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现代化论文

教育现代化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现代化论文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人们明明知道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业。然而在残酷的“唯学历论”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涌向大学,被那一纸文凭绑架着匍匐前进。中国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考试问题上如此清醒而无奈地纠结着,毫无反抗地行走于生活的悖论中。关键词高考、大学、教育、反思正文 二十一世纪悄然翻开行的篇章,中国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刚刚复出就深谋远虑地把教育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国全党人民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 到1985年5月,又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2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经济。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然而今天的中国,高考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仪式,每年的高考新闻总是饶有趣味地制造着新的舆论场。家长孔庙烧香祈求孩子高分,高三女生喊楼“邀睡”减压,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激情上演,为让迟到女儿进场考试母亲甘愿下跪……在现实环境下,这些新闻迫使人们去反思些什么,但似乎又有其合理的一部分,因为高考为大,一切逻辑为高考让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4 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那里,从科举开始,读书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试是一个人改变命运必须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识贵族”、“学而优则仕”隐隐地揭示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高考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类似的社会功能。从1999年开始,扩招政策圆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然而在教育振兴、拉动内需、维护稳定、阶层流动等话语编织的复杂逻辑中,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人们对高考的美丽想象,以致无法接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事实,知识与命运被迫脱离了对方的解释逻辑。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以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5曾经饱含希望的汗水,偏偏埋葬了世人的期许和信心。如果说“高考之门”还相对公平的话,“社会阶层世袭制”、“寒门难出贵子”、“父辈就业时代”等现象则剑指“工作之门”的是是非非。  高考,这个曾经承载着教育良心的选拔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极为纠结的符号表象,最终失去了它原本强大的象征交换功能。在为人诟病的“工作之门”面前,扩招某种程度上给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轻松地越过高考,而后凭借发达的人脉关系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孩子的工作岗位。“高考之门”这道关卡在托起“中国式奋斗”的集体期许下步履蹒跚。在极具幻灭感的“工作之门”面前,“高考之门”并没有被历史性地架空,这条路上依旧“人满为患”。这不能不提到我们时代普遍浮躁的“唯学历论”用人机制。如今,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几乎清一色地转向大学生学历。当“人才贬值”成为事实,学历将能力逼向了死角,这进一步激活了大学文凭的“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有些民办大学、独立院校堂而皇之地兜售文凭,艺术类招生更是遍地开花,艺术热仅仅因为艺术专业“好考”。诸如此类的“泡沫教育”已经泛滥成灾,间接地稀释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或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 我现在就在大学中学习,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我仅仅是一个学生我没有资格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数三道四。在这里我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谈谈中国的大学教育吧: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他们计划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这位校长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评论还有很多。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观点,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为什么中国可以在那些国际奥数等比赛中获得一次次金牌,而十几亿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学术上的最高荣誉呢?难道这就是中国教育? 另外中国的教育现状不仅仅存在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反思的。英语强制化的学习,小学时期创造思维的扼杀等。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学着所谓国际化的语言,却被韩国申请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吧。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重点推进。去年年底,“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独立工作列入了教育部部领导分工。今年8月,教育部组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落实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部正以顶层设计、示范引导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教育部高度重视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工作,召开了全国范围和部分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各地建设步伐。许多省区已制定了本地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并加紧实施。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还将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问题不少、需求巨大。目前,领导空前重视,全国教育战线齐心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正处于从各自为战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教育现代化的论文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人们明明知道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业。然而在残酷的“唯学历论”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涌向大学,被那一纸文凭绑架着匍匐前进。中国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考试问题上如此清醒而无奈地纠结着,毫无反抗地行走于生活的悖论中。关键词高考、大学、教育、反思正文 二十一世纪悄然翻开行的篇章,中国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刚刚复出就深谋远虑地把教育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国全党人民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 到1985年5月,又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2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经济。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然而今天的中国,高考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仪式,每年的高考新闻总是饶有趣味地制造着新的舆论场。家长孔庙烧香祈求孩子高分,高三女生喊楼“邀睡”减压,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激情上演,为让迟到女儿进场考试母亲甘愿下跪……在现实环境下,这些新闻迫使人们去反思些什么,但似乎又有其合理的一部分,因为高考为大,一切逻辑为高考让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4 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那里,从科举开始,读书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试是一个人改变命运必须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识贵族”、“学而优则仕”隐隐地揭示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高考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类似的社会功能。从1999年开始,扩招政策圆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然而在教育振兴、拉动内需、维护稳定、阶层流动等话语编织的复杂逻辑中,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人们对高考的美丽想象,以致无法接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事实,知识与命运被迫脱离了对方的解释逻辑。