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电子书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电子书

发布时间: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电子书

王受之的书或者蒋老师的书都可以,相当的平易近人

%D6%D0%B9%FA%C3%C0%CA%F5%CA%B7&format=%CD%E2%B9%FA%C3%C0%CA%F5%CA%B7&format=点击就可下载了~~

没有邮箱 ,去新浪资料共享或者百度文库上面搜吧,看有的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绘画/美术”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1&zdhhr-11y04r-2270135959811801268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course/shcoursemobile/?zdhhr-11y04r-2270135959811801268 在“绘画/美术”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Scripts/html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 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 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 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 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 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这点,也可见中华民族美术在世界的力量和地位了。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 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现在我们足以相信,相信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重"、"永远"的收获。我们过去的痕迹,很明白地呈在眼前,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的中国美术,时代的使命是什么?统一的倾向是怎样?前者可以把近几十年的美术看一看,自然可以发觉我们应该走的大道,后者就是审度目前的缓急,决定这些大道,走哪一条?如何走法?

链接:  提取码: tgdv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明朝时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对传统的尊崇。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尽可能逼真的临摹旧有的作品--这并不被认为是抄袭,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创新。另有:相关图书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一、 文献史料目录之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工具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丛书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各时期史料(一)先秦(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二)两汉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四)隋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五)五代宋辽金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六)元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七)明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八)清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二、 图录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历年期刊:《考古》《文物》《中原文物》《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单行本: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相关学科通论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综合研究[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年代分类研究成果先秦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秦汉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魏晋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隋唐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承名世:《论孙位<高逸图>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五代宋辽金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图>)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台湾】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元代【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元代:【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新美术》1997年第3期【美】文以诚:《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明代:【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清代:【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资料

A H 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外国美术史》欧阳英 潘耀昌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中国美术史》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外国美术史》欧阳英 潘耀昌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中国美术史》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现代艺术的意义 约翰·拉塞尔 陈世怀,常宁生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现代艺术观念 Nikos Stangos 侯翰如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8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 Francis Frascina,Charles Harison 张坚,王守文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现代艺术理论(Ⅰ、Ⅱ) Herschel BChipp 余珊珊 远流 1995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一、 文献史料目录之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工具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丛书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各时期史料(一)先秦(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二)两汉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四)隋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五)五代宋辽金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六)元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七)明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八)清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二、 图录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历年期刊:《考古》《文物》《中原文物》《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单行本: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相关学科通论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综合研究[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年代分类研究成果先秦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秦汉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魏晋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隋唐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承名世:《论孙位<高逸图>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五代宋辽金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图>)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台湾】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元代【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元代:【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新美术》1997年第3期【美】文以诚:《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明代:【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清代:【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王受之的书或者蒋老师的书都可以,相当的平易近人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综述

