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国外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国外

发布时间: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国外

登山圣经不就是啊

Along with jogging(健身慢跑)and swimming,cycling is one of the best all-round rorms of It can heip to increase your strength and energy,giving you more efficient musclesand a strong But increasing yourstrength is not weight of your body on your feet, it's a good form of exercise for people with painful feet or However,with all forms of exercise, it's important to start slowly and build up Doing too much too quickly can damage muscles(肌肉)that aren't used to If you have any doubt about taking up cycling for health reasons, talk to your doctor and ask his/her Ideally you should be cycling at least two or three times a For the exercise to be doing you good, you should get a little out of Don't worry that if you begin to lose your Shortness of breath shows that the exercise is having the right effect(效果) However, if you find you are in pain then you should stop and take a 牛B的文章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摘要 通过对北京和香港200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做的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的困扰,而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和金钱等。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的困扰程度略高于北京,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又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研究认为,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1 选题依据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认真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本文旨在首先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香港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2 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香港浸会大学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港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2 统计分析对比法 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3 测试对象 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2~19岁的学生(男506,女534),香港地区的969名10~19岁的学生(男427,女542),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 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3 结果分析1 京港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 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①家庭、②学业/功课、③考试、④同学关系、⑤师生关系、⑥朋友关系、⑦生理问题、⑧金钱/经济、⑨个人前途、�10�香港回归、�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 北京和香港地区之比较: 按地区来看,北京或香港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图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香港之外,其余项均是香港学生得分高于北京。在1~9项和 第11项上两地相比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P<01)。这种情况可能与香港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经济发达且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对青少年学业和就业的要求相当高有关;而北京的青少年相对来说有着较好的社会和家庭保障,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北京地区的环境污染较香港严重可能是北京学生得分高于香港的主要原因。图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图1除表明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北京外,还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依次为考试、学业、个人前途、金钱、家庭等;北京则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和同学关系等。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2 男女性别之比较; 调查结果看出北京地区女生在12项心理压力困扰中有9项高于男生,其中在考试、生理问题、个人前途和环境污染项目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1)。这可能与当前女孩子普遍早熟,心胸比较狭窄有关。而在师生关系、金钱/经济2项上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多年来男子要更多地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而香港的情况则不同,在12项诱因中有8项是男生高于女生,其中考试成绩、人际关系(同学、师生、朋友)及生理问题等项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5),这可能与香港社会男子更需要自立和参与社会竞争有关。由此看来,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特点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2 参加体育运动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 我们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也就是说,那些除了必修的体育课之外,又能保证每星期参加两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次活动30 min以上的人,列为运动群体;其他为不常运动的群体。然后再比较他们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的差别。图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5,P<05)。在金钱、香港回归和环境污染方面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偏高可能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更多地与社会和外界接触的情况有关。