰富了有序化超结构相形成的实验和理论。他还提出了晶体点阵常数测量精确度为十万分之三的简便方法。梁敬魁系统地测定了大量相图,并开拓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从60年代开始,他测定了一系列的Ga合金、稀土合金、碘酸盐、铌酸盐、硼酸盐以及氧化物体系的相图,并开展了相图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70年代末,他通过硼酸钡相关系的相图研究,纠正了在硼酸钡-硼酸钠体系中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钠”的错误看法,指出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的低温相,并依据相图的研究结果,提出并成功地用熔盐提拉法在硼酸钡相变温度920℃以下,首次生长出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解决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生长的原理和实践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80年代开始,他在研究相变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新相,并从晶体结构和热力学的角度阐述其机制,加深了对重建型相变的认识。他利用相变的诱导作用,提出制备物相的新方法,用非晶态合成制得在通常条件下难以合成的物相或获得具有某种性质的亚稳相,例如在常压下成功地获得了通常必须在高压下才能合成的r-LiBO2。此外,梁敬魁主持并完成了核试验爆炸瞬时测温装置的研究,该装置在中国第1次地下核爆炸测温工作中获得成功,这一测温方法现仍被采用。梁敬魁主持获奖的研究项目有: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建立和完善,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碘酸盐的相图、结构和相变研究,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碱与碱土金属硼酸盐体系相图、相变和相结构的研究,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液N2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锝氧化物超导相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梁敬魁与他人合作的静电场作用的a-LiIO3晶体异常现象的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铌酸锶钠锂晶体生成、性能及相关系的研究,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高锝氧化物体系超导体的发现,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梁敬魁还培养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简历1 加入中国共产党7 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7-7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和哲学9-2 莫斯科苏联科学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晶体化学和热化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3-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导师、晶体学研究室课题组长、学术秘书、副主任、主任、相图相变研究室主任2-7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导师、研究员8-现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物理所和凝聚态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1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一直都是核心,相当厉害物理化学学报复合影响因子:438 综合影响因子:976

