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道教文献有哪些种类

道教文献有哪些种类

发布时间:

道教文献有哪些种类

《道德经》《庄子》《云笈七签》《淮南鸿烈集》《抱朴子》《太上感应篇》《周易参同契》《黄帝阴符经》,这些都收录在《道藏》内,里面的文献都是经典,不一一列举了。

考古发现的道家文献1900年,敦煌遗书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残卷)以及《鶡冠子》。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六韬》,其中包含很浓的黄老道家的味道,或许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太公》的一部分。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后古书《九主》《老子》乙本卷前古书《黄帝四经》等。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六韬》和《文子》残篇。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书中《则阳》、《外物》、《让王》等残篇。1987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中的《盗跖》残篇。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献《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1994年,一批战国楚竹书出现在香港文物市场上,随即被上海博物馆购回,后被人称为上博简,里面包括《恒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许多道家佚书,其中以《恒先》最著名,它用词古奥,哲理深刻,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2009年初,北京大学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献是全本《老子》与《周训》,其《老子》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而《周驯》的篇发现将“还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文献《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汤相。”《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颜师古注:“父读曰甫也。”《辛甲》二十九篇。班固注:“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鬻子》二十二篇。班固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颜师古注:“鬻音弋六反。”《管子》八十六篇。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颜师古注:“筦读与管同。”《老子邻氏经传》四篇。班固注:“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班固注:“述老子学。”《老子徐氏经说》六篇。班固注:“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刘向《说老子》四篇。《文字》九篇。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蜎子》十三篇。班固注:“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颜师古注:“蜎,姓也,音一元反。”《关尹子》九篇。班固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庄子》五十二篇。班固注:“名周,宋人。”《列子》八篇。班固注:“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老成子》十八篇。《长卢子》九篇。班固注:“楚人。”《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班固注:“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田子》二十五篇。班固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颜师古注:“骈音步田反。”《老莱子》十六篇。班固注:“楚人,与孔子同时。”《黔娄子》四篇。班固注:“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颜师古注:“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宫孙子》二篇。颜师古注:“宫孙,姓也,不知名。”《鹖冠子》一篇。班固注:“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颜师古注:“以鹖鸟羽为冠。”《周训》十四篇。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班固注:“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杂黄帝》五十八篇。班固注:“六国时贤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班固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孙子》十六篇。班固注:“六国时。”《捷子》二篇。班固注:“齐人,武帝时说。”《曹羽》二篇。班固注:“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郎中婴齐》十二篇。班固注:“武帝时。” 颜师古注:“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臣君子》二篇。班固注:“蜀人。”《郑长者》一篇。班固注:“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颜师古注:“《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楚子》三篇。《道家言》二篇。班固注:“近世,不知作者。”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司马迁指的是黄老道家,而班固这里指的是以老庄等道家为中心而略有后世神仙家的色彩的思想和实践性指南)

