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族文学投稿经验分享

民族文学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民族文学投稿经验分享

关于投稿的具体的方式方法与要求规则: 1、手写的纸张要求一般都是16开的信笺(太大太小都不好),方格稿纸(绝对不能是有横线的。单纯的白纸抄写也不行。),颜色要黑色的,不能用其他颜色的,更不能花哨,圆珠笔最忌。如果是打印就更好---打印最好用三四号字,宋体,五号太小,不好。 2、至于底稿,存不存是你自己的事情了。但是你别希望投出去的稿件还能把底稿要回来。最好要留一份,毕竟有时候投错了,冤枉是自己造成的。 所以建议:存!---除非你有绝对的信心:无论投给谁都会发表。 3、写好之后一定要寄原稿,不能用复印件,否则会造成一稿多投的嫌疑。(也就是把复印件存底,把原稿投出去) 另:这个年代大多用邮箱发信了,毕竟邮寄速度慢而且邮资贵,甚至丢失,所以建议发EMAIL。 发电子邮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 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 2、作者信息在正文后面。 作者信息包括: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比如简介)。 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

目前现状问题及对策:1。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科理论的建构还不够完善;2。这样,在我们面前又提出了一个如何协调民俗文化学的建设与建构民间文艺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3。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质尚缺乏深层、系统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4。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尚待起步。5。探讨当前少数民族社会文化转型期文化与文学内在联系,加强建设各民族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研究,应当引起关注。

《民族文学》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全国唯一少数民族文学月刊。集55个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之精粹,是全国及海内外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窗口。努力追求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 汉族作者关于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评论可以投稿小说\散文\诗歌等栏目只接受少数民族作家投稿

只要是民族题材就可以 没有民族限制一说的

民族文化投稿经验分享

《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发储篡肥诂堵磋瑟单鸡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微风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坐于石凳对月当歌。就和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样,安闲而又恬静。等进入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最深处。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统,什么文化了。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四个汉字,那是种精神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剖析。而时人尤其是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痛心,学校开设的有关选修课,无人问津;国外大兴办“XX(文豪、科学家等)年”,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超女好男…甚至当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专利,也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捶胸顿足!传统文化的破碎声清晰可辨…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中国与“古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多么令人惊羡!而当下,学生们都忙于在“数学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间奔波,远古的灿烂被还给荒原,泯灭凝成阴风一片,仿佛能听到羌笛声呜咽,闻到记载她的残页发出浓郁的霉味…我将她搂入怀中,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确切地说,是每位中华儿女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所谓的“超女好男”了?我们是不是该提高警惕以防传统文化沉入历史了?我们是不是该…是时候了啊,难道你没发现,原本评论传统文化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国》《论语心得》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掀起轩然大波!这不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表现,而影射出了时人对传统的陌生、迷茫!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震撼我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也进入了快车道。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复兴传统文化也成了热门话题,在网上我也结识了许多有志于此的同好。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是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在于她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的生存下来。现在我至少已经有些头绪了: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正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将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意义和形式,共同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现在原创的太少了,本人文化有限也帮不上你了,给你复制一篇再带几个网址,你互相串一下段子改一改就是了,祝你成功!  保卫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  长城在线 06-07-24 09:35  本网特约评论员 高建雨  日前看到黄波的文章《“保卫传统节日”不是孤立的问题》,文章说,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凝结着该民族的审美情感和趣味。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大都热衷过“洋节”,而淡漠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这是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或者失去自信的表现。不能孤立地看待和讨论怎样保卫传统节日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对自己的文化恢复自信的时候,传统节日又会自然成为我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笔者赞同作者的观点,我们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汉语母语的教学、使用、传播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宣传、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传播系统一定要纠正汉语使用中的各种错误,这些文化传播部门和系统的人员要首先做好表率,各种管理服务部门(各种行业管理单位及公交、餐饮、接待、涉外等领域)也要强化礼仪培训和普通话的使用,在高考中,应该规定语文成绩的最低达标分数线;比如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家庭和美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弘扬,《三字经》、《爱莲说》、《岳阳楼记》、《过伶仃洋》、《石灰吟》、《梁生宝买稻种》等名篇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值得发扬光大,精益求精、亡羊补牢、有志者事竟成、“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等哲理格言值得继承,指导今天的实践。  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笔者认为,不能单纯等待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恢复自信,而应该多管齐下,推动这一进程。因为文化的竞争可能是未来一个很重要层面的竞争,当初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理论基础就是“人种论”,其实更深层次的根源就是文化认同的差异和分歧。现在也有人把世界分为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在比较、议论文化的优劣,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曾提倡文化统一论。所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浓缩精华之一的、凝聚全民族情感和趣味的传统节日,应该择其精华发扬光大。文化部将春节等传统节日纳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我们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秀的品质内涵。我们应该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并从假日制度和文化氛围上提供相应的便利和引导。  如“春节”,辞旧迎新,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传承了千百年,已经在整个民族人民中内蕴于心,每到春节,人们都往家赶,到老人身边去,蔡国庆当年一首深情的《回家》使很多人热泪盈眶,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拜年、发放压岁钱,到处充满着喜庆,国家法定的春节长假,也是对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的认同。  因为我们民族重视情感,重视家庭的氛围和亲人的团圆,所以“中秋节”、“重阳节”也是我们的前辈为着家庭团聚而设立的,就像陈红演唱的歌,希望晚辈们《常回家看看》老人。这些节日如果恰逢周末,也确实应该发扬起来,尤其每年的中秋节,和国庆长假有重叠或邻近,也成为很好的团圆的机会。重阳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见当年那是一个受到全民族广泛重视的佳节。  端午节,本意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最基本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在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各第一条,都是“爱国”,恰恰地,端午节,是我们纪念一位中华民族的爱国的典范人物屈原,他是官员,是文人,是基层群众的贴心人。所以,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能忘记屈原,不能不光大端午节。在今天人们的观念中、生活中,端午节依然具有认同基础。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中他们为了捍卫忠贞的爱情,不向强大的恶势力低头,经过顽强抗争,应该说他们取得了胜利,尽管结局有些凄美。在日益民主的当代,牛郎织女的被棒打鸳鸯越来越少,但是追求爱情真挚、生活幸福美好的信念值得提倡。在现代社会,爱情变得越来越脆弱,也经受着多重考验、诱惑,就像《危情杜鹃》、《玉观音》、《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等电视剧中的描述。其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严重的,很多的单亲孩子、父母离异的孩子,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轻易离婚后的男女的生活也充斥着阴影,选择真爱、捍卫真爱,值得提倡。也许七夕节的更加被重视,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清明节是寄托对逝去的亲人哀思的节日。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工作、珍惜家庭的和睦幸福,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在清明的日子,全家人共同追思先人们的音容笑貌,回想和他们相处的朝朝暮暮,应该化哀思为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全家要更和睦,齐心协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因为我们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有悲情色彩,不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轻松、快乐、温馨、浪漫的心理,所以,在过节上,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儿童节、妇女节、愚人节等等反而更能得到认同。所以,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也确实面临一个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的问题。  我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植树节(绿化祖国秀美山川)、教师节(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党的生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军节(人民军队是祖国的忠实守卫者,保卫着人民的和平安宁)、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也应该发扬光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像我国的皮影、杂技、剪纸、京剧、评剧、书法等等文化艺术,都已经传播到世界很多民族中,同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复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根,在此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完善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这个过程也是各民族加强沟通、加深理解,促进和平友好并共同丰富世界文化、文明宝库的过程。  _271/  

