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

发布时间: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

创建引擎 埃里克·德雷克斯勒零火灾翻译书的父亲第一次翻译到中国,并进入纳米技术在网上公布,埃里克,克莱斯勒,雷克萨斯(K埃里克德雷克斯勒)代表作者的许可。 InformIT的新浪舰船知识论坛,译者授权三思科学网站。 依赖于原子的排列的基础上,我们的技术能力。在原子排列的,我们仍然使用原来的方法的研究进展。我们的技术仍然是一堆凌乱的原子操作。但发展的自然规律,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全球竞争压力促使我们快进,无论是好还是坏,最伟大的技术突破! :乔治·[美国]·O·阿贝尔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在世界上的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出版了一本书,他们生活在科学与怪异科学的外衣,实际上,它是神,迷信和伪科学的宣传。 这是比外星人造访地球,上帝是百慕大三角的宇航员,飞碟,外星人,心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一些知名的学者,如乔治·O·阿贝尔,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马丁·加德纳,读者写科学和怪异。 “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科学分析的一些超自然现象。开放的原子门:郭正谊执照的电子版原子的基本粒子,宇宙,的原子是开放的,它也被认为是基本粒子,如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一种类型的基本粒子已远远超过了“开门”原子科学家告诉我们如何谱分析方法和氦在地球上发现的发明,并在20世纪的科学家,来谈谈如何开门原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原子能这本书赢得了无数的奖项,被评为20日的杰作世纪,科学和科学家。科学家 - 科学家通过阅读研究报告,在作者: - 首席独家授权,电子版的出版未发表的第一稿,没有正式的参考它的发现者的科学发现,最明显的来源,科学家们的个性和生命科学和科学家的了解,但也是一个古老而原始的方法来了解。活动为什么科学家传记传记在其他地区这些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是直接从科学,用科学活动等方面,它们之间的差异。地图:AG史密斯翻译:吴强完成生产anglelx 范围的不断扩大,活动,依靠直觉来确定行驶方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开始密切关注自然,他们观察到的鱼,候鸟,河水,海水的流动方向,风的方向,最重要的事情是,他们观察到,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不久,人们就开始收集信息,刻在桦树皮或粘土片。从这个角度上绘制的地图,它应运而生,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人类早期的地图和导航技术是如此先进 惊讶的思考 - 数学悖论犯罪嫌疑人前锋马丁加德纳,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人白色长袍林晏基于司法学校FatCat扫描翻译整理本书翻译成“科学美国人”杂志发行六的数学悖论幻灯片的矛盾悖论的悖论! (箱)有点像神奇的魔术师,让人看后有点 - 并不感到惊讶,并立即想知道的文字说明,包括逻辑,概率论,数论,几何,统计,数学,学习时间和六个方面的矛盾: “这是一套技能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 “当被告知,他的技能,他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一个神秘而有趣的数学世界。生命是什么? - 活细胞的物理概念?薛定谔方程薛定谔 />生物学的物理学家的思维(从物理视图的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科,作者指出,这一全面的风险一定危险的人,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续事实上,薛定谔薛定谔的深远的见解天才的预测,曾有人建议,有许多创造性的人被吸引到神秘的遗传机制和生活,加入他们的行列最初的兴趣在J Watson和F的性质克里克生物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作为一个物理学家薛定谔这本小册子旺盛,下半年的第20届世界在这个浪漫的革命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 A> 科学沙拉儿童叶至善湖南教育出版社先生叶至善学术,开明书店正式进入1945年的资金从他的初中同学少年的父亲叶圣陶杂志的启发:“做编辑,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为孩子们写科普文章。他的努力揣摩孩子的口味,要注意他们的理解能力阅读文学的兴趣,写科幻的风格,我希望孩子们喜欢阅读,理解和阅读。避免老师讲课,诱导儿童的思维。业先生为编辑的科学生涯的几十年来,这本书是一本文学作品,清新,优雅的,好吃的,钱进,科学,数学,物理和化学沙拉平民 顶部志梁恒射手儿童“(全71回)扫校年龄和科学史的名称,在这里是枯燥的,但身体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传奇。不幸殉难”我觉得狂喜,所有的艰辛和曲折和曲折和曲折的勇气,在真理的道路,从来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两个王国,一些细节可能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普通吗?非专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历史是一个很好的入门 BR /> 地球的各种陶氏石笼湖南教育出版社各种材料制成的衣服,穿一些很酷的,也有一些温暖。地球各式各样的衣服,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取代这些年来的变化独特的氛围,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行星在太阳系中,地球的湖水和海洋生物的蓝色衣服,一个温暖的冬天和凉爽的夏天。因为水吸收的热量,特别是大的温度上升1℃的加热,从而使水,1立方厘米足够的空气,或超过3000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花岗岩增加1℃。 BR /> SETI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彦斌汪世新金纬,翻译原子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其余的接触,我们的宇宙是真实的,以及非小说类作品。望远镜和航天器继续探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接触外星文明之间的通信网络,可能明天和网络连接也是个未知数。占星术空洞的承诺 - “我们的个性颗粒LED现代天文学不能兑现,但是,人们的视野深,你想探索和澄清与宇宙的连接,这个目标是人/ A> />这些都是很好的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 欧文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 蒙田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 德奥弗拉斯多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 —— 斯里兰卡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巴尔扎克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歌德人类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马克·吐温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种文化,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是看不见的文化。(见“数学:看不见的文化 ── 论数学的文化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4 年 第 1 期),而理性精神则是数学文化的核心。(见“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理性精神”《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 年 第 10 期)。关于数学中的理性精神这个话题,在数学、数学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许多专家学者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美国数学家 M·克莱因在其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写道:“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又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对数学的理性精神作了精辟的论述,此不赘述。那么,什么是理性精神呢?所谓理性精神是指,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的理性认识活动并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精神称为理性精神。“每个人都有认识世界的天赋,都可以认识世界;坚持以理性(或理智)或以理性为基础的思维方法作为判断真假、是非的标准。这两个基本点是理性精神的内涵”,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张乃达先生这样说。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积极反思,勇于怀疑和批判,不断创新,坚信科学能引领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更确切的讲,理性精神就是一种信念,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数学的理性精神就是对逻辑、自由、普遍法则的追求和向上超越外在干扰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需要强调的是数学的理性精神在人类历次思想解放的变革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仅以数学学科为例:大而言之,为求高次方程的解,创造了矩阵;为解决三大几何作图难题,创立了圆锥曲线理论。这些对数学理性精神的追求,既满足了人类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更使数学学科不断向前迈进。具体而言,即便是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也需要解题者长时间冷静思考与尝试的毅力,得到的解题法则乃是理性探索精神的产物,理性探索活动成了数学不变的追求。从中可见,理性的思维离不开理性精神的支配,理性的思想与文化体现的是理性的精神。必须指出,现代数学更强调思辨因素,需要人们建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所采用的数学化方法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思想方法,表现在用数学方法将实际材料组织起来,充满了思辨的色彩,更新了数学的方式,拓展了数学的认知领域,成为科学思想方法范例,从而使数学的理性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如果我们对数学的理性精神再拔高一点,在更高层面上去认识的话,那么,有必要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里所讲的精神指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与数学的理性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是具有同理性的,以例示之:记得在 10 多年前,我发表过一篇题为“数学随想”的文章,文中引用了当年已是 88 岁高龄的苏州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对我说的:“数学使人快乐,数学使人健康,数学使人长寿”,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遨游于数学深海的实践总结。