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发布时间: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颜世强 茹湘兰 刘 佳 许百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 本文对英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认为英国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分散保管、集中服务”体制;在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地质资料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及服务产品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具有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议如下:加强境外地质资料回归与管理,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软硬件建设,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地质资料数据产品专题开发等。关键词 英国 地质资料 汇交管理 服务英国的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分散保管、集中服务”体制。在地质资料的汇交与保管方面,英国制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地质资料的汇交是地质矿产勘探与开发者的法定义务。地质资料须由汇交人限期汇交给上级主管政府部门或项目资助部门,并由上级部门递交至地质资料所属的档案保管机构负责保管;然后上级部门根据资料的汇交程度,编制年度报告递交相应部门的国务大臣,并最终由国务大臣送交议会。在地质资料的服务方面,英国地质资料信息主要由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和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在不损害汇交义务人利益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地质资料与信息的公开服务。另外,有少量专业性的地质资料由英国国家档案馆、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外服务。1 英国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情况地质资料(Geoscience Data)的汇交管理是英国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英国矿业法(Minerals Act,1971)中,明确规定了汇交地质资料是矿业权人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汇交内容不仅包括项目最终报告,而且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年度报告。汇交目的,既是政府监督与管理矿业权的需要,又是政府为支持国家决策、促进企业投资而进行的矿产资源信息分析工作的需要。英国地质资料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分散保管”,不同管理部门负责自己管辖领域取得地质资料的收集、保管。根据地质矿产的种类,英国地质资料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分为:商务改革与技术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以前的贸工部)、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皇家资产管理委员会(The Crown Estate Commissioners)、煤炭管理局(The Coal Authority)、社区和地方政府部(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等,分别负责能源矿产地质资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除外)、煤炭地质资料、石油和天然气地质资料、贵金属矿产和主要海上非能源地质资料、陆上非能源矿产地质资料、地质调查资料等地质资料的汇交与管理。资料接收与保管机构,主要是各行政机构下辖的地质资料档案馆及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下辖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如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National Geoscience Data Centre)、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British Oceanographic Data Centre)等]。2 英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情况1 服务机构英国的地质资料服务实行“集中服务”。地矿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向商业团体、政府和公众提供地质资料的信息服务(Geo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1 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National Geoscience Data Centre,NGDC)是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所属的 7 大数据中心之一,由英国地调局所属的纸质库房、实物库房和服务部门组成,以“地学服务地球发展”为核心价值,负责英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数据处理和对外服务工作。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地质资料管理法律与服务政策体系,其创新与服务的理念值得学习。2 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是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指定的海洋科学数据中心,隶属于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NOC),负责管理有价值的海洋数据,是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国际海洋数据中心网络的组成部分。该中心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如进出岩心库均要进行详细记录,恒温、恒湿,设备稳定运行;拥有专业无损检测设施,开展岩心研究;建立并维护岩心数据库,加入国际海洋数据共享计划,统一将全部馆藏岩心目录通过 EU-SEASED 的欧洲在线岩心目录发布,开展社会化服务。3 英国国家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United Kingdom)于 2003 年由英国公共档案馆和皇家历史手稿委员会组建,是英国国家级综合性档案馆,收藏着英国近 1000 年的历史档案资料,包括公共文件和私人档案,馆藏档案排架长度超过 14 万余米,库房容量为 11 万立方米。英国档案馆在对外服务方面执行非常严格的审核程序。首先,要通过到馆注册获取借阅证,同时应提供有注册人姓名和住址信息等有效证件;其次是完成网上注册,阅读资料借阅须知等相关规章条例后进行答题,完成整个注册大约需要半小时;档案馆内不允许拍照,但对外提供资料打印和复印服务。如果提供的姓名和住址是非英籍,即注册人是外国人的情况下,档案馆可能会以馆内翻译较少等理由被拒绝服务。2 服务依据英国具有保密的传统,在政府信息开放方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英国也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政策推进信息公开。英国地质资料信息公开遵循 2000 年颁布的英国《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FOI)和 2004 年颁布的《环境信息条例》(Environm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2004,EIR)。以上两项法案均于 2005 年 1 月 1 日正式应用于地质资料信息的发布与社会共享服务。根据法案规定,任何人,不管是否拥有英国国籍,也不管是否居住在英国,都有权利了解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警察、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和教育机构在内的约 10 万个英国公共机构的信息。被咨询机构必须在 20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但是,如果公众咨询的问题涉及个人、国家安全,又或透露的信息违反有关法律或不符合公共利益或对他人构成危险,又或公众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则有关部门可以根据 1998 年的《数据保护法》(Data Protection Act 1998,DPA)予以拒绝答复,并于 40个工作日给予回复和解释。皇室、国家安全和情报部门、法院和特种法庭均不受这一法律辖制。在版权方面,英国地调局作品版权的管理依据是 1988 年《版权设计和专利法》和《数字数据供给条件(2003 ~ 2004 年)》的规定。英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资料产品的著作权属于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地调局知识产权管理处代表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颁发产品使用许可证。为了不使版权受到侵犯,凡与作品版权有关的事宜均须经版权所有者的许可。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必须持有特定的版权许可证,而且交纳适当的年费才可复制英国调查局的相关作品。持年(许可)证的受证人有权按规定摘录英国地调局的图件和其他文件并转给第三者,但无权将英国地调局的作品当成受证人自己的作品,也无权以这种假象发表作品。3 服务对象1 商业和个人用户此为一般许可,对于地调局的地图、出版物和其他文件,地调局的版权由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既定,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复制、传送。2 教育用户包括大学、学院、学校等教育机构必须先从地调局获得教育类版权许可。所有的拷贝:模拟的、纸质的、扫描件、数字形式必须只用于教学,例如教学辅助、讲座或考试。按数字数据提供分类,对于 2003 ~2004 年数字数据,不允许应用于任何营利行为,不允许发布在网上。4 服务内容英国地调局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地质图,地质书籍和指南,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数据产品,矿产出版物,教育和休闲产品,国际产品,数字数据产品等。另有大量的产品和数据可以免费下载,主要有文献报告、水资源数据、地学软件、简报以及报纸杂志、合作报告和其他综合报告等。5 销售及价格机制英国地调局信息产品的网上价格(含税、工本费、运费),主要由数据信息中心与客户服务部联合根据市场客户需求制定(政府不干预,但需要依法纳税),并根据服务时间与地区的不同,对产品价格进行不同的调整。