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新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新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去百度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财政金融学论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谈 学院: 班级: 学生: 学号: 摘要:进入 21 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 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那摩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 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来就让我们 来一一探讨。 关键字:金融自由化 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或多 或少的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 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 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 70 年代,针对当时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 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 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 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 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 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 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 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 济自由化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 金融 自由化的有利点: 自由化的有利点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 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 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 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 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 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 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 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 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 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 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 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 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 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 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 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 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 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 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 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 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 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 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 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 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 融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 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 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 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 汇率自由化. 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 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 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 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 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 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 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 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 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 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 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金融专业化所面临的抉择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 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 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 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 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 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 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 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由此我们对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一把 双刃剑,如何去正确的运用它,而发展壮大自己,仍然需要着我 们不断地发掘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 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更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它,正确地制定 方针和策略,使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光明 。 参考文献:《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昌 2005-12-24 《 21 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 马君潞 1999 杨会晏, 李文

[1]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冲突的法治对策[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林明凤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现代交际,2010,(6) [3]曹东勃,秦茗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 财经科学,2009,(1) [4]丁化美 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 山东经济,2009,(4) [5]王惠凌,滕进华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9,(6) [6]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7]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 [8]张细松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9]陈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价值工程,2011,(33) [10]李向军,解学成 引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金融危机求解[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2) [11]陈光华 美国金融危机战略成因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滨州学院学报,2010,(1) [12]李翰阳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3]秦建文,梁珍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J] 国际金融研究,2009,(7) [14]吴文平,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5]秦建文,梁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启示[J] 金融论坛,2009,(7) [16]张华荣,陈伟雄 金融危机下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的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7]吴丽红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 改革与战略,2010,(1) [18]刘红 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19]岳彩申,张晓东 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J] 法学论坛,2010,(5) [20]狄瑞鸿 透视美国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蝴蝶效应”[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21]周逢民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创新——在哈尔滨金融学院建校60周年金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J] 黑龙江金融,2010,(11) [22]吴云峰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 北方法学,2011,(4) [23]张梅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J] 上海金融,2010,(2) [24]黄嘉仪 金融危机成因中的金融创新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25]记者 姜欣欣 