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

没什么太大关系,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是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阶级性太重,层层压迫。基督教主张互帮互助以及救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部分是独善其身,

没什么关系

拜上帝会 洪秀全 基督教 民间信仰有的学者认为,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实际上,这种说法夸大了拜上帝会的基督教色彩。 中国明朝时期,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发现纯正的基督教教义在中国推广起来极为困难。他们不但没有被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作神的福音的传播者,相反,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他们被妖魔化,传教事业举步维艰。一批传教士有鉴于此,他们开始穿儒服,习儒学,以“洋儒”自居,并援引儒家经典来传播基督教的教义。他们在坚持基督教教义精髓的前提下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汲取有用的文化资源。这使得基督教在中国具有了区别于本土基督教的中国特色。这时,我们可以将基督教的这种状况称之为中国化了的基督教。从这种观点出发,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还是仅仅具有基督教色彩的民间宗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毫无疑问,拜上帝会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就我的认识,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将其估计大了的。我倾向于认为拜上帝会是一个镀上了一层基督教薄膜的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宗教。 洪秀全作为拜上帝会的灵魂人物,他的思想在拜上帝会中举足轻重。为了说明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关系,我们选取洪秀全为标本。考察洪秀全的早期经历,我们发现他与基督教的接触大概有两次:第一次是间接的,即他在赶考过程中得到了一本《劝世良言》并在后来对此书加以研读;第二次是直接的,既他于1847年春到广州的美国牧师罗孝全那里意欲学习基督教,呆了约四个月。 洪秀全在得到《劝世良言》后并没有加以认真研读,只是在略翻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后来他的中表李某偶然于其藏书中抽出《劝世良言》,问洪秀全其书内容。洪秀全答以不大知得。可见,洪秀全在对《劝世良言》的真正内容是不太感兴趣的。相反,从洪秀全后来的思想来看: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儒生,洪秀全完全是从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现实需求来解读这本书的。洪秀全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将《劝世良言》解构了。所以,就洪秀全所理解的基督教而言,它已经不是基督教了,它仅是一个借用了某些基督教概念名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民间信仰)的大杂烩。洪秀全与冯云山在赐谷村分手后,冯云山到了紫荆山区传道。拜上帝会就是以冯云山在紫荆山发展的成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冯云山的思想直接来源于洪秀全。因此之故,早期的拜上帝会也不可能是一个中国化了的基督教组织。 1847年,洪秀全到广州罗孝全处学习基督教。罗孝全在1852年曾著文说:“全初来我处时,曾写就一文,详述其得获《劝世良言》一书之经过及其得病情形与病中所见之异象,一一详述:又谓梦中所见者与书中所言两相证实。在述其异梦时,彼之所言实令我莫名其妙。迄今仍未明其究从何处而得此种意见,以彼对圣经之知识无多也。彼请求受洗礼,但在未得吾人满意于其合格之先,彼已往广西去矣。”川在罗孝全看来,洪秀全对《劝世良言》的理解和对基督教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后来洪仁开对洪秀全异梦的描述更被洋兄弟直斥为“迷信”。洪秀全在罗孝全处未能得到洗礼,有人认为是暗害所致。但更重要的是如罗孝全所言,洪秀全“对圣经之知识无多”,不能算是“合格”的基督徒。既然洪秀全连一个合格的基督徒都算不上,将基督教中国化的巨大任务洪秀全是无论如何完不成的。从洪秀全的早年经历来看,他倒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儒教徒。因而,创立一个中国历代民间教派似的教团组织与理论体系对于洪秀全而言是完全能够胜任的。洪秀全与他的前辈们的区别,可能仅仅是用他那肤浅的基督教知识对他所创立的拜上帝会进行了一翻涂脂抹粉似的装饰。 以上,是我们对拜上帝会与基督教间关系的总的认识。有的学者从思想方面提出,洪秀全的革命理论与基督教早期教义有暗合之处。他们认为拜上帝会的教义与革命作用、洪秀全本人的作用和著作、整个太平军的英勇斗争精神等等表现出接受了早期基督教的革命教义,并且与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实践相结合飞成为所谓的太平基督教。实际上这只是臆测之词,不足为凭。 中国历史上以宗教来发动农民革命的事例数不胜数,其思想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从洪秀全、拜上帝会、太平天国的思想与实践看,它是中国农民革命历史发展中合乎逻辑的产物。罗孝全曾说,洪秀全在叙述其异梦时,令他莫名其妙,“迄今仍未明其究从何处而得此种意见”。事实上,考察洪秀全所述异梦的种种情形,我们不难发现:此种意见的得出来源于当时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虽然从古至今没有享有过官方认可的宗教自由的权利而受到礼遇。但是它却从来没有失去它固有的自发、自然、自在的本色。它从它的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广泛地影响和支配着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着异常突出的位置。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革命运动,民间信仰对于他们的影响无疑是极为突出的。我们认为,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民间信仰。拜上帝会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民间宗教组织。

