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性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西医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中风的病因病机是虚在肝肾,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血瘀生风。肾虚是其病理基础,肾阴虚可致肝阳上亢;肾阳虚可致脾虚生湿,从而产生气血亏损、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而七情内伤、风寒侵袭、烦劳过度、饮食不节等皆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方一】牵正散合导痰汤【出处】《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功用】祛风化痰通络。【主治】中风中经络属风痰阻络型。【方解】方以白附子逐风痰,伍以僵蚕、陈皮、半夏、南星增强化痰之力,地龙、全蝎活血通络,钩藤熄风,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豁痰通络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牵正散合导痰汤具有镇静、解热、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熄风化痰汤【出处】《湖南中医杂志》【组成】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功用】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主治】中风中经络属风痰阻络型。【方解】方以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半夏、南星、竹沥化痰,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桂枝、生姜通阳散结,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熄风化痰汤具有镇静、解热、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三】培元通经熄风汤【出处】《湖南中医杂志》【组成】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天竺黄10克(后下),全蝎8克,白蒺藜15克,地龙15克,胆南星10克,竹沥汁20毫升,天麻15克,钩藤15克,白附子10克,桂枝10克。【功用】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平肝熄风。【主治】中风。【方解】方以黄芪、当归、赤白芍、地黄益气养血活血,天竺黄、南星、竹沥、白附子化痰,天麻、钩藤、蒺藜平肝熄风,全蝎、地龙活血通络,桂枝温阳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平肝熄风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培元通经熄风汤能改变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血液浓、黏、聚状态,促进脂类物质的代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四】散风通络汤【出处】《辽宁中医杂志》【组成】稀莶草15克,老鹳草12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海风藤15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土鳖虫10克,全蝎6克,僵蚕10克。【功用】散风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中经络。【方解】方以稀莶草、老鹳草、桑枝、秦艽、海风藤散风通络,木瓜柔筋缓急,牛膝、地龙、丹参、赤芍、土鳖虫、全蝎、僵蚕活血通络,诸药共用,以收散风活血通络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散风通络汤具有抗炎、改善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五】镇肝熄风汤【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龟板、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功用】平肝熄风潜阳。【主治】中风属阴虚阳亢型。【方解】方以代赭石、龟板、龙骨、牡蛎镇肝潜阳,伍以天麻、钩藤熄风,白芍、天冬、玄参养阴,菊花清肝,牛膝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潜阳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镇肝熄风汤具有镇静、解热、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六】赵氏中风方【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功用】平肝熄风,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中经络。【方解】方以石决明、生牡蛎镇肝熄风,伍以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黄芩、夏枯草、生地黄、玄参清热养阴,丹参、牛膝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活血通络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赵氏中风方具有镇静、解热、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七】平肝熄风汤【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麦冬10克,蝉蜕9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知母15克,夏枯草10克,甘草6克。【功用】平肝熄风,养阴通络。【主治】中风中经络。【方解】方以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菊花、夏枯草、桑叶、知母、蝉蜕疏散风热,生地黄、山茱萸、山药、麦冬养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平肝熄风,养阴通络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平肝熄风汤具有镇静、解热、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八】羚羊角汤【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羚羊角0.3克(锉末冲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决明、龟板各30克,生地黄、钩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黄、黄芩各10克。【功用】清肝熄风,开窍。【主治】中风中脏腑。【方解】方以羚羊粉清肝开窍,伍以菊花、夏枯草、钩藤、牡丹皮、黄芩清肝,决明、龟板镇肝,天竺黄化痰,生地黄、白芍养阴,诸药合用,共奏清肝熄风、开窍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羚羊角汤具有镇静、解热、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九】涤痰汤加减【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苓、竹茹、胆南星、枳实各12克,钩藤20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天麻10克。【功用】豁痰熄风,开窍。【主治】中风中脏腑。【方解】方以南星、菖蒲豁痰熄风,伍以半夏、陈皮、茯苓、竹茹化痰,枳实导滞,天麻熄风,甘草和药,诸药共用,共奏豁痰熄风开窍之功。【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涤痰汤对降低TC、LDL和对抗脂斑形成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具有促进脂质排泄的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

