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下载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下载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提取码: qe5g 《中国通史》是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指导,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拍摄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中国通史古代史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提取码:vn5b《中国通史之古代史》类型: 纪录片、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集数: 180片长: 19分钟12位著名历史学家、20余位历史学博士、120位多领域专家学者、影视编导与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的经典巨献。 一部通史,通古今通天下,知兴知衰知未来,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这是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与发展跨越了五千年的真实记录; 这是一场今人与古人关于国家、社会民族以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一切经验与教训的灵魂对话。 延绵不绝、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力、精神气质与生命底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由此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既记载着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和感天动地的奋斗;既记载着我们曾经创造的彪柄史册的伟业,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世所罕见的困难与风险;它也正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面镜子,它更是一部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此在学校认真开展历史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也多次提出了在中小学中重视历史学习和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 超大型影视版多媒体资源库《中国通史》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大型影视版多媒体巨作,由大型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和《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共有120盘DVD-ROM,其中,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盘DVD-ROM),即视频库,可在DVD机或电脑光驱上直接播放观看;另一部分为《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20盘DVD-ROM),插入电脑光驱中即可浏览观看。 本套资源库由国内两百余位史学家、学者、影视编导、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制作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同类题材的影视和图文版多媒体历史资源库,拥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教学价值和珍藏价值。 本套资源库以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涵盖了历史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展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辉煌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更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争取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学校必备的图书馆馆藏和进行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启蒙教育的优秀多媒体资料库。 一部可以看得见的五千年历史: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共分348集,时长为105小时。该片以历史年代为序,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手法,通过大量的实景拍摄、历史情景复原拍摄以及利用近现代历史影视资料等手段,生动、真观、完整地再现了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几乎记录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部重大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法律、科学、文化、人物、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该片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点”,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一部可以读得懂的五千年历史:《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部分分为20个大型专题,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以专题形式记述了从原始社会至今的所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典章制度、文献资料、文物遗址、典故传说以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文字量为350余万字;图片部分则收录了近万幅珍贵的历史人物、历史地图、文物古迹等高清图片。每一专题资源均以独立多媒体网页形式呈现,便于资料查找和学习使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文明起源 人类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曙光初现——氏族公社时代 二、中华曙光 人文初祖——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兴起 天下为公——尧舜禹与禅让制 三、最早的王朝 夏“家天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建立 殷商兴亡——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封邦建国——西周王朝的鼎盛时代 礼崩乐坏——西周王朝走向衰败 四、谜一样的文化 神秘甲骨——中国现存较早的汉文字系统 青铜文明——中华文明社会的起始 五、春秋争霸 五霸迭兴(上)——齐桓公与晋文公 五霸迭兴(下)——宋秦楚霸主纷争 吴越争霸——崛起的南方之国 六、战国七雄 七雄并立——群雄割据的争霸时代 富国强兵——诸侯走向变法图强之路 合纵连横——秦帝国统一的前奏 七、大变革时代 生产变革——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 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 国之重镇——先秦时期城市的兴起 八、智慧的迸发 千古风骚——《诗经》与《楚辞》 钟鼓之乐——曾侯乙编钟与古乐 科技初曙——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 九、百家争鸣(上) 万世师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流变——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道法自然——老庄与道家思想的形成 十、百家争鸣(下) 尘世苦修——墨子与墨家思想的形成 千古帝师——韩非子与法家思想的形成 文韬武略——孙子与兵家思想的形成 理性光辉——诸子百家与思想的交锋 十一、大秦帝国 千古一帝——秦扫六国的统一战争 天下一统——秦帝国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揭竿而起——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十二、秦朝奇迹 地球奇观——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 地下王国——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 深度埋伏——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 十三、大汉一统 楚河汉界——逐鹿中原的楚汉相争 无为而治——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繁华初现——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 十四、汉武雄风 开疆拓土——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经世济民——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十五、西汉的衰亡 帝国危机——西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 短命王朝——毁誉参半的王莽改制 十六、汉室复兴 光武中兴——东汉王朝的建立 守成年代——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的专权 