其实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教人向善。促进和谐。只是教育方法不同。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 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 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

可以写

宗教在没有国家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宗教信仰的稳定有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

亲爱的弟兄/姐妹:主祷文是祷告的最好范本啊!但祷告是我们与上帝交通,如果都照着文字读或背出来的话,是没用意义的唯有用心灵与诚实与上帝说话,才是真正的亲近上帝愿主祝福你!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题目

中国家天下

是干嘛用的呢,可以帮忙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就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拓宽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天地。2.以小见大,用“细节”点染万种“风情” 语言于文章,就如同衣服于人体一样,不但有表情达意、张扬个性的作用,还有点缀、修饰的功能,衣服的一个花边,一粒纽扣,一处镂空设计,一挂饰物点缀,都可以使你风情万钟,独特妩媚。“小”处的设计显现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细节同样可以显示作者独运的匠心。3.九九归一,点题、扣题彰显敏锐思维此话题,学生的写作范围非常广,写作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无论是写剪纸的精巧、川剧变脸的神奇、琴棋书画的高雅,还是写民俗节日的深入人心、诗歌艺术的源远流长等等,最后都要归结到话题“传统文化”上,要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4.写作体裁多种多样——贵在与话题相联系。可以写散文,重在创设优美的意境:如写民俗节日,要写出它的欢快喜庆,亦雅亦俗,在热闹、欢乐、锣鼓喧天、举国同庆的美好氛围中,让人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当然,不能用干瘪的语言。可以写议论文,如谈传统文化如何代代传承、永不消逝;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谈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影响等等。也可以写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如①故事新编,赋予古老的神话、传说鲜明的现代意义,去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老百姓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追求。②老外学艺,通过一个外国人历尽“千辛万苦”,闹了无数笑话,也要学习那对他来说魂牵梦绕的东方文化的故事,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③百姓生活:剪窗花,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学生问题] 1.只笼统地“介绍”一些传统节令,缺乏自己对这些节令文化意义的“认识”。选写一个节令,重点记述节日有关“活动”,始终未在节日的“魅力”或“文化意义”上“表态”。选写“诗词”类,未将古典诗词的“共性”特点归纳出来,只是一种“内容介绍”或“手法说明”,有的连“感受性”的文字也没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自然是与外国诗歌不同的,唐代“送别诗”、“边塞诗”有何特点?这特点里又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2. “传统的”应是有“特点”的:选材上不典型,不具“特点”,自然难以与传统文化相联系;有的选材较为典型,但没有抓住节令“特点”,挖掘不出某节令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寒食”、“端午”等节令其实是一种祭奠文化,之所以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怀宗追远、崇节尚义的品质因素可窥一斑;“中秋”则突出一个“圆”字,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里,饱蕴了中华民族安定平静、雍乐和美的审美情趣与追求。3.“传统的”应是与外民族、外国有“不同”之处的。这其实已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构思,反映中外有别,以体现民族特色。作文中运用这种办法的几乎没有。4.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属于艺术,不具备对相关方面一定的了解尽量不要选写,否则欲求“大气”与“厚重”,结果却难逃“笼统”。

