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工程力学相关论文

工程力学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工程力学相关论文

1,定义: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各门力学学科的总称。常指以可变形固体为研究对象的固体力学。广义的工程力学还包括水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等。工程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2,一般工程力学包括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即三大力学。它们的关系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

你是 永大 的吧、

工程力学要求足以任务是

怎样写论文? 建议你先去知网找相关论文研究,不会弄的话可以去我qq空间参考下网络找论文的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论文

热能动力核心期刊 1、动力工程-上海设备成套研究院、上海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2、热力发电-西安热工研究院。3、汽轮机技术-哈尔滨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3、热能动力工程-哈工大、海军轮机研究院。私聊的不要搭理,东拼西凑的东西,找些不知名杂志发表,丢人现眼。

在哪里发表首先是自己的意愿,然后是看单位或学校的要求,有本可持续能源的刊应该适合

Gfreedomx ur2063xz

化工热力学相关论文

化工热力学课程笔记 第一节课 为什么要学化工热力学 化工热力学与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 借助物理化学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对其进行实际运用 个人思考 回顾一下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其实可以很简明的概括为最核心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但是把它延展开来是很大的篇幅 (比如在化工热力学中就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讲流体的PPT关系 如此可以得出理论和工程实际的差别 //目前的理论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实践过程当中不能简单的用一些理想性的方程来解决问题,而要用很多经验性的方程 →_→从而占据了更大的篇幅 )此外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逻辑建立一个更大的picture →_→从而对第一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 更不一样的理解 →_→所以要常常转换角度 转换到不同大小的picture ②区别 如上述已经提及理论方程和实践经验方程有区别 老一辈 大公司的学生没有化工的学 这门课只凭借物理化学热力学的知识进入设计院进行设计 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相关历史背景 1949年 麻省理工processor书写了第一本化工热力学教材 1978年 国内第一次开设化工热力学课程 启示 从历史沿革看一门学科 !!!!!!学科发展 行业发展 社会需要的发展