6 服务方式1 传统服务主要指离线服务,包括服务提供者与顾客面对面服务、信函、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不同方式。2 网络化服务在地质调查数据在线服务方面,英国地质调查局最具特色。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享受购买及咨询服务。3 可借鉴经验与建议1 可借鉴的经验1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成为工作重点英国各地质资料服务机构高度重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根据用户需求主动开发服务产品,服务于公众生活。如英国地调局针对房地产需求,研发房产环境评价与地基稳定性分析等产品为大众提供服务;主动开发洪灾管理系统,为洪水管理服务。2 努力推进地质资料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英国各地质资料保管与服务机构制定了地质资料著录、产品研发和服务的相关标准与流程,推进了地质资料管理的现代化。如 AGS 格式是其通用的文本文件格式,是包含岩土工程现场调查所有方面信息的表格资料,其目的就是方便不同单位之间交流岩土工程及地质环境资料。3 努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英国地质资料服务机构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利用新技术提供服务。如英国所有接收的资料都利用 ORACLE 数据库表格进行登记,记录存放位置并编入索引。为便于资料的利用,英国地质调查局会扫描纸质资料,并把得到的图件编入信息检索系统,英国地质调查局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检索信息以及资料本身协助全国地质填图项目中的地质解释;但是,外界通过英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搜索服务及网站搜索,只能得到目录信息及可用资料存放位置的信息。4 重视资料生产者权益,采用激励机制,促进资料收集英国严格界定公开文档系统与保密文档系统,政府应按照《信息自由法》要求,主动向社会提供公开服务,但必须以不损害汇交义务人的利益为前提。对于汇交义务人的专有信息,一般应矿业权人的要求在矿业有效期内予以保密,有些是国家在矿业权终止后,还可适当延长保密时间。如英国王室矿产机构对金矿资料的管理,通常在许可终止后,如果企业认为有必要,还可以延长保密 4 年。英国地学数据中心规定:凡是向英国地质调查局提供过有价值的资料,促进英国地质调查局研究活动及资料发展的外部机构,英国地质调查局将免除其日后的资料检索费用作为其提供信息的回报;但是这种“免费”不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服务内容,包括特殊地质报告的编写以及增值性的资料解释分析工作。在版权方面,英国地质调查局声明所有资料的版权不变,仍归属资料提供方或授权方,复印及扫描资料的版权归英国地质调查局与资料提供方共同所有。涉及商业机密时,外部第三方机构需要获得资料提供方的明确许可才能获得资料的扫描图像。5 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的结合英国各数据中心均有实体建筑、数据及人员,甚至服务可以分散于多地,但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标准是统一的,而且统一门户对外发布数据信息。如英国地学数据中心,建立了统一的检索和服务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通过 http://uk 门户统一对外服务,开发网上地理信息系统 GIS 工具,为用户提供方便检索服务,但内部有数百个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服务器开展数据存储与加工。2 建议1 加强境外地质资料管理与回归一是开展国家投资形成的境外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二是境外保管的与中国有关而中国馆藏机构没有的地质资料的征集、收集,维护国家主权;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地质资料交换与管理服务交流活动。2 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要推进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保管现代化、服务网络化,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资料管理集群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3 开展地质数据产品专题开发工作当前,要启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题服务。联合 31 省(区、市)地质资料馆,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核工业、有色、冶金和黄金等行业地质资料馆,针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安排,开发目录、地质矿产综合研究、基础地质矿产数据包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开展专题服务。

一、项目信息收集地质调查与研究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必须有效地收集和利用信息,开辟各种信息来源,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收集信息。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到信息产生的现场去收集;第二种是收集、整理已有的信息情报资料,间接获取信息。现场调查研究(1)询问法。主要方式为当面询问、会议调查和电话调查。(2)观察法。主要观察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公众和审查专家对地质调查成果的态度和意见,对野外验收现场提出的看法。对项目合作单位的资质和人员状况现场观察,以便编制项目合作单位名录。(3)试验法。在地质成果新的表达形式正式提交之前,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活动,听取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反映、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收集现有的管理信息(1)收集公开发行的杂志、书籍和报纸中的信息。从这些渠道可以了解和推测国家有关经济政策、法规的变化和调整,可以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跟踪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动态。(2)收集本专业出版发行的报刊和科技书籍中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料专业性、技术性都比较强,从中可以了解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动态。(3)内部信息的收集和积累。即收集单位和项目组内部的原始记录和质量记录等,并对这些记录进行汇总、加工和分析,指导下一步工作。二、项目信息传递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信息需求者手中是项目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并使其标准化。(1)专人负责信息传递。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项目组内部都有许多信息资料传递,同时项目组内部有许多资料需要保管,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资料员,最好由专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对于需要下发的标准、规范和文件,信息人员要按规定的份数,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2)通过通信方式传递信息。即通过信函、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传递。(3)会议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会议方式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包括设计审查会、野外验收会、报告评审会、成果与原始资料展评会和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会等。三、项目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指将组织收集到的原始信息,根据管理的不同需要及要求,运用一定的设备、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可供利用的或可存储的真实可靠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判断、分类整理、分析和计算、编辑归档等几方面工作。(1)判断。由于原始信息当中通常存在一些虚假信息或水分,因此,信息管理工作者在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其真伪进行判定,以剔除那些明显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2)分类整理。地质调查单位从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通常是分散的,因而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这主要是把初始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如时间、地点、使用目的或业务性质等将其分门别类,排列成序。(3)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指利用一定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等方法将数据信息进行加工,从中得到符合需要的数据。(4)编辑和归档保存。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必须储存起来,以供随时调用。因此,对处理加工后的信息结果,应编辑成文件的,就编辑成文件;应装订成册的就装订成册,并以一定的形式归档保存。目前,归档保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档的形式;另一种是计算机形式。采用计算机来归档保存信息资料,优点是简单、方便、存储量大,费用省,日益被地质调查单位采用。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电话