再一个例证是在 40 多年前,当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发表并为各大媒体转载的时候,名不见经传的陈景润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攻关、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和专注、投入、忘我,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成为千百万人勇攀数学高峰的力量源泉。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精神的力量,完美地演绎了坚定的信念下数学家沁人心脾的智慧人生。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或译为“诺第留斯号”)的 故事。1866年,有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像巨大的独角鲸一样的怪物,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亚伯拉罕·林肯号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名捕鲸手尼德·兰落水,被“海怪”所救,并发现这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他们此后便被尼摩船长软禁在这艘神秘的潜艇中,开始了在海底的环球旅行。最后,他们在挪威海岸附近设法逃走,重回陆地。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看电影。如果看书,最好边看世界地图,有心可以勾勒一下,读完会引起你对一战的兴趣哦!哦顺便说一下,此书初二会考的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下载

《报刊的四种理论》(<美>韦尔伯·斯拉姆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Wayn4nug 提取码:919a书名:报刊的四种理论作者:<美>韦尔伯·斯拉姆等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豆瓣评分:6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年份:1980年11月页数:182内容简介:50年前,即195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闻学者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一书。该书共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一时间,该书和它的3名作者声誉鹊起。学界公认,此书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它不但在美英等国被当作教科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争辩,得到美国领导团的赏识,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曾授予研究奖章,而且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属于最畅销的非虚构类书籍”⑴,成为新闻史研究的经典。在我国,《报刊的四种理论》(下文简称《四种理论》)的中译本自1980年公开出版以来,对我国新闻学界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对于这样一本经典的新闻理论著作,我们理应细细研读。下面我将浅析一下该书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经典的生成、消解及其在新闻史上产生的主要影响。一、《四种理论》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经典的生成1、满足社会需求《四种理论》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不论是从美国传媒环境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说,那个年代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从美国传媒环境来说,战后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以报业发展呈现出兼并的倾向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为突出标志。传媒业的兼并导致垄断化和集中化趋势,造成消息来源的单一化,破坏了传媒信息内容的多样化,这同美国立国时即确立的言论、观点的多样化原则显然格格不入;此外,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私有的营利企业的美国传媒业,受追求利润的目的驱动,不时出现滥用新闻自由、大量刊播耸人听闻、低级庸俗内容的现象;同时,由于广电传播的频道/波段等电讯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会相互干扰,所以需要实行统一的电波管制……这些都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则逻辑构成了挑战,促使美国社会极力寻找应对办法。研究界围绕着传媒——政府——公众的关系,对传媒自由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反思,探索传媒的社会责任,也就势所必然。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当时正是冷战时期。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欲望的高涨,必然使其产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的愿望。在新闻传播领域,这种愿望则体现为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传媒体系。《四种理论》就是由与传媒的社会责任研究相关的四篇文章汇编而成,对传媒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美国传媒业所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则能满足人们了解苏联传媒体系的欲望。可见,本书的出版很大程度上迎合和满足了当时美国的社会需求,书中对社会责任理论的系统阐发,更是大大促进了此理论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推广。这样一本满足需求的书便理所当然的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2、作者的声望地位《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Fred S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三人合作出版。这三个人都是美国新闻界的权威人物。本书的第一作者西伯特是美国传媒法领域的先驱学者。他撰写了关于新闻自由和新闻传媒业的权利及特许权的许多重要著作,曾担任传媒机构的法律顾问,并制定了新闻传媒业和出版业群体所追求的法律条款。他还是一位新闻教育家,长期担任伊利诺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一流的新闻学院的院长。他在新闻学领域尤其是新闻法学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于1962年获得美国的杰出贡献奖。彼得森是伊利诺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任院长。由于彼得森在新闻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杰出成就,他曾多次荣获美国的各种教育奖项。在这些荣誉中,彼得森本人最珍视“伊利诺大学杰出本科教学奖”,这位知名学者深深热爱本科教学,他与美国全国各地他的许多昔日的学生保持通信联系。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美国传媒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生许多后来成了纽约杂志业中的领导者。而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此书出版前,已经分别于1949年和1954年出版了著名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和《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除了理论上的声望外,他还出任过事实与数据办公室和战争信息办公室的教育主管,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之后于1947年到伊利诺大学任教,并创办了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项目。1947年-1955年,他成为伊利诺大学研究型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出版社经理,50-55年期间,他还出任了伊利诺大学传播处主任。1954年,他还曾兼任全国安全委员会的研究项目主任,与政府联系密切。在伊利诺大学,他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所,担任所长。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四种理论》一书的项目,是施拉姆揽来的、由美国全国教会委员会赞助的研究项目。三位作者在美国及全世界的声望大大促成了经典的生成。3、后人的赞誉在传播业界和学术界,人们公认《四种理论》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而且它在阐释和发挥“社会责任论”方面有较高理论造诣,被西方新闻学界公认为权威著作,曾获美国新闻荣誉学会的研究奖章。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新闻学教授约翰•梅里尔(John Merrill)说:“几乎所有谈论新闻哲学的文章和书籍都要提及该书,评述或援引其中的观点。”⑵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评价说:“(社会责任这个术语)对在职新闻工作者还是有重要价值的。首先,它给新闻工作者一种积极的精神,即自己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是在为大众利益操办一项公共事业而工作,比如像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它可以使新闻工作者避免盲目性……第三,它使新闻工作者不计这门行业的经济收入。他可以去选择报道矛盾冲突,因为社会责任要求他这样做,而不是用闲言,色情和暴力这类东西去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之需。第四,它可以消除政府对新闻界进行干涉的威胁……”⑶在我国,由中国人民大学翻译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于1980年出版之后,得到了新闻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学者们都认识到此著作明显带有冷战思维,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不少学者认为《四种理论》是新闻理论研究史上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是专业必读书目。对《四种理论》的赞誉最系统的要算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了,他认为,该书的历史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⑷这些赞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生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经典著作。