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京剧刊物什么时候发行

中国京剧刊物什么时候发行

发布时间:

中国京剧刊物什么时候发行

我生旦净丑都收了。旦最早 1983年 T87 一共8张。2001是丑 一共6张2007是生 6张2008是净 6张

这个问题,与其网上咨询,不如咨询该刊物网站或其编辑部更权威和准确吧。

中国京剧刊物什么时候出版的

戏曲文物指与戏曲相关的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对它的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十至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后呈现出繁荣局面。后一时期以研究专著的出现、研究队伍的形成、研究方法的拓展、研究成果的丰富为显著标志。今天,戏曲文物研究已经成为曲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领域。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打破了曲学界以文献为唯一资料来源的单一研究方法。大批文物的发现填补了戏曲研究的许多空白。它们不但印证了某些文献记载,而且补充了文献资料之不足,纠正并完善了戏曲研究中某些既定看法。戏曲文物研究还引起了曲学研究方法与戏曲观念的丰富与更新,彻底改变了以文学加音律为中心的单一研究局面。就戏曲文物研究状况而言,区域性、断代性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较少。介绍性、微观性研究居多,理论性、宏观性论述偏少。就事论事者居多,由文物的发现而引发的对戏曲史的重新思考比较欠缺。戏曲文物的发现对戏曲研究的贡献还未得到认真总结。所以,对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研究进行总结,并从宏观上重新认识中国戏曲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系统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也尚未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先从搜集整理资料开始。戏曲文物是按属性分类法从文物中分离出来的,本文据形态分类法,将其分为戏台、雕塑、碑刻、戏画、抄(刻)本、舞台题记、其它,共七类。文物条目以单种(或组)器物为单位,共得1500余条,列表介绍,作为附录部分,字数约30万。内容包括“名称”、“时间”、“内容简介”、“发现地”、“公布情况”、“研究状况”六项。曲学有狭义广义之分,本文取其前者,主要指宋元明清戏曲研究。考虑到学位论文以论为主、要有创新的要求,本文既注重学术史的总结,又力争从材料中得出新的观点。  第一章介绍戏曲文物发现与研究概况。戏曲文物之真正发现,戏曲文物研究的自觉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介绍为主。主要发表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月刊》、《国剧画报》等刊物上。抗战开始后的十余年间,戏曲文物的发现处于停滞状态  从五十年代开始,文物考古工作全面展开,戏曲文物的发现有了长足的进步。种类除了戏台、戏曲碑刻、戏曲绘画外又增加了戏曲雕塑、出土戏曲剧本两类。  八十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的发现进入了全面丰收的新时期。地下宝藏频频面世,地上文物被广泛调查介绍。文物种类又增加了“舞台题记”一项。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编纂《中国戏曲志》,各省分卷编撰人员随即展开了首次全国范围的戏曲文物调查。  戏曲文物研究亦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四十年代为发轫期,研究以文物介绍为主。五十至七十年代为发展期,研究范围扩大,专业研究人员出现,研究力度加深。本期共发表带有戏曲文物的报告29篇,戏曲文物研究论文16篇。兼收戏曲内容的碑刻集1部。戏曲版画集1部。  八十年代以来为繁荣期。文物考古刊物大量增加为戏曲文物的公布创造了条件。以戏曲文物研究为主的集刊《中华戏曲》问世。本期共发表有关戏曲的文物考古报告260余篇,研究论文280余篇。  研究专著的出现是一个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本期出版的专著有:刘念兹《戏曲文物丛考》、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杨健明《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周华斌《京都古戏楼》、陈历明《〈金钗记〉及其研究》黄竹三、王福才《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景李虎《宋金杂剧概论》、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国戏剧图史》。论文集:《河东戏曲文物研究》、黄竹三《戏曲文物散论》。  研究队伍的出现与壮大是一个学科形成发展的首要条件。上一期的研究者中已有不少专家,但多数对文物仅是偶尔关注一下,所以这一时期还谈不上形成“研究队伍”。本期情况则大为改观,有戏曲文物研究专著者7人,发表论文者140余人,其中论文数量在5篇以上者23人(包括有专著者5人)。一支数量可观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已经形成。  由戏曲文物的发现而引出的剧场史研究,开拓了曲学研究领域。王国维、青木正儿的戏曲史研究均不涉及剧场史。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也颇为简略。真正比较完备的剧场史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以后,其成就主要得益于戏曲文物的发现。