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查询系统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查询系统

发布时间: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查询系统

2002-03年于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杜克大学);自2004起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出版主要著作15部,其中包括:《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新西兰文学史》;《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杰克·伦敦传》;《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译著:后现代长篇小说名作《白雪公主后传》;《20世纪外国文学史》;《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英美文学欣赏入门》等。发表论文 30多篇。 参加了吴元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5卷本《20世纪外国文学史》; 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现正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科研项目:《美国文学大辞典》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杰克·伦敦研究》

《从伍尔夫“构思说”看中西诗学的共通性》,《外国文学研究60年》,2010年7月《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12期《中西诗学语境下的伍尔夫现实观》,《外国文学》,2009,5期《批评,从观到悟的审美体验—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批评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09第3期《小说:记录生命的艺术形式——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外国文学评论》, 2008第2期《论伍尔夫《海浪》中的生命写作》,《外国文学》,2008年第5期《飘的出版历史及启示》,《中国出版》,2008年第12期《詹姆斯·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及实践》,《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第6期《20年来国内伍尔夫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20年来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意识流小说艺术创新论》,《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开创小说的传统——论笛福的小说观》,《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是模仿的真实,还是虚构的真实?》,《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18世纪英国小说理论探微》,《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0期《A Study on Pedagogical Model of Literature》,Proceedings ,1998年《文学阅读教学法新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凯蒂· 康普生悲剧探因》,《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时间的割裂与错置―《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与时间艺术》,《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手法》,《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 《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 《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 《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 《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 《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 “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 “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 “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语》,2004 (1)。 “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 2004(3)。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4(1)《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 “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TESOL Journal, 11/2, 5-1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System, 30/1, 85-105,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Asian Englishes, 5/1, 40-6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ELI Teaching, 23/1, 16-19,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Internet TESL Journal, 7/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Teacher's Edition, 6, 8-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Guidelines, 23/2, 20-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Guidelines, 22/1, 51-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F 37/3, 27-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G 21/1, 23-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and L 20/1, 35-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Guidelines 20/2, 77-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ELI T 28, 15-19,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ELI Teaching 29, 37-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 30/4, 458- “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 P, 39 –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ducation,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汪义群 ,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 期全文转载。 “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 “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 《江西师大学报》,2001, “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 “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 2003/1发表。 “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 “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 “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 “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 “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 “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 “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查询入口