二、《四种理论》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经典的消解《四种理论》虽然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普遍赞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理论的批评和修正也日见增多,这不断的消解了它的经典地位。1、《四种理论》是冷战的产物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该书出版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社会中弥漫着以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峙划线、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冷战思维方式和“恐红”的反共情绪,这影响着美国对国际问题、国际关系等的看法。冷战式思维,孳生出将世界视为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概念,使美国社会对事物的评判,陷入视己方阵营的一切为优,观他方阵营的一切为劣的非理性模式,这些难免要在其社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印上烙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四种理论》,对此必然会有所反映。这一反映突出体现在该书的第四部分,即施拉姆所写的“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部分。施拉姆对“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的论述后来成为传播业者和学者们批判的重点。对这一部分的批判,焦点集中在意识形态上,传播学者认为,韦尔伯• 施拉姆执笔的这部分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例如,施拉姆写道:“马克思几乎从来没有谈过公众通讯工具问题。”⑸而下面这句话则完全否定了这一点,“交往工业(Die Kommunikations industrie),它或是真正的货客运输业,或者只是消息、书信、电报等等的传递”。这是马克思选集24卷第65页里的一句话,可见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已经明确谈到了公共通讯工具问题。另据史料记载,施拉姆在写作此理论之前,对苏联的传媒体系是通过间接手段了解的,他根本就没有亲自去过苏联。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意识形态的敌意阻止了科学研究对方的可能性,施拉姆可能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他对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的论述可能只是在看了一系列的也许是有失偏颇的报道和资料后的主观臆断呢?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扎苏尔斯基教授在其主编的《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一书中就指出,《报刊的四种理论》作为美国新闻学理论的代表作,竭力美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影和电视,鼓吹这些国家实行的是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同时它又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进行了歪曲和攻击,认为这种制度是集权主义的。2、作者与政府和传媒联系紧密1995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威廉•伯里(Willam E· Berry)等人撰写的《最后的权力:重议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对“四种理论”进行了“总体批判”。书中指出:第一作者西伯特的经历反映了新闻教育与传播媒介的亲密关系。出身于新闻工作者的西伯特,在教书之余,长期担任新闻界的法律顾问,其某些学术研究一直受美国报业大亨的资助。与新闻出版界的“良好”关系使得这本书代表了媒介行业界的某些观点。而施拉姆本人的学术生涯显示了他与美国政治的深厚渊源。《四种理论》第四部分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全球战略议程的一面。⑹由此可见,《四种理论》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中立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理论论述,其论述的客观性遭到学界强烈的质疑。3、“社会”与“责任”界定的模糊正如《最后的权利》一书对“四种理论”进行“总体批判”时所表明的那样,作为理论阐述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在分析中采用的概念和术语多有不周严之处,这突出体现在“社会”与“责任”这两个术语上。首先,“社会”是一个没有表达清楚的抽象概念,如果把它同“国家”(State)这个概念联系起来,不仅会导致语意上的混淆,甚至会引起思想上的巨大混乱。“国家”有时候可以指政府、民族,还可以指社会,如此一来,这三个术语也就含混不清了。⑺其次,“责任”在新闻工作者这里似乎也遇到了难题。英国哲学家格林认为,“义务可由法律强制执行,而责任则不然。除非我们是自由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⑻如果新闻工作者是不自由的,他就不可能尽责,至少不可能对社会公共事业尽责。而如果他是自由的,他就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可以选择为出版商负责,也可以选择为自己的职业负责,还可以凭自己的责任感行事。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及“责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语意模糊的。身处不同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新闻业者,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社会责任论中的新闻业者该负责的对象也难以厘清。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针对的是什么?为了什么?如果他至少在理论上要对自己所报道的消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负责,那么这个责任该归究于谁?这些问题都是《四种理论》尚未阐明的。同时,社会责任还为那些信奉这一学说的人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提供了一个主张道德尊严的机会,使其行为具有合理性,其实质是为社会上流分子统治者效力尽责。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就指出:社会责任这个术语毫无意思,被当作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加以使用。⑼4、基本上没有揭示经济制度对传媒的影响《报刊的四种理论》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最多的莫过于不同政治制度对传媒的影响,而对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权利集中及其对传媒的影响所论太少。1984年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出版之后,学术界称此书为美国新闻界继《四种理论》之后一本全新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经典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重大的挑战。能得此赞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力的媒介》对由《四种理论》所奠定的经典分类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它从经济角度把世界新闻媒介这首交响曲划分为三个乐章,分别命名为:“市场经济”乐章;“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乐章、“进步中世界”(发展中世界)乐章。⑽这种分类模式对以“四种理论”为代表的经典模式构成重大挑战。5、“四种理论”无法涵盖现今世界各种不同的传媒体系这四种理论只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媒介体系和苏联共产主义媒介体系做了探讨论述,并且有的详细(如集权主义),有的简略(如自由主义),它忽略了同时代其他种类的媒介模式。而且,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媒介体制的变革,“四种理论”无法涵盖现今世界各种不同的传媒体系,新的理论模式便会应运而生。这也加速了它经典地位的消解。三、《四种理论》在新闻史上产生的主要影响1、开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在西方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比较新闻学领域是非常贫瘠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则开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它将世界上的新闻体制归为四类:集权主义制、自由主义制、社会责任制和苏联共产主义制,前三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体制研究,而第四种理论则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体制研究;同时,作者在绪论中提到,《四种理论》试图对“今天世界上所有不同种类报刊背后的哲学和政治的原理或理论”⑾进行研究,并在书中探讨了政治哲学有关人的本性、社会的性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与真理的性质等问题。此书这种跨文化、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方法,成为比较新闻学最基本的方法,此书也成为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到目前为止,西方比较新闻学界的思维仍然没能跳出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这个窠臼。例如,70年代英国安东尼•史密斯所著的《报纸:世界的发展》一书,便是平行地描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进程;1983年,美国学者乔治•马登和安居•格瓦拉编著的《媒介制度比较研究》一书,则比较研究了西方、第三世界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媒介制度;1987年,劳伦斯•坎才的《传播理论:一个对东方和西方的观察》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哲学的角度出发,将世界新闻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介和以中国、朝鲜、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媒介。跨文化、跨学科的思维在上述著述中清晰可见。2、开启从哲学根源入手探讨新闻理论问题的方法该书对四种报刊体系差异的探讨都是首先从哲学根源上展开的。“集权主义理论,基于从柏拉图到马凯维利几百年来的独裁主义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理论基于密尔顿、洛克、米尔和启蒙运动;社会责任理论基于通讯工具的革命及对启蒙运动的哲学的某些行为派的怀疑论点;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基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共产主义的专政”。⑿这种探讨方法给我们的新闻研究以启示。正如芮必峰所说:不论这种探索的结果怎样,探索本身就很有意义。