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以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5曾经饱含希望的汗水,偏偏埋葬了世人的期许和信心。如果说“高考之门”还相对公平的话,“社会阶层世袭制”、“寒门难出贵子”、“父辈就业时代”等现象则剑指“工作之门”的是是非非。  高考,这个曾经承载着教育良心的选拔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极为纠结的符号表象,最终失去了它原本强大的象征交换功能。在为人诟病的“工作之门”面前,扩招某种程度上给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轻松地越过高考,而后凭借发达的人脉关系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孩子的工作岗位。“高考之门”这道关卡在托起“中国式奋斗”的集体期许下步履蹒跚。在极具幻灭感的“工作之门”面前,“高考之门”并没有被历史性地架空,这条路上依旧“人满为患”。这不能不提到我们时代普遍浮躁的“唯学历论”用人机制。如今,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几乎清一色地转向大学生学历。当“人才贬值”成为事实,学历将能力逼向了死角,这进一步激活了大学文凭的“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有些民办大学、独立院校堂而皇之地兜售文凭,艺术类招生更是遍地开花,艺术热仅仅因为艺术专业“好考”。诸如此类的“泡沫教育”已经泛滥成灾,间接地稀释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或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 我现在就在大学中学习,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我仅仅是一个学生我没有资格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数三道四。在这里我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谈谈中国的大学教育吧: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他们计划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这位校长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评论还有很多。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观点,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为什么中国可以在那些国际奥数等比赛中获得一次次金牌,而十几亿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学术上的最高荣誉呢?难道这就是中国教育? 另外中国的教育现状不仅仅存在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反思的。英语强制化的学习,小学时期创造思维的扼杀等。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学着所谓国际化的语言,却被韩国申请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吧。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浅谈教育现代化论文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人们明明知道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业。然而在残酷的“唯学历论”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涌向大学,被那一纸文凭绑架着匍匐前进。中国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考试问题上如此清醒而无奈地纠结着,毫无反抗地行走于生活的悖论中。关键词高考、大学、教育、反思正文 二十一世纪悄然翻开行的篇章,中国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刚刚复出就深谋远虑地把教育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国全党人民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 到1985年5月,又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2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经济。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然而今天的中国,高考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仪式,每年的高考新闻总是饶有趣味地制造着新的舆论场。家长孔庙烧香祈求孩子高分,高三女生喊楼“邀睡”减压,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激情上演,为让迟到女儿进场考试母亲甘愿下跪……在现实环境下,这些新闻迫使人们去反思些什么,但似乎又有其合理的一部分,因为高考为大,一切逻辑为高考让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4 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那里,从科举开始,读书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试是一个人改变命运必须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识贵族”、“学而优则仕”隐隐地揭示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高考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类似的社会功能。从1999年开始,扩招政策圆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然而在教育振兴、拉动内需、维护稳定、阶层流动等话语编织的复杂逻辑中,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人们对高考的美丽想象,以致无法接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事实,知识与命运被迫脱离了对方的解释逻辑。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以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5曾经饱含希望的汗水,偏偏埋葬了世人的期许和信心。如果说“高考之门”还相对公平的话,“社会阶层世袭制”、“寒门难出贵子”、“父辈就业时代”等现象则剑指“工作之门”的是是非非。  高考,这个曾经承载着教育良心的选拔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极为纠结的符号表象,最终失去了它原本强大的象征交换功能。在为人诟病的“工作之门”面前,扩招某种程度上给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轻松地越过高考,而后凭借发达的人脉关系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孩子的工作岗位。“高考之门”这道关卡在托起“中国式奋斗”的集体期许下步履蹒跚。在极具幻灭感的“工作之门”面前,“高考之门”并没有被历史性地架空,这条路上依旧“人满为患”。这不能不提到我们时代普遍浮躁的“唯学历论”用人机制。如今,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几乎清一色地转向大学生学历。当“人才贬值”成为事实,学历将能力逼向了死角,这进一步激活了大学文凭的“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有些民办大学、独立院校堂而皇之地兜售文凭,艺术类招生更是遍地开花,艺术热仅仅因为艺术专业“好考”。诸如此类的“泡沫教育”已经泛滥成灾,间接地稀释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或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 我现在就在大学中学习,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我仅仅是一个学生我没有资格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数三道四。在这里我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谈谈中国的大学教育吧: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他们计划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这位校长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评论还有很多。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观点,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为什么中国可以在那些国际奥数等比赛中获得一次次金牌,而十几亿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学术上的最高荣誉呢?难道这就是中国教育? 另外中国的教育现状不仅仅存在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反思的。英语强制化的学习,小学时期创造思维的扼杀等。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学着所谓国际化的语言,却被韩国申请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吧。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重点推进。去年年底,“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独立工作列入了教育部部领导分工。今年8月,教育部组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落实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部正以顶层设计、示范引导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教育部高度重视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工作,召开了全国范围和部分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各地建设步伐。许多省区已制定了本地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并加紧实施。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还将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问题不少、需求巨大。目前,领导空前重视,全国教育战线齐心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正处于从各自为战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教育现代化论文题目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写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论文