在改善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创新[N] 金融时报,2010-02-01(008) [26]祁绍斌 从迪拜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关系[J] 生产力研究,2011,(4) [27]王海波,尹晓海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28]李若璇 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该相匹配[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29]盛硕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创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0]皮天雷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当前金融危机下的解读[J] 西南金融,2009,(6) [31]沈联涛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 国际金融研究,2010,(1) [32]胥爱欢 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与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基于异质信念、创新脆弱性的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5) [33]记者 姜微 姚玉洁 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一年疾升25位[N] 新华每日电讯,2009-11-11(006) [34]刘畅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2010,(11) [35]昌忠泽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创新角度[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 [36]王晖 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37]冯振伟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 [38]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于亚洲[J] 中国科技财富,2011,(11) [39]樊鑫 试论金融危机下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J] 中国外资,2011,(10) [40]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J] 中国高新区,2011,(6) [41]韩骏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2010,(10) [42]郑惠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 金融经济,2011,(14) [43]孙松,李栋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1,(6) [44]千珊珊,苏季萍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之利与弊[J] 思想战线,2011,(S1) [45]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创新[J] 品牌(理论版),2009,(Z2) [46]周静,王冀宁,茅宁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1) [47]张志杰,刘力铭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48]王侨钰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 华北金融,2010,(2) [49]郑卫国,潘望春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2010,(2) [50]刘明辉,何敬 自由与罪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J] 财务与会计,2010,(1)

金融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控制与交易机制创新 摘 要: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其中主要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风险的控制,在培育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金融创新以及改进衍生产品业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实施交易机制创新,以减少金融风险,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关键词:衍生品;商业银行;风险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6)07-0015-04Abstract:The finance of Chinese derivatives productmarket is being into developing perio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are also a lot of They are market risk and credit risk, mobility risk, operating risk, legal The Chinese commercialbank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rol for risk highlywhen they develop financial derivatives at the same We must cultivateits key competition power, accelerate financial innovation as well as improve it’s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inemadeaspect to implement transaction mechanism So as to reduce financial risk, realize health to develop by Key Words:Derivatives Product; Commercial Bank; Risk 2003年2月5日,银监会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而此前刚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则指出,要“研究开发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这预示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但2005年初银监会向中资银行发出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提示,这表明有关机构参与衍生品交易的情况,已经引起监管机构的严重关注。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毕竟是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在发展这种业务时如何趋利避害,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如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减少金融风险,做到健康有序发展,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现状分析据了解,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品共有2万多种,交易规模也非常可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品种诞生。截至去年底,已有8家中资银行、11家外资银行和一家中外合资银行获得官方颁予的全面经营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牌照。外资银行的加盟,意味着金融衍生品市场开始了激烈的竞争,衍生产品的巨大利润将激起中外商业银行的又一场”淘金热”,也意味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些业务对银行稳定和争揽外汇存款,带动国际结算、外汇融资等业务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中资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这些衍生品交易多局限于外汇市场,真正的人民币衍生产品基本没有。而且除自营类业务外,代理类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公司客户,个人代理业务开展不多。在债券市场,早已酝酿推出的债券开放式回购和远期交易目前仍未推出,股指期货尚停留在讨论阶段。至于人民币利率衍生品,由于尚未实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因此要推出这些产品也为时尚早。由于在《办法》出台以前,我国对衍生产品交易没有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在操作中面临一些产品能不能做的疑惑。如果不做可能会丧失市场机会,而做又担心有违监管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办法》出台伊始,商业银行可以在《办法》的框架内规范、健康地开展衍生产品交易,这对业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办法》对于今后培育国内金融市场,对于人民币业务中一些创新产品的推出,也是一个很好的纲领性文件。但其所作规定相对于复杂的衍生品而言太过简单,只是规范了市场准入条件,对于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等并没有规范,而且也未对投资出现纠纷后适用何种、何地的法律作出规定。这些都不利于金融机构对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也不利于监管部门实施审慎监管。在外资银行较多的城市,有许多投资者因购买其所提供的理财产品而导致较大亏损。由于法律空缺,投资者接受外资银行外汇理财服务出现较大亏损后,找不到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只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而这样的结果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都没有进一步的警示作用。而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果发生同样的事件,外资银行和相关金融从业人员将可能受到取消金融从业资格等严厉的处罚;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可以大大扩展投资品种,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风险及控制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宏观经济条件已初步具备,但是,在微观市场条件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法律体系很不完善,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市场参与者风险意识不强、素质较低,盲目发展金融衍生品、参与衍生品交易的潜在风险非常突出。目前,国内各银行都推出自己的外汇理财产品,为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很多都打上“个人外汇理财年回报10%以上”的广告,使商业银行面临蒙受巨大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交易的各种风险中,市场风险是最为普遍和最为经常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市场风险,才会出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以说,市场风险存在于每一种衍生产品交易之中。商业银行参与衍生品交易之所以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乃源于衍生品交易本身的杠杆性原理。