《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 《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 《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 《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 《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 《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 “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 “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 “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语》,2004 (1)。 “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 2004(3)。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4(1)《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 “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TESOL Journal, 11/2, 5-1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System, 30/1, 85-105,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Asian Englishes, 5/1, 40-6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ELI Teaching, 23/1, 16-19,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Internet TESL Journal, 7/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Teacher's Edition, 6, 8-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Guidelines, 23/2, 20-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Guidelines, 22/1, 51-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F 37/3, 27-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G 21/1, 23-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and L 20/1, 35-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Guidelines 20/2, 77-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ELI T 28, 15-19,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ELI Teaching 29, 37-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 30/4, 458- “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 P, 39 –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ducation,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汪义群 ,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 期全文转载。 “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 “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 《江西师大学报》,2001, “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 “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 2003/1发表。 “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 “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 “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 “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 “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 “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 “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英美文学方向的选题太多了啊,网上一搜一大堆,选一个你自己喜欢并感兴趣的就行了。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21、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22、 论劳伦斯《虹》中的异化  23、《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24、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  25、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26、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27、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28、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2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30、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期刊官网查询系统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间,学校共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3年,在ESI评价的22个学科中,学校共被ESI收录论文3672篇,被引2314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个研究机构中,总被引次数位居第1664位。学校的“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被评定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402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3376种,原版外文期刊548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7万册。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下载网址

1.《一席流动的盛宴》载香港《文学世界》1990年8期2.《天涯何处觅芳草》载《译林》1991年1期3.《“硬汉”笔下的“弱者”》载《外语翻译与研究》,84.《海明威与<老人与海>》载《名家名著导读》45.《译德·译风·译笔――从一篇令人费解的译文谈起》载《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年1期6.《菲茨杰拉德创作简论》载《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年4期7.《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载《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辑),78.《翻译与伦理规范》载(《上海翻译》2006年第二期)