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被引用136次,单篇引用最高达36次。 (1)学术论文: 2014-2015年17) Bing Zhang *, Dandan Zhao , Yonghong Wu, Hongjing Liu , Tonghua Wang *, Jieshan Q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talytic Carbon Membrane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ol Steam R IEC R (IF=3), 2015, 54(2): 623- SCI/EI收录16) B Zhang*, D Wang, Y Wu, Z Wang, T Wang, J Q Modification of the desalination property of PAN-base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by a preoxidation Desalination (IF=0), 2015, 357: 208- SCI/EI收录15) Zhang, Bing*; Dang, Xiaolong; Wu,Yonghong; Liu, Hongjing; Wang, Tonghua; Jieshan, Q Structure and gas permeation of nan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based on RF resin/F-127 with variable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IF=9), 2014, 29(23): 2881-2890, (SCI/EI)14)Bing Zhang*, Yonghong Wu, Yunhua Lu, Tonghua Wang, Jieshan Qiu*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and carbon/zeolite membranes from ODPA-ODA typ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9), 2015, 474:114- (SCI/EI)13) HJ Liu, D Li, H Yao, Y Pan, Y Zhang, B Zhang, Enhancement of Carbon Dioxide Mass Transfer Coupling the Synthesis of Calcium Carbonate Fine Particles by (Ionic Liquid)-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6 (2015) 489- (SCI/EI)12)吴永红,张兵,张满闯, 周佳玲, 王同华 聚丙烯腈基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 化学工程, 2015, 已录用。2015-0086。(CSCD收录)10) 吴永红,谷裕,肖大君,张兵, 江园, 周佳玲 聚丙烯腈基纳滤膜脱盐性能的研究 应用化工,2015,已录用。(CSCD收录)9) 孙明珠,张兵*,吴永红,朱静 超声波在强化燃料油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现代化工,2015, 已录用。(CSCD收录)8) 吴永红,张兵*,肖大君 宁夏无烟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化工新型材料,2015,已录用。(CSCD收录)7) 张兵*, 赵丹丹, 沈国良, 于智学, 吴永红, 王同华强化甲醇制氢反应的酚醛树脂基炭膜制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36(5):503~6) Zhang, B*; Shi, Y; Wu, Y; Wang, T; Qiu,J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pported ordered nan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for ga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31 (4):2136-2146, (SCI/EI)。5) B Zhang*, Y Shi, Y Wu, T Wang, J Q Towards the preparation of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carbon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gas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9 (2): 171–178, (SCI/EI)。4) B Zhang*, Z Yu, Y An, Y Wu, Y Shi,Z Liu, T W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large sized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film from resorcinol/formaldehyde by basic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4, 18(4): 294- (SCI/EI)。3) 吴永红,张兵*,石毅,赵丹丹,党晓龙,王同华 ODPA-ODA型聚醚酰亚胺膜的预氧化机理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4,36(3):280~2) 张兵*, 党晓龙, 吴永红, 于智学,王同华 成膜基质对炭膜结构与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膜科学与技术, 2014, 34(6): 17-1) 张兵*,石毅,吴永红, 赵丹丹, 党晓龙, 王同华 分离炭膜研究的新技术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2014,42(8): 7-8+2012-2013年5) 吴永红, 张兵*, 沈国良, 赵丹丹, 党晓龙 烟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脱除甲基橙性能的研究 化工进展, 32(z): 88-92, 4) 张兵*,于智学,石毅,吴永红,王同华 BPDA-ODA型聚酰亚胺基沸石杂化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膜科学与技术, 33(3): 33-38, 3) 张兵*,王颖,吴永红,赵薇 聚丙烯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对氯化钙的去除 