由于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常年处于高原缺氧环境,人口密度小,野外工作条件差,因此测区总体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但在某些领域如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壳结构研究方面工作程度高于中国西部其他地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于1965~1969年,涉及测区的路线仅数条,对测区的地层、岩浆活动及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总结,限于工作精度,各类地质体控制程度较低。涉及测区的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包括青海省区调队1981年和1983年完成的纳赤台幅和东温泉幅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993年完成了错坎巴日昂东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图7-2)。涉及图幅北部所进行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02~2004年完成,包括研究区西北部的水泥厂幅、黑刺沟幅、忠阳山幅和研究区东北部的求离牛里生幅和开荒幅等两幅,著有地质、矿产报告及相关图件。这些图幅资料及调查成果为本次新技术新方法地质填图试验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区西南部的1∶100000牙扎康赛幅属1∶200000填图空白区。其他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东昆仑地区的专题研究重点集中在图区中北部地区,图区东部1∶250000东给措纳湖幅为我国新一轮1∶250000造山带填图试点图幅,对造山带组成、结构、演化、高原隆升等方面作了调查研究,这些成果对本测区的地质调查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全省性的《青海省区域地质志》、《青海省岩石地层》、《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青海省分册》、《1∶50万青海省地质图》对图区的一些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分别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研究区的一些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综合研究成果均涉及青藏高原北部及昆仑山地区,如潘裕生等(1998)、肖序常等(2000)、李廷栋等(1996)、尹安(2001)和李吉均等(1979)学者发表的大量论文和专著。矿产地质调查与研究总体研究程度较低,1∶200000区调和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对铁、铜、金矿化线索进行了地表检查,取得了初步的认识。1∶200000区域化探工作已覆盖全区,圈出了一批Au、Cu、W、Mo、As、Sb、Hg异常。青海区调队1958年对大场金矿初步进行了普查,青海地质四队1997~1999年对大场金矿进行了普查,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岩金普查报告》;2000年开始,青海省地调院在昆仑山口—大场—玛多地区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在驼路沟—布青山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在大干沟—小庙—托克安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图7-2 研究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完成的青海东昆仑东段成矿远景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选区研究,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划分了12个成矿远景区;潘彤等(2006)对金属矿床成矿类型、矿床模式和找矿方向等进行了较系统论述;张德全等(2002)对东昆仑内生金属成矿作用进行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青海省地质研究所1987~1989年著有《青海省东昆仑东段南坡变火山岩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含矿性的研究》。这些成果为本次工作中的矿产地质背景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前人在测区西侧进行了不同方法的深部探测,如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横穿东昆仑山脉(崔作舟,1996;李廷栋,1997);国际合作INDEPTH-III完成了拉萨-格尔木大地电磁测深(MT),获得高质量的成果资料(Wei et ,2002;Martyn et ,2004)。中-美-德-加多国科学家2007年在东昆仑造山带完成了国际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测工作,其垂直地震反射与广角地震反射从研究区中部穿过,为利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开展深部构造研究奠定了基础。国家地震局航磁大队1975年对青海中南地区进行了1∶500000航磁测量,著有《青海中南地区航空磁力测量成果报告》。1987~199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60余名不同学科的专家,联合完成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在岩石圈结构组成、深部过程、岩浆岩地球化学、古地磁与地壳构造演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编制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列图件,受到国际地学界的重视与好评,主要研究成果已于1996年以专著形式出版;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的羊八井-谷露段便横穿测区中部。中-美-德-加多国科学家经过2003年8月与2006年7月两次野外踏勘,选定东昆仑复合造山带为国际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测重点地区,2007年开展横穿测区的垂直地震反射与曲麻莱-西藏大沟-格尔木测线的广角地震反射,在测区及附近投入地震仪包括30台宽频地震仪(REFTEK)与80余台短周期TEXAN地震仪,开展横穿造山带的100km垂直地震反射与250km广角地震、超长周期的大地电磁测深及电性结构研究工作,为利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填图试验奠定了基础。最近赵文津等(2011)在《Science》上发表的INDEPTH-IV深部探测成果对研究区深部构造进行了解释与约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我国学科比较齐全、人员结构较为合理、设备比较完善的综合性地学基础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专业研究人才教育和培养任务。地质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80人,10个专业研究室。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地质、地质编图及数据库建设;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与地层对比;前寒武纪地质与早期地壳生长;新生代地质与现代地质生态环境;超高压变质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物质科学;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同位素地质理论、方法体系与应用。副所长高锦曦副书记、纪检书记沈琳所长、党委书记侯增谦研究员2008年总收入约73亿元,比2007年增长17%。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63万元,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3657万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万元,科技支撑项目876万元,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专项经费2075万元,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等项经费3870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450万元,地质及矿产资源勘查经费815万元,其他科技项目经费2624余万元。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8年公开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检索刊物论文78篇,包括国际SCI论文32篇。公开发表专著1部,中英文版1:250万地质和矿产图4幅。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8年本所论文发表数量在国内地学类机构排在第7位,已连续3年在全国地学研究机构中位居前10位,是国土资源系统唯一的研究所。研究所现任领导班子包括:所长、党委书记侯增谦,副所长耿元生、高锦曦,副书记、纪检书记沈琳。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丁孝忠研究员。首次系统编制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国际分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编制了6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并建立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编写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编图说明书、分幅图元数据及核心元数据。填补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空白,健全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系统。自主开发研制了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检查系统,具有自动进行图幅数据检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制开发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空间数据检索、属性数据检索、多级地质要素属性查询,以及1:100万国际标准图幅元数据查询等功能。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地球的化学、生物与环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朱祥坤研究员。在国内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测定方法和配套的样品化学纯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达国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在鞍山地区获得了一批新的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进一步验证了鞍山地区38亿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确定了鞍山群形成时代为25亿年前,进一步完善鞍山地区太古宙构造—岩浆演化的年代学格架,总结了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演化规律;对前寒武纪几个重要时段多种化学沉积岩石进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东和五台地区发现了与质量无关的S同位素分馏现象,探讨了这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关系;对冀北、辽西的J-K地层进行了同位素精细定年,为陆相地层J-K界线年龄的确定、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和辽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太平洋深海多金属结核和结壳进行了3He同位素与元素地球化学多重示踪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钴结壳记录的海洋气候环境的演化规律,通过与10Be定年方法对比,初步建立了测定富钴结壳形成时代和生长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侯增谦研究员。