它通过自身的研究提高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为以后的“媒介哲学”研究打下了较结实的理论基础。⒀3、对之后的媒介理论产生深刻影响“四种理论”模式一直程度不同地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下面我们将看到,此后提出的其他各种模式,绝大部分都直接间接地吸收了“四种理论”中的若干主要论点或观点。1971年,美国学者拉尔夫•洛温斯坦(Ralph Lowenstein)和约翰•梅里尔在其出版的《媒介、讯息与人》一书中对“四种理论”作了修正,提出了他们的“五种理论”,即权威主义理论、社会权威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自由主义理论、社会集权主义理论。10年后,美国学者威廉•哈希顿(William Hachten)在《世界新闻面面观》一书中提出的“五种理论”则对“四种理论”作出了较大改进,增加了关于第三世界的媒介理论。该模式保留了集权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理论,而将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理论合并为“西方理论”(Western concept),并增加了两种新的理论:革命(revolutionary)理论和发展(develepment)理论。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哈希顿模式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超越前人,他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以及洛温斯坦、梅里尔都是一致的。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在他的首版《大众传播理论》中提出了类似的“六种(5+1)理论”,它们是权威主义理论、自由报刊(新闻自由)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理论、发展理论、民主参与理论。1985年,罗伯特•毕加德(Robert Picard)在《报刊与民主的衰落》(The Press and the Decline of Democrac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带综合性质的模式。该模式保留并综合了“四种理论”及上述的几种理论,增加了“民主社会主义”(democrocy socialist)理论,提出了“七种理论”,即权威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论、革命理论、发展理论、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可见,上述理论模式都只是“四种理论”模式的部分修改或者发挥,它们总体上并没有摆脱西伯特,彼德森和施拉姆的思想窠臼,可见《四种理论》对世界新闻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注释:⑴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9页。⑵John CMerrill,The Dialectic in Journalism;Toward a Resprns:ble Use of Press FBatom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97-⑶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342页。⑷芮必峰:“西方‘媒介哲学’评介”,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4期。⑸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132页。⑹郭镇之:《对‘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1期。⑺同⑶,344页。⑻同⑶,343页。⑼同⑶,342页。⑽同⑶,316页。⑾同⑸,2页。⑿同⑸,7页。⒀同⑷。参考文献:1、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2、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3、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4、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5、芮必峰:“西方‘媒介哲学’评介”,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4期。6、张咏华:《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7、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陈丽 山东大学新闻系作者简介: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美国新闻传播学者,媒介法学家。1957年至1960年担任州立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院长,1960年至1967年担任该校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西伯特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和学者,除了与彼得森和施拉姆合著了《传媒的四种理论》以外,他还著有极富声望的历史著作《1476年—1779年的英格兰的新闻自由》和《新闻界的权利和特许权》。西奥多·彼得森,美国新闻传播学者,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他与西伯特和施拉姆合作撰写了《传媒的四种理论》,此外,其著作还有《为杂志撰写非虚构作品》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_XCe4l3loXpPd8liw6ZA 提取码: rftn书名:生活的艺术家作者:李小龙译者:刘军平豆瓣评分:2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3-4页数:192内容简介:李小龙传世遗作震撼面世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意推荐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却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用无为的道家思想诠释功夫的真谛。他是叱咤风云的好莱坞巨星,却厌倦浮华喧嚣的名利场,在宁静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翻开本书,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在本书中,李小龙畅 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作者简介:李小龙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术哲学家,截拳道创始人。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各地亿万影迷。作为一介武者,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让“功夫(Kung Fu)”一词首次被写入英文词典中。他年仅33岁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约翰·里特当今世界上关于李小龙的工作、生活、训练法、及哲学思想的最权威的作者。他是被李小龙遗产机构唯一授权可以使用阅读所有李小龙的私人信件,草图以及他的读书笔记的人。里特还是《李小龙》杂志的合作出版商之一,“振藩截拳道中心”的官方时讯《仅仅知道还不够》的策划编辑,有广泛影响力的非赢利组织“李小龙教育基金会”的主席。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百度云

《在人间》(高尔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4jCGW0FUM6Ki3Hg 提取码:09t9书名:在人间作者:高尔基译者:楼适夷豆瓣评分:9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8-05-01页数:392内容简介:《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瘳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历经坎坷,饱尝了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福柯与性》(李银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NcURETyqAzxOYBoCL1g 提取码:5wnx书名:福柯与性作者:李银河豆瓣评分:9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1-3页数:213内容简介:在《性史》中,福柯所写的并不是一部人类性行为的编年史。他探讨的是:这么多世纪以来,把性与真理的追求连结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和为什么要到性当中去求得关于自身“真理”的知识的。这本《解读》也可作为一种“代读”——代替那些想了解福柯又没有精力读他的书的人来读一读福柯,使他们通过笔者的阅读来了解福柯。到那时,他们就会自己去阅读。这正是此书的目的之一。作者简介: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译作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性的问题》、《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等。

真理的追求杂志电子版

李侃,1945年参加革命,历任本溪市民主青年联合会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科长、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秘书主任。1958年8月调中华书局,先后任编辑室副主任、副总编辑。  李侃1958年7月进入中华书局,同时也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有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各种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论文和学术动态,也留心阅读。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报刊上已发表了一百几十篇文章。  1983年12月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担负的社会工作主要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分编委及清史(下)卷主编、《中国史学年鉴》主编、《真理的追求》杂志兼任主编。  于2010年7月1日18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关于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那超人的才华大放异彩。同年3月、5月、6月他先后撰写了三篇著作,其中的每一篇都足以使他流芳百世。只有被瘟疫围困在伍尔斯托勃村的23岁的牛顿,才具有与之相比的春天。因为纳粹主义的出现,爱因斯坦最终从德国移居美国(若继续留在德国,无疑将被杀害),经过一段旅行之后,定居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院。爱因斯坦天才的光辉在减退;但他的认识却比以往任何一个人都超前了几十年。在物理学中,他引入了一些最深刻、最有效的概念,他已经把自己的毕生都贡献给了那些似乎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或许被弄错了的问题。来自波恩、苏黎世和柏林的新物理学的指路明灯,不会再从普林斯顿降生了。爱因斯坦在讲到他自己时说:“上帝在分送礼物时是毫不宽容的。他只给了我骡子般的顽强。不!他还给了我灵敏的嗅觉。”1955年4月18日,他在普林斯顿安详地离开了人间,终年76岁。1937年在波伦亚举行伽伐尼大会期间,传来消息说卢瑟福患了严重的疝病。1937年10月19日,他不幸逝世。这一噩耗是波尔在大会上宣布的。他泣不成声。虽然大会的许多与会者只是通过卢瑟福的科学巨著了解他的,但从人们的表情已经能看到这个损失是多么的巨大!卢瑟福的安葬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紧靠牛顿的墓。