众所周知,市场的参与者只需要动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一旦交易失误,造成的风险损失也将非常巨大。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多方面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衍生金融交易有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在实际交易中,一个具体的衍生金融交易事件可能是由多种风险交织而造成的。在金融衍生交易的各种风险中,市场风险是最为普遍和最为经常的风险,它存在于每一种衍生产品交易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市场风险,才会出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商业银行看,具有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银行均存在因衍生产品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并且将随着交易的期限而增长。一般而言,银行应尽力去避免市场风险而不遭受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一家银行卖出远期利率协议并固定客户的借款利率,那它将采取卖出一个对冲的远期利率协议给投资者,或者利用票据期货市场或利率互换购进对冲期货,或者通过资金市场拆入资金对冲头寸。但银行通过上述方式只能是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并不能抵补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风险。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等于其敞口头寸乘以交易对手方违约的可能性,衍生产品的到期期限越长,其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例如,在期限较长的利率互换合约中,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固定利率的支付者将获益;但与此同时,由于期限较长,支付浮动利率而成本增加,其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将增大。在衍生交易合约中,敞口头寸包含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对于拥有较大敞口头寸的商业银行来说,测定和控制信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相对于场内交易而言,场外交易面临着更大的信用风险。因为场外交易产品既没有保证金的强行要求(有赖于交易双方的约定),也没有集中的清算制度,所以,交易对手到期是否履约是无法控制的。这完全取决于交易对手履约的能力和意愿,签订协议的双方随时都可能无法履约,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所以,在场外衍生产品交易中,一般都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要求比较高,通常要求必须是IS-DA的成员。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模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由于场外交易产品是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设计的,其市场流动性比标准化的产品小,可能在平仓时不容易及时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或者得不到合理的价格,因此,场外交易比场内交易有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规避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挑战。另外,衍生产品作为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组成部分,与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水平和资产负债状况密切相关,一旦经16 现代财经 2006年7月营不善或资金来源短缺,不能及时履行合约义务或追加保证金,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操作风险是指衍生产品交易时,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操作系统、内控系统、信息系统不完善,人为错误等原因而造成亏损的风险。巴林银行事件中,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日经指数期货上的违规操作,最终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破产的绝境。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很多。比如,越权交易,即超越委托限额,挪用客户保证金为自己进行衍生品交易,把赔本、亏损留给客户等;会计处理偏差或管理失误;误导客户,即向客户提供虚假行情,夸大盈利,隐瞒风险,诱导客户大量投资,蒙客户等;主体不合法,未经批准从事非法交易;进行私下对冲等。此类风险在衍生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衍生品交易涉及的操作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指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而给整个银行带来巨额损失的风险。第二类是指由于衍生交易制度上的漏洞和管理上的缺位,使交易员在交易决策中出现故意的错误或者非故意的失误,从而给整个银行带来巨额损失的风险。在衍生金融交易活动中,值得关注的另一类风险就是法律风险。它是由于法律或法规不适用或合约不能执行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有相当部分是源自于法律风险。一方面是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迅猛,另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比如,在一些法域中,终止净额结算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不明确;能否执行衍生产品合约抵押品也是疑问,等等。ISDA协议是商业银行与外国的交易对手进行部分衍生产品交易时签订的标准协议。目前,我国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均是ISDA的成员。按照ISDA协议的有关条款规定,如果交易双方发生交易纠纷需要司法解决,原则上应由英国法院或者纽约州法院管辖,我国法律并不适用。但是这种管辖并不是排他性的。在交易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接受我国法院的司法管辖也是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法律也可适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发布有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如果要求商业银行与境外交易对手签订IS-DA协议时规定由我国司法管辖,没有实质上的意义,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的衍生交易得不到我国司法的保护。因此,衍生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机制的创新培育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银行面对更多、更复杂的衍生产品如何去报价、去平掉风险头寸的能力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以往的操作主要是采取“背对背”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较好报价的交易对手达成交易,这样很难赚取较高利润。对简单产品如一般的外汇交易,平掉其风险敞口就比较容易操作,各银行也都有这种能力。但一家核心竞争力强的银行,其利润高的原因在于能够通过相应手段把复杂的衍生产品分解成基础的、简单的、流动性好的产品,因为越基础的产品其市场越透明,价差就越小,这种分解复杂产品和用相对简单的产品平掉风险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一家银行在衍生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像其他产业一样,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的来料组装,银行才具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金融创新入世后银行业竞争压力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将成为趋势,人民币资产的汇率风险将日益显现出来,已迫使以人民币为主要资产的中资商业银行必须注意汇率风险的管理,并关注跨国公司通过人民币衍生工具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在新加坡、香港已存在人民币衍生金融市场,其中主要交易产品有人民币非交割远期(NDF)、非交割期权(NDO)、非交割远期期权(NDFO)、非交割调期(NDS)、结构性票据(Struc-turedNotes)、与人民币升值挂钩的外汇存款等等。其中,2003年人民币非交割远期(NDF)合约交易额已达1500亿美元左右。迹象表明,外资银行已向客户提供人民币衍生产品,争夺中资银行高端客户。在境内,中行从1997年开始做人民币远期,2002年4月1日后,农、工、建三家也开始涉足人民币远期业务,不过成交量一直规模不大,到2003年,全年仅成交90亿美元。应当指出,缺乏以证券、股票指数、利率、信用、贵金属以及重要商品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不能满足中资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的商品衍生品交易品种主要有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天然橡胶和燃料油(2004年新批),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和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和棉17第26卷第7期范敏娟: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控制与交易机制创新2006年7月花(2004年新批);金融类衍生品也仅仅有人民币远期结售汇。2004年2月,国务院推出了《国务院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九条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和“研究开发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循序渐进,适时推出已具备发展条件的金融衍生品,应当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机制创新的良好开端。从产品形态看,应先发展较简单的远期交易,其次是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因需更加严格的交易条件、更完备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技术要求,其推出尚需更长时间;从原生资产看,应首推股指期货,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应逐步推出国债期货和外汇期货,并渐次发展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从交易方法看,应先发展具有流动性强、透明程度高、风险监控体系严密、更具安全保障等优势的场内交易衍生品。改进衍生产品业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的经济指标披露制度是金融市场的信息基础。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尚不够规范,除上市银行按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披露年报外,其他商业银行少有披露者。