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题目大全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题目大全

没有关系

历史潮流影响一切

以文学为话题的议论文 当代作家赵丽宏曾说过:“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然而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写着两个字:文学。”  赵丽宏认为文学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而我认为文学是我生命中必要的,因为“或许在生活中会因为你的美与丑夺你的形象;或许在集体中有着贫富之说来定夺你位置;或许在社会中存在着勾心角之谜来衡量你的价值,但是在文学中,只有你和主人翁的快乐,它是美好的代言,和平的归属”。  我欣赏郭敬明,从初中就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我欣赏张爱玲,虽然有些看不懂也不理解,但其中的蕴意深厚;我欣赏鲁迅,即使有时会在他的世界上陷入沼泽……  在《红楼梦》中,我是黛玉的明眸,清澈而犀利,《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门外的盛景及左拐右转的院落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珠光宝气、富贵堂皇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各人容貌,举止谈吐,礼仪之说,亦是落落大方,与众不同。再探门道,各人出场就已是气势逼人,有扶,有请,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有顾作不见的,有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的,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借曹公之用笔精妙,光是这排场就让人叹为观止。  在《出走十五年》一书中,我看到了希腊的气派、罗马的恢弘,我感到了耶路撒冷的冷峻,恒河的壮美;我听到了西隆囚徒的叹息,莫扎特的绝唱。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故事的感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也就从中渐渐递增。我更深深了解了文化与历史这看似疏远却又密又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文化便是历史所折射出的一道光;如果说历史是一首乐章,那么文化便是历史中扣人心弦的动人音符。  借秋雨之正笔,我学到了一种美德——尊重,同时,我也学会了真正的旅行者精神——虚心虞诚,锲而不舍,永往直前。这是一个优秀的旅行者必备的品质,更是一个学子所应该学习的。  文学是作者的心声,诱惑着每一颗赤诚之心;文学是读者的眸子,诱惑着每位文学之子;文学更是一扇窗,窗后的世界诱惑着我,走向梦想与现实的交际……  文学是带刺的玫瑰,有着华丽的包装,巴金爷爷不慎被扎了,留下了爱情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文学是巫婆的苹果,有着诱人的香甜,冰心奶奶了,留下了《繁星》和《春水》;文学是香奈儿的翻版,有着动人的香气,我被蒙了,留下这一篇肺腑之言……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妒、悍妇群像研究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  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媒介环境视域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以晚清报人小说家为研究中心  《淮南子》神话艺术解读  唐代青楼题材小说研究  近世京津词坛研究  《盛京时报》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女将形象比较研究  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唐前曹植接受史  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论楚辞《九歌》中的自然崇拜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者为中心  牟氏家谱研究牟菲菲中国海洋大学  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绍兴、汉中为中心

001 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  002 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  003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00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005 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  006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007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008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009 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010 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  011 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  012 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  013 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  01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015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016 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017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018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019 《新青年》研究述评  020 “小诗”派研究  021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022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  023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024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025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030 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作文题目

以文学为话题的作文 老公我爱你

我与文学 任何人只要见到我本人,都不太相信居然我喜欢“写作”,好像在我身上找不出一丝“气氛”。对文学,我涉猎得不深,我的专业背景也与文学没有任何联系。我从不因为要培养文学修养或艺术品味而去啃一本坚涩难懂的书。严格说来,既不专业,也不专心,比起别人孜孜笔耕创作不辍,自己更是捉襟见肘,微不足道了。写的东西也都是存在于我生活的四周,而我只是想抓住那么一丝忠于自己的感觉。有写作的欲望,属于知性的一面,希望透过某种方式呈现人生。喜欢信手涂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写的时候也都是无意识,非常混乱地去写的,除对事物的好恶与对细节的敏感以内心的感受为准以外,追求的是一种文字意境的桃花源和一种唯美绝对的内在性格。对于文字和技巧的择取省思,不可谓不殚精竭虑,只是才疏学浅,一点雕虫小技,到后来自己都不忍卒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字作为表达的媒体,如果不能运筹帷幄,控制自如,是不可以提笔为文的,而我恰恰在在方面修为有限,能力水平的不足往往导致十篇文章中能顺利“出世”的仅仅一、二而已,对于这点,我感到惭愧。写的东西多了,我会经常的想: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生的缩写,因为人生的路很漫长,而文学可以提炼出人生的精华,而精华完全是生活中最能给人深思的。深思?什么才能给人深思?那就是如何在困境中走出来?如何在事业顶峰的时候能让自身的修养再提高一个层次,写这样的一句话是因为事业是要不停的经营,文学同样需要经营。“经营”也许是不完美,但经营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劳动的。一个成功的人就是在不停的经营,不停的学习,文学与事业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文学是生活的缩写,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是不同的,写出的作品也是不样的,文学对于我有着深厚的情缘,因为是失败之后让我看到文学的魅力,它让我一直在认识,认识文学真正的含义,当我发现文学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时,也许是对刚刚认识它,而当我认识到文学是知识和智慧的结合时,也许文学才认识了一点,而这点就让我懂得自信,实力两者也是走好文学道路的关键。我一直认为我是徘徊在文学殿堂门口的人,要学习的知识很多,能写几篇文章是我向殿堂里迈出的第一步,至于能不能坚持下去,现在我还不知道:文学是需要学习的,也需要从生活中感悟的。我有很多还没有经历,我驾驭写作的能力上还有不足。因为写作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理性是道理与性质的结合,作品的性质是作品的好与坏。而感性是感悟和对人性的认识。文学给予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启发,它给予我写出心灵中最真实的感悟。

