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呀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呀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全文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全文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全文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全文巴金(1904年11月25日一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晓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巴金(1904年11月25日一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晓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生于1931年的沈昌文是上海人。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1998年与“三结义”的两位“义弟”陆灏、俞晓群创办《万象》杂志。又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李尧棠(1904~2005),笔名巴金,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名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 巴金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

首先他出生于上海1931年9月26日,然后毕业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并且曾担任过文化杂志读书的主编,曾还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然后他的代表作还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等。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1年秋,陆蠡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1935年,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 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寂寞感在陆蠡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找到,越到后期,寂寞的氛围越浓厚。这种寂寞的来源可能有两个:第一就是陆蠡自身内向的性格。即使与朋友们在一起,也显出一种寡言少语、不愿出头露面的特性。因为喜欢沉默,所以与他人的交流就不充分,而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耽于自己孤独的幻想,这种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体验,就是一种寂寞感。第二是陆蠡短暂一生中的人生辛酸的命运遭际。如《寂寞》一文中感叹:“世上,尽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却这般稀少!”于是,他“如同欢迎一个老友”“开始和寂寞相习了。” 当一个人坠入寂寞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回忆。陆蠡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的外表刘西渭说是“不仅貌不出众,身体瘦小,而且右眼失明”,但是他却敢于在生死的考验面前毫不畏惧,慨然赴死,就像他的《秋稼》中所写的阿富一样。这说明他既内向、稳重,又为感情所冲击,左右。所以他在《囚绿记·序》中说:“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前后都无着落。既想徜徉于幻想世界中,却又忘不掉现实的苦难,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使得陆蠡在回忆时,散文也呈现出一种温暖的往事回忆,一种悲惨命运的回忆。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抗日战争中,在“孤岛”和沦陷的上海,他坚守出版岗位,广泛联系进步作家,并接待、掩护在沪的地下党员,为抗战文化做出贡献。他经历“九一八”、“一二八”,特别是“七七”、“八一三”抗战,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者,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祖国和人民所经受的灾难日益深重,陆蠡的爱国救亡意识与日俱增。他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临刑时年仅34岁。 上海沦陷,陆蠡一如既往地编书、印书、售书。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前夕》。作为文生社重要作者、陆蠡的好友靳以,抗战爆发后去重庆,花了3年工夫写成这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45万言的小说。靳以为了防止敌伪检查扣压,分散投寄,每天只寄三、五封。几个月的工夫,这部篇幅浩繁的书稿被化整为零,源源不绝地递往申城。陆蠡收到后,也采用流水作业,边加工编辑,边发稿付排,变零为整。最后编定为两册,居然顺利出书。陆蠡心灵历路的这种嬗变演进,在他的三本散文集中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头两本集子创作于抗战之前,多写家乡浙东山水之美和刚强坚韧的乡民受难与不平。陆蠡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坛,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中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他的许多作品。陆蠡精通英、法、日、俄和世界语,先后翻译了马尔丁的《葛莱齐拉》,屠格涅夫的《罗亭》《烟》等著作。他于1933~1936年间写的《海星》,那种绚丽婉约得如散文诗般的文字,更是风靡一时。1936年7月《海星》、1938年3月《竹刀》、1940年8月《囚绿记》三本散文,分别收在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和第五、第六集中。他还用六角的笔名,发表过天文学的文字。 1942年3月初,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正值新婚燕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4月13日,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友朋家人劝他先躲一躲;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身为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他孤身来到捕房,落入虎口,当即被戴上手铐。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马路市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说那是日本宪兵队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湾宪兵司令部了。索非等又通过一个懂日语的熟人,找到宪兵司令部“相当高级的负责人”,那人证实:陆蠡确实关押在这里,因为“他是共产党”。由此看来敌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陆蠡是蓄谋已久的了。又过了些日子,据怀玖介绍,有个陌生人来到陆蠡家,一进门就交还一件陆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那人解释说,他也是被抓进宪兵队的,与陆蠡关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因为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虐杀而死。据推算,死期当在被捕后的第四个月,即1942年7月。民政部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陆蠡的死震动大上海。《大公报》、《文艺复兴》等多家报刊开辟纪念专号,唐弢、柯灵、李健吾、黄源、吴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纷纷撰文追思悼念。郑振铎在《蛰居散记》中说:“文化生活社的陆蠡先生被捕时听说也曾向他追究过复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说出来呢 ”“陆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议为包括陆蠡在内的抗战死难者“建立一座‘无名英雄墓’来作永久的追念”。靳以痛心地说:“敌人特别指出《前夕》是抗日的,因此就找到书店的负责人”;对于陆蠡的死,他“心上永远怀着一点洗不去的疚恨”。说得最为恳切动情的是巴金。1946年从内地返沪后所写《怀陆圣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来与陆蠡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对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有一颗“崇高的心灵”,推许他是最“值得骄傲的朋友”。他认为陆蠡之死“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巴金十分感喟和惋惜:陆蠡“虽然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而巴金正是尊陆蠡为烈士的第一人,他是这位抗日英烈的最知心最知音;《怀陆圣泉》一文,更是一座为烈士立传的不朽丰碑。在亡友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在百忙之中和不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编成《陆蠡散文选》一册,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一篇篇由巴金从众多遗作中拔萃出来的美文佳作,那一页页由巴金亲手誊录的字体端庄娟秀的手稿,哪一字、哪一句、哪一篇不浸透凝聚着巴金对亡友披肝沥胆的深情和爱心 可惜,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等原因,这本小册子胎死腹中,未能成书。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之后不久,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浙籍烈士文丛”,与应修人、殷夫、潘漠华、柔石等浙籍烈士一起,《陆蠡集》也应运而生。书内辑收陆蠡三个散文集的全部作品以及集外小说《覆巢》《秋稼》,并附录巴金、唐弢、柯灵等多人的纪念文章。这不仅圆了巴金多年以来为亡友出版遗作的美梦,而且对长眠九泉的陆蠡烈士也是一个很大的慰藉。陆蠡凭着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过人的艺术禀赋,以三十四岁的年轻短暂的生命(1908-1942),却留下了三本质量颇高的散文集,并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还让人们不断地怀想他,可以说陆蠡是幸运的。

