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早期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有效性和各种因子,提出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晶格结构效应等概念。对土壤和水稻营养障碍化学诊断的理论、方法及标准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朱祖祥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院从事硕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时,发现在密执安沿湖区桃树生长的优劣,同土壤中交换性钾的含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朱祖祥根据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植物(燕麦、桃树)栽培试验,结合粘粒矿物类型,进行了土壤胶体对离子吸附能和交换性阳离子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以及植物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元素状况等方面的测定,系统地证实了土壤胶体上的离子饱和度,以及胶体上与植物营养离子共存的其他吸附离子(特称陪补离子)的状况,同土壤养分有效度密切相关。这就是土壤中离子“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这两种概念可深刻阐明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60年代以来,朱祖祥指导他的研究生从事土壤磷化学、土壤有效养分及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都取得新成果。朱祖祥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现通称激发效应)的论点以及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等,对研究农田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对研制测定养分有效度的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拓宽研究的思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美国50-60年代所出版的著名教科书(如1960年和1962年出版的Brady所著的《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在第6版及附注(23)指名引文,该书第8版引用了饱和度数据以及粘粒矿物影响的例子;又如,Millar所著的《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1955年版中也曾引用)以及专著论述(如《Advances in Agronomy》VⅣ。1952,提名引用有10余处)都曾大量引用。发表论文、著作、译著90 余篇(部)Peng C,Chu TS,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Powdery Iidicator forRapid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Soil Reaction,(美)Soil Science,1945,57:367~369 Chu TS,Some Chemical Studies of Soil in Relation to Satisfactory andUnsatisfactory Growth of Peach Trees,(美)Quarterly Journal of Michigan Agri,1946 Chu TS,Turk LM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 Degree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美)Mis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No 214,1948 Zhu Zu-xiang,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Degree 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Mic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1949,214:1~47 朱祖祥、俞震稼、周鸣铮,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朱祖祥、袁可能,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土壤反应混合指示剂在使用上的探讨,土壤学报,1956,4(1)。 朱祖祥,合成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试验初报,浙江农业科学,1961(1)。 朱祖祥,影响磷矿粉肥效的土壤化学因素,浙江农业科学,1962(12)。 朱祖祥,从绿肥的起爆效应探讨它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3(3)。 朱祖祥,再论绿肥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4(1)。 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数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熊毅、朱祖祥(主编),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科学出版社,1965。 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料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朱祖祥等,早稻缺磷发僵的化学诊断,土壤,1974(创刊号):9—13。 朱祖祥、洪顺山,从磷酸盐位探讨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及其有效度问题,土壤学报,1979,16(2):94~109。 朱祖祥,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土壤学报,1979,16(2):190~202。 朱祖祥,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意义,土壤学进展,1979(创刊号):1~21。 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土化专业用),农业出版社,1983。 Chao Jian-cheng,Yu Jin-yan,Zhu Zu-xiang,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 Transport of Potasium Ions Is A Saturated Soil,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53~59 He Zhengli,Zhu Zuxiang,et al,Potential Phosphate Sortivity Value from Langmuir Eg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hosphate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 王光火、朱祖祥,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一解吸特性比较,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7,13(2):129~136。 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砷的吸附和转化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3):345~352。 王光火、朱祖祥,土壤和高岭石与磷酸根反应动力学,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64~370。 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环境中砷污染防治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71~375。 