中国绘画艺术(包括中国书画、 油画及当代艺术)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主流品类,2012年总成交额为68亿美元, 占93%的市场份额。 为此,我们制作了年度中国绘画作品销售总额 (不含佣金) 排名前十的艺术家榜单,其中有9个席位被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占据,其中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以介于758亿美元至872亿美元的年度成交总额位列三甲。以下十位中国艺术家, 实现总成交额92亿美元,占中国纯艺术类(仅包括中国书画、油画及当代艺术) 市场44%的市场份额,是中国高端艺术品市场之翘楚。1-张大千 (1898-1983) -872亿美元张大千作为中国画坛上极具影响力的国画大师, 以872亿美元的作品总销售额, 继续蝉联中国十大艺术家榜首位置, 不过同比2011年总成交额下降幅度超过60%。2012年秋拍, 张大千的山水精品 《烟江迭嶂图》 在中国上海朵云轩拍卖行以875万美元 (含佣金价) 成交, 是2012年张大千作品的最高拍卖价。 而这位艺术家作品的最高价格纪录诞生于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 其《嘉耦图》 以2,457万美元 (含佣金价) 高价成交。2-齐白石 (1864-1957) -702亿美元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巨匠, 不过其作品年度总成交额已经连续2年以微弱差距位居张大千之后, 当然这并不能影响齐白石首屈一指的学术和市场地位。2012年, 齐白石1954年创作的 《祖国颂》 以1,242万美元成交, 是其作品年度最高价。 这件作品曾在2006年以34万美元成交, 6年升值近1,200万美元, 扣除交易成本后, 年复合收益率高达58%。3-徐悲鸿 (1895-1953) -758亿美元徐悲鸿, 被国际评论誉为 “中国近现代绘画之父” , 引领了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变革。 2011年秋拍, 徐悲鸿的 《九州无事乐耕耘》 以4,002万美元的价格创下徐悲鸿作品最高价格纪录。 但2012年市场上徐悲鸿高端作品锐减, 最高价作品时期1942年作 《七喜图》 , 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483万美元价格成交。 市场调整期, 藏家对徐悲鸿作品的惜售状况非常明显。4-李可染 (1907-1989) -668亿美元李可染无疑是201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闪亮的明星, 受追捧程度丝毫不让齐白石和张大千。 2012年春拍, 北京保利近现代书画夜场, 李可染 《万山红遍》 以4,75万美元的成交价, 刷新李可染作品拍卖纪录, 也成为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交价格最高的拍品。李可染作品的价格水平在2012年实现突破,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测算, 2012年, 李可染作品的市场平均价格为每平方尺42万美元, 同比2011年上涨了29%。5-傅抱石 (1904-1965) -521亿美元2012年傅抱石的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 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1,380万美元成交, 是全年傅抱石最高价作品, 位列傅抱石作品成交价格排名的第二位。 傅抱石高端作品价格虽然坚挺, 但市场成交总额同比2011年下降了45%,以521亿美元的总成交额排名第5位, 首次被李可染超越。近年来, 市场对傅抱石作品的需求非常稳定。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 傅抱石作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有效需求量保持在100件至150件之间, 成交率自2009件以来, 均在80%以上。6-陆俨少 (1909-1993) -121亿美元陆俨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山水画大师, 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 “北李南陆” 。 不过, 陆俨少作品的价格纪录与李可染作品差别甚远。 2004年在北京翰海拍卖行春季拍卖会, 陆俨少的 《杜甫诗意册》 以96万美元成交, 是陆俨少作品最高价格纪录, 9年来, 无一件作品打破该项纪录。2012年, 陆俨少作品在市场上同样无特别表现, 在上海崇源拍卖行秋季拍卖会上, 其 《井岗山朱砂冲哨口》 以59万美元成交, 为2012年陆俨少作品最高价。7-黄胄 (1925-1997) -057亿美元黄胄是中国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 黄胄的高端作品在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上遭遇滑铁卢, 在中国排名前10位的拍卖行中, 黄胄作品无一件超过150万美元。 2012年黄胄作品最高价为北京保利拍卖行上拍的 《于阗歌舞》 , 以925万美元成交。 市场高端作品释出量极为有限, 整体价格表现平平。8-黄宾虹 (1865-1955) -87万美元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与齐白石齐名的另一位艺术大师。 不过中国艺术品市场上黄宾虹的精品佳作相对较少, 导致其作品价格水平相对较低。 2011年, 中国嘉德拍卖行上拍 《山川卧游卷》 , 以5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黄宾虹作品的最高价格纪录, 此价格水平与美术史上同层次艺术家作品价格相差甚远。2012年, 黄宾虹作品年度最高价格为中国嘉德拍卖行上拍的 《天都松影图》 , 以625万美元成交。9-吴昌硕 (1844-1927) -35万美元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 不过在艺术品市场上, 吴昌硕作品并没有受到资本的高度追捧。 目前, 吴昌硕作品的最高价格纪录是在2010年北京保利拍卖行创下, 其 《花卉屏风十二扇》 以4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即使在艺术品市场火爆的2011年, 吴昌硕高端作品市场也非常稳定, 其最高价仅有25万美元。 2012年, 吴昌硕的 《敝帚自珍册册页》 以875万美元成交, 为年度最高价。10-吴冠中 (1919—2010) -97万美元吴冠中是榜单中唯一一位2000年以后去世的当代艺术家, 以97万美元的总成交额位列第十位。 吴冠中的作品在其去世之后的2011年达到了市场顶峰, 当时有2件作品相继达到了亿元人民币的水平。 2012年, 吴冠中高端拍品沉淀现象明显, 市场上难寻高价成交的作品。 其最高价仅为北京传是上拍的 《香港中环》 , 以276万美元成交, 与其市场顶峰时的价格表现已经无法同日而语。