汉末乱世——东汉帝国的覆灭 十七、两汉的民族与外交关系 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的和亲 张骞西行——汉王朝西域开疆拓土 丝绸之路——融通中外的千年古道 十八、辉煌的汉代科技 告别简牍——造纸术的发明 悬壶济世——中医学的发展 窥天测地——地动仪与《九章算术》 十九、思想的勃兴 道教兴起——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佛教东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文化一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二十、两汉文化成就 史家绝唱——《史记》与《汉书》 汉家华章——两汉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十一、天下三分 官渡之战——中国北方的统一 惊涛拍岸——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二十二、两晋春秋 分久必合——西晋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西晋的皇室内乱 百年风云——偏安一隅的东晋 二十三、乱世争锋 金革之世——十六国春秋 南朝更迭——宋齐梁陈的统治 二十四、动荡与融合 草原之鹰——北魏的迅猛崛起 全盘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政教相争——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二十五、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瑰丽多姿——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以载道——史地之学的兴盛 格物致用——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十六、从未停止的思考 魏晋风度——玄学与竹林七贤 梵音袅袅——佛教的传播与兴盛 神秘玄妙——道教的传播与兴盛 二十七、繁盛一时的隋王朝 南北一统——隋王朝的建立 开皇之治——隋王朝的短暂兴盛 琼花之殇——隋王朝的终结 贯通南北——泽被后世的隋朝大运河 二十八、 唐帝国的统治 旭日始旦——唐王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 无字丰碑——一代女皇武则天 二十九、盛唐气象(上) 开元盛世——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 繁华似锦——充满生机的唐朝经济 科技之光——创新不断的唐朝科技 三十、盛唐气象(中) 上善若水——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上) 厚德载物——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下) 万国来朝——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三十一、盛唐气象(下) 大唐诗篇——光耀千古的唐代诗坛 唐代传奇——文言小说的里程碑 翰墨书香——灿烂夺目的书画艺术 盛世之姿——气势恢弘的唐代乐舞与壁画 三十二、繁华尽逝的落寞 大唐惊变——贻害无穷的安史之乱 中兴之志——唐朝重建国家权威的努力 危机四伏——动荡的唐朝中后期统治与衰落 三十三、混乱与重生 无尽烽火——大割据时代的五代十国 朔漠枭雄——扶摇而起的契丹 三十四、说不尽的两宋政治 颠覆风云——北宋建国与皇权强化 文人当政——北宋中后期的变法与党争 江山寥落——走向覆灭的南宋王朝 三十五、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上) 干戈玉帛——势均力敌的宋辽之战 千古传奇——西夏的兴亡之谜 三十六、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下) 马上雄鹰——北方女真族的崛起 南北对峙——南宋与金旷日持久的争战 三十七、气象万千的两宋风貌 锦绣江南——蓬勃发展的南方经济 坊墙倒塌——繁荣昌盛的两宋商业 万千气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十八、空前繁荣的科技文化 中国骄傲——走向世界的三大发明 史学巅峰——繁荣发展的唐宋史学 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三十九、入主中原的大漠之风 一代天骄——蒙古帝国的扩张 疆域空前——元朝的统一战争 帝国之治——元朝的统治制度 四十、马可波罗的梦想之都 帝国胸襟——开放繁荣的元帝国 四海一家——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强 黄金遍地——生机勃勃的元代经济 四十一、流光溢彩的宋元文学艺术 婉约豪放——吟不尽的宋词风流 曲尽其妙——元代戏曲艺术的兴盛 墨彩纷呈——宋元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 四十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帝国悲歌——元帝国的衰落与终结 乾纲独断——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 靖难之役——骨肉相残的明王室内乱 四十三、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 百年基业——大明王朝的雄厚国力 云帆高张——郑和七下西洋 绥靖安抚——明王朝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 商行天下——中国商帮的兴衰 四十四、危机四伏的海防 誓平倭寇——明朝沿海抗倭战争 强盗西来——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 四十五、大明势渐 京师告急——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人亡政息——力挽狂澜的张居正改革 祸起萧墙——扑朔迷离的明宫三大案 生死博弈——宦官专权与东林悲歌 四十六、明末悲歌 自毁长城——明末军事力量的削弱 闯王举兵——大明王朝的终结 落日余晖——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 四十七、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恢弘帝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 中西合璧——明朝科技的发展与西学东渐 格物致知——复兴儒家的宋明理学 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四十八、雅俗共赏的明代文艺 名著千秋——白话小说的兴起 世态万千——市井文学的繁盛 姹紫嫣红——明代戏曲的光华 文人雅意——书画艺术的流变 四十九、驰骋关外的民族 关外之鹰——女真族的再次崛起 手握天宪——努尔哈赤的丰功伟业 叱咤关外——皇太极建立清帝国 五十、最后的抗争 波澜未平——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 驱逐外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五十一、清帝国的雄心(上) 鸿均之世——康熙帝平定三藩 海晏河清——清王朝统一台湾 抵御外辱——东北边疆抗击沙俄 五十二、清帝国的雄心(下) 四海承风——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 金瓯无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与清朝的对外战争 政教合一——西藏的达赖与班禅 五十三、封建社会的残阳 一人天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末日余晖——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 盛世隐忧——清王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五十四、繁荣的清代文化 天人合一——美轮美奂的古典园林 鸿篇巨制——浩大的清代文化工程 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红楼梦》 流派纷呈——针砭时弊的清代文学 妙笔丹青——领异标新的清代书画艺术 国粹大戏——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五十五、鸦片战争(上) 文明碰撞——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 民族尊严——林则徐虎门销烟 帝国之殇——鸦片战争始末 五十六、鸦片战争(下) 走向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垂帘听政——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 五十七、太平天国的梦想 揭竿而起——太平天国的建立 天国悲歌——太平天国的覆灭 五十八、清末战患 抬棺西征——左宗棠收复新疆 不败而败——中法战争始末 盛衰易势——甲午战争始末 帝国浩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十九、探索中觉醒 放眼向洋——新思潮的萌发 洋务运动—— 清末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艰难探索——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走向启蒙——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百日维新——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六十、日落紫禁城 崩溃前夜——清王朝最后的挣扎 大清晚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 六十一 革命初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铁血共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捍卫共和——资产阶级的反袁斗争 “护国”、“护法”——反对帝制复辟和北洋军阀统治 六十二 重铸国魂——新文化运动 旭日东升——五四运动 新思潮澎湃——百家竞起、异说争鸣 开天辟地——中共一大 六十三 祸乱神州——北洋军阀混战 