图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图3是香港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5,P<05)。在师生关系和黑社会两项上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偏高可能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更多地与社会和外界接触以及香港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但无论北京或是香港青少年中都表现出经常参加运动群体在受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通过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增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他们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并能改善人际关系等。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表 对青少年心理困扰时最信任的帮助者的调查(占总人数%)地区(人数)第1信任者(%)第2信任者(%)第3信任者(%)第4信任者(%)第5信任者(%)北京N=1040朋友(3)父母(8)同学(1)兄弟姐妹(34)老师(2)香港 N=970朋友(3)同学(8)父母(7)兄弟姐妹(45)其他亲人(24)图3 香港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3 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常寻求的解决办法 我们调查了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所寻求帮助的情况(见表),可看出他们最信任的帮助者首先是朋友,其次是父母或同学。北京只有1/4的青少年寻求老师的帮助,而香港青少年在首选的前5类帮助者中没有老师。这说明青少年大都与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也表明当前学校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解决方式的调查,可看出京港两地男生中大部分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大部分女生是找人商量帮助解决。这说明男子的独立性相对高于女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女生更多的关心,同时也要加强她们独立性的培养。4 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1 对近期青少年自杀问题所持态度的调查 此次我们还调查了青少年对自杀问题的态度,结果表明,北京青少年中有1%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其中女生多于男生达3%,还有6%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香港青少年中有6%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4%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这一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青少年自杀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是为了表示对家庭或学校的抗议,有人是为逃避痛苦、压力和寻求解脱,虽然这只是少数人的反常行为,但却对广大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教育。2 对几项特殊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又对当前在青少年中常出现的几个心理问题,如吸烟、减肥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京港两地青少年中的“烟民”分别有4%和3%,而男生多于女生。在当前世界范围的禁烟运动中,青少年吸烟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北京女生中有7%的人,香港女生中有5%的人参加了减肥者的队伍。而因不合理的节食减肥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危害经常发生。因此,社会、学校及家长都应更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她们多参加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和减肥途径。4 结论1 北京和香港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香港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3 京港两地的中小学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4 控制青少年吸烟、正确指导学生的减肥也是当前学校和家长不能忽视的问题。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

“生命在于运动”,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锹德罗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自然界的生命物质,都是在运动中发生发展的。如果运动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人的生命靠运动维持,运动能够促进生命。体育运动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比如骨胳、肌肉,锻炼和不锻炼就大不一样。坚持锻炼的少年儿童,肌肉、骨胳都都比较结实粗壮,身高也比不锻炼的人要高。身高主要决定于下肢长骨,而长骨的生长则依靠两端的骺软骨板。在儿童时期,长骨的骺软骨板是的细胞不断分列、增殖和骨化,使长骨纵向生长。细胞增殖需要大量的血液提供营养,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增多骺软骨板中的血液量从而促进细胞分裂和增殖,使骨骼增长更快。调查证明,同年龄、同性别的少年儿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不参加的身高约长4一8厘米。体育运动还能增强体内各内脏器官的功能。经常运动的人,肺的容量比不运动的要大一倍以上;心肌发达,心脏的收缩力加强;胃肠道功能增强,消化好,饭量增加。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发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也对人体产生作用,如日光的照射、空气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水的刺激等,都会使人体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不仅身体壮实,而且活泼、聪明,反应敏捷,接受新事物也快,平时极少生病。体育运动还能使人体态健美。体育锻炼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下午3点后运动可提高睡眠质量  现代生活方式中,受到失眠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知道,运动能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但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运动,晚上才能睡得香吗?据英国《家庭健康》杂志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下午运动,对睡眠帮助最大。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000多名失眠患者进行了调查。这些患者被分成两组,在同一天上、下午分别进行运动,他们的运动种类、强度以及运动量完全相同。按规定,两组人在晚上同一时间上床睡觉,此后研究人员会用电脑扫描仪检测他们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上午运动的人,晚间睡眠的质量与不运动时差不多,而下午运动的那组人,晚上睡眠质量则比平日好得多。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由于大脑兴奋和机体疲劳程度不同造成的。