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

发布时间: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

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从1980年代以来,区域管理作为管理学和区域科学的结合,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若干分支。区域管理的第一个分支是区域的环境管理,这是从从1950年代就被重视的学科。区域环境管理,包括以环境管理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和面对区域特殊问题的区域减灾管理等。这个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管理的一些核心理念,如环境与发展关系、生态管理、PRED协调等。区域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资源管理,资源是环境也可以成为商品,因此它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也有商品特征,区域环境管理往往围绕资源管理展开,既要经营好商品,也要治理好公共物品。区域管理的第二个分支是城市管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区域,城市的人口集中、生态系统脆弱、社会经济发达,需要在PRED协调下实现管理。城市的管理还涉及特殊的技术问题,如城市工程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人口管理。一般来说这里有一些技术问题,但是对支撑城市生态系统的供应链或者说生命线的管理,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城市管理方向——城市运行安全管理。这里的生命线包括供应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资能量流的技术系统的规划、控制、监测与组织(布局与调动)。城市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城市规划,规划是一种大型计划活动,是区域管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区域管理的另外一个学科是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是制定经济增长、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在1980年代,宏观经济管理关注如何实现弛管制(deregulation),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凯恩斯主义复活,区域宏观经济管理更多地关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安定问题。为了与区域对微观经济的具有强烈计划、控制色彩的管理分开,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常用管治(governance,有学者翻译为治理)称呼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管治,从中文的构词意义看,为有管理,也有治理。在英文构词意义上,有政府的作用,也有社会合作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区域知识管理,它是1990年代后新兴的领域。区域知识管理是对区域创新创业政策、技术政策、人力资本政策和区域创新支撑系统与创新环境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与区域的知识管理不同,企业知识管理侧重人才的拥有和技术的保密,区域知识管理侧重人才的流动和技术扩散。当然他们的共同目标是知识或技术的重新活动。区域管理的一个综合形式是区域的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学是对区域公共事务的管理,包括公共事务规划、组织、行政等。区域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区域管治,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不同,管治侧重区域的组织和控制,是区域管理的方法论范畴。区域公共财政管理是区域公共管理的另一项内容,一般说来,区域公共财政管理是区域政府的核心工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结合的财政学。由于它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立学科,狭义的区域管理不包括财政学。为了科学地制定政策,在1980年代以来,在区域管理领域,政策模拟得到了发展。政策模拟就是通过建模、计算和情景分析来选择政策,这里说选择而不是说产生是因为政策模拟分析的政策不会有计算机自发产生,而是需要模拟前的情景方案设计,政策情景方案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对区域系统的冲击量,通过不同政策方案冲击结果的比较分析,获得不同政策情景方案的结果,按照某些对区域的利益目标,人们可以得到关于这些利益目标的最优政策方案,这就是现代意义下的政策情景分析。

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

政府的经济职能以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和保持稳定为主要内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时候,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1.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3.共性和特性的统一,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实现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2)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既是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带动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国, 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取得主动地位的必然选择。 (3)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实现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还应当体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

2008年,中国经济能够在将核心CPI指数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接近10%的实际GDP增长速度。然而,中国经济景气从2008年起转折下行,已经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长期中性的需求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以促进国内投资需求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发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以及消费需求与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全面拉动作用,在中国经济景气进入收缩阶段后防止萧条形态。  中国经济具有投资驱动的内生增长性质,从而其潜在国民收入增长容纳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的滞后效应。由于2004-2007年间中国实际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已经通过滞后效应大幅度提升潜在国民收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度减缓可能产生明显的负向国民收入缺口。同时,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需求驱动力量已经从1982-1993年间的内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转变为1994-2007年间的外部净出口需求,必然通过国际贸易途径而耦合美国经济波动,严重其经济周期的内在收缩倾向。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完成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性转变。由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完善的国有产权制度,难以避免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不过,在竞争性市场体系支持下的技术进步,能够沿产业链方向逐级吸收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基本消除中国通货膨胀的资源成本推动因素。中国经济已经并且将继续呈现从PPI指数到GDP平减指数到CPI指数递减的通货膨胀动态结构,保持较为温和的CPI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  面临高储蓄倾向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该遵循凯恩斯主义路线,实现高储蓄向高投资的有效转化,以充分积累的资本存量与相对短缺的劳动力互补而支持未来老龄社会。在弥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可能通货膨胀缺口时,中国需求管理不仅存在硬着陆与软着陆的政策选择,而且存在正向软着陆与反向软着陆的政策选择。中国需求管理应该建立最高可持续增长率目标的政策指导线,并且面临持续扩展而实时未知的潜在总供给能力,应该采取微撞的操作模式,通过间歇性增加总需求而跟踪潜在总供给前沿。