即使有披露的,由于缺乏一个可信赖、综合、透明、连续的信息发布完整体系,国内商业银行也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情况基本不涉及,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使投资者不能对市场价格形成理性预期,不利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外资商业银行在华经营的货币资产业务急剧上升,而其在国内经营的货币业务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期货、期权、远期和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而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货币业务却不能运用这些产品,致使国内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应用金融衍生产品须通过外资银行等中间商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市场。要满足目前客户比较复杂的外汇理财需求,须运用典型而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但现在国内银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充足的专业人才,因而应用金融衍生产品还得通过外资银行等中间商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当前,各银行衍生产品的操作流程、支持系统都比较规范了,但对业务收入及业绩的科学考核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有些事实上盈利的衍生产品交易在银行内部核算时却是亏损的,这样,正常衍生交易的开展就受到了影响。问题的症结在于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与业务发展不适应。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国内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参考国际惯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基于管理会计标准的资金业务绩效考核系统,这也是内部运作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银行很多考核标准是按财务会计的要求做的,财务会计显示的数据很可能与产品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同,这就无法进行科学的考核。为更科学地考核业务人员的能力,国外银行对衍生产品业务的考核主要使用管理会计数值。有鉴于此,我们也应建立起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在这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在业务管理体制上,今后的方向应是建立一个面向全球的、全面的管理体系。在实际运作中,风险管理部门应负责整体的风险监控政策制定,而包括资金业务部在内的业务部门应在风险管理政策的指引下,针对产品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且使这种监控职能独立于前台交易。在报告路线上,监控管理人员既要向业务主管汇报,又要向风险主管汇报,真正起到风险窗口的作用。在任何新业务开展之前,业务部门要和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然后报最高管理层批准后实行,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业务。总之,我国在发展衍生金融交易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风险的监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对衍生品交易风险的监管手段、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努力做到在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不出现风险的积聚,使衍生金融交易真正服务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创新。参考文献:[1]杨迈军,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吴晓灵,等中国金融年鉴[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同学你好,毕业了就需要面临写论文,对于金融方面的论文不知道你是否确定选题,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如果需要参考资料我提供给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与监管 通过半年多对金融的学习,基本上了解什么是金融?而且通过自己在网上的一些了解,和老师的指导了解到一些与金融有关的东西,例如金融的衍生工具,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所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与监管在金融行业里起者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金融行业有所发展一定要了解什么是金融衍生工具?它的发展将会怎么样?而它的相映监管制度又是什么样的?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首先说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 在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20多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金融活动日趋市场化、技术化。在这些变化中,金融创新经历了一个持续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蓬勃发展。当今的全球金融市场,平均每星期都有新的衍生工具在产生,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被喻为20世纪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从金融创新到金融衍生工具从没有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我国亦应从战略上作好安排,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创造条件。 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金融衍生工具,才能合理地评价其对金融业及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前提。 (一)金融衍生工具属于衍生工具中的一类。衍生工具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和商品衍生工具。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是相对于金融原生工具(如现金、债券、股票、利率、外汇、指数等)而言的,既属于金融工具的范畴,又属于衍生工具的范畴,是二者的交集。如我国曾开展过的国债期货属于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国内开展的小麦、大豆、铜等商品期货则属于商品类衍生工具。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应涵盖完整的金融市场。人们习惯于将金融衍生工具按照交易方式和特点分为以下四类: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许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这种分类无论从方式上或者是内容上已无法总括当前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束缚了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全面认识,使人们仅仅停留在利率、汇率、指数等原生工具的衍生工具上。而与完整的金融体系相对应,基础工具不但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金融工具,还包括保险、信托等专业市场的产品或工具。伴随着银行业务业务创新、证券业务创新、保险业务创新、信托业务创新,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衍生工具及组合性衍生工具。 (三)不能忽视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目前国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中,一般集中在交易所内交易的产品上,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场外交易品种,从研究到实践则相对较少。而场外交易则以其量身定做的灵活性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广泛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之中。如利率互换与货币互换,其交易量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有组织的场内交易的增长幅度。 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不能脱离金融环境,也离不开金融创新 (一)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创新直接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一是原生工具的创新,为新的衍生工具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作为金融工具创新的最高层次,直接丰富了衍生工具的品种。 (二)金融制度创新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制度基础。际上当我们讨论金融创新时,很难离开制度创新。制度是带有全局性的,制度创新是最根本的,从监管制度、金融机构产权制度、金融管理制度,其对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是基础性的。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价格、供求关系、竞争、成本、收益这些机制都开始发挥作用,使得所有的金融机构及其中的每个人都成为创新的源泉。 (三)金融机构创新为金融衍生工具提供更多的投资主体和创新主体。我国金融业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建立了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信用社等在内多种金融机构,在将来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将会出现新的金融机构并发生变化。 其次再说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金融监督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的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工具既能规避风险,又能产生风险,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加强市场监管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同样必不可缺,而作为加强金融衍生市场监管的一部分——会计制度监管也变得十分重要,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引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在国内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呼声高涨的大环境下,改革企业有关金融衍生品的会计核算制度也显得日益紧迫。 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金融监管的目标、内容、方式和力度都不尽相同,金融监管体系也是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监管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①本世纪30年代前的相对宽松阶段;②本世纪30-70年代的严格管制阶段;③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完善强化阶段。 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有两种划分方法。如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大致可去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央银行独家行使金融监管职责的单一监管体制;另一类是由中央银行和其它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指责得多元监管体制。