本文第三、四章描述古代“庙台广场”式剧场的发展演变轨迹。宋金元时期,祠庙里开始建筑“舞亭”“乐厅”等固定表演场所,庙台广场形制开始创建。明代祠庙戏台从面积到布局都有发展,过路戏台与二层看楼出现。清代,戏台建设全面繁荣,数量增多、建筑宏丽、形制完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存古戏台绝大多数在祠庙(会馆亦供奉神灵,亦为祠庙之一种)内,勾栏剧场与其它演出场所(如堂会等)仅见于文献记载,相关研究也比较充分,所以本文着重以已发现的古戏台为对象描述祠庙剧场之发展史,兼及戏园与宫廷戏台。  最后一节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庙台广场是中国古代剧场的基本形制。然后探讨庙台广场式剧场形制对戏曲特征形成的作用。庙台广场功能驳杂,具有开放性、嘈杂性、简陋性等特点。这些特征对古代戏曲戏无定本、程式化、脸谱化以及高亢嘹亮的音乐、唱白等特征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演出史本应成为戏曲史中心之一,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它一直被置于戏曲史的边缘。戏曲文物,尤其是大量乡村赛社演剧文物的发现,显示出古代戏曲演出的繁盛。演出的繁荣不但产生于有大量剧作传世的地区,而且出现于那些创作并不繁荣的地方。后者在以戏曲文学为主的“戏曲史”中往往是一片空白。赛社演剧是古代中国公共性戏曲活动的主要方式。本文第五、六章主要勾勒赛社演剧的历史轮廓。 宋金元时期,赛社演剧制度基本确立。明代,赛社演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规范。赛社演剧的普及与繁荣,则是入清以后的现象。  第六章最后一节,探讨赛社献艺与戏曲生存发展的关系。原始性宗教祭祀,尤其是民间宗教祭祀,在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绵延不断。作为“古代宗教”祭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迎神赛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它以民间活动为主,官方与民间相互渗透、融合。而赛社献艺是这一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赛社演剧是古代中国公共性戏曲活动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制度而存在,是它能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所以,赛社献艺是中国古代戏曲生成与生存的基本方式。古代宗教,主要是民间宗教在宋代的兴盛是戏曲形成于宋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以前有关戏曲形成问题的研究中是不被重视的。  第七章简略追述戏曲观念史。大致而言,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仅承认戏曲的讽谏作用。元代戏曲家正式提出戏曲的教化功用。专门性戏曲碑刻的出现标志着戏台在祠庙中单独新建的开始。入明之后,主流社会对戏曲的看法有了明显转变。戏曲被纳入“一代之文学”的行列,并被称为“正音”。教化说被进一步强化。祠庙碑刻中多从悠久的祭祀、礼乐传统中寻找赛社献戏的合法性,戏台多被命名为“乐楼”。戏曲的起源被追述到先王所制之古乐。入清以后,一些文人将戏曲提高到与经史并肩的地位。戏曲的历史借鉴作用的阐述臻于完备,劝善惩恶、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也被发挥殆尽。同时,戏曲的娱乐作用也得到了有限的承认。戏曲被认为是沟通神人的最有效媒介。赛社演剧变成了祭祀神灵、祈福禳灾的充分必要条件。戏曲的起源由古乐被进一步追述到天道,从而获得了本体论式的解释。至此,戏曲存在尤其是赛社演剧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完全确立。  受王国维与吴梅的影响,二十世纪曲学研究形成了以文学与音律为中心的特点。五十年代以来,各大学中文系将古代戏曲纳入古典文学领域进行教学与研究。这一制度客观上巩固并加深了上述倾向。戏曲文学研究遂成为戏曲研究的绝对主流,而戏曲作家作品研究又成为戏曲文学研究的重心。戏曲史被描述为戏曲作品创作史加音律声腔演变史。  戏曲文物的发现引起了曲学研究方法与领域的拓展。文物考察、田野调查之风日盛,由此导致更多珍贵文物资料的出世。除剧场史、演出史研究的深化外,近年来,各种地方戏、幸存的古老剧种、宗教祭祀剧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研究活动与成果彻底打破了戏曲研究中以文学加音律为中心的传统,使之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繁荣局面。由此,重建中国戏曲史的呼声日益响亮。以舞台艺术、演出形态为中心的戏曲史观受到了广泛的赞同。戏曲演出活动的历史应该成为戏曲史的核心。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30周年了。中国京剧杂志创刊于1992年,至今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中国京剧》是月刊,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本刊面向京剧及全国戏剧、戏曲专业人士,和海内外京剧票友、戏迷,以传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京剧艺术为宗旨,全面介绍研究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现状。《中国京剧》反映京剧院、剧团改革与京剧艺术创新成果,总结京剧创作经验,普及京剧知识,介绍京剧赏新秀。是世界唯一一本以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为内容的大型刊物,旨在探讨京剧规律,弘扬京剧文化,普及京剧知识,传播京剧艺术。

