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

地震是可以精确预报的,肯定是错误的。目前地震是可以精确预报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中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期、临震预报成功率还很低。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什么是里氏震级呢?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0级,超过里氏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 里氏震级相比较通用的其他标准来说,更客观、更从量的基础上测定地震强度。它并不表明地震的影响,但通过地震仪能够精确给出以释放能量为标准的地震等级。

与<<《河北工业科技》征稿简则>>相似的文献。 《陕西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陕西林业科技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陕西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陕西林业科技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 <粮食科技与经济>征稿简则 [粮食科技与经济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征稿简则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Equipment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Manufacturing] 《华北地震科学》征稿简则 [华北地震科学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本刊编辑部 期刊科技论文应适当限制篇幅 Extent of papers in sci-tech journals should be limited properly [编辑学报 Acta Editologica] 朱大明 一稿多投及其治理对策 Multiple Contributions with One Manuscrip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胡玲 , 汤兴华 , 王秀玲 征稿简则、法定要约和合法授权之浅析 Analysis on Journals' Guideline to Manuscript Contributors and Its Related Legal Status and Authorizatio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 刘大乾 , LIU DaQian 科技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文内标注 Notation of English refere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编辑学报 Acta Editologica] 袁晓萍 , 王亨君 , 张翔 《生物学教学》作者投稿常见的格式规范错误与分析 [生物学教学 Biology Teaching] 张文华 征稿简则 [湖北农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更多相似文献 <<《河北工业科技》征稿简则>>引用的文献 iLib推荐的刊物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河北渔业 Hebei Fisheries 河北电力技术 Hebei Electric Power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矿山测量 Mine Surveying 装备环境工程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酿酒科技 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州煤炭 Zhongzhou Coal

在科研方面,主持并承担了50多项课题。其中国家级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10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才引进项目1项,局级33项。在石油构造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15项项目,(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正反转构造平衡剖面摸拟方法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滚动项目《断层封闭性评价系统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 “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析解释与圈闭评价》、(4)《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局部构造成因及演化特征》、(5)中国海洋石油股份公司《BZ34区地震构造解释及构造成因分析》、(6)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国家八五项目的子课题(7)《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8)《新疆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特征》、(9)江苏油田分公司《苏北盆地三维构造特征及模型研究》、(10)大庆油田公司《松辽盆地莺山地区断陷期构造特征研究》、(11)河南油田分公司《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12)新疆油田分公司《准噶尔盆地西缘红车断裂带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3)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黄河口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4)中南分公司《南岗-米积台构造带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5)中海油研究中心《北部湾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研究》。在综合研究及油藏评价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的33项项目,(1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项目《新疆北部诸盆地侏罗系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选择》、(1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临河盆地勘探评价与目标优选》。(18)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库车拗陷油气系统与区带评价》、(19)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微生物-烃-水-岩石相互作用研究》(49773198)。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西部重点研究项目(20)《河西走廊地区中、新生代诸盆地对比研究》及(2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富硫流体:成因、运移与硫酸盐还原作用》(40173023)、(22)《松辽盆地北部外围中小盆地油气地质综合评价及优选》、(23)国家油气战略选区项目《华北前第三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编号XQ-2004-03)、(24)辽河油田公司项目《龙湾筒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综合评价》、(25)中原油田《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26)辽河油田《月东构造油藏描述》、(27)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烃类检测及气藏描述方法研究等、(28)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29)中石化华北分公司《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代家坪长8油层油藏描述》、(30)辽河油田《茨46井区储层预测与目标优选》、(31)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庄地区三维地震处理与储层预测》、(32)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张店构造储层预测》及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33)新疆油田分公司《彩南油田储层预测与隐蔽油藏研究》。(34)中石化中原油田《胡12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5)《胡5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6)《胡7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7)《胡7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8)新疆油田分公司《火烧山油田H2油层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39)《文13北块储层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40)《吉林红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41)《河南油田高温胶联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2)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孤家子-后五家户-八屋气田剩余储量分布研究》、(43)《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及目标优选》、(45)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八屋地区深部油层储层评价及合理开发研究》、(46)《大208区黑帝庙、扶杨油藏精细油藏描述》、(47)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王场油田北断块精细地质模型研究》、(48)《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综合评价》。《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成果预测的胡86井取得了成功,预测的层位准确到位,油气显示层达70多米,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古海洋上升流与烃源岩成因方面:正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4项省部级项目。正申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中石化南方分公司《下扬子下二叠统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2)中石油股份公司风险基金《华北中上元古界中上升流相烃源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中石油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4)人才引进项目《下扬子二叠系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下扬子地块二叠系上升流相及其烃源岩成因环境》。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我这里有的是,不过要打这些文章,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还是你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进一步总结,找些有关的论文参考,自己编写,发表。我这里有:水位与地震,地热与地震,电磁波与地震,还有许多震例分析,这都是阶段性的总结的。在CN级发表的。

肯定有上限啦,地震每增加两级能量就是1000倍,如果没上限,哪天来个50级100级地震,你想想那是什么概念啊?