前世的我国现代化强国之策,爱国,爱当,外人民,为人民做好事,这些事都与政策相符的

现在的教育是悖逆天道、颠倒人伦,本末倒置、离经叛道、崇洋媚外、数典忘祖!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丢弃了。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丢弃民族文化的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剩下中国了,可短短的几十年,这个文明古国也将消失,这个有著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民族,也将消失!短短两百年历史的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教育,西方的价值观,核心就是唯我;宣扬竞争,刺激欲望,鼓励消费,在全世界氾滥成灾,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危险到极点!伍拾亿年的地球资源,就在人类贪婪掠夺下,短短的几百年就要消失殆尽!而我们是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哪!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相信自己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却崇拜西方两百年的糟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传统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经典是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这些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屡遭灾难而不会解体的凝聚力。如果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灭,我们将是民族罪人、历史罪人……大家拿着线装书不认得,对不起我们中国的列祖列宗,对不起世界人民,对不起人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以人为本,首要的任务是把人教育好。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把人教育好了,一切皆好,社会和谐,百事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们的老祖宗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五千多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盛世,这些盛世的出现就是贯彻“教学为先”的结果。中国古圣先贤为什么如此重视人的德行教育呢?这是因为有没有德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我们知道,人的需求有三个方面:第一,求食,以维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续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求食、求偶,人与动物相同。求仁,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没有的。一个人如果迷恋于食色,不修持伦理道德,那就同动物一样了。人以德为本,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没有德行的人,虽然披着人皮,实际上不能算是人了。

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是20年前,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加速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指示,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21世纪在即,处在这两个值得纪念的20年,展望未来,我们对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开创中国教育技术事业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充满信心。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指明了教育技术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创造了教育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1、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他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20年来,这些指示一直指引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2、教育技术发展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结果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任政府领导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创造性地推动这项工作。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一直强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要坚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七·五”和“八·五”期间都提出了“中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指导并推动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仍然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形式为主;基于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形式已经在一部分学校中开始应用,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促进了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我国高校已经由视听技术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进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或地区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启动或建设现代化教育工程”。据1995年底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贵州省)的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总投资为115亿多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入占80%,预算外投入占20%,平均每年投入23亿元。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发展教育技术的重视,我国用于现代化教育的设备、设施在20年间有了突飞猛进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较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不断满足需要  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过去,我国教材建设形式单一,基本是文字教材“一统天下”。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盘、计算机软件等音像电子教材已成为我国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中小学的音像电子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投影、幻灯(80年代初期)到录音、录像(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及到现在以多媒体组合教学形式为主的几个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以投影、幻灯、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媒体优化组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是现在,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体形式。中小学使用的音像电子教材,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组织建设。中央电化教育馆及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为中小学组织编制了大量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音像电子教材。随着教育软件市场的发育和逐步规范,涌现了一批教育软件公司,生产制作符合学校需要的音像电子教材。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自己开发制作了适合教学需要的音像电子教材作为教学的补充。截止到1995年底的统计,用于教育过程的音像电子教材,幻灯、投影片为3亿张,录音教材1716万小时,录像教材1708万小时,计算机教学软件28万个,光盘9万张。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引起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有更多教师的应用和参与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软件。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建设也发生很大变化,由借用普通高校的文字教材,配套录制“课堂搬家”式的音像教材,变为自行编制适于远距离教育要求的、相互配套的文字与音像电子教材。全国电大现有录像带9万盘,录音带7万盒。我国卫星电视教育开通了综合教育、电视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等三个卫星电视频道,在北京地区通过35频道还播出一套综合教育电视节目,每天共播出1小时。使一些学校通过接收,选播,扩大了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软件供需之间的矛盾,逐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广泛开展,研究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科研已经从早期的媒体对比型研究、学科专题型研究向以整体、综合为主的实验研究过渡。