而适合脚趾头运动的形式有很多,如脚趾头夹物体、提水等。不过,在做脚趾头的运动之时,一定要注意强度,以防出现脚趾头损伤的状况。

偏瘫的原因复杂,一般与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原发基础疾病相关,具体情况如下: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原因;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病因;3、脑血管先天异常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心动过缓等引起血栓或供血不足;5、糖尿病引发中风的风险较大。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如果你担心中风,就必须立刻做到下面四件事: 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天至少吃五种或更多,其中一定要有红萝卜才行。 每周吃五次或五次以上红萝卜的人,比每个月只吃一次或不到一次红萝卜的人,要少68%罹患中风的危险!这是哈佛大学追踪90,000位女护士长达八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另外,菠菜也是很有效的预防中风的食物。红萝卜和菠菜的保护功效是因为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的缘故。据研究指出,每天摄取15-20毫克β-胡萝卜素的人,和每天只摄取6毫克的人相比,二者的中风机率相差得很明显。 像胡萝 、菠菜和其他各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胡萝卜素能够防止胆固醇被氧化成有害的形态,进而堆积在血管内,造成血液凝块。更重要的是,血液中若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帮助你免於中风而死亡,或减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伤害,并且加速身体复原!这是布鲁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检验了八十位中风病人病发后二十四小时内的血液之后,所得到的结论。这是因为当你中风,也就是脑部缺氧的时候,你的脑部细胞功能开始发生障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脑神经细胞受伤。但是如果你血液中含有许多维生素A,它就能够在各种细胞病变发生的时候加以阻止,因而减轻脑部受损的程度或死亡的机会。 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的鱼。 如果你的血液中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你中风的机会就比较少一点;而且即使中风,伤害也会比较小。荷兰最近的研究发现,年龄在60-69岁之间,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那些不吃鱼的人,在往后十五年内中风的机会要少一半。 日本所进行的一连串研究也发现,每天吃9盎司鱼肉的渔民,比每天只吃3盎司鱼肉的农夫,因中风而致死亡的机会要少25-40%。 这是因为神奇的omega-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大脑血管阻塞。如果你的年龄已大到会令你担心自己的血管阻塞,你不妨想像一下这种情况:当你服下鱼油以后,它就会在你的细胞膜内停留。这种充满鱼油的细胞较富弹性,有如液体般的柔软。也就是说,像这种柔软形态的细胞比较容易挤过狭窄收缩的血管,把氧气运送给脑部和心脏的细胞。这种巧妙的变化可以救你一命,特别是当你的血管已经老化和受阻塞的时候。 顺便一提的是,吃饱和动物性脂肪的作用恰恰相反,会使细胞膜变得更僵硬。因此,为了预防中风和心脏血管疾病,最好别吃这一类的脂肪。 控制盐的摄取量。 即使盐不会使你的血压上升,它也可能对脑部组织有害,引起微小的中风。曾有人用老鼠做实验,分别喂给它们高盐和低盐的饮食。吃高盐饮食的老鼠在十五周内,竟然全部中风死掉,虽然它们的血压并没有升高;而吃低盐饮食的老鼠只有12%因中风而死掉。吃高盐饮食致死的老鼠,则因一连串轻微中风,最后导致脑部组织坏死和动脉受损。 不妨考虑喝茶,尤其是喝绿茶。 记住,采取这些行动,能够在你万一中风时,减轻你神经的受伤程度,并降低死於中风的机会。参考资料:

中风本来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可是近年来,年轻人中风的几率逐渐增高。年轻人中风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吸烟喝酒、经常熬夜、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过于油腻、辛辣、长期不运动等等。预防年轻人中风应该改变不良习惯,减少吸烟喝酒、避免熬夜,保持情绪乐观、坚持运动、合理膳食及定期体检,关爱健康,远离中风。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两个大新闻篮球迷应该记忆犹新:第一个是谋不可描述的NBA球队经理因为他的错误言论导致央视直接停播该球队所有比赛。与此同时,很多赞助商也与其划清界限,NBA在中国市场损失惨重。第二件事就是缔造了NBA风靡中国的前总裁大卫·斯特恩于美国时间2020年1月1日因脑溢血不幸病逝,享年77岁。有些人分析,大卫·斯特恩发病前对于此前NBA联盟危机处理的方式非常不满意,眼看着自己亲手建立的帝国被后人挖塌近半壁江山(中国是NBA最大的海外市场),心中愤恨不已。因其年岁已高,加之情绪影响,最终在一家餐厅突发脑溢血。在人们缅怀这位篮球教父的同时,对于脑血管意外的预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步入中年之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有些人的心脑血管更是由于岁月的洗礼和生活饮食习惯的熏陶变得脆弱不堪,脑血管意外风险不断增高。尤其是现在处于脑血管意外频发的冬季,专科医生给大家推荐了生活中的“五少",希望人们能够有效地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这个所谓的脑血管意外,就包括大家常提到的“中风”。 脑血管意外的概念在临床上,专家把急性的脑血管意外定义为“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脑血管病变或脑卒中其实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是我们常说的以“脑梗”为代表的脑血管阻塞或狭窄造成的脑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而带来的伤害;而出血性则是题主提到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带来的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同样也会带来脑组织的损伤。从发病率来看,缺血性脑卒中高于出血性,但从对生命的威胁的程度来看,两者旗鼓相当:都是发病突然,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出血性卒中患者的3个月内死亡率为20~30%,而幸存者中也有多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据报道脑卒中的致残率可高达70%,这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虽然当脑血管意外发生时及时抢救是必要的,但能在发病之前有效地预防才是大家更应该关注的重点。 脑卒中的病因对于脑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来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和家族遗传史是高危因素。在一项青年脑出血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有近60%的病例是因为高血压所致,因此严格控制血压将有效缓解脑卒中的风险。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戒烟、控制血脂都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因此牢记这些发病高危因素即是开始预防的第一步。此外还需要着重强调的就是情绪波动对脑出血和脑卒中带来的风险。我们常在形容某人情绪激动的时候都愿意引用岳飞《满江红》中的词语“怒发冲冠”,那种青筋暴起的愤怒显然会造成人体血压的极大波动,刚才我们提到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第一发病诱因,因此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健康呀。脑中风的预防那么下面就针对预防脑卒中而需要“少做那些事”给大家归纳一下:少吃油腻食物,控盐,控糖;戒烟、少喝酒;老年人少或不激烈运动;不总生气,保持心态平和;以及不做其他引起血压急速升高的事情。相信做到这“五少”,脑卒中的风险一定会有所降低。最后吴医生再提醒大家一下,一旦发现周围有人发生脑血管意外,一定要按照以下步骤来救命。有这样一个口诀:“救命4步骤(FAST),黄金3小时,切记2件事,快打120“。所谓的FAST,就是通过微笑(Face)、举手(Arm)和语言测试(Speech)来快速识别患者的病情,如果发现上述存在一项异常就应该马上拨打120(Time),在3小时内让患者得到救助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所以,当人们步入高出血的高发病年龄后,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要保持情绪和血压的稳定,少生气、不吸烟、少饮酒、少吃油大的和咸的,避免剧烈运动。而一旦周围有人出现脑出血或其他卒中症状后,要及时拨打120求助。参考文献【1】俱西驰,王伟,屈秋民,金晨旺,罗国刚,宋文峰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病因探讨[J]西部医学,2018,30(6):880-【2】Lin CL, Howng SL Non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young adult[J] Kaohsiung J Med Sci, 1997, 13(4):237-【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书籍