最好是好一点的期刊,并且较好投稿的,核心期刊是最好的了。多谢!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地震的震级是通过这样定出来的:测算当地的基岩最大位移,再除以周期,得出的数取常用对数,然后再加上一个经验函数值。这个值是和震中距相关的。一般震中距越大,这个数越大。最后得出的就是震级。因为各国的经验函数取值不一样,所以各国的震级之间略有差异。 基岩的最大唯一目前来说是不确定的。有仪器纪录以来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沿海的9级。那么你想想,首先这个震级是人类自己定的,而大自然本身发生地震的内在规律人来还在探索中,就算你规定了地震的震级的上限的话,难道大自然发生地震时就一定会小于这个值吗?再说里氏震级并没有规定上限或下限。现代精密的地震仪也经常记录到规模为负数的地震。 因此是没有上限的,一切都不一定,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必须抱有一种期望:科学家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并且做好准备工作!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怎么写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地球内部结构如何? 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什么是地震? 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什么是震源? 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何谓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何谓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崩塌形成的地震。 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级小于3级的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什么是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3倍。 何谓地震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那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样,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地址构造,地面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关。 中国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别标准是什么? 何谓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于地球内部的弹性波,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 地震波的种类?有何特点?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有分为纵波和横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地面上反映了上下跳动(颠、簸)的振动。二者相比,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地震发生后感觉到上下跳动,其次才是左右摇晃。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震级和烈度的含义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力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是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处不同,烈度不仅同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年中地球上发生多少次地震,破坏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有五百多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十几次。 世界那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经我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达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地震带发源于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里这一带。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那一次? 目前记录到最大的地震还没有超过9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发生的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哥仑比亚边界附近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曾发生9级地震。 我国发生过多少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试举三例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现有资料统计发生8级以上地震17次,1679年9月发生在河北省三河的8级地震;1920年12月发生在海源的5级大地震;1927年5月发生在甘肃省古浪的8级地震;1950年8月发生在西藏察隅的5级地震,1972年1月发生在台湾东边海中的8级地震。 我省发生过几次7级以上的地震,举出四例 共发生过5次。1679年发生在三河的8级地震;1830年发生在磁县的5级地震;1966年发生在邢台的2级地震;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8级地震;1976年发生在滦县的1级地震 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带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华北地区有哪些地震带? 地震带是地震发生较多的又较强烈的地带,华北地区的地震带有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庐江地震带。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我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台湾带;闽粤沿海带;东北深震带;营口-郯城-庐江带;河北平原带;海原-松潘-雅安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银川带;兰州-天水带;河西走廊带;马边-巧家-通海带;冕宁-西昌-鱼鮓带;腾冲-澜沧带;哀牢山带;炉霍-乾宁带;花石峡带;拉萨-察隅带;西藏西部带;天山带。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简述地震仪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叫做侯风地动仪。 近代的地震仪在18世纪90年代才制作成,其原理与侯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种类繁多,现有长、短周期等各种类型,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磁带记录、数字化等。灵敏度从放大几倍到千倍、万倍、十万倍乃至百万倍不等,周期范围从05秒到100秒 什么是地震预报?分几种?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地震长期预报的内容是什么?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大预测。 什么是地震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或警报; 我国成功的预报了哪几次地震? 曾成功的预报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潞西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3级地震。尤其是海城3级地震,全世界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涟发生3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县干部会汇报,并请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大大减轻了损失,受到云南省政府及国家地震局的嘉奖。 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由哪一级领导批准,何时批准,国家地震局何时发布的? 由国务院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由国家地震局发布。 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地震有前兆吗? 有。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次中强地震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条前兆异常。 地震前兆异常分几类? 可归为10大类,分别是: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异常。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1]。追问嗯,不错,再举一个例子

据科学家研究,干旱和地震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地方,在近三年之内都发生过干旱,而地震的面积也与干旱面积有关。