化工环保, 33(4):349-353, 2) Sun, MZ*; Zhang, B; Wu, YH; Zhu, J;Zhao, DZ Deep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FCC diesel fuel with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0(23): 2471-2477, (SCI/EI)1) 吴永红, 孟繁妍, 于智学, 张兵*, 王同华 有序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40(1): 10-12, 2009-2011年13) B Zhang*, Y Wu, T Wang, J Qiu, SZ Micr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from sulfonated poly(phthalazinone ethersulfone keton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ga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22 (2): 1190-1197, (SCI/EI)12) B Zhang*, Y Wu, F Meng, T Xu, JZhu, M 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rdered nanoporous carbonmaterials by templating Procedia Engineering, 27: 762 – 767, (EI)11) Zhang, B*; Wu, YH; Wang, TH; Qiu, JS;Xu, TJ; Sun, XH Effects of curing method on the gas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phenolic resin/poly(vinyl alcohol)-based carbon membrane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675-677: 1185-1188, (EI)10) 吴永红,张兵*,朱静,孙明珠 偏三甲苯溶剂法2,4′-二羟基二苯砜的合成 精细石油化工,28(3):73-76, 9) 孟繁妍,于智学,吴永红,张兵* 支撑有序孔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化工进展,30(Z2):85-88, 8) 张兵*,于智学,吴永红,傅承碧,班玉凤 无机膜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材料导报, 25(S2):450-453, 7) 宋菊玲,吴永红,刘波,张兵 沸石吸附脱除水溶液中品红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装备,(1):30-31, 6) 吴永红,孟繁妍,朱静,孙明珠,张兵* 活性炭二次化学活化剂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石油化工, 39 (z):1000-1002, 5) 赵文凯,朱静,宋菊玲,孙明珠,吴永红 生物柴油降凝方法的研究 当代化工, 39(2): 141-143, 4) 朱静,付雪,孙明珠,吴永红 大豆油生物柴油降凝方法研究粮食与油脂, 11:7-9, 3) B Zhang, G Shen, Y Wu, T Wang, J Qiu, TXu, C 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for gas IEC R2009, 48 (6): 2886– (SCI/EI)2) T Wang, B Zhang, J Qiu, Y Wu, S Zhang, Y C Effects of sulfone/ketone in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on the gas permeation of their derived carbon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9, 330: 319- (SCI/EI)1) B Zhang, T Wang, Y Wu, S Zhang, Preparation and gas permeation of composite carbon membranes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8, 60: 259– (SCI/EI)2006年以前6) B Zhang, TH Wang, SH Zhang, J-SQiu, XG J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made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Carbon, 2006, 44 (13): 2764- (SCI/EI)5) B Zhang, TH Wang, SL Liu, SHZhang, J-S Q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microporous carbon materialsderived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 2006, 96(1-3):79- (SCI/EI)4) Q Liu, T Wang, C Liang, B Zhang, SLiu, Y Cao, J Q Zeolite married to carbon-a new family of membrane 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gas separation C M, 2006, 18(26): 6283- (SCI/EI)3)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聚酰亚胺基气体分离炭膜的研究进展, 膜科学与技术,2007,27(5):97-2) 刘诗丽,王同华,张兵,聚醚砜酮薄膜热稳定性及热解动力学规律的研究, 新型炭材料, 2004,19: 224- (SCI收录)1) 张兵, 李平 活性炭纤维填充床脱除水中苯和氯苯及其再生的研究,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2003, 17 (3): 188-学术会议交流30) Yonghong Wu1, Bing Zhang1,2,*, Dandan Zhao1, Xiaolong Dang1, Tonghua W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carbon/carbon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gas