项目选择青藏高原3个成矿带中的3个典型代表(即驱龙斑岩铜矿、玉龙斑岩铜矿和大陆槽稀土矿床),通过典型矿床详细解剖和成矿带区域成矿对比,揭示其成矿过程,建立碰撞造山带adakite质斑岩成矿模型,揭示碰撞带陆内环境REE超常富集机理,为构筑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奠定坚实基础。本项目历经4年研究,提出了大陆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突破了传统的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提出了大陆碰撞带或造山型REE矿床概念,建立了造山型REE矿床新模型,丰富和发展了矿床学理论;以大陆碰撞带Cu和REE矿床成矿模型研究为基础,孕育和建立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新框架。本项目共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9篇。本项目与“973”项目共同组织出版了中英文专集7部。项目实施的4年中,共培养博士6人,硕士8人,3位博士后出站;与一批国际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富于创新、成果丰硕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Fe-Mn结壳表面样品铁同位素组成随深度的变化关系朱祥坤研究员在汉诺坝野外考察大陆典型成矿带深部作用与成矿模式谭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积、构造特征与有利储层预测:属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中心“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之专题。主要完成人员:旷红伟、柳永清、杨飞、彭晓波、刘燕学等。项目主要依据地质和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华北南部大别山造山带北侧周口坳陷内谭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垩统。重点是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和有利储层分布与构造特征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展布及有利储层发育特征,进一步结合地球物理解释的中生界内幕构造特征和综合研究,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通过课题实施,在下白垩统内幕构造、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有利储层分布以及综合评价与优选勘探目标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体现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意义。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永丰组下段地层等厚图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永丰组下段有利勘探目标综合评价图内蒙古1:25万西老府幅区域地质图内蒙古1:25万多伦幅区域地质图内蒙古1:25万多伦幅、西老府幅区调修测及蒙南—冀北地区晚中生代地层格架与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研究:属地调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柳永清、魏文通、刘增效、姚宝钢、赵华平、王永、迟振卿、江小均、刘燕学、旷红伟等。项目完成1:25万多伦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区调修测面积27395km2,开展了蒙南—冀北地区晚中生代地层格架与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以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系统查明了区内兴蒙造山带或华北地块北缘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地层序列、形成时代;调查和研究了东西向、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调查与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积作用与盆地演化;在主要构造(带)属性、区域构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层格架、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探讨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层、岩浆作用、盆地、区域构造发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层和古地理环境调查与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系列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南京大学地学院-G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理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_htm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_asp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二、地调局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三、地质信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出版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中国金属商务网中国西部矿业市场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中国矿权交易市场中国矿产资源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中国矿业网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地学网世界地质公园四、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樊市国土资源局黄石国土资源局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荆门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鄂州市国土资源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陕西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五、地勘单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西地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地矿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daohang/suzi-htm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_asp宁夏地质调查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_id=258&mb=1中国煤炭地质中国冶勘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核工业地质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六、相关领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tabindex=450&modelid=htm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七、地学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八、其它地学网站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_web/F-Nhtm地学网站大观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_technology/geography/网站大全地球科学_technology/geoscience/够了吗?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网址

是个很好的选择。在以铁路作为主要客货运输方式的今天,《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出台,更为铁路建设的步伐加快提供了依据。这意味着,未来铁路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而目前,铁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顺利进入铁路局,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个金饭碗,具有很强的职业稳定性,而且无论是薪资还是就业发展,前景都非常广阔。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000余人。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量,毕业生基本供不应求。