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既是人学。文学在不同时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是为了批判,为了颂扬,为了唤醒,为了激励,为了娱乐,为了消遣,更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反观自身,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好好生活。在这字里行间展现的故事,我越来越多一段段读出的背后映射的生活与情感。毫无疑问,我确凿地明白,这是生活中的体悟于其中引起了共鸣。举个不恰当却好理解的例子,比如在电视剧中(相信我这个道理无论看书或电视是一致的)看到女主角悲伤恸哭,不能自己,最初的我,大约会想“呀,她真的很难过”。如若情节铺垫得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不免遗憾终身兼演员隐忍演技高超,则可能会陷入情节当中,为其哀伤,甚至一同落泪。又如果(确实),当我本身经历过这样的撕心裂肺,落泪不能自已的深夜,那么这样的画面,心里会默念“呀,我理解她的悲伤,我知道这双手紧握的背后”,诶。 这是浅显的道理,易懂的对照,然而文学与生活中有这么些意境,大约用不太容易明白的方式互连。比如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主人公守着生病的朋友,在广褒冷漠的荒原,眼睁睁度过漫长的冬夜,心怀信念与恐惧,忐忑与执著。后半句是我加的,因我虽不曾有过这样独特的经历,但只身一人长夜无眠,与浓重的黑夜默默对话的情景,让我对主人公有设身处地的共感。于是乎,看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虽只描述作者在初春的晚上静静地走在街道上,却似乎能让我读到其中许多的思绪。 于是乎,看到描述几位年轻人辛苦数日终于在任务结束后嘻笑打闹着讨论着走在路上的情景,我能感受到年轻憧憬而乐意闯荡的心;当我看到她一个眼神的辗转,我能理解其中的矛盾与权衡;当我看到作者描述“平静的小河,直到最后深入烟波浩渺的大海”,我能感受其中的开阔与力量,当然还有我曾沉浸在类似景象时的幽思。 可见当我心中慢慢地累积阅历与思想,薄薄的书仿佛呈现了深厚的细节,一行行的字段诱惑出立体的情感,表述出了字面蕴含的深意。然而既然书中的呈现与阅读者我的心路感应,则不同的心路大约会与书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我想这大概也是著作经典的评定准则之一。 比如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一位中产经纪人,忽而抛开家庭子女,只身到巴黎到南太平洋的荒岛中,只为追寻画画的生涯,为把心中艺术用独特的方式出来。人们常常引用这么一句,“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来解释书名,这大约是大多人理解的的现实与理想的角逐。 再细看,作者本人的生平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可见书中画家隔绝于世的背后,也有这么种被内心强烈想要表达的事物所紧紧信,而不得不孜孜不倦不停地去创作。作者在画家的形象中,表达的部分是这样的经历与感受。 有趣的是,当我在豆瓣上看书评时,有位女生写了个长篇读后感,亦表达了“经历过才看懂”之意,不同的是,她“看懂”的,是主人公的三段感情故事,是他对女人的描述,如“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等等,这女生如此感慨,大约是因为她发现,自己“为它们做了生动的人肉注脚。 ”,悔不当初。更更有趣的是,她在2年后追加描述,说自己当初“读来读去只注意到男欢女爱,如今再看,知道看看“终极梦想””。果真是怎样的镜子照出怎样的世界呀。 那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什么呢?坦白说看到别人的描述才发现我居然把这其中的爱情忽略掉了。我想摘录一段话,作者在描述了一对夫妇父慈子孝、男耕女织、安享晚年的一生后,写到: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然而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噢……神奇的《月亮与六便士》。

文学与时代议论文题目大全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91 论归有光的散文 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 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 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题目高中

首先跟前段文学艺术思潮有关,比如浪漫主义后是现实主义,然后又是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什么的前后继承,有关系其次跟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有关系每个时代作家都有所依凭的哲学思想想,以此来创作还有很多因素,所有的综合应该就是文学艺术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关系的吧?这是我看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和四川大学阎嘉的文学理论的一点感想。