创建引擎 埃里克·德雷克斯勒零火灾翻译书的父亲第一次翻译到中国,并进入纳米技术在网上公布,埃里克,克莱斯勒,雷克萨斯(K埃里克德雷克斯勒)代表作者的许可。 InformIT的新浪舰船知识论坛,译者授权三思科学网站。 依赖于原子的排列的基础上,我们的技术能力。在原子排列的,我们仍然使用原来的方法的研究进展。我们的技术仍然是一堆凌乱的原子操作。但发展的自然规律,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全球竞争压力促使我们快进,无论是好还是坏,最伟大的技术突破! :乔治·[美国]·O·阿贝尔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在世界上的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出版了一本书,他们生活在科学与怪异科学的外衣,实际上,它是神,迷信和伪科学的宣传。 这是比外星人造访地球,上帝是百慕大三角的宇航员,飞碟,外星人,心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一些知名的学者,如乔治·O·阿贝尔,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马丁·加德纳,读者写科学和怪异。 “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科学分析的一些超自然现象。开放的原子门:郭正谊执照的电子版原子的基本粒子,宇宙,的原子是开放的,它也被认为是基本粒子,如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一种类型的基本粒子已远远超过了“开门”原子科学家告诉我们如何谱分析方法和氦在地球上发现的发明,并在20世纪的科学家,来谈谈如何开门原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原子能这本书赢得了无数的奖项,被评为20日的杰作世纪,科学和科学家。科学家 - 科学家通过阅读研究报告,在作者: - 首席独家授权,电子版的出版未发表的第一稿,没有正式的参考它的发现者的科学发现,最明显的来源,科学家们的个性和生命科学和科学家的了解,但也是一个古老而原始的方法来了解。活动为什么科学家传记传记在其他地区这些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是直接从科学,用科学活动等方面,它们之间的差异。地图:AG史密斯翻译:吴强完成生产anglelx 范围的不断扩大,活动,依靠直觉来确定行驶方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开始密切关注自然,他们观察到的鱼,候鸟,河水,海水的流动方向,风的方向,最重要的事情是,他们观察到,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不久,人们就开始收集信息,刻在桦树皮或粘土片。从这个角度上绘制的地图,它应运而生,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人类早期的地图和导航技术是如此先进 惊讶的思考 - 数学悖论犯罪嫌疑人前锋马丁加德纳,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人白色长袍林晏基于司法学校FatCat扫描翻译整理本书翻译成“科学美国人”杂志发行六的数学悖论幻灯片的矛盾悖论的悖论! (箱)有点像神奇的魔术师,让人看后有点 - 并不感到惊讶,并立即想知道的文字说明,包括逻辑,概率论,数论,几何,统计,数学,学习时间和六个方面的矛盾: “这是一套技能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 “当被告知,他的技能,他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一个神秘而有趣的数学世界。生命是什么? - 活细胞的物理概念?薛定谔方程薛定谔 />生物学的物理学家的思维(从物理视图的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科,作者指出,这一全面的风险一定危险的人,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续事实上,薛定谔薛定谔的深远的见解天才的预测,曾有人建议,有许多创造性的人被吸引到神秘的遗传机制和生活,加入他们的行列最初的兴趣在J Watson和F的性质克里克生物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作为一个物理学家薛定谔这本小册子旺盛,下半年的第20届世界在这个浪漫的革命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 A> 科学沙拉儿童叶至善湖南教育出版社先生叶至善学术,开明书店正式进入1945年的资金从他的初中同学少年的父亲叶圣陶杂志的启发:“做编辑,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为孩子们写科普文章。他的努力揣摩孩子的口味,要注意他们的理解能力阅读文学的兴趣,写科幻的风格,我希望孩子们喜欢阅读,理解和阅读。避免老师讲课,诱导儿童的思维。业先生为编辑的科学生涯的几十年来,这本书是一本文学作品,清新,优雅的,好吃的,钱进,科学,数学,物理和化学沙拉平民 顶部志梁恒射手儿童“(全71回)扫校年龄和科学史的名称,在这里是枯燥的,但身体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传奇。不幸殉难”我觉得狂喜,所有的艰辛和曲折和曲折和曲折的勇气,在真理的道路,从来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两个王国,一些细节可能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普通吗?非专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历史是一个很好的入门 BR /> 地球的各种陶氏石笼湖南教育出版社各种材料制成的衣服,穿一些很酷的,也有一些温暖。地球各式各样的衣服,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取代这些年来的变化独特的氛围,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行星在太阳系中,地球的湖水和海洋生物的蓝色衣服,一个温暖的冬天和凉爽的夏天。因为水吸收的热量,特别是大的温度上升1℃的加热,从而使水,1立方厘米足够的空气,或超过3000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花岗岩增加1℃。 BR /> SETI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彦斌汪世新金纬,翻译原子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其余的接触,我们的宇宙是真实的,以及非小说类作品。望远镜和航天器继续探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接触外星文明之间的通信网络,可能明天和网络连接也是个未知数。占星术空洞的承诺 - “我们的个性颗粒LED现代天文学不能兑现,但是,人们的视野深,你想探索和澄清与宇宙的连接,这个目标是人/ A> />这些都是很好的

爱因斯坦因他的光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贡献远为重要,但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激进的相对论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迄今诺贝尔奖从未为理论相对论家颁发过。引导爱因斯坦以及后代科学家生涯的最大动机,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也不是别的更高尚的目标。他们的主要动机是科学的好奇心和科学的美学。 爱因斯坦是历史上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狭义相对论的重要发现者,他对量子理论的创立具有重大的贡献,而广义相对论,亦即现代引力论的建立,则应全部归功于他。 十九世纪末期,麦克斯韦成功地把电学和磁学统一在他的电磁理论中,从他的方程推导出,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刚好是光速,于是他断定光波应是电磁波的一种。麦克斯韦因为家族遗传的疾病,只活了四十八岁,因此没有看到电磁波实验的成功。在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以及伽利略的旧的相对性原理框架中,只有以无限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中才具有相同的速度,即无限速度。而牛顿的万有引力认为是以无限速度传递的,所以在麦克斯韦之前,牛顿物理学被认为是自洽的,而电磁波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在旧的相对论框架中,它的速度会因坐标系的选取而改变,这样他的方程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坐标系中成立,这个坐标系被认为是相对于一种称为以太的媒介静止。于是寻求以太的存在便成为科学的主题。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的结果否认了以太的存在。爱因斯坦在 1905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 “ 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 的论文,指出如果将时间和空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而在参考系进行相对匀速运动时,时空坐标遵照所谓的洛伦兹线性变换,则一切物理定律包括麦克斯韦方程都应采取相同的形式。这样一来,以太的存在便完全是多余的。爱因斯坦在发 表狭义相对论之前是否知悉迈克尔 —— 莫雷的实验仍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悬案。 这篇论文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导致物理学上的一场革命。由洛伦兹变换导出的尺缩、钟慢以及双生子佯谬都和人们的直觉相抵触。而著名的质能等效公式则是核能乃至核武器的理论根据。 1900 年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问题,提出了辐射的量子理论,即是光辐射必须采取一种称作量子的波包形式。但是只有在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之后,人们才真正接受光可以粒子即光子的形式存在。普朗克曾经是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审稿人。既然光波可以作为粒子而存在,那么电子等物质粒子能否以波动而存在呢?这是法国的一名研究生德 · 布罗依的设想,爱因斯坦得知后立即支持这一激进的假说。这些都是量子理论发现的前奏。爱因斯坦因他的光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贡献远为重要,但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激进的相对论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迄今诺贝尔奖从未为理论相对论家颁发过。终其一生,爱因斯坦从未接受量子理论为终极理论,他认为量子力学只是一种唯象理论,而终极理论必须是决定性的。我们知道,就现状而言,量子力学并不自洽。它仍然在忍受着爱因斯坦 —— 罗逊 —— 帕多尔斯基佯谬的折磨。近年的一些研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脱了薛定谔猫佯谬对它的折磨。 狄拉克把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得到了极富成果的量子场论。量子场论是描述一切微观粒子的理论框架。从狄拉克方程可以场论。量子场论是描述一切微观粒子的理论框架。从狄拉克方程可以推导出反粒子的概念。量子电动力学可能描述电子、光子、正电子的 湮灭、创生和相互转变。人们由此进而发展出当代粒子物理学。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他不发表狭义相对论,则在五年之内必有他人发表。