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啊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啊

发布时间: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啊

1现任职务编辑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学术讲座编辑《诗人杜甫》3专著编辑《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谢思炜著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燎之方扬》,中华书局1996年;《白居易诗集校注》,全6册,繁体竖排版,中华书局2006年;《唐宋诗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 ;《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隋唐气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1]。4论文编辑《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吕本中诗歌创作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论自传诗人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杜诗解释史概述》,《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白居易的人生意识与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杜诗叙事艺术探微》,《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明刻本白氏策林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期禅宗信仰》,《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白居易与李商隐》,《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新乐府版本及序文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白居易诗学思想述评》,《中国诗学》第5辑;《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年1期;《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价值》,《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深入开掘中国诗学的蕴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观念更新与材料考证》,《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8辑;《比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白居易与新乐府诗体》,《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等,网上一查就有了

《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  《燎之方扬》,中华书局1996年。  论文  《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  《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吕本中诗歌创作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论自传诗人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  《杜诗解释史概述》,《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  《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白居易的人生意识与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杜诗叙事艺术探微》,《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  《明刻本白氏策林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期禅宗信仰》,《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  《白居易与李商隐》,《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新乐府版本及序文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白居易诗学思想述评》,《中国诗学》第5辑;  《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年1期;  《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价值》,《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深入开掘中国诗学的蕴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  《观念更新与材料考证》,《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8辑;  《比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白居易与新乐府诗体》,《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纪实》半月刊 人文历史 邮发代号2-393

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啊

局限、不完整、不科学~在古代没有完整系统的机构去整理和完整当时或以前的文献,只有皇家的几个文官去整理,视野很是局限,所以历史文献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这个朝代的历史民俗问题和大事件。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您好,我是历史文献学专业的硕士,学的是秦汉简牍。不好就业,主要都当老师考公务员,考博士了。学科也很枯燥,需要下大工夫。学了这个专业 要做好思想准备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

永乐大典。这个一搜就有资料,是十分齐全的一部目录书。是明代大才子解什么写的。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与文物 西安·该刊编辑部 陕西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档案 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地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民国档案 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明史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农业考古 江西 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月刊 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吉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林 上海·该刊编辑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苏联历史问题 西安 陕西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博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委员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西北史地 兰州·该刊编辑部 兰州大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地方志 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档案 北京 国家档案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经济研究杂志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资料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等,网上一查就有了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历史系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看

1现任职务编辑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学术讲座编辑《诗人杜甫》3专著编辑《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谢思炜著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燎之方扬》,中华书局1996年;《白居易诗集校注》,全6册,繁体竖排版,中华书局2006年;《唐宋诗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 ;《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隋唐气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1]。4论文编辑《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吕本中诗歌创作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论自传诗人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杜诗解释史概述》,《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白居易的人生意识与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杜诗叙事艺术探微》,《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明刻本白氏策林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期禅宗信仰》,《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白居易与李商隐》,《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新乐府版本及序文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白居易诗学思想述评》,《中国诗学》第5辑;《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年1期;《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价值》,《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深入开掘中国诗学的蕴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观念更新与材料考证》,《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8辑;《比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白居易与新乐府诗体》,《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查文献时最好是从中文开始,然后是外文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文章出处,去一些较大图书馆查找原文。 如果学校或单位有CNKI,维普,万方的话,就比较好办,中文文献一般都可以搞定,把关键词、期刊名称、卷,期、年等信息输入即可检索到。 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很多,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文献资源。如果所在单位或大学没有购买这些数据库,我们可以去Science网上杂志找文章,对中国人完全免费!另外还可以通过Google学术搜索()来查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 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如果通过上面几种方式你还没有找到文献全文,那你还可以试一试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作者E-mail地址,向作者索要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都愿意向你提供,

永乐大典。这个一搜就有资料,是十分齐全的一部目录书。是明代大才子解什么写的。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等,网上一查就有了

