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

发布时间: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英文名称:China Brewing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调味品协会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支持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创刊日期:2国内统一刊号:CN11-1818/TS国内邮发代号:2-124国际标准刊号:ISSN0254-5071国外发行代号:BM14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酿造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2)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3)RCCSE核心期刊(2012)CSCD遴选期刊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编辑出版:北京中酿杂志社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禄长街头条4号邮政编码:100050社长:王守伟执行社长:赵燕主编:钟冠山副主编:翟流栓副主编:王文平报刊刊期:月刊发行方式:邮局发行订阅方式:全国各地邮局 1 要求论点明确,实事求是,论证合理,简明扼要,语言通顺,结论合理。文稿(含插图和表格)字数控制在6000字以内(不包括参考文献)。2 论文(中文)书写格式: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作者姓名(作者人数不超过5位);工作单位(高校作者注明系别)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字数100~300,用第三人称格式撰写,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讨论,综述文的摘要内容包括论述的发展水平,作者评论和展望);关键词(3~8个);正文。3 英文内容:题名、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工作单位、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对应,用第三人称撰写,并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关键词、图表的题目、参考文献。4 请注明论文的基金资助项目或课题(并附编号),5 请注明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电话或E-mail。若有导师指导,请注明导师姓名、职称、E-mail。6 文中插图,请采用计算机制图,照片请选用黑白图片,要求线条清晰,标注完整。文中表格请使用三线表,图表应有图表序号和中、英文图表题。7 来稿要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计量名称及符号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用国际通用符号)。数理公式一律写成横式。8 引用的中外文献和图表应在文中引文处右上角标明参考文献序号,并按正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请按下列格式书写:1 连续出版物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不超过3人时应全部列出,超过3人只列前3人,之后加“,等”或“,et al”。外国人姓名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姓全称,名可缩写,)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外国期刊名可用标准缩写,请加缩写点),年,卷(期):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2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 提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 版本次 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获取和访问路径(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3 专利文献格式: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P]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响应曲面法优化黄参酸奶生产工艺食品科学(CSCD核心库期刊),2011,32(12):39-44(第一作者) 荷叶离褶伞菌丝体深层发酵及胞内外多糖含量的变化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11,230(5):56-59(第一作者) 荷叶离褶伞子实体、菌丝体及发酵液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伤菌物学报(CSCD核心库期刊),2010,29(4):603-607(第三作者) 葡萄表面所得酵母的筛选及其鉴定食品工业科技(CSCD核心库期刊),2010,31(6):182-184(第二作者) 人参果酸奶制作工艺的研究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09,212(11):167-169(第一作者)肉苁蓉多糖提取工艺及抑菌作用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CSCD核心库期刊),2009,37(32):15855-15856,15878(第一作者)极大螺旋藻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09,213(12):155-158(第一作者)荷叶离褶伞子实体发酵液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科学(CSCD核心库期刊),2009,31(6):155-157(第三作者)酿酒酵母菌的紫外诱变及其突变株的性能测定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09,211(10):66-68(第二作者)荷叶离褶伞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中国食品工业,2009,(12):51-53(第一作者)曼陀罗种子生物碱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甘肃农业,2009,(5):90--92(第一作者)”Ni2+“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作物杂志(CSCD核心库期刊),2008,(1):37-40(第一作者)黄花蒿不同溶剂提取液的抑菌作用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3):45-48(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镉胁迫对红果龙葵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2):(第三作者)”Cd2+“对龙葵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河西学院学报,2007,(5):48-50(第一作者)工业废水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CSCD核心库期刊),2006,24(4):76-80(第三作者)

是的,在北大2008版和2011版核心目录里面的。高校都认可的。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是

是的,在北大2008版和2011版核心目录里面的。高校都认可的。

是不是你的论文质量不错啊?能发上去最好了。现在核心期刊也要交版面费的

12版的核心目录已经取消了中国农学通报的资格,现在不是中文核心了,只是科技核心而已,请参考查询后采纳。。。

时间不等,3个月-1年一般审稿周期(投稿至返修)3个月左右,甚至长达1年,投稿3个月后可以电话或者通过网上投稿系统询问审理进度。一般来说,期刊等级越高,审稿周期越久。《中国酿造》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北京市调味品协会主办的刊物,现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中文核心期刊,以刊登酱油、醋、酱类、酱腌菜、酒类、发酵豆制品及酶制剂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图

