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热力学相关论文

热力学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热力学相关论文

同志你好:  以下是我总结的材料,请核对后使用  祝愿你工作愉快  工程热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工程热力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热力系统、热力平衡、热力状态、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和工质的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热力发动机、制冷机和热泵的工作循环,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  为此,必须以热力学基本定律为依据,探讨各种热力过程的特性;研究气体和液体的热物理性质,以及蒸发和凝结等相变规律;研究溶液特性也是分析某些类型制冷机所必需的。现代工程热力学还包括诸如燃烧等化学反应过程,溶解吸收或解吸等物理化学过程,这就又涉及化学热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工程热力学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研究的方法是宏观的,它以归纳无数事实所得到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为推理的基础,通过物质的压力 、温度、比容等宏观参数和受热、冷却、膨胀、收缩等整体行为,对宏观现象和热力过程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把与物质内部结构有关的具体性质,当作宏观真实存在的物性数据予以肯定,不需要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作任何假设,所以分析推理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且条理清楚。这是它的独特优点。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热力学第一定律(thefirstlawofthermodynamics)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该定律经过迈耳JRMayer、焦耳TPJoule等多位物理学家验证。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涉及热现象领域内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十九世纪中期,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大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它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

化工热力学相关论文

化工热力学课程笔记 第一节课 为什么要学化工热力学 化工热力学与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 借助物理化学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对其进行实际运用 个人思考 回顾一下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其实可以很简明的概括为最核心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但是把它延展开来是很大的篇幅 (比如在化工热力学中就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讲流体的PPT关系 如此可以得出理论和工程实际的差别 //目前的理论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实践过程当中不能简单的用一些理想性的方程来解决问题,而要用很多经验性的方程 →_→从而占据了更大的篇幅 )此外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逻辑建立一个更大的picture →_→从而对第一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 更不一样的理解 →_→所以要常常转换角度 转换到不同大小的picture ②区别 如上述已经提及理论方程和实践经验方程有区别 老一辈 大公司的学生没有化工的学 这门课只凭借物理化学热力学的知识进入设计院进行设计 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相关历史背景 1949年 麻省理工processor书写了第一本化工热力学教材 1978年 国内第一次开设化工热力学课程 启示 从历史沿革看一门学科 !!!!!!学科发展 行业发展 社会需要的发展