给一些人家没有提到的医学《中医之钥》《三部六病》经典之作!《腹诊奇览》《黄帝外经》《怪病奇治》……《三元参延寿书》元朝《中西结合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西结合脑血管疾病脑猝死诊断治疗学》《中医血液粘稠粥动脉硬化治疗学》《中风针灸刺血抢救治疗学》《中医心脏病诊断治疗学》《中风急病诊断治疗学》《中医诊治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原始点治疗学》《炮药学》《制药学》《中药配伍学》《中草药药理学》《中药生物化学》《中药药物动力学》《中医基础理论大全》《中医解剖学》《内观》《任之堂系列书籍》……《中国当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1~6集》……《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郭沫若题《思考中医》《李可系列中医书籍》……《中医诊断学》《全身经络解剖图鉴》《中医急救讲稿》……《中医急重病治疗学》《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配伍学》《奇经八脉》《三阴三阳六经辨证》《麻衣相学》《天纪》…倪海厦教授系列中医学书籍与视频《刺血疗法》《五行元素平衡学》《王唯工中医系列书籍》《奇难杂症医案精华》《人体全息反射诊断学》《伤寒杂病论》《瘟疫论》《内经注释》《中医大词典》《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神龙本草经》《李时珍医药大全》《中医四大家》补土派,清凉派,温补派,攻下派。《五运六气》《子午流》《易医学》《道医学》《藏医学》《自然医学》《祝由十三科》心理医学《阴阳九针》《鬼门十三针》神经病科医学《推拿学》《刮痧学》《拔罐学》《四诊学》望闻问切四诊合一。《八纲辨证》六淫辩证法《中医八法治疗学》《中医诊断治疗学大全》《中医痰液学》淋巴系统学《六经辨证学》《舌诊学》《腹诊学腹针》《眼诊学》《面诊学》《望诊大全》《手诊学》《足诊学》《脊髓诊断学》《触诊学》《耳诊学》《神经系统灵枢》《脉管学微循环血管循环学理论》《经络学》《脉象学》《藏象学》《三部六病》《中西结合内科学》《脉神》《刺血疗法大全》《药毒学与解毒学》《毒理学与解毒学》《外科手术学》《中西结合妇科学》《中西结合儿科学》《腧穴解剖学图解》《经络学图解》《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脉决》《难经》《黄帝外经》《中西医参录》……太多了吧!不能一一列举了!

指导意见:轻微中风往往由脑梗塞引起,需要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再梗塞。要注意戒烟、戒酒,饮食注意低盐、低脂、低糖,注意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应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祝健康永远。

中医几大经典著作分别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另外说一下以前我找这四部经典中医书籍时 医书网  里找到,学习中医的可以看一下一、《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黄帝内经》不仅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也是第一部养生经典,还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论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为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黄帝内经》中国现成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由《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组成。《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论、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二、《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三、《伤寒杂病论》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四、《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五、《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神农氏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原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就连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都渊源于《神农本草经》而发展起来的。《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很长一段时间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哪里的?时间长的不好医