不但是核心,而且是SCI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梁敬魁,晶体结构化学家。1931年4月28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祖辈在福建闽侯务农,父亲18岁时到福州电力公司当工人,家境清贫。1949年前,梁敬魁所以能继续学习,靠的是父亲所在的福州电力公司工会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以奖学金。 1955年7月梁敬魁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随后被派赴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6年10月成为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研究生,受业于库尔纳科夫门下。1960年1月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晶体学研究室、相图与相变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物理研究所晶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相图与相变研究室主任,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3月至198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1987年7月又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93年12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梁敬魁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相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晶体学国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X射线衍射分会主任、北京动态与稳态分子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副主编、《物理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编委、《粉末衍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梁敬魁在大学阶段师从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对物理化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留学苏联期间,在库尔纳科夫指导下从事固体材料热平衡研究。回国初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陆学善学部委员(院士)指导下,他在多晶X射线晶体学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使他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方面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贮氢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课题和应用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梁敬魁在多晶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点阵常数精确测量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60年代初期,计算机程序在中国尚未在多晶X射线结构分析中得到应用时,他就以其深厚的晶体化学理论知识、精确的实验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用多晶衍射法成功地测定了一系列金属合金和无机盐的晶体结构,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构类型,并纠正了一些文献中的错误。80年代,梁敬魁在高锝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根据高锝氧化物超导体晶胞尺寸a轴与b轴短,c轴长得多的结构特点,提出依据多晶衍射图谱第一条衍射线面间距值,确定超导体晶体结构类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简便方法。他还发现了理想化学通式为TlBa2Can-1CunO2n+5(n=1,2,3,4…)的铊系超导体单Tl-O层的新结构类型。指出了Y-Ba-Cu-O体系的超导相属阳离子分布有序的畸变类钙钛矿型结构,Y∶Ba∶Cu的原子比例应为1∶2∶3,推动了早期超导体的合成工作。梁敬魁在 La-Ba-Cu-O体系中观察到LaBaCu2O5(即所谓La-112相)的基础上,纠正了国际上报导的认为La-112为独立相的错误,指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它是LaBa2Cu3O7(即La-123相)超导相在富La2O3区域的固溶体,在固溶区内超导转变温度随成分而异。他测定了一系列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总结出超导相的结构规律,指出了由于超导相单胞中氧含量的可变性及非等电价离子相互代替的可能性,扩大了探索新材料组分的选择范围。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有关专家评议指出:所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先进的学术水平。梁敬魁用精确的点阵常数测量和长时间的退火处理,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虽经国外多年研究也未发现的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并从热力学的观点加以解释,丰富了有序化超结构相形成的实验和理论。他还提出了晶体点阵常数测量精确度为十万分之三的简便方法。梁敬魁系统地测定了大量相图,并开拓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从60年代开始,他测定了一系列的Ga合金、稀土合金、碘酸盐、铌酸盐、硼酸盐以及氧化物体系的相图,并开展了相图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70年代末,他通过硼酸钡相关系的相图研究,纠正了在硼酸钡-硼酸钠体系中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钠”的错误看法,指出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的低温相,并依据相图的研究结果,提出并成功地用熔盐提拉法在硼酸钡相变温度920℃以下,首次生长出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解决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生长的原理和实践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80年代开始,他在研究相变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新相,并从晶体结构和热力学的角度阐述其机制,加深了对重建型相变的认识。他利用相变的诱导作用,提出制备物相的新方法,用非晶态合成制得在通常条件下难以合成的物相或获得具有某种性质的亚稳相,例如在常压下成功地获得了通常必须在高压下才能合成的r-LiBO2。此外,梁敬魁主持并完成了核试验爆炸瞬时测温装置的研究,该装置在中国第1次地下核爆炸测温工作中获得成功,这一测温方法现仍被采用。梁敬魁主持获奖的研究项目有: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建立和完善,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碘酸盐的相图、结构和相变研究,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碱与碱土金属硼酸盐体系相图、相变和相结构的研究,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液N2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锝氧化物超导相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梁敬魁与他人合作的静电场作用的a-LiIO3晶体异常现象的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铌酸锶钠锂晶体生成、性能及相关系的研究,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高锝氧化物体系超导体的发现,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梁敬魁还培养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简历1 加入中国共产党7 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7-7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和哲学9-2 莫斯科苏联科学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晶体化学和热化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3-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导师、晶体学研究室课题组长、学术秘书、副主任、主任、相图相变研究室主任2-7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导师、研究员8-现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物理所和凝聚态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1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厦门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77级),随即考取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于1987年10月回国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并于2000年1月起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此外,兼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以及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首届会长等工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吸引和促进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做出了努力。多年来他都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学风正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长期主讲化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物理化学,为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完成和主持 “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度)、“十五”“973”计划子项目和 “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计划的重点课题等重要科学研究项目,是国家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SCI收录130篇,EI收录 85篇,CSCD收录95篇,据不完全统计被引用1500余次),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化学学报》和《电化学》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为我国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于1993年6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10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12月,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奖二等奖;并被国家计委、财政部、科委联合表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获“金牛奖”;同年12月还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颁发的“中国博士后首届‘国氏’奖”;1997年3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1998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 1999年6月,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12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在多次应邀赴加拿大、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讲学和科研合作中,孙世刚副校长都因学术道德良好,遵守外事纪律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和分会报告,并担任大会主席或组委会成员,还多次应邀为国际和国内科学出版社的科学著作撰写专章,以及主编专著。他从1999年起被国际学术期刊J E C聘为编委(该刊物创刊40多年聘任的首位中国学者),“2005初担任国际电化学会(ISE)物理电化学分会副主席(目前ISE及其分会领导中唯一中国专家)。 ”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届“国氏”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等多项奖项。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国家级教学名师。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不但是核心,而且是SCI