从 1919 年的“ 五四”运动至 1949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创期“。 五四”运动后学术界虽有“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但于近代文学的时限却是模糊不清。1921 年, 沈雁冰( 茅盾) 著有《 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 注《: 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约 13000 字, 与刘贞晦的《 中国文学变迁史》合为一册, 名为《 中国文学变迁史》) 。1921 年 12 月出版, 大约此书是最早提出“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但该书不是专讲中国文学的, 这里只是借用“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 于是“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逐渐为学术界使用。后则有陈衍的《 近代诗钞》( 1923) 、严伟等人的《 近代诗选》、钱仲联的《 近代诗评》( 1926) 、钱歌川的《 近代文学之特征》( 1934) 等。但以上论著中的“ 近代文学”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代文学, 究竟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学?众说不一。1929 年, 陈子展著《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上海中华书局) ,他在书中说“: 所谓近代究竟从何时说起? 我想来想去, 才决定 断自‘ 戊戌维新运动’时候( 一八九八) 说起”;陈独秀曾主张“ 元明剧本, 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 陈独秀:《 文 学 革 命 论》《, 新 青年》2 卷 6 号( 1917 年 2 月) , 第 2 页。) ; 郑振铎则谓“ 近代文学开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 公元一五二二年) , 而终止于五四运动之前( 民国七年, 公元一九一八年) ”( 注:《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828 页) 。1958 年他写《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时, 又将中国文学史分为五期:即上古期、古代期、中世期、近代期、现代期。郑先生把近代期明确定为“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 公元 1840———1918年) ”, 钱基博撰《 现代中国文学史》, 似又把“ 现代”视为“ 近代”, 总之,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 近代文学始终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尽管如此, 从“ 五四”到 1949 年, 近代文学研究工作仍取得了很大成绩: 即论述了近代文学范围内的主要作家作品、社团流派及其文学现象, 奠定了近代文学的研究基础。在这 方面 成绩 尤 为 突出 的 是 鲁迅、胡适、郑振铎、阿英、陈子展诸前辈学者。较早论述近代文学的是胡适的《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此文是为纪念《 申报》五十周年而作, 它所论述的范围也就只能是 1872—1922 的五十年, 但这五十年恰恰正是中国近代文学最繁荣的时期。《 申报》创刊于 1872年, 19 世纪的七十年代正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萌生期, 随着近代维新思想的发展, 文学也逐渐发生变革,而后又兴起以梁启超为旗手的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 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 直到“ 五四”前后, 这是近代文学最具近代性的一段。胡适写此著并无意于总结近代文学, 但在客观上却为近代文学描画了一个轮廓, 如果说他为近代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叙述框架, 似乎也不为过分。诚然, 胡适的文学史观从总体上来讲, 仍存有以文言、白话来作为区别、判断文学是“ 死”是“ 活”的根本缺陷, 但他毕竟是一个具有卓识的学者,他在具体考察作家作品时并非因其用的是文言而一笔抹煞。在《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 除对仍用旧体诗创作的黄遵宪、金和和新文体作家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给予较公允的批评外, 典型的例子是对古文学三大家严复、林纾、章太炎的评说。当日的中国学者总想西洋的枪炮固然利害, 但文艺哲理自然远不如我 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了。严复与林纾的大功劳在于补救这两个大缺陷。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胡适对严复、林纾的总体评价与定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认同。胡适于二人译著的具体分析更值得我们玩味。比如他说“: 严复用古文译书, 正如前清官僚戴着红顶子演说, 很能抬高译书的身价。因为当时知识界尽管在语言功能的认识上存有差别, 但在语言的价值观上是共同的: 即认为语言有雅俗和层次高低之分, 用文言写成的古文被人视为“ 高文典册”; 而白话则是对妇孺农氓启蒙和宣传的工具。如果严复不是用古文翻译《 天演论》,那么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是绝不会为它写序并赞为“ 与晚周诸子相上下”的。在“ 五四”之后不久, 这篇长文的出现, 对于近代文学研究确实有奠基的意义。当然, 胡适的此文也是有缺点的,最明显的还是前面已提到的, 他以白话、文言来区分“ 活文学”“、 死文学”的文学史观。于此鲁迅在称赞此文的同时亦有提醒“: 但白话的生长, 总当以《 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 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话人诗文者, 看起来总觉得和运用‘ 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 终于走完了本世纪的最后一程。本世纪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虽不平衡, 其中第二阶段还有长达十余年的一段空白, 但总的说来, 这段文学史的研究由无到有、由弱到强, 今天终于在海峡两岸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研究力量和独立学科研究格局的研究阵容。特别是本世纪的最后二十年, 近代文学研究发展更加迅速, 并取得较大的成绩, 以专著的数量而言, 这二十年是前六十年的五倍, 其学术水平也较前有很大提高。尽管如此, 对近代文学的挖掘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近代文学当中的一些提法和一些思想家的前瞻性的思考,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形成无疑具有推动性的作用。把这些历史材料全面而详尽地整理出来, 就成了当下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有更好的学术作品陆续面世。

一个时代的文学恰恰书写了这个时代的影子!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通史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史)等。文学理论著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著重研究和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史则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  研究文学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作为指导﹐也需要吸收历代的文学批评成果﹔同时﹐文学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可以丰富文学理论﹐并为文学批评提供借鉴﹐可见﹐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是相互交叉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三门学科。

  • 索引序列
  •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题目大全
  •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
  •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作文题目
  • 文学与时代议论文题目大全
  •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议论文题目高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