——兼论华北、京津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孙叶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地震往往是地壳运动急剧的表现形式之一[6,7]。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实质是地应力积累、降低和释放过程的一种表现,是该区地应力状态超过岩石强度,产生破坏的结果。它的发生,经常以机械能的形式释放,才能够发起震动,降低能量,使震源区应力不再那么集中,经过地应力场的重新调整,孕育着下次地震。因此地震预报应紧紧抓住构造体系的活动性和地应力场这个根本问题,注意地应力和能量的集中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必须注意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方法很多,选用的手段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出发,以构造体系为基础,从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着手,确定地块边界外力作用方式、方向,配合模拟实验,使构造体系活动性与地应力场的研究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地应力场的轮廓,用实测地应力资料检查、验证地应力场的可靠性。在查明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前提下,然后走向地震预报。地应力场是力和介质强度的两方面问题,即除了研究地应力变化规律以外,还应讨论岩石力学性质问题。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不对其讨论,亦即假定所述地块具有均一的岩石力学性质。本文主要在构造地震的前提下,试图对有关地震预报的途径作一探索,并拟定出下面五个步骤。为了阐明问题,将结合华北、京津地区的部分实际资料,以其步骤为序进行分析讨论(由于研究程度的局制,主要讨论前三个步骤)。一、查明构造体系,选定地块边界从地质力学角度研究地应力场,经常以地质构造体系为基础,因此必须首先查明构造体系的展布。根据地震地质工作的特点,不仅需要了解构造体系的平面展布,更要查明深部变化;不仅需要了解空间分布规律,也要查明其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不仅需要查明研究地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也要了解广大外围地区的地震地质特点。例如北京地区的构造体系前人研究甚为详细,据近年来深部地质构造研究结果(图1)[9,10,15],康德拉界面深20km左右,莫霍面深35km左右,地面所见东西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的主要断裂带,往下延伸均断开康德拉界面和莫霍面,一般深部垂直断距2~4km,其他方向的构造,如北西向构造,最深穿过康德拉界面,尚未发现深及莫霍面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康德拉界面附近的软流层以上的某些壳层,有着明显的厚度变化,好似沿着软流质面滑动形成的褶皱,轴向北北东,与新华夏系构造方向一致,可能表明其在20km左右深度仍有褶皱和断裂存在,深40km左右仅有断裂活动。图1 北京地区莫霍面构造略图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构造体系的现今活动性,进行地质历史时期活动性的系统研究是有益的,研究古构造型式、燕山运动时期、A近地质时期和现代构造体系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因为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与之密切相关,是地质历史进程的延续,是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例如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在不同地壳运动时期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14]:(1)晚元古代以前的古构造体系,占主导地位的为古老的东西向构造带,在上述背景上若干地带出现了一些北东向构造带,值得注意的是,郯庐断裂带这时已有显示(图2)。(2)晚元古代时期的古构造体系,基本骨架与此以前的古构造轮廓大体近似,占主导地位的仍为原始东西方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居辅从地位的原始华夏方向的隆起带断续穿插其中,郯庐断裂也在继续发育(图3)。(3)晚古生代-印支期的古构造体系,除东西向构造仍占重要位置外,北东向构造进一步加强,北北东向构造开始发育。该期又可分为三个发展段落(图4):①石炭、二叠纪时期,在中奥陶世后经历长期风化剥蚀,到中石炭世重新接受沉积。当时的古地形和建造有着东西成带的趋势,东西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仍占主导地位,但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晋冀交界处出现由北东向单体雁列的坳褶轴线,总体呈北北东向,表明其雏形可能由北东向构造发展形成,同时预示祁吕系东翼可能也已有所影响。②中生代早期印支运动使本区构造继续发展,形成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线,全区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控制。③印支运动之后所形成的早侏罗世孤立煤盆地方向,有的与印支期构造线一致;有的则自北东向更往北北东向偏转;有的盆地群也略呈雁列特点。图2 华北地区晚元古代以前古构造体系轮廓图图3 震旦亚界古构造体系轮廓图图4 晚古生代-印支期古构造体系轮廓图(4)燕山期的构造体系主要有纬向带、华夏系、新华夏系和祁吕系等,纬向构造带显示北强南弱,阴山纬向带活动性仍然明显,华夏系已显著减弱,祁吕系进一步发展成型,而新华夏系广泛发育,几乎遍布全区,在阴山纬向带展布地区也被新华夏系断裂穿切,局部地段二者出现联合现象,郯庐断裂带进一步发展,并在本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图5)。(5)A近地质时期活动的构造体系,阴山纬向构造带活动性已较前减弱,全区以新华夏系活动占主导地位。由于祁吕系东翼与新华夏系的活动特点大体一致,二者常呈重接关系复合在一起,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它们常与地震活动、火山和温泉的分布密切相关(图6)。通过对华北地区构造体系的地质历史发展分析,可以看出东西向构造发育最早,在晚古生代及其以前地质时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逐渐让位给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华夏系的形成早于新华夏系,后者可能系由前者发展形成的,经过燕山运动,新华夏系已在全区确立主导地位,A近地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郯庐断裂带早在晚元古代以前就已出现,那时的体系归属尚需进一步研究,经过燕山运动卷入新华夏系之中,随着地质发展的过程,日益强大。根据全区构造体系的地质历史发展趋势,很容易推想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新华夏系必定占有重要位置,这种推论也是符合构造体系现今活动的事实(详见下节),由此可见进行地质构造历史发展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结合本区深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看出莫霍界面的隆起、凹陷和断裂,主要为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两组,它们可能长期控制着整个地质历史进程的发展变化,也是本区最重要的两组构造形迹。