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磷酸离子在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机制的初步探讨,土壤通报,1988(5):211~212。 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土壤溶液pH与磷酸根吸附的关系,土壤,1988(6):305~309。 何振立、朱祖祥等,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及其与土壤供磷指标之间的关系,土壤学报,1988,25(4):371~404。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1 Hysteresis of Sorption and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456~ He Zha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2 Effect of pH on Phosphate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15(4):441~448 谢正苗、朱祖祥,土壤中二氧化锰对As(Ⅲ)的氧化及其意义,环境化学,1989,8(2):1~6。 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Kineties of Phosphate Desorption from Variable-charge Soils,Transactions of 14th ICSS 1990,2:331~332 Kyoto,Japan 沈志良、朱祖祥、袁可能,铁铝氧化物吸附磷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1:7~13。 王光火、朱祖祥,pH对土壤吸持磷酸根的影响及其原因,土壤学报,1991,28(1):1~6。 谢正苗、朱祖祥,不同土壤中不同价态砷对水稻毒害临界值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1(2):105~108。 主要从事教育并主攻土壤化学的研究及研究生的导师工作。两度编写和主编《土壤学》教村,获全国优秀教材奖。6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了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18名,博士8名,指导博士后1名。1978年起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位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研究生的导师,朱祖祥在40多年教授生涯中,培养了大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和2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接受过由国家教委下达的外籍研究生(包括美国、联邦德国博士研究生)来华进修的指导任务。

叶志华 男,1955年8月出生,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学报编委(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近年来侧重于农业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十五”期间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先后率团赴意大利、摩洛哥、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全球性及区域性食物安全及国际食品法典会议。 钱永忠 男,1965年1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政策理论研究,参与起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多项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重要技术标准专项中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支撑技术标准研究”、“中国农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研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支撑技术标准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重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HACCP技术体系研究与咨询”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模型研究”948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制度引进与建立”等课题。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原理、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与案例研究》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苏晓鸥 男,1963年7月出生,满族,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联合国咨商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评审员,美国公职化学家学会(AOAC)会员,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证评审员。曾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 “配合饲料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饲料安全关键因子监测评价新技术研究”和国家社会公益性基础研究项目“畜禽、水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安全标准”等多项课题,主持制定饲料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6项,获得专利1项。主编和副主编科技专著5部,其中1部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胥保华,男,汉族,1965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中国养蜂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饲料营养价值与畜禽饲养标准研究委员会(CFARA)委员,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食品》和《山东畜牧兽医》杂志编委。主要从事蜜蜂科学和动物营养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目前,作为岗位科学家参加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营养与饲料岗位),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农业部2个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研究工作,分别是“不同蜜蜂生产区抗逆增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和“饲料营养价值与畜禽饲养标准研究与应用”。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实用养蜂学》、《蜜蜂产品》和《蜂产品知识》等著作3部,《养蜂与蜂产品》为副主编,是全国农业高等院校“十一五”统编教材《养蜂学》和《蜜蜂产品学》的副主编,参编《中国蜜蜂学》和《中国实用蜜蜂学》等著作2部。