下午3点以后运动,到晚上10点身体和大脑开始进入较为疲劳的状态,这使运动者更易入睡;而上午运动的人,大约在中午感到疲劳,到晚上反而不容易睡着了。专家同时提醒,晚上九点后不适合再进行运动,这会让大脑过于兴奋,推迟入睡时间。  长时间剧烈运动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血糖的氧化。早晨空腹进行长时间运动,无充足的血糖补充,易发生低血糖症状。另外,空腹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可使胃发生痉挛性收缩,出现胃痛,久而久之会产生胃炎等疾病。所以晨起空腹锻炼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摘 要:从大众健身科学化概念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具体要求,指出科学健身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对待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和年龄特征,建立科学的健身监控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运动项目选择要科学;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设置要科学。建立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模式。关键词:大众健身;科学;科学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种“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前苏联学者摩拉罗夫研究结果显示,1870年时人体因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总能耗的90%,而约100年后则连1%都达不到[1]。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如何科学地健身这一关键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们健身结果的不尽如意。那么,如何根据大众健身这一特殊的体育活动特点和目的达到科学健身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1 对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认识111 科学化的界定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2]。科学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干扰而形成“正确的知识”,其本身就是“正确”的“,合乎科学”“、有科学性”等词汇的表达就成了具有“正确内涵”事物的一种表述方式。很显然,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大众化[3]。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这样的词义,可以将“科学化”理解成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即一种“正确”的状态。112 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首先,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建立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起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实际上是体育文化修养或体育文化水平的反映,正确的体育意识则是人们在对体育本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引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合理地指导人们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实践理论和思想基础。其次,大众科学健身意味着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健身者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大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Garbage out)。其含义是说,尽管有一个好的模拟模型设计,如果输入的数据背离现实很远,这个模拟模型也不会给你输出有现实意义的模拟结果。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众健身活动。如果大众健身活动没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健身方法来指导体育运动,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良的锻炼效果。这样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身心这一根本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大众科学健身就意味着“合理输入-有效输出”模式的建立。换言之,这个合理的输入就是人们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健身。第三,只有大众科学健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大众健身科学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只重数量,不考虑质量的盲目健身意识向科学健身的现代健身意识转变,科学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共识。最后,大众科学健身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大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指导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为大众健身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原国家体委于1997年在推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站,并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制测试与评定,逐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2000年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岁至69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体质监测工作,以获取世纪末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利于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改进和增强国民体质。为了满足群众性健身活动的需求,在全国征集并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体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会推出177种健身方法,同时编制推广了第八套广播体操,为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身高度重视,组织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1年,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8万余人,他们是指导大众进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2 大众健身人群特殊性对科学化的要求211 合理区分竞技训练与大众健身的不同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忽视了对大众体育进行专门性的科学研究,导致人们习惯于以竞技训练理论为标准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竞技运动是以获得优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其基础是对运动员进行非常规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地打破自身运动的极限,使身体在不断地超越极限的过程中获得非常规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这种训练的必然结果之一的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人们也思考如何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而大众健身则恰恰与此相反。