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投稿啊

1.本刊为专业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刊登社会学(及其各分支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来稿由专家匿名评审,评审仅以学术价值为标准。稿件编辑严格实行“三审一读”定稿制度。2.本刊主要刊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书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10 000~20 000字为宜,书评一般不超过8 000字。3.本刊仅发表首发稿,恕不接受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出版途径(如:公开出版的刊物、集刊、论文集、专著,包括内部刊物)以中文或任何其他语种发表过的文章。来稿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在学术上有所创新。4.请通过《社会》网站主页中的“作者投稿系统”投稿;投稿后可登录“作者查稿系统”,查询稿件处理状态;投稿后4个月,如未收到修改意见或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5.本刊已同国内相关学术刊物建立了反学术不端的信息通报和联动制度。请勿一稿多投或学术造假。来稿一经发现存在上述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将与合作刊物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共同采取行动,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6.本刊所发文章均为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不代表本刊意见。凡涉及国内外版权问题,均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国际法规执行。7.本刊已加入网络信息系统,凡来稿即被视为自动授权加入网络版。8.来稿一经刊用,即赠样刊4册,并奉稿酬。 1.首页: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文限250字)\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作者信息\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基金(含基金号)。2.各级标题:一级标题须用“一、”、“二、”、“三、”……;二级标题须用“(一)”、“(二)”、“(三)”……;三级标题须用“1.”、“2 .”、“3.”……;四级标题须用“(1)”、“(2)”、“(3)”……。3.图表:应分别连续编号,并注明图名、表名;图号、图名置于图的正下方,表号、表名置于表的正上方;引用的图表或数据须在图、表下注明出处。4.译名:(1)正文中第一次出现重要的中译学术术语时(常用的除外),应用括号标明外文原文;(2)正文(不含夹注)中的外国人名应采用中文译名(除熟知的人名外,一般应用括号注出原外文姓名);(3)译名须统一,以学术界的通用译法为准。5.引用:文中凡采用他人研究成果或引述,须以“夹注+参考文献”的形式予以说明。(1)引文后以夹注注明作者名、出版年份及页码【例:“引文内容……。”(费孝通,1981:25-27)】;(2)若引文之前已出现作者名,格式如下例【例:费孝通(1995:25-27)认为“×××……”】;(3)引用文集中的文献,应直接注明该文献的作者姓名;(4)若引用相同作者同一年份内的不同文献,应在年份后以英文字母标出顺序【例:(费孝通,1981a:25)】;(5)若同一夹注内引用同一作者不同年份的文献,则不同年份中间以逗号隔开【例:(费孝通,1981,1998)】;(6)若同一夹注内引用不同作者或者同一作者不同译名的文献,不同作者名之间用分号隔开【例:(涂尔干,1999:123;Durkheim,1973:24)】。6.注释:采用页下注,全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7.文献:(1)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分别排列,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以作者姓氏英文字母A-Z为序排列,中文译名以译名的首个字母为准。(2)外文作者(无论原名或译名)均须写出完整的姓和名,中间名可缩略表示;多位作者的,第一作者按照“姓,名”格式,其余作者按照外文姓名的正常顺序,即“名 姓”,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 , ”隔开,最后两位姓名之间用“,and”连接。(3)若一篇文献只有两位作者,两位作者的姓名在文中夹注中均须写明;若有两位以上作者,则文中夹注可只写明第一作者姓名,后加 “等”或“et ”缩略表示,但须在相应参考文献中写明所有作者的姓名。(4)中文文献应标明文献类型(著作为[M],期刊为[J],汇编为[G],学位论文为[D]);外文文献中的论文用引号标明,著作(包括文集)及期刊用斜体标明;参考文献的格式为:“作者名出版年份文献名称[文献类型]文献出处(卷期次)出版地:出版者”;中外文论文应在期数后标明起止页码。具体如下:李培林、田丰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J] 社会32(5):1-24.徐勇、吴毅 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Kim, I New Urban Immigrants: The Korean Community in New 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Gallo, William T, Jennie E Brand, Hsun-Mei Teng, Linda Leo-Summers, and Amy L B “Differential Impact of Involuntary Job Loss on Physical Disability among Older Workers: Does Predisposition Matter?”Research on Aging31(3):345-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它实际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所以本书使用的“历史文献”的时间概念,从属于的文献都是历史文献”的命题,在收罗文献时、尽可能予延至现在,从古代至建国以来的五十年,均沦述之。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广义的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各个阶段分类分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文学著作、任何目录分类,都是相对的。因此,史部以外各部其实多属于史学文献,古今学考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串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史”的论题、这是指《六经》皆为史料。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史料。他提出了“颁协《六经》异传,整齐自家杂语”的命题,广泛取材。但是,如果把四部典籍都视为历史文献.则是广义历史文献,它与一切文献没合区别,而失之于混淆;如果固守史部类日,必又失之于偏狭c“混而合之则不清.拘而守之则已隘”(章学诚:烛考释例女),即所谓“过犹不及”,太广大狭都是弊病。本书考察的历史文献,以狭义的支部典籍为主体,而概述广义的四部文献,别择其中的历史学史料文献.主次分明。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

  • 索引序列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啊
  • 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啊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看
  • 历史文献研究集刊怎么样投稿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