世袭制历史与诗人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选题

宗教是一切世俗伦理道德的基础和发展,是一种信仰和实践的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一些人对其感受到的神圣之物,通常还包括超自然的东西,进行阐释并做出反应。在既存社会中,宗教是构成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制度性组织之一,它不同于政治、法律制度,也不同于各种经济组织机构及其制度等。“宗教的兴趣似乎在于追求某种比较朦胧的和不可捉摸的东西,而人们对这种东西的体验真实性却是十分不明确的。”[1]当然不可否认,宗教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在当今世界60亿总人口中,信奉各种宗教的人有44亿2千多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79%,其中基督教徒18亿多,伊斯兰教徒10亿,印度教徒7亿,佛教教徒3亿。[3]这些数据显示了宗教在当今人类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在人类社会里,宗教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原始社会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一直渗透在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给它们以深刻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中,惟有道教是在我国形成的本土宗教,佛教传入我国时间较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佛道两教教义思想相融合,形成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并在现阶段的中国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则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主要流行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十个少数民族中,并与这些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兴起最晚的宗教。它比佛教晚一千余年,比基督教晚六百余年,可是不久便迅速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后,不仅在中国扎了根,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穆斯林人数较多、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个宗教,对我国十个少数民族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经济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宗教。因此,我们不可忽视伊斯兰教在当今世界和在我国历史上所占有的位置。中国伊斯兰教在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虽然烙上了汉民族的特点,但最基本的方面却没有变化,如:“六大信仰”、“五项功课”、主要饮食禁忌等,尤其是在宗教仪式上的保留和沿袭更是体现了宗教对教徒的心理内化和行为规范的功能,它能够给教徒提供支持和安慰;为教徒的存在赋予意义和目的;提供给教徒一种认同感;使教徒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并且使教徒在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能够顺利过渡。天主教和基督教基本上是伴随着近代帝国主义的侵入而发展起来,虽然传入中国后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本土化,但相比之下,总还带有较浓厚的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特点。五大宗教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所以流传的地区和影响的人群也各不相同。这五大宗教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意识和宗教组织,一直作为一部分人民群众的个人内心需求存在着。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自然基础、认识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从总体讲,从长远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突破,人们对客观世界乃至生命本质的认识愈来愈深刻,从而对宗教本质的认识也会愈来愈深化。但是,沿着这个总趋向发展的进程是漫长、曲折、复杂的。当遇到社会剧烈的发展变化,又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宗教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还会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反过来使其3认识论基础得到新的滋养。宗教是最普遍存在的人类设置之一,展现着人类情况的一些基本方面。目前在一些社会中,“宗教设置既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力量,又是实现社会变迁的手段。”[4]宗教对于社会的作用或功能历来都是社会学家尤其是宗教社会学家们所探讨和研究的核心所在。宗教从产生到现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也起了阻碍作用,如何处理和平衡这二者的关系,也是宗教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现阶段中国,宗教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如何来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正是吾之所思。笔者之所以选择从宗教的社会整合和内心需求功能作为视角来探讨宗教在现阶段存在的原因,就是:(1)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宗教社会功能中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功能之一,它是宗教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是宗教能够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2)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出现了社会的异化、个人信仰及理念的失落、个人内心世界的迷茫,由此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宗教的需求。(3)面对现阶段中国,我们应该看到宗教在现阶段存在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依此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如何主动地对待宗教,二者相协调而谐和的发展途径。二理论综述:西方社会学的宗教理论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者之间的交叉性学科,是一门年轻的