大众健身的根本目标是有力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并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形式和程度的损伤。所以,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以竞技训练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而不考虑被指导对象的差异性,就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结果的发生。因此,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的差异性,就客观地要求人们必须将二者合理地区分开来。212 充分考虑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大众体育的宗旨便是鼓励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当今东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女性和老年人参加大众体育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参加体伐搐侈短侬的畴痊川花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家庭体育、伤残人体育、大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强与国际合作和协调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现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8个方面:大众体育推广的普及化、健身的科学化、管理的法制化、产业的市场化、活动的多样化、投入的扩大化、组织的网络化、群体的老龄化。这些发展趋势使得大众健身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健身原则,保持健身的科学化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大众体育将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高科技的竞技体育必须以科学为腾飞的翅膀,大众体育同样也不能离开科学。诸如身体锻炼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心理基础,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内容,运动处方的确定和实施,身体锻炼效果的评定,不同年龄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任何不讲科学的蛮干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和事故,而有违于大众体育的锻炼宗旨。213 充分考虑健身人群年龄的差异性人体发展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阶段间存在着明显的“质变界点”。正是这一“质变界点”把人体发展过程分成了婴幼期、儿少期、青年期、中壮期和老年期,而各个时期身体内部发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健身任务不尽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务则需要使用不同内容和性质的方法。终身体育也决非是学会某一运动技术,而后使用终身。儿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发育不全,神经兴奋与仰制过程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健身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长发育,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促进兴奋与仰制过程的均衡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是将健身练习要素组合成游戏类的项目,采用“间歇锻炼、巡回锻炼”的方法进行定量练习。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弹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活动仰制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时间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延缓机体衰老。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则应该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传统的体育项目,采用“连续锻炼、重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可见,人体不同发展时期生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健身方法也必须适时变更。无视这一基本原理,滥用方法,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以往在学校体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可谓不浅,应引起足够的警觉。214 建立严格的健身监控方式大众健身一般都是自发的,缺乏合理而统一的健身指导。从健身的科学化来讲,大众健身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进行。首先,应当对健身者的健康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身体机能情况做科学的测试,以发现身体是否有不适合运动或限制运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其次,在检查和测试的基础上,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牢记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保证健身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再次,运动中应加强对身体各项指标的监控,保证健身按照计划进行;最后,应对身体的各项健康机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以检验健身计划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订或制定下一阶段的运动处方,开始下一个健身过程。3 大众健身过程要符合科学原理311 大众健身项目的选择要科学健身时,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强身的目的。例如,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症、高血压、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拳;身体肥胖的人,行动不便,运动时易引发关节炎和韧带损伤,可选择强度小,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应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交谊舞等;女性要考虑分娩,经期等,这期间不宜选择强度较大的项目,除此之外应选择可以加强腹肌和防胖减肥的项目,如仰卧起坐、抬腿扩胸、体操、跳舞等。另外,大众健身在内容的安排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们健身应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舒缓到激烈再到舒缓,由小强度到较大强度再到小强度的顺序来安排,才能保证健身效果,保证运动过程中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运动项目不适合健身选择,如兔跳、马拉松和足球运球突破下底传中之类的运动。