革命昙花——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铁拳波澜——早期工人运动 手足盟缘——国共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魂——黄埔建军与广东革命政府 六十四 反帝风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热血悲歌——北伐战争 前赴后继——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血色阴谋——“四·一二”政变 六十五 军旗升起——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 建军之本——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 星火燎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城头变换大王旗——“二次北伐”与北洋政府的倒台 六十六 国之耻,国之殇——“九·一八”事变纪实 民族怒涛——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露营之歌——记东北抗日联军 六十七 别开生面——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苏区战云——红军反“围剿”作战 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上) 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下) 弥天烽火举红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六十八 危机加深——华北事变 民族巨浪——“一二·九”运动 双十二的枪声——西安事变 六十九 卢沟烽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挺进前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开成 砥柱中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七十 淞沪战云——血战大上海 太原喋血——华北大角逐 徐州搏杀——台儿庄大捷 鏖战长江——武汉保卫战 七十一 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 民族的耻辱——汪精卫叛国投敌 魂系滇缅——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记 盟军的支援——驼峰天道与飞虎队 七十二 华北惊雷——百团大战 决战黄桥——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 同室操戈——记“皖南事变” 延安之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亘古奇观——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冲锋号角——抗日文化深入人心 七十三 最后疯狂——豫湘桂战役 光辉灯塔——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民族丰碑——抗战胜利 正义之审——战争狂人的末日 七十四 战和风云——从重庆谈判到政治协商会议 梅园之春——南京谈判 关外喋血——争取东北 团结的力量——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 七十五 烽烟突起——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南征北战——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第二条战线——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 战略转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翻身的喜悦——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向着光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七十六 决战序曲——解放济南 东北捷报——辽沈战役 战史奇观——淮海战役 胜利曙光——平津战役 七十七 霞映东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天翻地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向全国进军 辉煌奠基——新中国成立的筹备 天安门的礼炮——开国大典纪实 七十八 走进都市——解放初期接管城市 苏醒的土地——土改的暴风骤雨 山河一片红——祖国大陆解放和剿匪、镇反斗争 “一边倒”——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鲜血凝成的友谊——抗美援朝纪实 反腐风暴——“三反”“五反”运动 七十九 工业化之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热潮 神圣的权利——第一届全国人大纪实 强军号角——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和平共处——新中国国际威望提高 八十 联合起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对手工业和私营业主的社会主义改造 百花齐放——科学文化的春天 社会主义建设初探——中共“八大” 八十一 整风与反右——50年代后期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超英赶美——“大跃进”运动始末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岸对峙——50年代的海峡两岸关系 摆脱困境——60年代前期的全面调整 八十二 雪域新生——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 从同盟到对抗——中苏论战始末 广交朋友——新中共第二次建交高潮 八十三 工业战线的旗帜——学大庆运动 农业战线的典型——学大寨运动 发扬“钉子精神”——学雷锋活动 东方巨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八十四 山雨欲来——6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文革”前奏——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风云突变——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批判彭、罗、陆、杨 风云骤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神州浩劫——红卫兵的“造反”运动 八十五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与全国动乱升级 雪压青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二月抗争” 大树参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 千古奇冤——刘少奇冤案始末 历史的扭曲——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庐山风云——九届二中全会 八十六 折戟沉沙——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转机初现——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邓小平复出 “组阁”风波——与四人帮的初步斗争 新的曙光——邓小平1975年整顿 青春无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八十七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访华前后 黑云压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扬眉剑出鞘——1976年天安门事件 人定胜天——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 十月的胜利——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八十八 日穿云雾——记邓小平复出 科教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后 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实录 八十九 希望的田野——农村改革纪实 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实录 外交新篇章——记邓小平访美 九十 威严的国徽——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金戈铁马——华北军事大演习 “零”的突破——中国向体育事业强国迈进 小平您好——1984年国庆阅兵和新时期军队建设 九十一 闯关奋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科教兴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危急时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和1991年南方抗洪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正常化纪实 九十二 继往开来——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南国春潮——邓小平南巡纪实 走向市场——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 九十三 科技强军——国防科技的发展 百年梦圆——香港回归纪实 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 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九十四 高举旗帜向未来——邓小平逝世和中共召开十五大 飞越太平洋——中美两国元首互访纪实 精兵简政——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抗洪壮歌——1998年抗洪救灾纪实 九十五 罪恶的挑衅——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 