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急你所急,如你所愿-小米粒资源网【百度第一】2010年5月 万方数据库、cnki知网或者维普数据库免费账号百度搜索“小米粒资源网”,就能出来链接其实不需要账号密码也是可以的。完全免费 把 ACS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 AIAA wileyinterscience万方 维普 cnki、中国知网 等轻松搞定!!去过了你就知道了 ,我用的2年的办法了,与大家分享 国内老牌文献互助网-小米粒资源网完全免费 一劳永逸,终生免费,速度飞快 具体得到文献的方法, 1 先申请成为会员2 把你想要的文献到那个红色的【文献互助区】发贴求助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这里下文章的高手很多,主要是些在校大学生,5分钟之内马上不论你要的什么文献都能提供下载。比你自己找都快 可求助的文献数据库包括 国内:cnki 维普 万方 cnki(中国知网 中国期刊网),超星书籍 读秀书籍 国外:ScienceDirect 、ProQuest 、Science、ACS,RSC,Ebsco ,Springer,Blackwell ,ieee、nature wileyinterscience sae paper aip 文献等各大数据库文献! t 6

哈哈,我也是周一这个课的哦。11,12节的

哈哈哈,你是深大的?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先写标题,后写作者,再写摘要,还有关键词。然后是前言,说说为什么要探讨这个课题,再写论据,最后是结论。结尾是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的参考文献

[1]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冲突的法治对策[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林明凤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现代交际,2010,(6) [3]曹东勃,秦茗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 财经科学,2009,(1) [4]丁化美 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 山东经济,2009,(4) [5]王惠凌,滕进华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9,(6) [6]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7]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 [8]张细松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9]陈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价值工程,2011,(33) [10]李向军,解学成 引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金融危机求解[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2) [11]陈光华 美国金融危机战略成因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滨州学院学报,2010,(1) [12]李翰阳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3]秦建文,梁珍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J] 国际金融研究,2009,(7) [14]吴文平,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5]秦建文,梁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启示[J] 金融论坛,2009,(7) [16]张华荣,陈伟雄 金融危机下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的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7]吴丽红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 改革与战略,2010,(1) [18]刘红 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19]岳彩申,张晓东 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J] 法学论坛,2010,(5) [20]狄瑞鸿 透视美国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蝴蝶效应”[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21]周逢民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创新——在哈尔滨金融学院建校60周年金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J] 黑龙江金融,2010,(11) [22]吴云峰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 北方法学,2011,(4) [23]张梅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J] 上海金融,2010,(2) [24]黄嘉仪 金融危机成因中的金融创新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25]记者 姜欣欣 在改善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创新[N] 金融时报,2010-02-01(008) [26]祁绍斌 从迪拜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关系[J] 生产力研究,2011,(4) [27]王海波,尹晓海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28]李若璇 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该相匹配[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29]盛硕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创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0]皮天雷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当前金融危机下的解读[J] 西南金融,2009,(6) [31]沈联涛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 国际金融研究,2010,(1) [32]胥爱欢 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与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基于异质信念、创新脆弱性的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5) [33]记者 姜微 姚玉洁 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一年疾升25位[N] 新华每日电讯,2009-11-11(006) [34]刘畅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2010,(11) [35]昌忠泽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创新角度[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 [36]王晖 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37]冯振伟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 [38]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于亚洲[J] 中国科技财富,2011,(11) [39]樊鑫 试论金融危机下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J] 中国外资,2011,(10) [40]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J] 中国高新区,2011,(6) [41]韩骏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2010,(10) [42]郑惠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 金融经济,2011,(14) [43]孙松,李栋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1,(6) [44]千珊珊,苏季萍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之利与弊[J] 思想战线,2011,(S1) [45]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创新[J] 品牌(理论版),2009,(Z2) [46]周静,王冀宁,茅宁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1) [47]张志杰,刘力铭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48]王侨钰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 华北金融,2010,(2) [49]郑卫国,潘望春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2010,(2) [50]刘明辉,何敬 自由与罪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J] 财务与会计,2010,(1)

这么巧???