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被引用136次,单篇引用最高达36次。 (1)学术论文: 2014-2015年17) Bing Zhang *, Dandan Zhao , Yonghong Wu, Hongjing Liu , Tonghua Wang *, Jieshan Q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talytic Carbon Membrane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ol Steam R IEC R (IF=3), 2015, 54(2): 623- SCI/EI收录16) B Zhang*, D Wang, Y Wu, Z Wang, T Wang, J Q Modification of the desalination property of PAN-base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by a preoxidation Desalination (IF=0), 2015, 357: 208- SCI/EI收录15) Zhang, Bing*; Dang, Xiaolong; Wu,Yonghong; Liu, Hongjing; Wang, Tonghua; Jieshan, Q Structure and gas permeation of nan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based on RF resin/F-127 with variable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IF=9), 2014, 29(23): 2881-2890, (SCI/EI)14)Bing Zhang*, Yonghong Wu, Yunhua Lu, Tonghua Wang, Jieshan Qiu*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and carbon/zeolite membranes from ODPA-ODA typ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9), 2015, 474:114- (SCI/EI)13) HJ Liu, D Li, H Yao, Y Pan, Y Zhang, B Zhang, Enhancement of Carbon Dioxide Mass Transfer Coupling the Synthesis of Calcium Carbonate Fine Particles by (Ionic Liquid)-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6 (2015) 489- (SCI/EI)12)吴永红,张兵,张满闯, 周佳玲, 王同华 聚丙烯腈基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 化学工程, 2015, 已录用。2015-0086。(CSCD收录)10) 吴永红,谷裕,肖大君,张兵, 江园, 周佳玲 聚丙烯腈基纳滤膜脱盐性能的研究 应用化工,2015,已录用。(CSCD收录)9) 孙明珠,张兵*,吴永红,朱静 超声波在强化燃料油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现代化工,2015, 已录用。(CSCD收录)8) 吴永红,张兵*,肖大君 宁夏无烟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化工新型材料,2015,已录用。(CSCD收录)7) 张兵*, 赵丹丹, 沈国良, 于智学, 吴永红, 王同华强化甲醇制氢反应的酚醛树脂基炭膜制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36(5):503~6) Zhang, B*; Shi, Y; Wu, Y; Wang, T; Qiu,J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pported ordered nan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for ga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31 (4):2136-2146, (SCI/EI)。5) B Zhang*, Y Shi, Y Wu, T Wang, J Q Towards the preparation of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carbon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gas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9 (2): 171–178, (SCI/EI)。4) B Zhang*, Z Yu, Y An, Y Wu, Y Shi,Z Liu, T W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large sized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film from resorcinol/formaldehyde by basic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4, 18(4): 294- (SCI/EI)。3) 吴永红,张兵*,石毅,赵丹丹,党晓龙,王同华 ODPA-ODA型聚醚酰亚胺膜的预氧化机理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4,36(3):280~2) 张兵*, 党晓龙, 吴永红, 于智学,王同华 成膜基质对炭膜结构与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膜科学与技术, 2014, 34(6): 17-1) 张兵*,石毅,吴永红, 赵丹丹, 党晓龙, 王同华 分离炭膜研究的新技术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2014,42(8): 7-8+2012-2013年5) 吴永红, 张兵*, 沈国良, 赵丹丹, 党晓龙 烟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脱除甲基橙性能的研究 化工进展, 32(z): 88-92, 4) 张兵*,于智学,石毅,吴永红,王同华 BPDA-ODA型聚酰亚胺基沸石杂化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膜科学与技术, 33(3): 33-38, 3) 张兵*,王颖,吴永红,赵薇 聚丙烯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对氯化钙的去除 化工环保, 33(4):349-353, 2) Sun, MZ*; Zhang, B; Wu, YH; Zhu, J;Zhao, DZ Deep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FCC diesel fuel with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0(23): 2471-2477, (SCI/EI)1) 吴永红, 孟繁妍, 于智学, 张兵*, 王同华 有序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40(1): 10-12, 2009-2011年13) B Zhang*, Y Wu, T Wang, J Qiu, SZ Micr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from sulfonated poly(phthalazinone ethersulfone keton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ga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22 (2): 1190-1197, (SCI/EI)12) B Zhang*, Y Wu, F Meng, T Xu, JZhu, M 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rdered nanoporous carbonmaterials by templating Procedia Engineering, 27: 762 – 767, (EI)11) Zhang, B*; Wu, YH; Wang, TH; Qiu, JS;Xu, TJ; Sun, XH Effects of curing method on the gas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phenolic resin/poly(vinyl alcohol)-based carbon membrane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675-677: 1185-1188, (EI)10) 吴永红,张兵*,朱静,孙明珠 