邱树毅,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贵州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兼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贵州省化工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酿酒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副组长,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应用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酿造》、《酿酒科技》、《食品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或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项目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工学学科)1等奖1项,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贵州省教学名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21项,获专利授权8项。近期主讲研究生“生物炼制与生化工程”、“现代酿造工程”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生物工艺学》。谭书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贵州省农畜产品贮藏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蔬菜采后处理与加工实验室主任、贵州省食品、酿造科学与工程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从事果蔬贮藏与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贵州省保健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刺梨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会员、贵州省微生物协会会员;《贵州农业科学》、《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先后主持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阳市重大专项等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其中3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余篇。近期主讲研究生“食品物流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等课程。 吴天祥,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酿酒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再生资源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酿酒品酒师、高级酿酒师,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专家,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白酒评委,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酿酒协会和食品协会白酒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国资委白酒项目决策咨询专家,贵州省委专家智库专家。任《生物加工过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酿酒科技》、《中国酿造》等刊物的编委、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曾获得第四届省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白酒行业科技与发展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篇,出版专著1部。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等课程。秦礼康,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大宗粮油、薯类和杂粮杂豆深加工及副产物增值利用、传统特色发酵食品工业化、食品安全控制等科研工作。任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国家食药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食协食品安全师授证讲师、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省委服务决策专家智库人员以及《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和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项,横向合作项目15项,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二届省级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承担研究生和本科“微生物代谢调控”、“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导论”、“淀粉化学与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教学工作。作为高校教材《食品安全导论》副主编。朱秋劲,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事畜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和新型食品活性包装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兼职有国家牛肉加工技术研发(永红)分中心主任、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理事等。任《肉类研究》、《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编委、《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农业攻关2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黔东南州科技进步合作奖1项、省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校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参与制定地标1项和企标近10项,有授权专利4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SCI/EI论文5篇。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农业推广学”、“食品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等课程。王明力,女,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学术骨干。从事食品与科学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食品协会,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酿造》、《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贵阳市重点支撑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贵州大学优秀科学奖,获贵州大学五一标兵。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篇。申请专利十余项,获专利授权4项。主讲研究生“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藏与保鲜”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卢红梅,女,博士,教授。1990年于贵州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食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12月到2001年7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食品系作访问学者。现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酿酒与生物工程系副主任。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成员等。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贵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 “贵州省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8项,获专利授权4项。近期主讲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双语课程“生物物资分离工程”、“生物技术概论”、“生物工程概论”,研究生课程“发酵动力学”课程。王修俊,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以来,主要从事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发酵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省级工业攻关项目、农业攻关项目、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和参加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曾获贵州省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贵州大学优秀教学奖等。主要讲授“现代食品科学”、“食品保藏学”、“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酿造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等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参加编写“十二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食品保藏原理”教材两部。丁筑红,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骨干。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贵阳市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益生菌泡菜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首席专家,贵州大学生物基础综合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园产品、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控制、综合开发利用、精深加工等。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省级区域合作项目、市星火计划项目、市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地区基金项目等。负责参与其他横向和纵向课题。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70余篇,申报受理或授权专利10项。主要承担“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功能性食品”、“食品风味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徐俐,女,教授、农学学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果蔬贮藏运销学、农产品加工、园艺产品加工、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湖北农业科学》、《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审稿专家。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科技人员服务项目、贵州省(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子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20余项。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8项。获兴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学术骨干,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书有《辣椒开发与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近期主讲本课生“果蔬贮藏运销学”、“粮油加工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添加剂”;主讲研究生“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贮藏与物流学”等课程。何腊平,男,副教授、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食品安全师、贵州大学学术骨干。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贵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主要有19篇,其中SCI收录5篇,申请专利2项。主讲本科课程:“食品营养与分析”、“生物统计”、主讲研究生课程:“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是不是你的论文质量不错啊?能发上去最好了。现在核心期刊也要交版面费的

