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在工具栏上面 有个 查看、点击源文件。。把代码去掉就OK啦俺以前看到有用的文字,很多网站都不能复制,就这么搞得!!!

这种玩意有什么意义??简简单单的查看源文件就把代码全暴出来了,想怎么拷就怎么拷================================小荷已露尖尖角

您现在的位置: 涟源一中 > 教师园地 > 教师风采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小荷已露尖尖角 【字体:
小荷已露尖尖角
——省“三优联评”一等奖获得者谢佳老师侧记
作者:涟源一中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02 更新时间:2009-1-2

小荷已露尖尖角

见到谢佳老师的时候,她正在和学生热烈的讨论昨天校元旦艺术节的事情,咋一看,还以为她是个高中生。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教师,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的震撼,和一个个的惊喜……

谢佳,女,现年24岁,湖北黄冈人;2006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同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现任我校生物高二备课组长。刚参加工作半年,她的才华就得到了初次展露---毕业论文《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必要性》发表在省级刊物《湘潭师范学院学报》上,同年五月,她的《愉快教学法浅谈》获得省论文比赛一等奖。次年,她又与武汉大学的导师合力研究《高浓度锌离子对克氏原螯虾几种免疫学相关指标的影响》,该学术成果已发表在全国级刊物《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这个小妹子不但写文章有一手,而且在教学上大胆创新,积极进取,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并得到市教研员吴泽荣等诸位老师的好评!

2007年,湖南省正式启用新教材,知识点加深,课时量相对紧张,实验条件简陋,怎样保证教学效果呢?身为备课组长的她动足了脑筋!带学生做泡菜,教学生做标本,跑工厂拍摄苹果醋的加工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谢佳老师的努力收获了一个大大的“红包” !

阳春三月,她所撰写的《探究新课改中的大胆创新》获得省论文评比三等奖。金秋十月,谢老师与学生经过一个多月实验的新课题《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获得全省生物年会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并得到省教研员董仲文老师的肯定!冬意绵绵的十二月,从省电教馆再次传来喜讯,我校年轻教师谢佳荣获“湖南省2008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教学课件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课例一等奖以及三优联评一等奖。

笔者问及谢老师有什么感触的时候,她很坦然的说:“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年轻老师,很多方面都还做得不够,需要向各位多多学习。今天的成绩不只属于我,而应该属于整个涟源一中生物组!没有梁威老师、陈山名老师、黄志高老师、陈新平老师等优秀教师的悉心指导,我不可能有今天。2008年已经过去,我需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2009年的到来!”

说完,她回以一个浅浅的微笑。哪里是微笑?那分明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池中芙蓉……





返回上一页
文章录入:涟源一中 责任编辑:涟源一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挺好的学校,百度一下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挺好的学校,百度一下

    1、齐登红,宁立波,甄习春,超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形成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5年6月2、肖春娥,宁立波,甘肃省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安全与环境工程,第9卷 第2期,2002年6月3、宁立波,耿瑜平,黄河断流的产权经济学解释,人民黄河,26卷第12期 2004年12月4、宁立波,混凝—催化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1期,2005年3月5、李菊凤,宁立波,周建伟,王 辉,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软基沉降预测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05年9月6、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安全与环境学报,第8卷第4期,2008年8月7、余志山,宁立波,孙年祥,金川公司尾矿库坝体浸润线有限元模拟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8、余志山,马传明,宁立波,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研究,甘肃地质,2008年第17卷第2期9、罗道成,宁立波,流动注射-离子交换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石煤渣中痕量钽,化学试剂,2005,27(910、王 炜,宁立波,陈津端,论资源约束条件下政府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创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06年3月11、陈津端,李仕武,宁立波,易诚,某尾矿坝体浸润线有限元模拟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四期12、强建科,雷林源,宁立波,缺陷端承桩稳态动测导纳响应的正演模拟,工程勘察,2003年第六期13、宁立波,楼建东,石羊河流域水利工程供水的边际机会成本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2004年9月14、宁立波,肖春娥,水权制度冲突与水资源安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0卷第3期2004年5月15、宁立波,肖春娥,水资源经济安全分析,安全与环境工程,第8卷第4期2001年12月16、宁立波,徐恒力,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0卷第1期2004年1月17、宁立波,靳孟贵,我国古代水权制度变迁分析,水利经济,第22卷第6期,2004年11月18、赵国红,宁立波,王现国,新郑市浅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评价,地下水,第29卷 第6期 2007年11月19、徐良环,宁立波,陈 宝,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研究,西部探矿工程,总第114期2005年第10期20、郑永林,宁立波,毛绪美,马传明,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第4期2004年12月21、刘新宇,齐登红,宁立波,郑州市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2007年3月22、马传明,宁立波,王现国,彭涛,中牟县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2007年6月第三期23、NING Libo,Analysis of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of Agricultural Water in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 Area,“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r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下载