14年还是,17年被踢出

生于1931年的沈昌文是上海人。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1998年与“三结义”的两位“义弟”陆灏、俞晓群创办《万象》杂志。又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

上海杂志社主编是谁呀

邵文杰,河南新安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新安县委宣传部部长、宜阳县委书记。1940年后入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后任太岳新华日报社丛书编辑部部长,中主岳五地委宣传部、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洛阳地委副书记、书记,河南省计委主任,河南省副省长,河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出版界的灵魂人物沈昌文去世,世间难有如此有趣先生!

滕毓旭,1937年2月生,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石槽村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师范学校,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高级讲师。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作品有:《有趣的动物》、《绿色的梦》、《我是小乖乖》、《老虎怕山雀》、《谈天说地唱儿歌》、《老鼠坐上火箭炮》、《童年的相册》、《森林童话》、《会跑的山》、《趣味植物儿歌》、《滕毓旭儿童诗》、《滕毓旭儿歌》、《北方孩子》、《狗熊做气功》、《昆虫小夜曲》、《少年英杰之歌》、《英雄之歌》、《希望之歌》等儿童诗集21本;科学文艺《神秘的蛇岛》(合作)、《水族魔术师》、《兽国大力士》、《植物七彩城》等4本;长篇科学童话《瘸腿狮子阿古》、长篇报告文学《神奇的永恒》。主编《蓝风筝长篇科学童话》、《糖葫芦书架》、《金房子科普丛书》、《快快乐乐学成语》等丛书,并牵头组织编写《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选萃点评》等教材,供中等师范学校使用。同时,还编写了《奇岛历险故事》、《迷你格言》、《歇后语金库》、《有趣的大千世界》、《小学作文四部速成》、《儿童格言》等8本儿童读物。 作品有近300篇选入“儿童诗新大系”、“海峡两岸儿童诗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等150余种作品选集中。《火烧云》、《时间雕刻刀》等12首儿童诗被选入各种教材;《醉人的春风》等十几首儿童诗被翻译到日本。作品30余次获奖,其中《有趣的动物》获“全国首届低幼读物优秀作品”三等奖;《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时间雕刻刀》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希望之歌》等作品获辽宁省一二三五六儿童文学评奖一等奖。因创作成绩突出,曾被大连市记二等功一次。 滕毓旭儿童诗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儿童文学权威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曾三次刊发关于他的儿童诗评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新闻出版周报》、《当代儿童文学评论》等十几家报刊也发表评论推介他的儿童诗。他的名字被收进《世界儿童文学大事典》、《儿童文学辞典》等十几种辞典。《东北儿童文学史》一书肯定了他在东北儿童文学史的地位。他的创作事迹十几次被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等介绍。