有文献报道:兔跳练习有可能会导致腓骨疲劳性骨折。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表明:半月板嵌于膝关节股骨内外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纤维软组织,具有吻合关节及缓冲功能。屈膝状态下大小腿扭转超出生理范围时会导致半月板边缘撕裂。足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中,运球突破下底传球中时因支撑腿膝关节扭转致使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68%。这说明虽然有一些项目在竞技比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作为健身练习手段使用,则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坏。因此,健身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必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客观实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312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设置要科学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取得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如果设定出现错误即使选择的运动种类适宜,那么也难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为强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强度太大持续时间过长,会使身体陷入危险状态,体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因此健身运动中确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关于健身运动强度阀,各国学者的建议尚不一致。美国的COPPER(1990)认为50%~80%VO2max较为合适。日本的野元隆同则认为VO2max的60%为运动强度阀,低于60%无健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极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对健身者来说,在次强度范围内运动,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心脏病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运动强度简易而可操作的指标。为了精确地确定适宜心率,须做极限或症关限制性运动实验,以确定最大心率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5%为运动适宜心率,约相当于57%~78%VO2max。国内研究认为,健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阀为脉搏120~140次/min,中老年、体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过或不足此值都不会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此外为保证每个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还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欠佳时,强度取120次/min,身体情况良好时,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选用心率130~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开始锻炼时,心率可选用“160-年龄”,锻炼几个月后,心率可选用“180-年龄”。313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设置要科学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运动的量(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才能使机体的呼吸、循环得到有效的刺激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肌体产生新的适应。健身锻炼常选用有氧运动20~60min,按运动强度及身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宜采用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采用小强度长时间的配合,日本体育科学中建议采用三种中等运动量来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50%VO2max。运动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每周安排3~5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如果每周3次锻炼,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锻炼,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础与机体需要不断刺激和超量恢复有关运动生理研究提示,运动后体内各种物质恢复的时间不一,但总体的超量恢复可能在锻炼间隔1天时出现,所以在集体超量恢复时进行再次锻炼,使营养物质再度消耗锻炼后再度超量恢复。如此不间歇锻炼能促进体制的不断增强。4 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模式健身的主要支柱是运动锻炼,运动健身的基础是营养。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运动是异化过程,运动消耗人体的能量,导致人体能量和其他物质的损耗,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是同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运动后开始。因此在适度的运动后加强营养元素的涉入,如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镁和铁等。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面食、米饭、饼干、麦片或低脂酸奶等。补充营养元素才能使人体充分恢复达到健身理想效果。这种方法是利用异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优势,人体体质和机能才会得到提高和增强。在运动后营养补充的同时,合理地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合理地恢复主要体现在运动后疲劳的被动消除和积极性消除方面。所谓的疲劳的被动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来缓解身体疲劳,使身体的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谓的积极性疲劳的消除,是指仍然以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疲劳的消除,尽快地恢复身体机能。当然,积极性消除所采用的运动必须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觉到出汗为标准。这样,通过营养与恢复协调统一地进行,必然会使得健身的效果更为明显。参考文献:[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乔玉成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4):[5]吴忠义,扬丽华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兼谈健身练习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J]体育学刊,1999(4):[6]韩雨梅,闫守扶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7]陈 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8]赵东平,徐玖平新时期体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中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论文