    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书评4篇,另发表译文十余篇/集。 2011,英语专业学生对依托项目学习的评价,《外国语文研究》第2期。 2011,《二语研究中的问卷:编制、实施及数据处理》(第二版)评介(吴延国,本人第一作者),《现代外语》第3期320-322页。 2011,兴趣驱动的课外学习调查:以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为例(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3-11页。 2011,寓外语教育于项目之中——《依托项目的二语与外语教育:过去,现在语未来》述评(夏赛辉,本人第二作者),《英语教师》第3期61-64页。 2011,'英语研究式学习课程'的理据与理念,《英语教师》第2期2-6页。 2010,词合作为EFL词汇习得单位的理据,《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10,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中国外语》第二期。 2010,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专学生学习认知的影响,《中国英语教育》(电子版),第2期。 2010,语言学理论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探索:简评'高等院校研究性学习系列教材'(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 2009,对CLEC语料库动-名搭配失误的描写及诊断分析(本人一作者,杨士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二期。 2009,中国英语学生词典使用定量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现状分析(何家宁,本人第二作者),《现代外语》第一期。 2009,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第一作者,许凤),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一期(首文)。 2008,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文献导读的思考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期。 2008,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第一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栏目首文)。 2008,民族认同与文化流利性(第一作者),载陈新仁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08,关于词类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许凤,第二作者),《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08,项目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易龙,第二作者),《中国轻工教育》第3期。 2007,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中国大学教学》第10期81-84页。 2007,Autonomatizing linguistic processing in L2 oral In Hu, W & Q Wen () ELT in China (IV)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6,EFL学习者习得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知识的定量研究(第一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06,Strategy Us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Processing of English Idioms (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3期2-11页。 2006,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cCart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导读(D11-D28),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国内近二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外语界》第4期。 2005,以基于问题的课堂技术研究为抓手,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第一作者),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曾凡贵、张文忠主编,2-9),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第二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湖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载《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章兢、刘子建主编,275-83),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国外EFL/ESL习语习得研究概述(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第7-15页。 2004,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与邓媛合作,本人二作者),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61-65页。 2004,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的实验研究(与研究生童淑华合作,本人二作者),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08-113页。 200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曾凡贵主编,本人第一副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论自主英语学习,载《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95-100页。 2003,外语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73-384页。收入《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03,《流利性面面观》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235-237页。 2003,Quantifying Chinese EFL Learners' Outside Class Contact with English(第一作者),载《中国英语教学(三)》(胡文仲主编,第537-55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4/3/2口语练习法之能为与不能为,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418-42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 2002,The Development of L2 Oral Fluency in the EFL Classroom Setting(专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2002,简评Babylon Revisited的三个译、注本(第二作者),载《中国翻译》第2期第58-60页。 2002,外语教学实验研究质量调查(第二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35-44页。 2002,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1期第98-102页。 2001,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量分析(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41-351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1,意向识别与意义推理,载《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何自然、冉永平主编,第254-26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6月。 2001,Anxiety of L2 Oral Communication—Some Concepts Reconsidered,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 9-12。 2001,返实格立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117-121页。 2000,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分析,载《现代外语》第3期第273-28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0,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性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载《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82-86页。 2000,'费时低效':问题与出路——回应井升华,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增刊)第176-181页。 1999,国外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41-48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99,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载《现代外语》第2期202-217页。该文被收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2;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1998,介绍Jane Willis的《任务学习法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77-78页。 1998,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几点批判性思考,载《教学与研究》(赵国杰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