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上) 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下) 九十六 进军西部——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莲花绽放濠江畔——澳门回归祖国纪实 立党之本——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九十七 同心绘蓝图——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坎坷“入世”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曲折历程 盛世启航——中共“十六大”召开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九十八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纪实 飞天圆梦——“神五”、“神六”飞船成功发射 告别田赋——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和谐发展——中共“十七大” 九十九 感动天地——5·12汶川大地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航天新突破——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 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上) 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下) 一百 柳暗花明——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世界盛典——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 巨龙腾飞——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 一百零一 文明的起源(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一百零二 夏、商、西周的兴亡(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百零三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百零四 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百零五 大一统的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百零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融洽(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百零七 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百零八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 一百零九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公元1206年—公元1386年) 一百一十 空前集权的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百一十一 清朝的兴起与衰落(公元1616年—公元1840年) 一百一十二 中国近代的开端与旧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一百一十三 新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 一百一十四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公元1949年—公元1978年) 一百一十五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元1978年—至今) 一百一十六 中国通史专题——中华民族 一百一十七 中国通史专题——国学思想 一百一十八 中国通史专题——传统道德 一百一十九 中国通史专题——宗法礼俗 一百二十 中国通史专题——古代制度与社会生活

永乐大典。这个一搜就有资料,是十分齐全的一部目录书。是明代大才子解什么写的。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等,网上一查就有了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

中国历史渊远流长,本人也是中国历史的爱好者,最近发现一个中国历史的网站,中国历史的内容很清晰,没有说教和广告,你要的中国历史朝代简介,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事件,中国历史战争等等都有,建议你看看。 潜龙堂历史文化网 参考资料:

1. 《春秋时期楚的灭国为县制》独著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D]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春秋以前的楚族与楚国》独著 《楚文化觅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3.《论仰韶文化的家庭形态》《先秦史论集》 徐中舒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D]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与黄有汉合作)  4.《试论“孙子兵法”中的民本主义》(1949-1992)新华出版社1992(与黄老师合作)  5.《孔子行教考辩》 《孔学初探》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6月。  6.《论孔子的勤政爱民思想》 《孔学初探》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6月。  7.《诸葛亮躬耕地考述》 独著 《诸葛亮研究》  8.《范蠡的哲学思想》独著 《陶朱公论集》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0年。  9.《曾子故里南武城考》独著 《曾子里籍考》 中华书局 2001年9月。  10.《郕国郕国公之“郕”考述》《曾子里籍考》 中华书局2001年9月。  11.《黄帝“密都”考》独著《小浪底考古文化论集》香港科教文出版社 2001  12.《郕国与郕国公考》独著《曾子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  13.《曾子故里南武城考》独著 《曾子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  14.《陈姓及其分支考》独著 《中华姓氏文化》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年。  15.《曾子思想探析》 独著 《曾子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  16.《管仲改革的利弊》 独著《历史文化论丛》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周代用鼎制度研究》独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论“诚”的哲学与道德含义》独著《诚信论集》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19.《论古代儒商道德》独著 《儒商文化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  20.《鶡冠子思想探析》独著 《遁享集》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  21.《河洛文化刍论》 独著 《河洛文化论集》 大象出版社 2004年。  22.《曾子的至仁至诚至孝》 独著 《曾子及其孝道》 群言出版社 9  23.《楚国的用鼎制度》 独著 《楚文化论集》 黄山书社 6  24.《淮阳陈氏及其分支考》《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 9  25.《河洛文化刍论》 《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26.《论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独著《儒学与当代文明》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与黄老师合作)  27.《古代文明和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独著《中国早期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 9  28.《论儒家道德与商业经营》独著《儒商古今谈》 群言出版社 1  29.《试析农商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独著《儒商古今谈》群言象出版社 1  30.《子思论“诚”》 独著 《史学新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0  31.《论儒学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独著《儒学与当代文明》九州出版社 6  32.《范蠡的哲学思想初探》独著《范子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3.《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独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34.《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特征》独著《李民先生70寿辰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35.《蚕神嫘祖及其故里考》独著《嫘祖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2007年  36.《蚕神嫘祖及其故里考源》独著《嫘祖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7.