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201半铜不锈钢装饰管就是用压延201半铜料做的不锈钢装饰管,201与201#不锈钢都是指201不锈钢。

中铜也叫201半铜,高铜和中铜的区别是铜含量不一样,201高铜是市场上的高铜料,范围为5-8 ,通常是在6几左右, 而 中铜则为75-9之间的含量, 其性能表现为铜越高,材料越软,拉伸性能越优越。

没有问题呀!

游效曾,男,汉族,1934年1月生,江西吉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无机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县南乡丘陵地区的农村家庭。家有少量土地,童年即随家人在地里劳动,而收获有限,当地乡民生活均甚贫苦,故后来学农有改进农村之意。1906—1911年,戴安邦入私塾,读完《三字经》、《二十四孝》、《四书》、《诗经》等书,打下了深厚的文言基础。1912年入镇江润州中学,接受新教育。所学课程除国文、英文、数、理、化外,尚有中外地理和中外历史,遂产生振兴国家民族的志愿。1919年夏,“五四”运动发生,镇江虽是工商业小城,但有外国租界和商店。为响应北京和上海的爱国运动,各界发起抵制日货。他积极参加,并组织同学上街宣传。1919年9月,戴安邦考入金陵大学学习农科,先入预科,但到第二年下学期学费困难,几致辍学,幸好南京成美中学要聘请一位化学和物理教员,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被介绍去该校兼课,半工半读,大学学习得以继续。两年预科毕业,即将转入正科。因农科各科的田间实习频繁,而且时间因天时而不固定,学农与半工半读不能兼顾,故不得不放弃学农,改学在中学教的理科化学。他在中学教学,认真备课,努力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特别重视直观教学,讲课借用大学的仪器做示教实验,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也为学校的领导赞许和支持,不久即拨给经费购置理化实验器材,成为当时具有理化实验设备的极少数中学之一。1924年6月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全部优秀,荣获金钥匙奖。同年他留校,先担任普通化学的实验室教学,继兼任有机分析和食物分析等课助教。1926年升任讲师,讲授普通化学课。20年代初,半官方的学术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兴起了一个改进中国教育的运动。1925年起,该社在清华大学开办化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开设实验课,讨论化学教学法。1926年夏他参加该班讲习,对他后来重视实验教学和化学教学法起了重要作用。1928年戴安邦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由于勤奋刻苦,每门功课成绩均优,次年6月获硕士学位,并于12月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学会会员,荣获金钥匙。又被选为美国荣誉科学学会会员,再度荣获金钥匙。通过博士生预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胶体化学家托马斯(A.W.Thomas)教授,用配位化学观点进行“氧化铝水溶胶的研究”。戴安邦充分发挥自己扎实的化学功底和精湛的实验技术,使论文工作很快有了创造性的结果。导师称这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博士生。1931年6月,戴安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一经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就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在1934年出版的A.W.托马斯著《胶体化学》和1956年出版的拜勒(J.C.Bailer)主编的《配位化合物化学》中均直接引用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结果。1931年9月,戴安邦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全力投入成立化学组织和出版化学刊物的工作。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戴安邦是发起人之一。1934年1月,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化学通报》前身)创刊,他任总编辑兼总经理。他在创刊号中撰文呼吁:“吾国之贫弱已臻极点。富国之策,虽不止一端,要在开辟天然富源,促进生产建设,发达国防工业,而待举百端,皆须化学家之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化学家,以后他就是本着这种精神身体力行的。他主持《化学》刊物17年,为普及化学教育,提倡化学研究和推广化学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1933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举办理科教师暑期讲习班,每年他都担任化学讲师,讲授化学教授法。1936年应福建省之邀,到该省暑期教师讲习班讲课。1937年11月日本侵华战火蔓延江南,戴安邦随金陵大学西迁成都。由于战争的影响,当时仪器药品奇缺,实验教学已难以维持。1940年初,他为四川省教育厅创办了“四川省科学仪器制造所,”并兼任该所副所长,负实际责任。