上网搜呀,很多的

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吸氧能力,从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过程;体育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使肌纤维变粗,发达、结实、匀称而有力。 2、体育锻炼可促使大脑清醒,提高学习效率。体育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血,改善大脑血糖和氧的供应,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能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敏性和反应性,提高对某些植物神经和脏器活动的自控能力。 3、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4、体育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体育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机体的消化吸收,可预防和治疗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有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比不经常运动的人不易生病且长寿。

论文?没写过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参考文献

下午3点后运动可提高睡眠质量  现代生活方式中,受到失眠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知道,运动能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但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运动,晚上才能睡得香吗?据英国《家庭健康》杂志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下午运动,对睡眠帮助最大。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000多名失眠患者进行了调查。这些患者被分成两组,在同一天上、下午分别进行运动,他们的运动种类、强度以及运动量完全相同。按规定,两组人在晚上同一时间上床睡觉,此后研究人员会用电脑扫描仪检测他们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上午运动的人,晚间睡眠的质量与不运动时差不多,而下午运动的那组人,晚上睡眠质量则比平日好得多。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由于大脑兴奋和机体疲劳程度不同造成的。下午3点以后运动,到晚上10点身体和大脑开始进入较为疲劳的状态,这使运动者更易入睡;而上午运动的人,大约在中午感到疲劳,到晚上反而不容易睡着了。专家同时提醒,晚上九点后不适合再进行运动,这会让大脑过于兴奋,推迟入睡时间。  长时间剧烈运动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血糖的氧化。早晨空腹进行长时间运动,无充足的血糖补充,易发生低血糖症状。另外,空腹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可使胃发生痉挛性收缩,出现胃痛,久而久之会产生胃炎等疾病。所以晨起空腹锻炼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运动(跑)与健康一、 历史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上半次选修课就快完了,老师叫我们写篇论文。因为自从上大学以来,除了跑步,其他的什么运动很少参加。于是就跑与健康说说自己的看法。跑步已经有两年半了,感觉非常好。由于坐姿不正确,16岁那年就烙上了腰椎键盘突出的怪病,那年也刚好考入中南大学。怎么办?它彻底地改变了我的生活:上课没坐多久就坐不住,痛啊,很不舒服;自己每次去医院打个针,每天都在同学的怪异的眼神中生活;上体育课,打排球,跳不起来,打不了球,弯不下去,拾不起球!我的天,怎么办?难道每天都得过着这么痛苦的生活?难道以后这么长的人生路就这么过了么?难道这辈子就这么完了?不行!绝对不行!必须征服(conquer)它。数学枯燥我可以去爱,为何它就不行呢?先从心里上克服它:年轻的时候来点痛苦,来点老人的感觉,没什么不好的,如果过了,也许以后的生活会比别人更有节奏,更有规律,更有乐趣!然后从实际中战胜它:不指望它一次两次就好,但我就不相信工夫会负有心人,加上它几年的锻炼和保养,不信不可以彻底摆脱它!大一大二基本上是边打针边锻炼——主要是跑。跑让我重新回到了高中早晨和傍晚跑步的情形;跑让我感受到了自己飞行无限的姿态;跑让我亲受到大汗淋漓之后的快感!除了跑,还做些单杠,双杠之类的,这两种我感觉单杠最好,把我的腰椎拉直,不但去拉它,也去吊它。大三了,搬过本部来了,不去看医生了。靠自己去锻炼。每周保持一万米的路程,坚持下去!大二开始没有体育课了,选了个健身跑,彭老师是个很好的老师,从他那我学到了跑步的境界,学到了锻炼的妙方,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感觉长进不少,就跑步而言,一跑3000米,中等速度,可以三步一吸,三步一呼,可以跑完不累二、 跑随便说说吧,因为没什么资料可查。跑,根据跑的速度来分,大概可以分为慢跑,中速跑,快跑。慢跑,相当于走路,但不完全等同于走路,于中人的心率慢慢升高,这种锻炼主要运用与老年人,爷爷奶奶们行动不便,身体逐渐衰落,满跑可以使他们能抗击衰老,能抵抗疾病。若能长期坚持,定能永葆青春。中速跑,介于慢跑和快速跑之间,主要使用于叔叔阿姨们。他们过了成长的时期,身体逐渐趋于平衡,不再“长大”,这种跑步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一方面,他们有很多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锻炼;另一方面,中速跑在早晨和晚上特别有效,这段时间有清新的空气,良好的身体状态,可以减轻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快跑,速度非常快,主要适用于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成长”状态,如此之跑可以使男的身躯更加健壮,女的身体更加丰满。当然不是绝对的。其方式当然也有多种,一种是专门的,比如100米赛跑;另外一种是业余的(姑且这么说),比如踢足球,看着足球,要准确定位,快速奔跑,驰骋于田径场。跑,根据跑的路程可以分为短跑,中长跑等。短跑主要是指100米,而中长跑是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的合称。中距离主要是指800米、1000米、1500米,长距离跑主要指3000米、5000米、10000米。三、 健康健康,人类永恒的话题,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指躯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其有十条标准:Ø 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应付工作压力而且感到不紧张Ø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具细,不挑剔Ø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Ø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Ø 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Ø 体重正常,身体均匀Ø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Ø 牙齿清洁,无空洞,不出血、不疼痛、齿龈颜色正常Ø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Ø 肌肉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心理健康:只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其有十条标准:Ø 有足够的安全感Ø 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Ø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Ø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Ø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Ø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Ø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Ø 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Ø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Ø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满足四、 跑与健康跑步是一种极为简单、人人都能进行的运动项目,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锻炼。