不好意思帮不了你,我只要发出来,相同内容的论文就会有N多,我想你自己写写也挺好。下面的回答,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采用过了。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其实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教人向善。促进和谐。只是教育方法不同。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 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先是沟通人与神的关系,那些以祭祀上帝、山川日月之神以及祖先神灵为目的的颂诗和部分“大雅”之作就属于这类作品。其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向天下诸侯证明周人统治的合法性,向周人证明贵族等级制的合法性。对神的祭祀从来都是一种特权,因此,祭祀活动本身就已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了。西周诗歌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君臣关系。这里又分为“美”、“刺”两个部分。“美”是臣下对君主的肯定性评价;“刺”是臣下对君主的批评与规谏。根据郑玄《六艺论》和《毛诗序》等汉儒的记载我们知道,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诗歌的形式来沟通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委婉文雅,便于言说与倾听。现在看来,这大约是贵族社会一种言说的特殊方式或权力——可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根据《诗经》可以知道,在西周后期,诗的这种功能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实现。对于诗歌这种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意识形态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十分清楚,西周时期诗歌的这两种主要功能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这意味着,西周诗歌本来就是彼时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这对于以继承和弘扬西周礼乐文化为天职的儒家思想家来说自然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诗歌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就像母鸡有下蛋的功能一样是天经地义的。 促成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动因则是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儒家士人作为一个知识群体, 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克己复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为最高任务的。他们的一切话语建构与阐释活动无不以这一目的为核心。对诗歌的阐释自然也不例外。从现存的《论语》、《孟子》、《荀子》和被定名为《孔子诗论》的楚简等涉及诗歌的论述来看,先秦儒家已经在诗歌阐释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再到荀子的“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不离“克己复礼”之宗旨。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主流,其影响至为深远。汉代是儒家知识群体擎着儒学大旗与统治集团讨价还价、形成“共谋关系”,从而建立起新型官方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所谓经学,实际上乃是统治集团与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终于形成联盟关系的话语表征,是知识阶层进入权力系统的意识形态保证,也是权力集团获得合法性的直接产物。经学是政治权力正式承认知识阶层话语之权威性的标志,是“势”对“道”的妥协;经学也是知识阶层话语压制了其固有的乌托邦精神之后的结果,是“道”向“势”的让步。因此,经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最终确定了中国主流文化始终在政治与知识之紧密联系中发展的基本格局,从而也决定了这种文化始终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形态而向自然领域拓展的命运。 在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自然是彻底的工具主义的。从《毛诗序》和郑玄的《诗谱序》、《六艺论》等文论话语来看,在汉儒的心目中,诗歌直接就是一种规范君权、教化百姓的政治工具。诗歌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不能在个体情感世界中去寻找,而必须在人伦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中去寻找。汉儒说诗,非美即刺。无论美或刺,都是一种具有明显政治性的话语建构,是对儒家给出的价值秩序的维护与阐扬。汉代《诗》学四家,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异,其主旨都是用工具主义的眼光来解说《诗经》作品,其目的都是借助于对古代诗歌的解说来实施对现实君主的约束与引导。总之,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策略。手段是文化的,目的是政治的——这就是经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隋唐之时,儒家工具主义文论大体上继承了汉儒传统。但由于诗文自身的发展,文论话语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经过了魏晋六朝的诗文创作大繁荣局面之后,儒家文论家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再是如何阐释已有的诗文作品,而是如何创作新的作品。因此,隋唐儒家不再满足于通过阐释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主义文论观点。他们直接提出诗文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乃是此期工具主义文论的典型口号。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文论观。在这时的价值坐标中,建功立业乃居于最高位置。因此,“有补时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工具主义文论的基本宗旨。 宋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期的儒家已经不再把建功立业视为人生最高理想,因此也就不再满足于仅仅赋予诗文直接的政治功能。从社会地位看,宋儒与汉唐儒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幸成为君主集团唯一的合作和依靠对象;而汉唐时代的功臣、外戚、宦官、世族才是君主集团最重要的依靠对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处于被压制与被排挤的地位。宋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再以进入仕途、建功立业为人生最高理想,而是要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一般说来,成圣成贤是宋儒普遍存在的人生理想。如此,则宋儒所主张的工具主义文论观也就有别于汉唐儒者。其根本之处是宋儒不仅仅要诗文服务于社会政治,而且更要服务于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道”。宋儒的文论处处离不开对“道”的阐扬。这个“道”可以说乃是宋儒乌托邦精神的话语表征而不是现实社会秩序。这种将“道”视为“文”之本体、将“文”视为“道”之发用的观点,本来是唐代中后期韩愈等人提出来的,是所谓“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但是这种观点在唐代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昙花一现。只是到了宋代,由于言说者的社会境遇发生了变化,才成为人人言之的普遍性的文论观点。 这样一来,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诗文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一是要求诗文从属于某种超验的精神价值,成为载道之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为现实政治服务与为某种高远难达的理想服务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这种不同就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差异所在。自宋直至晚清,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的发展即是这两种倾向的此消彼长。