偏三甲苯溶剂法2,4′-二羟基二苯砜的合成 精细石油化工,28(3):73-76, 9) 孟繁妍,于智学,吴永红,张兵* 支撑有序孔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化工进展,30(Z2):85-88, 8) 张兵*,于智学,吴永红,傅承碧,班玉凤 无机膜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材料导报, 25(S2):450-453, 7) 宋菊玲,吴永红,刘波,张兵 沸石吸附脱除水溶液中品红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装备,(1):30-31, 6) 吴永红,孟繁妍,朱静,孙明珠,张兵* 活性炭二次化学活化剂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石油化工, 39 (z):1000-1002, 5) 赵文凯,朱静,宋菊玲,孙明珠,吴永红 生物柴油降凝方法的研究 当代化工, 39(2): 141-143, 4) 朱静,付雪,孙明珠,吴永红 大豆油生物柴油降凝方法研究粮食与油脂, 11:7-9, 3) B Zhang, G Shen, Y Wu, T Wang, J Qiu, TXu, C 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for gas IEC R2009, 48 (6): 2886– (SCI/EI)2) T Wang, B Zhang, J Qiu, Y Wu, S Zhang, Y C Effects of sulfone/ketone in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on the gas permeation of their derived carbon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9, 330: 319- (SCI/EI)1) B Zhang, T Wang, Y Wu, S Zhang, Preparation and gas permeation of composite carbon membranes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8, 60: 259– (SCI/EI)2006年以前6) B Zhang, TH Wang, SH Zhang, J-SQiu, XG J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made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Carbon, 2006, 44 (13): 2764- (SCI/EI)5) B Zhang, TH Wang, SL Liu, SHZhang, J-S Q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microporous carbon materialsderived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 2006, 96(1-3):79- (SCI/EI)4) Q Liu, T Wang, C Liang, B Zhang, SLiu, Y Cao, J Q Zeolite married to carbon-a new family of membrane 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gas separation C M, 2006, 18(26): 6283- (SCI/EI)3)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聚酰亚胺基气体分离炭膜的研究进展, 膜科学与技术,2007,27(5):97-2) 刘诗丽,王同华,张兵,聚醚砜酮薄膜热稳定性及热解动力学规律的研究, 新型炭材料, 2004,19: 224- (SCI收录)1) 张兵, 李平 活性炭纤维填充床脱除水中苯和氯苯及其再生的研究,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2003, 17 (3): 188-学术会议交流30) Yonghong Wu1, Bing Zhang1,2,*, Dandan Zhao1, Xiaolong Dang1, Tonghua W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carbon/carbon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gas PO-1-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ICOM2014, July 20-25, 2014, Suzhou,C29) Xiaolong Dang1, Yonghong Wu1, Bing Zhang1,2,*, Dandan Zhao1, Tonghua W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ic resin-based carbon PO-1-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ICOM2014, July 20-25, 2014, Suzhou,C1) 吴永红,张兵*,石毅,王同华 炭/炭杂化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2013年10月25~27日,“第八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大连,口头报告。2) B Zhang*, Y SHI, Y Wu, D Zhao, X Dang, T W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olecular sieving membranes made from BTDA-ODA type 2013年7月16~19日,“亚太膜学会第八届会议(The 8th Conference of Aseanian Membrane Society , AMS8)”,西安,墙报展示。(P2-A-60)3) 张兵*, 于智学, 石毅, 吴永红 催化炭膜的制备及强化甲醇制氢研究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会议, 沈阳, 2012年10月(全国会议)4) 于智学, 张兵*, 石毅, 吴永红 酚醛树脂基微滤炭膜的制备及在甲醇制氢的应用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会议, 沈阳, 2012年10月5) B Zhang, * Y Wu, Y Shi, T Wang, J Q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olecular sieving membranes made from P International Carbon Conference, 2011年7月25-29,华东理工大学 S6) F Meng, B Zhang*, Z Yu, Y Wu, T Xu, C F Controlled fabrication of ordered nan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by International Carbon Conference, 2011, July, 25-29, S7) 张兵*, 吴永红, 于智学, 石毅, 王同华 沸石杂化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第七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2011年11月4-7日, 杭州8) 孟繁妍; 于智学; 吴永红; 张兵* 支撑有序孔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第四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全国会议)(墙报)2011/11/18-2011/11/21, 天津9) B Zhang*, Y Wu, T Wang, J, T Xu, X S Effects of curing method on the gas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phenolic resin/poly(vinyl alcohol)-based carbon membrane The 7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Advanced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28 June 2010, Dalian, 10) Zhang B*, Fu C, Zhao H, Wu Y, Zhang D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via a plate carbon membran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Energ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2010, Feb 5-8, B11) 