其实当时洛伦兹和彭加莱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结果了。可惜洛伦兹无法挣脱旧的时空观,而彭加莱又主要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因此只有眼光敏锐、思维深邃的爱因斯坦担任这项历史任务。值得提到 的是,当时洛伦兹已是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彭加莱是法国首位数学家,而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连中学教员的职务都找不到,借助朋友介绍才在伯尔尼专利局任一名职员。 他接着说,如果他不在 1915 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则人们至少得等待五十年。这个估计是非常合情理的。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相结合的成果。它的一个实验基础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的自由落体实验,即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效性。但是为了充分阐释其物理含义,人们等待了三百年之久,也就是等待到广义相对论的发现。所以若不是爱因斯坦,再等待五十年是很有可能的。我们在浏览爱因斯坦文集第六卷时,就可以看到他所进行的多次不成功尝试,这是人类理智的蹒跚学步。他认为引力场和其他物质场不同,它是以时空的曲率来体现的,物质使时空弯曲,而时空又是物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时空曲率即是引力波。所谓广义相对论原理即是,物理定律对任何坐标变换都采用相同的形式,而狭义相对论原理是,物理定律只对任坐标变换都采用相同的形式,而狭义相对论原理是,物理定律只对任何洛伦兹线性变换都采取相同的形式。引力场由所谓的爱因斯坦方程所制约。它是非线性的,有别于以往所有的场方程。所以物质的运动方程被爱因斯坦方程所隐含。引力场方程是二阶的,以时空为自变量,以度规为因变量的带有椭圆型约束的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其复杂而美妙对任何曾与之打交道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内,爱因斯坦进行了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光线受引力场折射等计算。而他关于光线在太阳引力场附近受到折射的预言在 1919 年西非日食的观测中得到证实。他的方程如此难解,以至于他在这些计算中,使用的只是一个近似解,所依赖的主要是他的无比的物理洞察力。而球面对称的准确解 —— 史瓦兹解是在此之后才找到的。 他首次用引力场方程来研究宇宙的整体,开创了理论宇宙学的新学科。可惜由于稳态宇宙的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使他拒绝了演化宇宙的解,他还为此在场方程中引进一项宇宙常数,从而人类失去了一项重大的科学预言机遇! 1929 年哈勃观察到星系光谱红移和距离的线性关系,即所谓哈勃定律。人们把红移归结于宇宙的膨胀,并断言宇宙是由于一百多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标准的大爆炸宇宙学。 他的场方程还得出紧致物体的引力坍缩的解,即史瓦兹解及其推广,这就是描述黑洞的解。但是爱因斯坦认为物质不可能如此紧致,并著文认为这是荒谬的。但是历史证明,黑洞是天体物理中最重要的物体,近年天文观测,使人们普遍认为在星系中心存在巨大质量的黑洞。事实上,宇宙本身和黑洞正是理论物理学最美妙的研究对象。如果撇开宇宙和黑洞,则物理学的光彩将会大为逊色! 爱因斯坦在布朗运动、作为激光机制的基础的辐射理论、玻色 —— 爱因斯坦统计及其凝聚现象都有关键性贡献。他和玻尔有关量子力学的论争是科学史上旷日持久的影响深远的事件。他坚信自然界中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可统一成一种作用。统一场论是科学皇冠上的钻石!当代的超对称、超引力、超弦理论都是统一场论路途上的种种尝试。 相对论在近四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经典相对论已成为成熟的学科。相对论在近世的进步,主要归功于彭罗斯和霍金。彭罗斯利用全局分析以及拓扑工具,赋予高深的相对论计算以鲜明的物理意义,以他命名的彭罗斯图对于时空犹如费因曼图对于粒子物理那样重要。霍金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奇胜定理。他单独证明了黑洞面积定理以及黑洞视界面积代表黑洞的熵。他的黑洞蒸发理论把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以及统计物理统一起来,其理论的瑰丽,犹如一道佛光,令人目眩神摇。而他的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假说,是研究宇宙创生的科学理论。 利用全局分析以及拓扑工具,赋予高深的相对论计算以鲜明的物理意。 笔者认为,引导爱因斯坦以及后代科学家生涯的最大动机,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也不是别的更高尚的目标(尤其是财富和名声可以凭借其他更快捷的手段获取)。他们的主要动机是科学的好奇心和科学的美学。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许多例子,有多少人恰恰是为了科学牺牲世俗中的健康、财富和名声。但是普天之下人们所拥有的一切除了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的喜悦之外都是可能被剥夺的。人类对好奇和美的不懈追求将把人类带向更美妙的未来! 写于爱因斯坦一百二十周年生日前夕 -- 这一次我执著面对 任性地沉醉 我并不在乎 这是错还是对 就算是深陷 我不顾一切 就算是执迷 我也执迷不悔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

《乌有之乡》是一个政经评论网站,2003年开设于北京。由于长期发布左倾类文章,被公认为是政论网站中的左派,中国崇毛派的一个重要社区,亚洲周刊认为邓力群是乌有之乡的高层背景之一。在内容来源上乌有之乡允许一般网民注册,但文章和文章评论都需经过审核,乌有之乡的首页为人工编辑。根据Alexa的数据,乌有之乡的网站流量排在中国前2000名以内。扩展资料不过,虽然思想界争论的很激烈,但由于主流媒体封杀左翼声音的“默契”,这些争论并没有在大众媒体上得到任何反映,一般民众对知识界的分化浑然不觉。主流媒体仍然在起劲的宣传市场乌托邦,其传递的全部暗示就是“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在乌有之乡网站出现之前,体制内的“老左派”也试图发出不同的声音,以军旅作家魏巍为主创办了《中流》、《真理的追求》等杂志,笔者曾经看到过几期,深感他们的担忧是合理的,对问题的剖析也是尖锐深刻的,但老左派最大的问题话语体系过于陈旧,这限制了杂志的影响力。后来,这两份杂志因为对“三个代表”的提法有所批评而被停刊,“老左派”遂转移阵地,创办了“毛泽东旗帜网”,但影响力远不如乌有之乡。参考资料来源:首页-乌有之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有之乡

举例:西方著名哲学家书籍目录关于苏格拉底的书  《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  《苏格拉底传》  《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  《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审判》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  《苏格拉底的困惑》  《苏格拉底之道》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苏格拉底之死》  《谈话录》  《理想国》  《蝉》柏拉图著作: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伪托柏拉图的著作:《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亚里士多德著作集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7、《修辞学》、《诗学》。黑格尔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叔本华主要著作列表  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  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1851年,《附录与补遗》马克思主要著作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学的贫困》(1847)  《工人联合会》(1847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余价值理论》(1862年-1863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7年)恩格斯主要作品  《反杜林论》:集中当时多门科学的重要成果,批驳了杜林的理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问题作出经典概括,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标准。  《自然辩证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品。尼采主要著作《悲剧的诞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不合时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  《教育家的叔本华》  《尼采论叔本华》《古修辞学描述》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朝霞》  《快乐的知识》  《乐观的智慧》  《敌基督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与恶的超越》一译《善恶的彼岸》  《道德的谱系》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上帝之死》  《上帝死了》  《尼采自传》  《瞧这个人》  《尼采的人生》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尼采诗抄》  《尼采诗选》  《快乐的智慧》  《我妹妹与我》  《我们缺什么》

公元177 年,马可·奥勒留,罗马帝国的皇帝,坐上了奔赴北方的战车。如果 121 年 4 月 26 日是他准确的生日的话,这一年他刚好五十六岁。但那时候人们通常只能活四十岁。 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为万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是没有朋友的,但马可·奥勒留拥有许多知心的朋友。直到三天前他们还在一起谈论宇宙、神灵与人生的深奥哲理。罗马城外,风把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他深情地与朋友一一握手,就像生离死别一样。他的情绪可能感染了朋友,他们请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这就是今天我们可以在书架上看到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多亏他的朋友,不然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册智慧的书——它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虽然那场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奥勒留却在胜利的喜讯中撤离人世。 马可·奥勒留从小就表现出探索万物本源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他少年的心智,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化。在《沉思录》的第一篇,他列举了一长串对他的人格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他们是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家庭教师和一些哲学家。