不会吧,谁说核心都录啊很多拒的啊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视频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英文名称:China Brewing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调味品协会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支持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创刊日期:2国内统一刊号:CN11-1818/TS国内邮发代号:2-124国际标准刊号:ISSN0254-5071国外发行代号:BM14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酿造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2)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3)RCCSE核心期刊(2012)CSCD遴选期刊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编辑出版:北京中酿杂志社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禄长街头条4号邮政编码:100050社长:王守伟执行社长:赵燕主编:钟冠山副主编:翟流栓副主编:王文平报刊刊期:月刊发行方式:邮局发行订阅方式:全国各地邮局 1 要求论点明确,实事求是,论证合理,简明扼要,语言通顺,结论合理。文稿(含插图和表格)字数控制在6000字以内(不包括参考文献)。2 论文(中文)书写格式: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作者姓名(作者人数不超过5位);工作单位(高校作者注明系别)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字数100~300,用第三人称格式撰写,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讨论,综述文的摘要内容包括论述的发展水平,作者评论和展望);关键词(3~8个);正文。3 英文内容:题名、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工作单位、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对应,用第三人称撰写,并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关键词、图表的题目、参考文献。4 请注明论文的基金资助项目或课题(并附编号),5 请注明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电话或E-mail。若有导师指导,请注明导师姓名、职称、E-mail。6 文中插图,请采用计算机制图,照片请选用黑白图片,要求线条清晰,标注完整。文中表格请使用三线表,图表应有图表序号和中、英文图表题。7 来稿要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计量名称及符号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用国际通用符号)。数理公式一律写成横式。8 引用的中外文献和图表应在文中引文处右上角标明参考文献序号,并按正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请按下列格式书写:1 连续出版物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不超过3人时应全部列出,超过3人只列前3人,之后加“,等”或“,et al”。外国人姓名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姓全称,名可缩写,)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外国期刊名可用标准缩写,请加缩写点),年,卷(期):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2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 提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 版本次 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获取和访问路径(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3 专利文献格式: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P]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是不是你的论文质量不错啊?能发上去最好了。现在核心期刊也要交版面费的

中国酿造投稿流程

原料配方  凡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原料均可酿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酿制出的白酒风味各不相同。粮食类的高粱、玉米、大麦;薯类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废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麸皮、淘米水、淀粉渣、甘薯拐子、甜菜头尾等,均可作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樱子等,也可作为代用原料。  我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为固态发酵法,在发酵时需添加一些辅料,以调整淀粉浓度,保持酒醅的松软度,保持浆水。常用的辅料有稻壳、谷糠、玉米芯、高粱壳、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辅料之外,还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产白酒时,淀粉需要经过多种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进行发酵的糖,这样才能为酵母所利用,这一过程称之为糖化,所用的糖化剂称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为主的原料做培养基,培养多种霉菌,积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种粗制的酶制剂。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产名酒、优质酒用),小曲(生产小曲酒用)和麸曲(生产麸曲白酒用)。生产中使用最广的是麸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转化为酒精等物质,即称之为酒精发酵,这一过程所用的发酵剂称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质为培养基,将酵母菌经过相当纯粹的扩大培养,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养液。生产上多用大缸酒母。  我国的白酒生产有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固态发酵的大曲、小曲、麸曲等工艺中,麸曲白酒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故此处仅简述麸曲白酒的工艺。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  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6~8、润料水分48~50%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  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  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  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6.入窖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  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  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文章来自于:欢伯网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6~8、润料水分48~50%为宜。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6、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正规杂志社汇款方式一般都是通过邮局汇款的,收款人是:《xxxx》杂志社编辑部,肯定不会有个人名字在上面,如果牵扯到个人的帐号的,那就是小心谨慎了。

  • 索引序列
  •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
  •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是
  •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图
  • 中国酿造期刊审稿流程视频
  • 中国酿造投稿流程
  • 返回顶部