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 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我基本看完了。道家和道教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人混为一谈了,所以也把道教经典弄出来。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是关於炼丹术的最早理论,被后人称为「丹经王」,它是对以前还丹金液烧炼技术的总结。「参同契」是指将易学、黄老、炉火三者综合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炉火之事,真有所据;黄老用究,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经路。该书是汉代黄老学派炼丹家魏伯阳所著,记述炼丹器具的制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炉火的调节,及药物的反应过程,或炼成后服食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等。书中特别对丹药的反应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记述很详细,一直为后人奉为准则。 《周易参同契》又是汉代学家说明炼丹过程的记述,和易学与炼金术结合的产物,它还把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因此它的理论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变易说来解释丹药形成的原理,又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炉火掌握的原则。譬如《周易参同契》开端并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转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蛮,准绳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乾坤坎离和后面说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来解释炼丹的全部过程,则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离为四个基本卦,是丹药形成依据(乾坤为炉鼎,上釜为乾,下釜为坤,并取天上地下之象。坎离指药物,坎即是铅,离即是汞;或坎为水,离为火;火指药物蒸馏,水指药物熔化为液体。乾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鼎上为阳,鼎下为阴;汞为阳,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鼎炉及药物等,都是依阴阳变易的法则进行作炼,尤其「牝牡四卦,以为橐龠,或覆冒阴阳之道」之说,指明炼丹过程也要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来掌握火候。 「经纬奉日使」说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内,每天有两卦;「刚柔有表里」说明阴阳属性之相成相克。《周易参同契》特别强调坎离两卦之作用,同时也明确地说明「易为坎离」,以坎离讲阴阳变易,如此说,也无违背易学的阴阳变易原则和炼烧的原则。炼丹的过程,药物和水、火二气的变化,铅为阴,其遇火而熔为白液;汞为阳,其遇火而升华;水为阴,火为阳,混而为一,炼为丹药,此即是「易谓坎离」。 《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是说明炼丹火候要随每月月亮的盈虚而调节。但火候有两种,文火和武火。减炭为文火,加炭为武火;在一个月里,前半月用文火,后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武火。它是要求炼丹术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掌握火候。 《参同契》的「纳甲说」有三种,说明炼丹运火程序,因此称为「月体纳甲说」。 第一种是六十卦纳甲说,将一个月分六十个昼夜,配以六个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离两卦代表日月,以其余六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八卦又各配以天干地支。 第三种是十二消息卦说,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个卦(复、临、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表示阴阳二气的消长。 《参同契》用这十二个卦与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说明一个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铅汞加温起反应,转化为金丹的过程。 阴阳五行说为汉代思想的主干,所以在《参同契》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同时看到道教阴阳五行说和儒学的成分。《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於东汉安帝、顺帝时,出自于吉等人,后於桓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原经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现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为兴国广嗣之术,是讲「气」以养长生,则为生命存在和长生方法。《太平经钞‧癸部》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于天,精者受于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说明「精气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太平经钞‧壬部》说:「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相合则为一,可以长存也。」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已经有新的发展,则「精气神」的性质,与人的行为和人的身体有密切关系。但「精神」有善恶、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为精神的性质决定人行为的善恶,故有关性与命的关系甚大。又人行为的性质也可以使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并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现。 其实人之身体中有所谓「人身之神」、「司过神」和「五脏之神」。司过神曰「监察神」,为监察人行为过失的神;这种神在《太平经》叫做「六司命神」,证明人五脏之神,也有司过之功能(所谓「你知我知」之意)。 五脏之神「心、肝、脾、肺、肾」,在《太平经》相应为一种形神求长生的论述,所谓「精神出游,神随人意,诸神司过」,以此论述为根据;又括「守神」、「致神」、「还神」三种。守神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游离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恶气在身中作乱。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来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还神」的对象是本在身中却一时游离身外的精神,通过还神的办法,使它们返回人体与身形相合,以达到消除疾病和长生久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时,要把这些神像挂在静室中实行凝思,并要佩神符,及吞服丹书。 《太平经》中的「承负」,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观念,它给人们行为的后果作了解释;因为一个人行善反得恶果,行恶反得善果。这个问题,《太平经》认为是「承负」所引起的作用。「承负」说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辈人行为的影响,今生的行为也会带给后辈人福祉;承者为前,负者为后。《解师策书诀》说:「承负是告诫人们要为后世人行善,免受承负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负之厄。」阴符经 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黄庭经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抱朴子内篇 道教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清静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了心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天机经 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还有《关尹子》也叫《文始真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或《常清静经》《老子中经》 又名《珠宫玉历》,主要讲述治病辟邪、长生久视,存神服气、行气祝神、去三虫、逐伏尸、食日月太极精等方法,是斋醮、祝咒、符箓方面的重要典籍。 《抱朴子》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是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著名的道教人士。《抱朴子》外篇主要是对葛洪生平的自述,而内篇是葛洪对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炼方法的阐述。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道德经,化书。我就喜欢这两本。

道教文献有哪些种类图片

主要经典:《道德经》《 南华真经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阴符经》 《清静经 》《西升经》 《心印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玉皇经》 《玉枢经 》《三官经》 《北斗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坐忘论 》《化书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常诵经典: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小赞及结经谒等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小赞及结经偈等藏外道书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敦煌道藏: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中华道藏:《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道藏辑要: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二十八集,即收有《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皆取自明《正统道藏》,是为《道藏》要集选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道藏辑要续编》。现通行本即为二仙庵版本,该书共二百四十五册,所收道书已增至二百八十七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一十四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字板是用梨木双面雕刻而成,共一万四千多块,1957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为当今道教经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青羊宫便印刷线装对外供应,1986年巴蜀书社又重印出版。文化经典: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道教神学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 能广大的神仙。这种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道教产生之初,即以确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还从古代哲学、原始宗教及古人的养生锻炼等行为中吸取了许 多成分,用来组建其有关神仙信仰的理论和行为体系,奠定了道教神学发展的基础。在"神仙信仰"这块"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进行了种种吸收、创建文化的活动,营造出一个庞杂的道教文化体系。二 道教伦理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吸收了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儒、释二家的,故其内容愈来愈多,亦愈来愈复杂。其中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与反面恐吓相结合,使它的道德伦理准则,在社会上发生更大的影响。此外道教的劝善书,使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统化和更通俗化。三 道教哲学以往道教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通俗的民间宗教,只有一些近于巫术的符水、斋教、科仪,谈不上哲学思辩。但如今大部分的学者皆认为道教有其哲学性的内容。道教哲学是为其教义服务的,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换言之,对道教教义的哲学论证就是道教哲学。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一开始就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学的理性论证,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围和构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题,论证人有无成仙的内在根据、人成仙取何途径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四 道教金丹术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也称外丹黄白术。外丹以丹砂、铅、汞、硫为主要原料与其他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药。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长生成仙,故历来道士莫不投入毕生心力加以炼制。虽然服食金丹最后并不能长生不老,但道士在炼丹过程中,却意外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随着外丹术的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炼养人体精、气、神的内丹术。内丹术继承综合了服气、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对后来的气功 影响很大。五 道教医学自道教创兴之时,道教就把医术作为其传道济世的工具。而且随着魏晋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医药视为其追求和达到长生的必要辅助手段和必备知识。道教医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道教医学家经过长期济世行医的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且发明创新了各种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道教医学养生功 法,如房中术、服食、辟榖等等。六 道教文艺道教文学艺术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长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的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可以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进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质。反过来,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给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在道经中,不仅有些道经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道教中的音乐、宫观建筑、神仙图像等,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为内容的作品更是不可胜计,从中也可以看出道教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

