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7年7期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7年7期

发布时间: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7年7期

惠普节能降耗从三个层面:数据中心层面环境级的节能技术;针对服务器、存储等IT产品在系统层面的绿色设计;对关键节能部件的研发。针对数据中心环境层面构建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或对原有数据中心进行改造;在设备层面以能量智控(Thermal Logic)技术以及PARSEC体系架构等方面的创新成为未来数据中心节能的最关键基础设施;同时这些创新技术体现在一些关键节能部件上,如Active Cool(主动散热)风扇、动态功率调整技术(DPS, Dynamic Power Saver)等提高能源效率来降低运营成本。 HP DSC精确制冷 实现绿色数据中心 传统数据中心机房采用的是平均制冷设计模式,但目前随着机架式服务器以及刀片服务器的出现和普及,数据中心出现了高密度服务器与低密度混合的模式,由于服务器的密度不均衡,因而产生的热量也不均衡,传统数据中心的平均制冷方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造成目前数据中心的两个现状:一是目前85%以上的机房存在过度制冷问题;二在数据中心的供电中,只有1/3用在IT设备上,而制冷费用占到总供电的2/3 。因此降低制冷能耗是数据中心节能的关键所在。 针对传统数据中心机房的平均制冷弊端,惠普推出了基于动态智能制冷技术的全新解决方案——“惠普动态智能冷却系统”(DSC, Dynamic Smart Cooling)。动态智能冷却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精确制冷,提高制冷效率。DSC可根据服务器运行负荷动态调控冷却系统来降低能耗,根据数据中心的大小不同,节能可达到20 %至45%。 DSC结合了惠普在电源与冷却方面的现有创新技术,如惠普刀片服务器系统 c-Class架构的重要组件HP Thermal Logic等技术,通过在服务器机架上安装了很多与数据中心相连的热能探测器,可以随时把服务器的温度变化信息传递到中央监控系统。当探测器传递一个服务器温度升高的信息时,中央监控系统就会发出指令给最近的几台冷却设备,加大功率制冷来降低那台服务器的温度。当服务器的温度下降后,中央监控系统会根据探测器传递过来的新信息,发出指令给附近的冷却设备减小功率。惠普的实验数据显示,在惠普实验室的同一数据中心不采用DSC技术,冷却需要117千瓦,而采用DSC系统只需要72千瓦。 惠普公司新一代绿色刀片系统HP BladeSystem c-Class基于工业标准的模块化设计,它不仅仅集成了刀片服务器和刀片存储,还集成了数据中心的众多要素如网络、电源/冷却和管理等,即把计算、存储、网络、电源/冷却和管理都整合到一起。同时在创新的BladeSystem c-Class刀片系统中,还充分考虑了现代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对电源、冷却、连接、冗余、安全、计算以及存储等方面的需求。 PARSEC体系架构和能量智控:绿色生产线的两大核心战略 作为数据中心的关键基础设施,绿色是刀片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数据中心节能的关键所在。HP BladeSystem c-Class刀片系统的创新设计中,绿色就是其关键创新技术之一,其独特的PARSEC体系架构和能量智控技术就是这条绿色生产线的两大关键技术。 HP PARSEC体系结构是惠普刀片系统针对绿色策略的另一创新。目前机架服务器都采用内部几个小型局部风扇布局,这样会造成成本较高、功率较大、散热能力差、消费功率和空间。HP PARSEC(Parallel Redundant Scalable Enterprise Cooling)体系结构是一种结合了局部与中心冷却特点的混合模式。机箱被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装有风扇,为该区域的刀片服务器提供直接的冷却服务,并为所有其它部件提供冷却服务。