关于治疗中风的经典文献有哪些

好像有眼针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医学著作: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四小经典:《汤头歌诀》《四百味》《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着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汉族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温病条辨》: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着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时间。刊行之 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馀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汤头歌诀》:《汤头歌诀》于1694年由汪昂撰写。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馀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者学习。《汤头歌诀》刊印后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较为详明的注释本。《汤头歌诀》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馀种。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 《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医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着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以上是现存的 秦汉以前的只存了《黄帝内经》 此外还有《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旁篇》都已经遗失。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算是名著。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著作之一。 秦越人(扁鹊)《难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王淑和《针灸甲乙经》,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清任《医林改错》,吴鞠通《温病条辨》,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都是历代的中医学著作。 更多古代中医著作(书目):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中藏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温热论》 《难经》 《针灸大成》 《濒湖脉学》 《褚氏遗书》 《仿寓意草》 《孙真人海上方》 《柳洲医话》 《伤寒发微论》 《刘河间伤寒医鉴》 《察舌辨症新法》 《跌打损伤方》 《穴道秘书》 《医学源流论》 《医林改错》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饮膳正要》 《食鉴本草》 《产宝》 《异授眼科》 《肯堂医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 《杂病治例》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正体类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喉舌备要秘旨》 《医医医》 《全生指迷方》 《济生集》 《幼科切要》 《胎产秘书》 《经验麻科》 《内外伤辨》 《虚损启微》 《仙传外科集验方》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类证治裁》 《普济方·针灸》 《临证指南医案》 《医碥》 《医学正传》 《张聿青医案》 《古今医鉴》 《济阴纲目》 《保婴撮要》 《万病回春》 《顾松园医镜》 《古今医案按》 《本草求真》 《医经原旨》 《妇人大全良方》 《灵素节注类编》 《诸病源候论》 《本草新编》 《金匮翼》 《女科经纶》 《得配本草》 《脉诀汇辨》 《类证活人书》 《王旭高临证医案》 《回春录》 《周慎斋遗书》 《婴童百问》 《文堂集验方》 《脉经》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肘后备急方》 《金匮要略方论》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景岳全书》 《医法圆通》 《育婴家秘》 《外经微言》 《临证实验录》 《女科旨要》 《妇科问答》 《张氏妇科》 《颅囟经》 《伤科大成》 《跌打秘方》 《集验背疽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金疮秘传禁方》 《增订十药神书》 《痰疠法门》 《眼科秘诀》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喉科秘诀》 《包氏喉证家宝》 《慎疾刍言》 《诊家枢要》 《重订囊秘喉书》 《眼科心法要诀》 《焦氏喉科枕秘》 《经络考》 《知医必辨》 《伤寒九十论》 《女丹合编选注》 《针灸易学》 《子午流注说难》 《正骨心法要旨》 《重订灵兰要览》 《推求师意》 《洪氏集验方》 《达生编》 《医学传灯》 《洗冤集录》 《医门法律》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外科心法要诀》 《幼幼集成》 《古今名医汇粹》 《卫生宝鉴》 《本经逢原》 《本草从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治汇补》 《高注金匮要略》 《石室秘录》 《儒门事亲》 《明医指掌》 《类经图翼》 《目经大成》 《外科大成》 《医原》 《丹溪治法心要》 《友渔斋医话》 《金针秘传》 《妇人规》 《轩岐救正论》 《松峰说疫》《陆地仙经》 《养生秘旨》 《诸脉主病诗》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吴普本草》 《曹仁伯医案论》 《白喉条辨》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麻疹备要方论》 《口齿类要》 《诊脉三十二辨》 《伤科补要》 《千金食治》 《性命要旨》 《医医小草》 《中医之钥》 《止园医话》 《医学传心录》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时病论歌括新编》 《景景医话》 《本草蒙筌》 《麻疹阐注》 《中风论》 《脉确》 《神应经》 《伤寒捷诀》 《产鉴》 《刘涓子鬼遗方》 《幼幼新书》 《疡医大全》 《续名医类案》 《医学入门》 《证类本草》 《医述》 