2008年的春天,世界经济形势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呈现融融暖意,相反,次贷危机愁云仍未消散,美国经济仍在低谷徘徊,并将拖累欧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基础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农产品价格飙升不止,全球范围通胀压力显著上升。粮食问题和通货膨胀已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从目前形势看,世界经济还需走过相当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 次贷危机:已接近尾声? 次贷危机自从去年夏天大规模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危机一直在扩散之中,其负面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美联储大手笔提供流动性,不断为金融机构慷慨输血,美国的一些大金融机构的危急形势已有所缓解。近期的美国股市开始走稳向上,金融市场开始显现些许活力。美国金融界的一些重量级人物表示,最糟糕的阶段可能就要过去。甚至有市场分析人士乐观地预计,次贷危机很快就要结束,美国经济在下半年将重拾升势,美元也将重新走强。 不过,不容乐观的是,目前信贷市场的紧张局势并没有明显缓解,美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在未来几个季度将要集中暴露。尤其是住房市场作为麻烦的源头,还远没有见底的迹象。最新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单户型住宅销量下降5%,创1991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的边缘,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仅为6%(按年率),房价仍持续下跌,这些都可能使其他信用产品出现问题,甚至使大量优质按揭进入负资产状态,从而对金融市场形成更猛烈的冲击。 此外,在欧洲,由于经济周期落后于美国的原因,次贷危机的影响现在可能才刚刚展现。有专家预计,在可预见的几个月里,次贷危机对欧洲的冲击可能比美国还要严重。美国房地产的寒流已明显波及欧洲市场,英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多年飙涨之后正开始下挫。欧洲经济已显现疲态,欧盟委员会进行的一项月度调查显示,欧元区4月份经济景气指数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挫,创2005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数据显示,德国、法国的商业景气指数4月份也创下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欧国家消费需求的下降,将影响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尤其是美国超量提供流动性,美元不断贬值,推动基础商品价格上涨,新兴国家通胀压力陡然上升,经济稳定增长明显受到威胁。 因此,可以说,在作为次贷危机风暴中心的美国金融市场,一些大金融机构或许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发展之中,而且肯定要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只是影响有多严重还有待观察。 油价和粮价:还要狂飙多久? 伴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原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持续攀升一再挑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已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社会动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油价和粮价持续上升的原因,解释各种各样,且争议一直不断。 关于油价上升的原因,西方比较流行的解释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强劲,对原油的需求增加;由于地缘政治、气候异常、采油成本上升以及产油国增产不积极等因素,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增加;此外,美元贬值、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也对油价上升有推动作用。而事实上,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的比例仅在1/5左右,且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倒是各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进军商品交易业务使得石油市场变得更加深不可测。有分析人士指出,油价上涨,的确有供需面的因素,但其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许多投资者将资金转投石油等大宗商品,推动价格上升,进而又进一步鼓励了投机行为。 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3亿吨。粮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如气候变化引起某些地区出现减产,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需矛盾,使粮价波动加大。甚至有人说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提高,对肉类食品需求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生产饲料。但原油价格上涨其实是更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提高了产粮成本;另一方面,油价上涨刺激了生物燃料的需求,要消耗更多玉米。有资料显示,本世纪以来,美国玉米工业消费逐年猛增,截至2007-2008年度,玉米工业消费的增量已达2469万吨水平,相当于整个东南亚玉米饲料消费总量(1540万吨)的60倍、欧盟27国整个饲料消费量(4819万吨)的33%。可以说,饲料消费的增减对玉米价格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各类投机行为无疑也是推动粮价上涨的生力军。 必须看到的是,最近数十年来,美国和欧洲政府对农产品实行的大额补贴,已让许多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无利可图,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等地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粮价的上升,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尤其是国际油价和粮价定价权主要在美国,而高油价和高粮价对美国的冲击相对要小得多,只要美国的通胀压力还可以忍受,资金链不出问题,就不能指望美国会积极采取行动遏制油价和粮价的上涨,投机资金制造价格泡沫的黑手就不会停歇。 中国经济:逆风起飞才有新辉煌 美国为拯救次贷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元泛滥和美元贬值,石油、农产品和贵金属价格在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中彼此借力不断被推高,引发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经济结构下,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在维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点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能把外界压力转化为动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就能逆风起飞,迎来更为持久的新辉煌。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可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扩大消费。在对外贸易方面,更加注重质量,不以牺牲劳动力福利、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出口。促进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更加协调合理。在目前情况下,要有效增加就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可能比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 再者,切实加强对热钱的监管,结合我国国情稳妥有序地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根据有关数据,去年年底和今年以来,流入我国境内用于短期套利的热钱数量惊人,热钱一旦回流,必然会对经济正常运行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加强对热钱的监管已是当务之急。此外,还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科学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弹性。在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资金流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缓解结构性流动性过剩。 此外,要把发展农业提到更高的战略高度。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目前不会出现粮食危机。尽管如此,当今世界出现的粮食危机还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业产出占国家GDP的比例并不高,对解决就业问题作用似乎也不大,但其经济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要树立粮食安全国家大战略观,摒弃“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的政治幼稚观念;摒弃所谓“土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短视观念。用新的思路、以更长远的眼光统筹城乡发展,在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耕地,有序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