图5 燕山期构造体系略图图6 A近地质时期活动的构造体系略图研究外围地区的重要性,早就为大家所重视。例如京津地区为广大华北地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地壳运动特征,显然具有一致性,局部地区虽各有自已的特点,但决不会与外围地区毫无联系。从地质力学观点研究地应力场,必然涉及地块边界问题。地块边界的选定合理与否,关系到地应力场的研究,一般要求边界形状简单,其边界作用力单一均匀,或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各对应边界作用力特点一致,以便于模拟、计算和讨论问题,往往可以选择规模较大的构造不连续面(如断裂带),或者岩石力学性质突变的地带等。例如华北地区就可以秦岭带和阴山带为南北界,东界郯庐断裂带,西界暂定祁吕系东翼,对应两侧边界的作用力和方式均基本一致。二、研究构造体系现今活动性,确定地块边界外力作用的方式和方向研究构造体系的现今活动性,应该注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活动性的发展变化,重点研究其现今活动特征,主要目的查明地块受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地块边界外力作用的方式、方向,为模拟实验提供加力依据。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的手段很多,下面分别举例介绍。(一)地应力据华北地区近年来地应力测量结果[8],可以看出各向均为压应力,除个别地点的方向可能受附近断裂或其他局部因素影响外,最大主压应力多为北西西方向,反映以新华夏系为主的现今地应力活动(图7)。(二)地形变1953~1972年华北地区地形变图(图8)[11],表明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甚多,其中以新华夏系最发育,遍布全区,现今活动甚为显著。一级构造作北北东向排列,自西往东依次为:山西隆起带、华北沉降带、郯庐断裂带和胶辽隆起带等,并为雁列的次级隆起、低凹和断层所复杂化,其总体排列形式,显示地块作区域性反时针直线扭动。(三)断层位移测量据京津地区断层位移测量结果(图9),表明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有一定规律[4-11],多数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用不同年,相同月份曲线的相应峰、谷值对比,推算各断层的运动趋势,与南北向反时针扭动加力模拟实验中的断裂位移情况基本一致,即一般走向N10°E左右的断层反扭;N30°E左右及偏东角度更大者多顺扭;近东西向断层顺扭量甚大;北西向断层不仅顺扭量大,并作张性拉开。从垂直位移量看,北北东向新华夏系主干断层的相对垂直断距,也都大干其他构造体系的主干断层,显示现今断层位移活动,主要与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一致。图7 华北地区实测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平面图图8 华北地区1953~1972年地形变图图9 京津地区断层位移图通过上述断层位移测量和模拟实验,初步发现北北东向偏北的断层多反扭,北北东向偏东的断层经常顺扭,这种断层走向稍有改变,扭动方向便发生反向变化,这种规律很可能就是新华夏系应力活动的结果(图10)。当地块边界是受南北向反扭作用时,内部主压应力一般多呈北西西方向(如为N70°W时),则北北东向的断层均以压性为主,N20°E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垂直,主要表现为压性,当时并不发生扭动;小于N20°E——北北东偏北(如N10°E)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相交的锐角为扭动方向,应为反扭;而大于N20°E——北北东偏东(如N30°E)走向的断层,以及北东—北东东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相交的锐角方向和前者相反,故应为顺扭。上述规律不仅与该区断层位移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而且与华北地区近年来发生强烈地震(如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时的地壳形变和扭动方向相吻合。图10 地块边界受南北向反扭时,内部应力与断层位移的关系示意图(四)地震活动华北地区地震甚为活跃,据现有资料统计[11],迄今共发生≥6级地震共66次以上,呈北北东向带状排列,与新华夏系断裂带展布一致。自西向东可分为:①山西槽地地震断裂带,自大同至临汾一线,与祁吕系东翼重接;②华北平原地震断裂带,自唐山经河间至邢台一线;③营口、渤海、临沂、郯城地震断裂带。上述各带许多破坏性强震极震区烈度等值线长轴。大多呈北北东或接近北北东向,并与震中所在位置的新华夏系断裂大体平行。极震区的构造地裂缝带,也以北北东向占多数,或与新华夏系配套构造一致。近年来本区发生一系列破坏性强震,如1966年邢台2级地震、1967年河间3级地震、1969年渤海4级地震、1975年海城3级地震、1976年唐山8级地震等,都是沿着新华夏系断裂带发生的。现以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进一步剖析现今构造活动。(1)邢台地震[6,7]:震区A近的隆起带、低凹带,由北东-北北东向雁列的隆起、低凹组成,总体排列呈N30°E,与主干断裂平行。震后地表裂隙以北北东为主,与极震区等烈度线长轴方向一致。据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结果(图11),现今的下降地带、降起地带和活动断裂大体走向均为N30°E,与原有构造线方向一致,最大相对下降幅度达-440mm以上,主干断裂周围的水平形变矢量表明地块总体作顺扭转动。图11 1966年邢台地震前后的地形变图(2)唐山地震:极震区等烈度线长轴、地裂缝带走向均为北北东,与新华夏系的唐山-陡河断裂带重合一致。极震区构造地裂缝带位于唐山市区东南,并往郊区延伸,长约11km,总体走向N30°E左右(图12),由N50°E左右雁列的扭性地裂缝和N15°E左右雁列的压性逆掩构造(图13)、地面褶曲等组成。每条扭性地裂缝均作顺扭,水平扭距4~5m,呈左型雁列;压性构造也呈左型雁列。显示该地裂缝为压性顺扭活动。在唐山市以东滦县安各庄公社的凤凰山-三山院地裂缝带,总体走向N15°E左右,则作反时针扭动。图12 唐山地震极震区构造地裂缝带平面图图13 唐山市复兴路土产公司附近地震后地面形变平面略图上述各走向不同的断层和地裂缝带,由N30°E变为N15°E时,则引起扭动的反向变化,前者顺扭,后者反扭,与前述断层位移测量和模拟实验结果一致;也显示现今构造活动主要为新华夏系,同时表明地震活动与新华夏系断裂活动关系密切。综上所述,华北地区、京津地区的现今构造活动以新华夏系为主,地块边界外力主要为南北向反扭运动。三、分析地应力场,寻找地应力可能集中的地点,进行地应力测量,检验和证实地应力和能量集中的地点地应力场的分析研究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原因在于影响地应力场的各种因素,目前还不能全部查清,加之不能进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因此目前的做法是,选定地块、确定边界条件及其受力状态,根据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进行模拟研究,从而获得区域应力场的初步轮廓,再用实测地应力值给予检查验证,使之尽可能符合实地情况[11-13]。模拟研究的方法很多,概括可以分为数字模拟和物理模拟两大类[3,5],前者用数学力学方法进行应力场的计算;后者使介质在相似条件下受力了解应力场特征。