各级电教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支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队伍,开展了一批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如: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研究、中小学音像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现代化教育工程的策略研究、中小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置标准的研究、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状及其资源共享的实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的实验研究、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的实验研究、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等,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我国高校中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在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方法,远程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发挥了前导和推动作用。我国远距离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在远距离教育的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方面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了全国广播电视教育改革和发展。“八五”开始,为推动农科教结合、燎原计划实施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教委组织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县的研究。全国有一批综合实验县,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实验研究经验和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4、建立了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一支队伍  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队伍。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已经在我国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建立起来。非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有部分设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学科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层次齐全人才培养能力。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想、懂专业的专门人才队伍。这部分人才除了从从事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工作的同志和教师中选拔出来,进行培养和任用者外,大部分是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据1995年的调查,我国已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个,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还有数十万兼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教师,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这支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技术队伍必将在实践、研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5、探索了全面提高学生以及劳动者的素质的途径  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先进媒体手段,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录像、电影等媒体,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给学生们播放,使孩子们在形象生动的画面里和感人的情节中接受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一些中小学还建立了卫星电视接收站和校园有线电视网,收集了许多优秀教育电视节目、教育影片、VCD光盘、录像片定期为学生播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高等学校为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编制了大量生动形象的音像教材,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展中国的国情教育。由于改变了传统单一说教的方式,多种媒体教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一些高校充分利用校园“有线电视台”,每周编制校内新闻和反映本校教师学生生活的专题节目,使大家了解学校工作,表扬先进,指出存在问题,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深受师生欢迎。  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各省级教育电视台在播放教学节目的同时,积极开办教育新闻、教育信息和综合性教育节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教育战线工作情况,宣传优秀教师、著名专家的业绩,使社会对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播,受到社会好评。  电化教育的开展为广大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组成部分。许多县电教部门以支农为己任,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业技术知识、商品经济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的录像节目送下乡,宣传了致富门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受农民欢迎,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地方把如《稻田养鱼》、《毛竹种植》、《烤烟技术》等录像片反复为乡村农民播放,使农民迅速掌握了致富技术。还有的县电教部门将扫盲识字与推广一、二项致富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电教手段培训农民,也收到很好效果。1991年原国家教委表彰了天津市静海县等31个综合开展电化教育,在学校电教、教育电视收转站建设、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县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  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电教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职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大型厂矿培训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电力系统、人民银行系统利用专业培训录像带直接为基层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提供了形象教材,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三、认真总结20年的基本经验,积极规划面向21世纪的发展蓝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重新起步的教育技术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为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技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教育技术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源自改革开放后国情的实际需要,来自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技术的发展要自觉服从、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与满足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积极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  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涉及面宽,覆盖面广,必须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依靠中央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协作,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既要依靠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必要的投入;又要坚持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取得社会支持;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  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科学,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为教育服务,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恰当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教育技术要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要调动广大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始终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工作,并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学科和事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通过他们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上的努力,促进并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  电子媒体教材建设始终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统筹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持久地抓好这项工作。