PO-1-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ICOM2014, July 20-25, 2014, Suzhou,C29) Xiaolong Dang1, Yonghong Wu1, Bing Zhang1,2,*, Dandan Zhao1, Tonghua W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ic resin-based carbon PO-1-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ICOM2014, July 20-25, 2014, Suzhou,C1) 吴永红,张兵*,石毅,王同华 炭/炭杂化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2013年10月25~27日,“第八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大连,口头报告。2) B Zhang*, Y SHI, Y Wu, D Zhao, X Dang, T W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olecular sieving membranes made from BTDA-ODA type 2013年7月16~19日,“亚太膜学会第八届会议(The 8th Conference of Aseanian Membrane Society , AMS8)”,西安,墙报展示。(P2-A-60)3) 张兵*, 于智学, 石毅, 吴永红 催化炭膜的制备及强化甲醇制氢研究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会议, 沈阳, 2012年10月(全国会议)4) 于智学, 张兵*, 石毅, 吴永红 酚醛树脂基微滤炭膜的制备及在甲醇制氢的应用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会议, 沈阳, 2012年10月5) B Zhang, * Y Wu, Y Shi, T Wang, J Q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olecular sieving membranes made from P International Carbon Conference, 2011年7月25-29,华东理工大学 S6) F Meng, B Zhang*, Z Yu, Y Wu, T Xu, C F Controlled fabrication of ordered nanoporous carbon membranes by International Carbon Conference, 2011, July, 25-29, S7) 张兵*, 吴永红, 于智学, 石毅, 王同华 沸石杂化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第七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2011年11月4-7日, 杭州8) 孟繁妍; 于智学; 吴永红; 张兵* 支撑有序孔炭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 第四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全国会议)(墙报)2011/11/18-2011/11/21, 天津9) B Zhang*, Y Wu, T Wang, J, T Xu, X S Effects of curing method on the gas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phenolic resin/poly(vinyl alcohol)-based carbon membrane The 7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Advanced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28 June 2010, Dalian, 10) Zhang B*, Fu C, Zhao H, Wu Y, Zhang D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via a plate carbon membran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Energ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2010, Feb 5-8, B11) 孟繁妍, 张兵*, 吴永红, 徐铁军, 孙秀华 ZSM-5杂化PR/PVA炭膜的制备及透气性 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2010年10月16-18日, 北京, 176-12) 张兵*, 吴永红, 孟繁妍,徐铁军, 朱静, 孙明珠 模板法有序纳米孔炭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 2010年6月19-21日, 长沙, 13) 张兵*, 孟繁妍, 吴永红, 王同华 软模板法酚醛树脂基有序纳米孔炭膜的制备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2010, 10月 29-31日, 长沙14) 张兵,吴永红,王同华,等 酚醛树脂/聚乙烯醇基炭膜的制备及气体渗透性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七届学术会议,2009,11月,天津,p608-15) B Zhang, TH Wang, SH Zhang, J-S Qiu,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s, Carbon’05 inKorea, p223-16) B Zhang, TH Wang, SH Zhang, J-S Qiu, Effect of sulfone/ketone of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on gas permeation of carbon China/USA/Japan joint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eijing,China, 17) B Zhang, T Wang, S Liu, J Qiu, X Jia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sulfonated poly (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Carbon’06 in United Kingdom, 18) B Zhang, T Wang, Q Liu, S Liu, S Zhang, J