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论文1、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enes from Apis cerana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C),2010, 152: 75~2、Cloning,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gene encoding thioredoxin reductase 1 from Apis cerana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2010, 156: 229~3、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ribosomal protein L17 gene from Apis cerana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wiley online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 DOI: 1002/4、室内人工培育中华蜜蜂幼虫技术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11:113-5、纳米硒对肉鸡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脱碘酶Ⅰ活性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 31(5):633-6、纳米硒对肉鸡组织硒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动物营养学报, 17(1):49-7、四个意大利蜜蜂品系RAPD遗传标记的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5(3):335-8、纳米硒对肉鸡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mRNA表达和酶活的诱导作用。中国畜牧杂志,2004, 40(11):13-9、RT-PCR定量分析肉鸡肝脏IDⅠmRNA的表达。中国畜牧杂志, 39(6):25-10、动物硒蛋白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动物营养学报, 15(3):12-11、肉雏鸡肝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mRNA表达产物的RT-PCR检测。中国兽医科技,2003,33(2):24-12、蜜蜂属内蜂种的分类、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1(3):265- 备注:招收动物营养学硕士研究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研究生。

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加工专业,毕业后在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任教。2000年在南京林业大学获得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硕士学位,师从许柏鸣教授。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室内环境工程专业),师从周定国教授。2003年就任于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主讲家具的主要专业理论课程,如家具设计,家具史,技术美工,设计概论等。2004年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科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主讲了《家具工艺》、《家具材料》、《家具专业英语》《家具涂料与涂装技术》等专业课程,历届 家具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木材工业》、《林产工业》、《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浙江林学院学报》、《中国包装》、《环境与健康》、《林业经济》、《人造板通讯》等国家核心期刊和《家具与室内装饰》、《家具》、《中国家具》《深圳家具报》、《珠江商报》 等行业期刊上发表有关家具企业生产管理、工时测定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学术性文章。自2005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国际家具展,上海国际家具展、广州国际家具展和深圳国际家具展的设计奖评委。担任中国家具 “金斧”奖家具设计大赛的评委。2012国际和亚洲国际家具材料博览会评委。龙家具创意设计大赛的评委。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刊名: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主办: 浙江工业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1006-4303CN: 33-119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时间:2004

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曾负责:  组合体网络化教学的研究  机械产品的造型及色彩设计的研究  曾参与:  摩擦牵引机理的光测实验研究  工程图样的润色表达方法  振动压路机钢轮喷水装置的优化设计  画法几何助学系统的开发  工程制图校精品课程建设  工程制图课程试题库建设  出版著作和论文  AUTO CAD中的三维造型及二维视图的生成 《集美大学学报》第一作者  三维AUTO CAD图形技术在组合体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 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第一作者  机床产品的造型与色彩设计的研究 《科技化杂志》第一作者  阶梯轴及轴套的三维参数化实时建模 《集美大学学报》 第二作者  分层次网络教学及其影响要素 《集美大学学报》 第二作者  网络环境下组合体交互式3D动画的设计 《江南大学学报》 第二作者  工程制图组合体远程教学系统 《机械工程师杂志》 第二作者  参与《工程制图》的编写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庄道鹤 副编审。男,1964年7月出生,浙江台州人。致公党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年级政治辅导员。现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政法编辑,浙江省华夏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中国高教学会期刊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私法研究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员。在《中国人才报》、《浙江大学学报》、《财税与会计》、《中国政治》、《西藏大学学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等30余种报刊上发表论文作品40余篇,出版(含参编)著作、教材5部,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4项。有多篇论文被国内权威刊物转载,另有一些论文被各类专题文库所收录、引用。个人传略人选《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当代中国人才库》、《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21世纪人才库》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文版、双月刊),《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双月刊)都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主办、具有矿业特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刊登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是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2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刊源数据库收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教授、钱鸣高教授、韩德馨教授、周世宁教授和彭苏萍教授等38位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和8位国外知名学者、教授组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双双成为Ei 收录的核心期刊。