    一.专著《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参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著)。《文学理论导引》(季水河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著)。《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参著)。《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周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著)。三.译著尼采:《权力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译著)。培根:《论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著)。 一CSSCI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34篇)2012年《从诗学的审美诉求到批判的社会规划:马尔库塞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期。 《艺术的自主性》,《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湘潭大学认定二类期刊)。 《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及其原因》,《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时尚、眼球与名牌的追逐: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语言的牢笼及其突围:詹姆逊的形式主义美学解读》,《文学评论丛刊》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0年《俄国形式主义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检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文化悲剧与现代性货币》,《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距离》,《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求是学刊》2010年第2期。《文化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政治与情感的复调变奏:毛泽东“鲁迅论”的悖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2期。2009年《模仿与再现新读》,《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陌生化与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批判与超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现代性、游戏与审美:齐美尔的游戏理论解读》,《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三期摘载)。《齐美尔的现代性批判路径》,《社会理论论丛》2009年,总第4辑。2008年《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解读》,《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批判》,《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跨越边界,填平鸿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中国美术馆》2008年第4期摘载)。《距离的生成与消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审美幻象抑或审美救赎:阿多诺艺术自主性的悖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第12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陌生化诗学的价值维度建构》,《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1卷第1期。《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3年-2007年《距离:现代主义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悖论中的张力美》,《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摘载)。《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齐美尔距离的现代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中的冒险》,《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取消前在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二部分其他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52篇)2012年《五四启蒙话语的反思与批判》,《聊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循着齐美尔的思想轨迹:时尚及其审美意义建构》,《社科文库·人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官网2012年1月5日。 《波希米亚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解读》,《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第1期。《〈讲话〉与20世纪中国文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迷途〉之“迷”在何方》,《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从〈新华日报〉重大节庆报导看党报影响力的创新建构》,《传媒观察》2011年第9期。(中文核心)《〈讲话〉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论》,《君子莲》2011年第3期。《毛泽东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开拓》,《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4日。《文学文本与政治文本的对话:鲁迅与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对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载)。2010年《童年的影像记忆:谈谈“80后”的集体怀旧情结》,《中国政协报》2010年10月25日。《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文艺报》2010年10月15日。《当下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学理思考》,《文艺报》2010年8月3日。《意识形态的突围: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的批判与超越》,《马列文化研究》第15辑,2010年9月,湘潭大学出版社。《意识形态的崇高主体》,《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主体性的缺席与在场:模仿与再现对读》,《外国语文》2010年第2期(CSSCI扩展版)。《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溯源》,《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政治巨人与文化巨人的情感桥梁:毛泽东的鲁迅情结解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政治文化视野下小说创作的批判性反思》,《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1期(CSSCI扩展版)。2009年《传媒时代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60年文艺学的发展走向》,《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山寨文化解读:兼及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路径》,《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3期(中文核心)。《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探求》2009年第3期。《风格与距离:齐美尔艺术思想解读》,《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6年-2008年《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认同话语建构》,《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齐美尔艺术形式的现代性解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文核心)。《齐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中文核心)《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中文核心)《陌生化与非人化》,《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奥尔特加与艺术的非人化》,《文景》2006年第12期。《现代生活的中断与救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文核心)《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文景》2006年第7期。《时尚的文化社会学思考》,《文景》2006年第4期。2003年-2005年《“陌生化”与“新奇”》,《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中文核心)《现代性视域下的艺术自律》,《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弗莱神话理论的文化学解读》,《英语研究》2005年第2期。 《〈挪威的森林〉中的“性”与“死亡”》,《学术前沿》2004年第4期。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说韵》,澳洲《汉声》2003年第9、10期。《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天中学刊》2003年第3期。《陌生与熟悉》,《钦洲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论“韵”的流变与内涵》,《株洲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论文学性与陌生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三教改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4篇)《文艺学研究范式的新变》,《质量的风(二)》,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文学理论〉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纵横十六国,悠悠南北朝,南明痛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秦帝国,战国说客双雄,两宋风云,纠结不清的正史:竹林七贤,谁谋杀了大唐,唐玄宗的真相,万历王朝之血色帝国。没看过的,绝不乱写。暂时想起这么多。