滕毓旭,1937年2月生,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石槽村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师范学校,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高级讲师。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作品有:《有趣的动物》、《绿色的梦》、《我是小乖乖》、《老虎怕山雀》、《谈天说地唱儿歌》、《老鼠坐上火箭炮》、《童年的相册》、《森林童话》、《会跑的山》、《趣味植物儿歌》、《滕毓旭儿童诗》、《滕毓旭儿歌》、《北方孩子》、《狗熊做气功》、《昆虫小夜曲》、《少年英杰之歌》、《英雄之歌》、《希望之歌》等儿童诗集21本;科学文艺《神秘的蛇岛》(合作)、《水族魔术师》、《兽国大力士》、《植物七彩城》等4本;长篇科学童话《瘸腿狮子阿古》、长篇报告文学《神奇的永恒》。主编《蓝风筝长篇科学童话》、《糖葫芦书架》、《金房子科普丛书》、《快快乐乐学成语》等丛书,并牵头组织编写《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选萃点评》等教材,供中等师范学校使用。同时,还编写了《奇岛历险故事》、《迷你格言》、《歇后语金库》、《有趣的大千世界》、《小学作文四部速成》、《儿童格言》等8本儿童读物。 作品有近300篇选入“儿童诗新大系”、“海峡两岸儿童诗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等150余种作品选集中。《火烧云》、《时间雕刻刀》等12首儿童诗被选入各种教材;《醉人的春风》等十几首儿童诗被翻译到日本。作品30余次获奖,其中《有趣的动物》获“全国首届低幼读物优秀作品”三等奖;《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时间雕刻刀》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希望之歌》等作品获辽宁省一二三五六儿童文学评奖一等奖。因创作成绩突出,曾被大连市记二等功一次。 滕毓旭儿童诗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儿童文学权威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曾三次刊发关于他的儿童诗评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新闻出版周报》、《当代儿童文学评论》等十几家报刊也发表评论推介他的儿童诗。他的名字被收进《世界儿童文学大事典》、《儿童文学辞典》等十几种辞典。《东北儿童文学史》一书肯定了他在东北儿童文学史的地位。他的创作事迹十几次被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等介绍。

上海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作者简介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汉族人。 背景简介 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及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散文《望月》被列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4课。 著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学步》、《爱在人间》、《诗魂》、《赵丽宏散文选》、《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散文《望月》等。散文《为你打开一扇门》被列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学步》被编写在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中。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散文《山雨》被编写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你打开一扇门》被编写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一课。

赵丽宏,1952年出生于上海,作家、散文家、诗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赵丽宏出生在上海北京东路的一条普通的弄堂里,他的父亲受过几年私塾教育,粗通文墨,能记帐,能写信,1964年,赵丽宏上中学时期,泰戈尔的《飞鸟集》成为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1977年恢复高考,赵丽宏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后到《萌芽》工作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散文集《诗魂》出版。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87年,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赵丽宏计有十余篇作品收入中国大陆各地、香港和新加坡语文教材,作品《山雨》《与象共舞》《顶碗少年》被收入人教版、沪教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拓展资料:赵丽宏的诗歌让人想起诗歌的自由本质,它是令一切梦想和爱得以成真的必要条件,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最宝贵的艺术价值,同时又兼容了时代的敏感话题。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胜过任何一种成功的模仿。

你说的是上海文学的流派吗?是民国时期的流派。。。。是个流氓文人团体 ,鲁迅口中的“上海文人”是也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啊

首先他出生于上海1931年9月26日,然后毕业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并且曾担任过文化杂志读书的主编,曾还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然后他的代表作还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等。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排行第四。 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时,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 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新诗《被虐者的哭声》、散文《可爱的人》等。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在上海南洋中学念了半年书,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 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 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4月6日,住处被日本警方搜查,并被带到神田区警察署拘留14个小时。同年8月,由日本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 1949年6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25 - 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身高68米,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生于1931年的沈昌文是上海人。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1998年与“三结义”的两位“义弟”陆灏、俞晓群创办《万象》杂志。又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

  • 索引序列
  •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呀
  •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
  • 上海杂志社主编是谁呀
  • 上海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 上海文化期刊主编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