书名:国际金融学套系名称: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书号:978-7-113-10729-1版次:1开本:16开页码:268页作者:郭晓立 编著出版时间:2010-01-25定价:32 元适用专业:金融学专业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第1章 国际收支1 基本概念2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3 国际收支分析4 国际收支调节的机制与政策5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第2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1 基本概念2 汇率的标价与分类3 汇率决定理论4 汇率变动的因素与经济的影响5 汇率制度第3章 国际金融市场1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2 国际资本市场3 国际证券市场4 外汇市场5 国际黄金市场第4章 外汇交易1 外汇交易的基本知识2 即期外汇交易3 远期外汇交易4 掉期外汇交易5 外汇期货交易6 外汇期权交易7 套汇交易与套利交易8 货币互换第5章 国际储备1 国际储备概述2 国际储备管理3 中国的国际储备第6章 国际资本流动1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2 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3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及影响4 资本管制5 国际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第7章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1 金融风险概述2 债务危机与外债管理3 货币危机第8章 国际货币体系1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2 国际金本位制度3 布雷顿森林体系4 牙买加体系5 国际货币制度创新第9章 国际金融组织1 国际金融组织概述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 世界银行4 国际开发协会5 区域金融组织6 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附录A:美国次贷危机附录B:主权财富基金 书 名: 国际金融学作 者:黄梅波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2-1ISBN: 9787561531365,7561531362开本:16开定价: 00元 前言导论第一章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一节 国际收支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第四节 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 理论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 的弹性分析法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 的吸收分析法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 的货币分析法第四节 几种分析方法的评价和比较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国际收支调节 政策与内外均衡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机制第二节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第三节 内外均衡冲突及政策搭配第四节 政策搭配的两个模型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外汇管制与外汇储备第一节 外汇管制第二节 货币自由兑换第三节 国际储备及其管理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汇率决定理论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说第二节 利率平价说第三节 汇率决定的货币模型第四节 资产组合平衡法复习思考题第六章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第一节 汇率制度介绍第二节 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第三节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第四节 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复习思考题第七章 外汇交易与外汇风险第一节 外汇、汇率与外汇市场第二节 主要外汇交易第三节 外汇风险及其防范复习思考题第八章 国际金融市场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第二节 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第三节 欧洲货币市场复习思考题第九章 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及种类第二节 金融期货第三节 金融期权第四节 互换交易第五节 远期利率协议复习思考题第十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第二节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和债务危机第三节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复习思考题第十一章 货币危机理论第一节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货币危机理论第二节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预期自我实现模型第三节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复习思考题第十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演变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度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复习思考题第十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货币合作第一节 国际货币合作及其演进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货币合作第三节 七国集团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复习思考题第十四章 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区域货币合作与最优货币区理论第二节 欧洲的货币一体化第三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构想及实践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 书 名: 国际金融学作 者:杨胜刚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1月ISBN: 9121271056945开本:16开定价: 00 元 《国际金融学(第2版)》内容简介: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蕴含着一系列的突破与创新,其中教材的创新即是重点之一。湖南省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在湖南省“九五”、“十五”规划立项教材建设的基础上,面向21世纪而推出的一套容量大、体例新、质量精、系统性强、适应面广的全新系列规划教材。它既汇聚了我省过去十多年来在经济管理类教材建设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又代表了我省在新时期积极探索教材改革与创新的最新发展趋势。该系列教材拟推出共28本,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投资学、保险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组织行为学等。这套系列教材基本上涵盖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成为一个具有可塑性的核心教材库,可供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各层次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挑选和组合。在我的印象中,如此浩大而具有系统的教材建设工程,在我省尚无先例。 第一章 国际收支第二章 外汇、汇率与外汇市场第三章 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第四章 国际储备第五章 国际金融市场第六章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八章 国际货币制度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论文选题参考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金融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经典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矛盾与重构思考  2、经济金融化与金融经济学的发展  3、汇率调整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  4、“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专访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5、对金融经济学的发展金融深化论  6、金融经济学十讲  7、货币金融经济学  8、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  9、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一个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考察视角  10、理查德·罗尔对金融经济学的贡献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数学描述及其在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应用  12、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13、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股票市场稳定研究  14、金融经济学教程  15、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基于1990—2011年间《金融学期刊》刊发论文的统计分析