一、项目信息收集地质调查与研究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必须有效地收集和利用信息,开辟各种信息来源,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收集信息。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到信息产生的现场去收集;第二种是收集、整理已有的信息情报资料,间接获取信息。现场调查研究(1)询问法。主要方式为当面询问、会议调查和电话调查。(2)观察法。主要观察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公众和审查专家对地质调查成果的态度和意见,对野外验收现场提出的看法。对项目合作单位的资质和人员状况现场观察,以便编制项目合作单位名录。(3)试验法。在地质成果新的表达形式正式提交之前,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活动,听取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反映、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收集现有的管理信息(1)收集公开发行的杂志、书籍和报纸中的信息。从这些渠道可以了解和推测国家有关经济政策、法规的变化和调整,可以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跟踪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动态。(2)收集本专业出版发行的报刊和科技书籍中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料专业性、技术性都比较强,从中可以了解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动态。(3)内部信息的收集和积累。即收集单位和项目组内部的原始记录和质量记录等,并对这些记录进行汇总、加工和分析,指导下一步工作。二、项目信息传递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信息需求者手中是项目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并使其标准化。(1)专人负责信息传递。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项目组内部都有许多信息资料传递,同时项目组内部有许多资料需要保管,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资料员,最好由专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对于需要下发的标准、规范和文件,信息人员要按规定的份数,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2)通过通信方式传递信息。即通过信函、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传递。(3)会议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会议方式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包括设计审查会、野外验收会、报告评审会、成果与原始资料展评会和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会等。三、项目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指将组织收集到的原始信息,根据管理的不同需要及要求,运用一定的设备、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可供利用的或可存储的真实可靠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判断、分类整理、分析和计算、编辑归档等几方面工作。(1)判断。由于原始信息当中通常存在一些虚假信息或水分,因此,信息管理工作者在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其真伪进行判定,以剔除那些明显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2)分类整理。地质调查单位从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通常是分散的,因而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这主要是把初始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如时间、地点、使用目的或业务性质等将其分门别类,排列成序。(3)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指利用一定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等方法将数据信息进行加工,从中得到符合需要的数据。(4)编辑和归档保存。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必须储存起来,以供随时调用。因此,对处理加工后的信息结果,应编辑成文件的,就编辑成文件;应装订成册的就装订成册,并以一定的形式归档保存。目前,归档保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档的形式;另一种是计算机形式。采用计算机来归档保存信息资料,优点是简单、方便、存储量大,费用省,日益被地质调查单位采用。

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是最近十年才兴起的一个特色专业。轨道交通目前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估计中国近十年这个专业好就业。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学好了,都好就业。轨道交通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城市地下铁道、轻轨及大型厂矿企业的轨道交通运输部门,从事轨道运输基层部门的运输设备操作、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掌握各类轨道建设工程的人才,在运营管理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在城市通信能从事轨道通信信号系统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安装、施工工作和通信信号设备一般维护管理和使用的工资;在铁道工程从事铁路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铁路局工务部门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线路工、桥隧工等岗位工作。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很好就业,现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快,相应的与之相关的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加,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很好就业。

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家已批复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十三五”时期,我国还要继续加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力度,在2020年有望达到6,000公里。届时,全国将有 50个城市投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当然,有发展就会有需求,成都万通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匠心育英才,于近期重磅推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早在此前,成都万通就已斥资筹备城轨(简称)专业,并积极组建高水准的城轨专业教师队伍,把一系列专业课程质量前置,确保本次新开设的城轨专业,无论从教学环境上,还是师资配备上,从起步阶段就达到更高水平。据了解,成都万通此次开设的城轨专业属于该校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铁路综合型服务人才,具备优质、典雅的职业形象、专业的乘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合格毕业,推荐就业,薪资优厚,未来晋升通道多。也许你看到的只是成都万通新推出的城轨专业,殊不知这不仅仅是学校某一个新专业课程的增开,更是学校站在国家产业战略角度上,站在企业人才战略的角度上,站在一切有利于万通学子高质量就业的角度上,用心研发顺应市场发展和学子就业需求的新专业,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成都万通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职教报国的责任与担当。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南京大学地学院-G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理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_htm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_asp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二、地调局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三、地质信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出版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中国金属商务网中国西部矿业市场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中国矿权交易市场中国矿产资源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中国矿业网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地学网世界地质公园四、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樊市国土资源局黄石国土资源局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荆门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鄂州市国土资源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陕西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五、地勘单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西地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地矿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daohang/suzi-htm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_asp宁夏地质调查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_id=258&mb=1中国煤炭地质中国冶勘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核工业地质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六、相关领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tabindex=450&modelid=htm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七、地学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八、其它地学网站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_web/F-Nhtm地学网站大观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_technology/geography/网站大全地球科学_technology/geoscience/够了吗?