Qiu, Improvement in gas perme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PPESK by adding Carbon’06 inUnited Kingdom, 19) L Hu, B Zhang, T Wang, S Liu, S Zhang, J Qiu, Preparation and gas permeation of carbon membranes derived from HQDPA-ODA polyimide,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Aseanian Membrane Society, Beijing,C20) Q Liu, T Wang, B Zhang, J Qiu, C Liang, Y Nanostructured carbon/zeolite composite membrane for gas A C S, D Fuel C “Chemistry of Carbon Materials and Nanomaterials”,231st ACS National Meeting, Atlanta, GA,USA, March 26-30,21) Q Liu, T Wang, B Zhang, H Zhang, J Qiu, C L A self-supporting composite carbon membrane prepared by pyrolysis poly (amic acid) /carbon Carbon 2006,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Conference Aberdeen,UK, 2006, July 16- (SCI)22) Q Liu, T Wang, Q Liu, B Zhang, S Liu, L Wang, C Liang, J Qiu, Y C Ration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carbon-metal Composite membrane with controlled porosity through Metal-Catalyzed Decomposition of Surrounding MThe Third Conference of Aseanian Membrane S July 19-21, 2006, Beijing,C23)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一种用于制备气体分离炭膜的新型聚合物材料, 第七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西宁, p17-24)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聚酰亚胺基炭分子筛膜的制备及表征, 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北京, p34-25)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前驱体化学结构对炭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北京, 26) 张兵,王同华,邱介山等,聚醚砜酮基气体分离炭膜的制备及表征, 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上海复旦大学, p69-27) 刘庆岭,王同华,张兵,等,新型/沸石纳米复合膜气体分离炭膜的制备与表征, 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北京, p96-28) 刘庆岭, 王同华, 刘勤华, 张兵, 邱介山, 曹义鸣 新型C/TiO2 纳米复合膜制备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第二届全国膜技术在冶金中应用研讨会 南京, 2006年5月27~28日(2)教学改革论文1) 教改论文《化工热力学课程中“教-学-用”三位一体关系的探讨与实践》张兵,沈国良,李素君,吴永红,闫金城,徐铁军,班玉凤《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6):218-2) 教改论文《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化工类人才改革的探讨》张兵,吴永红,沈国良,朱静,孙明珠《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15-3) 教改论文《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朱静,沈国良,赵文凯,孙明珠,班玉凤,张兵《化工高等教育》,2010,(05):17-4) 教改论文《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培养低碳意识》胡志泉,张兵《学习月刊》,2010,(12):1315) 教改论文《浅析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张兵,吴永红《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01):98-100(3)专利申请[1] 张兵, 吴永红, 刘红宇 一种调控聚丙烯腈纳滤膜截留率的预氧化方法 发明专利申请号2[2] 虞琦; 张兵; 徐铁军; 张航 一种用于油水分离的炭膜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8[3] 张兵;吴永红;傅承碧;徐铁军 一种炭膜反应器及其使用方法 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1010118376,授权日23[4] 张兵;吴永红;傅承碧;徐铁军 一种2,4-二羟基二苯砜的合成精制方法, 申请号200910188206[5] 张兵;吴永红;孟繁妍;于智学;石毅 一种制备有序多孔炭膜的基质诱导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6,授权日11[6] 张兵;吴永红,朱静,孙明珠,于智学,石毅 一种制备催化炭膜的共混热解法 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1815829[7] 张兵, 吴永红, 石毅,赵丹丹, 党晓龙 一种用于调控炭膜气体分离性能的磁场干预成膜方法 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4962336[8] 张兵, 王同华, 吴永红, 李琳 一种用于调控炭膜气体分离性能的磁场装置, 授权号ZL X,授权日12[9] 王同华,张兵,邱介山,一种气体分离膜渗透仪的改进方法,授权号ZL2005102007928,授权日12[10] 王同华,张兵,邱介山, 蹇锡高 聚醚砜酮基气体分离炭膜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051020079327,授权日01