如按监管机制的监管范围划分,又可分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目标是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据。金融监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应该是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具体监管目标各国有差异。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目标可概括为:一般目标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具体目标是经营的安全性、竞争的公平性和政策的一致性。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依法监管原则;“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原则和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这些原则渗透和贯穿在监管体系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的始终。 金融监管的内容包括:市场准入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和市场退出的监管。 金融监管的手段与方式有:依法实施金融监管,运用金融稽核手段实施金融监管和“四结合”并用的全方位的监管方法。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监管-对设立和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的监管、市场运作监管-对资本充足性、存款人保护、流动性、贷款风险、准备金、财务会计的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 金融市场监管大致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指国家或政府对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机构和交易活动所进行的监管;其二是指金融市场上各类机构及行业组织进行的自律性管理。 金融市场监管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制止背信的原则;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监管内容:①金融工具发行的监管;②金融工具转让交易的监管;③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金融市场监管机构是指专门对金融市场行使监管职能的机构。中央银行和国家专设的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属于外部监管;证券交易所和金融系统内各类行业性协会组织是金融市场的自律性监管机构。我国的金融市场管理机构主要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自律性监管机构,除深圳、上海两家证券交易所外,影响最大的是中国证券业协会。 这些或许并不是那么全面,因为我的知识量还是比较匮乏,有的知识只是浅显的描写了一下,但好多东西都是通过网上了解到的,或许老师会说你大部分是抄袭的,或引用了别人的东西,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好多东西根本不是课本上所涉及到的,也不是平时能够学的到的,通过网络真的学到好多东西,通过这次作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监管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财政金融学论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谈 学院: 班级: 学生: 学号: 摘要:进入 21 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 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那摩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 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来就让我们 来一一探讨。 关键字:金融自由化 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或多 或少的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 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 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 70 年代,针对当时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 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 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 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 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 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 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 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 济自由化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 金融 自由化的有利点: 自由化的有利点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 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 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 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 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 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 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 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 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 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 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 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 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 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 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 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 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 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 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 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 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 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 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 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 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 融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 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 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 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 汇率自由化. 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 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 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 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 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 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 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 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 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 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 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金融专业化所面临的抉择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 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 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 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 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 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 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 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由此我们对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一把 双刃剑,如何去正确的运用它,而发展壮大自己,仍然需要着我 们不断地发掘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 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更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它,正确地制定 方针和策略,使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光明 。 参考文献:《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昌 2005-12-24 《 21 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 马君潞 1999 杨会晏, 李文

这么巧???