《从伍尔夫“构思说”看中西诗学的共通性》,《外国文学研究60年》,2010年7月《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12期《中西诗学语境下的伍尔夫现实观》,《外国文学》,2009,5期《批评,从观到悟的审美体验—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批评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09第3期《小说:记录生命的艺术形式——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外国文学评论》, 2008第2期《论伍尔夫《海浪》中的生命写作》,《外国文学》,2008年第5期《飘的出版历史及启示》,《中国出版》,2008年第12期《詹姆斯·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及实践》,《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第6期《20年来国内伍尔夫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20年来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意识流小说艺术创新论》,《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开创小说的传统——论笛福的小说观》,《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是模仿的真实,还是虚构的真实?》,《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18世纪英国小说理论探微》,《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0期《A Study on Pedagogical Model of Literature》,Proceedings ,1998年《文学阅读教学法新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凯蒂· 康普生悲剧探因》,《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时间的割裂与错置―《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与时间艺术》,《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手法》,《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①徐兆文②② 杨荣勇 陆现彩 任启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 金堆城斑岩钼矿是东秦岭超大型钼矿带内最重要钼矿床之一 ,该矿床的形成与中生代花岗斑岩有关 ,且岩体顶部发育了典型的钾长石2石英条纹岩。矿区内含脉率和裂隙发育程度可作为矿化强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成矿流体研究表明主要成矿阶段温度为 200 ° C±;成矿流体含盐度具有双配分模式特征 ,盐度介于 2715~4215 w (NaCl) eq %和 0161~17 w (NaCl) %两个区间之内;成矿流体成分以富 Cl-、 K+、 SO2 -4 、 贫 F -、 Na+、 HCO-3 为特征。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δ 34S‰介于1123~4134 之间;δ 18O‰介于 11183~8159 之间 , δ D‰介于257122~2120169 之间;稳定同位素数值说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 ,晚期有雨水加入。关键词 斑岩钼矿床 ,地质地球化学 ,成因 ,陕西省金堆城金堆城斑岩钼矿床位于陕西省华县境内 ,处于华北地台南缘 ,黑沟2栾川断裂北侧 ,南邻北秦岭造山带 ,是东秦岭超大型钼矿带内最重要钼矿床之一 ,其特点是规模大、 矿石品位低[1 ] [2 ]。本文借助于含矿裂隙、 成矿流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揭示金堆城斑岩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1 矿区地质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下中元古界熊耳群( Pt2 - 1 ) ,岩性主要为安山 — 橄榄安粗岩类 ,以富钾质为特征 ,主要分布于老牛山岩体东南部;上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高山河组( Pt12 - 2) ,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 泥岩和板岩 ,分布于矿区南部 ,呈不整合盖于熊耳群火山岩之上。矿区内褶皱构造为金堆城背斜 ,轴向大致呈 NEE 向展布 ,由熊耳群火山岩构成;断裂构造为 NE—NEE 和第13 卷 第4 期1998 年12 月 地质找矿论丛 1998 年①② 第一作者简介:徐兆文,男,1950 年3 月生。副教授,长期从事矿床学研究。收稿日期 1998208230 改回日期 1998210212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9070101)和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NW—NNW向 ,且矿区内节理构造发育 ,多为后期各种脉体所充填。矿区内火成岩为加里东期辉绿岩 ,燕山期改造型花岗岩(老牛山岩体)和同熔型钾长花岗斑岩(金堆城岩体)及脉岩(图1) 。2 与矿化有关岩体特征 1 矿化岩体地质特征与矿化有关的岩体是金堆城钾长花岗斑岩 ,该岩体呈岩筒状 ,地表长 450 m ,宽 150 m ,面积约 01067 km2;钻孔证实深部长2000 m ,宽450 m ,面积约0135 km2。岩体为北宽南窄 ,向北西延伸。岩体侵入于下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中。岩石的主要矿物为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黑云母 ,且斜长石几乎全部被绢云母和白云母交代;副矿物主要为磁铁矿、 磷灰石、 锆石、 黄铁矿、 辉钼矿 ,以富磁铁矿为特征[3 ]。岩石结构为斑状结构 ,岩石蚀变强烈 ,主要为钾长石化、 黑云母化、 青盘岩化、 硅化、 绢云母化、 黄铁绢英岩化 ,其中钾长石化最强烈[1 ]。且在岩体顶部或围岩接触部位发育了典型的钾长石2石英条纹岩 ,此特征可与美国西部超大型斑岩钼矿相对比[7 ,8 ]。图 1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简图(据聂凤军改制,1984)F 1 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in J熊耳群 高山河组 花岗斑岩 老牛山岩体 辉绿岩脉 破碎带 不整合接触 断层 地质界线 2 矿化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岩石化学分析表明金堆城钾长花岗斑岩属于碱2钙碱系列岩类 ,岩石以高硅富碱为特征w ( K2O + Na2O) = 8124 %~10107 % , K2O/ Na2O = 1151~2155 ,DI值比较高 ,SI值偏低;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岩体中Li、 Be、 Sr、 Co、 Ni、 Cl 偏低 ,而Ba、 Cr、 Cu、 Pb、 Zn、 Mo、 F 偏高;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岩体中∑REE = (32188~84131) ×10 - 6,配分模式呈右倾平滑型 ,属于轻稀土富集; δEu9 1 第13 卷 第4 期 徐兆文等: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0174 左右 ,Eu属于中度亏损;La/ Yb = 8151~10143。上述研究表明金堆城钾长花岗斑岩分异演化程度较高。金堆城钾长花岗斑岩 Rb2Sr 同位素年龄值为 132 Ma (严阵等 ,1983)[4 ], (87Sr/86Sr) i 为017139 ,与研究区太华群的初始比值相近[1 ]。钾长花岗斑岩中石英斑晶δ18O ‰值介于 8155~10128 之间 ,均值为 9142 ‰。同位素资料研究表明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下部地壳。3 矿床地质 1 矿体产状及规模矿体呈一连续的扁豆体 ,沿 325° ~145° 方向延伸 ,延深 700 m ,向 ES方向翘起尖灭。地表出露长度约1600 m左右 ,钻孔控制长度约2200 m ,厚度约600~700 m。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和与围岩接触带内 ,矿化最强的地段为花岗斑岩或邻近花岗斑岩地段的围岩 ,远离岩体矿化减弱。 