    1.基于行业相关性的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CSSCI期刊),已录用 2.Fancial-system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ase of China,1978-2004,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国外SSCI期刊), 2014, Volume 50,Supplement 2, SSCI收录3.商业银行逆周期缓冲资本释放时机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6期 4.基于一致性原理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期刊),2013年第2期,EI收录5.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Financial Disparity,and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China,Journal of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国外SSCI期刊),2012 ,Volume 16, Issue 2 ,SSCI收录6.Stock Prices and the Macro Economy in China ,Aisa Pacific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国外学术期刊), 2012, Volume 16, Issue 1&27.Regional Finance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ournal of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国外SSCI期刊), 2010, Volume 49, Issue 4, SSCI收录8.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亲周期效应缓释机制的改进,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10年第9期9.基于行业特性的多元系统风险因子CreditRisk+模型,中国管理科学(CSSCI期刊),2009年第3期10.零售贷款非线性时变比例违约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期刊),2009年第11期,EI收录11.测算商业银行贷款违约概率的贷款违约表法探讨,管理学报(CSSCI期刊),2009年第6期12.Procyclicality of economic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 and buffer methods,proceedings of China- 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009 , CPCI-SSH收录13.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Tests Using Delphi-based Index of Liberal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国外学术期刊), 2008/09 Vol 6 Number114.经济资本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CSSCI期刊),2008年第9期15.聚合信用风险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的方法论探讨,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8年第8期16.基于关系型信贷的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选择一致的理论诠释,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7年第6期17.我国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关系实证分析,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6年第4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18.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5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19.经济变迁中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一个从隐功能角度的解释框架,农业经济问题(CSSCI期刊),2005年第10期20.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与方式,经济学动态(CSSCI期刊),2001年第1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经济学文摘》2002年第2期摘要21.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动态(CSSCI期刊),1998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8期索目22.运用金融发展极战略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金融研究(CSSCI期刊),1997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7年第9期索目23.CreditRisk+模型采用poisson分布所产生的经济资本计量误差分析,管理评论(CSSCI期刊), 2011年第1期24.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企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基于ECTM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CSSCI期刊),2011年第6期25.基于违约损失率变化的CreditRisk+模型的一种修正,预测(CSSCI期刊),2009年第6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统计与精算》2010年第2期索目26.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日报,2010年10月20日理论周刊27.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发展极,光明日报,2008年6月10日理论周刊28.加大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经济日报,2008年4月13日理论周刊29.宏观审慎视角下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4年第4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5期摘要收录 30.中国银行业逆周期资本计提机制研究——基于经济资本度量的角度,金融经济学研究(CSSCI期刊), 2014年第4期31.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协调管理的几个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4年第3期32.经济波动对行业贷款违约概率的影响,求索(CSSCI期刊),2014年第4期33.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研究,国际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14年第7期34.推动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的协调创新,银行家(核心期刊),2014年第6期35.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性研究,南方金融(核心期刊),2014年第10期36.县域银行业集中度与农村信用社稳健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视角,湖南财政经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37.基于系统整体性的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3年第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摘要38.基于CPV模型改进的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SCD期刊),2013 年第12期,EI收录39.基于宏观经济因子冲击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3年第3期40.基于房价波动的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求索(CSSCI期刊),2013年第5期41.同业拆借视角下银行业流动性传染效应研究,湖南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3年第5期42.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金融支撑——基于发展极原理的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 2013年第6期43.论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金融生态建设的关联性,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44.论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2期摘要45.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压力测试新理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2年第5期46.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广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47.我国房地产金融非均衡状况分析与政策建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48.城市间房价相关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12年第8期49.农村金融协调发展: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2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摘要50.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1年第1期51.基于CreditRisk+模型的零售贷款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1年第3期52.基于美国放松银行业地域管制与中小企业贷款,财贸研究(CSSCI期刊),2011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53.湖南省跨区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购重组方式优化策略研究,经济地理(CSSCI期刊),2011年第11期54.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1年第4期55.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海南金融(核心期刊),2011年第4期56.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10年第2期57.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基于系统性风险的Logistic模型改进,经济经纬(CSSCI期刊),2010年第2期58.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协调性研究,现代经济探讨(CSSCI期刊),2010年第4期59.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贷款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10年第5期60.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跃迁式发展,求索(CSSCI期刊),2010年第5期61.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软科学(CSSCI期刊),2010年第9期62.关于我国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发展的战略思考,国际经贸探索(CSSCI期刊),2010年第10期63.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望城县为例,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0年第6期64.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计划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期刊),2009年第5期65.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在违约概率测算中的应用,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统计与精算》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66.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发展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9年第3期67.Financial-System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ase of China,1978-2004 Discussion Paper 08 01, Business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68.国外两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08年第7期69.Several Though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editRisk+ Model to Measure Unexpected Loss ofChinese Commercial Banks,First Asia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Markets(ACFE 2008),June 23-24,2008,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70.内部评级法框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资本测算,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71.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逆向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经济管理(CSSCI期刊),2008年第8期72.大力发展银保合作 破解农村融资难题,中国金融(CSSCI期刊),2008年第18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73.保险机制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74.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75.我国地方中小金融租赁机构发展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8年第2期76.我国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发展模式的终极选择,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08年第2期77.