热力学第一定律(thefirstlawofthermodynamics)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该定律经过迈耳JRMayer、焦耳TPJoule等多位物理学家验证。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涉及热现象领域内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十九世纪中期,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大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它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

力学相关论文

议论文是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诸多要素组成。论题,即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或说是论证的对像。论点,又叫论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指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刚体的概念 2 力的概念 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4 力系 5 平衡 2 静力学公理 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约束相关概念 2 常见的约束类型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 合力矩定理 4 平面力偶理论 1 力偶的概念 2 力偶的性质 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1 力的平移定理 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2 物体系统的平衡 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2 力对轴的矩 1 力对轴之矩 2 合力矩定理 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1 空间力系的简化 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 重心与形心 1 物体的重心 2 平面图形的形心 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材料论文包括很多方面,像(材料科学)里面说的一样,什么碳纤维材料,什么高分子材料,等等,你都可可了解下,对你写论文有一定的帮助的~

先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然后就此展开讨论力与运动的各种关系,后总接一下。

工业工程相关论文

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齐二石,陈君彦 工程机械 2009年11月摘 要:工业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是我国制造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迈向“中国创造”、赢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最有效的手段。实现工业工程与信息化(IE+IT)的集成创新,对实现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分析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现状及需求,从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电子化、流程电子化、决策支持等层面,阐述工业工程在信息化中的微观基础作用,提出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增效管理创新模式,造企业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益设计就是其典型应用之一 我国制造业在较低的劳动成本、较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等几大因素的推动下,已成为全球同行业增长最快的区域,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在朝“中国创造”迈进。然而,我国的制造业管理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在资源利用率低、质量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等多方面。因此,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现有企业以信息化为主的技术改造,是我国产业界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是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所在。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作为一门具有较好适应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方法论和工程技术的综合体,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系统素质、综合创新能力乃至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展了IE活动,为后来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其实质就是“IE+IT”。可见,工业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是制造业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迈向“中国创造”,赢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企业在信息化项目中如何运用工业工程技术,形成工业工程与信息化的集成创新,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我国现阶段工业工程应用现状及需求分析事实上,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基本技术支持体系。目前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美国工业工程学会于 1995年制定的:“工业工程是对有关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运用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上述系统可能获得的效果给与分析、预测和评价。”同时,工业工程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列为八大类工程学科之一,涉及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成本、计划、质量及库存等。结合中国国情,近年来工业工程在不断实践及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工程理念(Chinese Industrial Engineering,CIE),中国工业工程(CIE)是应用分析、设计、控制和评价等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多种产业部门的效率、质量及成本等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即CIE是用工程方法解决管理竞争力问题。中国工业工程基本功能与内容包括6个方面,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如近期我们对天津市136家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调查显示(如图 2),工业工程应用实施的比例还较低,仍有33%的企业不了解工业工程,初步实施的企业占 46%,全面实施的只有11%。企业全面实施了标准作业的只有1%,而企业在生产效率、成本、质量方面有改善需求但无从下手的占到了6%,可见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中亟需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其中,如图3所示,企业最需要工业工程解决的问题前几位依次是:生产计划调度方法、制造系统精益管理、生产现场改善和物流系统优化。2 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微观基础作用分析企业信息化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企业生产管理各环节资源进行开发,是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过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1)数据的电子化。即把库存信息、销售凭证、费用凭证、采购凭证等,都以一定的数据库格式录入到计算机中,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可以随时查阅。(2)流程的电子化。把企业已经规范的流程用软件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行为,提升客户满意度。(3)决策支持。通过对电子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加工处理,数据挖掘,得出有效信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信息化的实施使得企业对信息在采集、处理、存储及应用等方面的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可改变企业管理的方式及效率。对天津市136家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调查显示(见图 4),有 9%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他超过 60%的企业认为信息化的积极影响方面依次为: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改善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改善进销存管理,以及支持管理服务与创新。