孟繁妍, 张兵*, 吴永红, 徐铁军, 孙秀华 ZSM-5杂化PR/PVA炭膜的制备及透气性 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2010年10月16-18日, 北京, 176-12) 张兵*, 吴永红, 孟繁妍,徐铁军, 朱静, 孙明珠 模板法有序纳米孔炭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 2010年6月19-21日, 长沙, 13) 张兵*, 孟繁妍, 吴永红, 王同华 软模板法酚醛树脂基有序纳米孔炭膜的制备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2010, 10月 29-31日, 长沙14) 张兵,吴永红,王同华,等 酚醛树脂/聚乙烯醇基炭膜的制备及气体渗透性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七届学术会议,2009,11月,天津,p608-15) B Zhang, TH Wang, SH Zhang, J-S Qiu,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s, Carbon’05 inKorea, p223-16) B Zhang, TH Wang, SH Zhang, J-S Qiu, Effect of sulfone/ketone of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on gas permeation of carbon China/USA/Japan joint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eijing,China, 17) B Zhang, T Wang, S Liu, J Qiu, X Jia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sulfonated poly (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Carbon’06 in United Kingdom, 18) B Zhang, T Wang, Q Liu, S Liu, S Zhang, J Qiu, Improvement in gas perme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PPESK by adding Carbon’06 inUnited Kingdom, 19) L Hu, B Zhang, T Wang, S Liu, S Zhang, J Qiu, Preparation and gas perme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HQDPA-ODA polyimide,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Aseanian Membrane Society, Beijing,C20) Q Liu, T Wang, B Zhang, J Qiu, C Liang, Y Nanostructured carbon/zeolite composite membrane for gas A C S, D Fuel C “Chemistry of Carbon Materials and Nanomaterials”,231st ACS National Meeting, Atlanta, GA,USA, March 26-30,21) Q Liu, T Wang, B Zhang, H Zhang, J Qiu, C L A self-supporting composite carbon membrane prepared by pyrolysis poly (amic acid) /carbon Carbon 2006,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Conference Aberdeen,UK, 2006, July 16- (SCI)22) Q Liu, T Wang, Q Liu, B Zhang, S Liu, L Wang, C Liang, J Qiu, Y C Ration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carbon-metal Composite membrane with controlled porosity through Metal-Catalyzed Decomposition of Surrounding MThe Third Conference of Aseanian Membrane S July 19-21, 2006, Beijing,C23)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一种用于制备气体分离炭膜的新型聚合物材料, 第七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西宁, p17-24)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聚酰亚胺基炭分子筛膜的制备及表征, 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北京, p34-25)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前驱体化学结构对炭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北京, 26)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聚醚砜酮基气体分离炭膜的制备及表征, 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上海复旦大学, p69-27) 刘庆岭,王同华,张兵,等,新型/沸石纳米复合膜气体分离炭膜的制备与表征, 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北京, p96-28) 刘庆岭, 王同华, 刘勤华, 张兵, 邱介山, 曹义鸣 新型C/TiO2 纳米复合膜制备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第二届全国膜技术在冶金中应用研讨会 南京, 2006年5月27~28日(2)教学改革论文1) 教改论文《化工热力学课程中“教-学-用”三位一体关系的探讨与实践》张兵,沈国良,李素君,吴永红,闫金城,徐铁军,班玉凤《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6):218-2) 教改论文《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化工类人才改革的探讨》张兵,吴永红,沈国良,朱静,孙明珠《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15-3) 教改论文《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朱静,沈国良,赵文凯,孙明珠,班玉凤,张兵《化工高等教育》,2010,(05):17-4) 教改论文《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培养低碳意识》胡志泉,张兵《学习月刊》,2010,(12):1315) 教改论文《浅析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张兵,吴永红《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01):98-100(3)专利申请[1] 张兵, 吴永红, 刘红宇 一种调控聚丙烯腈纳滤膜截留率的预氧化方法 发明专利申请号2[2] 虞琦; 张兵; 徐铁军; 张航 一种用于油水分离的炭膜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8[3] 张兵;吴永红;傅承碧;徐铁军 一种炭膜反应器及其使用方法 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1010118376,授权日23[4] 张兵;吴永红;傅承碧;徐铁军 一种2,4-二羟基二苯砜的合成精制方法, 申请号200910188206[5] 张兵;吴永红;孟繁妍;于智学;石毅 一种制备有序多孔炭膜的基质诱导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6,授权日11[6] 张兵;吴永红,朱静,孙明珠,于智学,石毅 一种制备催化炭膜的共混热解法 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1815829[7] 张兵, 吴永红, 石毅,赵丹丹, 党晓龙 一种用于调控炭膜气体分离性能的磁场干预成膜方法 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4962336[8] 张兵, 王同华, 吴永红, 李琳 一种用于调控炭膜气体分离性能的磁场装置, 授权号ZL X,授权日12[9] 王同华,张兵,邱介山,一种气体分离膜渗透仪的改进方法,授权号ZL2005102007928,授权日12[10] 王同华,张兵,邱介山, 蹇锡高 聚醚砜酮基气体分离炭膜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051020079327,授权日01