%CA%C0%BC%CD%D6%D0%B9%FA%C3%C0%CA%F5%B7%A2%D5%B9%C0%FA%B3%CC&cl=3

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更加了解了各朝美术的发展脉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熟悉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绘画风格的不同,具体的画家生平、具体的画作、具体的提拔使得对当时时期有了更好的把握,更能置身于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从中感受艺术品。留下印象深刻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作于五代,是现存极少的五代原作,这是很少见的。绘画风格写实具体,人物绘画表现生动;用笔用线高古有力;对家具、器物等都有具体的描绘;色彩沉稳;手卷式的构图,韩熙载的多次出现具有记叙性,同时绘画本身具有纪实作用。此话无论是内容、作用、提拔,都有很多信息量,写部小说、拍部电影没问题啊(受《达芬奇密码》此类美术作品类所想)《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作于元,绘画时间跨度较大,提拔故事丰富,流传有序且传奇。绘画风格洗练,整体透着轻松野逸的情致;用笔用线可以说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已经是无可后加的境界了;对于富春江周围环境的熟悉了解是此画绘制的基础;用色极少,几乎不易察觉;同样是手卷式的方式,徐徐的展示出来。对,好像《富春山居图》已经有电影或是了,应该的,伟大的作品伟大的画家离乱的时代,比《韩熙载夜宴图》更为传奇。吭哧吭哧打这么多字,可以采用了吧。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翻译

中国美术史-htm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和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部学习,曾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教授及法国高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基金会爱马仕学人。研究领域包括东亚及东南亚青铜时代考古学、考古学理论和考古学史、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艺美术和小艺术传统、濒危档案、文化和族群研究。 著有《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等,译有《阅读过去》《考古学思想史》和《理解早期文明》等作品。

王受之的书或者蒋老师的书都可以,相当的平易近人

The main categ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eak from the angle of art history, the Chinese painting of before the Republic we all know together as a thou to China the painting has no assurance name in ancient times, calling it as history generally, mainly what to point is painting on the 绢 , painting paper, silks and take in to mount of roller for scrolls Wait a foreign painting but call it as China to draw for the oil painting(call western painting again) which discriminates between a western importation since near modern, call "Chinese painting"It is use China possess singly of Chinese brush-pen, water 墨 and pigment,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 and art rule that long-term becomes and then create the painting The Chinese painting presses its usage material and expresses a method, and then can subdivide into a water 墨 painting, heavy colourful and shallow 绛 , delicate strokes, comfortable, white copy ;Press its topic someone a thing and draw, landscape painting,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The painting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the form is more diverse, horizontal launch of have long book(call hand book again), horizontal cover with, launch lengthways of have a , medium hall, the 盈 Chinese foot size has volume page, 斗 square, painting at there are folding fan, round on the China draws in thoughting contents and art to create, reflecting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and appreciating beauty interesting aspect, concentrating a body now Chinese to the nature, society and with it related allied of politics, philosophy, religion, morals, literature of

  • 索引序列
  •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电子书
  •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
  •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资料
  •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综述
  •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翻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