但同时,有超过20%的企业认为过去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效果不明显,进一步实施的信心不足。另有16%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服务商针对本企业专门需求提供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不足。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实施信息化不力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基础累积水平不能适应实施信息化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如对基础工业工程研究应用的忽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工作程序的不规范,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够,这样的运行环境难以给信息化实施提供适合和有效的支持。并且中国企业实施的信息系统更多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系统水平开发的,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信息化三个层面角度分析工业工程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数据电子化是信息化实施准备的关键阶段,其中重要工作就是对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这些基础数据将为 CAD、CAE、CAPP、CAM、PDM、ERP 等信息系统提供运行支持。任何不准确的基础数据,对系统来说都将产生深刻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而工业工程技术则为这些数据的及时、准确获取提供了保障。流程的电子化是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复杂的阶段,涉及到整个企业的人员、岗位和组织。因为信息化过程中必然要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首先是与信息流相关的岗位的职责变动,其后进一步涉及人员、技术及资源与之的匹配性变动。这些变动的大小将影响企业组织的进一步变革。因此,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前中期,企业应根据自身战略,运用工业工程理念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善(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BPI) 或 再 造 (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主要包括:对组织架构的改善或重新设计;对新工作岗位的工作分析;对相应的设施以及物流系统进行优化或规划设计;对相关人员的工作绩效与考核标准的重新审定,等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对人员在岗位及环境变化前后的状况进行人因工程方面的预测评估研究,从而达到“人—机器—环境”三者更好的匹配,使企业员工能够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安全水平。(注:人因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涉及多种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劳动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着眼于提高人的工作绩效,防止人的失误,以实现统一考虑人—机器—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优化,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决策分析是信息化项目通过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提供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所蕴含的决策分析和控制管理原理及原则同样是工业工程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例如:① 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需依照绩效考核规则对人员工时工效进行统计考评;②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中,需要根据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Schedule,MPS) 确定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③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中,需要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运用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工具来进行销售过程定制、销售预测等。而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进行能力平衡和优化排序,是工业工程技术的经典内容之一。同时,在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企业在前期需要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尤其要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从而更好地对项目投资、软件选型、实施方选择进行决策;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及质量进行测评,对项目全过程的成本进行现场管理控制。而要对这一过程实现科学管理和监控,工业工程提供了最佳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技术体系。3 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IE+IT创新性是工业工程的核心思想,是精髓和职业精神。工业工程从一诞生就强调科学化的创新与不断改进,它是解决各种复杂矛盾的创造性的方法。加里·哈默在《管理大未来》(2008)一书中提及科学管理精神的复兴就是创新,并重提“工业工程之父”泰勒的创新思想。管理的长远未来在于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21 世纪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创新将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通过之前的分析可知,结合工业工程技术,信息化过程必将是伴随管理累积与管理创新的过程。而创新的路径将来自于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结合的过程中的信息化引导创新与工业工程技术的改善创新。管理具有不可复制性,邯钢模式、海尔模式都具有很深的企业文化烙印与企业个性化内容,其他企业只可能间接借鉴,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管理创新模式不能照搬国外,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以及时代发展需求,在引进国外管理模式、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消化、吸收和创新,建立适合中国企业发展与竞争需要的中国管理创新模式与理论技术体系。通过长期的研究并结合国情实际,我们认为应该考虑将信息化与工业工程集成,走一条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创新之路。这种模式将以工程技术为基础来规划设计企业的资源,以规划、设计、计划及控制为手段,通过具有工业工程技能的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以工业工程为技术支持的持续改善的管理思想,借助信息化与信息系统的辅助引导,实现创新管理,使得企业进入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运作状态,最终实现企业目标。这种模式,在初期建设中,强调企业面向全生命周期整体规划的重要性;在运行时,注重具有工业工程技能的人员从企业改善入手,不断提升管理基础累积,从而最终顺利实施信息化,并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引导创新;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工业工程技术的运用将体现改善创新。4 “IE+IT”管理创新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中国企业应在企业管理中全面推行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管理创新模式,必须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和效益驱动”等四方面的实施策略,才能达到管理创新,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效果。据此模式,我们提出了面向制造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精益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以往工业工程管理改善应用大多只是局部应用单项技术的局限,从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初期,即引入工业工程中的精益思想,把企业作为整体系统来进行管理规划,前端考虑顾客及市场需求,结合时代科技发展,涉及产品创意、概念设计、产品原型设定、投资决策、产品设计、工厂设计、设施设计、组织流程设计、信息系统设计等流程,后端一直到产品销售给顾客,贯穿从开发、制造到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企业的整体化设计及改造的管理模式。这种设计方法按照信息化与工业工程集成的理念,给出“系统分析—应用规划—系统设计—企业实施与改造”的全过程技术,为我国制造企业运用“IE+IT”增效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