令人感兴趣的是,奥勒留所列举的自己得到的教益大多是否定性的。如,他的母亲教给他不要在心中产生报复的念头;他的家庭教师使他“学会了不在运动场上加入某一方——无论是蓝队还是绿队;也不要为格斗比赛的任何一方叫好——无论他们是执方盾还是圆盾”;拉斯提库斯告诫他“不要因为虚荣而撰写冥思玄想的文字,或慷慨陈词地谈论道德,不要故作热情洋溢”;阿波罗尼乌斯教导他“不要让心依赖于偶然机遇”。等等。 奥勒留对哲学的爱好不能被视为是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它出自他的天性。在奥勒留活动的年代,罗马帝国风行斯多葛派哲学。整个斯多葛派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次旅行。在前往雅典的中途,芝诺的船沉入了深深的爱琴海,哲学家丧失了所有的财物,但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精神品质完好无损。于是便有了斯多葛派——这种圣人的哲学。 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神,一个心灵,它分配给每一个人以灵魂。“人是一点灵魂载负着一具尸体”。人应当摈弃肉体的享受,一切可称为快乐的东西,去完善自己的灵魂。奥勒留向往这种高尚的生活。罗素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写到:“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他渴望成为一个圣人 , 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 , 但是命运让他踏上了一条看起来是相反的道路。作为皇帝安东尼庇护的养子,当他还是一个十九岁青年的时候,就被推举为罗马的执政官,此后又两次连任,还娶了皇帝的女儿为妻。他在世俗的事务中愈陷愈深,不可自拔,直到 161 年,养父驾崩之后,他被推上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座位。看来,他是一个听从命运安排和感召的人。“让命运成为你唯一的意向吧,因为此外再没有更合理的事情。”这句话不像是对别人说的。 一个渴望归隐的圣人却坐上辉煌的宝座,一个哲学家成了一个皇帝,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经过数百年的征服与扩张,特别是到了恺撒和屋大维统治的时代,罗马帝国的版图变得十分辽阔。它的疆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北抵英吉利海峡、莱茵河、黑海、高加索一线,南至北部非洲,东到阿拉伯沙漠。在交通信息如此不便的时代,要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随着版图的扩大,愈来愈多地把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纳入了一个国度,其结果是增加不安定的因素,使国家受到愈来愈多的挑战 , 皇帝也越来越不好当。因此,在一次得不偿失的胜利之后,屋大维嘱咐后人,不要一意扩张了。奥勒留执政时期,帝国已经转入守势,但是国家内部仍然不能平静。它必须随时接受来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是与天灾一起降临的。 奥勒留在位的二十年时间,就是在应付这些事件中度过的。但在戎马倥偬之际,奥勒留依然继续他对宇宙人生究竟的思索。《沉思录》的许多篇章,是在刀光剑影的征途上写下的。 与所有真正的斯多葛哲人一样,奥勒留的关怀远远超出罗马的版图。他的志向不在于成为一个万万人之上的罗马皇帝,而是要成为一个宇宙公民,因为“广袤无垠的欧亚大陆,在宇宙不过是一角落;海洋之大,不过犹如一小水滴;马其顿的埃索斯山,与全宇宙相比,不过尘埃一粒;而此时此刻,在无尽的时间序列中,也只是无穷中的一点。所有一切存在物,都是渺小的,变化着的,无任何稳定性可言的东西。”宇宙的本性操纵物质界时好像玩弄蜡块,命运刈割生命有如收麦子。“仔细地审视所有的事物,你会看到它们一直在凋萎和变易。也可以说,一直在腐败和离散,换一个说法,事物的一再形成一如它们之前的一再瓦解。” 整个世界是一道生灭不息的潮流。“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赋予那绝不能静止下来的迁流中的事物以什么价值呢?”因为,没有谁能站到这一潮流之外去。在这辽阔无际、迁流不息的宇宙流中,人什么也抓不住,包括万里江山和金碧辉煌的宫殿,也包括人自己的肉身。“名医希波克拉底治愈了好多疾病,但他自己终究也病倒而死去。占星家查尔丁之流预言别人的大限之期,最终自己却没有躲过死亡之日。亚力山大、庞培、恺撒一生征战,毁灭了多少城市,在战场上砍杀了成千上万的马匹士卒,可他们自己终归仍然追随死人而去。赫拉克利特曾大谈宇宙之火,却因水肿病而死亡。”《沉思录》的作者要求人们“经常思想一下往昔的古人吧。他们一心一意地为自己的怨恨和家族的世仇作报复,并且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有的声名显赫一世,有的则罹难蒙灾、创巨痛深。然后你问自己一句:似诸人等,而今安在?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一缕烟逝去。”“不用多长的时间,你将释怀于整个世界;更短的一点时间内,世界也就忘记了你。”那些执着的企图,只能使人陷入被动与烦恼,并且最终也要失算。“那些戏,甚至不值得耗费蜡烛去演出呢!” 在揭示世界的流变和生命的无常之后,奥勒留追问,“究竟是什么使你执意盘桓于此呢?” 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们,通常会抱怨是外部事物的诱惑与违逆导致他们内心的痛苦不安。 奥勒留告诉人们,这是不确切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是逃避人生使命的托词。“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他坚持了两条格言:事物不能拂乱灵魂;人生不过一种意见 ( 这话听起来有些“唯识无境”的味道 ) 。如果生活使你痛苦 , 那就反省并且去除自己的意见和观念吧,是它们令你痛苦的,而不是生活使你无法承受。“不要忘了,一切事物说到底都是一种意见。只要你乐意 , 都属于你的思想所支配。因此,去掉你的见解,就好像你绕过某个危险的海岬,你不会损失什么 , 但你却获得了安全的航线,平静的海面 , 还有风平浪静的海湾。” 由于有了这种直指人心的痛快淋漓,奥勒留便无须去寻找隐逸的丛林了,或者说他在自己心中找到了寺庙。“人们习惯于凡欲隐退便寻找那人迹罕见的地方,或乡间,或海滨,或山中。而这也是你一心向往的。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为你自身当中便有这样的力量,随时可以隐退的,只要你希望如此。一个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嚣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如果你心中宁静,那你就已获得了内在的和平;这种和平安宁在于听从自心的吩咐。”这种在自己心灵发现丛林的结果是,奥勒留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认为厌弃、回避与执着追逐同样是烦恼的诱因,外在的企求与内向的蜷缩同样使心灵变形,愤怒和狂喜都会使灵魂扭曲,失去自性的圆满。因此,他既不追逐人生,也不逃避人生,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他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尽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当你清晨不愿早起时,可以简短地对自己说这么一番话:我要起床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他生活态度既积极又消极:尽人事而听天命。 奥勒留的终极关怀是心灵的关怀。他指出,“一个毫不犹豫便会跻身于赴死者的高尚队伍的人,便是一个类似祭司和神之伺奉者的人,一个能够正确利用心中神性的人。在这种神性力量的帮助下,此人便获得了庇护。他不受欢乐的诱惑,不怕痛苦的侵袭,不受伤害又超然于恶人们的邪恶意志之上。因此他在进行一场高贵的战斗,抵御心中的所有情欲。他的内心深处浸透了公义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接受一切逆顺之境,面对自己的命运。若非公众的必然利益和普遍的福利,他对任何言谈、思想或行动都不屑一顾。不,他只专门于自己的事业,仔细地思想命运分配给自己的大自然的那一份,尽其所能地追求第一和至善。他由衷地相信自己得天独厚,相信任何人的命运都是得其所宜的,因为适宜便是命定的东西。”对于那些以高贵的灵魂去伺候肉体的人,奥勒留指出,“你只是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去服务于那并无价值的存在。因为前者是灵魂、智慧和神性,而后者却是污垢和腐败。” 心灵若依附于财富、地位、权力等外物,并以其为尊严和荣耀,就会多了虚妄不实的成份,变得猖狂而又脆弱。把它们纳入心灵,与把众多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是一样的。为了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纯洁,他劝戒人“把你的感觉局限于它们应有的范围,让你的心保持应有的距离,不用与它们混在一起。”使你的心像清泉一样长流不息,时刻保持自由、澄明、节制和善良,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这就是奥勒留“世出世间”、解脱烦恼的秘诀。没有任何外境能颠倒一个回到心灵的人,“可以说,生死、荣辱、苦乐、贫富——所有这一切都是善者和恶者会共同遭遇的东西,从本质上说,他们并没有内在的高尚性或卑鄙性,因而,如果说它们是非善非恶的,也就没有任何不妥了。” 仔细考察奥勒留的价值观是相当有趣的。《沉思录》通篇充满着对物质形态变幻不实,人生短暂无常的感叹,强调了存在的无意义、无价值。 但是从宇宙统一体和自然之神的角度,他又指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有这一切存在都是渺小的、变化着的、不稳定的东西。不要忘记,这所有一切,均来自宇宙的灵魂,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因此,咆哮的狮子的凶恶,蝮蛇的毒汁,或任何自然界中有害的东西,如荆棘、污泥之类,都是高贵和美丽的某种东西的产物。因而不要以为它们是毫无疑义的,是不值得你崇敬的某种存在。要了解所有这一切所由来自的那个源泉。”而且,奥勒留还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自然的交感同情”。正是这种万物等价同源的观念使奥勒留不至于滑入虚无主义的深渊。他要去掉的是顽固不化的个人立场。这种立场的实在性是一种障碍,它使人愚昧,也使人痛苦。奥勒留要消除个人立场和佛家要消除人的私我是一致的。只有你的视野开阔并且保持立场的变通,世间的一切事件就会畅快地从你的心中流过。除了这个,你还需要什么呢! 或者有人把奥勒留归结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这种归结使皇帝对政治等世俗事物的恭敬和勉力,以及对社会公义的坚持变得荒谬和不可理解。因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虚无主义者的唯一出路,就是找一个僻静的去处了结自己的生命,不麻烦别人。一个半拉子的、冒牌的虚无主义者通常的选择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莫让杯樽空对月。奥勒留二者都不是。他也不同于那些在境遇不通、时运不济的时候否定一切,看透一切,一旦利益在前就斤两不让、尺寸必争的伪虚无主义者。 许多虚无主义者,起源于对人注定要死去的无奈,认为死亡是对人存在的彻底灭绝,因此它堵住了通往永恒和神圣的出路,使生命显得无根无据,毫无希望。其实生与死、寿与夭不见得是人存在的究竟,长生不死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活得幸福、愉悦。如果一个人过得痛苦难熬又欲死不成,那才是最可怕的。 某些存在主义者把死亡作为否决人生的借口。加缪将全部哲学的问题归结为人要不要自杀?因为无根无据、毫无意义地赖着活是无耻的,也是不可理解的。但这恰恰是他反思人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人只有在对荒谬、无意义的反抗中才能获得意义。西西弗就是这样的英雄,他把一块注定要滚下山去的石头推向山顶。加缪的逻辑似乎勉强。的确,按照有理数的原则,如果一个数是负值,那么它的反数就是正值的。但是,如果这个数是零,它的反数是正值的吗?零乘以什么都是零,正与负都没有意义。如果人生的意义是恶的,那么对它的反抗就是善;如果人生的意义是虚无,顺从与反抗都是虚无。加缪似乎是个与命运闹情绪的人。萨特更是要与世界闹别扭。加缪的车后来撞到了树上,他的死看不出是他杀还是自杀。 