民族学刊投稿经验分享

刊名: 民族学刊Journal of Ethnology主办: 西南民族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674-9391CN: 51-1731/C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民族学刊创刊时间:2010PS:该刊既非核心期刊,也非C刊,只是个省级普通期刊。合适请采纳~谢谢~

《中国民族报》辟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教育”、“环球”、“理论”、“时空”、“人物”等专版及《宗教周刊》和《文化周刊》。共推出100多个特色精品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视觉美感好。 “要闻”、“综合”等8块专版集中报道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进展,宣传新世纪民族工作领域重大事件、政策法规、模范人物及辉煌成就,刊发民族学、人类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展示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成就及民族中小学办学特色,反映民族地区民品、民贸、民族医药的经济发展动态与近况,关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中遇到的突出困难与问题,回应民族地区特困群体的现实需求,探索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路径。 《宗教周刊》共4块版,分别是“新闻”、“理论”、“圣迹”、“文化”。该周刊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及民间信仰为报道对象,追踪境内外宗教重大事件及重大活动,透视当代宗教学术领域的理论热点,揭示宗教教义、宗教礼仪、宗教习俗、宗教节日、宗教音乐、宗教建筑等知识背景,解析各大宗教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周刊》共4块版,分别是“文化”、“关注”、“品味”、“视野”。该周刊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主轴,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文化历史轨迹为经线,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民间习俗、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服饰、民间节日、民间建筑、民间艺人及民族地区的地域风貌等为纬线,全面展示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时代风貌。《中国民族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周二为对开8版;周五为对开12版。第01版:头版第02版:新闻·综合第03版:新闻·社会第04版:民族发展30年第05版:环球第06版:理论第07版:时空第08版:专题第09版:文化周刊第10版:观察第11版:生态第12版:旅游·休闲

民族论坛投稿经验分享

你好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刊物的主办和主管单位是中国什么社么单位 还是河北省或者什么省的什么刊物,中国字样的就是国家级, 省字样的就是 省级刊物 另外写又中文核心字样的就是北大核心的刊物。

就算投了你觉得有用吗

民族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我国民族研究领域学者铜陵党校李宁博士

本刊主要刊发民族问题研究类成果,欢迎与本刊所设栏目相对应的具有学术性、原创性、前  沿性、创新性,具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论文,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成果。  按照学术期刊的规范化要求,来稿须附有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3个关键词;说明性  的注释请以脚注形式放在页下;参考文献请按规范格式置于文尾;具体可参照本刊最新编发的论  文。来稿还需提供姓名、作者简介、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件等,以便联系。  本刊主要接收电子文稿,实行以学术价值为依据、符合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  稿制度。在投稿三个月后未接到刊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所有稿件恕不退还。  本刊实行优稿优酬。稿件一经发表,即寄赠稿费和当期样刊。为适应期刊数字化的需  要,本刊已被收入多个数据库,其著作权使用费随稿费一并发放。不愿意收入的作者,请在来  稿中注明。  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不愿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本刊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即将该作者列入  本刊谨慎用稿人员名单。  本刊为季刊,每季末月中旬出版。来稿请直接发至本刊电子信箱勿寄个人转递,以免辗转贻误。

  • 索引序列
  • 民族文学投稿经验分享
  • 民族文化投稿经验分享
  • 民族学刊投稿经验分享
  • 民族论坛投稿经验分享
  • 民族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