建议你去看下(金融学)吧,看下别人的论题是怎么样的吧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提示] 可以通过论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防范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来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目标上的协调。  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提示] 此题可以包括如下内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从理论上来说有哪些中间目标可供选择;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货币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提示]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现存的问题;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好处及条件;我国目前的状况已达到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要求;如何为中间目标的调整做好准备。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提示] 货币供应量曾经普遍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间目标带来的困难;其他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  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  [提示] 西方国家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西方国家放弃这一中间目标的原因;鉴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间目标;对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进行改进。  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观金融调控  [提示] 可以结合目前票据业务蓬勃发展态势,对我国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论述,主要侧重对再贴现政策的功能、重要性、目前的条件等进行论述。  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提示] 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业务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如进一步促进国库券市场的发展)等。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  [提示]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所取得的主要进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的影响;对进一步改革的建议;相应准备条件。  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选择  [提示] 要建立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体系,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其可测性、客观性、及时性等要求。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提示] 主要从中国目前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征出发,对货币政策的特殊性进行概括和总结,最好能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对比。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提示] 相对于前一题来说,范围要小一些,主要侧重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论述。可以参考东欧、前苏联国家的经验教训。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提示] 主要针对中国转轨时期的特点,提出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传导机制、对传导体的要求等),可供选择的主要工具,对目前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建议。  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及其启示)  [提示] 通过比较,论述两者之间的特点,并从中得出启示。  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机制的比较(及其启示)  [提示] 通过论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机制,说明货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货币运行的惯性、经济运行的惯性,并得出货币管理的经验教训。