由于服务器刀片与存储刀片冷却标准不同,而冷却标准与机箱内部的基础元件相适应,甚至有时在多重冷却区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刀片。配合惠普创新的 Active Cool风扇,用户就可以轻松获得不同的冷却配置。惠普风扇设计支持热插拔,可通过添加或移除来调节气流,使之有效地通过整个系统,让冷却变得更加行之有效。 惠普的能量智控技术(Thermal Logic)是一种结合了惠普在供电、散热等方面的创新技术的系统级节能方法,该技术提供了嵌入式温度测量与控制能力,通过即时热量监控,可追踪每个机架中机箱的散热量、内外温度以及服务器耗电情况,这使用户能够及时了解并匹配系统运行需求,与此同时以手动或自动的方式设定温度阈值。或者自动开启冷却或调整冷却水平以应对并解决产生的热量,由此实现最为精确的供电及冷却控制能力。通过能量智控管理,客户可以动态地应用散热控制来优化性能、功耗和散热性能,以充分利用电源预算,确保灵活性。采用能量智控技术,同样电力可以供应的服务器数量增加一倍,与传统的机架堆叠式设备相比,效率提升30%。在每个机架插入更多服务器的同时,所耗费的供电及冷却量却保持不变或是减小,整体设计所需部件也将减少。 Active Cool风扇、DPS、电源调整仪:生产线的每个部件都要节能 惠普BladeSystem c-Class刀片系统作为一个“绿色生产线”,通过能量智控技术和PARSEC体系架构实现了“生产线”级的节能降耗,而这条生产线上各组成部件的技术创新则是绿色生产线的关键技术保障。例如,深具革新意义的Active Cool风扇,实现智能电源管理的ProLiant 电源调整仪以及动态功率调整等技术。 风扇是散热的关键部件。风扇设计是否越大越好?答案是否定的。市场上有的刀片服务器产品采用了较大型的集中散热风扇,不仅占用空间大、噪音大,冗余性较差、有漏气通道,而且存在过渡供应、需要较高的供电负荷。 惠普刀片服务器中采用了创新的Active Cool(主动散热)风扇。Active Cool风扇的设计理念源于飞行器技术,体积小巧,扇叶转速达136英里/小时,在产生强劲气流的同时比传统型风扇设计耗电量更低。同时具有高风量(CFM)、高风压、最佳噪音效果、最佳功耗等特点,仅使用100瓦电力便能够冷却16台刀片服务器。这项深具革新意义的风扇当前正在申请20项专利。Active Cool风扇配合PARSEC散热技术,可根据服务器的负载自动调节风扇的工作状态,并让最节能的气流和最有效的散热通道来冷却需要的部件,有效减少了冷却能量消耗,与传统散热风扇相比,功耗降低66%,数据中心能量消耗减少50%。 在供电方面,同传统的机架服务器独立供电的方式相比,惠普的刀片系统采用集中供电,通过创新的ProLiant 电源调整仪以及动态功率调整等技术实现了智能电源管理,根据电源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大大节省了电能消耗。 ProLiant 电源调整仪(ProLiant Power Regulator)可实现服务器级、基于策略的电源管理。电源调整议可以根据CPU的应用情况为其提供电源,必要时,为CPU应用提供全功率,当不需要时则可使CPU处于节电模式,这使得服务器可以实现基于策略的电源管理。事实上可通过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来控制CPU的电源状态,即电源调整议即可以设置成连续低功耗的静态工作模式,也可以设置成根据CPU使用情况自动调整电源供应的动态模式。目前电源调整议可适用于AMD或英特尔的芯片,为方便使用,惠普可通过iLO高级接口显示处理器的使用数据并通过该窗口进行配置操作。电源调整议使服务器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节省了功率和散热成本。 惠普创新的动态功率调整技术(DPS, Dynamic Power Saver)可以实时监测机箱内的电源消耗,并根据需求自动调节电源的供应。由于电源在高负荷下运转才能发挥最大效力,通过提供与用户整体基础设施要求相匹的配电量, DPS进一步改进了耗电状况。例如,当服务器对电源的需求较少时,可以只启动一对供电模块,而使其它供电模块处于stand by状态,而不是开启所有的供电单元,但每个供电单元都以较低的效率运行。当对电源需求增加时,可及时启动STAND BY的供电模块,使之满足供电需求。这样确保了供电系统总是保持最高效的工作状态,同时确保充足的电力供应,但通过较低的供电负荷实现电力的节约。