论民间金融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对接,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78.基于RAROC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原理及数学证明,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CSCD期刊),2007年第12期,EI收录79.基于“三性”平衡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系统工程(CSCD期刊),2007年第8期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投资研究(CSSCI期刊),2007年第4期《经济学文摘》 2007年第6期摘要81.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下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82.社区银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路径选择,金融论坛(CSSCI期刊),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83.国际小额信贷模式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国际经贸探索(CSSCI期刊),2007年第6期84.面向“三农”地方中小保险机构的构建与发展,求索(CSSCI期刊),2007年第5期85.交易属性、治理能力与金融体系-关于金融体系结构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财贸研究(CSSCI期刊),2007年第4期86.市场约束、流动性援助与存款保险-基于银行审慎经营的激励兼容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1期87.关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06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摘要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88.印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亚太经济(CSSCI期刊),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89.战后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消除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海南金融(核心期刊),2006年第4期90.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期刊),2006年第2期91.菲律宾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政策与问题,国际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7期索目92.Chinese Financial Deregulations: Review and Prospect, Transition,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Economy,7-9 July 2005,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Perth, Australia93.信息不对称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CSSCI期刊),2005年第11期94.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加速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当代财经(CSSCI期刊),2005年第10期95.二元经济结构改变中农业资金投入问题研究,求索(CSSCI期刊),2005年第8期96.交易成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5年第6期97.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5年第6期98.对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理论的再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99.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100. 内部评级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101.CreditRisk+模型下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研究,经济数学(核心期刊),2005年第3期10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与资本扩充途径,金融与经济(核心期刊),2004年第3期103.论信息化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104.关于商业银行管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105.保险基金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04年第7期、《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106.论不合理税负对市场竞争的制约,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第1期107.有效监管与信息共享,金融时报,2003年4月29日中国银监会成立特约专稿108.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金融时报,2003年1月27日理论版109.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业中的作用,《金融经济》,2002年理论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110.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商业银行信贷定位研究,求索(CSSCI期刊),2003年第2期111.发展极的金融支撑: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3年第1期112.论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武汉金融(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113.论构建中国金融信用,金融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2003年第2期114.QFII制度:我国证券市场渐进开放的必由之路,现代情报(核心期刊),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115.论我国证券公司入世后的发展,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116.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发展支持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117.论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南方金融(核心期刊),2002年第1期118.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投资研究(CSSCI期刊),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119.走进21世纪的金融学科建设,大学教育科学(CSSCI期刊),2002年第2期120.论商业银行资本的长期市场价值最大化,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1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摘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121.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贵州农村金融,2001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122.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国家课题成果要点),湖南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1年第4期123.金融监管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124.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由来与发展,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1年第11期125.商业银行长期债务的财务杠杆效应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126.推行金融实名制必须制止资金外逃,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01年第3期127.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考,财经窗,2001年第11期128.On the Cybernetic System of the Commercial Bank asset-liability-ratios Management,Mathematics in Economics(经济数学)(核心期刊), No 1,2000 《中国数学文摘》2001年第1期摘要129.信贷配给论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在关系,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130.金融深化论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在关系,国外财经(核心期刊),2000年第2期131.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外部环境,武汉金融(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132.论商业银行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0年第4期133.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现代经济探讨(CSSCI期刊),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134.金融实名制的反腐败效应及相关政策建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135.论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与分散,统计与信息论坛(CSSCI期刊),2000年第2期136.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控制论系统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9期索目137.西方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探析,金融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1999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9期索目138.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内部组织结构,武汉金融(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139.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系统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核心期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8年第4期索目140.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部环境,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8年第7期索目141.对金融专业新开设《银行管理经济学》课程的设想,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年第2期142.我国未来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金融论坛(CSSCI期刊),1998年第3期14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AHP模型研究,经济数学(核心期刊),1997年第2期144.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s,第九届太平洋盆地国家财政金融会议论文集(美国罗特岛大学主办),1997年8月145.试析利率下调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7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7年第7期索目146.我国城市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金融论坛(CSSCI期刊),1996年第2期147.论我国城市金融系统的合理结构,现代金融导刊,1996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12期索目148.建立我国现代化的城市金融市场体系,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6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3期索目149.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on-ferrous metal exports subjected toanti-dumping and our counter-measures,CSUT Press,1995150.银行信贷资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湖南城市金融,1995年第9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9期索目15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核心期刊),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5年第8期索目152.关于最惠国待遇例外的几点思考,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增刊第3期(管理、经济专辑)153.论我国影子价格的测算方法,载《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经济学年会文集》,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154.县域政府机构改革的策略,湖南教育学院学报(核心期刊),199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1期摘登155.价格改革和企业体制改革应同步进行,东方时报,1989年2月24日经济版156.加快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第1期157.运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现代大学教育(CSSCI期刊),1989年第1期158.论控制论约束关系,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管理工程版),1988年第1期159.控制论模型方法研究,Proceedings of the 198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87,IEEE,New York,USA,EI收录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官网