通过京津地区半定量性质局部的近似的物理模拟,用光弹法和明胶网格法模拟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二者实验结果大体近似,与实测地应力值对应情况甚好,最大主压力方向基本一致,同年测定的地应力值相对大小,也与实验结果大致符合(图14;表1)[8,11],故可供讨论地应力场参考。表1 京津地区实测地应力与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关系表(单位:1MPa)(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地质力学研究所资料对比制表)岩石力学性质是应力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京津地区地下10~40km上下,波速在垂直方向变化明显,水平方向变化较小。深5km左右以上,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甚为明显,特别是地面附近,巨厚的松散堆积物与基岩之间的力学性质差异悬殊。有关影响本区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及其变化情况,都是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课题。京津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①最小主应力迹线(即实验中的拉伸方向,相当于地质构造中压性结构面的走向),总体呈北北东向。在北京附近北东向断层发育地段,迹线都转向北东走向,在北西向和东西向断层两侧迹线错开,方向变化不大;在山字型构造弧形弯曲地段和断裂交接处常出现各向同性点。②最大主压应力相对等值线和最小主压应力相对等值线的长轴,总体也呈北北东向延伸。北京东北山字型弧顶被新华夏系穿切处,为应力高值区;其次为北京西南的断裂交叉部位;北京西北应力值较低,少数高值点均作星散分布。③最大剪切应力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断层交汇部位,以东北部和西南部表现最明显。④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强震震中与能量集中地点的对应关系甚为一致,且大都位于能量集中地点。如北京东北部出现大面积的高集中区,即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震中;又如1057年固安7级地震、1658年涞水6级地震、1720年沙城7级地震、1337年怀来5级地震。由此所显示的地应力能量集中的地点常常预示着强震的发生地点,可能受所在地区地应力场的制约。图14 京津地区模拟实验图(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资料)上述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虽然经过部分实测地应力值的检查验证,但对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检验,尚需进一步工作,最好在应力和能量集中区及其邻近地区同时测定,以求确实可靠。四、讨论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其可能升高、降低、释放的方式,寻找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当确实可靠地找到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不一定就能准确地预报地震。因为地应力和能量集中是一回事,它如何降低、释放又是另一回事,降低和释放的速度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6,]7。这里应着重研究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降低和释放的方式及其速度,然后才能更好地寻找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研究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和释放方式,实质是研究有关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问题,诸如:①断层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缓慢的蠕动;②地面作小幅度、大面积的升降;③局部地壳发生挠曲等等。这些地壳形变现象都是降低,释放能量和地应力的表现形式,往往都不伴随发生破坏性强烈地震。此外应变能还可以转变为其他物理能(如热能)释放或降低等,也不一定伴随发生破坏性强烈地震。地震(指构造地震)往往是在特殊地质构造条件下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见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和释放形式很多,地震仅是其一。判别和预测地震释放形式,不仅要加强地应力场、地震地质和地质构造条件的研究。还应注意各种有关地球物理、化学场的特征。即使已经确定将要以地震方式降低和释放地应力和能量时,还要看降低和释放的速度及其每次的大小和多少,如果是以能量低、次数多的连续释放方式,则可能形成小震群,不会造成大的地震灾害;如果大量的能量集中一次突然释放,则往往造成破坏性大震。上述各种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释放方式及其速度,显然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地震预报中应加以研究和识别的问题,但它们都与所在地点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并受所在地区地应力场的制约。五、监视地震危险区,提出地震预报意见地震危险区、危险地段、危险地点的监视工作,往往是在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经常用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地形变、地震活动等有关资料,配合模拟实验,研究相对变化的地应力场特征,用实测地应力绝对值进行校合验证,目的在于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及其应力和能量的相对集中情况,以便提出地震危险地区,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监视地震危险区部位,应该研究现今地应力场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和发震情况。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地应力研究站位置的选定:通过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初步工作成果,可以看出地应力背景值在区域内是作有规律的变化,而附加应力值是在背景值的基础上增减变化,在不同部位增减变化量级各不相同,当地块边界外力作用方式、方向不变,作用力大小增减时,场内各处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如果外力作用方式、方向改变时,场内各处应力变化情况更大更多。为此必须研究在不同情况下,在地应力变化明显、变化幅度大的地点和关键部位设置台站,同时考虑全区地应力场的各种变化,全面考虑观测台网的布局,而不是简单地大致按等距离布置台站密度,亦即从构造体系和地应力场的全局考虑问题,以求了解各台站的地应力变化与外力变化的关系,进而了解地应力场的变化情况,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地应力台站的工作任务不仅要及时获得观测数据,在当前地应力观测系统尚不完善的阶段,更应加强研究和改进提高观测质量。