一级最省电 二级比较省电

所谓刀片服务器是指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可插装多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实现高可用和高密度。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主板。它们可以通过"板载"硬盘启动自己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NT/2000、Linux等,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器,在这种模式下,每一块母板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指定的不同用户群,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不过,管理员可以使用系统软件将这些母板集合成一个服务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并同时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在集群中插入新的 "刀片",就可以提高整体性能。而由于每块"刀片"都是热插拔的,所以,系统可以轻松地进行替换,并且将维护时间减少到最小。 这些刀片服务器在设计之初都具有低功耗、空间小、单机售价低等特点,同时它还继承发扬了传统服务器的一些技术指标,比如把热插拔和冗余运用到刀片服务器之中,这些设计满足了密集计算环境对服务器性能的需求;有的还通过内置的负载均衡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服务器的稳定性和核心网络性能。而从外表看,与传统的机架/塔式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服务器的使用空间和费用,并为用户提供灵活、便捷的扩展升级手段。 刀片服务器的特点 刀片服务器公认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克服了芯片服务器集群的缺点,被成为集群的终结者;另一个是实现了机柜优化。 集群终结者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负载均衡技术,服务器集群已经在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核心网络服务的性能方面被广泛采用,在集群系统中,若要提供更高端的运算和服务性能,只需增加更多的单元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更为重要的是,服务器集群还可以为任何一台单独的服务器提供冗余和容错功能。 目前IT行业正在大力发展适应宽带网络、功能强大可靠的计算机。在过去的几年里,宽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传输内容。服务器集群和RAID技术的诞生为计算机和数据池的互联网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而其成本却远远低于传统的高端专用服务器和大型机。但是,服务器集群的集成能力低,管理这样的集群使很多管理员非常头疼。尤其是集群扩展的需求越来越大,维护这些服务器的工作量简直不可想像,包括服务器之间的内部连接和摆放空间的要求。这些物理因素都限制了集群的扩展。刀片服务器的出现适时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集群模式下,刀片服务器所有的主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共享资源。同时每个刀片都可内置监视器和管理工具软件, 配置一台高密度服务器就可以解决一台到一百台服务器的管理问题,如果需要增加或者删除集群中的服务器,只要插入或拔出一块板即可,将维护时间减少到最小。就这个意义上来说,Blade Server从根本上克服了服务器集群的缺点。 实现机柜优化 从某一角度而言,刀片服务器实现了机柜优化的自然飞跃。刀片服务器将机柜式服务器所占用的空间密度再一次提高了50%。资料显示,在机柜系统配置好的前提下,将1U机架优化服务器系统移植到刀片服务器上,所占用的空间只是原来的1/3~1/2。而在一个标准的机柜式环境里,刀片服务器的处理密度要提高四到五倍。比如在处理1024节点的高密度计算服务器环境里,1U配置需要24个机柜,其中不包括以太网交换集线器所占用的机柜空间,而采用插有8个"刀片"的刀片服务器,只需要9个机柜,却包括了以太网交换机的空间。在相同的面积内,数据中心可以通过部署刀片服务器获得8倍于机架式服务器的服务器租赁收益。 另外,刀片服务器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可以简化服务器的管理工作。在IT人员日益匮乏的今天,采用刀片服务器的企业可以减少雇佣工资高昂的服务器管理和维护人员,从而降低维护费用。还有,刀片服务器的低功耗设计也会显著减少能耗,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费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器产品,读者可能还缺乏对它的直观认识。每台刀片服务器一般由机柜和刀片组成,因此刀片服务器的标识由机柜的型号和刀片的型号共同构成,而不像以往的服务器那样由一个单一的服务器型号所代表。刀片通过机柜背板上的CompacPCI接口与之相连接。服务器机柜一般可以容纳8片至数十片刀片。刀片以服务器刀片为主,而每个服务器刀片都是一个功能完整的服务器。 在此,我们以一款常见的一种刀片服务器向大家介绍一下,以了解其基本构成。 根据所需要承担的服务器功能,刀片服务器被分成服务器刀片、网络刀片、存储刀片、管理刀片、光纤通道SAN刀片、扩展I/O刀片等等不同功能的相应刀片服务器。 目前最为常见的服务器刀片一般采用1颗为的Intel Pentium Ⅲ处理器,并采用ServerWorks LC-E芯片组、Intel 815芯片组、Via Pro266芯片组,支持的内存容量和类型由芯片组决定,内存类型一般为具有ECC功能的SDRAM或DDR。