马飞飞1 李莉2 郭慧锦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摘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由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RGMap 0升级到2010年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2010)。自开展此项技术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地质调查资料,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仍没有标准规范,影响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和验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技术要求,包括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组织形式、质量要求及数据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和探索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地质资料管理机构接收、检查地质调查资料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数据库资料 汇交技术要求1 研究现状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于2001年和2002年,相继开展了1:5万和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至2003年,研制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它使野外数据采集的空间定位及数据采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填补了我国地学信息野外现场数字采集技术的空白。传统的纸质笔记簿和手图,被具有GPS定位与导航显示、漫游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具图形编辑功能和电子笔记簿功能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所取代。这种全新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可视化野外定位、标绘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地质现象描述、产状记录、采样、素描、照片、野外实测剖面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的功能,并采用了结构化数据库与非结构化地质观察现象文本数据库相结合的特点,辅以PRB 字典库,为地质学家野外调查提供了多方位技术支撑。通过4幅1:5万和10幅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试点应用,使数字填图系统已臻于完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推广数字填图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数字填图工作在全国正式全面展开,从此,我国在全球真正率先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全程化[1~5]。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由数字RGMap-RGMapGIS-MEMap-MEMapGIS-MEExplo五大子系统构成。RGMap为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RGMapGIS为数字填图室内综合整理与数据处理子系统、MEMap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探矿工程数据采集子系统、MEMapGIS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区数据、控矿工程数据的数据综合、处理、制图子系统、MEExplo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可视化子系统。2010年,将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DGSS(2010)。该软件系统由4大子系统构成:①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Reserve Estimate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数字地质调查项目数据库资料汇交到目前仍没有标准规范而不能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国民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很多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已经完成工作,但是地质资料却不能及时汇交并提供利用,汇交人不清楚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应汇交哪些内容,数据应如何组织,接收人不知道如何接收、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目前主要运用于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因此笔者重点就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从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数据的验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 汇交内容1 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汇交内容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综合成果、遥感、勘探工程库、基本信息、数字剖面等。2 矿产远景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汇交内容主要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基本信息库、勘探工程库、遥感、综合成果、大比例尺综合图和数字剖面、元数据和各类建库文档等。3 格式要求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文件格式汇交,电子文件的命名、属性结构不得更改;各类成果库的整理应符合相关的数据库建库标准(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等。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原则上不作限制,主要提供项目开展中所使用的软件或根据开发时所用的工具软件而提交相应格式的电子文件。数据库文件的汇交,应包括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数据库文件、元数据文件和数据库所涉及的字典库与系统库,以使数据库能够正常打开,汇交的数据库只能使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带的系统库(SLIB)文件;确保数据库中各个图层齐全,属性完整,参数正确;删除数据库中的冗余文件及文件夹。汇交数据库的同时需汇交与数据库相关的建库工作报告、数据库验收意见、数据库验收报告等文字材料。以数据为主的数据库(如关系型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应汇交包括所有数据在内的表文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索引文件、备注文件、容器文件等。以图形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的图形文件、图层文件、外挂库和浏览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属性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以及与数据库关系密切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以光栅图像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图像文件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软件汇交,应包括最终形成的软件系统的安装程序、源代码以及软件使用说明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如有测试数据也应一并汇交。非独立使用的软件应提供相应的支持软件或控件,无法提供时应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说明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及其版本、生产商等相关信息。4 文件的编制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汇交时,数据库类文件应保持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身文件的组织方式、目录结构和属性结构。数据库类文件编制时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文件夹形式进行存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按照《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进行编制,装饰图层分层进行整饰,整饰图层的命名采用被整饰图层名前面加“a”表示,如 a_GeoPwl,a_GeoPw,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的命名和属性进行编制;其他库文件按照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进行建库; 元数据按照《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采用元数据采集器进行编制。“安装程序”、“源代码”、“技术文档”、“测试数据”等类别分类建立文件夹存放相应的电子文件。数据库或软件类所用到各种工具软件的系统库、字库等相关文件要以独立文件夹的形式与其他与之相关的电子文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整个系统共用一套文件,则可将它们存放在上一级文件夹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给予说明。5 组织形式每一份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电子文档以一个独立的子目录(一级子目录)置于根目录下,子目录名即为该份资料的电子文档号,该份电子文档所有的电子文件均置于此子目录下。在一级子目录下建立两个名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的二级子目录,分别用于存放该份电子文档的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在“源电子文件”子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数据库和软件”的三级子目录,将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所有数据库资料按照其系统形成的原有的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到该子目录中。