厦门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77级),随即考取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于1987年10月回国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并于2000年1月起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此外,兼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以及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首届会长等工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吸引和促进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做出了努力。多年来他都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学风正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长期主讲化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物理化学,为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完成和主持 “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度)、“十五”“973”计划子项目和 “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计划的重点课题等重要科学研究项目,是国家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SCI收录130篇,EI收录 85篇,CSCD收录95篇,据不完全统计被引用1500余次),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化学学报》和《电化学》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为我国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于1993年6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10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12月,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奖二等奖;并被国家计委、财政部、科委联合表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获“金牛奖”;同年12月还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颁发的“中国博士后首届‘国氏’奖”;1997年3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1998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 1999年6月,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12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在多次应邀赴加拿大、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讲学和科研合作中,孙世刚副校长都因学术道德良好,遵守外事纪律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和分会报告,并担任大会主席或组委会成员,还多次应邀为国际和国内科学出版社的科学著作撰写专章,以及主编专著。他从1999年起被国际学术期刊J E C聘为编委(该刊物创刊40多年聘任的首位中国学者),“2005初担任国际电化学会(ISE)物理电化学分会副主席(目前ISE及其分会领导中唯一中国专家)。 ”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届“国氏”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等多项奖项。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应用化学与环境科学的教学与研究,承担了《物理化学》、《环境化学》、《文献检索》、《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全院公共选修课的《环境科学》的教学。结合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建立题库,完善修订了《物理化学》、《文献检索》、《环境化学》的教学大纲,开发了《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并在2002级化工工艺本科首次采用多媒体授课,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物理化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重庆环境科学”、“重庆大学学报”、“材料保护”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20 篇,其中核心期刊 12 篇,被SCI收录3篇( 2 篇为第一作者),作为主编于 2005 年出版了《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研究》。主持(重庆市科委、教委)省部级科研项目 3 项(已结题 2 项),主持万州区科委项目 1 项,主持院级科研项目 3 项(已结题 2 项),主研省部级、院级科研项目 5 项,到校科研经费近 20 万元。 2005 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重庆赛区获特等奖,全国二等奖。

化工学报主编是谁

1978-1982 太原工学院化工系,获学士学位 1983-1988 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工与石油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1988-1995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化工系,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1995-2006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期间曾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及煤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刊物《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远东地区主编;《化工学报》和《燃料化学学报》副主编;《煤炭转化》编委会副主任;《过程工程学报》、《科学通报》和《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化工分册》编委。曾任国际能源署国际煤科学大会第十届科学委员会主席、第十和十一届组委会成员;第7-10届中日煤和C1化学会议组委会成员;第七、八、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苏元复不仅在科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化工高级人才。他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独立研究。他的助手沈祖钧在他指导下,经过反复研究,开发出性能优良的大三角形搅拌浆混合澄清器,产品被广泛用于中国的稀土分离厂,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他把首创的垂直管道反应器交给李宽宏研究开发,取得许多成果。这两人现已成为中国知名化工专家。苏元复热心于国内外的学术活动,1958年被聘为《辞海》编委及分科主编,之后任《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编委会副主任及分科主编。1979—1987年任《化工学报》主编。1979年起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起被选为国际溶剂萃取委员会委员,1982—1987年任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编委。1987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上,苏元复以“萃取法提取柠檬酸”的发明荣获金质奖章,持有柠檬酸提纯和磷酸及磷酸盐制造新方法的国外专利。他还获1981年中国石油部优秀科技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201半铜不锈钢装饰管就是用压延201半铜料做的不锈钢装饰管,201与201#不锈钢都是指201不锈钢。

中铜也叫201半铜,高铜和中铜的区别是铜含量不一样,201高铜是市场上的高铜料,范围为5-8 ,通常是在6几左右, 而 中铜则为75-9之间的含量, 其性能表现为铜越高,材料越软,拉伸性能越优越。

没有问题呀!

游效曾,男,汉族,1934年1月生,江西吉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无机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 索引序列
  •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 物理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化工学报主编是谁
  •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