由于刀片服务器的散热问题较为严重,在设计中也有厂商采用了低功耗的Transmeta 5600处理器。目前,HP、Sun也正致力于把它们的RISC处理器制作成服务器刀片,只是尚未面世。 除连接机柜背板的接口外,服务器刀片上一般还具有一个PMC扩展接口,可以连接PMC接口的扩展卡,如SCSI卡、光纤存储卡等,其功能相当于PCI扩展槽,只是相应接口的扩展卡价格略贵。 服务器刀片采用与笔记本电脑相同规格的65mm(5英寸)硬盘,一般只安装操作系统和简单的应用软件,性能较低。 网络刀片 网络刀片的功能相当于局域网交换机,从而提供良好的网络监控和管理功能。网络刀片普遍提供10/100Mbps端口,以双绞线的方式连接服务器刀片,对外提供高速上连通道(千兆端口)。采用NAS存储方式的刀片服务器经常会配备2个网络刀片,其中一个专门用于连接NAS设备。每个刀片支持10/100/1000M以太网连接,并且可以在背板上安装10/100/1000M的2-4层交换机,这样就可以把系统中每个槽位上安装的刀片与交换机连接起来,提供一个基于IP的交换网络。通过集成这种总线,刀片服务器系统可以很好地集成IP业务和语音业务,提供各种不同的电信增值服务。 存储刀片 存储刀片可以被视为一个硬盘模块,通过背板总线或者硬盘接口线向服务器刀片提供存储功能。存储刀片上一般配备2块性能较高90mm(5英寸)硬盘,接口类型有IDE、SCSI和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接口。 管理刀片 第一代刀片服务器的KVM(Keyboard、VGA、Mouse)刀片可以说是功能最为简单的管理刀片,提供对所有服务器刀片的管理控制。KVM刀片,提供键盘、鼠标、显示器接口,KVM刀片经常还包括软驱和光驱,便于使用者直接操作服务器刀片。KVM刀片上提供切换开关,用于在机柜上的不同刀片之间或者不同机柜之间进行切换。第二代刀片服务器具备更加强大的管理功能,但是各家产品各不相同。管理刀片往往通过服务器刀片上集成的监控管理芯片进行1台或多台刀片服务器的集中监控和管理。管理刀片向服务器机柜内的其他刀片提供必要的配置信息,并在某些刀片发生故障时接收报警信息,并向监控程序发出报警。 CompactPCI :刀片服务器的标准 CompactPCI开放式标准架构很好地平衡了业界标准,包括硬件、操作系统、应用开发工具、能快速有效开发高利润的电信增值服务,同时使传统上以专有软硬件架构为主的电信建设转型,能享受开放系统带来成本大幅降低及大众化业界标准操作系统的好处。这一转变让设备及服务供应商找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并开始采用具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高性能的CompactPCI宽频通讯平台。 CompactPCI总线标准是建立刀片服务器的基础。它是惟一的标准,同时也是标准纷争的起源。CompactPCI目前有2个主要的版本,即 0版和0版,它们在接口定义的完善程度上不尽相同。早期的刀片服务器全部采用CompactPCI 0的标准,背板带宽也限定在32位PCI之内,这些产品属于第一代刀片服务器。2002年最新推出的刀片服务器部分采用CompactPCI 0标准,背板支持64位PCI通信,称之为第二代刀片服务器。由于标准的版本不同,两代刀片服务器之间不能完全兼容。 目前为止,只有HP一家声称完全按照CompactPCI标准设计刀片服务器,而其他服务器厂商只是在总线和接口标准方面遵循CompactPCI,在刀片的尺寸上没有完全按照该标准去执行。 应用模式指南 刀片服务器的应用很广泛,尤其是对于计算密集型应用,比如天气预报建模、数据采集、数据仿真、数字影象设计、空气动力学建模等等。而对于行业应用,如电信、金融、 IDC/ASP/ISP应用、移动电话基站、视频点播、Web主机操作及实验室系统等,刀片服务器依然能大显身手。刀片服务器的出现使其在2001年底的服务器市场上占据一块相对于机架式服务器来说不算小的市场份额。而随着2002年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finiBand技术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刀片服务器将逐渐成为主流服务器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刀片服务器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下面我们列出两个典型的应用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应用模式1:网站Web服务器 这种方式可充分发挥刀片服务器密度高、可群集以及可远程管理的优势。网站可以用刀片服务器组成高密度的群集,用来实现高访问量的Web服务器,后端再连接中高端的服务器或群集系统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存储服务提供商可以采用同样的前端方案,后端配合NAS设备来提供存储服务。与普通机架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在这类应用中的优势在于占用机位少,可有效节省托管费用。 应用模式2:中小企业网络服务器 当前的企业网络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类型多样的服务,其中有些服务可以安装在一台机器上,而有些则需要使用至少一台备份机器或者群集。与之相对应,任何一个刀片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其他服务器组成群集或互为备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搭配。这种方式可充分发挥刀片服务器易管理、配置灵活和可扩展性好的优势。 使用刀片服务器进行群集并与存域网相结合,这可以胜任大数据量吞吐的数据库并行处理。对于企业来说,这种高密度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机柜空间,还节约了布线成本,并可节电,从而降低对UPS的要求。