    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实力尚可的综合性大学,其在采矿、地质和文理学科实力还行,但没有在全国靠前的学科和专业。放在一本,有点免强。如果作为二本,还算不错。湖南考生用一本的分数去读此校有点划不来,如果省外学生能以二本成绩进入此校,也还不错。以上所言,仅供参考。

    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书评4篇,另发表译文十余篇/集。 2011,英语专业学生对依托项目学习的评价,《外国语文研究》第2期。 2011,《二语研究中的问卷:编制、实施及数据处理》(第二版)评介(吴延国,本人第一作者),《现代外语》第3期320-322页。 2011,兴趣驱动的课外学习调查:以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为例(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3-11页。 2011,寓外语教育于项目之中——《依托项目的二语与外语教育:过去,现在语未来》述评(夏赛辉,本人第二作者),《英语教师》第3期61-64页。 2011,'英语研究式学习课程'的理据与理念,《英语教师》第2期2-6页。 2010,词合作为EFL词汇习得单位的理据,《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10,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中国外语》第二期。 2010,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专学生学习认知的影响,《中国英语教育》(电子版),第2期。 2010,语言学理论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探索:简评'高等院校研究性学习系列教材'(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 2009,对CLEC语料库动-名搭配失误的描写及诊断分析(本人一作者,杨士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二期。 2009,中国英语学生词典使用定量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现状分析(何家宁,本人第二作者),《现代外语》第一期。 2009,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第一作者,许凤),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一期(首文)。 2008,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文献导读的思考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期。 2008,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第一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栏目首文)。 2008,民族认同与文化流利性(第一作者),载陈新仁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08,关于词类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许凤,第二作者),《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08,项目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易龙,第二作者),《中国轻工教育》第3期。 2007,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中国大学教学》第10期81-84页。 2007,Autonomatizing linguistic processing in L2 oral In Hu, W & Q Wen () ELT in China (IV)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6,EFL学习者习得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知识的定量研究(第一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06,Strategy Us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Processing of English Idioms (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3期2-11页。 2006,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cCart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导读(D11-D28),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国内近二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外语界》第4期。 2005,以基于问题的课堂技术研究为抓手,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第一作者),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曾凡贵、张文忠主编,2-9),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第二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湖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载《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章兢、刘子建主编,275-83),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国外EFL/ESL习语习得研究概述(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第7-15页。 2004,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与邓媛合作,本人二作者),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61-65页。 2004,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的实验研究(与研究生童淑华合作,本人二作者),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08-113页。 200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曾凡贵主编,本人第一副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论自主英语学习,载《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95-100页。 2003,外语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73-384页。收入《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03,《流利性面面观》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235-237页。 2003,Quantifying Chinese EFL Learners' Outside Class Contact with English(第一作者),载《中国英语教学(三)》(胡文仲主编,第537-55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4/3/2口语练习法之能为与不能为,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418-42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 2002,The Development of L2 Oral Fluency in the EFL Classroom Setting(专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2002,简评Babylon Revisited的三个译、注本(第二作者),载《中国翻译》第2期第58-60页。 2002,外语教学实验研究质量调查(第二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35-44页。 2002,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1期第98-102页。 2001,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量分析(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41-351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1,意向识别与意义推理,载《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何自然、冉永平主编,第254-26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6月。 2001,Anxiety of L2 Oral Communication—Some Concepts Reconsidered,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 9-12。 2001,返实格立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117-121页。 2000,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分析,载《现代外语》第3期第273-28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0,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性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载《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82-86页。 2000,'费时低效':问题与出路——回应井升华,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增刊)第176-181页。 1999,国外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41-48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99,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载《现代外语》第2期202-217页。该文被收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2;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1998,介绍Jane Willis的《任务学习法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77-78页。 1998,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几点批判性思考,载《教学与研究》(赵国杰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

    挺好的学校,百度一下

    • 索引序列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下载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