跑步对人体的作用比较全面,具体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跑步可以保护心脏,心脏是人体易衰老的重要器官,心脏的功能正常对其它内脏器官功能有直接的影响。医学上认为,保持健康先要保持心脏功能。中年人易得缺血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堵塞而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至心肌梗塞。进行跑步锻炼可使冠状动脉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长期跑步锻炼人的冠状动脉不会因年龄而缩窄,保证有足够的血液供给心肌,从而可以预防各种心脏病,保持良好的心脏功能。跑步是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够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调整全身血液分布,消除淤血现象。通过下肢运动,推动人体向前移动的同时,有力地驱使静脉血回流心脏,减少下肢静脉和盆腔淤血,预防静脉内血栓形成。跑步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有益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预防神经衰弱。跑步还可以调节人体内部平衡,调剂情绪,振作精神,改善物质代谢,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脂水平,胆固醇水平,控制人体重量,减肥的极好方法。经常练习长跑的人是有较深的体会,有明显的健身强心作用。跑步的具体方法有:Ø 慢速放松跑:就是不加任何努力的慢跑。一般慢跑时感到轻松舒服,无疲劳感,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10—130次左右,呼吸自然,稍有气喘。动作无要求。一般每周练2—3次,每次练习20分钟左右。坚持经常锻炼,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有明显的健身效益。Ø 中速跑步方法:是用一定的意志努力,速度在每秒5米或心率在140—150次/分左右的跑进方法。这种健身跑步法是较流行的中等强度健身法,已被国内外公认。这种方法对增强心脏功能,调节内脏平衡等有显著的效果。但练习中应注意做好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练习感到明显疲劳,就要停止跑步,做一些放松练习。每周练习1—2次,每次练到疲劳为止。Ø 快速跑步方法:是用较大意志努力,较快的速度向前跑进方法,练习时心率一般都在人体最高水平,170—180次/分左右。这种跑法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几秒钟,但可以重复练习。每周练习1—2次就可以了,每次重复3—6次。练习中应循环渐进,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防止疲劳过度。这种方法对提高人体无氧耐受力,肌肉功能,以及心脏功能有一定作用。有内脏慢性病、心血管、肝、肾病尤为不能练习。防止重病发生。Ø 变速跑步法:就是采用快慢结合、走跑结合的交替练习方法。这种跑步法适用于中年中后期人,由于运动量变化较大,练习时可根据个人锻炼水平,控制练习的时间和跑速。一般来说,体质较好的中年人,可快跑与慢跑交替进行,体质较差的中年人,可慢跑与走步交替练习,练习时间控制在感到疲劳明显时结束练习,做一些放松活动,并循序渐进提高练习要求。Ø 定时跑步法:就是限定一定时间,进行跑步移动距离,或限定一定距离,缩短跑步时间的练习方法。比较有名的定时跑是12分钟跑,6分钟跑,用来评价自我锻炼的效果,和身体功能水平。经常进行定时跑练习,可以帮助自我了解身体状况,锻炼中如出现难以跑下去的疲劳极点现象,应逐步放慢跑速,甚至停止练习,以防发病现象出现,做好放松活动。Ø 原地跑练习法:就是在固定的一块小地方做原地跑步动作的练习方法,如:在房间里、阳台上、跑台上做跑的动作,持续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受场地、气候、设备条件限制,是一种较方便的锻炼方法。但练习时间应较长,重复步数应较多,一般要练习10分钟以上,才相当于跑进800米距离的慢跑运动量。因此,要求练习较长,练习时大腿抬高一些,重复次数加快些,锻炼效果就好些。这方法适用户外无法练习时,或有疾病做康复保健练习。Ø 另外,还有负重跑、障碍跑、蛇形跑、变向跑、协调跑、上下坡跑等练习方法。都可用来健身锻炼。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跑步前应做一些准备活动,跑步中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渐渐放松结束。跑步中应尽量到户外空气清新,没污染的地方练习。跑步锻炼中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练习时间或距离;不断坚持抗疲劳练习。应从自身的体质、健康条件,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选择跑步练习方法和运动量。坚持经常跑步锻炼,一定能取得满意的健康效果。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综述

论文?没写过

呃,我也中南的,

哇,原来百度有啊!我来晚了。。。。我也中南的,比你们小一届。当初写这个论文写到凌晨三点多。。。。。。。

下午3点后运动可提高睡眠质量  现代生活方式中,受到失眠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知道,运动能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但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运动,晚上才能睡得香吗?据英国《家庭健康》杂志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下午运动,对睡眠帮助最大。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000多名失眠患者进行了调查。这些患者被分成两组,在同一天上、下午分别进行运动,他们的运动种类、强度以及运动量完全相同。按规定,两组人在晚上同一时间上床睡觉,此后研究人员会用电脑扫描仪检测他们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上午运动的人,晚间睡眠的质量与不运动时差不多,而下午运动的那组人,晚上睡眠质量则比平日好得多。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由于大脑兴奋和机体疲劳程度不同造成的。下午3点以后运动,到晚上10点身体和大脑开始进入较为疲劳的状态,这使运动者更易入睡;而上午运动的人,大约在中午感到疲劳,到晚上反而不容易睡着了。专家同时提醒,晚上九点后不适合再进行运动,这会让大脑过于兴奋,推迟入睡时间。  长时间剧烈运动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血糖的氧化。早晨空腹进行长时间运动,无充足的血糖补充,易发生低血糖症状。另外,空腹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可使胃发生痉挛性收缩,出现胃痛,久而久之会产生胃炎等疾病。所以晨起空腹锻炼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 索引序列
  •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国外
  •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
  •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论文
  •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参考文献
  •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