2 矿石类型、 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矿石类型为斑岩型 ,矿石结构为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为浸染状 — 细脉状、 网脉状、 脉状。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钼矿和黄铁矿 ,次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 方铅矿、 闪锌矿和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 斜长石、 石英、 黑云母 ,次要矿物为绢云母、 白云母、 萤石、 绿帘石、方解石等。 3 矿化期矿化阶段金堆城矿区热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早、 中、 晚三期 ,早期为无矿化的钾长石2石英脉;中期为成矿阶段 ,主要为硫化物2石英、 硫化物2萤石2钾长石2石英脉;晚期为硫化物2方解石2石英、 黄铁矿2沸石2石英脉(表 1) 。4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含矿裂隙研究矿区内含矿裂隙比较发育 ,据矿区露天采场内 210 个观察点 ,近 23 000 条裂隙观察和描述 ,笔者发现含矿裂隙与矿化存在密切关系[5 ]。 1 含矿裂隙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金堆城矿区裂隙主要为 325° ~340° 、 310° ~290° 、 220° ~250° 、 210° ~195° 四组 ,以 325° ~340° 裂隙为主 ,次为 310° ~290° 。成矿前、 成矿期、 成矿后裂隙产状变化不大。野外统计表明金堆城矿区露天采场平均每平方米内含矿裂隙为 44 条左右 ,估计整个露天采场各种裂隙至少在 200 万条左右。经室内各种参数统计计算 ,并用计算机绘制出钼品位、 含脉密度、 含脉率等值线。0 2 地质找矿论丛 1998 年表 1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围岩蚀变及矿化期矿化阶段特征表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ation ,mineralization period and mineralizationstages in Jin duicheng prophyry molybdenum deposit矿化期 蚀变类型 矿化阶段 特 征早期角岩化 钾长石化石英化 黑云母化 钾长石2石英阶段,基本上无矿化安山岩中铁镁矿物蚀变为黑云母、 斜长石。以钾长石2石英、 钾长石、 石英细脉充填为主。中期硅化 钾长石化 硫化物矿化 萤石化 绢(白)云母化硫化物2石英阶段硫化物2萤石2钾长石2石英阶段① 辉钼矿2石英、 辉钼矿2黄铁矿2黄铁矿2石英,辉钼矿2石英2黄铁矿细脉交代充填。②云英岩化呈团块状集合体交代。③ 石英主要表现为粒间交代,硫化物呈浸染状,黑云母分布于脉壁两侧。① 黄铁矿2辉钼矿2黄铜矿2(闪锌矿或方铅矿)2萤石2钾长石2石英细脉。② 黄铁矿2辉钼矿2黄铁矿2(闪锌矿或方铅矿)2萤石2绿帘石2钾长石2石英细脉。③闪锌矿2方铅矿2石英2萤石细脉。④辉铋矿2萤石2石英细脉。晚期硅化 方解石化 硫化物矿化沸石化 绿帘石化 绿泥石化 硫化物2方解石2石英阶段黄铁矿2沸石2石英阶段①黄铁矿2方解石2石英细脉。②黄铁矿2绿帘石2方解石2石英细脉。石英2沸石2黄铁矿,石英2黄铁矿,黄铁矿,石英细脉。 金堆城矿区钼品位等值线图(图 22A) ,总含脉率等值线图(图 22B)和总裂隙密度等值线图(图 22C)对比研究 ,可以看出矿区内总含脉率等值线轮廓与钼品位等值线轮廓基本相似 ,两者极值区都位于图的东缘(露天采场的东南端 ,花岗岩体主体露头附近) ,而总裂隙密度等值线轮廓与钼品位等值线相差甚远 ,总裂隙密度等值线极值区接近图的中心部位 ,但是总裂隙密度等值线图型产状与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矿体产状大体相近。因此矿区内含脉密度和含脉率全面反映了裂隙与矿化和矿体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含脉率与含矿流体的运移直接有关 ,并且控制了矿石品位的变化。 2 含矿裂隙与成矿关系金堆城钼矿床含矿裂隙系统研究表明 , ① 研究区含矿裂隙系统形成于以挤压为主的构造环境中 ,如用简单的板块碰撞2削减模式尚难解释该区中生代构造形式 ,它可能与壳内俯冲或A型俯冲有关(胡受奚 ,1985 ;贾承造 ,1986) , ②含矿裂隙主要受两种因素控制 ,一是岩浆侵位的压力和热应力;二是岩浆上侵的部位 ,往往也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部位因此也是裂隙最发育的部位; ③ 成矿期的构造活动对含矿裂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矿区内各阶段矿物和有用组份分布 ,取决于成矿期各成矿阶段裂隙的布局变化 ,因而主导的原生分带应属于脉动分带。金堆城花岗斑岩周围是高含脉率和高渗透率区 ,这一地区不仅有利于岩浆上升 ,同时也造成地下水与热液对流 ,导致成矿流体温度、 盐度降低 ,使成矿物质迅速沉淀 ,形成充填式矿床。1 2 第13 卷 第4 期 徐兆文等: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图 2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钼品位、 裂隙密度和含脉率等值线图F 2 Isopleth diagram of molybdenum tenor , crack density and fissure abundance in Jinduicheng porphyrymolybdenum deposit22A 矿区钼品位等值线图 22B 矿区总含脉率等值线图 22C 矿区总裂隙等值线图裂隙密度(n) =一定矿化期间内形成的裂隙总长度50 ×50 cm2 (cm- 1)含脉率(k) =裂隙长度×宽度50 ×50 cm2 ×100 %5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1 流体包裹体特征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形态主要呈椭圆型、 圆形 ,次为不规则形;气液比为 1/ 5~1/ 10 ,1/ 10 占多数;颜色主要为无色 ,次为褐色、 浅褐色、 黑色等;包裹体直径为 3~30μm ,主要为 10~20μm;包裹体主要呈零星分布 ,偶见带状分布[6 ]。 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金堆城矿区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为 83~412 ° C(图 3) ,从图 3 可以看出金堆城矿 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呈现两个峰值区 ,其一为 100~170 ° C ,其二为 200~230 ° C ,但主要集中于100~290 ° C之间 ,且成矿温度为 200 ° C左右 ,这一结果明显低于 Henderson 斑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7 ]。 3 流体包裹体含盐度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含盐度介于 w (NaCl) eq %0161~4215 之间 ,具有典型的双配分模式特征(图 4) ,其一含盐度介于 w (NaCl) eq %0161~17 之间 ,其二含盐度介于 w (Na2Cl) eq %2715~4215 之间 ,主要成矿阶段介于 w (NaCl) eq %0161~17 之间。其结果明显低于美国 Henderson斑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含盐度[5 ,7 ]。 4 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显示 ,包裹体中富 Cl-、 K+、 SO2 -4 贫 F -、 Na+、2 2 地质找矿论丛 1998 年图 3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频数直方图F 3 Frequency histogram of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 in Jinduicheng por2phyry molybdenum deposit图 4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含盐度频数直方图F 4 Frequency histogram of saliniti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Jin2duicheng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HCO -3 , (F -/ Cl-) / ( K+/ Na+) 、 HCO-3 / SO2 -4 比值低(图 5) 。波谱分析显示包裹体中 CO2 含量高[5 ]。