在一个区域里可以建立中心研究站,以便集中力量,创造条件,更多地加强研究工作。附加应力场的研究工作,应该尽快地提高到绝对值应力场的研究轨道上来,因为附加值与绝对值并不等同,当附加值变化大时,绝对值变化不一定达到岩石的破裂强度极限;当附加值变化甚小时,有可能使绝对值达到岩石的破裂强度极限,以致发生地震。地震短临预报应该走向地应力场的分析,不应长期停留在单纯的“曲线分析”阶段。地震前,区内存在许多地应力和能量集中部位,在空间上彼此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却受着统一的地应力场控制,是有内在联系的,分析震前异常时,必顺考虑有异常的部位不一定都是发震位置。更不应该把有异常的各台站附加地应力值,不讲条件地和无限制地进行交会,寻找所谓的发震地点。当大震发生后,地应力场必须进行全面调整,即整个场的应力调整,有些地方应力增加,有的部位应力减少,甚至个别原来应力集中的部位也随之消失,调整后变为应力不再集中的部位。总之震后效应促使地应力场调整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注意区别震后效应与震前异常甚为重要,对防止和减少震后虚报和错报的问题有着现实意义[3,]5。可以预料,即使地应力的观测和分析工作已能如实反映震前异常和有关前兆,即如实反映发动地震的地应力和能量积累过程,地震也不是万无一失地就会发生,即便发生,也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报的情况;反之,任何可靠的预测手段,震前一定会有明确的反映,至于反映大小程度,则由震级大小和当地地质条件共同决定[6]。由于短临地震预报根据地应力曲线分析,对发展的时间、震级较易判别;预报发震地点往往难度甚大,故前面着重讨论发震地点的有关问题。目前我国地震预报要求对时间、地点、震级三个要素提出意见,随着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建设事业的需要,不久也许会要求预报地震烈度,从现在起就应该加强震源深度、地表地质、地下水埋深等有关影响地震烈度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和资料积累,为预报烈度作好必要的准备。六、结语(1)本文是在学习李四光教授有关地震地质论述的前提下,试图把活动构造体系与地应力场的研究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研究地应力场的道路探索地震预报。地应力场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对地震预报有着重大意义;对矿山开拓、工程建设、地下建筑等都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对地下液态,气态矿产资源的运移、富规集律,以及地热资源的分布等,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2)本文把地震地质工作初步归纳为五个工作方法和步骤,尚不够全面,例如发震部位的深部地质;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等,都是地震预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均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为了充分有效地做好地震预报的准备工作,除了进行必不可少的震情监视和前兆测报工作外,当前应该加强活动构造体系和地应力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只有基础搞扎实,才有可能稳步前进和真正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参考文献[1]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地震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力学教研室中国区域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3]王仁等固体力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4]王宗贤等北京地区断层的活动地球物理学报,1978,第21卷,第4期[5]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力学专业地质力学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6]李四光论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7]李四光地震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8]李方全等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地球物理学报,1979,第22卷,第1期[9]邵学钟等北京地区康庄-大厂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的试验地震学报,1979,第1卷,第1期[10]国家地震局地震物探大队东亭-张家口测深剖面地震战线,1977,第2期[11]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中国某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问题的初步探讨见:地质力学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2]徐宏文应力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3]黄庆华雁行褶皱构造型式的解析理论及实验的探讨中国科学,1974,第5期[14]崔盛芹等燕辽及其邻区的古构造体系研究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5]滕吉文等北京天津唐山和张家口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学报,1979,第22卷,第3期Some Tentative Ideas about Seismo - Geological WorksSun YeAbstract The first task of seismogeology is to study the activities of tectonic systems, fur-thermore to investigate their stress field, and then to carry out the earthquake Takingthe data of North China and Beijing-Tianjin region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of studying region-al stress field prevailing today has been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active tec-tonic system of this area is mainly Neocathaysian system and the marginal-external force of thislandmass is counterclockwise 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works of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the active tectonic systems, the rock mechanics andthe deep-seated geology should be