软硬件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政策和资金要向软件倾斜,使软件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缓解目前仍很突出的供需矛盾,逐步满足目前我国的迫切需求。  2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上还显落后。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准确把握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从战略高度规划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与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也对教育战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入21世纪,我们必须在深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战略。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即将来临的21世纪,许多新的技术将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都已应用到了教育与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趋势可归纳为:音像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卫星广播技术应用于远距离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个别化交互学习;交互网络技术应用于通讯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仿真教学。与此同时,当前的教学媒体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以及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从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看,国外教育技术正在学校教育、培训和作业技术三个方面向纵深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和特点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策略应是:巩固发展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逐步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  首先,要发展学校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实现教学现代化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国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观念上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教学环境的改变。教育技术工作应高度重视对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重视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研究。  在基础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根据不同地区,加强分类指导,使大部分学校在不同层面上的教育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推动“普九”工作的巩固、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全国电化教育“九五”计划》的实施,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中小学和县城中小学达到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一类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的学校总数增长8%,有条件的乡镇中学、中心校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达到二类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常规技术媒体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现有卫星资源被充分用于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实验,少数学校和发达地区建立起校园网并与社会联网。通过全国中小学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带动和加强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总结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开展教育技术的典型经验,指导并促进学校教育技术的全面开展。统筹规划,加强审定,引导教材制作企业的发展,使一体化设计的教材初步满足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学需要。  在高等教育领域,根据高校的不同情况,建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把教育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到2010年,使我国若干所高校的教育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各校都有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室,使其在数量上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建设校园网络,实现教学信息、图文资料和管理信息收集、存储、检索、调用的现代化,并与“教育科研网”联网,及时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实施的基础上,一体化设计教材。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初步完成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有机合并,使学校教育技术力量得到综合利用,运用教育技术的学科和教师范围有明显扩大。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远程教育设施,以自己的优势学科参与远程教育,使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面对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态势,要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向21世纪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必将进一步使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变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它也将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扩展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同时,它将会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优秀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推动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现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的公众和专业信息传输网络,形成以卫星视频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多元化现代远程教育专业传输网。充分发挥实力雄厚的研究性大学的优势,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通过各类高校的远程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发展多种行业和专业的继续教育,为在职专业人员提供各种进修机会,满足各方面学习者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和中小学开展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扩展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学习资源中心,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推进素质教育。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以省(直辖市)为主,统筹管理的现代远程教育区域网络。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教育问题,推动“普九”和“扫盲”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到2010年前后,将使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扩展地区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在更多的地区、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代远程教育。  在党和国家关怀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正以开创生机勃勃的工作新局面,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我们将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世纪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为社会、经济、教育的整体改革服务,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执笔:刘雍潜、陈庆贵、张敬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宜城中学 -黑夜舞 最佳浏览环境 IE0 800*600 分辨率

  • 索引序列
  • 教育现代化论文
  • 教育现代化的论文
  • 浅谈教育现代化论文
  • 教育现代化论文题目
  • 中国教育现代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