加速的通货膨胀是通胀率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比如因为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导致的加速的通货膨胀。 预期管理方法可分为两种,现代预期管理方法和传统预期管理方法。现代预期管理方法是通过重塑预期来影响预期变动,即通过提高经济人信息完备性来消除预期的粘性和突变性,增加预期的理性。现代预期管理方法可归纳为信息、政策、信念与交流四种:  1.政府公布信息要有权威性、重点性、及时性、无偿性、透明性和可信性。  2.政府的政策规则、政策制定、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要有稳定性、透明性、可预知性和可学习性。  3.政府的信念要以客观条件为依据。政府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信心、判断和立场。  4.政府要与公众交流,解释政府公布的信息、政策和信念等内容,说服公众与政府政策保持一致,告诉公众不保持一致的后果,同时也要吸收公众预期的正确内容。  传统预期管理的方法是工具变量法,即政府通过操作政策工具变量来影响预期,如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预期。对这一传统方法,这里不作更多论述,要注意的是,传统预期管理方法虽能改变预期,但它没有重塑预期,不会改变预期的行为特征。传统预期管理方法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严厉的紧缩政策固然可以降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但也会导致经济严重衰退。  预期管理即是采用传统和现代两类预期管理方法来引导、协调和稳定预期,力求政策副作用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实现政策目标。政府要引导公众预期向政策方向和政策目标靠拢。在引导预期过程中,政府既要协调公众的预期,也要协调政府预期和公众预期。协调预期的结果,应把预期稳定在政策目标要求的水平上。  如何综合使用传统预期管理方法和现代预期管理方法,如何平衡政策制定的稳定和政策的相机抉择,如何把握政府信息透明和公开的度,仍是政府决策的艺术,是预期管理需要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  中国的预期管理,已逐步增加使用现代预期管理方法,但仍靠操作工具变量来影响公众预期。现在,政府把预期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不仅为预防通货膨胀,也将推动中国预期管理从传统方式到当代方式的转变,将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变革。  预期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反映了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潮流。  从欧美国家预期管理理论发展来看,1990年以前的预期管理是传统预期管理。2000年以来是现代预期管理。1990年代则是传统预期管理向现代预期管理的过渡阶段。欧美国家的央行已把预期管理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  从中国的预期管理理论发展上看,以中央办公厅文件印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计划、财政、银行和物价部门,标志着预期管理理论对政策制定开始发生影响。2007年中国政府把稳定预期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方针之一,预期管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

定制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无论只要是在经济方面的,我觉得最中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更多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据2018年5月《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官网显示,《宏观经济管理》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21人。[2]据2018年5月7日中国知网显示,《宏观经济管理》共出版文献10999篇、总被下载1369929次、总被引26341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32、(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675。[3]据2018年5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宏观经济管理》载文量为991篇,被引量为3609次,下载量为11704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64。[4]中文名称宏观经济管理外文名称Macroeconomic Management语言中文类别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快速导航办刊条件办刊成果文化传统现任领导办刊历史1985年1月,《计划工作动态》由原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指示创办。1988年,更名为《中国计划管理》。1991年,更名为《宏观经济管理》,刊期为月刊。[1]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5]办刊条件栏目方向《宏观经济管理》作为宏观经济领域重要舆论宣传阵地,注重研究探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重大投资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等重要内容。《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栏目包括"宏观视点"、"特稿"、"形势分析"、"专家论点"、"规划与战略"、"政策与建议"、"观察与思考"、"热点问题"、"区域经济"、"财金调研"、"三农问题"、"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能源专题"、"探讨与研究"、"经济新概念"、"环球经济"、"学习与借鉴"、"监测与预测"等。[1]

答: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及其管理组织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管理的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及其经济总量变化进行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系统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一、经济增长。二、稳定物价。三、充分就业。四、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包括

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一、经济增长。二、稳定物价。三、充分就业。四、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据2018年5月《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官网显示,《宏观经济管理》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21人。[2]据2018年5月7日中国知网显示,《宏观经济管理》共出版文献10999篇、总被下载1369929次、总被引26341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32、(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675。[3]据2018年5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宏观经济管理》载文量为991篇,被引量为3609次,下载量为11704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64。[4]中文名称宏观经济管理外文名称Macroeconomic Management语言中文类别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快速导航办刊条件办刊成果文化传统现任领导办刊历史1985年1月,《计划工作动态》由原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指示创办。1988年,更名为《中国计划管理》。1991年,更名为《宏观经济管理》,刊期为月刊。[1]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5]办刊条件栏目方向《宏观经济管理》作为宏观经济领域重要舆论宣传阵地,注重研究探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重大投资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等重要内容。《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栏目包括"宏观视点"、"特稿"、"形势分析"、"专家论点"、"规划与战略"、"政策与建议"、"观察与思考"、"热点问题"、"区域经济"、"财金调研"、"三农问题"、"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能源专题"、"探讨与研究"、"经济新概念"、"环球经济"、"学习与借鉴"、"监测与预测"等。[1]

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是

目前,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主攻方向。

计划

答: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及其管理组织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管理的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及其经济总量变化进行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系统管理。

  • 索引序列
  •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
  •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
  •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包括
  •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