以下题目你去看看,本内容来自远航论文网 浅谈金融危机与管理 2009-1-7 基于存款保险和博弈论的金融危机道德风 2009-1-4 国际资本移动的趋势及我国对策 2008-12-29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与启示 2008-12-24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008-12-24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房贷风险 2008-11-16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12月,P2- 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P15- 朱武祥.“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对‘一股独大’与股权多元化观点的评析”.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1月,P56- 提云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内在动因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Berger, A N and G F Udell, “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1998), 873- Robert Lensink and Paul van Steen, “Uncertainty and Growth of the Firm”, 2000, Ari Hytinen and Mika Pajarinen, “External Finance, Firm Growth andthe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Evidence from Finland” The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Finnish Economy (ETLA), Discussion Papers, 2002,25(2)

互联网金融论文参考文献最新

这个很好写的,自己多去网上了解了解根本没什么问题的,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例:参考文献:[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

互联网金融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时候要。

金融类论文参考文献

哈哈,我也是周一这个课的哦。11,12节的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经济学动态 改革 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财经研究 经济科学 宏观经济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当代经济科学 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现代财经 上海经济研究 财经科学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纵横 中国经济问题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经济经纬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当代亚太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现代国际关系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  F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改革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管理 特区经济 开放导报 南方经济 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改革  中国劳动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 改革与战略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 财会月刊 财务与会计 财会通讯 审计与经济研究  中国审计 中国农业会计 广西会计 中国会计电算化 财会研究(兰州)  事业财会 财经理论与实践 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林业经济 中国土地科学 林业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 农业经济 调研世界  乡镇企业研究 中国农垦经济 农村经济 乡镇经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世界农业 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世界 经济管理 经济研究 改革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南昌)  汽车与配件 中国建材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电业 建筑经济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企业活力  上海企业 集团经济研究 管理现代化 经营与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 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工业技术经济  电力需求侧管理 铁道经济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旅游学刊  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 商业研究 国际贸易 商业经济与管理 财贸经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消费经济 国际经贸探索 商业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商务研究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商贸 商场现代化  江苏商论 销售与市场 商业经济文荟 中国物价 中国市场  财贸研究 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税务研究 财政研究 税务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贸经济 中国财政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财经问题研究 涉外税务 财经论丛 财经研究  中国税务 当代财经 财经科学 江西财税与会计 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限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投资研究 金融论坛 保险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上海金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金融与经济 浙江金融  武汉金融 中国金融 西南金融 南方金融 现代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 银行家

[1]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冲突的法治对策[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林明凤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现代交际,2010,(6) [3]曹东勃,秦茗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 财经科学,2009,(1) [4]丁化美 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 山东经济,2009,(4) [5]王惠凌,滕进华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9,(6) [6]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7]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 [8]张细松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9]陈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价值工程,2011,(33) [10]李向军,解学成 引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金融危机求解[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2) [11]陈光华 美国金融危机战略成因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滨州学院学报,2010,(1) [12]李翰阳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3]秦建文,梁珍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J] 国际金融研究,2009,(7) [14]吴文平,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5]秦建文,梁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启示[J] 金融论坛,2009,(7) [16]张华荣,陈伟雄 金融危机下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的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7]吴丽红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 改革与战略,2010,(1) [18]刘红 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19]岳彩申,张晓东 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J] 法学论坛,2010,(5) [20]狄瑞鸿 透视美国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蝴蝶效应”[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21]周逢民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创新——在哈尔滨金融学院建校60周年金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J] 黑龙江金融,2010,(11) [22]吴云峰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 北方法学,2011,(4) [23]张梅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J] 上海金融,2010,(2) [24]黄嘉仪 金融危机成因中的金融创新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25]记者 姜欣欣 在改善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创新[N] 金融时报,2010-02-01(008) [26]祁绍斌 从迪拜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关系[J] 生产力研究,2011,(4) [27]王海波,尹晓海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28]李若璇 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该相匹配[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29]盛硕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创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0]皮天雷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当前金融危机下的解读[J] 西南金融,2009,(6) [31]沈联涛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 国际金融研究,2010,(1) [32]胥爱欢 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与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基于异质信念、创新脆弱性的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5) [33]记者 姜微 姚玉洁 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一年疾升25位[N] 