3 2 第13 卷 第4 期 徐兆文等: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图 5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F -/ Cl-)2( K+/ Na+)和 SO2 -4 2HCO-3 图F 5 F-/ Cl-versus K+/ Na+and SO2 -4 versus HCO3- of fluid inclusionsp composition inJinduicheng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Ⅰ成矿前 Ⅱ成矿期 Ⅲ成矿后6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 1 硫同位素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硫同位素显示 ,辉钼矿与黄铁矿中的δ 34S‰ 组成基本一致 ,分布范围介于1123~4134 之间 ,均值为 3143 ‰,具有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图 6) ,说明硫的沉淀过程 ,其物理化学条件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并且黄铁矿和辉钼矿δ 34S ∑s = 5 ‰,证明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的硫主要来自岩浆。 2 氢、 氧同位素表2 为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氢、 氧同位素组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δ 18O ‰ 介于11183~8159 之间 ,均值为 9154 ‰,其中成矿前δ18O ‰介于 10103~8199 之间 ,成矿期δ18O ‰介于 11183~8177 之间 ,成矿后δ18O ‰介于 9187~8159 之间;δ18OH2O ‰介于 7177~ - 10112 ,均值为- 1103 ‰,其中成矿前δ18OH2O ‰ 介于 7177~3116 之间 ,成矿期δ18OH2O ‰介于 1183~3103 之间 ,成矿后δ18OH2O ‰介于 1185~ - 10112 之间;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氢同位素δD ‰介于 -57122~ - 120169 之间 ,均值为 - 82183 ‰,其中成矿前δD ‰介于 - 57122~ - 96170 之间 ,成矿期δD ‰ 介于 - 79100~ - 84135 之间 ,成矿后δD ‰介于 - 79179~ - 120169 之间。上述研究表明金堆城斑岩钼矿床从成矿前 →成矿期 →成矿后δ 18OH2O ‰、 δD ‰值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而且成矿前或成矿后 , δD ‰值变化范围较大 ,说明从成矿前至成矿后 ,雨水的混入量不断增加 ,说明成矿热液早期主要来自岩浆热液 ,晚期伴有大量雨水(图 7) 。4 2 地质找矿论丛 1998 年图 6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硫同位素组成F 6 Composition of sulfur isotopes in Jin2duicheng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部分资料来自孙晓明)7 矿床成因 详细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研究证明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的形成与 f CO2、 f HF、 f O2值高及富钼的花岗岩热液体系有关。花岗岩浆在侵入固结成岩的同时也使上覆火山岩蚀变为致密块状角岩 ,由于晚期岩浆热液继续上移 ,致使上部已固结的壳体破碎 ,导致晚期岩浆热液发生减压沸腾而转变成富钼的成矿流体。在晚期岩浆热液减压沸腾过程中引起了花岗斑岩云英岩化和上覆角岩黑云母化及富钼的成矿流体在裂隙中运移。当雨水大量混入时 ,富钼的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随之降低 ,造成了富钼成矿流体沿裂隙充填形成钼矿床[8、 9 ]。表 2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氢、 氧同位素组成T 2 Composition of H and O isotopes in Jinduicheng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序号 矿物 矿化期 δ18O δ D δ18OH2O‰ 资料来源1 石英 10103 - 96170 7177 本文 2 石英 成 8199 6173 本文 3 石英 9103 - 66114 6177 本文 4 石英 矿 9162 - 57122 7136 本文 5 石英 9169 - 96158 7127 本文 6 石英 前 9170 - 64197 3116 孙晓明7 石英 9187 3133 孙晓明8 石英 9177 3123 孙晓明9 石英 8196 - 1155 孙晓明10 石英 8198 - 1153 孙晓明11 石英 成 9196 - 1190 本文12 石英 8169 1183 本文13 石英 矿 11183 - 84135 1166 本文14 石英 9103 - 1148 孙晓明15 石英 期 10139 - 79100 - 3103 本文16 石英 8177 - 1174 孙晓明17 石英 9174 - 1156 本文18 石英 9136 - 120169 - 10112 孙晓明19 石英 成 8159 - 6112 本文20 石英 矿 9141 - 5113 本文21 石英 后 9182 - 5159 本文22 石英 9187 - 79179 1185 本文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心实验室5 2 第13 卷 第4 期 徐兆文等: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图 7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δ18OH2O2 δ D图F 7 δ 18OH2O versusδ D diagram in Jinduicheng porphyry molyb2denum depositMWL 天水演化线 SMOW标准大洋水 PMW原生岩浆水Ⅰ成矿前 Ⅱ成矿期 Ⅲ成矿后参考文献胡受奚,林潜龙,陈泽铭,等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拼合带地质与成矿南京大学出版社,任启江,徐兆文,杨荣勇,等东秦岭超大型钼矿床的形成条件(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 ,261~徐兆文,邱检生,任启江,等河南栾川南部地区与 Mo2W矿床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特征岩石学报,1995 , (4) :397~尚瑞钧,严阵,等秦巴花岗岩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任启江,吴俞斌,武耀城,等陕西金堆城斑岩钼矿含矿裂隙的分布规律与成因矿床地质,1987 , (3) :127~张文淮,陈紫英流体包裹体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Richard B Carten ,Ennis R Geraghty ,Bruce M Walker and Ames R S Cyclic development of igneous features and theirrelationship to high2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eatures in the Henderson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Colorado ,E Geol1988 ,vol ,85 :266~ White W H ,Bookst rom A ,Kamili R J ,Ganster M W,Smith R P ,Ranta ,D E and Steininger R C Character and origin of Cli2max2type molybdenum E Geol 1981 ,vol 75 ,270~ West ra G and Keith S B Classification and genesis of stockwork molybdenum E Geol 1981 ,vol 76 ,864~873 Carten R B ,Walker B M ,Geraghty E P and Gunow A j Comparison of field2based studies of the Henderson porphyry molyb2denum deposit , Colorado with experimental and thoretical models of porphyry systems : Canadian Inst Mining MetallurgyS 1988 ,vol 39 ,351~3666 2 地质找矿论丛 1998 年GEOLOGICAL2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GENESIS OF THE J INDUICHENG PORPHYRYMOL YBDENUM DEPOSIT ,SHANXI PROVINCEXu Zhaowen Yang Rongyong L u Xianchai Ren Qijiang(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 