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发布时间: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达到30%。《浙江农业科学》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主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浙江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多次被中国农学会、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且多次被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是中文核心浙江农业学报》——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大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英国CAB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创刊于1989年,月刊,主要刊登涉农各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及综述,常设栏目有:作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科学、植物保护、环境资源、食品科学、生物系统工程、农业经济与发展等。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版),本刊最新复合影响因子为933,5年复合影响因子达到151, 在95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中排名15。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投稿。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论文题目(小2号字,黑体)□□□□□□□□□□□□作者姓名(小4号字,仿宋)□□□1,□□□2,□□□1,2,□□□1 (作者单位) (小5号字,宋体)( □□□□□□□□; □□□□□□□□)摘要:(小5号字,黑体)□□□□□□□□□□□□□□□□□□□□□□□□□□(小5号字,楷体)关键词:(小5号字,黑体)□□□□□;□□□□□;□□□□□(小5号字,楷体)中图分类号:(小5号字,黑体)(由编辑部填写)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692(200×)00-0000-00英文文题 (3号字,Arial) □□□□□□□□作者英文名( ZHANG Xiao-ying)(5号字,Times New Roman) □□□1,□□□2,□□□1(作者单位) (小5号字,Times New Roman) (□□□□□□□; □□□□□□□) Abstract(5号字,Arial):□□□□□□□□□□□□□□□□□□□□□□ (5号字,Times New Roman)Key words(5号字,Arial):□□□□;□□□□□;□□□□□□(5号字,Times New Roman)正文(5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X□□一级标题(4号字,仿宋体)XX □□ 二级标题(5号字,黑体)正文(5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XXX□□三级标题(5号字,楷体)正文(5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图、表请插入文中相应位置)表1 □□□□□□(5号字,黑体)Table 1 □□□□□□(六号字, Times New Roman)(表格为三线表,无竖线,表格内字为6号字,宋体,数字和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图1 □□□□□□(5号字,揩体)F1 □□□□□□(六号字, Times New Roman)1: □□□; 2: □□□; 3: □□□; 4: □□□.(六号字, Times New Roman,中、英文分列)(图中字为小5号,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参考文献:(5号字,黑体)(以下小5号字,宋体,数字和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1 ] 孙鸿有,郑勇平,翁春媚,等 杉木种子园种子品质性状变异及遗传参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61– SUN Hongyou,ZHENG Yongping,WENG Chunmei,et Seed quality character variation and seed genetic parameter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n seed orchard[J] J Zhejiang For Coll, 22(1): 61-[2] 周宝利,林桂荣,付亚文 嫁接茄子防病增产效果与PPO,SOD,EST同工酶关系的初步研究[M]//侯喜林,常有宏 园艺学进展(Ⅱ)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25-ZHOU Baoli,LIN Guirong,FU Y Effect of graftage in increasing yield and controlling diseas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PO, SOD, and EST isozymes in eggplant[M]//HOU Xilin,CHANG Youhong, Adveances in Horticulture (Ⅱ)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1998: 425-登陆浙江农林大学,科学研究,浙林学报 投稿指南 还有很多其他的论文写作指南的

产品参数: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出版地方:浙江快捷分类:农业国际刊号:2095-0756国内刊号:33-1370/S邮发代号:创刊时间:1984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

浙江农林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提取码: 32hj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当前的复合影响因子:369 综合影响因子:757 主办: 浙江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8-9209CN: 33-1247/S邮发代号: 32-48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曾用刊名:浙江农业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江苏农业科学编辑部电话

刊名: 江苏农业科学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主办: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2-1302CN: 32-1214/S邮发代号: 28-1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江苏农业科学曾用刊名:江苏农业科技创刊时间:1973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从主办单位来归类的话,是所谓的省级主办单位,但自92年起就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目前基本上都将核心期刊一律视为国家级期刊的,是比普通的非核心国家级期刊要好的多的,如果楼主能在此刊发表稿件,那应该对楼主表示祝贺的。

江苏农业科学是中文核心期刊江苏农业科学《江苏农业科学》(月刊)创刊于1973年,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 《江苏农业科学》办刊宗旨:理论联系实际,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跟踪科技前沿,传播最新农业科研主管主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快捷分类:农业农业综合 农业科技出版发行:江苏  月刊  A4期刊刊号:1002-1302, 32-1214/S创刊时间:1973  影响因子 334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是中文核心浙江农业学报》——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大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英国CAB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创刊于1989年,月刊,主要刊登涉农各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及综述,常设栏目有:作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科学、植物保护、环境资源、食品科学、生物系统工程、农业经济与发展等。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版),本刊最新复合影响因子为933,5年复合影响因子达到151, 在95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中排名15。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投稿。