目前,服务器厂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要不断的提高服务器计算能力而要减少服务器的能耗。服务器厂商和芯片巨头们也开始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开始执行一些新的技术以降低服务器的能耗,主要有三个方向:冷却技术、芯片节能技术、软件调度和管理技术。 当然,也有厂商采用低功耗的CPU作为服务器部件,来实现服务器产品的节能,这种做法是以降低系统性能或者增加成本为代价,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服务器冷却技术 我们先来看看冷却技术,这种做法主要是解决散热能耗,提高散热效率,来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的能耗和成本,并不是从源头降低服务器的能耗。但散热效率的提高可以作用于服务器能耗降低的推动并提高服务器的性能。 其中原因如下:温度降低后,服务器部件的工作性能会更高,尤其是关键的计算部件CPU性能。而更低的温度也能够促进服务器系统功耗的降低,比如VRM部件,DC-DC等电源器件在低温下电源转换效率会高。如果VRM和DC-DC能够提高5%的效率,则整个系统就可以节能5%。同时上文中谈过,目前大机房环境中冷却系统的能耗直逼服务器系统的能耗。所以,从冷却系统着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目前在server开始应用或者研发中的冷却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水冷技术 例如IBM公司“冰蓝(Cool Blue)”,刚研发成功一个数据中心专用水冷配件新产品,利用标准数据中心冷却装置生产出来的冷水来补充制冷。每分钟,系统中都会有8到10加仑的水循环流过服务器架上的一个4英寸厚的后门,如图1所示这个热交换器可以带走55%的满配服务器机柜产生的热量。图1 是IBM冰蓝机柜部件 其他吸热材料冷却 英国一家公司研制利用二氧化碳解决刀片式服务器散热问题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冷却剂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目前公布的系统是由Trox先进冷却系统(AIT)和Star致冷公司共同开发的,首批采用该技术的冷却系统已经被安装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它的主要原理是采用了热吸收而不是传统的冷却技术,因此是一种更有弹性和节能的解决方案。这一冷却系统主要面向“高密度冷却,特别是每机柜的能耗超过20千瓦的刀片式服务器”,它安装在服务器机柜的后方,能够“捕获”风扇排出的热量。由于采用了二氧化碳,该系统具有“大容量、低能耗”等优点。 优化设计的散热FAN以及散热风道 目前在优化散热风道设计上IBM在其blade centre上采用其矢量散热技术,图2和图3 是IBM blade center中采用的优化风道设计,图2是计算刀片的风道示意图,图3是刀片机箱内部风道示意图。据IBM宣称,采用该技术的IBM刀片服务器可以节省电能50%。图2 IBM BladeCentre 计算刀片风向图图3 IBM BladeCentre 机箱内部风向图 HP采用高性能风扇来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性能,HP Active Cool风扇是一种创新的新型设计,转速达219Km/h。HP Active Cool风扇速度达到18000 在25摄氏度的条件下,每个HP Active Cool风扇可冷却5台常见IU服务器。主芯片CPU节能技术 由于本文的重点是服务器整体系统的节能技术,所以在CPU厂商的节能手段不作重点描述,仅仅简单介绍。目前AMD和Intel两大主流CPU提供商都在节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设计的趋势是Silicon and Platform Innovation——新的材料、工艺和架构,目前开始在主流高端服务器上开始多核多线程产品的设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将在更低的能耗下提供更高的性能(performance per watt)。它可以在不提高能耗与热阻的情况下,增加更多的计算能力。目前Intel Xeon处理器加入了Demand Based Switching(DBS)技术,这是Intel SpeedStep技术的增强型,在低运算需求环境下,它可以减少多达25%的能耗。