6 质量要求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内容齐全,包括技术文档、原始资料数据库、综合成果数据库、元数据、建库工作报告和质量控制文档等内容。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需经过专家验收,提供正式的验收记录表、验收意见和验收报告等。各类库文件应按相关规范完成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任务(重点是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样品数据库、综合成果库的建库)。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表关联关系正确,该数据库文件可由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行。数据种类应与报告一致。数据必须分图幅组织。所有的数据库文件必须有正确的投影参数。7 数据检查1 齐全性检查对照任务书、成果报告、成果报告评审意见及数据库文件的验收报告或验收意见书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数据是否汇交齐全,检查内容参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2 完整性检查对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与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的完整性。重点检查文件、图层、数据表、空间实体的完整性,数据量缺失和数据项缺失,注记的完整性和相关技术文档的完整性等。3 正确性检查①按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库文件组织形式的正确性。②对照成果图检查空间数据库文件是否为最终的成果数据,首先检查图元个数的一致性,图元是否有多余或遗漏;其次检查图元数据相对位置的正确性,确保空间数据库文件是最终的成果数据。③数据文件及文件夹命名的正确性:文件存放位置的正确性及数据属性中上下标、大小写等书写格式的正确性。④系统库文件正确性的检查。⑤数据参数的正确性检查。⑥整饰文件的正确性。重点检查整饰图层文件的命名、内容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与技术要求。⑦空间数据库的正确性。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存储组织结构表进行空间数据库的检查。⑧地理数据的正确性。重点检查地理数据的命名和属性的正确性;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需按照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进行命名和属性结构的设置。8 意义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地质勘探等地质工作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形成的资料的制作、接收、验收和汇交。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矿产评价等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资料可参照本汇交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中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质量要求、数据检查及组织形式示例对地质资料汇交人如何汇交数字地质调查资料,资料管理机构的资料管理人员接收、验收此类地质资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今后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参考文献[1]李超岭,于庆文,杨东来,等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377~[2]李超岭,张克信,墙芳躅,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63~[3]李超岭,杨东来,于庆文,等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2002,29(2):213~[4]李超岭,于庆文,张克信,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5]李超岭,张克信,于庆文,等数字填图中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技术[J]地球科学,2004,29(6):745~

地学吧,相当不错。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卢小莉 马伯永(中国地质图书馆)摘 要 本文选取 DOAJ 收录的地学类 OA 期刊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和研究了地学类 OA 期刊的学科分布、出版国家和地区、回溯年代、出版语种、出版机构、期刊主题分布,出版费用等。研究结果为系统全面掌握地学类 OA 期刊基本态势提供很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出建设地学网络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积极开发利用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从地学文献信息保障和利用角度为地质找矿突破和找矿理论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关键词 开放存取期刊 地球科学 DOAJ 资源建设1 引言国家地质找矿战略行动的部署和实施,使得全国地质科研机构和地质工作者,对多元化信息资源的需求,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地学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开放获取(OpenAccess)类电子期刊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根据 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的统计结果,截至 2012 年 4 月全球已有开放存取期刊 8864 种、文章超过 57 万篇,其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 551 种。全面系统地调查、梳理、分析、研究、挖掘和集成这些分散在网络中的 OA 期刊资源,既是创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和服务模式,建设一流数字图书馆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地学科技成果的传播利用,全面发挥地质文献的保障作用的现实途径。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OA 是基于信息的“自由、开放与共享”理念的全新出版模式。通过该模式,能使学术交流更广泛、更经济、更有效。近年来,国内对 OA 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如陈美家梳理了我国大陆开放存取期刊实践现状。贾君枝等人研究了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情况,并分析 OA期刊的出版特点。沈鸥等人对医学 OA 期刊资源建设进行调查,并对其成就与问题进行分析。肖丹等人对其建筑与艺术类期刊的出版国家和地区、出版语种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已有成果为系统研究 OA 期刊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对地学类 OA 期刊的梳理还鲜有涉及。本文以地学类 OA 期刊利用为主题,通过搜索国外地学类 OA 期刊,对已有可获得资源进行有效梳理,满足地质工作者多元化信息需求,从地学文献信息保障和利用角度为地质找矿突破和找矿理论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 DOAJ 收录的地学类 OA 期刊为统计对象。DOAJ 是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份OA 期刊目录,创建于 2003 年 5 月,它是目前互联网上影响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仓储。我们选用 DOAJ中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的 551 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外地学 OA 期刊的发展现状。3 国外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现状DOAJ 采用主题数列表浏览和单个期刊检索等方式提供期刊浏览服务。在 DOAJ 系统中,每个期刊收录的信息包括期刊名称、ISSN号码(部分期刊有电子版的E-ISSN号码)、所属学科、出版机构、所在国家、语种、关键词、收录起始年份、出版费用等。1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分布DOAJ 系统中 551 种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又细分为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磁学、气象与气候学和海洋学八类。每个类别期刊数具体见表 1。表 1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学科分布情况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地球与环境科学类 OA 期刊主要集中在历史悠久且成熟的环境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中。而地球物理和地磁学、气象与气候学、海洋学这一类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中 OA 期刊较少。2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国家分布DOAJ 系统收录的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分布在 60 个不同的国家。根据收录总数,出版地学类 OA期刊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依次是德国和巴西,其出版的期刊分别占到总数的97%、07%和26%。表 2 给出了不同类别中,出版 OA 期刊大于 10 种的国家。表 2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国家分布情况从地理位置来看,DOAJ 系统中地学类 OA 期刊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区。