《论黄河文明的地位》独著《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06-2006)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8.《河洛文化刍论》独著独著《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8  39.《论儒家学说的“城”》《儒学对人类的贡献》 香港孔教学院出版  40.《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独著《黄河与河南论坛》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4  41.《楚文化的墓葬特色》独著《楚都丹阳在淅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2.《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 独著《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3.《颛顼高原氏部族的发祥地及其历史地位》独著《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5  44.《华夏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独著《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45.《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独著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D]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6.《“龙”文化探源》独著《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47.《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独著《盛世儒学与中原文化》大象出版社2010年8月  48.《盘古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联系与交流》独著《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49.《老子的均平思想及其影响》独著《鹿邑与中华李氏之根》河南人民出版社  50.《黄帝文化与中原》独著《炎黄文化研究》(第11辑) 大象出版社2011  51.《曾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独著大象出版社 2011年4月  52.《河南的帝都文化》独著《解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53.《大禹故里在开封市陈留考》独著《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54.《老子故里考辩——兼驳老子故里涡阳说》独著《老子故里话老子》(第2集)  55.《齐国与齐文化》 独著 《联合日报》2006、7、13版 3900  《“天下之中”演绎的政治文化》 独著 《河南日报》2007、2、1、8版 6800  《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独著《河南日报》 理论版 2007、2、1、  《中原王朝对台湾的开发与治理》独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4  《八朝古都开封述论——兼论夏王朝国都老丘》独著《古都开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7月  《古籍记载最早南迁的部族》独著《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1  《祝融部族的发祥与南迁》独著《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1  《“帝制终结者”序》 独著《帝制终结者》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2  《卫国历史与宁氏家族》独著《武王伐纣·宁氏源流》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等,网上一查就有了

华夏历史网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1现任职务编辑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学术讲座编辑《诗人杜甫》3专著编辑《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谢思炜著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燎之方扬》,中华书局1996年;《白居易诗集校注》,全6册,繁体竖排版,中华书局2006年;《唐宋诗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 ;《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隋唐气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1]。4论文编辑《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吕本中诗歌创作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论自传诗人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杜诗解释史概述》,《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白居易的人生意识与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杜诗叙事艺术探微》,《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明刻本白氏策林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期禅宗信仰》,《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白居易与李商隐》,《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新乐府版本及序文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白居易诗学思想述评》,《中国诗学》第5辑;《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年1期;《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价值》,《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深入开掘中国诗学的蕴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观念更新与材料考证》,《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8辑;《比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白居易与新乐府诗体》,《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等,网上一查就有了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电话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小说作者: 曾贻芬中文名: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 作者: 曾贻芬 崔文印图书 分类: 历史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影印版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书号: 7100029309 发行时间: 2000年04月01日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各类载体文献的流行发展,并对文献进行注释、著录、校勘、辨伪、辑佚等的专门之学。《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力求展示我国历朝在上述诸方面的成就,以勾勒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大体发展轨迹,探索其发展规律。 本书分层次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突出成就。从孔子整理“六经”讲起,直到清代第一大书,是称“中国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其论点鲜明,见解独到_html亲 我已尽力了 只搜索到 一本 要是你相信我的话 可以在 我爱读电子书 首页 那 在试下 若满意望采纳

华夏历史网

中国历史渊远流长,本人也是中国历史的爱好者,最近发现一个中国历史的网站,中国历史的内容很清晰,没有说教和广告,你要的中国历史朝代简介,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事件,中国历史战争等等都有,建议你看看。 潜龙堂历史文化网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首页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很多国学网都有相关资料。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华夏历史网

  • 索引序列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下载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电话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官网首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