、一种说法是京剧有200余年历史。如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写过一本《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这种观点把徽班进京作为京剧的起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扬州盐商江鹤亭为了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第一次进京的三庆班崭露头角,引人瞩目。接着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并逐渐称雄于北京剧坛,人们称之为“四大徽班”。因为徽戏与以后的京剧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所以有人就把京剧的历史从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京剧虽与徽戏关系密切,但京剧与徽戏毕竟是两个剧种。1790年还只有徽戏,而无京剧,怎么能把它作为京剧的生日呢?2、另一种看法是1990年出版的《中国京剧史》上卷,京剧形成于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到咸丰末年这段时间,即1840年至1860年。当初徽班风靡京华,到嘉庆、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艺人纷纷进京,其中不少搭入了徽班,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戏在声腔、剧目、演出诸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演化,经过多种融合与嬗变,终于产生了一种新的剧种,那就是京剧。这种说法显然优于第一种说法。但是形成期有20年之久,显得时间段跨度太大,缺乏科学的确定性。3、1999年10月《中国京剧史》下卷出版,并对上卷、中卷进行了全面而重要的修订、增补和勘误。这套由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艺术研究所共同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拥有230万字的三卷全套本《中国京剧史》,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翔实和最高权威的京剧史专著。其中,对京剧形成的时间也重新作了考订,定于1840年左右。其理由是到1840年左右,徽班中演的戏,无论在剧目、声腔、音韵、舞台演出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比如出现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声腔板式体系,北京字音与湖广音结合的演唱语言规范;比如出现了京剧本剧种专有的独特剧目;比如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出形式、班社、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规范。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京剧形成的明显标志。这样,京剧的历史并不是人云亦云的200年,而是160年左右。

博物杂志什么时候开始发行

《博物》是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博物》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实的世界。受众对象年轻,所以知名度不高。

7

《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子刊,被称为《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主要针对的人群就是学生,里面甚至还有“博物高考题”栏目,对于扩展视野丰富知识很有帮助。《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主要针对中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华夏地理》是一本传播全球地理知识,报道科学最新发现以及展现多元文化交融的杂志,内容涉及地理、历史、考古、探险、自然、科技、文化。作为中学生,《博物》相对来说比较适合阅读,信息量和知识层次较浅较易吸收。

中国京剧刊物

街上

中国大戏院有卖

不少,但核心期刊发不了,普通刊物也有几个。如果需要发表,俺可代为推荐。

重型音乐 极端音乐 滚石-音乐时空 我爱摇滚乐 音乐周刊(偶尔想起来买一本翻翻)爱摇,

当代教育期刊从什么时候发行

你问的不怎么清楚如果是专著——网上查不到叫这个名的专著(而且这个太宽泛了,想不出哪个学者会这么给自己的著作起名字)你应该把作者拿出来,然后才好找出版社如果是期刊,国内曾经有一个这个名字的期刊,不过好像已经停刊了另外台湾有个这个名字的季刊

《当代教育家》杂志,是由著名教育记者,著名教育策划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先生创办,是中国第一本高端教育人物杂志,是一本推动中国教育家成长的综合性杂志。2012年1月1日,《当代教育家》杂志终于在国家层面获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办《当代教育家》杂志,全国统一刊号:CN37-1488/G4,国际刊号:ISSN2095-35。李振村出任总编辑,杂志社在上海、北京、山东设有编采中心。2014年1月,朱文君正式出任《当代教育家》执行主编,兼当代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当代教育家》是中国第一本以“教育家”名字命名的全彩印高端教育人物杂志。她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携带着这样的梦想:推动更多一线老师和校长,从课堂上、从校园中、从教育田野里,走向教育家的殿堂!因此,她注定将具有与传统教育期刊完全不同的基因——她不仅仅努力办刊,还将努力“办学”:打造帮助校长和老师成长的“研修学堂”;汇集国内一流专家和名师,研发面向未来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她不仅仅致力于发现好的文章,还将致力于发现教育大地上那些隐于山川丛林的不被人知的非凡人物,提供舞台,提供机会,让草根教师和校长能够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2012年3月24号,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当代教育家》杂志创刊座谈会正式举行,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并表达了热烈祝贺和大力支持之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等著名教育家也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2012年3月6日至9日,当代教育家与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合作,推动了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埃斯奎斯首度中国大陆行,雷夫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演讲引发国内教育界热烈反响; 2012年5月8日,《当代教育家》与新教育研究院合作,策划和举办了日本著名教育家、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上海演讲会;由李振村出任校长的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将作为《当代教育家》杂志社的第一所“全课程”改革实验校,开始系列“全课程”实验的破冰之旅。 《当代教育家》杂志已经在路上,她渴望支持,呼唤同行。

《中国当代教育探索》杂志创办于1999年6月,系中国国际教育协会和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类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本期刊以全国各地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为核心,紧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在追求品位高、学术精的同时,力求保持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 索引序列
  • 中国京剧刊物什么时候发行
  • 中国京剧刊物什么时候出版的
  • 博物杂志什么时候开始发行
  • 中国京剧刊物
  • 当代教育期刊从什么时候发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