我明白道理可以袄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论文参考文献

急你所急,如你所愿-小米粒资源网【百度第一】2010年5月 万方数据库、cnki知网或者维普数据库免费账号百度搜索“小米粒资源网”,就能出来链接其实不需要账号密码也是可以的。完全免费 把 ACS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 AIAA wileyinterscience万方 维普 cnki、中国知网 等轻松搞定!!去过了你就知道了 ,我用的2年的办法了,与大家分享 国内老牌文献互助网-小米粒资源网完全免费 一劳永逸,终生免费,速度飞快 具体得到文献的方法, 1 先申请成为会员2 把你想要的文献到那个红色的【文献互助区】发贴求助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这里下文章的高手很多,主要是些在校大学生,5分钟之内马上不论你要的什么文献都能提供下载。比你自己找都快 可求助的文献数据库包括 国内:cnki 维普 万方 cnki(中国知网 中国期刊网),超星书籍 读秀书籍 国外:ScienceDirect 、ProQuest 、Science、ACS,RSC,Ebsco ,Springer,Blackwell ,ieee、nature wileyinterscience sae paper aip 文献等各大数据库文献! t 6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初探【摘 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传递与传递源、被传递对象、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等相互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成反比。拯救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对迅速中止危机的传递起着关键的作用。【关键词】国际金融 金融危机 传递机制 研究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传递可分为正常传递与非正常传递两种类型。正常传递指在维持各国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影响,非正常传递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本文所讨论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指后一种类型。 一、传递源与被传递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 (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二、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与传递过程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三、现代国际投资组合理论———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投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 四、传递力度与传递中止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被传染的程度越大。同时,传递力度与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程度以及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效性成反比,被金融危机传染的国家,这些指标往往不佳,相反,则传染的程度相对要轻一些。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中止,与区域内有无中流砥柱,即经济强国的实力及其解救他国金融危机的态度,并与国际社会援助的方法和及时性有着很大关系。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如果区内强国对泰国的问题能给予重视并及时资助,危机不至于会扩散到后来那么大。

李金林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溯婉多哈中止中国贸易摩擦将居高不下第一财经日报,李金林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当代经济,2004(12)朱颖美国储蓄不足和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问题,李晓“经济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国际经济评论,3-4[1]胡锦涛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1当代贵州,2005,(11)1[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Z],北京:新华出版社,[4]许兴文,许建明转型社会的乡村发展与政府效能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5]艾医卫,李健,唐美元提高乡镇行政效能的几点思考[J],乡镇建设,1999,(9)[6]任翔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3)[7]龚志兴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党建,2005,(10)[8]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谷祖莎贸易、环境与中国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6)[2]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3]程名望,等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4]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5,(1)[5]马丽,等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0)[6]邵宏华,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经济,1996,(12)

这么巧???

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财政金融学论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谈 学院: 班级: 学生: 学号: 摘要:进入 21 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 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那摩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 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来就让我们 来一一探讨。 关键字:金融自由化 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或多 或少的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 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 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 70 年代,针对当时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 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 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 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 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 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 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 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 济自由化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 金融 自由化的有利点: 自由化的有利点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 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 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 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 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 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 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 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 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 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 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 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 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 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 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 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 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 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 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 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 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 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 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 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 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 融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 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 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 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 汇率自由化. 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 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 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 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 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 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 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 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 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 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 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金融专业化所面临的抉择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 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 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 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 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 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 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 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由此我们对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一把 双刃剑,如何去正确的运用它,而发展壮大自己,仍然需要着我 们不断地发掘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 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更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它,正确地制定 方针和策略,使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光明 。 参考文献:《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昌 2005-12-24 《 21 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 马君潞 1999 杨会晏, 李文

这么巧???

以下题目你去看看,本内容来自远航论文网 浅谈金融危机与管理 2009-1-7 基于存款保险和博弈论的金融危机道德风 2009-1-4 国际资本移动的趋势及我国对策 2008-12-29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与启示 2008-12-24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008-12-24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房贷风险 2008-11-16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12月,P2- 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P15- 朱武祥.“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对‘一股独大’与股权多元化观点的评析”.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1月,P56- 提云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内在动因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Berger, A N and G F Udell, “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1998), 873- Robert Lensink and Paul van Steen, “Uncertainty and Growth of the Firm”, 2000, Ari Hytinen and Mika Pajarinen, “External Finance, Firm Growth andthe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Evidence from Finland” The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Finnish Economy (ETLA), Discussion Papers, 2002,25(2)

  • 索引序列
  •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 国际金融的参考文献
  • 国际金融论文选题参考
  •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论文参考文献
  • 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