AMD在其处理器中采用“Power Now!”技术,可以动态自适应调整CPU频率,可以在空载的情况下大大降低服务器的能耗。 其他RISC芯片提供厂商也推出了不少在节能方面的创新技术,其中服务器厂商SUN推出了UltraSPARC T1新型处理器的突破性技术,为系统性能、占用空间和功效创立了新的行业标准,这些新系统的设计宗旨就是要降低功耗与冷却费用以及对空间的占用,与Intel的传统芯片相比,UltraSPARC T1新型处理器可以节省80%的功耗,并采用专利权的CoolThreads技术,设计出一款八核32线程的处理器,在单块芯片上实现了整机架的服务器的性能。在目前绝大多数处理器每线程至少消耗40瓦功率的时代,Sun的每一个基于SPARC的CoolThreads处理器,每个线程仅仅消耗2瓦功率。软件管理节能技术 软件管理节能技术又可以分成几类。 第一类,更改操作系统内核,优化程序执行队列或者根据负载情况动态调整CPU频率。目前该技术主要处于研究状态,还没有进行实际的应用。 主要原理是对CPU的运行状态进行计算,分析任务队列,对不同的任何进行功耗计算,同时建立一些CPU散热器的散热模型,在工作过程中,尽量把功耗高的任务同功耗低的任务进行交叉进行,这样可以保持CPU在稳定的负载下运行,减少热能的散发并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当发现CPU任务队列对功耗需求较低,通过BIOS接口进行CPU功率的动态调整,比如一个服务器系统,CPU为至强0GHZ,在CPU任务队列较少的时候,就可以把服务器的CPU从0Ghz根据任务需要调整倒一个比较低的频率,这样就可以使CPU的功耗大大降低。 另外一种做法就是软件功率管理,比如IBM和HP都有类似的软件。PowerExecutive 是 IBM 功率管理软件的扩展,允许用户“计量”任何单一物理系统或一组物理系统的实际电力使用数据和趋势数据。由 IBM 研究中心开发的 PowerExecutive 使用了IBM开发的线路监测技术,可以确定实际能耗和系统温度。新 System x 服务器以及 IBM BladeCenter 刀片服务器都采用了 PowerExecutive 软件,通过功率管理来实现对部件耗电的控制。 HP使用惠普(HP)能量智控技术(Thermal Logic)以及HP BladeSystem系统套件,通过功率计算以及优化风道设计能够比相同数量的机架式服务器冷却所需气流降低50%且耗电减少70%,追踪每个机架中机箱的散热量、内外温度以及服务器耗电情况。 还有一种电源管理技术,适用于多电源模块系统,例如大型机系统或者刀片服务器系统,一般采用多个电源模块。其原理是根据电源模块的效率特性曲线。对于电源模块效率曲线而言,一般不同的负载会有不同的效率,当然会有最佳效率点,一般情况下在电源在高负荷下运转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所以可以根据系统的功率情况进行电源个数的调整,使每个电源工作在最佳效率点。 例如一个系统中有6颗1kw电源模块,其在最大90%负荷时电源转换效率最高,为85%,而在其负载为40%时其效率为65%。在系统工作的某个时刻,经过监控系统测出实实功耗为2700W,这样就可以关闭3颗电源,实现电源转换效率为85%,而如果不采用任何手段时,其效率仅仅为65%,系统实现节能30%左右,同实减少热量排放降低冷却成本。(本文中数据仅供举例参考)小结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整个服务器和机房系统的产业链上都在重视和解决节能问题,服务器系统节能已经是大势所趋。上文介绍的仅仅是解决该问题的部分做法,有些目前正在应用,部分还在研究中。 而从使用应用来看,大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以及其他大型机房对节能技术和机房整体冷却技术需求比较迫切。主要是服务器数目较多并且长期不间断工作,同时冷却压力和在冷却的成本较高。而机房中多应用的是集群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或者说最方便的电源管理方案是系统动态任务调度技术。即可以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在任务量不重的情况下,尽量把任务集中迁移到服务器上,这样同时通过管理软件动态调整和迁移,闲暇的服务器可以自动关闭。当任务请求增加,在根据任务情况动态的向正在运行的系统中添加服务器,来分摊过重的应用。这样可实际操作性较大并且比较开放工作量也相对简单,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