从表 2 中可以看出,除了分布在像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外,还广泛分布在巴西、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统计结果,DOAJ 系统中仅有 1 种地学类 OA 期刊是在中国,这与中国的地学发展现状是不相匹配的,所以中国地学 OA 期刊应该加大宣传力度。3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语种分布地学类 OA 期刊分为单语种和多语种两类,在 DOAJ 系统收录的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中,单语种期刊占主导地位,一共有 363 种,占到总数的 88%。在多语种地学 OA 期刊中,两种语言的期刊最多,语种最多期刊共使用了 6 种语言。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学 OA 期刊中不同语种情况,对于多语种期刊分别在每种语言上各统计一次。DOAJ 系统收录的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共涉及 27 种语言。表 3 给出了期刊数目排序前 10 的语言类型及对应的期刊数目。表 3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语种分布情况从表 3 中可以看出,地学 OA 期刊的语种分布最多的前 3 种语言为英语(448 种)、西班牙语(122 种)和葡萄牙语(77 种),其中英语占有绝对优势。语种为英语的地学 OA 期刊分布较广,语种为西班牙语的地学 OA 期刊,主要分布在巴西、哥伦比亚、西班牙、智利、墨西哥;语种为葡萄牙语的 OA 期刊,主要分布在巴西、西班牙、葡萄牙。4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全文回溯年代对于 OA 期刊来说,全文回溯年代意味着可获取全文资源的多少。在对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进行统计发现,期刊回溯年代大多分布在 1997 年以后,回溯到 1996 及之前的期刊有 76 种,只占到总数的79%。其中回溯到 2007 ~ 2010 年的期刊最多,说明大部分地学类 OA 期刊都是近年来才开始开放存取的。表 4 给出了不同学科类别中期刊回溯年代情况。表 4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全文回溯年代情况续表从表 4 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全文回溯到 1996 及之前的期刊中,地理学、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类期刊占主要部分。此外,地理学、地球科学回溯年份从 1997 年开始,期刊数基本上呈现逐渐增加态势;地质学回溯年份从 1997 年开始期刊数一直较为平稳。地球物理和地磁学和海洋学期刊回溯年份集中在前半段,而气象与气候学期刊回溯年份集中在后半段。在所有地学 OA 期刊中,回溯年代最长的期刊是 1911 年丹麦出版的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of Denmark,回溯到 1894 年。表 5 分别列出了回溯年代较长的地学 OA 期刊。表 5 DOAJ 中回溯年代较长的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5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机构DOAJ 系统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共 307 个出版机构,其中绝大部分出版机构只出版一种地学类 OA期刊。表 6 给出了出版期刊数超过 5 种的出版机构信息。从表 6 中可以看出,出版地学类 OA 期刊最多的出版机构是 Copernicus Publications,共出版了 66 种期刊,占到总数的 98%。表 6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出版者情况6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收费情况开放存取意味着期刊全文对用户来说是免费获取的。一般情况下,期刊为了自身的发展,会对论文作者收取一定的费用。通过对 DOAJ 系统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的统计发现,绝大部分地学类 OA 期刊是不向论文作者收取费用的;不收费的共有 374 种期刊,占到总数的 88%。究其原因,发现地学类 OA期刊很大一部分是由各个地学类学会出版,学会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且经费较为充足,所以不收费 OA占主流。表 7 给出了所有地学类 OA 期刊的收费情况。表 7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收费情况4 对国外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利用策略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的各类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基本上都是分散存放,因此用户很难直接全面地检索到这些资源。国内用户可以直接访问期刊网站来获取全文,也可以通过比较著名的开放获取期刊访问平台(如 DOAJ、Open J-Gate),来获取地学 OA 期刊资源。但是各个平台收录的资源有限,目前还没有机构将已有地学类 OA 期刊进行有效集成。另一方面,已有的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没有很好地和已有的地学纸质资源和其他电子资源相结合。本文建议积极建设地学网络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在加强已有地学信息资源电子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和其他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的资源利用服务,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首先,整合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形成综合利用平台。在地学文献机构馆藏的数字化建设和地质科研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基础上,本着国内求全、国外求精的原则,对国内外电子图书、商业期刊、OA 期刊资源、机构知识库等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建设网络地学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地学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服务。其次,完善综合平台服务功能,满足地质找矿突破战略信息需求。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满足地质工作者的多层次信息需求,包括一般的资源检索和查询,以及情报研究,如资源推送、专题数据库、课题跟踪等。5 结语本文选取 DOAJ 收录的地学类 OA 期刊为统计对象,采用 Excel 统计工具对所收录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当前地学领域的 OA 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学术交流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出版地学类 OA 期刊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单语种期刊占主导地位,使用语言最多的是英语;期刊回溯年代大多分布在 1997 年以后,回溯年代最长的期刊是 1911 年丹麦出版的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Denmark;出版地学类OA 期刊最多的出版机构是 Copernicus Publications;绝大部分地学类 OA 期刊是不向论文作者收取费用的。研究结果为系统掌握地学类 OA 期刊基本态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从地学文献信息保障和利用角度为地质找矿突破和找矿理论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季刊,创办于192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 该刊创办时,原名Bullel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地质学会志》),以英文为主,德、法等文次之,每年一卷,刊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地质调查研究之所得及在学术年会中宣读的论文。 ?《中国地质学会志》共出版31卷,至1952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与《地质论评》合并,更为现名《地质学报》,由外文版改为中文版,但连续卷号并附英文目次及英文摘要(1967-1971年曾停刊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8年3月,为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地质学报(英文版)》复刊,发表《地质学报》(中文版)已刊论文的英译本。从1997年起,《地质学报(英文版)》与中文版相同编号,但所载论文内容不同。 《地质学报(英文版)》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稿源自世界各地,该刊稿源丰足,稿件年刊用率20%—30%,可以从大量来稿中择优遴选稿件。《地质学报(英文版)》近数年来,一直连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多次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现为双月刊;刊号:CN11-2001/P,ISSN0001-9515,多次荣获《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科技期刊》等20多项荣誉称号,现被《SCI》、《CA》、《GeoRef》等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常年位居5--15上下,是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详细内容可上中国地学期刊网——直接下载全文(OA刊物)。自2012年开始,与Wiley-Blackwell公司合作出版电子版,现有5500多家电子版国际订户。主办: 中国地质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英文;开本: 16开ISSN: 1000-9515CN: 11-2001/P历史沿革:现用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曾用刊名:地质学报(英文版)创刊时间:192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

  • 索引序列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电话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网址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