完全没关系,两者之间的观念基本上完全相反。我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中庸、包容,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崇尚谦逊内敛、不争。基督教是一种极度排外、好斗的文化,讲究教义差几个字就能拼个你死我活,打个三十年战争、十字军东征之类的,或者搞点针对其他信仰/无信仰者的大屠杀,都是基督教新欢做的事情。基督教崇尚的是说一套做一套、草菅人命、倒行逆施。

宗教是一切世俗伦理道德的基础和发展,是一种信仰和实践的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一些人对其感受到的神圣之物,通常还包括超自然的东西,进行阐释并做出反应。在既存社会中,宗教是构成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制度性组织之一,它不同于政治、法律制度,也不同于各种经济组织机构及其制度等。“宗教的兴趣似乎在于追求某种比较朦胧的和不可捉摸的东西,而人们对这种东西的体验真实性却是十分不明确的。”[1]当然不可否认,宗教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在当今世界60亿总人口中,信奉各种宗教的人有44亿2千多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79%,其中基督教徒18亿多,伊斯兰教徒10亿,印度教徒7亿,佛教教徒3亿。[3]这些数据显示了宗教在当今人类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在人类社会里,宗教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原始社会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一直渗透在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给它们以深刻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中,惟有道教是在我国形成的本土宗教,佛教传入我国时间较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佛道两教教义思想相融合,形成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并在现阶段的中国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则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主要流行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十个少数民族中,并与这些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兴起最晚的宗教。它比佛教晚一千余年,比基督教晚六百余年,可是不久便迅速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后,不仅在中国扎了根,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穆斯林人数较多、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个宗教,对我国十个少数民族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经济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宗教。因此,我们不可忽视伊斯兰教在当今世界和在我国历史上所占有的位置。中国伊斯兰教在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虽然烙上了汉民族的特点,但最基本的方面却没有变化,如:“六大信仰”、“五项功课”、主要饮食禁忌等,尤其是在宗教仪式上的保留和沿袭更是体现了宗教对教徒的心理内化和行为规范的功能,它能够给教徒提供支持和安慰;为教徒的存在赋予意义和目的;提供给教徒一种认同感;使教徒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并且使教徒在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能够顺利过渡。天主教和基督教基本上是伴随着近代帝国主义的侵入而发展起来,虽然传入中国后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本土化,但相比之下,总还带有较浓厚的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特点。五大宗教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所以流传的地区和影响的人群也各不相同。这五大宗教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意识和宗教组织,一直作为一部分人民群众的个人内心需求存在着。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自然基础、认识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从总体讲,从长远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突破,人们对客观世界乃至生命本质的认识愈来愈深刻,从而对宗教本质的认识也会愈来愈深化。但是,沿着这个总趋向发展的进程是漫长、曲折、复杂的。当遇到社会剧烈的发展变化,又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宗教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还会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反过来使其3认识论基础得到新的滋养。宗教是最普遍存在的人类设置之一,展现着人类情况的一些基本方面。目前在一些社会中,“宗教设置既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力量,又是实现社会变迁的手段。”[4]宗教对于社会的作用或功能历来都是社会学家尤其是宗教社会学家们所探讨和研究的核心所在。宗教从产生到现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也起了阻碍作用,如何处理和平衡这二者的关系,也是宗教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现阶段中国,宗教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如何来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正是吾之所思。笔者之所以选择从宗教的社会整合和内心需求功能作为视角来探讨宗教在现阶段存在的原因,就是:(1)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宗教社会功能中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功能之一,它是宗教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是宗教能够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2)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出现了社会的异化、个人信仰及理念的失落、个人内心世界的迷茫,由此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宗教的需求。(3)面对现阶段中国,我们应该看到宗教在现阶段存在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依此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如何主动地对待宗教,二者相协调而谐和的发展途径。二理论综述:西方社会学的宗教理论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者之间的交叉性学科,是一门年轻的

  • 索引序列
  •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
  •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题目
  •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选题
  •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