在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量生产中学化学、物理和生物教学所需的仪器、药品、模型和标本等,使该省和部分邻省学校的这三门课程的实验工作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里得以维持,他还结合实际条件编写实验教程,由四川省教育厅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8月,戴安邦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分析化学系,主要研究无机沉淀的晶化作用,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制成样品的晶体结构,并阐明了磷酸铬的多晶现象。该系系主任克拉克(G.J.Clark)教授对他颇为欣赏,一年后欲挽留他继续工作,戴安邦则介绍他的学生代替,自己按期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戴安邦继续在金陵大学以及院系调整以后的南京大学任教。他除了担任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担任许多行政和社会工作。他先后任校工会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主编,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无机化学组组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务。由于他对我国化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学术成就,1978年荣获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同年12月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组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1年6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柳大纲幼年丧母,其父柳承元系前清秀才,执教小学,严家教。柳大纲在其姐柳大绶照顾下自幼聪颖勤奋、沉静善思,学习成绩优异。1920年毕业于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前身为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学部)获学士学位,被该校留任物理系助教。后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和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编辑部编译员。1927年与小学教师樊君珊结婚。1929年柳大纲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他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6年曾由中央研究院选派赴美进修,1948年获美国罗斯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49年初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回国。上海解放后从1950年起在新建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该所于1952年迁到长春后任副所长。1954年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至1956年。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从1981年起任名誉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1963年,他曾兼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调查队队长;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65-1991年,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74-1982年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顾问。柳大纲热心社会工作,曾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1984年任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主任,1985年后任名誉主任委员。1983-1990年任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1973-1986年担任《化学通报》主编。1985年起担任《无机化学》(后改名为《无机化学学报》)顾问。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主任编委之一。柳大纲历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柳大纲早期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课题的研究,长期致力于科研组织和学术领导工作。他一贯重视解决重大应用问题,但又不忽视必要的基础研究。他认为前者是“根”,科学发展必须生根于社会需要,后者是“本”,即各个学科都有其自身规律。不去研究新现象、寻找新方法、揭示新规律、形成新概念,科学则得不到发展,技术也不会有新的突破。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游效曾,男,汉族,1934年1月生,江西吉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无机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没有问题呀!