热力学第一定律(thefirstlawofthermodynamics)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该定律经过迈耳JRMayer、焦耳TPJoule等多位物理学家验证。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涉及热现象领域内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十九世纪中期,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大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它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

力学相关论文

议论文是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诸多要素组成。论题,即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或说是论证的对像。论点,又叫论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指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刚体的概念 2 力的概念 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4 力系 5 平衡 2 静力学公理 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约束相关概念 2 常见的约束类型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 合力矩定理 4 平面力偶理论 1 力偶的概念 2 力偶的性质 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1 力的平移定理 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2 物体系统的平衡 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2 力对轴的矩 1 力对轴之矩 2 合力矩定理 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1 空间力系的简化 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 重心与形心 1 物体的重心 2 平面图形的形心 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材料论文包括很多方面,像(材料科学)里面说的一样,什么碳纤维材料,什么高分子材料,等等,你都可可了解下,对你写论文有一定的帮助的~

先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然后就此展开讨论力与运动的各种关系,后总接一下。

热处理相关论文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钢的热处理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我当过技师培训老师,我建议论文的题目是《.....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尽量写自己的经验,应该没有问题的。到减速机论坛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有关热力学的论文

同志你好:  以下是我总结的材料,请核对后使用  祝愿你工作愉快  工程热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工程热力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热力系统、热力平衡、热力状态、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和工质的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热力发动机、制冷机和热泵的工作循环,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  为此,必须以热力学基本定律为依据,探讨各种热力过程的特性;研究气体和液体的热物理性质,以及蒸发和凝结等相变规律;研究溶液特性也是分析某些类型制冷机所必需的。现代工程热力学还包括诸如燃烧等化学反应过程,溶解吸收或解吸等物理化学过程,这就又涉及化学热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工程热力学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研究的方法是宏观的,它以归纳无数事实所得到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为推理的基础,通过物质的压力 、温度、比容等宏观参数和受热、冷却、膨胀、收缩等整体行为,对宏观现象和热力过程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把与物质内部结构有关的具体性质,当作宏观真实存在的物性数据予以肯定,不需要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作任何假设,所以分析推理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且条理清楚。这是它的独特优点。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摘 要:关于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解题方法可以从多方面去考虑,从而求得所需求的物理量。关键词:无滑滚动、质量、半径、粗糙斜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匀圆柱体,沿倾角为α的粗糙斜面自静止无滑滚(如图),求质心,加速度ac法一:用平面平行运动动力学方程考虑斜面方向的运动,用f代表静摩擦力,据质心运动定理,有mgsinα-f=mac 对于质心重力的力矩等于0,只有摩擦力的力矩,从而fR=Icβ=1/2Mr2刚体上的P点同时参与两种运动:随圆柱体以质心速度vc 平动,和以线速度Rω绕质心转动。无滑动意味着圆柱体与斜面的接触点P的瞬时速度为0,由此得Vc=Rω上式两边分别为对时间求导得d/dt·Vc=Rd/dtω所以有aC=Rβ③由①②③推出法二:如图,通过该圆柱体对定点A的角动量定理,因为静摩擦力f对定点A的力矩为零,所以有LA=3/2mVcR=3/2R2ω只有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的力矩,设为τAτA=msinα*R据角动量定理有dLA/dt=τA即(3/2)mR2β=(3/2)mRac=mgsinα*R 所以有ac=(2/3)gsinα法三:用动能定理解题设圆柱体沿斜面滚过的距离为s时的速度为vc 由于是无滑滚动,既是纯滚动Vc=Rω 所以有ω=Vc/R圆柱体的滚动后获得的总动能为T则T=Tc+Trc=(1/2)mVc2+(1/2)Icω2=(1/2)mVc2+(1/4)m(Rω)2=(3/4)mVc又由于初动能为0据动能定理有T-0=mgsinα*s (3/4)mVc2=mgs*sin α上式两边分别为时间t求导,得3mVc2/4dt=mgsinα*ds/dt所以有(3/2)ac=gsinα 所以 ac=(2/3)gsinα通过对上题的解答,我们运用到了力学中的刚体力学,角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所以要想学好力学就得善于发散思维!参考文献:①赵凯华、罗茵 新概念物理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7②卢新平 简明普通物理学 30

1、新制冷剂HFC—134a的热物理及热力学性质2、热力学状态函数关系图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3、应用物理学专业《热学》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整合之初探4、浅分析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5、讲授物理化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探讨6、热力学第二定律从物理说法导出数学说法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简明教程8、热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9、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解题指导10、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 索引序列
  • 热力学相关论文
  • 化工热力学相关论文
  • 力学相关论文
  • 热处理相关论文
  • 有关热力学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