一般的价值淘金者通常是把世界敲碎成一片散沙,然后从中检测各粒沙子之间的差别,以此来确定它们的轻重贵贱,然后淘汰那些轻贱的沙粒,从而获得贵重的金子。对于他们来说,价值是一种差别。奥勒留是一个特殊的淘金者,他从宽广的时空视野来考察宇宙之沙,发现这些沙子尽管眼前五光十色,千差万别,但是这些差别更多是来自我们的褊狭的立场和意见,依特殊立场而成立的意见必定随着立场的转变而转变。 在生灭变化的火之河流中一切差别最终都被抹平。因此,肆意扩张这种差别使之升级来获得荣耀是可笑的,人把心灵交付到这种差别之中去受作弄是不值得的。 换一个角度讲 , 万有等价等值的思想却不意味着虚无主义 , 因为万物等价只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对值相等 , 但不能由此得出它们的绝对值等于零的结论。等价既可以等于零,也可以等于万,等于亿。只有在万物的价值相等,并且等同于零时,才产生绝对虚无主义。奥勒留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虚无主义者,因为他否决了事物之间、境遇之间的价值差异;但奥勒留不是一个绝对虚无主义者,他并不否决任何事物存在对于自身和对于宇宙统一体的意义,只是否决此事物对于它事物在价值上的高低贵贱。依照奥勒留的哲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没有意义的时,必须补充一句:一切事物都是有意义的、神圣的。这两句话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同时成立,少了一句就成荒谬。 由于奥勒留所事的神并非超越个人存在的人格上帝,而是内在于人的灵魂,人完善的心灵就是它的法身。因此,人跪在自己的面前就是跪在神的面前,供奉自己和邻人便是供奉诸神。人的事业便是神的事业。奥勒留不必放下手中的活计、卸下肩上的担子去投效神圣的领域。只需把份内的事情办妥,给命运带到身边来的人以爱护,并且保持心灵的澄明与自得,也就可以了。在一个等价同源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地加以夸张,不论是是还是非,不论是善还是恶,不论是美还是丑。最为珍贵的是在无常之中的平常之心。 然而,完全消除世间事物的价值差异是否可能,又是否必要?对于汹涌而来的无穷无尽的世俗事务不加分别地应对,似乎不是办法。作为一个帝国的皇帝,奥勒留一定会面临许多难以两全其美的选择。比如,要指挥军队去平定某一个地方势力的叛乱,这个过程免不了要杀害一些无辜。按照奥勒留的哲学,这些生命具有与他相等的价值,而且都拥有高贵的心灵,都蕴藏着宇宙之神。但是,我想,他只能对他们的尸体表示惋惜。 心灵可以完善,世间的事务却难以尽善尽美。佛陀说,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充满着遗憾。在世俗生活中,在有限的条件范围内,保持适度的价值分别和选择看来是必要的权宜,这种分别的知识在现代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已经非常发达。不过必须时刻警惕,不要把相对的价值绝对化,不要把权宜的东西当成终究。不要被分别分别了你的心灵——这是绝对不可侵犯的领域。 每一个站到宇宙自然的立场上去的人,都会以平等的态度来观照这个世界,保持价值中立,不再坚持等级的观念,自以为出类拔萃。奥勒留的等价同源观与庄子的齐物论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具有一种超越价值或者说无价值的开放态度。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 《秋水》 ) 价值的观念其实是在人与世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分国界、挖鸿沟,它并没有对自然之物产生约束,反而对人本身形成了桎梏,使人陷于个我利害得失的计较和趋避,使心灵失去雍容和舒放的风度,不能全然地投入自然的怀抱。实际上,价值观念既是立场狭隘的产物,也是心灵迷惑的结果。与庄子遥隔万里的奥勒留也揭示了许多价值观念的虚伪可笑。他指出,大理石只是硬化的土,金银也不过是某种沉积物,精美的织物只是织在一起的毛发,紫袍的颜色只是某种小鱼血染成的,它们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们的灵魂却去追逐这种差别,并企图扩大它。 奥勒留不仅认为万物等值,而且认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境遇中自性也没有实质上的增减。“一块石头抛上或掷下,对石头的自身言,并无什么区别。上升时于它无益,下落时于它无损。”他的平常心来自平等智,等价同源的价值观使他具有了十分豁达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如果你乐意,你现在可以活,如果你真的将死时,你也决意去死一样。但假设人们不让你活,那就坦然放弃生命,但绝不要以为这是什么不幸。如果房子冒烟了,我就离开它,总得有个了结,为什么我们一定得执着于物质形态呢?不过,只要还没有这样的事逼我,我就呆着,行止像个自由人,愿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除了我的头脑和公众的利益要我去干的,我又根本无意干任何别的事情。” 与庄子的齐物论不同的是,庄子在指出万物等价,没有任何东西享有优越性的特权的时候,虽然也肯定事物之间“道通为一”,但他似乎止于“立于本原而知通于神”,给人的感觉事物之间是相对平行、漠不关怀的,相互交关反而有碍于道。老子以为“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庄子也多次强调,“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相忘而化其道;奥勒留在强调万物等价的同时,还指出它们有一个共同本源,“万有均来自此一喷泉”。他相信宇宙间的事物都有共同的利益,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我们之所以生下来,便是为了相互支持帮助,有如手足,有如上下眼睑,有如上下牙齿。”“凡是不符合蜂群全体利益的,也就不会符合单独的每一只蜂的利益。” “只要你是同宇宙的利益一致 , 那么你便不会遭遇意外的事情。”本来无得亦无失,人大可不必在变化之中高唱咏叹调。奥勒留欣赏这样的话:“请给予我你乐意的,请拿走你所乐意的”。他还要求人要“衷心地热爱那些命运将他们带到你身边的人。”而且不要挂念自己的善行,耿耿于自己的美德,要像蜜蜂采蜜时那样不发出嗡嗡的叫声。至于自私的行为,在奥勒留看来,并不能达到自利,因为这意味着把一朵花从树上摘去,把一只手从身体上砍下来。在他的笔下,自私是这样一种行为,即“将自己从自然整体上砍下来,而他生来便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复归于整体的特权是神对人的奖励。” 在等级观念之下,也会有爱的给予,但这种爱是有分别的,而且是和恨相反相成的,隐蔽着仇怨的危机,它要求等值的爱作回报。这种爱转化为深仇大恨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奥勒留的等价同源观所支持的爱却是无分别的、一厢情愿的、没有暗藏妒忌和怒火的、全然的爱,不要求爱的回报,即使爱的对方以怨报德,也不会收回,也不会转化为痛恨。 他甚至从不把灵魂获得拯救的希望交付于来世。对于死后灵魂的出路和归宿以及人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奥勒留并没有形成坚固的信念,倒是存有许多疑问。“如果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那么自古及今,天空以怎样的方式为他们腾出地方来呢?”“实际上,神的存在和他们对人世的关心是无从讨论的事。”因此,奥勒留把当下此刻作为存在的唯一栖居之所。人必须全然地生活在此时此刻,因为尽管宇宙永恒,人所能把握的时间只是现在;不论是寿比南山还是朝生夕死,你所能拥有的都只有此时此刻。“哪怕你活上三百年,或者,如果你乐意,你会要求活三千年,但要记住,除了现时的生活,人不会失去别的什么;人除了现时失去的,也不可能还拥有别的什么。从而,我们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谓的长生不老同随生即死的夭亡,计算起来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就现在而言,它的持续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说,死亡的损失对每一个人说来,其严重性是一样的。没有人能达到现在之外的时间之点,因为没有人会失去过去或将来。人怎么能够被剥夺他还没有或已失去的东西呢?” 使人不能全然地进入此时此刻的,莫过于心中的非分之想和对心外之物的好奇。人们或者纠缠于无法挽回的过去,或是憧憬着虚无缥缈的未来,渴望得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企图生活在别处他乡,使得灵魂不能归宿,从而把自己的心搅得像一汪浊水,失去澄明自在的本来面目。想象力的滥用是人类的一大不幸,好奇心使心灵蒙受玷污。为此,奥勒留要求人们要把好奇心与异想天开的非分之想从心灵中清除出去。他说:“再没有比人类的好奇心更不幸的了,它处处钻头觅缝,像某位诗人说的,为有所发现而在地上挖坑打洞。好奇心是利用猜测而急于找到强行进入他人思想的通道,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只是服务于心中的神性。所谓服务于自身中的神性,是指人使自身远离喧嚣的情欲、邪恶的感情、轻率和虚荣,以及远离对于神和人类的不满。” 作为一个斯多葛派的哲人,马可·奥勒留也许没有太多可以称得上个人创见的哲学主张,但他是这一哲学的实践者,而不仅仅是一个饶舌的学问家。要实践一种犬儒主义、甚至一种存在主义并不难,但要实践斯多葛派哲学可就难了。后来的人们往往会在奥勒留的哲学中发掘出许多可疑的问题。譬如,命定论与自由,虚无主义与仁义道德这些矛盾的东西被拼成一盘。还有,他的站在宇宙立场上的无条件的普爱思想,也被视为是一种爱的幻想,爱的乌托邦,爱的谎言。但是在奥勒留的生活中,在他心灵的火炉里,矛和盾已经熔化在一起,显示出金属的本质。内圣外王之道在他身上获得了统一。奥勒留还躬亲实践了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爱。大约是 169 年,罗马军队在劫掠塞琉西的阿波罗神庙时,据说打开了一个神秘的金盒子,里面藏有疾疫的毒菌,于是末日降临,意大利的许多村庄和城市沦为废墟,罗马城里也有近万人死亡。正当奥勒留为赈济灾民焦头烂额时,他亲信的将军,帝国东部总督阿维第乌斯·卡西乌斯在叙利亚举兵反叛,意欲夺取王位。叛乱最终被平定了。杀死卡西乌斯的是他手下的属将。但对于卡西乌斯的死,奥勒留深为遗憾。他为权力的欲望毒害将军的心灵而感到沉痛,还说本来要求宽恕的应该是他自己。奥勒留还小心地毁掉一切有关叛乱的文件,以免牵连参与其中的人。奥勒留说到做到。当奥勒留说,不要从权力、地位、名誉等身外之物中去寻找快乐,要在物质现象面前保持心灵的尊严时,他不是只面对别人。历史上有哪一位皇帝把自己的王位分成两半,将一半交给另一个人?这种“二日并出”的政治范例却在奥勒留时代出现。当然,我们不能离开奥勒留所处的历史境况去要求他,以一个人的匹夫之力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积弊是不可能的——这也不符合奥勒留的哲学。罗素曾经指出,“马可·奥勒留确乎曾经敕令过角斗士必须使用粗钝的剑进行角斗,但是这种改革是暂时的,而且他对于人与野兽的角斗也没有做过任何改革”。 奴隶制的罪恶造成的苦难仍然存在。这种批评同样中肯。 尽管如此,尽管奥勒留皇帝统治的时代时有战争、瘟疫和地震发生,但是历史学家仍把这个时期评为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年代之一。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公元 180 年马可·奥勒留的逝世,意味着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继承王位的独子康莫多斯是最坏的皇帝中的一个。后来的子孙似乎都没能像奥勒留一样给臣民带来如此多的恩惠。他生下了孩子却不能生下他的心。 1999 年 4 月,一个东方人无意中看到了奥勒留留下的著作,他十分惊讶,时隔两千一百多年,一个人的心灵竟然与另一个人如此相通。他对别人说,我好像是在读父亲的遗嘱。不过,《沉思录》的读者不应该忘记,它的作者是一个皇帝,无须像一个平民一样为生计日夜操劳——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话,这个部分是应该写入本书的

  • 索引序列
  •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
  •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下载
  •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电子版百度云
  • 真理的追求杂志电子版
  • 真理的追求杂志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