目前,国内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9所高校的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时被Ei Compendex收录,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组成人员:编辑部主任,骆振福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1978年至1983年在浙江医科大学 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习1983年至1984年在浙江医科大学基础部病理解剖教研室任教1984年至1987年在浙江医科大学病理解剖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1年在浙江医科大学病理解剖教研室任教1989年至1990年在联邦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任浙江医科大学基础部副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至1996年任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06--09 美国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任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1998年9月至2013年1月任浙江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浙江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11年7月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1月17日拟任中国药科大学校长2013年1月29日任中国药科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1990年获霍英东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1年获浙江省“省新长征突击手”(百业青年标兵);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年获浙江大学第五届“三育人”标兵;2011年获浙江省特级专家。

王季午,1908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出身书香门第,但父亲参加科举仅中秀才,因此希望下代进洋学堂。王季午读的是洋书,中学、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兄弟4人,王季午排行最小。他自幼聪颖,读书成绩优异。童年时,慈母死于伤寒,姨母死于肺结核,自己多次患疟疾。一连串的遭遇促使他决心从医。少年时代,他目睹上海西藏路时疫医院的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和江南水乡血吸虫病人的惨状,发奋要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1926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医预科。医预科课程十分繁重。仅基础课就有20多门,课本、讲授、做习题都是用英文。他对生物学、微积分、三角函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都学得十分扎实。他勤奋好学,仅用3年的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医预科课程,1929年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于次年获东吴大学理学士学位。在协和医学院时,他的全部生活是在宿舍、实验室和病房里度过的。每逢临床病理讨论会,他都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把学过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会上积极发言,认真记录。病房实习时写病史,做常规化验等,都细心认真,从不敷衍了事。1934年,他又以优异成绩在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1年实习医师,3年住院医师和1年住院总医师。1940年协和医学院派他去美国图兰大学热带病与寄生虫学院为访问学者,追随原协和医学院教授CEFaust。王季午在该校协助讲授热带医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他的优秀学业成绩,精湛的医疗技术,很快得到图兰大学的赏识,他被授予“名誉讲师”之衔,1941年成为美国热带病学会会员。在美一年期间,考察访问了全美各有名的医学院校与热带病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及其所属医学院,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胡佛基金会鼠疫研究所研究蚤类生活史。了解了美国医学教育概况和科研动态。1941年,自美返国后,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停办,他应邀担任贵阳医学院内科教授兼内科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医学院教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王季午接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负责筹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从1952年起,他担任院系调整后单独建校的浙江医学院(1998年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1960年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后他任副校长、校长。又任内科学、传染病学一级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等职务,1984 年起任该校名誉校长。1954年以来,历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华传染病杂志》总编辑,《浙江医学》、《浙医学报》主编等60多个职务。在这几年里,王季午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20余篇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也比较麻烦。楼主可电话咨询、网站查询、时间性等等信息的查询,一般好机构,成立时间会比较长,网站内容也会比较丰富。你对比下创新医学网,也许你心目中的真机构就有了呵呵

一、发表文章: Hu H,Chen G,Zhang JM, Zhang WP, Zhang L, Ge QF, Yao HT, Ding W, Chen Z, Wei EQ Distribution of CysLT2 receptor in huma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brain Acta Pharmacol Sin 2005 Jun;26(6):685-2.Liu J, Zheng S, Yu JK, Zhang JM, Chen Z Serum protein fingerprinting coupl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distinguishes glioma from healthy population or brain benign J Zhejiang Univ Sci B 2005 Jan;6(1):4-103.陈高,张建民,李珉,蔡菁。动脉瘤性SAH继发重度脑血管痉挛相关因素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21(11):30-324.陈高,张建民,吴群。锁孔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14(11):52-535.祝笠,张建民 。颅脑外伤后失眠的研究进展。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5;32(5):37-396.王真,张建民。颅内血栓性动脉瘤。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13(5):65-687.