能效等级,是表示家用电器产品能效高低差别的一种分级方法,按照国家标准相关规定,目前我国的能效标识将能效分为五个等级。 等级1表示产品节电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能效比40以上;等级2表示产品比较节电,能效比20至39;等级3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能效比00至19;等级4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能效比80至99;等级5是产品市场准入指标,能效比50至79,低于该等级要求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实施了能效标识制度。

等级1表示产品节能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能效比在04以上;等级2表示产品比较省电,能效比在20至39;等级3表示产品能源效率处于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能效比为00至19;等级4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低于我国市场平均水平,能效比为80至99;等级5是洗衣机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的产品不允许被生产和销售,能效比为50至79。 在实际检测中,三个指标互相关联,彼此影响,其中一个指标值的提高很可能会导致其他指标的下降,最终在能效标识上标明的能效等级值则会取这三个指标中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说,洗衣机能效等级虽然是功耗的直接体现,但是,它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功耗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指标。

中国能效标识总共有5个等级,相同功率的电器能耗越好越耗电,一般都是3级能耗的,1级是最节能的,但是价格也会贵一些

家电能效2113等级分为5级。等级1表示产品节电已达到国际先5261进水平,能耗最低;4102等级2表示产品比较节1653电;等级3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等级4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级5是产品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要求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2005年3月1日起,我国率先从冰箱、空调这两个产品开始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目前已经扩展到多种家电产品。共分为5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节电;等级2表示比较节电;等级3表示产品的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等级4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级5是市场准入指标。按照国家强制标准的规定,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都贴有“中国能效标识”。目前家电品牌众多,能耗等级往往成了不同产品之间争夺消费者的卖点。同品牌的家电,如果有1级和2级的不同能耗等级产品,贴有1级能效标识的产品价钱也要高。一台同容量同品牌的冰箱,1级能耗的产品比2级能耗的产品每天耗电要节省三成左右,也就是将近3度电,一个月能节省3到5块钱左右。扩展资料:企业自有检测实验室应当依据相关产品能源效率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和要求进行检测,如实出具产品能效检测报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接受生产者和进口商的委托,应当依据相关产品能源效率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和要求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准确,保守受检产品和企业的商业秘密,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利用自有检测实验室检测确定能效等级的生产者和进口商,应当保证其检测实验室具备按照能源效率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的能力,并鼓励其取得国家认可机构的认可。利用自有检测实验室检测确定能效等级的生产者和进口商,对其检测实验室出具的产品能效检测报告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版面费