《道藏》、《老子》、《庄子》、《黄庭经》、《文始真经》、《参同契》、《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老子道德经[思想研究]庄子庄子[道家经典]文始真经(关尹子)[修炼典籍]列子[今世仙学]周易[中医养生]淮南子[道教文化]文子[其它文章]化书2007版2008版河上公章句道德经英文版太平经抱朴子内篇太上感应篇吕氏春秋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黄帝四经鬼谷子孙子兵法老子想尔注管子天口篇老子中经无能子鹖冠子金人铭玉皇经太白阴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素书老子指略达庄论<<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道德经,化书。我就喜欢这两本。

鉴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推荐道家部分书籍而不是道教典籍。老子(区别道德经)、黄学、文子、庄子、列子、淮南子、庚桑子、鹖冠子、管子等等

道教杂志有哪些种类

简介:《中国道教》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编辑出版的会刊,前身是1962年创办的《道协会刊》,1987年改版为《中国道教》杂志季刊,1999年为适应道教发展的需要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对海内外公开发行。《中国道教》融政策性、文化性、资料性于一体。至1999年4月已出版了50期,每期约8万字,每期中用一半多篇幅刊载道教学术性论文和道教史料;报导道教教务和国际友好往来情况;介绍道教人物,交流教务工作和学道修道体会。每期辟有:道教动态、道教论坛、丛林风范、历史人物、道教养生、学习园地、道教仙话、洞天胜境、道教史料、友好往来等十余个栏目。《中国道教》是中国道教唯一一份全国性的道教杂志,十几年来,《中国道教》在介绍有关宗教政策、法规,反映道教现状和风貌、发表道教界人士对传扬道教的议论;联系广大道教徒推和弘扬道教文化,促进道教文化研究;加强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和道教素养,增强爱国爱教的信仰生活,福利社会人群;以及反映海外道教研究动态等方面,发挥积极良好的作用,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是了解中国道文化的重要窗口,认识当代中国道教的珍贵资料。《中国道教》原主编是当代研究道教的专家李养正教授,从1993年第四期起由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主编,王宜峨为副主编。《中国道教》杂志的地址设在北京市西便门外白云观内。

道书中有大量史籍记载道教的发展历史。这些道教史籍有历代道教传记方面的《列仙传》、《神仙传》、《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有属于道仙、真人谱录的《汉天师世家》、《清微仙谱》、《七真年谱》等;有属于山志、宫观志的《南岳总圣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茅山志》、《天台山志》、《宫观碑志》等;有属于碑传集的《甘水仙源录》;有属于游记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等等,种类繁多。

道教杂志有哪些种类类型

三洞,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所出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所出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宝君所出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十二类,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很多,我所知道的有:天星派

你这问法不对,应该问道家有哪些方术。至于你说的符篆一般列属于正一派,丹药一般列属于全真派。

黄继道貌似偏门,不属于正规的道教流派。道教流派有很多种分类:1、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2、按人划分:则有文始派(关尹)、冲虚派(列子)、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老华山派(陈抟老祖)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3、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清隐派、广慧派等。 另外,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道教杂志有哪些种类的

道教典籍的分类是在六朝定型的,它在道教典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道籍旧来皆以三洞、四辅分类,这是道教传统的七分法。

《中国道教》是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综合性道教文化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 期刊名称:中国道教主办单位:中国道教协会出版周期:双月CN:11-1670/B邮发代号:2-914 创刊时间:1980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 索引序列
  • 道教文献有哪些种类
  • 道教文献有哪些种类图片
  • 道教杂志有哪些种类
  • 道教杂志有哪些种类类型
  • 道教杂志有哪些种类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