工业工程可以写生产管理、工厂、流水线、精益生产等等。开始也不懂,还是寝室哥们给的文方网,写的《服装生产流水线设计和工序分配的优化目标》,很快就OK了低功耗微处理器中异步流水线设计涂装流水线设计及仿真优化设计流水线的建模、平衡及调度研究流水线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AES算法介绍及其流水线设计研究论种子加工流水线设计面向流水线设计的可重构算法设计“LongtiumC2”微处理器流水线设计64位MIPS指令处理器的流水线设计论种子加工流水线设计流水线技术在FPGA设计中的实现涂装前处理流水线设计注意事项PLC控制的玻璃生产流水线设计基于FPGA的FIR数字滤波器实现一种用于FPGA流水线设计的时钟技术流水线的FPGA低功耗设计种子加工流水线设计概论GPU中图像处理流水线的设计与实现FPGA的低功耗设计技术研究基于IPv6路由器的高速转发技术研究与实现服装生产管理系统缝纫流水线平衡优化与仿真的研究32位CISC微处理器流水线的设计基于GALS NoC的异步片上通信链路技术研究基于异步映射的流水线替换策略研究流水线生产节拍选择的研究基于异步映射的异步流水线设计基于FPGA实现的SIRF模块级流水线设计AES算法的硬件优化实现及应用研究流水线设计方法及应用32位RISC微处理器流水线设计基于Petri网的ASIP流水线研究基于ASIC的有效DES/3DES流水线设计低功耗高性能移动图形顶点处理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工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我国零售业配送中心运输成本的控制  2、基于EAM信息系统的库存管理研究  3、如何降低项目的风险  4、5S在山东万事达集团公司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工效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6、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现状及对策研究  7、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的管理策略分析  8、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研究  9、我国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现代企业5S管理及其推行实务  12、现场管理思想在耐力鞋业有限公司的研究与应用  13、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  14、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研究  15、供应链环境下物流服务质量研究  16、IE在制造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7、GT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18、MC相关技术,策略及应用  19、AM或LP在企业中的应用  20、VM及应用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38 名 称:《工业工程》毕业设计 专 业:工业工程 周 数:18周 一,毕业设计意义和目的 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全面培养,综合训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环节,是知识深化,拓宽教学内容的重要过程,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检验,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 通过毕业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业工程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事业心,责任感;掌握工业工程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着重解决制造系统中的实际工业工程问题;使学生接受工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独立,顺利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二,选题的原则及题目难度,深度,广度要求 (一)题目要求 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以工程与设计类(毕业设计)为主,原则上不选择管理与研究类题目具体要求为: 选题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要符合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学生受到工业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做到题目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完整性,尽可能反映工业工程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力求结合生产,科研任务进行 题目新颖性要求:题目尽量做到每年更新,对已有题目要求说明新的任务和目标 设计内容要求: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工作量充足,难易程度切实可行;设计内容要求有足够的深度和一定的代表性,使学生切实受到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坚持每生一题,对大而难的选题可分解为若干子题,但要有明确分工;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加深加宽设计内容 题目工作量要求:从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开始,按学生每天工作6~8小时,一共16~20周完成来设定的工作量 (二)选题范围 根据西安工业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目前IE工程师主要从事的工 作提出以下选题,以供参考(题目力求解决生产系统,服务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工作研究与效率 运用方法研究对工厂生产系统的改进与设计; 运用方法研究优化工厂物流系统的设计; 运用方法研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设计; 动作研究的经济效果分析; 利用作业测定制定科学的时间定额,作业标准,对企业减员增产的设计 生产率研究 生产率测定的研究; 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因素与生产率提高研究; 降低能耗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人因工程 降低作业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影响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研究; 人体测量学在人机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 事故与可操作性分析 运筹学应用 利用网络计划编制大型工程进度计划; 运用排队论进行最优设计和最优控制; 利用存储论进行库存优化设计; 运筹学其它理论的应用实例 系统工程应用 系统评价与决策; 系统仿真在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生产作业层的信息化(如CAI,CAQC,PDM等); 管理办公层的信息化(如MIS,ERP,MRPII,OA,WFS); 战略决策层的信息化(如:DSS,ES) 工程经济 企业投资风险分析; 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研究;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 提高价值的途径及应用; 以最低成本实现产品功能的途径及应用 物流工程 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及合理化研究; 物料搬运设备的选用与设计; 物流搬运系统优化与设计; 现代仓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 10,生产与库存管理 生产的组织,计划与控制; 降低在制品的途径与方法; 库存控制与分析; 降低库存的途径与方法; ERP,MRPII在企业的应用; JIT应用 11,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 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用; 质量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12,先进制造模式 GT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MC相关技术,策略及应用; AM或LP在企业中的应用; VM及应用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提交的论文正文应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 选题的论证 方案比较与选择 原理与理论分析 工程设计与计算 技术经济分析或规划,控制和决策 建模,仿真,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及优化 反映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文资料阅读,利用能力的内容 以上内容可根据具体课题有所侧重,但要求学生毕业设计所提交的论文的设计,论证逻辑过程清晰,有必要的分析,计算,设计依据和过程,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IE方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格式和工作量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严格按照《西安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的要求执行,论文工作量具体要求为: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字数18000字以上 补充说明: a,管理或研究类毕业论文正文字数25000字以上,要求有创新; b,信息系统设计及仿真类题目正文字数12000字以上 英文资料翻译不少于1000单词,内容为与设计相关的英文资料 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包括5篇以上期刊文献,3篇以上英文文献(其中1篇英文文献翻译成汉语),要求正文标注参考文献

  • 索引序列
  • 工程力学相关论文
  • 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论文
  • 化工热力学相关论文
  • 力学相关论文
  • 工业工程相关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