高原地震投稿经验介绍

500僧侣徒手挖出60名幸存者在玉树有着大量的寺院,这些僧侣在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去帮助灾民,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距离震区一百公里的四川甘孜州色须寺也感受到了晃动。当他们知道地震发生在不远的玉树,寺院里的两位活佛认为他们不仅要念经。曼西活佛说,他们虽然不和青海一个省,但必须要去救人。随后,寺院集体决定到灾区去。寺院有一千多人,500人留下念经祈福,500人出发救人。4月14日中午,僧侣们到达玉树灾区。他们分成小组,听到哪里有人压在下面,就派人过去。没有救人经验,他们带着铁锨、铁锄,边救边学。目前,僧侣们已经救出60名幸存者。他们尽量记下每个人的名字。如果救出伤者,他们为其祈福;有时候挖到遗体,他们会围坐一圈为其念经。据介绍,色须寺僧侣们开来的四辆卡车几乎每天都会往返运送物资,还运来了寺院里的200多顶帐篷。寺院里商品部的东西也几乎都被运过来。他们还带着医务人员为灾民看病,每天给灾民发食物。怀孕妻子被埋受伤 丈夫嘴对嘴给妻子喂水在交大一附院入住的,有一位怀孕4个月的高龄孕妇,今年已经38岁。丈夫朋措闹布身体健壮,但满脸倦意,一直守在妻子身旁。他说,家里土木结构的房子垮塌了,妻子也被埋,他和邻居扒了几个小时才把妻子从废墟中扒出来。朋措闹布夫妻有3个孩子,7岁的女儿因为上学躲过了灾难。11个月大的儿子失踪。轻伤的他陪伴妻子来到西安,妻子因为有伤又怀孕在身,不断地用藏语说肚子疼。医生检查后说没大碍,丈夫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妻子对他说想喝水,他立即喝下一口水,含在嘴里,弯下腰,俯身到妻子面前,徐徐地把水喂给妻子喝……这一刻,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紧握父亲的手不松开昨日凌晨2时许,伤员陆续下机时,一位因脚伤无法行走的藏族同胞,被用担架抬了下来,身旁一位20多岁的姑娘,一路握着他的手不松开。同行者说,他俩是父女。因为语言不通,面对记者的提问,女孩静静地跪在父亲旁边,默不作声,一只手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父亲看到记者和救护人员,起身对救护人员点头,用藏语表示感谢。女孩见父亲努力想坐起来,顺势将父亲揽在自己怀里,父女俩的手仍然紧紧相握地震中一名母亲用头替孩子挡住砖头遇难“地震时,我住在学校,跑得快,然后狂奔回来,却没找到永吉和姐姐白文毛的影子。”珍夏流着泪告诉本报记者,地震半小时后,姐妹俩的遗体已经被珍夏挖出。珍夏告诉记者,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母亲白文毛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孩子挖出来后哇哇大哭。如今由珍夏带到孤儿学校的院子里,住在外面没有帐篷的地铺上。据珍夏介绍,30岁的永吉才仁在很小时父亲即去世,1999年母亲又去世了。永吉从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玉树州,在州孤儿学校任教。在那里,珍夏与活泼可爱的永吉才仁相遇,2005年确定恋爱关系,2007年完婚。在邻居眼里,永吉才仁的称呼就是“永老师”。当人群散去,几个孩子拿着一张心形卡片,轻轻地插在坍塌的墙上。“你虽然走了,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卡片上这样写着。珍夏说,永吉是爱孩子的女人。姐姐白文毛未婚育有一子,永吉视为己出。在学校,孤儿们亲切地称永吉为“妈妈”。二炮部队:科学救援重经验 北京飞往西宁的航班,满眼一片“迷彩”,这是来自二炮某部的救援人员。40多位军官神情庄重,军容严整。他们和我们奔赴同一个目的地——玉树。 “昨晚接到命令,今早就出发,大家积极性很高,要用最快速度赶往灾区。”邻座的大校对我们说。他姓邓。 “汶川大地震我们积累了经验,但高原救灾是一个新课题,以前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4000多米的海拔,气象条件严峻,科学救援最重要。” 邓大校告诉我们,这个飞机上,有7个专家,包括了工程、道路、桥梁、爆破等好几个专业。同时,部队已经抽调了大量大型机械,如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液压切割机,这些机械都在待命,只等他们尽快赶到当地,实地调查后确定哪些机械最需要以及需求量。 志愿者:有序救援不添乱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任晴也在同一个航班上。她要赶往玉树结古镇的藏医孤儿学校。“直到15日下午才打通校长手机,他说学校情况还好,200多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受伤,现在都在大操场上住宿,安全有保障。” “我们紧急募集了一笔款,准备在西宁给孩子们买一些食品和水,和其他机构的朋友找车给运进去。” 任晴知道前方很紧张,她说:“我们可不想给当地添麻烦,现在救援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政府力量、部队力量是最强大而有效的,我们志愿者就是要尽力做好自己能够做、能做好的,有序地参加到救援之中去。” 青海医生:连续作战共克艰 西宁曹家堡机场,一长队救护车停在机场侧门口。青海交通医院的回族大夫马铁军已在这里工作了两天。 “昨天已经运出来350多名重伤员,大多骨伤,他们在当地已经做了简单包扎、固定,现在都在省内5家重点医院接受手术和后续处理。” “大家都在连续作战,昨晚忙到夜里12点多,好在伤员运到了西宁,这几家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当好,上海来的专家已经在给重伤员动手术了。” 马大夫告诉我们,这两天他们在机场接伤员,见到各省的救援队、医疗队在往灾区赶。他说各地都关心着灾区,看到这些景象,心里好激动,也就不觉得累了。“大家来支援灾区,我们心里更有底。” 大地震从天而降,青海玉树这座高原腹地充满活力的县城瞬间坍塌。噩梦来得突然,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悲痛中时,援助之手已从四面八方伸向玉树。最先把手伸出来的,是身穿橄榄绿的解放军。一位10岁的翻译 “才仁旦周,快来告诉他,这种药每天吃3次,每次吃2粒。”一个藏族小男孩随着医生的喊声跑过来,流畅地用藏语给伤员才尕解释了用药说明,才尕高兴地离开了帐篷。 这名刚满10岁的小小志愿者名叫才仁旦周,是结古镇红旗小学三年级学生。4月15日凌晨,解放军第四医院医疗队刚到玉树结古镇,就被老乡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一名藏族孕妇大声喊叫,由于语言不通,医护人员十分着急。 就在此时,路过这里的才仁旦周主动担任翻译。原来,伤员怀孕9个多月了,地震发生后受到惊吓,头被砸破了,肚子痛。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孕妇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从此,才仁旦周成了医疗队的翻译,每天早早就来到医疗点,很晚才回家,搭起了医护人员与伤病员沟通的桥梁。“解放军那么远来救我们,我为解放军做一点事情也是应该的。”才仁旦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他将被邀请去北京参加为家乡地震举行的募捐赈灾晚会。如今,他的事迹在结古镇广为流传,成了小明星。这几天,玉树军分区独立骑兵连副连长张勇的口袋里,一直珍藏着一块带着血迹的手帕。一颗坚定的钉子 4月14日下午15时30分,张勇带着10多名官兵赶到玉树县长途汽车站宾馆,救援一名腰部被埋压在废墟中的藏族幸存者。“副连长,你的脚在流血!”突然,身旁战士一声惊呼。张勇低头一看,原来脚被废墟上的一颗钉子扎伤了。 前一天早上,张勇带着13名官兵刚为7名急需输血的藏族伤员献完血,现在又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高强度搜救,加之没有吃午饭,一直感到阵阵眩晕,但他硬挺着,以至脚被钉子扎伤了也没有感觉到。 张勇一咬牙把钉子拔了出来,不顾伤口鲜血直淌继续救人。半小时后,这位名叫洛桑的幸存者被成功救了出来。 躺在担架上的洛桑虽然因重伤已经说不出话来,但却着急地用手示意官兵掏他的上衣口袋。一名战士伸手一掏,原来里面是一块洁白的手帕。洛桑费力的用手指指手帕,又指指张勇的脚。原来,张勇受伤的情景他全看到了,正在担心张勇脚上的伤口呢。 眼看着张勇用手帕包扎好伤口,洛桑才放心了。望着远去的担架,一直在张勇眼里打转的泪珠,悄悄淌了下来。虽然已经过去两天了,艾广涛似乎还能闻到那只苹果的清香。感谢的苹果 4月16日晚20时,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队员艾广涛和两名战友为赶往3公里外的一个救援点增援,搭乘一名中年藏族男子的汽车。刚上车,坐在车前座的一个10来岁的藏族小姑娘回头递来一只苹果:“叔叔,你们口渴了吧,这个苹果给你吃。” 艾广涛连连摆手:“谢谢你小妹妹,我们不渴,你留着吃吧。”小姑娘有点着急:“叔叔你撒谎,看你的嘴唇都裂口流血了。”说着,不由分说把苹果塞到艾广涛手里。 开车的藏族男子微笑着帮腔:“你们别客气了,这个苹果是我们感谢解放军的。”原来,这位男子叫扎西,他的妻子在地震中受伤,正在部队医疗点接受治疗,他正带着女儿去看望。 说实话,艾广涛和战友们的水早就喝光了,嗓子渴得冒烟。闻着苹果诱人的香味,他真想狠狠咬一口。但是,他咽了一下口水,把苹果递给了身边的战友。半分钟后,苹果又回到他手里。 “老乡,我们到地方了。”艾广涛悄悄把苹果放在车座上,3人下车快步向救援点走去。