Nanjing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3)AbstractJ induicheng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East QinlingLarge 2molybdenum metallogenic belt The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is associated with aMesozoic granite There is potash feldspar2quartz crenulate on the top of the granitc In this paper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fissure abundances and developing degree of thefissure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mineralization The ore2 forming temperature is 200° C±The salinity of mineralizing solutions manifest s bimodal dist ribution pat tern with two ranges f rom2715 to w(NaCl) eq 4215 % and f rom 0161 to w(NaCl) eq 17 % The composion of inclusionis characterized by rich in Cl-,K+,SO2 -4 and poor F -,Na+,HCO -3 The data of sulphur ,oxygenand hydrogen haveδ34S range f rom 1125 to 4134 ‰, δ18O ranges f rom 11183 to 8159 ‰, δD rangesf rom - 57122 to - 120169 ‰ These isotop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ore2 forming fluids and materialswere originated mainly f rom the magma But there entered meteoric water at late Key Words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sis ,J induichengShanxi Province7 2 第13 卷 第4 期 徐兆文等: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下载网站

2011年5月1日《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是201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维屏。满意请采纳

《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 《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 《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 《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 《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 《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 “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 “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 “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语》,2004 (1)。 “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 2004(3)。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4(1)《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 “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TESOL Journal, 11/2, 5-1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System, 30/1, 85-105,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Asian Englishes, 5/1, 40-6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ELI Teaching, 23/1, 16-19,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Internet TESL Journal, 7/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Teacher's Edition, 6, 8-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Guidelines, 23/2, 20-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Guidelines, 22/1, 51-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F 37/3, 27-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G 21/1, 23-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and L 20/1, 35-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Guidelines 20/2, 77-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ELI T 28, 15-19,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ELI Teaching 29, 37-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 30/4, 458- “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 P, 39 –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ducation,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汪义群 ,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 期全文转载。 “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 “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 《江西师大学报》,2001, “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 “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 2003/1发表。 “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 “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 “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 “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 “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 “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 “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 索引序列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查询系统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查询入口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期刊官网查询系统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下载网址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官网论文下载网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