新华每日电讯,2009-11-11(006) [34]刘畅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2010,(11) [35]昌忠泽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创新角度[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 [36]王晖 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37]冯振伟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 [38]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于亚洲[J] 中国科技财富,2011,(11) [39]樊鑫 试论金融危机下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J] 中国外资,2011,(10) [40]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J] 中国高新区,2011,(6) [41]韩骏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2010,(10) [42]郑惠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 金融经济,2011,(14) [43]孙松,李栋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1,(6) [44]千珊珊,苏季萍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之利与弊[J] 思想战线,2011,(S1) [45]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创新[J] 品牌(理论版),2009,(Z2) [46]周静,王冀宁,茅宁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1) [47]张志杰,刘力铭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48]王侨钰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 华北金融,2010,(2) [49]郑卫国,潘望春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2010,(2) [50]刘明辉,何敬 自由与罪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J] 财务与会计,2010,(1)

财政金融学论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谈 学院: 班级: 学生: 学号: 摘要:进入 21 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 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那摩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 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来就让我们 来一一探讨。 关键字:金融自由化 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或多 或少的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 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 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 70 年代,针对当时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 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 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 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 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 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 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 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 济自由化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 金融 自由化的有利点: 自由化的有利点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 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 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 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 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 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 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 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 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 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 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 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 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 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 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 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 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 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 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 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 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 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 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 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 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 融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 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 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 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 汇率自由化. 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 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 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 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 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 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 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 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 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 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 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金融专业化所面临的抉择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 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 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 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 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 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 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 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 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 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 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 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 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 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 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 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 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 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 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 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 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 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由此我们对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一把 双刃剑,如何去正确的运用它,而发展壮大自己,仍然需要着我 们不断地发掘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 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更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它,正确地制定 方针和策略,使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光明 。 参考文献:《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昌 2005-12-24 《 21 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 马君潞 1999 杨会晏, 李文

  • 索引序列
  • 新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 金融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 互联网金融论文参考文献最新
  • 金融类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