无机化学学报责任编辑是谁

机化报线期刊几种线文章哪些同物除磷工艺种经济除磷效除磷影响总氮除运行费用低且避免化除磷产量化污泥其反硝化除磷工艺前研究热点反硝化细菌物摄/ 放磷作用代尔夫特工业东京研究员合作研究确认命名反硝化除磷反硝化除磷菌(DPB)利用O2或者NO3 作电受体厌氧条件COD 降解醋酸(HAC)等低脂肪酸供DPB 吸收繁殖同水解细胞内Poly- P并机磷酸盐形式释放缺氧条件DPB 利用硝酸氮电受体发物摄磷作用同硝酸氮原氮气DPB 合并反硝化除磷程能够节省相COD 与曝气量同意味着较少细胞合量外反硝化除磷研究比较早与规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反硝化除磷所需COD量减少30%(污水计算)反硝化除磷技术已基础性研究逐步应用实际工程满足DPB 所需环境基质具代表性工艺单级工艺(BCFS)双级工艺(A2N)

《化学研究》一般20天就有消息,审稿算是快的了,化学类均可。投稿费用,50元/页。除此以外,化学研究比较提倡写短文章,一般不超过4页。另外,化学类的可以投的期刊: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无需投稿费,效率也快,毕竟是英文的,有一定的难度,审稿人有水平。《高等学校化学学报》,SCI收录的国内杂志中影响因子高,0左右。属于国外化学类杂志的老大级别。稿件的回复意见快,一个月左右。不过一般六七月接受,第二年的三月见刊。《精细化工》速度比较快,初审2个星期,二审1个月左右,办事效率比较高。原来是EI收录的,现在没有。没有投稿费。《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速度比较快,初审2个星期,二审1个月左右,办事效率比较高,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即使被退稿了也只有自己知道。对很多联合办的高校不收费。被拒的几率比较大。《合成化学》不要审稿费,准确点说是不事先要,稿件录用后一起收。实验室有人曾投稿,1个多月就接受了,后来其他同学知道后也投稿了,更快,上午电子投稿,下午就接到电子通知说可以接收等书面函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应用化学》不算太难,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学术水平不低。审稿周期短,对文论质量要求高。主要是编辑十分负责任,即便是不能接收,也能给你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不要审稿费,审稿到录用周期比较短2-3个月,接收后会给200的稿费,比较爽。《无机化学学报》一个同学都已经发了<<无机化学学报>>两篇,快的话1个多月就接受了,慢的一般3个月有回复,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比起国内的其他SCI源刊,快吧如果写成英文稿,发表更快。《绝缘材料》办事效率比较高,审稿速度比较快的。编辑部里的老师们和善。

无机材料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赵东元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微、介孔分子筛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研究。在国外做博士后期间,他合成了大孔径、壁厚、水热稳定性高、高度有序的SBA-15等介孔分子筛结构(SBA系列),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上认可,论文已被引用2100次以上,推动了介孔材料的发展。近年来,他合成了18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FDU介孔分子筛新结构,发展了“酸碱对“匹配的合成介孔材料路线,制备了一系列热稳定的、大孔径的、高度有序的介孔氧化物材料、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贡献。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JACS, A C等,主编书籍1部,参加撰写专著4部章节。目前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3项,授权30项。其研究结果曾被Nature,Nature Materials,C M作为封面报道,美国材料协会、陶瓷学会、美国化学会、德国应用化学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并受邀在国际刊物C R, A C R, C C, C Opinion Solid State C, C M, J M C等发表综述文章10余篇。赵东元教授以其专业和敬业的科研精神,已成为该领域中的领军人物,现担任中国化学会、材料学会理事、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无机专业委员会主任,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燃料化学学报》、《化学物理》编委和《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赵东元教授在国际相关领域中的影响力也日渐扩大,2002年当选为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理事、秘书长,2004年当选为国际沸石协会理事,2006年再次当选为IMMA理事。2002年他被A M杂志评为15年中48位引用最高的顶级作者(Top Author)之一,国际ISI Web of Science公司将他列为近十年100名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国际刊物如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Chemistry of Materials、Dalton Transactions, Nano聘他为国际顾问编委(Editorial Aboard),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刊物的编辑(Co-Editor)。并多次被邀请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如国际介观结构材料研讨会(IMMS)、国际纳米孔材料研讨会(3th International Nanoporous Materials Symposium)等做大会邀请(Plenary)报告。赵东元教授积极开展国际学术领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成功组织了数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第五届国际介孔材料研讨会IMMS2006、第六届东北亚纳米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等)。并积极推动复旦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英国圣安德鲁士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系际交换学生培育计划。赵东元教授学风严谨,已有33名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5名。所指导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多次获得学术奖励,其中3人的研究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赵东元教授本人多次被复旦大学授予“优秀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

1980---1988 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材料与工程科学系先后获得本科学位、留校任教、获工学硕士学位。1984-1985年东北工学院测试中心工作,助理工程师1985-1988年东北工学院材料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4 钢铁研究总院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党支部委员。1994-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高级工程师,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副主任、主任,材料科学二处处长(1999-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材料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3-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研究员(2008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24期)学习)  2008-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2010-2013年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党组办公室主任  2013年2月,任第七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特种陶瓷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报”编委;“材料研究学报”编委;“新型碳材料”等学术期刊编委。

  • 索引序列
  •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
  •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无机化学学报责任编辑是谁
  • 无机材料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