张建民,陈肖敏,陈高,祝向东,吴群,刘雪松,陈三超,彭淑牖。灭活自体颅骨回植钛铆钉固定的临床应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 ;21(4):13-158.陈树大,张建民。颅内肿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10(6):45-479.张建民,陈高,祝向东,吴群,刘雪松,陈三超。自体颅骨冰冻保存、早期原位回植钛铆钉固定的临床应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 ;14(5):69-7010.张建民,陈树大,陈丽荣。颅骨多发性血管肉瘤一例。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 ;34(2):64-6511.刘建,郑树,余捷凯,俞学斌,刘伟国,张建民,胡汛。胶质瘤脑脊液蛋白质指纹图诊断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 ;34(2): 50-5612.张宏,陈高,张建民,吕世亭。儿童髓母细胞瘤脊髓蛛网膜下腔播散3例。浙江医学, 2005;27(1):2213.李珉,陈高,张建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1(12):11-14+1814.王真,张建民。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实用肿瘤杂志, 2004;19(4):333-33515.张建民,吕世亭,刘伟国,马烈,柳子明,郦遇春。新配穴法针刺麻醉在脑深部及重要功能区手术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24(11):170-172。16.陈高,张建民,胡华,李珉,朱康杰。高分子神经导管的理化特性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33(4):102-107。17.胡未伟,刘伟国,沈宏,傅伟明,张建民,陈高,赵学群,郑秀珏,蒋定尧。 急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12):801-80218.张建民,牛焕江,彭淑牖。侵袭性垂体腺瘤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实用肿瘤杂志,2003;18:212-215。19.赵学群,刘伟国,沈宏,张建民。丘脑低级别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229-231。20.赵学群,徐娅苹,张建民。颅内巨大出血坏死性肉芽肿1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9:11821.吴群,张宏,刘伟国,张建民,吕世亭。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凋亡与侵袭性生长关系的研究。浙江医学,2002;24:584-585。22.赵明,张建民,刘伟国,杨小锋,吴群。BCL-2和PC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5:227。23.陈高,王沈华,刘伟国,张建民,傅伟民,杨小锋。脑干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浙江医学,2002;24:592-593。24.胡华,余华,陈高,傅伟明,张建民,刘伟国。鞍区肿瘤手术并发症分析。浙江医学,2002;24:605-606。25.张宏,陈高,张建民,胡未伟。12例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浙江预防医学,2002;14:69。26.张宏,陈高,张建民,吕世亭。侧脑室蛛网膜囊肿2例报告。实用肿瘤杂志,2002;18(3):205-206。27.祝向东,胡华,张建民,刘伟国。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0(5):231。28.赵学群,祝向东,张建民,刘伟国。小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医学,2001;23(10):592-593。29.祝向东,陈高,张建民,刘伟国。下丘脑损伤后尿崩症23例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4):273。30.祝向东,张建民,刘伟国,甘海鹏,陶祥洛。颅内压监护与尼莫同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浙江医学,2001;23(6):329-331。31.张建民,甘海鹏,刘伟国,陶祥洛。颈动脉冷灌注下开颅手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9(5):196-198。32.张建民,祝向东,沈宏,赵学群,刘伟国。经蝶显微手术切除垂体巨腺瘤。实用肿瘤杂志,2000;15(4):232-234。33.张建民,陈高,吕世亭,陶祥洛。垂体脓肿误诊3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3):190-191。34.张建民,陈高,祝向东,刘伟国,甘海鹏。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9(2):79-81。35.张建民,吕世亭,刘伟国,马烈,柳子明,郦遇春。针刺麻醉在幕上开颅手术中的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170-172。36.陈高,张建民,童鹰,陶祥洛。两岁以下婴幼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59-60。37.刘伟国,沈宏,林敏,吕世亭,陶祥洛,张建民,傅伟明,陈高,赵学群,郑秀珏,王义荣。垂体腺瘤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8;3(2):87-88。38.沈宏,刘伟国,张建民,陶祥洛。颅内动脉瘤26例诊治分析。浙江医学,1998;20(2):86-87。39.吕世亭,刘伟国,张建民,马烈,柳子明,郦遇春。针麻在开颅手术中镇痛不全及相关问题研究。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8;27(1):14-16。40.刘伟国,沈宏,陈高,王义荣,付伟明,张建民,赵学群,郑秀珏,吕世亭,陶祥洛。颅内肿瘤6572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5):301-303。41.王义荣,吴群,陈高,赵学群,张建民,詹仁雅,刘伟国,吕世亭。桥小脑角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浙江实用医学,1997;2(4):23-24。42.詹仁雅,张建民,刘伟国,王义荣,吾太华,吕世亭,甘海鹏,陶祥洛。大型和巨大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及疗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44-46。43.詹仁雅,张建民,刘伟国,王义荣,吾太华,吕世亭,甘海鹏,陶祥洛。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42。44.张建民,张尉,王国凤,彭佳萍,山田弘。脑膜瘤手术、病理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5;24(4):145-147。 张建民,詹仁雅,陶祥洛,甘海鹏,刘伟国,叶永根,王宁,吾太华。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23例报告。实用肿瘤杂志,1995;10(2):85-87。二、成果奖励:作为主要参与者,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及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三、承担课题:神经外科锁孔手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省科技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省科技厅)内窥镜辅助下微创手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省卫生厅)四、出版物编写:参编教材两部:(1)外科学进展(徐少明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现代护理学新编(姚蕴伍,郭常平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 索引序列
  • 浙江农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