《类经》 《杂病广要》 《中国医籍考》 《证治准绳·幼科》 《张氏医通》 《医学衷中参西录》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女科》 《证治准绳·疡医》 《证治准绳·杂病》 《寿世保元》 《辨证录》 《医方考》 《卫生易简方》 《症因脉治》 《外科正宗》 《医学摘粹》 《丹台玉案》 《丹溪心法》 《医学心悟》 《王氏医案绎注》 《吴鞠通医案》 《针灸资生经》 《针灸甲乙经》 《审视瑶函》 《急救广生集》 《外科理例》 《华佗神方》 《重订广温热论》 《孙文垣医案》 《麻科活人全书》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 《幼科释谜》 《医学实在易》 《脉症治方》 《尤氏喉症指南》 《跌损妙方》 《外科十法》 《临症验舌法》 《韩氏医通》 《奇经八脉考》 《证治心传》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市隐庐医学杂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食疗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衍义》 《汤液本草》 《本草备要》 《急救便方》 《本草易读》 《马培之医案》 《伤寒补例》 《宜麟策》 《理虚元鉴》 《广嗣要语》 《女科指要》 《竹泉生女科集要》 《凌临灵方》 《塘医话》 《察病指南》 《温病指南》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质疑录》 《小儿痘疹方论》 《丛桂草堂医案》 《青囊秘诀》 《对山医话》 《疫疹一得》 《医学读书记》 《救伤秘旨》 《女科秘旨》 《饮食须知》 《宁坤秘籍》 《伤寒医诀串解》 《寿世传真》 《医学纲目》 《古今医统大全》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格致余论》 《疠疡机要》 《冯氏锦囊秘录》 《仁术便览》 《温热经纬》 《仲景伤寒补亡论》 《丁甘仁医案》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要略浅注》 《胎产心法》 《明医杂着》 《温病条辨》 《伤寒大白》 《读医随笔》 《推拿抉微》 《外科证治全书》 《血证论》 《竹林女科证治》 《儿科要略》 《丹溪手镜》 《医宗己任编》 《养生导引秘籍》 《时病论》 《伤寒贯珠集》 《内经评文》 《伤寒六书》 《冷庐医话》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如果你担心中风,就必须立刻做到下面四件事: 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天至少吃五种或更多,其中一定要有红萝卜才行。 每周吃五次或五次以上红萝卜的人,比每个月只吃一次或不到一次红萝卜的人,要少68%罹患中风的危险!这是哈佛大学追踪90,000位女护士长达八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另外,菠菜也是很有效的预防中风的食物。红萝卜和菠菜的保护功效是因为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的缘故。据研究指出,每天摄取15-20毫克β-胡萝卜素的人,和每天只摄取6毫克的人相比,二者的中风机率相差得很明显。 像胡萝 、菠菜和其他各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胡萝卜素能够防止胆固醇被氧化成有害的形态,进而堆积在血管内,造成血液凝块。更重要的是,血液中若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帮助你免於中风而死亡,或减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伤害,并且加速身体复原!这是布鲁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检验了八十位中风病人病发后二十四小时内的血液之后,所得到的结论。这是因为当你中风,也就是脑部缺氧的时候,你的脑部细胞功能开始发生障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脑神经细胞受伤。但是如果你血液中含有许多维生素A,它就能够在各种细胞病变发生的时候加以阻止,因而减轻脑部受损的程度或死亡的机会。 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的鱼。 如果你的血液中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你中风的机会就比较少一点;而且即使中风,伤害也会比较小。荷兰最近的研究发现,年龄在60-69岁之间,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那些不吃鱼的人,在往后十五年内中风的机会要少一半。 日本所进行的一连串研究也发现,每天吃9盎司鱼肉的渔民,比每天只吃3盎司鱼肉的农夫,因中风而致死亡的机会要少25-40%。 这是因为神奇的omega-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大脑血管阻塞。如果你的年龄已大到会令你担心自己的血管阻塞,你不妨想像一下这种情况:当你服下鱼油以后,它就会在你的细胞膜内停留。这种充满鱼油的细胞较富弹性,有如液体般的柔软。也就是说,像这种柔软形态的细胞比较容易挤过狭窄收缩的血管,把氧气运送给脑部和心脏的细胞。这种巧妙的变化可以救你一命,特别是当你的血管已经老化和受阻塞的时候。 顺便一提的是,吃饱和动物性脂肪的作用恰恰相反,会使细胞膜变得更僵硬。因此,为了预防中风和心脏血管疾病,最好别吃这一类的脂肪。 控制盐的摄取量。 即使盐不会使你的血压上升,它也可能对脑部组织有害,引起微小的中风。曾有人用老鼠做实验,分别喂给它们高盐和低盐的饮食。吃高盐饮食的老鼠在十五周内,竟然全部中风死掉,虽然它们的血压并没有升高;而吃低盐饮食的老鼠只有12%因中风而死掉。吃高盐饮食致死的老鼠,则因一连串轻微中风,最后导致脑部组织坏死和动脉受损。 不妨考虑喝茶,尤其是喝绿茶。 记住,采取这些行动,能够在你万一中风时,减轻你神经的受伤程度,并降低死於中风的机会。参考资料: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论文

中风就是现在说的脑血栓形成,其通常是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质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中医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等几个证型,建议你中医辩证调理。

好像有眼针

中医治本真的好,只是中医很没落,真希望中医可以得到振兴,把它发扬光大!

针灸吧,我爸是脑血栓,右半边不太好,手脚以及面部什么的,经过针灸,大有好转。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
  •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参考文献书籍
  • 关于治疗中风的经典文献有哪些
  •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