处于板块交界处

你自己都没感觉了,如何感动别人,做这种表面、虚伪的东西,得了别人,得了自己吗???! 无耻~~

大难临头我们手牵手,共度难关。汶川地震深深扣着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无不感慨 万分。如今,玉树人民遭受此劫难,让我们无不揪心。玉树不倒、青海常青。 我们坚信,玉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勃,青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安康! 正如青海省长说的那样: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牵动着 全国人民的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救援队伍从四面八方汇集玉树;无尽的牵挂、 无穷的鼓励、无限的关切从五湖四海传递灾区;兄弟省区市鼎力支援,社会各界无 私捐助,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倾心奉献,见证了灾难面前大爱无疆的血脉情怀。 我们永远铭记危难时,那一双双援助之手!我们会永远感恩困境中,那一份份真切 的关爱! 灾难孕育希望,奋斗开创未来。我们悯人,但绝不悲天。悼念遇难同胞、寄托深切 的哀思,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化哀伤为坚强。目前,抗震救灾工作虽然取得 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关键时刻,特别是人员救治、医疗防疫、群众生活安置、 基础设施抢修、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 决策部署,大力发扬不畏艰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和作风,全力以赴地克 服一切艰难险阻,全面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此刻,我们要告慰那些遇难 同胞,玉树孤儿学校里,又传出了朗朗读书声;赛马场的帐篷里,又升起了袅袅炊 烟;体育场的医疗救治点里,又一个伤员转危为安。特别是昨天,我们已经正式启 动了灾后重建工作。我们庄严的承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够,重建一个更加美 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

高原地震投稿经验介绍稿

你自己都没感觉了,如何感动别人,做这种表面、虚伪的东西,得了别人,得了自己吗???! 无耻~~

呃 你是不善写作 我是不会写作 有什么区别么 ??帮不上 路过

玉树加油,别怕有我们,我们和你在一起哦!@#$%^^^^&&*()

只要是有心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的!

  • 索引序列
  •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
  •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经验介绍怎么写
  • 高原地震投稿经验介绍
  • 高原地震投稿经验介绍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