区别在于同样 的输入功率,输出不同的结果,建议你在百度百科里面收索国家能效标准,你就里面讲的非常清楚:你一看就明白了,有好几页呢

能效等级是对电器能效高低的一种分级方法。所谓的空调和冰箱的能效就是制冷的效能比,是一个额定制冷量除以额定功率而得出来的。通俗的来说就是能效越好,消耗一样的电能所制造出来的冷或者热就越多,反之,能效越少就越差。一级能效和三级能效的区别,一级的能效也是表示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而三级只是为市场的平均水平。一级耗电为2300/6=639W,三级耗电2300/3=719W。虽然差距并不是很大,一级比三级只小80W,每小时省电08度,但是长时间积累起来,就会越来越多。

区别在于同样的输入功率,输出不同的结果;  能效比级别符合一级水平的空调成为一级能效空调。  是能效比级别定义:能效比=制冷功率/输入功率。同样的制冷量下分为5个级别,5级能效比最低,耗电最高。1级最节能,但是价格高许多。国家标准强制达不到5级能效比的机器不允许销售。

1级最节能,5级能效最低,高于5级的产品不允许上市销售。空调企业需要在产品上加贴能效标识标志,告知消费者其能效水平等级。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能效等级标贴清楚地知道哪种空调是省电节能的。据了解,以一台1.5匹空调为参考,一级品每小时耗电量不得超过1度,五级产品每小时耗电量不得超过1.35度。 能效等级是表示空调产品能效高低差别的一种分级方法,按照国家标准相关规定,把空调的能效比分为1、2、3、4、5五个级别。能效标志为6至8,能耗等级为5级能耗;能效标志为8至0,能耗等级为4级能耗;能效标志为0至2,能耗等级为3级能耗;能效标志为2至4,能耗等级为2级能耗;能效标志在4及以上,能耗等级为1级能耗。按规定,如果产品低于最低市场准入的5级能效,是不允许在市面上销售的。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是安全措施

TM 电工技术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网技术   高电压技术  电池  电源技术  电化学 电工电能新技术  中国电力   高压电器  继电器 电力电子技术 变压器  电工技术杂志   电气传动 中小型电机 低压电器  电力自动化设备  蓄电池   微电机  微特电机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气自动化  电测与仪表  大电机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自动化学报 计算机科学   控制理论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控制与决策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应用 信息与控制 机器人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计算机应用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遥感学报  中文信息学报 微计算机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   微型机与应用 传感器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微型计算机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最先提出“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50年代,自动调节器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动化进入以单变量自动调节系统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60年代,随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70年代,自动化的对象变为大规模、复杂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统,涉及许多用现代控制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促进了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于是出现了大系统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出现了综合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成果的高级自动化系统,如柔性制造系统、办公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刊名: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Electrical & Energy Management Technology主办: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周期: 半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2095-8188CN: 31-2099/TM邮发代号:4-200复合影响因子:439综合影响因子:218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是核心吗

是节能技术。核心是电气控制和传动技术

不是,是安全措施

冰箱不用过份纠结它的耗电量是多少,冰箱的耗电量在大家电里面是最小的。拿250L的冰箱来讲,它的功率瓦数也就是一百多瓦,一个月用不了20元钱,电饭锅都是它的七八倍。

冰箱的三级能效和一级能效区别一级效能平均每日耗电0.4度,三级耗能平均每日耗电0.8度差了一倍。一级能效:等级1表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节电,即耗能最低。三级能效:等级3表示产品的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同样268升的家用电冰箱,能效为1级的要比3级的每天节省约0.7度电,每年可以节省约260度电,在整个电冰箱使用寿命期间可以节省约1560元(以电费每度0.5元、使用寿命12年计算);最多3年可收回初期增加的成本,而在冰箱的12年使用寿命期间至少可节约电费2000元。扩展资料:能效等级的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家用电器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同时也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通过制定和实施能效标准、推广能效标识制度来提高用能产品的能源效率,促进节能技术进步,进而减少有害物的排放和保护环境。这些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显著减少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环境问题,对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用非浅。

  • 索引序列
  •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7年7期
  •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
  •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版面费
  •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是核心期刊吗
  •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是核心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