从2014年起,《浙江农业学报》启用新版网站。由于《浙江农业学报》与《浙江农业科学》均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期刊编辑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因此在新版网站中,两本杂志共享同一网络主入口。进入页面后,会显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期刊编辑出版中心标识及两本杂志的封面,可分别选择相应封面进入《浙江农业科学》或《浙江农业学报》网站,并在相应的新打开的页面中选择在线投稿模块,进行投稿。由于网络上存在部分假冒网站,域名极其相似,部分网站甚至盗用刊物封面设计与内容,具有较高的迷惑性,请读者及作者注意辨识,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早期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有效性和各种因子,提出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晶格结构效应等概念。对土壤和水稻营养障碍化学诊断的理论、方法及标准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朱祖祥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院从事硕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时,发现在密执安沿湖区桃树生长的优劣,同土壤中交换性钾的含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朱祖祥根据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植物(燕麦、桃树)栽培试验,结合粘粒矿物类型,进行了土壤胶体对离子吸附能和交换性阳离子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以及植物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元素状况等方面的测定,系统地证实了土壤胶体上的离子饱和度,以及胶体上与植物营养离子共存的其他吸附离子(特称陪补离子)的状况,同土壤养分有效度密切相关。这就是土壤中离子“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这两种概念可深刻阐明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60年代以来,朱祖祥指导他的研究生从事土壤磷化学、土壤有效养分及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都取得新成果。朱祖祥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现通称激发效应)的论点以及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等,对研究农田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对研制测定养分有效度的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拓宽研究的思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美国50-60年代所出版的著名教科书(如1960年和1962年出版的Brady所著的《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在第6版及附注(23)指名引文,该书第8版引用了饱和度数据以及粘粒矿物影响的例子;又如,Millar所著的《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1955年版中也曾引用)以及专著论述(如《Advances in Agronomy》VⅣ。1952,提名引用有10余处)都曾大量引用。发表论文、著作、译著90 余篇(部)Peng C,Chu TS,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Powdery Iidicator forRapid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Soil Reaction,(美)Soil Science,1945,57:367~369 Chu TS,Some Chemical Studies of Soil in Relation to Satisfactory andUnsatisfactory Growth of Peach Trees,(美)Quarterly Journal of Michigan Agri,1946 Chu TS,Turk LM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 Degree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美)Mis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No 214,1948 Zhu Zu-xiang,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Degree 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Mic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1949,214:1~47 朱祖祥、俞震稼、周鸣铮,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朱祖祥、袁可能,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土壤反应混合指示剂在使用上的探讨,土壤学报,1956,4(1)。 朱祖祥,合成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试验初报,浙江农业科学,1961(1)。 朱祖祥,影响磷矿粉肥效的土壤化学因素,浙江农业科学,1962(12)。 朱祖祥,从绿肥的起爆效应探讨它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3(3)。 朱祖祥,再论绿肥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4(1)。 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数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熊毅、朱祖祥(主编),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科学出版社,1965。 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料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朱祖祥等,早稻缺磷发僵的化学诊断,土壤,1974(创刊号):9—13。 朱祖祥、洪顺山,从磷酸盐位探讨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及其有效度问题,土壤学报,1979,16(2):94~109。 朱祖祥,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土壤学报,1979,16(2):190~202。 朱祖祥,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意义,土壤学进展,1979(创刊号):1~21。 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土化专业用),农业出版社,1983。 Chao Jian-cheng,Yu Jin-yan,Zhu Zu-xiang,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 Transport of Potasium Ions Is A Saturated Soil,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53~59 He Zhengli,Zhu Zuxiang,et al,Potential Phosphate Sortivity Value from Langmuir Eg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hosphate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 王光火、朱祖祥,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一解吸特性比较,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7,13(2):129~136。 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砷的吸附和转化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3):345~352。 王光火、朱祖祥,土壤和高岭石与磷酸根反应动力学,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64~370。 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环境中砷污染防治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71~375。 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磷酸离子在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机制的初步探讨,土壤通报,1988(5):211~212。 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土壤溶液pH与磷酸根吸附的关系,土壤,1988(6):305~309。 何振立、朱祖祥等,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及其与土壤供磷指标之间的关系,土壤学报,1988,25(4):371~404。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1 Hysteresis of Sorption and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456~ He Zha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2 Effect of pH on Phosphate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15(4):441~448 谢正苗、朱祖祥,土壤中二氧化锰对As(Ⅲ)的氧化及其意义,环境化学,1989,8(2):1~6。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Kineties of Phosphate Desorption from Variable-charge Soils,Transactions of 14th ICSS 1990,2:331~332 Kyoto,Japan 沈志良、朱祖祥、袁可能,铁铝氧化物吸附磷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1:7~13。 王光火、朱祖祥,pH对土壤吸持磷酸根的影响及其原因,土壤学报,1991,28(1):1~6。 谢正苗、朱祖祥,不同土壤中不同价态砷对水稻毒害临界值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1(2):105~108。 主要从事教育并主攻土壤化学的研究及研究生的导师工作。两度编写和主编《土壤学》教村,获全国优秀教材奖。6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了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18名,博士8名,指导博士后1名。1978年起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位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研究生的导师,朱祖祥在40多年教授生涯中,培养了大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和2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接受过由国家教委下达的外籍研究生(包括美国、联邦德国博士研究生)来华进修的指导任务。

叶志华 男,1955年8月出生,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学报编委(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近年来侧重于农业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十五”期间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先后率团赴意大利、摩洛哥、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全球性及区域性食物安全及国际食品法典会议。 钱永忠 男,1965年1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政策理论研究,参与起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多项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重要技术标准专项中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支撑技术标准研究”、“中国农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研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支撑技术标准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重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HACCP技术体系研究与咨询”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模型研究”948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制度引进与建立”等课题。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原理、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与案例研究》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苏晓鸥 男,1963年7月出生,满族,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联合国咨商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评审员,美国公职化学家学会(AOAC)会员,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证评审员。曾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 “配合饲料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饲料安全关键因子监测评价新技术研究”和国家社会公益性基础研究项目“畜禽、水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安全标准”等多项课题,主持制定饲料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6项,获得专利1项。主编和副主编科技专著5部,其中1部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

  • 索引序列
  •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 江苏农业科学编辑部电话
  •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